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長長什麼樣
擴展閱讀
上海司法拍賣房在哪裡 2025-01-09 16:39:15
福州玩游戲的地方哪裡好 2025-01-09 16:39:09
北京美術輔導哪個好 2025-01-09 16:34:12

廈門長長什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7-21 00:59:42

1. 廈門是什麼樣的

廈門(廈門又名鷺島、宋曰嘉禾嶼、明曰中左所)是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副省級城市。郵政編碼:361000,區號:0592。位於福建東南部,建城712年,是首批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市內有鼓浪嶼、集美學村、萬石植物園等景點。廈門和金門對望,曾是國共雙方距離最短的前線陣地,在兩岸敵對期間曾經炮火連綿。
地方上通行閩南語。多年來大力推行普通話以及外來非閩南民系人口的大量湧入,普通話早以成為廈門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

地方語言
[編輯本段]
廈門通行閩南方言,即閩南話,也叫廈門話。以廈門話為代表的閩南話通行范圍很廣,包括廈門、漳州、泉州三市及其所轄的縣市和台灣地區,共有3千2百多萬人說閩南話。此外,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香港以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閩南籍華僑、華裔也有說閩南話的,雖然各地的閩南話有一些差別,但是基本上能彼此通話無阻。
廈門話跟漢民族的共同語普通話(國語)差別很大,相互之間無法通話。廈門話與普通話的差異,多表現在語音和詞彙方面,語法方面也有一些差別。普通話只有四個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廈門話有七個聲調,陰平(天公)、陽平(華文)、上聲(好酒)、陰去(世界)、陽去(趙麗)、陰入(八百)陽入(葯石)。廈門話字音的連續變調現象比普通話復雜。廈門話語音的許多現象,反映著上古中古漢語語音的一些特點,這在漢語諸方言中是相當突出的。詞彙方面,廈門話有相當大量本方言的特有詞彙,這在普通話或其它方言中是罕見的甚至是沒有的。

自然地理
[編輯本段]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o04′04〃、北緯24o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廈門由廈門島、鼓浪嶼、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同安等組成,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國際性海港風景城市。
廈門的主體——廈門島南北長13.7公里,東西寬12.5公里,面積約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廈門屬亞熱帶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至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全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另有回、滿、壯、畲、苗、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城市人口
[編輯本段]
至2006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60.38萬人,常住人口為233萬人。在戶籍人口中,城鎮人口為109.24萬人,島內的思明、湖裡兩個區人口合計72.83萬人,比重達45.4%;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1.36‰,人口死亡率為3.84‰,人口自然增長率7.52‰,比上年提高1.93個千分點;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別為81.07萬人、79.31萬人,各佔50.55%和49.45%,性別比為102.2(女性為100),基本保持平衡。

2. 晚清老照片:140年前廈門長這樣!鼓浪嶼一直風景如畫嗎

廈門一條街道,右側是外國商行。開埠後,廈門成為國際性港口,名揚世界。外國人不僅在這里建立了商業機構,也建立了使領館。英國人在廈門本島建立了租界,鼓浪嶼則是公共租界。


廈門海關稅務司署老辦公樓及海關碼頭。1862年,清廷設立廈門海關稅務司署,署內所有高級職位大部分被外國人所佔據,收取關稅的大權被竊奪。清廷還在此地派駐有海關委員和海關監督,但其職權只限於稅款的核查、護照與許可證的簽發等。1907年,廈門海關建起了新的辦公樓。


站在高處拍攝鼓浪嶼。據1878年的統計,鼓浪嶼島上共有4間寺廟、4間鴉片煙館,本地居民分為10甲,共有629戶、2835人,居住在島上的外國人有193人,其中英國人最多,有133人。那時候的鼓浪嶼也是風景如畫。


站在鼓浪嶼一個碼頭遠望英國和德國領事館。廈門開埠之初,英國就在此地派駐了領事,不久就在鼓浪嶼鹿礁頂建了一座辦公樓。1870年,德國又在毗鄰英國領事館的位置建了領事館。據記載,領事館的建築非常考究。


廈門東南五老峰下的南普陀寺。南普陀寺始建於唐朝末年,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因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現在到廈門島遊玩,南普陀是必去的景點之一。

3. 描寫廈門以前是什麼樣的

廈門的歷史
之一
廈門有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這里寸草不生,荒無人煙,一群白鷺南歸飛到這里,停在岸邊歇息,領頭的大白鷺,發現水裡魚蝦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既沒有毒蛇猛獸的威脅,也不見獵人弓箭的騷擾,於是它鼓上了這個小島,便率領這群白鷺定居下來。白鷺們也隨之著手打扮自己的家園。一些白鷺用嘴啄利爪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開鑿了許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嘩嘩地流淌下來;另一些白鷺,則從大陸上銜來各種花籽、草籽,播撒在島上,島上便百花齊放,綠草蔥蔥。山明水秀,花團錦簇引來許多鳥兒築巢;蜜蜂、蝴蝶也來採集花粉,頓時小島變得熱鬧非凡,五彩繽紛。
此番景象使盤踞在東海底下的蛇王異常嫉妒,它想霸佔這白鷺建設的美麗小島,於是率領蛇妖興風作浪,瞬間島上飛砂走石,天昏地暗。
白鷺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與蛇妖展開殊死搏鬥。領頭的大鷺重創了蛇王,趕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傷,躺在血泊之中。後來,在大鷺灑過鮮血的那一片土地上,長出一棵挺拔的大樹,那樹的葉子,象大鷺一樣張開;那樹開的花,象大鷺的鮮血一樣火紅。這種樹木,人們稱為鳳凰木;這種花,人們稱為鳳凰花。
趕走蛇妖之後,白鷺們安心地嬉戲於樹林、海水、沙灘之間,做這個美麗小島的主人。廈門島最早稱為「鷺島」是由這個傳說而來的。這個源於民間的故事寄託了人們對廈門的熱愛和對建設廈門,保衛廈門事跡的懷念。
廈門古名鷺島,它的真正由來其實是人們第一次登上小島,看見白鷺長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於是冠之以「鷺島」。白鷺屬涉禽類鷺科,又名鷺鷥,嘴長腳長,頸也長,全身羽毛純白,頭後還垂著長長的白冠毛,毿長如絲;背部有白色疏鬆的鬢毛和尾翼,形態瀟灑,逗人喜愛。本世紀20年代以前,廈門山野樹林,到處有白鷺棲息,三五成群,飛翔於田間海上。後來因城市興建,生態的變化,白鷺慢慢減少,瀕於絕跡。這幾年經過環境綜合治理,白鷺又回到島上。由於白鷺是廈門的象徵,因此廈門的許多地名含有「鷺」字,許多招牌,店名都喜歡用「鷺」字命名,乃至於廈門的人名也常常取「鷺」字。今天,白鷺又成為廈門的市鳥。
究竟什麼時候,島上有人類的存在呢?1931年,廈門大學林惠祥教授在廈門港蜂巢山發現一件長方形薄邊石錛,第三年,他又在廈門港東邊社發現第二件類似石錛。這兩件石錛,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採集食物和狩獵的工具。1952年,林惠祥又在廈大發現三件表面印有「V」 字紋和雲紋的印紋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還可以看到指紋痕跡,這是手工制陶留下來的。1953~1955年,其他地方還發現多件石器、陶片。1980年11月,在湖裡區象嶼海濱,發現一件石制箭頭,長6�2公分,磨得非常精緻,經鑒定,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的遺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當時的人們以此來狩獵。這些實物證明,大約二、三千年前,廈門島及其周圍是我國南方族群祖先——閩越族人活動比較早的地方。
閩越族人的體質和風俗習慣,和漢族不同,他們身材較矮,面短,須發少,鼻形廣,眼睛圓大,有雙重眼瞼,且「斷發紋嶴」。習慣於水上生活,善於在海上作戰。閩越人用勤勞的雙手,為開發廈門立下第一功。
不過,有文獻可查考的廈門歷史,卻是從唐朝開始,南普陀的一副對聯反映了這一事實。
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
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
這說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樣,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據史料記載,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來到廈門定居並大力開發建設。薛姓住在洪濟山的西北,陳姓住在南面金榜山下,時有「南陳北薛」之稱。北薛指薛令之,字珍君,原來住在福建長溪,也就是現在的福安。他在唐朝神龍二年(公元 706年)中進士,是第一位以詩文登第的福建人。開元年間,薛令之遷升為右補闕兼太子侍讀,與賀知章一起教授東宮太子讀書,當了太子李亨的師傅。薛令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揮筆在牆壁上寫道:
朝旭上團團,照見先生盤;
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
唐玄宗看到詩後,非常不高興,也拿筆在壁上題詩:
啄木嘴距長,鳳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說不定哪天無事生非,怪罪下來,豈不一命嗚呼。於是他就借口生病,辭去了官職,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並從長溪移居鷺島(廈門島),過著清閑自在的生活。他的後裔在此繁衍,人數眾多,成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座山,叫「薛嶺」,嶺的濱海一帶就叫「薛浦」。薛令之死後,葬在島上下張村。
「南陳」的陳姓也差不多唐開元時在廈門島定居繁衍,據史料記載,唐京兆萬年縣人陳邑,任太傅時得罪了當時的奸相李林甫,開元二十四年被貶謫到福建漳泉一帶,他的後裔有的就遷到廈門島來。廈門島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陳氏古墓就是明證。在烏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著作郎陳儔墓」。陳儔是陳邑的孫子。禾山鎮的一棵大榕樹下,豎著兩塊石碑,分別刻「大唐賜進士出身陳公封塋」、「唐上柱國陳公塋」,這座墓是陳儔曾孫陳喜的。西林觀音山還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場老陳先生塋」,它是陳黯的墓。陳黯是唐代會昌至成通年間居住在廈門島的名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陳喜的曾孫,10歲會寫詩,13歲便帶著詩作晉見清源(泉州)牧。清源牧見他滿臉麻花,便打掃趣他「薄才而花貌」,並要他以此為題寫一首詩,陳黯不愧才華出眾,應聲成詩道:
玳瑁應難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滿臉為裝花。
陳黯雖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閩南一帶頗有影響,但是屢次應試都落第,因此自稱「場老」,意思是在考場上屢進屢出,已是老先生了。後來他隱居在金榜山,讀書垂釣,置功名利祿於九霄雲外。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別名「場老山」;他垂釣的地方叫「金榜釣磯」。陳黯著作有《裨政書》,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職期間,為其編次並寫詩憑吊陳黯,有
陳場老子讀書處,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猶昨日,鶯啼花落幾春風
之句。
這些名士帶領他們家族定居廈門島,成為廈門的先期居民,他們披荊斬棘,勤勞開墾,邊耕邊讀。
根據歷次地方誌書記載,距今約1000年的宋朝太平興國年間,禾山一帶出產一種水稻良種,「一莖數穗」,人們感到非常驚奇,於是鷺島又被稱為「嘉禾嶼」——五穀豐登的島嶼。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許氏故陳夫人墓誌》,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廈門已稱為「嘉禾里」,可見「嘉禾」之名非始於宋而是始於唐朝。到了宋代「嘉禾里」歸同安縣管轄,從宋代開始,廈門的發展速度加快,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輿地紀勝》中記載嘉禾嶼的居民有千餘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計算,也有五六千人。人口的增加勢必使村落數目增加,當時村落就有曾厝銨、塔頭、東沃(頂活仔)、蓮坂、毫灶(文灶)、吳倉(梧村)、烏石浦、埭頭、呂厝、店前(殿前)、鍾宅、竹坑(湖裡)、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餘還有福山社、懷德社、附寨社、鳳前後社。從宋朝開始,廈門島交通也逐漸發達,五通、東渡、土地公祖附近(開元路)都建有碼頭。五通的古碼頭遺址,至今猶存。民間還流傳著「聖跡」、「聖泉」、「金帶水」等傳說,記述南宋末年張世傑、陸秀夫帶著南宋末帝趙* 、趙* 逃難,經廈門的故事。廈門在宋代文化上也繼承了唐以來的風氣,僅考中進士的,就有林裴、陳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夢純和杜盂肅等人。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夢純是舜庸的兒子,一門三進士,傳為美談。朱熹來到廈門,聽到這個故事,在金榜山陳黯讀書處,寫下「應喜斯文今不泯」,以抒文風不衰之慨。

之二:
廈門市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 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4. 廈門,那是不是靠近海.那氣候怎麼樣那邊什麼好玩的沒!

廈門島基本四面臨海,最早的出入通道只有廈門海堤,後來增加了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等出島通道。
廈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多雨,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年平均氣溫為21度,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常向主導風為東北風。
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關系,廈門每年平均受台風影響5-6次,且多集中在7-9月。
廈門氣候特徵:
高溫期長,氣溫變化小,秋春相連
熱濕同季,水熱配合好,氣候濕潤
季風環流季節更替明顯

鼓浪嶼觀光一日游
線路特色:
島上海岸線蜿蜒曲折,坡緩沙細的天然海濱浴場環布四周,鬼斧神工的礁石奇趣天成。
線路設計:
D1皓月園→毓園→菽庄花園→日光岩→鄭成功紀念館→廈門博物館→廈門海底世界

5. 真正廈門人長什麼樣知道嗎

長得跟廣東人差不多

6. 廈門是個什麼樣的城市

halo~
先說一下島內島外哦~ 如果你看下廈門地圖就會發現 「廈門島」它真的,是一個島,呵呵。 廈門包括集美 海滄 同安等 和廈門島內。
市中心在島內。但島外的集美,海滄和同安現在都在積極的開發中~! 也越來越繁華了。

廈門的交通情況呢,計程車八塊起價,但現在要多加一塊錢的燃油費。
如果要坐公交車的話,從2009年8月1日起不論是空調車還是非空調車都只收1元錢了。
並且廈門的公交車站間的距離都很近的,兩三百米吧。
另外,現在有BRT了。它好像是按距離收費的。近的五毛錢。一般BRT站點地面也有站牌,如果有你想到達的地方,就可以上去坐了,先買票再坐的。
不過呢,BRT並不是廈門的每個地方都抵達的哦~ 交通比較擁擠 比較繁華的地方BRT才經過,比如文灶。
不過從島內去島外的話BRT是個不錯的選擇呢,當然也可以坐公交車啦。

另外,不知道你是來觀光還是。。?
如果要去鼓浪嶼的話,因為我很久沒去了,哈哈,上次去的時候,是坐船過去不用錢,回來才要錢的。上次回來時八塊,現在不知道漲價了沒有。

還有,建議你到了這里後買張包含公交線路的廈門地圖。最好買最新版的,有BRT線路的最好啦!
廈門的 光合作用(一家連鎖書店)裡面有賣不少廈門旅遊的相關書籍或地圖,可以去看看。

如果到時候有什麼問題的話,找個廈門市民問一問,我想大家都會願意幫忙噠!

歡迎來廈門呢!^^

7. 廈門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廈門市,在福建省南部,與漳州、泉州相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部。

廈門市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整個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海峽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來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廈門港擁有多個港區和生產性泊位,已躋身國內大型一類港、世界集裝箱大港15強之列。

廈門地形以濱海平原、台地和丘陵為主。廈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地貌構成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灘塗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於同安與安溪交界處的雲頂山海拔1175.2米,為全市最高的山峰。從西北往東南,依次分布著高丘、低丘、階地、海積平原和灘塗,南面是廈門島和鼓浪嶼。雲頂山為廈門市最高峰,雲頂岩為廈門島最高峰,日光岩為鼓浪嶼最高峰。

廈門海域包括廈門港、外港區、馬鑾灣、同安灣、九龍江河口區和東側水道。廈門港外有大金門、小金門、大擔、小擔等島嶼橫列,內有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屏障,是天然的避風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線約43公里,適宜建港的深水岸線約27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廈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9月份。

8. 廈門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廈門是一座風姿綽約的「海上花園」。自然風光優美,廈門的城市環境也非常整潔,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城市。

下轄翔安區、集美區、海滄區、思明區、同安區、湖裡區

島、礁、岩、寺、花、木相互映襯,僑鄉風情、閩台習俗、海濱美食、異國建築融為一體,四季如春的氣候更為海的魅力錦上添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可以說這里是全國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海水環繞、沙灘廣闊、陽光和煦,由於生態環境良好,廈門的空氣清新,棲息著成千上萬的白鷺,形成了廈門獨特的自然景觀,又因為廈門的地形就像一隻白鷺,它因此被人稱為「鷺島」;
廈門還是一個著名的僑鄉,在海外的廈門籍華僑、華人有38萬人之多,華僑也為廈門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面積:廈門島面積約132.5平方公里
人口:204萬
位置:地處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與台灣本島和澎湖列島遙遙相對
民族:漢族佔99.3%,還有回、滿、壯、畲、苗、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
語言:漢語,並通行閩南方言
別稱:鷺島
市花:三角梅
景觀:鰲園、南普陀寺、日光岩等

9. 廈門是什麼樣的呢

廈門市位於我國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是經濟特區,著名僑鄉,有「海上花園」的美譽。近年來廈門相繼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元朝時,曾設立「嘉禾千戶所」。明洪武20年(公元1387年),為防禦倭海相望。行政建制始於宋朝,隸屬泉州府同安縣轄下,因傳說寇築城,號「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7年(公元1650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抗清駐兵島上,稱「思明洲」。康熙年間又改稱「廈門」,設廳,直至鴉片戰爭後,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辛亥革命後1912年再稱思明,設縣;1913年復稱廈門,立市。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列為福建省省轄市,至1980年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94年被定級為副省級市。
全市由廈門島,鼓浪嶼及內陸九龍江北岸沿海部分地區和同安組成,屬海港風景城市。其主體——廈門島面積約132.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整個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海峽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來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由杏林灣和馬鑾灣分隔而成集美、杏林、海滄三個小半島。地屬亞熱帶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和多雨,年均氣溫在21度左右。
全市轄下思明、開元、湖裡、鼓浪嶼及集美、杏林和同安七個行政區及海滄投資區,土地總面積為1565平方公里。各轄區密切相關、各具特色。廈門島內分成思明、開元、湖裡及鼓浪嶼四個區:思明區以舊城區的傳統商業鬧市為主,涵蓋了廈門大學、南普陀寺及環島路系列景區;開元區以一些傳統工廠區和舊城區周邊擴展的新市區為主,包括了被定名為萬石風景區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及市黨政機關所在地;湖裡區則屬於新興的外商工業投資區;鼓浪嶼是本市著名的風景旅遊區,素有"海上花園"的美稱。

島外的集美區擁有以旅遊、教育為主的著名僑鄉——集美鎮,傳統上以種植業、漁業為主,同時也是新建的台商投資開發區;杏林區是建國後發展起來的已具一定規模的工業區和新興的台商投資開發區,又涵蓋了新開發的市區、港區、工業區——海滄台商投資區;同安區則是全市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輕工、食品行業的原料基地,自1997年由"縣"改制為"區"後加快了城市化、工業化進程。
2001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134.36萬,人口密度為859人/平方公里。全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另有回、滿、壯、畲、苗、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

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

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10. 廈門,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廈門,這座海濱城市很年輕,年輕的個「稚嫩的未成年少女」

中國有許多海濱城市半島城市,但海島城市不多,最著名的兩個是香港與廈門。唯獨最小的廈門島屬於灣內島嶼,退縮在海岸線內,三面被大陸溫柔地環抱—徜徉於「花園」之中,光彩奪目。

-01- 海長進了身體里


廈門第八市場夜景

廈門,就是讓人易動泡茶、吹風、聽浪、看月亮的閑心,繾綣於她的溫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