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高八斗什麼餐飲
擴展閱讀
杭州殺妻案為什麼要殺 2024-12-28 03:26:36
杭州裝修怎麼去宋城 2024-12-28 03:25:26

廈門高八斗什麼餐飲

發布時間: 2022-07-23 20:14:24

A. 博餅的起源

博餅,是廈門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廈門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廈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起初,我一直以為博餅的「博」該是「搏」,有戰斗的意味,後來一查字典,方知道,用「博」字自有其道理,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到現在,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地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中秋博餅,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是博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所以,廈門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很多外鄉人來廈門,都會被這種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風俗所打動。我的許多大學同學,也都在學習期間,喜歡上這項趣味性大、參與性強的活動。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月,不一樣的月餅文化。歡迎大家到廈門來體驗這獨特的中秋文化,首屆廈門(鼓浪嶼)中秋博餅文化節即將在美麗的琴島拉開帷幕,但願更多的人了解廈門,了解中秋博餅文化!

月餅在廈門的博餅風俗中,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美曰:會餅。這是中秋博餅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傳統的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的,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餅2個,三紅餅4個,四進(士)餅8個,二舉(人)餅16個,一秀(才)餅32個。

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會餅中,「三紅」餅的味道最好,這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傳說:永樂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試,狀元名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於是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在廈門人的說法中,這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輩,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實學。因此,狀元餅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紅餅總是味道最好。

現在,博餅依然是廈門人最鍾愛的中秋活動,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民俗節日形式,但「會餅」的形式也在發生著改變,出現了更多新的「會餅」,不再是月餅,而是由實用物品組合而成,比如:沐浴露、洗發水等等,也可以是食品,比如:果凍、薯片、可樂什麼的,反正是你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做「會餅」,只要按照會餅規定的數量組合就成。這或許是因為大家就是想在節日中找個樂,而這個樂子變得更實際些吧。

B. 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的必備食品。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別在東北地區,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不論月餅源於何代,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願。

有人以為吃月餅和送月餅,自古以來就與中秋節有關。其實,情況並非如此。初唐時,原來農歷八月只有初一是節日,而無十五這個節日。相傳,後來唐明皇曾於八月十五夜遊月宮,這樣民間才把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為中秋節。到了中唐,人們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樓觀月,而當時還沒有月餅出現。說到月餅的出現最早是在南宋的時候。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干,那時的月餅與現代月餅亦大不相同,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

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系是在明代。當時,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范,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

比如,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准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關於月餅的製作技術,在明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在當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已出現「月中蟾兔」之類的裝飾圖案。其設計之精良,構圖之美妙,花紋之靈細,使人獲得藝術享受,既充分體現了月餅製作者的匠心獨運,也反映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農歷八月十五,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頗為有趣。中秋會餅每會63塊,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都會大量生產這種會餅上市供應。

眾人團聚玩會餅博狀元,這是廈門人過中秋的獨特風俗。據說在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於是與當年駐扎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這是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輩,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寓意在此。

一套會餅共63塊,是根據「三多九如」而來的,三和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

源於廈門的「博餅」,隨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年多來台灣也很盛行。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稱八月節,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

作為歲時節令,中秋節形成較晚,但玩月這舉卻由來已久,東晉時,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節佳節。

牛渚(今採石磯),漢時即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續漢書·郡國志》說,秣陵縣「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東晉於南京(當時叫建業)建都,鎮守牛渚的謝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於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西將軍,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的窮書生,由於對才能的尊重,他們這間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名聲大振。謝尚玩月聞袁宏詠史於前,文人雅士亦趨之於後,於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曰:「昔聞牛渚泳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孫楚酒樓「玩月達曙」。唐歐陽詹作《玩月詩序》也說:「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遊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玩月佳話。

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宋時人們在中秋之夜吃瓜果、圓餅,這圓餅即月餅之始。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的詩句。南宋年間中秋之夜,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競放水燈,燭搖月白,尤呈奇觀(後來,南京將放水燈移到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放水燈」)。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做皇帝。八月初二,徐達攻下元大都,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這一夜南京,人們繪月宮圖,陳列鮮果、月餅,燃點斗香,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的故事,競放水燈等等,熱鬧非常。此後,無論南方、北方中秋之夜都十分熱鬧。北方人在這一天要吃月餅、水果,購兔兒爺給孩子玩。「兔兒爺」,有紙繪、布扎、泥塑之分,人身兔首,衣冠彩色,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舉旗,十分別致。

南方人中秋愛吃月餅、鮮藕、熟菱、柿子、石榴、糖竽頭等。南京人是夜月下聚飲,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據《正德江寧縣志》記載,中秋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

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民國以後,南京是國民黨中央政府所在地,社會畸形發展,夫子廟前燈紅酒綠,八月十五達官富賈泛舟秦淮玩月,而千成成戶苦不堪言。當時曾流行一首歌謠:「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樓上吹簫管,有人樓下皺眉頭。」加上這時舊跡多湮,河水污染,遊人涉及不多了。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C. 廈門博餅文化

博餅
【博餅歷史來源】

博餅,是泉州安海和廈門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他們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安海和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兵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安海和廈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起初,我一直以為博餅的「博」該是「搏」,有戰斗的意味,後來一查字典,方知道,用「博」字自有其道理,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到現在,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安海和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地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中秋博餅,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是博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所以,廈門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很多外鄉人來廈門,都會被這種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風俗所打動。我的許多大學同學,也都在學習期間,喜歡上這項趣味性大、參與性強的活動。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月,不一樣的月餅文化。歡迎大家到廈門來體驗這獨特的中秋文化,首屆廈門(鼓浪嶼)中秋博餅文化節即將在美麗的琴島拉開帷幕,但願更多的人了解廈門,了解中秋博餅文化!
月餅在廈門的博餅風俗中,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美曰:會餅。這是中秋博餅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傳統的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的,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餅2個,三紅餅4個,四進(士)餅8個,二舉(人)餅16個,一秀(才)餅32個。
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會餅中,「三紅」餅的味道最好,這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傳說:永樂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試,狀元名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於是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在廈門人的說法中,這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輩,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實學。因此,狀元餅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紅餅總是味道最好。
現在,博餅依然是安海和廈門人最鍾愛的中秋活動,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民俗節日形式,但「會餅」的形式也在發生著改變,出現了更多新的「會餅」,不再是月餅,而是由實用物品組合而成,比如:沐浴露、洗發水等等,也可以是食品,比如:果凍、薯片、可樂什麼的,反正是你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做「會餅」,只要按照會餅規定的數量組合就成。這或許是因為大家就是想在節日中找個樂,而這個樂子變得更實際些吧。
【博餅的工具】:

會餅一套,骰子一副(6個),大碗一個(有點深度,而且要瓷碗才好,才能讓骰子在碗里跳起來)
【博餅的方法】:

大致是這樣的:每個人每次要把6個骰子一起投進大碗里(再強調一次哦,一定是要用瓷碗才能玩的起來),眾人依次投骰子,看骰子的點數得餅。
有1個「四點紅」的得一秀餅(圖 1 ),
有2個「四點紅」的得二舉餅(圖 2 ),
有4個相同點數的(紅四除外的都可以)得四進餅(圖 3 ),
有3個「四點紅」的得三紅餅(圖 4 ),
若骰子點數分別為1至6順序排列著的得對堂餅(圖 5 ),再來,就是得狀元餅的情形,狀元有很多等級,圖6.1-6.4所示的狀元等級是從小到大排列,具體為:
若是有4個「四點紅」(圖 6.1),則可取狀元餅,若2個人都出現4個「四點紅」,則比較另外兩個骰子點數的大小,點數大者為勝。
有5個相同點數的(圖 6.2 ),俗成「五子登科」,比起4個「四點紅」的狀元要大。
若是4個「四點紅」加上2個「一點紅」(圖 6.3 ),則稱為「狀元插金花」,僅次於6個骰子點數全部相同者(圖 6.4)。
特殊情形:
六個「四點紅」(圖 7.1 ),稱「六抔紅」,所有的餅全歸投者所有。
六個「六點黑」(圖 7.2 ),稱「六抔黑」,要關燈搶餅。
【說明】:

1、同是五紅或五子所帶的點數多>點數少,即帶6最大,帶1最小。
2、同是四紅所帶的點數多>點數少,帶12最大,帶三最小。
3、狀元插金花及五紅、五子、四紅帶的點數相等則先博者>後博者。
4、博得紅六勃或黑六勃,博餅立即結束。紅六勃獲未被博取的餅,黑六勃則未被博取的餅大家吃。六抔紅、六抔黑是否採用,一般依照大家意願,很多時候,為了照顧玩家都能獲得獎品,這兩種情形就忽略。
5、如博到狀元插金花可兼得還未被博取的對堂,若該選手在以後的輪次中「祿骨」[注],對堂不被追回,只追回狀元。
6、在同一場比賽中,同一選手兩次或兩次以上博到狀元,取其最後一次的成績為最終成績。
7、如果骰子跳出大碗,則該選手本輪成績無效且要輪空一次。
再補充一點:一般來說,今年得狀元者,明年中秋要捐一塊餅供眾人玩。不過這條規定,現在的年輕人一般很少這樣做,還是大家一起AA制的多些。:
有的應某些原因用其他物品代替月餅。
現多用其它禮品來代替月餅,或者用紅包代替

D. 廈門中秋節博餅的來歷

中秋,是廈門最隆重最熱鬧最有特色的一個節日,就是春節也無法和中秋相比。在廈門,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之說。中秋的大,源於中秋有一個民俗活動――博餅。說到博餅,那話就多了。

先說它的起源。傳說是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台灣。鄭成功的士兵基本上來自福建、廣東各地,到中秋節前後,士兵們思念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撫慰士兵離鄉背井、思親想家之念,激勵士兵先國後家,克敵制勝的鬥志,便與兵部衙堂的屬員,經過一番籌謀,巧設"中秋會餅", 通過"擲骰子"活動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

中秋會餅每會有63塊餅,隱含七九六十三之數,因為三、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l個,直徑20厘米,宛似一輪明月,餅上雕印有"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對堂(榜眼)2個,直徑13厘米左右;另外還有三紅(探花)4個,四進(進士)8個,二舉(舉人)16個,一秀(秀才)32個,會餅的直徑依次減少,最小的大約1.7厘米。它們分別代表文或武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由於博狀元寓教於樂,活潑有趣,所以鄭成功特別批准從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軍中按單雙日分批輪流賞月博餅。

每當中秋佳節,明月高懸,海風習習,濤聲陣陣,勇士們就圍著中秋會餅博狀元。後來,這種游戲從軍旅傳入民間,成為廈門特有的民間習俗,流傳至今。
雖說中秋是農歷的八月十五,但八月初五以後,廈門的大街小巷"克啷啷"的擲骰子聲,就日復一日地喧鬧起來。到了八月十五前後,不用任何人發動、組織、宣傳,也不在乎是拜上帝的、信佛祖的,家家戶戶都在博餅。可以說博餅在廈門是中秋節家庭團圓、友人相聚的一種休閑娛樂活動。
現在就來說說博餅到底有哪些規則。
博餅的瓷碗一個,越大越好;骰子六粒。推薦一位長者用兩粒骰子擲出第一位投擲者,然後大家依次向碗中投擲。
四粒紅四點,二粒紅一點,叫狀元插金花;五粒紅四點,叫五王;五粒一點(或二點、三點、五點、六點),叫五子;四粒紅四點,叫狀元。以上四種都可以得狀元,就看誰擲的大。狀元插金花是最最大的,很少見,後面三種依次大小。如果是同一種,比如都是五王或五子或四個紅四,就看誰的另外的骰子加起來的點數大。如果點數相同,先擲出的得狀元。有時會有人擲出六粒六點(或二點、三點、五點),叫勃黑六,這時會餅有大家平分或哄搶。風俗認為這是不好的數字。同時出現一、二、三、四、五、六點,叫對堂;三粒紅四點,叫三紅;四粒一點(或二點、三點、五點、六點),叫四進;兩粒紅四點,叫二舉;一粒紅四點,叫一秀。
如果沒有出現上述排列組合中的任何一種情形,則投擲者什麼也得不到;如果投擲過程中有骰子溢出瓷碗,則投擲者不僅什麼也得不到,下一輪還要輪空。
博的過程中,一秀、二舉、四進、狀元插金花,誰先博到誰先拿,直到拿完為止。三紅、對堂分配完後,後面博出的三紅、對堂可依次追繳前面的三紅、對堂。不過,這個追繳規則現在很少用了,基本上是誰先誰得,少了幾分熱鬧,多了幾分人情味。不過,狀元的爭奪還是很激烈的。只要東西沒博完,誰的狀元都不算數。只要後面的狀元超過你,狀元就是別人的了。有時,會有人博出幾個狀元,那就看你最後那個狀元了。有可能比前面的大,也有可能比前面的小,狀元也是搖擺不定的。
博餅也可以兼得,當五子得主的另1粒骰子是紅四點時,他還可以得一秀一個;當四進得主的另2粒骰子均為紅四點時,他還可以得二舉一個;當四進得主的另2粒骰子中只有一粒紅四點時,他還可以得一秀一個;如果一個排列組合可以符合多種情形時,按最大者算。如兩粒紅四點,得二舉一個,而不能得一秀兩個。如果狀元是狀元插金花,則可以兼得對堂。一般不追繳,只把沒有博走的對堂拿去。
中秋博餅,博的是一個開心,博的是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即使博出狀元沒有拿到,也說明你一年的運氣不會很差。現在這種游戲活動不僅深受廈門人的喜愛,周邊地區也深受影響,逐漸開拓出閩南人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餅中的月餅早就被其它的物品所取代。比如:牙膏、香皂、洗發水、沐浴露、床罩什麼的,只是基本規則沒有改變。

E. 什麼是博餅

特色中秋——博餅

--------------------------------------------------------------------------------
09/10/2004/10:13 華夏經緯網

博餅,是廈門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廈門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廈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起初,我一直以為博餅的「博」該是「搏」,有戰斗的意味,後來一查字典,方知道,用「博」字自有其道理,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到現在,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地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中秋博餅,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是博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所以,廈門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很多外鄉人來廈門,都會被這種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風俗所打動。我的許多大學同學,也都在學習期間,喜歡上這項趣味性大、參與性強的活動。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月,不一樣的月餅文化。歡迎大家到廈門來體驗這獨特的中秋文化,首屆廈門(鼓浪嶼)中秋博餅文化節即將在美麗的琴島拉開帷幕,但願更多的人了解廈門,了解中秋博餅文化!

月餅在廈門的博餅風俗中,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美曰:會餅。這是中秋博餅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傳統的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的,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餅2個,三紅餅4個,四進(士)餅8個,二舉(人)餅16個,一秀(才)餅32個。

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會餅中,「三紅」餅的味道最好,這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傳說:永樂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試,狀元名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於是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在廈門人的說法中,這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輩,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實學。因此,狀元餅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紅餅總是味道最好。

現在,博餅依然是廈門人最鍾愛的中秋活動,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民俗節日形式,但「會餅」的形式也在發生著改變,出現了更多新的「會餅」,不再是月餅,而是由實用物品組合而成,比如:沐浴露、洗發水等等,也可以是食品,比如:果凍、薯片、可樂什麼的,反正是你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做「會餅」,只要按照會餅規定的數量組合就成。這或許是因為大家就是想在節日中找個樂,而這個樂子變得更實際些吧。

博餅的工具:

會餅一套,骰子一副(6個),大碗一個(有點深度,而且要瓷碗才好,才能讓骰子在碗里跳起來)

博餅的方法:

大致是這樣的:每個人每次要把6個骰子一起投進大碗里(再強調一次哦,一定是要用瓷碗才能玩的起來),眾人依次投骰子,看骰子的點數得餅。

有1個「四點紅」的得一秀餅(圖 1 ),

有2個「四點紅」的得二舉餅(圖 2 ),

有4個相同點數的(紅四除外的都可以)得四進餅(圖 3 ),

有3個「四點紅」的得三紅餅(圖 4 ),

若骰子點數分別為1至6順序排列著的得對堂餅(圖 5 ),再來,就是得狀元餅的情形,狀元有很多等級,圖6.1-6.4所示的狀元等級是從小到大排列,具體為:

若是有4個「四點紅」(圖 6.1),則可取狀元餅,若2個人都出現4個「四點紅」,則比較另外兩個骰子點數的大小,點數大者為勝。

有5個相同點數的(圖 6.2 ),俗成「五子登科」,比起4個「四點紅」的狀元要大。

若是4個「四點紅」加上2個「一點紅」(圖 6.3 ),則稱為「狀元插金花」,僅次於6個骰子點數全部相同者(圖 6.4)。

特殊情形:

六個「四點紅」(圖 7.1 ),稱「六抔紅」,所有的餅全歸投者所有。

六個「六點黑」(圖 7.2 ),稱「六抔黑」,要關燈搶餅。

說明:

1、狀元餅只有一個,反正誰大就歸誰。

2、在會餅沒有全部得出歸屬前,游戲繼續,若某種會餅已經分完,則可採用「追」的方式,這是最刺激的,即後來獲得者向自己前一個獲得者追餅。比如三紅餅已經分完,若還有人博到,則此人按游戲進行的反方向向離自己最近的一個三紅餅獲得者拿回獎品。

3、六抔紅、六抔黑是否採用,一般依照大家意願,很多時候,為了照顧玩家都能獲得獎品,這兩種情形就忽略了,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人能投出「六抔紅」或是「六抔黑」。

以上解說,請參看上附圖一起理解哦,我想應該是很清楚的吧,寫得手都快酸了。:)

再補充一點:一般來說,今年得狀元者,明年中秋要捐一會餅供眾人玩。不過這條規定,現在的年輕人一般很少這樣做,還是大家一起AA制的多些。:)

關於中秋博餅活動的介紹,基本知識講完了。不知道大家是否會感興趣呢?

在吃餅賞月的時候,能有這么一項充滿趣味的活動,真的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尤其是獲得狀元的人,總是會得到旁人的羨慕與祝福,很幸福的一件事情。今年,我能得狀元嗎?我希望...... (央視國際)

F. 廈門風俗傳統

博餅,是廈門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廈門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廈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起初,我一直以為博餅的「博」該是「搏」,有戰斗的意味,後來一查字典,方知道,用「博」字自有其道理,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到現在,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地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中秋博餅,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是博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所以,廈門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很多外鄉人來廈門,都會被這種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風俗所打動。我的許多大學同學,也都在學習期間,喜歡上這項趣味性大、參與性強的活動。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月,不一樣的月餅文化。歡迎大家到廈門來體驗這獨特的中秋文化,首屆廈門(鼓浪嶼)中秋博餅文化節即將在美麗的琴島拉開帷幕,但願更多的人了解廈門,了解中秋博餅文化!
月餅在廈門的博餅風俗中,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美曰:會餅。這是中秋博餅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傳統的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的,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餅2個,三紅餅4個,四進(士)餅8個,二舉(人)餅16個,一秀(才)餅32個。
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會餅中,「三紅」餅的味道最好,這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傳說:永樂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試,狀元名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於是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在廈門人的說法中,這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輩,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實學。因此,狀元餅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紅餅總是味道最好。
現在,博餅依然是廈門人最鍾愛的中秋活動,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民俗節日形式,但「會餅」的形式也在發生著改變,出現了更多新的「會餅」,不再是月餅,而是由實用物品組合而成,比如:沐浴露、洗發水等等,也可以是食品,比如:果凍、薯片、可樂什麼的,反正是你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做「會餅」,只要按照會餅規定的數量組合就成。這或許是因為大家就是想在節日中找個樂,而這個樂子變得更實際些吧。
博餅的工具:
會餅一套,骰子一副(6個),大碗一個(有點深度,而且要瓷碗才好,才能讓骰子在碗里跳起來)
博餅的方法:
大致是這樣的:每個人每次要把6個骰子一起投進大碗里(再強調一次哦,一定是要用瓷碗才能玩的起來),眾人依次投骰子,看骰子的點數得餅。
有1個「四點紅」的得一秀餅(圖 1 ),
有2個「四點紅」的得二舉餅(圖 2 ),
有4個相同點數的(紅四除外的都可以)得四進餅(圖 3 ),
有3個「四點紅」的得三紅餅(圖 4 ),
若骰子點數分別為1至6順序排列著的得對堂餅(圖 5 ),再來,就是得狀元餅的情形,狀元有很多等級,圖6.1-6.4所示的狀元等級是從小到大排列,具體為:
若是有4個「四點紅」(圖 6.1),則可取狀元餅,若2個人都出現4個「四點紅」,則比較另外兩個骰子點數的大小,點數大者為勝。
有5個相同點數的(圖 6.2 ),俗成「五子登科」,比起4個「四點紅」的狀元要大。
若是4個「四點紅」加上2個「一點紅」(圖 6.3 ),則稱為「狀元插金花」,僅次於6個骰子點數全部相同者(圖 6.4)。
特殊情形:
六個「四點紅」(圖 7.1 ),稱「六抔紅」,所有的餅全歸投者所有。
六個「六點黑」(圖 7.2 ),稱「六抔黑」,要關燈搶餅。
說明:
1、同是五紅或五子所帶的點數多>點數少,即帶6最大,帶1最小。
2、同是四紅所帶的點數多>點數少,帶12最大,帶三最小。
3、狀元插金花及五紅、五子、四紅帶的點數相等則先博者>後博者。
4、博得紅六勃或黑六勃,博餅立即結束。紅六勃獲未被博取的餅,黑六勃則未被博取的餅大家吃。六抔紅、六抔黑是否採用,一般依照大家意願,很多時候,為了照顧玩家都能獲得獎品,這兩種情形就忽略。
5、如博到狀元插金花可兼得還未被博取的對堂,若該選手在以後的輪次中「祿骨」[注],對堂不被追回,只追回狀元。
6、在同一場比賽中,同一選手兩次或兩次以上博到狀元,取其最後一次的成績為最終成績。
7、如果骰子跳出大碗,則該選手本輪成績無效且要輪空一次。
再補充一點:一般來說,今年得狀元者,明年中秋要捐一會餅供眾人玩。不過這條規定,現在的年輕人一般很少這樣做,還是大家一起AA制的多些。:
有的應某些原因用其他物品代替月餅。

G. 廈門博餅的來歷

博餅(跋餅),是起源於福建廈門鼓浪嶼,始於清初,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閩南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鼓浪嶼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至今,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閩南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底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7)廈門高八斗什麼餐飲擴展閱讀;

博餅規則

月餅在廈門的博餅風俗中,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美曰:會餅。這是中秋博餅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傳統的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的,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餅2個,三紅餅4個,四進(士)餅8個,二舉(人)餅16個,一秀(才)餅32個。

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會餅中,「三紅」餅的味道最好,這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傳說:永樂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試,狀元名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儤」字,不吉利,於是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

在廈門人的說法中,這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輩,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實學。因此,狀元餅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紅餅總是味道最好。

H. 三紅的由來 急!

貢士是參加全國范圍科舉考試(會試)及格後獲得的資格。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三月舉行,所以也叫春闈。參加考試的考生必須是舉人,已仕未仕皆可。主考官叫總裁,監考官叫知貢舉,皆由一二品大員擔任。考試的地點在北京貢院。會試的內容、規矩、閱卷方法等與鄉試的大體相同。四月十五張榜於禮部大堂前,此時正是杏花爛漫的時節,故此榜又叫杏榜。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