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民族樂器有哪些
擴展閱讀
帝舵在深圳哪裡買 2025-01-02 01:49:03
杭州西鐵健身什麼價格 2025-01-02 01:49:00

廈門民族樂器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7-25 05:45:57

『壹』 廈門大學民族樂器都要哪種

音樂系現有6個教研室(聲樂、鋼琴、民樂、器樂、理論作曲、舞蹈),54位教師,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外聘教授有:著名指揮家鄭小瑛及廈門愛樂樂團的樂隊長、首席,作曲家鮑元愷等。

『貳』 列舉一些世界民族樂器

風笛: 風笛又名風袋管,是一種流行於歐洲各國的民間樂器。屬管樂器,發聲原理類似於風琴、手風琴以至於口琴,靠氣流振動簧片(鑲嵌在木管內)發聲。其發音原理是演奏者向風袋內充氣,再把風袋內的氣流壓送到裝在風袋上的簧管內鼓簧發音。充氣方式有兩種:傳統式是從風袋上的活瓣吹管吹氣入袋;改良式是由系在演奏者腋下的小型鼓氣器鼓氣進袋,歐洲民間傳統風袋一般系皮製,裝有兩種發音簧管,分有按音孔的曲調管和無按音孔的持續音管兩種、前者是單簧或雙簧,1~2支;後者1~3 支。風笛源於亞洲,約公元1世紀流傳到古羅馬,而公元14世紀起成為風行歐洲的民間樂器。18世紀風笛傳到澳大利亞、加拿大,在蘇格蘭地區,風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常用於民間的婚喪風俗節日活動中,風笛的音色純朴甜美,並以富於特色的持續音見長。民間的風笛演奏具有歐洲鄉村風情的田園風格。 風笛盛行於歐洲,風笛的種類多至上百種,歐洲很多國家(包括俄羅斯、土爾其)都有自已種類的風笛,甚至在亞洲(如印度)也有。蘇格蘭高地風笛是所有種類中聲音最為宏亮的,形體也較大。最為著名也最常見的蘇格蘭高地風笛(The Great Highland Bagpipe)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樂器,據說起源於古代西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地區,後來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也常常採用。現在西歐、東歐各國用得比較多,印度、巴基斯坦也有這種樂器。這種樂器是由一個氣袋(一般用動物皮製成)一支吹管和幾支奏固定音的管子組成,吹管上有簧片,所以這是一種簧管樂器。現在流行最廣的蘇格蘭高原風笛有三根奏固定音的管子。演奏者除用嘴吹管外,還要不斷地向夾在腋下的氣袋鼓風。蘇格蘭風笛的發音嘹亮、優美、並能持續不斷。古代它曾是蘇格蘭人打仗時使用的一種特殊武器,並由蘇格蘭王室規定規定為軍隊專用,在戰場上用這種強大、奇特的音響配合鼓聲來驚嚇敵人。直到蘇格蘭被英國人戰勝後才廢棄。在蘇格蘭民間,這種風笛及其演奏的曲調一直作為一種傳奇事物而世代相傳,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蘇格蘭的民族傳統音樂。目前流傳的蘇格蘭風笛音樂,大致可分為進行曲式的,抒精憂傷的和舞蹈式的三種。
http://www.kuke.com/kuke/library/instrument/index/

『叄』 廈門有哪些特色

廈門是功夫茶的起源地之一,有著濃郁的茶文化氛圍。廈門人大多愛喝烏龍茶,尤以安溪鐵觀音為最,鐵觀音號稱茶中極品,有詩盛贊:珠泉雋味和胸臆,玉液新香沁齒牙,兩腋清風甌泛綠,一壺春雪筆生花。廈門的茶藝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
茶葉以新為貴,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泡茶要用軟水,即每公升水中鈣、鎂的含量不到8毫克的水,這樣泡出的茶才能口味醇厚,色澤純正。火候與湯候要適度,既要燒沸,又不能過火,這樣茶湯才能鮮美。廈門人飲烏龍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其會「保香」和「保味」。品茗需佳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廈門人喜歡在廳里放置擺設,花瓶古玩,燃香播樂,增添雅緻,使品茗成了一種高尚精神追求和高品位的休閑方式。
廈門的民間曲藝流傳甚廣,種類繁多,主要有南曲、歌仔戲、高甲戲、梨園戲和答嘴鼓等。內容有描寫日常生活,傾訴男女愛情的,有再現勞動場景,傳播知識趣聞的。在現代化的廈門,感受一下頗具特色的地方曲藝,也是一種不錯的享受。
南音:又稱南樂、南管、弦管,是閩南最流行的一種地方曲藝。據考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記載,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慶祝60壽辰,全國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獻藝,南曲也進京演奏,受到賞識,被授予「御前清聽」的鄉匾和彩傘、宮燈,並賜給了演奏二胡的藝人以腳踏金獅的龍遇。這種古老樂曲用琵琶、洞蕭、二胡、三弦等樂器吹奏,樂曲優美抒情,富於地方特色。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駿馬》、《三更人》、《感謝公主》等,均灌成唱片,發行於海內外。
歌仔戲:用閩南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一般分生、旦、丑、凈等四個行當,表演細膩,用語幽默詼諧。唱腔屬民歌曲體,曲調優美,節奏感強,唱腔淳厚,富有閩南風土氣息。主要伴奏樂器有殼子弦、大廣弦、台灣笛、三弦、月琴、鴨母笛等。該戲流行於閩南、台灣和南洋華人聚居地,其曲調來自民間,是流散在街頭、茶室的曲調;唱詞是群眾的語言,靈活機動,可長可短。傳統劇目有500餘本,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傳統戲《三家福》、《白蛇傳》及現代戲《碧水贊》、《武夷英烈》等。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亦稱大班、鼓班。高甲戲產生於清代中期,是泉州民間娛樂表演發展起來的地方劇種。它把崑腔、四平腔、戈陽腔、徽調、京劇、木偶戲和梨園戲、南音等地方音樂戲曲兼收並蓄為一體,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和唱腔。其丑角表演藝術被譽為「戲劇藝術寶庫的珍品」。題材多取自於古老的民間傳說,如《陳三五娘》、《王虎平西》等,其特點是常用插科打諢的對答形式和風趣、幽默的韻語對唱,使人發笑.
鼓浪嶼是廈門西南方一座1.78平方公里的小島,隔一條500米寬的海峽與廈門市區隔海相望,素有「海上花園」之譽。島嶼四面環海,西南部有一岩洞,潮起潮落,浪濤撞擊,發出如鼓聲響,故得名「鼓浪嶼」。島內取消各類機動車與人力車,進島一律步行,因而恬淡靜謐,無車馬喧嘩。島上居民具有傳統的音樂素養,普遍喜愛鋼琴和手提琴,鋼琴密度居全國榜首,殷承宗等著名音樂家在這里熏陶成長。因此,鼓浪嶼又被稱為「音樂之島」、「琴島」。
廈門是福建籍華僑出入境的主要門戶,也是福建的主要僑鄉。廈門最早的遠洋航運,最早的鐵路,最早至閩南各縣的內河航運和水陸聯運,大多是華僑投資創辦的。華僑對廈門近代資本主義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肆』 藝術生大學民族樂器都有那些學校

央音樂院音樂院四川音樂院武漢音樂院海音樂院沈陽音樂院星海音樂院南京藝術院山東藝術院吉林藝術院廣西藝術院雲南藝術院廈門央民族延邊西

『伍』 有關廈門的介紹

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2、自然地理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廈門由廈門島、鼓浪嶼、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同安等組成,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國際性海港風景城市。

廈門的主體--廈門島面積約132.5平方公里,南北長13.7公里,東西寬12.5公里,面積約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廈門屬亞熱帶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至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全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另有回、滿、壯、畲、苗、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3、品味廈門(摘自新華網福建頻道)

廈門景色中,鼓浪嶼的名氣最大,素以 "海上花園"的美稱享譽中外,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無疑是你最想去的地方。那就先去吧。坐渡輪五分鍾就抵達了。但是,勸你不要選人潮有涌的大白天去,人擠人的,再美麗的風景也不好玩的。我建議你選擇黃昏的時候,漫步這個沒有車馬喧囂的小島上。雖然小島面積只有1.78平方公里的,可是亂走也是會迷路的喔!迷路倒是無妨,只要能品味出鼓浪嶼的風韻就行。島上崗巒起伏,錯落有致,最高峰日光岩是廈門的象徵。不過,我覺得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等著名景點當然要去,但不要當作重點。因為鼓浪嶼的特色是它的琴聲和濤聲,是它的小巷、老牆和音樂。說鼓浪嶼是"萬國建築博覽"一點也不為過,在彈丸之地的小島上薈萃了上千座風格各異、中西合壁的中外建築。有我國傳統的飛檐翹角的廟宇,有閩南風格的院落平房,有被稱為"小白宮"的八卦樓,有小巧玲瓏的日本房舍,也有十九世紀歐陸風格的西方領事館……林林總總可以說鼓浪嶼是一部說不完道不盡的建築網路書,它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已成為當今一種寶貴的重要旅遊資源。傍晚時分,漫步於老房子的小巷之間,時有鋼琴聲從爬滿牽牛花的牆垣飄出。據統計,小小的鼓浪嶼竟有三百多台鋼琴,其密度居全國之冠,加上小提琴、吉它等其它樂器,平均每三戶就有一種樂器。當然,使鼓浪嶼以音樂島聞名遐邇的更因為這里音樂人才輩出,從蜚聲中外樂壇的鋼琴家殷承宗、許斐平,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周淑安,到男低音歌唱家林俊卿,真可謂群星璀璨。鼓浪嶼常辦家庭音樂會,不過這要看你的運氣了。趕巧了,或許能陶醉一把。與音樂一樣迷人的是鼓浪嶼的濤聲。島上最有名的兩個沙灘港仔後和大德記,都是坡緩浪平的海濱浴場。冬天在低吟淺唱的濤聲中,有冬泳者追波逐浪的身影;夏日的海灘更是斑斕絢麗的世界,陽光、帆影、青春的肌體……。你要停下來,坐下來,不是因為腿酸了,而是因為島上蜿蜒曲折的海岸線,鬼斧神工的礁石,奇趣天成的海濱浴場,令你著迷並遐想萬千。用細沙堆起一座心靈的聖殿,讓雙足踩出一排排青春的印痕,聽濤聲一陣又一陣由遠及近地奔來,思緒不禁為之曠遠,胸襟欣然為之博大。

在廈門,清晨時光最宜去的風景就是萬石岩了。萬石山游覽區位於市區東部的獅山北麓,山青水秀,林木繁茂。萬石岩水庫一泓碧水,漫山遍野的奇花異木,寺廟殿宇、亭台水榭點綴其間,別有一番天地。廈門原二十四景中的 "天界曉鍾""萬笏朝天""中岩玉笏""太平石笑""紫雲得路""高讀琴洞"等均在萬石岩中。其實,萬石岩最精採的是豐富奇異的亞熱帶植物,哪怕在棕櫚林、南洋杉林中聽聽鳥聲,盤桓半日亦不嫌多。

翻過萬石岩就是南普陀寺了,可是你不必這么辛苦地去爬半天的五老峰,萬石岩門口有 17路旅遊巴士,坐一站就到了南普陀寺。這座寺院的特色是除了飄裊著佛香之外,還有書香。寺院外門有一虞愚寫的對聯:"喜瞻佛剎連黌舍,飽聽天風拍海濤。"這黌舍指的就是廈門大學,與大學毗鄰自然會沾點書香,可是南普陀的書香則飄自寺內,閩南佛學院這所中國最著名的佛教高等學府使南普陀更加聲名遠播。一般遊客和善男信女到南普陀,都是沿著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佛字岩繞一圈就出來了。其實,南普陀更為蘊厚的歷史積淀在寺院的後半部分,即半山腰一帶,這里有南普陀最早的寺廟——普照寺,此寺始建於唐宋,元廢,明初復建;有當代中國佛教領袖太虛法師的舍利塔,1927年至1933年他作為閩南佛學院的院長,將這里作為他改革中國僧教育的實驗園地,培養出一批出色的佛教俊才。其中一些學僧到東南亞傳播佛教,並成為當地的佛教領袖。時至今日,閩南佛學院每年還有一些法師和畢業學僧應聘前往香港、新加坡、美國等漢傳佛教寺院住錫傳教。至於巨岩互倚、清幽寧靜的阿蘭若處等景因不對外開放,我也就不詳細介紹了,免得你眼饞。

接下來就去胡里山炮台吧,再坐兩站公交車就到。炮台始建於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歷時五年完成。寨牆台基系用烏樟樹汁、石灰、糯米與泥沙攪拌構築,堅固異常。東西炮台裝備兩門主炮,兩側又有兩門副炮和12門鋼輪炮,這些炮都是從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購買的,主炮每門白銀6萬兩。炮台歷史上曾多次抗擊外國軍艦的侵略,是兵家必爭之地。目前尚余東炮台大炮一門,炮身長13.96米,重60噸,口徑28厘米,膛線84條,最大射程10460米,有效射程6040米,據稱是世界最大的古炮王。從前年開始,胡里山炮台增加了新景觀,那就是新加坡榮光寶藏博物院常年在這里展出中外珍貴奇石、古槍炮等,沒有半天時間品賞,你別想出來。

你或許要問夜晚怎麼打發呀?逛中山路,過購物之癮是一種選擇。廈門有幾處夜景似也不能錯過,開放式的白鷺洲公園有音樂噴泉,有伊甸園和卡迪爾酒巴,有白鷺女神的臨水一笑。號稱亞洲第二的海滄大橋夜景也是雄渾輝煌的樂章。你別想一夜就走完。

在你飽了眼福之外,一定還想飽飽口福。那就說說廈門的小吃吧,你是想一家一家品嘗,還是來個小吃宴?好吧,都介紹介紹。你在中山路逛街時,就可以看到好幾家廈門著名的小吃店,黃則和花生湯店,雙泉酒家等,都是百年老店,不要被店名所惑,花生湯店賣的不僅是花生湯,還有燒肉粽、薄餅、面線糊,你一次吃不過來的。當然,廈港的沙茶麵等風味由於不臨近景點,你只好望美食興嘆了,當然,你要打的去吃也行,不過你的車費比餐費還貴,你自己惦量著劃得來不。廈門的小吃宴要數好清香酒家最著名了,地點就在湖濱南路上,要是你腰包還鼓,就去大快朵頤一番吧。

這樣玩下來,你兩天時間就沒了。要是你還想多呆兩天,我就跟你介紹兩個有趣的景點。一是到集美看嘉庚公園里的閩南石雕精品,二是走走相思古道。相思古道位於金榜公園後山,以它的蜿蜒,以它的抒情,記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跡,因而也記載著廈門變遷中的一段歷史。古道約七、八里長,兩旁是漫山遍野的相思樹,婆娑互倚著順著山勢向外傾斜,荒徑的清幽和生命的綠意給人另一番詩情。據金雞亭一帶的老菜農介紹,當時他的父輩們要進廈門(特指今文化宮一帶的古城)賣菜,凌晨四點鍾就要起床,翻山越嶺經古道到將軍祠再進入古城,大約要花費四、五個小時。當然,當年走在這條古道上的絕不僅僅是菜農,還有郵差、香客、商人。眼前一級一級的石階雖不工整有序,但都是循山勢而造,在人的雙腳難以攀越之時出現台階,猶如你遇到困難時有人伸出援手。相思樹不是觀賞性樹木,單看一株相思樹,你會發現它形體的孱弱和枝葉的纖柔,然而,在古道上看相思樹,你絕不會有絲毫這樣的感覺,你眼裡的相思樹是披風而立的生命群體,樹干堅韌地向同一方向傾斜,樹冠依然互相致意地婆娑。總之,你在這里可以感受廈門歷史的變遷,也可以獲得一種心靈的憩息和撫慰。

順便說說氣候吧,因為你可能會考慮何時來廈門合適。廈門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和多雨,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為21℃。你想來隨時都可以來,你不要期望一次就能把它玩個夠.

『陸』 屬於我國的民族樂器有哪些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

(l)吹管樂器有:蕭、笛、笙、嗩吶等。
吹管樂器大部分是木管樂器的性質。它們絕大多數都能演奏流暢的旋律,而且一般的聲音都比較響亮,色彩比較鮮明,在許多合奏形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各種吹管樂樂器,依其構造的不同,大體可以分為無簧哨的吹管樂器如笛、排蕭等。帶哨的吹管樂器如管和嗩吶;簧管樂器如笙。
(2)拉弦樂器有:京胡、板胡、二胡、革胡等。拉弦樂器大都擅長演奏歌唱性的旋律,音色一般地也較為柔和優美,而且適應性較強,比較常用的拉弦樂器有京胡、二胡等。
(3)彈撥樂器有:三弦、琵琶、揚琴、月琴、阮、柳琴、箏、古琴等。彈撥樂器大都比較擅長於演奏活潑跳躍的旋律,有比較強的節奏表現力。各種彈撥樂器,按照演奏姿勢與形式,大體可分為;抱彈的彈弦樂器如琵琶、阮、月琴、三弦、冬不拉等;平置彈奏的彈弦樂器如古琴、箏等;打弦樂器如揚琴。
(4)打擊樂器有:鼓、鑼、鈸、木魚、板鼓、鈴鼓等。民族樂器中打擊樂器的種類很多,因其形制與質料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色彩。打擊樂器主要都是節奏樂器。 笛、二胡、琵琶、絲竹、胡琴、箏、鼓等
先秦時期的樂器已有鼓、鞀、鼛、賁鼓、應、田、縣鼓、鍾、鏞、南、鉦、磬、缶、編磐、鈴、陶鈴、雅、祝、敔、和、鸞、簧、哨(陶制、骨制等) 缶、塤、龠、龢鰲、言、蕭、管、篪、笙、琴、瑟、築等多種。打擊樂器有銅鈸、拍板、節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齊鼓、擔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答臘鼓、雞婁鼓等三十多種;弦樂器有獨弦琴、三弦、匏琴、軋箏、風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種;吹管樂器有幢簫、義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蓽篥等二十多種。
一、八音分類法
中國樂器產生的歷史非常久遠。從新石器時代墓葬出土的河南舞陽骨笛與浙江河姆渡骨笛和塤來看,至少都可以上溯到七千至八千年之前。夏商之後直到周代,現有記載存留的樂器即已達七十多種,因而產生了主要以樂器材質分類的「八音分類法」,將樂器分為金(如鍾、鐸)、石(如磬)、絲(如琴、瑟)、竹(如簫、篪①)、匏②(如笙、竽)、土(如塤、缶)、革(如鞀③、建鼓)、木(如梆子、木魚)八類。由此可見早在周代,管樂器、弦樂器和打擊樂器就都已經齊備了。
以後經過數千年的漫長歷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音樂和樂器的交融,直到近代和現代,中國民族樂器已經形成了非常豐富的系列。目前,傳統民族樂器按照演奏方法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 吹管樂器 笛、簫、笙、嗩吶、管子、葫蘆絲,等等;
2. 拉弦樂器 二胡、板胡、高胡、京胡、墜胡、馬頭琴,等等;
3. 彈撥樂器 琵琶、柳琴、揚琴、月琴、阮、三弦、古琴、古箏,等等;
4. 打擊樂器 鼓、板、梆子、木魚、鈸、雲鑼、大鑼,等等。

二、吹管樂器

傳統的笛子為竹製,有六個按音孔、一個吹孔和一個笛膜孔。古代叫橫吹,後來又叫橫笛。至少在漢武帝時期已經非常流行。
笛子的種類很多。主要是筒音(最低音)為a1(實際音)的曲笛和筒音為d2(實際音)的梆笛。笛子均採用低八度記譜。梆笛比曲笛高四度。曲笛常用的指法是筒音為徵,其次為商和為宮。梆笛常用的指法是筒音為宮,其次為徵。
笛子體積小巧,攜帶方便,發音嘹亮,表現力豐富,是一種應用普遍、深受歡迎的樂器。

簫,又叫洞簫,直吹,六個音孔,沒有膜孔。傳說源於西漢西羌,所以又叫羌笛,當時只有四個音孔。其實,關於簫類樂器的記載可以上溯到周代。
最常見的簫筒音為d1,按實際音記譜,筒音作為徵音,稱G調簫。
簫的音量很小,強弱幅度也不大,音色恬靜、甘美、柔和、深沉,穿透力強,常用中音區,低音區微弱而有特色。

笙,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記載。流傳至今,為多管樂器,由簧片振動引起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音。
傳統的笙為十三簧和十四簧,近代有所改進,普遍使用十七簧和二十一簧以上的笙,式樣極多,音位排列、音域、演奏手法各有不同。
笙的音色甜美、柔潤,比二胡明亮,比笛子柔美,還能方便地吹奏和音。因此除了用作獨奏樂器外,還經常在樂隊中充當各種音色融合的作用。
嗩吶
嗩吶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樂器,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經傳入中國。民間流行的嗩吶品類繁多,大的長達五尺,小的只有幾寸。傳統的嗩吶主要由雙簧的哨子、桿子和銅碗三部分組成,桿子有八個按音孔。
嗩吶有各種調。最自然的是筒音為徵音,也可以筒音為商、為羽,較少的是筒音為角、為宮。
嗩吶音量很大,高音高亢有力,強弱幅度大,發音靈巧,適宜和鑼鼓結合,或與整個樂隊抗衡,表現熱烈的氣氛、雄偉的氣魄和歡樂的情緒等等,在音樂中的地位非常突出。

三、拉弦樂器
我國的傳統拉弦樂器通稱胡琴,顯然與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創造有關。一般認為大約在北宋時期即已傳入中原。經過千餘年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創造和發展,成為極具特色的中國民族樂器,形成了多種類型。主要分為皮膜和板膜兩大類。皮膜類的主要有:二胡、京胡、京二胡、高胡、四胡、馬頭琴等,板膜的主要有板胡、椰胡等。
二胡
二胡是我國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拉弦樂器,屬弦鳴樂器。二胡的構造分琴筒、琴桿、軫子、琴弦、千斤、弓子等幾個部分。二胡普遍採用五度定弦。范圍大致是從g-d1到e1-b1。現代採用金屬弦後,普遍定弦為d1-a1,尤其在樂隊中是如此。但是在演奏某些獨奏樂曲時(例如《二泉映月》),還是應該採用不同的定弦,才能表現出樂曲的獨特意境。
二胡常用的定弦方法是將裡弦作為宮、徵、商、羽,特殊情況也有作為角音的。由於調式、空弦音、換把等的不同,各種定弦方法各有不同的風格韻味。這也是二胡不同於小提琴等西方弓弦樂器的重要特點。
二胡發音延續,接近人聲,強弱變化自然,表現力和演奏技巧極為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器樂音樂和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二十世紀出現的民族音樂大師劉天華、華彥鈞,將二胡的藝術品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高胡
高胡就是廣東音樂中使用的粵胡,定弦一般比二胡高五度。
京胡
主要用於京劇音樂,自晚清起成為京劇、漢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定弦比二胡高許多,高調門的京胡定弦為e2-b2,低調門的京胡定弦也在g1-d2以上。正因為定調高,京胡的音域比較窄,只有一個八度。
板胡
比二胡短小,用椰殼或木、竹製作琴筒,琴桿用硬木,比二胡的粗,弓弦夾在兩弦之間演奏。主要用於北方戲曲伴奏,除豫劇是四度定弦外,其他都是五度定弦。板胡的定弦比二胡高,音量較大,是一種雄健有力的高音樂器,適宜表現歡快、熱烈奔放的情緒。

四、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的歷史非常悠久,周代就已經出現了琴和瑟。根據樂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區別,彈撥樂器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古琴為代表,包括瑟、箏等樂器。這類樂器都是平放在一個空木箱上進行彈奏。
古琴
又名七弦琴,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古琴最初為五弦,至周代增加二弦為七弦,三國時有了徽位。從此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基本穩定,一直流傳至今。古琴的演奏有按、散、泛三種技法,變化非常豐富,最適宜表現中國音樂特有的韻味和意境,內涵非常深邃,是中國數千年文人音樂的代表,並在二十世紀獲得了世界的認可。
古箏
也是很古老的樂器。唐宋時期的古箏是十三弦,之後逐漸有所增加。現代的古箏大多在二十一弦以上。二十一弦箏各弦音位為五聲音階排列,以D宮調為基本調,在演奏時如果要轉到較遠的調是比較困難的。演奏方法是以左手按弦、右手彈弦為主,劃奏是古箏很有特色的演奏方法。
第二類以琵琶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樂器,安裝四根、三根或二根弦,左手按弦,右手撥彈,多放在膝上演奏。
琵琶
早在隋唐時代已經非常流行,外來的曲項琵琶改為直項琵琶,由倒抱、橫抱改為豎抱,並用手指彈奏,基本上已經形成了現在的形制。現代的琵琶安裝四根琴弦,一般定弦為A-d-e-a,特殊的樂種、樂曲也有採用別的規格定弦的。琵琶的音域寬廣,音色清脆明亮又不失柔美渾厚,演奏時左右手的技巧都很豐富,能夠多弦同時發音演奏和音與和弦,能夠演奏全部半音,表現力異常豐富。歷史上琵琶與古琴同為文人音樂的代表,留下豐富音樂文獻,自清末以來,無論作為樂隊樂器、伴奏樂器還是獨奏樂器,都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樂器中不可缺少的代表性樂器。
第三類是揚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扦擊弦發音。
揚琴
我國的揚琴可能與歐洲使用的揚琴同出一源,即來源自波斯、阿拉伯一帶,約在明末傳入我國,最早在廣東一帶,後來遍及全國。數百年來主要用於樂隊合奏和說唱、戲曲伴奏。

五、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樂器之一。在我國的歷史中可以上溯到史前文明時代。先秦時期的「鍾鼓之樂」,就是以打擊樂器為主要樂器的樂隊。
打擊樂器的分類,按其音質可分為金屬、竹木、皮革、石頭四類;按其音高又可分為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兩類,後一類再可分為高音、中音、低音三類;按其音響效果和演奏方法又可分為板、鼓、鈸、鑼四類。
現代民間的鑼鼓樂是全部使用打擊樂器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稱為清鑼鼓或素鑼鼓。鑼鼓樂可以成為一種獨立的樂種,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或作品中的一個獨立的段落而存在。

注①:篪,讀音chí。
注②:匏,讀音páo。
注③:鞀,讀音táo。

『柒』 民族樂器的獨奏音樂

●笛的形制
笛,以竹製管身,管身上開有吹孔、膜孔、兩個(或四個)出氣孔以及六個按音孔。膜孔上蒙以蘆膜或竹膜,吹孔左端堵以笛塞,橫吹。
●北方梆笛音樂
梆笛有馮子存演奏的《五梆子》 《喜相逢》《放風箏》《掛紅燈》 《黃鶯亮翅》;劉管樂演奏的《賣菜》 《蔭中鳥》《冀南小開門》《和平鴿》《頂嘴》。
●南方曲笛音樂
曲笛代表曲有:陸春齡演奏的《小放牛》《鷓鴣飛》《歡樂歌》《中花六板》;趙松庭演奏的《三五七》《早晨》以及江先謂演奏的《姑蘇行》。
●笙音樂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早在殷代(公元前1401年——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就有和(即小笙)的名稱。古代《尚書·益稷》中已提到了「笙鏞以間」,《詩經·小雅·鹿鳴》中也記載有「吹笙鼓簧」。以後,《儀禮》《周禮》《禮記》等歷史文獻中,都多處記載了笙這件樂器。最早的實物,見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樂器,距今已有二干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歷史上一般把二十二簧、二十三簧、二十六簧型制的樂器叫竽;把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型制的樂器叫笙。
笙的形制:笙主要由笙簧、笙笛、笙斗三部分組成。笙簧古代用竹製,後改用響銅;笙笛為長短不一的竹管(多以紫竹製作),於近上端處開有長形音窗(即出音孔),近下端處開有圓形音孔,下端嵌接木質笙腳以裝簧片,並插入笙斗內;笙斗用匏、木或銅製成,圓形平頂,頂上開有插苗孔,笙斗旁連有吹口。
笙獨奏藝術的發展:笙獨奏藝術的發展主要在北方。 ●二胡概述
二胡、京胡、京二胡、軟弓京胡、根卡、粵胡、四胡、墜琴、中胡、大胡等;板面類的如板胡、椰胡、二弦。●板胡音樂
板胡在民間有多種名稱,如:秦胡、胡呼、梆子胡、瓢、大弦。 「絲」、「竹」二字名稱最早見於《周禮·春官》,屬八音,系指樂器的類別。漢代,已有絲、竹為聲樂作伴奏的歷史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竹除用於伴奏聲樂外,還常用於歌唱前的單獨演奏,這種演奏形式在不少的歌舞音樂、說唱音樂中一直保留到現在。隋、唐時期的「清調」、「法曲」亦屬我國古代絲竹樂的合奏形式。「清調」所用樂器有笙、笛、箎、節、琴、瑟、箏、琵琶八種。「法曲」所用樂器有琵琶、箜篌、五弦琴、箏、笙、觱篥、方響、拍板。宋代的細樂,絲竹音樂得到高度發展。元代的器樂合奏如大麴、小曲、回回曲等,所用樂器系「箏、秦琵琶、胡琴、渾不似」等,亦屬於絲竹樂的形式。到了明清,隨著戲曲音樂的發展,絲竹樂隊除廣泛用於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歌舞音樂的伴奏外,獨立的絲竹樂合奏形式在全國各地得到了普遍的流傳和發展。
●江南絲竹
流行地域以上海為中心,包括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一帶,建國後,為區別於其它地區的絲竹樂而稱其為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樂隊編制最少二人(二胡、笛子);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弦樂器:二胡、小三弦、琵琶、揚琴;管樂器:笛、簫、笙;打擊樂器:鼓、板、木魚、鈴等。江南絲竹音樂風格輕巧、明朗、歡快、活潑,樂曲概括地表現了江南人民朴實健朗的性格,體現出山清水秀的江南風貌。
●廣東音樂
流行地域以廣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帶為中心,湛江地區和廣西白話地區也很盛行,以後又逐漸流傳到上海及北方天津、北京等大城市。
廣東音樂形成於清末民初,因當時多演奏戲曲中的小曲、曲牌及過場音樂,如粵劇中表現結婚拜堂時所奏的《一錠金》、洞房花燭時所奏的《柳青娘》、祭奠燃點香燭時所奏的《哭皇天》等,所以,當地人稱其為「譜子」「小曲」「過場譜」。
廣東音樂的樂隊編制早期與戲曲音樂所用樂器相同,為二弦、提琴(與板胡形制同,但較大)、三弦、月琴、橫簫五件,號稱「五架頭」,亦稱「硬弓組合」。
●潮州弦詩
潮州弦詩俗稱弦詩樂,主要流行於廣東省潮、汕地區,閩南一帶亦較流行,後隨華僑又傳至東南亞諸國。
●福建南曲
南曲又稱「南音」、「南樂」、「南管」或「管弦」,主要流傳於閩南的泉州市、晉江地區,廈門、龍溪和台灣等地亦很流行。隨著華僑的遷移,在琉球以及南洋群島等地亦多演奏(唱),並被當地華僑和港、澳、台同胞親切地稱呼為「鄉音」。
南曲分「指」、「譜」、「曲」三大類。
指:民間藝人稱為「指譜」「指套」,它是一種有詞、有譜、有指法(琵琶演奏指法)的完整大型套曲(即散曲聯綴),傳統有三十六大套,後增至為四十八大套,每套均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如《白兔記》《劉智遠》《胭脂記》《巫山十二峰》《十八學士》《趁賞花燈》等。曲目主要有《自來》《一紙》《趁堂》《心肝》《為君》五大套。
譜:亦稱「大譜」,即器樂套曲。有琵琶指法,傳統有十二大套,後增至十六大套。著名的套曲有《四時景》《梅花操》《走馬》《百鳥歸巢》四套,簡稱「四、梅、走、歸」。其它套曲有《三不和》《四不應》《陽關三疊》《三面金錢經》《五操金錢經》《八面金錢經》《起手板》等。
曲:即散曲,又叫草曲,均有詞演唱,其數量不下千首,流行地域很廣。曲分長滾、中滾、短滾、序滾、大倍、中倍、小倍等多個「滾門」。各「滾門」均有特定的節拍、調和旋律;「滾門」下有若干牌名,各牌名下又包括許多小曲。
南曲曲譜(器樂部分),主要有三個版本。《文煥堂初刻指譜》《泉南指譜重編》《南音指譜》。 宋朝以前宮廷中鼓吹樂所使用的樂器,管樂多是角、笳、排簫、笛、篳篥、中鳴、長鳴;打擊樂器主要有錞於、鉦、鐃、鐸、鼓、節鼓、大鼓等。
鼓吹樂中瑣吶類樂器的引入,約在金、元時期,當時用於軍樂,儀仗。明朝以在內地人民中廣泛流傳。
鼓吹樂的演奏形式有三種,分別以嗩吶、管子、笛三種類型樂器主奏。
●冀中管樂
該樂種有擅長吹秦民歌、小調和群眾歌曲的傳統,因此,俗稱「吹歌」。主要流行於河北省中部定縣、徐水、安平、安國、博野等地區,尤以定縣子位村吹歌會和徐水縣遷民庄吹歌會的演奏最為著名。
●山西八大套
山西「八大套」,主要流行於山西省五台、定襄兩縣,忻縣、原平、崞縣次之。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各地的鼓吹樂,按流行地域和演奏特點,可分為三個部分。流傳於煙台、萊陽地區的鼓吹樂,演奏形式多以管子主奏;流傳於昌濰、章丘地區的鼓吹樂,演奏形式多以笛子主奏,流傳於菏澤、濟寧、聊城地區的鼓吹樂,演奏形式多以嗩吶、錫笛主奏。流行於山東西南部菏澤、濟寧地區的鼓吹樂,是山東鼓吹樂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我國享有「嗩吶之鄉」的盛譽。
●遼南鼓吹
遼南鼓吹曲目不少來源於元、明以來南北曲牌子,並吸收了流行於當地的民歌和器樂曲牌而組成。
(一)漢吹
用於喪事,以坐棚形式演奏,常演奏的曲目有《大罵玉郎》《小罵玉郎》《大歐天歌》《小歐天歌》《大朝陽》《小朝陽》《黃鶯》《蘭鶯》《月兒高》《金字經》《南正宮》等。
(二)大牌子曲
用於婚、喪事,以坐棚形式演奏。常演奏的曲目有《四來》《雁兒落》。

『捌』 中華傳統的音樂器具有哪些

民族樂器即中國的獨特樂器。
(一)先秦時期的器樂
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先秦時期的樂器已有鼓、鞀、鼛、賁鼓、應、田、縣鼓、鍾、鏞、南、鉦、磬、缶、編磐、鈴、陶鈴、雅、祝、敔、和、鸞、簧、哨(陶制、骨制等)、塤、籥、龢鼇、言、蕭、管、篪、笙、琴、瑟、築等多種。在原始社會里樂器的出現多與神話傳說、求神祭祀、民間舞蹈、勞動生活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樂器除用於宗教、禮儀等場合外,主要是供統治者娛樂享受。在樂器製作上精美豪華,規模越來越大,如《呂氏春秋·侈樂》中所載:「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鍾、磬、管、蕭之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思度量。」
(二)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器樂
當時出現的樂器主要有箏、琵琶(有秦漢子和阮咸兩種不同的形制)、笛、方響、箜篌瑟(即卧箜篌)。箏、琵琶、笛均為《相和歌》的伴奏樂器。這一歷史時期,吸收外來樂器數量不少,如隨著鼓吹樂的引入,還使用了笳、角、中鳴、長鳴、羌笛等吹管樂器。由於與西域文化的交往,傳人的樂器主要有豎箜篌、波斯琵琶(即曲項琵琶)、蓽篥等。豎箜篌亦為波斯樂器,魏晉之際傳人我國。曲項琵琶約在公元350年前後通過印度和新疆,傳人甘肅一帶,據《梁書·簡文帝本紀》所載,至少在公元551年(南北朗)已傳人南方。
(三)隋唐時期的器樂
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樂器數量驟增。特別是鼓類樂器,這可能是由於歌舞音樂的發展所致。打擊樂器有銅鈸、拍板、節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齊鼓、擔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答臘鼓、雞婁鼓等三十多種;弦樂器有獨弦琴、三弦、匏琴、軋箏、風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種;吹管樂器有幢簫、義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蓽篥等二十多種。這一時期在樂器上的重要變化是出現了拉弦樂器軋箏和奚琴,開辟了樂器演奏的一個新的領域。
(四)宋、元、明、清的器樂
這一時期弦樂器有突出的變化和發展,繼奚琴之後,宋代已出現了馬尾胡琴。見於記載的還有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蘆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丹布拉、基他爾、喇巴卜、提琴、哈爾扎克、洋琴等五十多種(實際上存在於民間的弦樂器其類別還遠不止於此)。吹管樂器金、元時期從北方傳入嗩吶(又稱金口角、蘇爾奈、嗩c1),按鼓吹樂的演奏組合形式又一次產生重大的變革,從音色、音量和風格上進一步豐富了鼓吹樂的演奏。嗩吶最初用於軍樂。如明王磐所著《王西樓先生樂府》中之散曲《朝天子·詠喇叭》:「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您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裡去辦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據王圻所著《三才圖會》的記載,明代嗩吶已應用於民間。
『民間器樂曲地方風格的幾個重要組成因素』
器樂作品地方風格特點的構成,從技術方面講,它涉及到音樂的整個基本表現手段(曲調的音高關系、調式、調性、節奏、節拍、速度、音區、力度、音色、演奏法、織體等)和整體性的表現手段,它們是組成—首器樂作品風格特點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根據我國傳統民間器樂曲表現的特點來看,一般地來講,地方風格的重要的組成因素為演奏技巧、民間傳統慣用的旋律展開手法、樂隊組合幾個方面。 [編輯本段]獨奏音樂『笛、笙音樂』
●笛的形制
笛,以竹製管身,管身上開有吹孔、膜孔、兩個(或四個)出氣孔以及六個按音孔。膜孔上蒙以蘆膜或竹膜,吹孔左端堵以笛塞,橫吹。
●北方梆笛音樂
梆笛有馮子存演奏的《五梆子》 《喜相逢》《放風箏》《掛紅燈》 《黃鶯亮翅》;劉管樂演奏的《賣菜》 《蔭中鳥》《冀南小開門》《和平鴿》《頂嘴》。
●南方曲笛音樂
曲笛代表曲有:陸春齡演奏的《小放牛》《鷓鴣飛》《歡樂歌》《中花六板》;趙松庭演奏的《三五七》《早晨》以及江先謂演奏的《姑蘇行》。
●笙音樂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早在殷代(公元前1401年——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就有和(即小笙)的名稱。古代《尚書·益稷》中已提到了「笙鏞以間」,《詩經·小雅·鹿鳴》中也記載有「吹笙鼓簧」。以後,《儀禮》《周禮》《禮記》等歷史文獻中,都多處記載了笙這件樂器。最早的實物,見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樂器,距今已有二干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歷史上一般把二十二簧、二十三簧、二十六簧型制的樂器叫竽;把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型制的樂器叫笙。
笙的形制:笙主要由笙簧、笙笛、笙斗三部分組成。笙簧古代用竹製,後改用響銅;笙笛為長短不一的竹管(多以紫竹製作),於近上端處開有長形音窗(即出音孔),近下端處開有圓形音孔,下端嵌接木質笙腳以裝簧片,並插入笙斗內;笙斗用匏、木或銅製成,圓形平頂,頂上開有插苗孔,笙斗旁連有吹口。
笙獨奏藝術的發展:笙獨奏藝術的發展主要在北方。
『二胡、板胡音樂』
●二胡概述
二胡、京胡、京二胡、軟弓京胡、根卡、粵胡、四胡、墜琴、中胡、大胡等;板面類的如板胡、椰胡、二弦。
●板胡音樂
板胡在民間有多種名稱,如:秦胡、胡呼、梆子胡、瓢、大弦。
『箏音樂』
歷史沿革:箏是以音響效果命名的樂器,各地區的傳統箏曲全國有代表性的箏曲主要分布於河南、山東、江浙、閩南廣東梅縣與潮汕等地。
『琵琶音樂』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樂器。「琵」和「琶」原是古代彈撥樂器兩種演奏手法的名稱,秦漢至唐代這一時期,琵琶二字成為多種彈撥樂器的混稱。唐代以後,琵琶才作為一件獨立樂器的專用名詞而沿用到今天。 [編輯本段]合奏音樂『絲竹樂』
「絲」、「竹」二字名稱最早見於《周禮·春官》,屬八音,系指樂器的類別。漢代,已有絲、竹為聲樂作伴奏的歷史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竹除用於伴奏聲樂外,還常用於歌唱前的單獨演奏,這種演奏形式在不少的歌舞音樂、說唱音樂中一直保留到現在。隋、唐時期的「清調」、「法曲」亦屬我國古代絲竹樂的合奏形式。「清調」所用樂器有笙、笛、箎、節、琴、瑟、箏、琵琶八種。「法曲」所用樂器有琵琶、箜篌、五弦琴、箏、笙、觱篥、方響、拍板。宋代的細樂,絲竹音樂得到高度發展。元代的器樂合奏如大麴、小曲、回回曲等,所用樂器系「箏、秦琵琶、胡琴、渾不似」等,亦屬於絲竹樂的形式。到了明清,隨著戲曲音樂的發展,絲竹樂隊除廣泛用於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歌舞音樂的伴奏外,獨立的絲竹樂合奏形式在全國各地得到了普遍的流傳和發展。
●江南絲竹
流行地域以上海為中心,包括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一帶,建國後,為區別於其它地區的絲竹樂而稱其為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樂隊編制最少二人(二胡、笛子);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弦樂器:二胡、小三弦、琵琶、揚琴;管樂器:笛、簫、笙;打擊樂器:鼓、板、木魚、鈴等。
江南絲竹音樂風格輕巧、明朗、歡快、活潑,樂曲概括地表現了江南人民朴實健朗的性格,體現出山清水秀的江南風貌。
●廣東音樂
流行地域以廣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帶為中心,湛江地區和廣西白話地區也很盛行,以後又逐漸流傳到上海及北方天津、北京等大城市。
廣東音樂形成於清末民初,因當時多演奏戲曲中的小曲、曲牌及過場音樂,如粵劇中表現結婚拜堂時所奏的《一錠金》、洞房花燭時所奏的《柳青娘》、祭奠燃點香燭時所奏的《哭皇天》等,所以,當地人稱其為「譜子」「小曲」「過場譜」。
廣東音樂的樂隊編制早期與戲曲音樂所用樂器相同,為二弦、提琴(與板胡形制同,但較大)、三弦、月琴、橫簫五件,號稱「五架頭」,亦稱「硬弓組合」。
●潮州弦詩
潮州弦詩俗稱弦詩樂,主要流行於廣東省潮、汕地區,閩南一帶亦較流行,後隨華僑又傳至東南亞諸國。
●福建南曲
南曲又稱「南音」、「南樂」、「南管」或「管弦」,主要流傳於閩南的泉州市、晉江地區,廈門、龍溪和台灣等地亦很流行。隨著華僑的遷移,在琉球以及南洋群島等地亦多演奏(唱),並被當地華僑和港、澳、台同胞親切地稱呼為「鄉音」。
南曲分「指」、「譜」、「曲」三大類。
指:民間藝人稱為「指譜」「指套」,它是一種有詞、有譜、有指法(琵琶演奏指法)的完整大型套曲(即散曲聯綴),傳統有三十六大套,後增至為四十八大套,每套均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如《白兔記》《劉智遠》《胭脂記》《巫山十二峰》《十八學土》《趁賞花燈》等。曲目主要有《自來》《一紙》《趁堂》《心肝》《為君》五大套。
譜:亦稱「大譜」,即器樂套曲。有琵琶指法,傳統有十二大套,後增至十六大套。著名的套曲有《四時景》《梅花操》《走馬》《百鳥歸巢》四套,簡稱「四、梅、走、歸」。其它套曲有《三不和》《四不應》《陽關三疊》《三面金錢經》《五操金錢經》《八面金錢經》《起手板》等。
曲:即散曲,又叫草曲,均有詞演唱,其數量不下千首,流行地域很廣。曲分長滾、中滾、短滾、序滾、大倍、中倍、小倍等多個「滾門」。各「滾門」均有特定的節拍、調和旋律;「滾門」下有若干牌名,各牌名下又包括許多小曲。
南曲曲譜(器樂部分),主要有三個版本。《文煥堂初刻指譜》《泉南指譜重編》《南音指譜》。
『鼓吹樂』
宋朝以前宮廷中鼓吹樂所使用的樂器,管樂多是角、笳、排簫、笛、篳篥、中鳴、長鳴;打擊樂器主要有錞於、鉦、鐃、鐸、鼓、節鼓、大鼓等。
鼓吹樂中瑣吶類樂器的引入,約在金、元時期,當時用於軍樂,儀仗。明朝以在內地人民中廣泛流傳。
鼓吹樂的演奏形式有三種,分別以嗩吶、管子、笛三種類型樂器主奏。
●冀中管樂
該樂種有擅長吹秦民歌、小調和群眾歌曲的傳統,因此,俗稱「吹歌」。主要流行於河北省中部定縣、徐水、安平、安國、博野等地區,尤以定縣子位村吹歌會和徐水縣遷民庄吹歌會的演奏最為著名。
●山西八大套
山西「八大套」,主要流行於山西省五台、定襄兩縣,忻縣、原平、崞縣次之。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各地的鼓吹樂,按流行地域和演奏特點,可分為三個部分。流傳於煙台、萊陽地區的鼓吹樂,演奏形式多以管子主奏;流傳於昌濰、章丘地區的鼓吹樂,演奏形式多以笛子主奏,流傳於菏澤、濟寧、聊城地區的鼓吹樂,演奏形式多以瑣吶、錫笛主奏。流行於山東西南部菏澤、濟寧地區的鼓吹樂,是山東鼓吹樂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我國享有「嗩吶之鄉」的盛譽。
●遼南鼓吹
遼南鼓吹曲目不少來源於元、明以來南北曲牌子,並吸收了流行於當地的民歌和器樂曲牌而組成。
(一)漢吹
用於喪事,以坐棚形式演奏,常演奏的曲目有《大罵玉郎》《小罵玉郎》《大歐天歌》《小歐天歌》《大朝陽》《小朝陽》《黃鶯》《蘭鶯》《月兒高》《金字經》《南正宮》等。
(二)大牌子曲
用於婚、喪事,以坐棚形式演奏。常演奏的曲目有《四來》《雁兒落》 [編輯本段]體鳴樂器(1)敲擊體鳴樂器:叮咚、木棍琴、韻板、基諾竹筒、竹筒琴、鑼、鐺鐺、單打、鋩、銅鼓,等等。
(2)互擊體鳴樂器:棒棒、銅鏡、竹梆、竹杠、鈸、布哉、乳鈸、頭鈸、二鈸、小鈸、鐃、大鐃、司涅、鑔、小鑔、碰盅、碰鈴、腰鈴、闊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擊體鳴樂器:樂杵、竹搗筒、竹筒、瑤族竹筒、阿嘎、,等等。
(4)搖擊體鳴樂器:連廂棍、薩巴依、熱巴鈴、盤鈴、金剛鈴、瑤鈴、薩滿鈴、晃鈴、串鈴、
銅鈴、八寶銅鈴、師刀,等等。
(5)綜合奏體鳴樂器:竹簧、蹈到、鐵簧、錫伯族鐵簧,等等。 [編輯本段]膜鳴樂器(1)棰擊膜鳴樂器:大鼓、壯族的種勞、瑤族大鼓、水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攏、贈疆、瑤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豬嘴鼓、姜鼓、戰鼓、扁鼓、八音鼓、書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環鼓、抬鼓、達瑪、納格拉、達瑪如、建鼓、神鼓、那額、達布爾、竹鼓,等等。
(2)拍擊膜鳴樂器:夏爾巴鼓、八角鼓、鈴鼓、達卜、黃泥鼓、長鼓、光亞、光吞,等等。
(3)混合擊膜鳴樂器:手鼓、圓鼓、邊鼓、雙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等等。 [編輯本段]氣鳴樂器(1)唇振氣鳴樂器:牛角、銅角、剛洞、海螺、鹿笛、長號、筒欽、鋩筒、布巴,等等。
(2)嗓振氣鳴樂器:合歡簫,等等。
(3)邊棱氣鳴樂器:胡笳、壯笛、乃依、橫笛、橫笛、短簫、筒簫、鼻簫、斯布斯額、鷹笛、
骨笛、吐任、直通簫、布利亞、巴葛丟冬、列都、笛朽篥、庫洛、雙管鼻笛、扎令、阿烏、笛老挪、泥哇嗚、狍哨,等等。
(4)吹口氣鳴樂器:夜簫、侗笛、塞簫、獎、瓦格洛、雄林、蘇奈依、嘟嚕、低音嘟嚕、太平簫、嘎嗦、五月簫、篳簫、篳筍、勒絨、姊妹簫、雙管侗笛、波曉呼、決篥傑,等等。
(5)單簧氣鳴樂器:巴烏、篳、篳相、苗笛、芒筒、竹葉笛、馬布、篳魯、寸笛、咚咚虧、筆管、大嘀瓏、篳多喝、波蘆、篳建、利列、利羅、笛列、篳爾、篳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雙管巴烏、雙管篳朗叨、篳總、決列、雙管竹葉笛、雙管馬布、菲察克、篳達、葫蘆笙、蘆笙、排笙、木葉,等等。
(6)雙簧氣鳴樂器:巴拉曼、波伯、細篳篥、小悶笛、蘇爾奈、長嗩吶、嘉令、波列、苗族嗩吶、白族嗩吶、彝族嗩吶、拜、勒尤·勒浪、洞巴、闊詩乃依、雙篳篥、長積、雙管悶笛、咪咪、雙勒浪,等等。 [編輯本段]弦鳴樂器(1)打擊弦鳴樂器:竹筒琴、竹琴、鏘,等等。
(2)彈撥弦鳴樂器: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獨弦琴、五弦琵琶、納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茲、蘇古篤、扎木年、彈布爾、賽依吐爾、碧約牛腿琴、獨它爾、喀什熱瓦普、多朗熱瓦普、熱瓦普、巴朗孜庫木、庫木日依、阿肯東布拉、樂隊東布拉、月琴、貴州咸寧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龍頭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傈僳三弦、賽玎、壯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豎箜篌、鳳首箜篌、雙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轉調箜篌、卡龍、弓琴、達比亞、傣玎、托甫秀爾、東布爾、菲特克吶、三線琴,等等。
(3)弓拉弦鳴樂器:琤尼、牙箏、塔吉克艾捷克、胡琴、薩它爾、胡西它爾、椰胡、葫蘆胡、土胡、根卡、多朗艾捷克、艾捷克、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獨弦胡琴、適爭、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鐵琴、藏京胡、馬骨胡、竹筒胡、納西胡琴、二黃、朗多依、西玎、多洛、扎尼、彝族三胡、四胡、蒙古族四

『玖』 民族管弦樂器分為幾類請舉出幾件樂器及著名樂曲。

民族管弦樂器分為三類,分別為吹管樂器、弓弦樂器、彈撥樂器。

1、吹管樂器

代表樂器有:笛子、簫、嗩吶、笙、管子、巴烏、葫蘆絲等。

著名樂曲有:笛子曲姑蘇行、鷓鴣飛、牧民新歌等,嗩吶曲百鳥朝鳳等。

2、弓弦樂器

代表樂器有:二胡、板胡、高胡、京胡、馬頭琴等。

著名樂曲有:二胡曲二泉映月、空山鳥語等。

3、彈撥樂器

代表樂器有:琵琶、古箏、古琴、揚琴等。

著名樂曲有:琵琶曲十面埋伏、陽春白雪等,古箏曲漁舟唱晚等,古琴曲流水等。

(9)廈門民族樂器有哪些擴展閱讀:

吹管樂器的發音方法:

我國吹管樂器根據發音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

1. 氣息經由吹孔,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笛

子、簫、塤、排簫等。

2. 氣息經過哨子,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嗩

吶、管等。

3. 氣息經由簧片,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

笙、蘆笙、巴烏等。 二:木管樂器:笛類樂器,靠著在管內製造出空氣柱的振動來發音,經過改良金屬或其他制材也可未必限於木製,依其構造上簧片數目的不同,又可分細為三組樂器。

『拾』 廈門的民俗有哪些

傳統習俗

中華民族崇尚紅色,廈門人也一樣以紅色象徵幸福、吉祥。門聯、請帖都用紅紙;饋贈禮品也要在包裝紙上放張紅紙條;迎娶的車輛,要掛紅綵帶;喜幛、壽屏要用紅綢緞製作。喪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樓房的,還要在大門口掛塊紅布。而黑、白、藍等色調,則被視作端重、衰思的象徵。

栽種花草,是廈門人的一種愛好。不但自家有盆栽,還喜歡到市面買各種鮮花用清水養起來擺放客廳、卧室。人們還常用新鮮花卉編扎花籃、花屏和龍、鳳、燈等造型,用作喜慶場面的陳設。

民間的一些忌諱和應注意的禮節性習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用掃帚打人,挨打者被認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是掃地,被人認為是逐客,有失禮儀;
婚慶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湯匙等餐具最為犯忌,被視為不吉祥的徵兆;
與親友進餐時,筷子不要插在飯上,因祭祀時往往在飯上插香。這是對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時,最忌諱擺六盤菜,因為依清朝舊例,死囚臨刑前才食以六盤菜餚;
在嬰兒面前不要談猴,認為談猴會招致嬰兒多病難養;也不要誇嬰兒肥胖,要說「好看」、「好養」。
以上忌諱,有些至今還在沿用,但多數已不再拘泥了。

節慶活動

廈門同全國各漢族地區一樣,很注重民間傳統節慶。

春節 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家家戶戶貼春聯。除夕夜,合家圍爐(火鍋)吃年飯。有的通宵不眠,名為「守歲」。長輩把紅包賞給未成年的孩童,名為「壓歲錢」。初一凌晨,點燃爆竹「開正」。人們換上新裝到族人親戚家按輩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賀新喜。客人來家,應款待甜茶、糖果、蜜餞;來客帶有孩童,則送給禮柑、瓜果。初三這天,被作為新喪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門和外出賀年。

元霄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廈門稱為「上元」或「燈節」。當天夜裡,父母往往帶著孩子提燈上街觀景。近年來在中山公園舉行「鷺島燈會」已成慣例,民間還經常有耍龍燈、舞獅等活動。

清明節 人們要依俗掃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掃墓都是獻冥紙,現在逐漸以花圈或花束代之。清明節前後十日,公墓、骨灰室都開放供民眾祭奠。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廈門俗稱「五日節」。以往家家門口要插艾蒲、家中灑雄黃酒、給小孩佩帶香袋,用以驅邪,現已少見。但人們還習慣在這一天翻曬衣物、做大掃除,並保留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集美龍舟是歷年組織龍舟競賽的場所,屆時熱鬧非凡。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候流傳下 來的「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極具特色,充滿樂趣。中秋會餅每盒63塊餅,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在「搏狀元」活動中俗稱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的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也有人邀集親友到虎溪岩一帶賞月吃餅。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喜登山郊遊。

冬至節 家家戶戶祭祖吃湯圓。

民情風俗

在廈門,結婚、壽辰、生兒育女等喜慶,統稱「紅事」;而喪葬則稱為「白事」。

結婚 成年男女結婚,以往禮節甚繁,現已大為簡化。一般市民仍照舊俗擇定佳期,由雙方長輩主辦婚事。佳期前一天,女方將「嫁妝」送達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當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設宴請客。席散以後,賓客朋友不論輩份大小,都可前往「鬧洞房」。婚後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則備酒筵接待,女方親友應邀作陪,以示慶賀。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結婚已不按這一套,而時興旅遊結婚或新婚舞會。

生日壽辰 廈門人做生日以少年16歲和老人50歲、60歲大壽為重。少年男女,年滿16歲,被看作長大成人。族人親戚要送活雞、線面、衣料等禮物去慶賀。當事人父母則設筵回禮。老人壽辰,尢其父親60花甲、母親50壽辰,已成家的兒女要備好豬腿、壽面、美酒、雞蛋等四色禮物奉獻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的人家還設筵款待親友。

生兒育女 民間視為一大喜事。兒女出生滿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備好「油飯」派人送到娘家報喜。滿一個月,再以「油飯」分送親友和鄰居,稱為「彌月」。隨後4個月、周歲,也要熱鬧一番。

喪葬 以往也講排場,現在廢土葬為火葬,諸事皆由殯葬管理所料理,喪家稱便。

文化藝術

廈門有歌仔戲、高甲戲、南樂、歌舞等四個專業文藝團體,還有星海合唱團、少年兒童藝術劇團、台灣同胞文藝隊等許多業余文藝組織。

歌仔戲 (又名鄉劇)是閩南地方代表性劇種。1662年大批閩南人隨同民族英雄鄭成功移居台灣,帶去了「龍溪錦歌」、「安溪採茶」和「同安車鼓」等民間音樂藝術,出現了「歌仔館」。明末清初,受梨園戲、高甲戲和京劇等劇種影響,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先在台灣流行,1928年後傳回閩南,經民間藝人的改革創新,再取名「鄉劇」。這種戲曲唱詞通俗朴實,唱腔活潑動聽,深受群眾喜愛。廈門歌仔戲劇團的名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曾由香港長城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影片發行東南亞,其它劇目如《火燒樓》、《五女拜壽》、《殺豬狀元》、《啞女告狀》、《白蛇傳》、《真假太子》等也已製成電視戲曲片。

高甲戲 源於泉州農村一帶。相傳在明末清初,泉州府沿海漁村,每逢迎神賽會,人們以舞獅隊的武打為基礎,配以「水滸」故事,,表演「宋江戲」。接著吸收了梨園戲、傀儡戲、布袋戲的唱、做等表演手段,發展成文武合演的「合興戲」。清代末期,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陽腔和京劇的影響,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廈門市高甲戲劇團在閩南城鄉享有盛譽。1960年曾參加全國巡迴演出,並到北京參加國慶獻演。傳統劇目有《審陳三》、《挑花搭渡》及現代戲《竹杠》,有的已拍成電視戲曲片。

南曲 又稱南音、南樂、南管、弦管,是閩南最流行的一種地方曲藝。據考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記載,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慶祝60壽辰,全國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獻藝,南曲也進京演奏,受到賞識,被授予「御前清聽」的鄉匾和彩傘、宮燈,並賜給了演奏二胡的藝人以腳踏金獅的龍遇。這種古老樂曲用琵琶、洞蕭、二胡、三弦等樂器吹奏,樂曲優美抒情,富於地方特色。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駿馬》、《三更人》、《感謝公主》等,均灌成唱片,發行於海內外。

廈門民間的表演藝術,還有舞獅、踩高蹺、蜈蚣閣、車鼓弄、錦歌、答嘴鼓等,生動活潑,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