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如何做強做大
擴展閱讀
上海仁濟醫院看強直如何 2025-01-10 17:14:25
廣州有哪些電影拍攝地 2025-01-10 17:12:48
福州市哪裡有大廠 2025-01-10 17:11:14

廈門如何做強做大

發布時間: 2022-07-28 20:24:06

㈠ 廈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和變化

城市規劃與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

邊經衛

(廈門市規劃局, 福建 廈門 361004)

〔摘 要〕按照廈門市委九屆十一次全會和市「兩會」確定的扎實推進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要求,本文對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跨越式發展的案例分析、廈門城市空間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及對廈門城市可持續發展等進行了整體思考,以期從城市規劃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內涵、意義和態勢,從而更加自覺地融入這個大局,服務於這個大局。

〔關鍵詞〕城市規劃;跨越式發展;城市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9.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684(2006)02-0011-06

一、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規劃的定義

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布局、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城市規劃是政府調控城市空間資源、指導城鄉發展與建設、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城市規劃有一個明確的空間范圍,通常稱為城市規劃區。城市規劃是一項技術,是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諸目標的手段,城市規劃的關注對象是作為物質實體的城市和城市空間。城市功能在空間上具有排他性,使任何一個的城市規劃都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會價值判斷。在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現代社會中,城市規劃實質上是一種為達成社會共識目標和協調利益集團彼此之間矛盾的一種手段。

(二)城市規劃的特點

1、多學科綜合性。作為城市規劃的對象,城市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巨系統」。城市規劃必須面對多樣的城市活動,並力圖按照各種城市活動本身的規律,在空間上為各種活動作出較為合理妥善的安排並協調好各種活動之間的矛盾。

2、研究、解決問題的綜合性。對某個項目的建設用地作出評價時,涉及測量、氣象、水文、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領域中的知識以及農田保護等國家土地利用政策;研究確定某個城市的發展規模與發展戰略時,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口發展、社會經濟發展預測等有關社會、經濟領域中的問題和技術手段;各項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又包含大量相關工程技術的內容;而城市風貌、城市景觀、舊城保護等又與美學、藝術、歷史等學科密切相關。

3、政策性、法規性。城市規劃的各個層面中均體現不同的政策性因素,大到國家的基本政策(如保護耕地的政策),小到技術政策(各類用地的面積比、配套指標),甚至對於城市規劃中的某些問題的某些傾向,如大廣場、寬馬路的規劃建設也會通過政府頒布的技術性政策方針加以糾正。事實上,在市場經濟與法制化的現代社會中,城市規劃已成為城市建設相關領域中一項重要的游戲規則。

4、長期性、經常性。城市規劃的長期性與經常性特徵是一個矛盾統一的關系,並反映在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建設的全過程中。長期性反映在規劃目標期限的周期上;經常性反映城市規劃與城市現實的互動,更多的是體現在日常的較小規模的城市建設活動與規劃管理之中,規劃管理部門對城市變化狀況的監測與反饋,又成為對城市規劃作出合理修訂的必要依據。

5、實踐性、地方性。編制城市規劃的根本目的是以此指導城市建設與發展。「三分規劃、七分管理」,通俗地表達了城市規劃以實踐為目的的本質。城市規劃除執行國家的統一政策、法規、標准外,還要更多地反映地方政府的意志,使城市規劃與當地城市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三)城市規劃編制與實施

編制城市規劃,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本目標,堅持五個統籌;堅持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堅持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以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文資源,尊重歷史文化;堅持因地制宜確定城市發展目標與戰略,以促進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編制城市規劃,應當考慮人民群眾需要,改善人居環境,方便群眾生活,充分關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編制城市規劃,應當堅持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原則。城市規劃編制的目的是為了實施,即把預定的計劃變為現實;城市規劃一經確定就成為現代社會的行為准則和政府依法行政的依據之一;城市規劃實施與計劃、國土、建設、市政園林、環保、海洋、文化、旅遊、水利、交通等部門許多方面的工作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需得到各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城市規劃實施管理的法定行政程序為:「一書二證」 ———規劃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含方案審查)、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二、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比較研究

(一)跨越式發展概念界定

根據《廈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跨越式發展主要是指各項工作特別是經濟工作應當超過同一時期本省發展的平均速度、力度和程度,既包含體制、機制、方法、措施等改革創新的內涵,也包括科技發展、企業自主創新的內涵;既是規模總量的擴張,也是質量效益的提升。從廈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推進新一輪跨越式發展需要在未來幾年保持較快的、有效益的增長,一般GDP年均增長15~20%為小跨越,20~25%為中跨越,25%以上為大跨越。這種跨越表現在時間和空間上,即為「跨越時期和跨越地區」。

1、跨越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經濟發展的騰飛。因此,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在一個較長時期所完成的經濟發展規模,從而在時間維上形成了跨越時期。這種跨越時期大到國家如德國、日本二戰後的經濟發展,小到城市如深圳、浦東的建設奇跡。

2、跨越地區。由於城市空間的迅速擴展,城市發展跳出現有建成區,如通過城市行政中心區的搬遷或城市重要功能區的轉移等方式,引導新城的建設,從而在空間維上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間,帶來了新的城市經濟繁榮。如:深圳、青島、上海,包括廈門過去行政中心的北移,帶動了篔簹湖周邊新城的建設。跨越時期是我們城市發展所追求的目標和方向,而跨越地區是前者所引起的城市空間快速發展的過程。

3、對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理解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最後五年,也是做強做大經濟特區、實現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既存在難得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未來五年廈門的發展步伐基本上都是按「翻一番」來邁的。比如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經濟總量的GDP,廈門2005年為1029億元,預期2010年要超過2050億元,用5年的時間要超過特區成立20年的GDP增長總量。屆時廈門人均GDP可超過1萬美元,在國際上講,就屬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廈門特區20年來的建設,已成功完成了城市空間發展的第一步跨越,現已基本具備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目前,海島型城市空間的環境容量已趨於飽和,社會與交通等基礎設施的負荷矛盾突顯。因此,跨出海島、發展海灣已是廈門城市空間發展的戰略舉措。

4、案例分析

(1)國際城市跨越式發展成功案例: ①英國倫敦碼頭區改造:當時英國政府利用泰晤士河下游衰敗的碼頭區,進行跨越式的新區改造開發。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成功地打造了倫敦東南部碼頭區新建的金融中心 ,從建設的實際效果看是非常成功的,煥發了倫敦舊城的城市建設生機。②法國拉德方斯新城建設:1958年基於對巴黎舊城的保護,在香榭麗舍大街的延伸軸上跳出舊城區,開始建設一個全新的商務辦公綜合區。新城現有三條軌道交通線與一條高速公路連接,並有歐洲最大的交通換乘中心和商業中心。新城的建設有效地疏解了舊城交通壓力,並形成了巴黎城一個新的城市CBD地區。

(2)國內城市跨越式發展成功案例: ①深圳特區建設:深圳20 年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城市行政中心曾從建市前的羅湖搬遷至上步,帶動了城市中部地區的快速發展。 ②青島新區開發:青島市政府賣掉老的市政府行政中心區換來一個新的行政中心,成為中國市場經濟下快速發展的城市如何實現職能在空間上轉移的經典案例。③上海浦東開發:上海經過10年的建設,將陸家咀地區打造成了一個全新的亞太金融中心,形成了新上海的城市標志性地區,利用城市中心功能的拓展,成功地實現了城市向浦東的跨越。

三、廈門城市空間跨越式發展規劃

(一)城市發展現狀

歷經20餘年的快速增長,廈門城市社會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成為福建省重要的經濟中心和閩東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廈門市域面積1565平方公里,2005年全市戶籍人口153萬人,常住人口225萬人,實現生產總值1029.6億元。

廈門是依託「海島」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城市。廈門島(含鼓浪嶼)是現狀城市主要建成區,總面積為135平方公里,建成區達到90平方公里左右,實際居住人口超過100萬人(圖1)。隨著近些年來西海域開發和同集帶建設,已初顯環西海域的分散布局形態,在經濟快速增長和城市擴展下,城市建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二) 城市空間發展與跨越

1、 城市空間發展分析

廈門地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間,由於兩大城市群具有強大的發展吸引力和輻射力,使得福建省沿海城市群(包括閩南金三角城市)的發展有被邊緣化的趨勢而失去快速發展的競爭優勢,同時南北兩大區域的發展也使廈門的對台優勢日漸消失。因此,在廈門城市空間發展中要協調好廈、漳、泉城市群協同發展和空間對接關系,實現以廈門為中心的城市發展功能互補與空間拓展,使各城市和地區凸顯和發揮核心競爭力,有序、持續地發展。

從區域空間發展協調考慮,廈、漳、泉城市群應形成以下5個方面的協調共識:

①區域城市化發展策略:針對區域分工趨同的現象,應注意城市群的合理職能分工,構建區域職能分工體系,對區域內各城鎮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重新定義布局; ②地區功能的多元拓展:以優化、完善工業產業和生活配套為基本功能,以積極發展港口物流為特色功能,以引導城際商業和生態旅遊為拓展功能,對地區的發展功能進行多元拓展;③區域交通的系統整合:加強區域內各城鎮和開發區之間的聯系,建立內部快捷、外部開放的綜合交通系統;市際大運量軌道交通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能起到廈、漳、泉城市群發展走廊的「脊椎」作用; ④基礎設施的統建共享:對區域內基礎設施進行統籌規劃,通過統建共享,避免出現區域性布局缺陷和重復建設,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化組合、資源共享;⑤人文與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注意區域內文物古跡的整體保護與利用,通過產業布局的調整,實現流域結構性環境污染治理,並注意區域生態綠楔的整體保護控制。

2、城市空間發展與跨越

以區域空間發展為背景,廈門城市空間發展與跨越以本島為中心,向島外東西兩翼拓展是今後城市空間發展的重要方向,從空間上真正實現從海島型向海灣型的轉型。同時東西兩翼又是連接漳州和泉州的重要通道,是最有潛力的發展區位,選擇拓展東西兩翼有利於發揮廈門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圖2)

廈門市城市空間布局採用「相對集中、有機分散」的組團式模式,城市整體空間結構可描述為:「一心兩環、一主四輔(八片)」的組團式海灣城市空間。該結構空間從形象的角度仍然延續體現了「眾星拱月」的組團結構特徵,是城市空間的有機拓展。主城與輔城由海域分隔;輔城之間由海灣、自然山體分隔;輔城的組團之間也由海灣、自然山體或防護綠廊分隔,總體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配合較好的規劃布局結構模式。(圖3)

(三)城市總體發展規劃

配合廈門海灣型城市戰略目標的轉移,2003-2020年廈門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提出如下城市規劃發展目標:

1、城市性質:我國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

2、城市規模:規劃期末總人口規模330萬人,其中城市人口規模29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350平方公里;本島人口規模控制在100萬人左右,城市建設用地100平方公里(圖4)。

空間結構:「一心兩環,一主四輔(八片)」 組團式海灣城市。一心———本島中心城(含鼓浪嶼);

兩環———環西海域「兩灣三區」;環東海域和同安灣的「東部地區」;一主(城)———廈門本島主城;四輔(城)———海滄、集美、同安和翔安四個輔城;八片(區)———海滄輔城的海滄、馬鑾片區;集美輔城的集美、杏林片區;同安輔城的大同、西柯片區;翔安輔城的馬巷、新店、劉五店片區。(圖5)

四、對廈門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幾點認識

(一)城市用地開發策略

1、有機集中、緊湊開發

「有機集中」是指城市空間按經濟原則、生態原則、文化原則加以組合,形成有機秩序並集聚在某一地域范圍,人與社會、自然生態三位一體有機聯系空間整合,以形成一種有生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空間。「一心兩環,一主四輔八片」城市空間結構基本反映了有機集中層面的城市空間布局原則。「緊湊開發」指的是應積極推動島外新市區的規模化擴展,撤並一般小集鎮,引導農村發展第二、三產業及非農人口向新市鎮集中,相應促進新市鎮的城市綜合功能發展。若按照新市鎮功能配套相對齊全的規劃,合理人口規模控制在30萬左右,集中發展一至二個輔城,基本就可全部消化全市所有的農村人口。因此,本著「有機集中、緊湊開發」的原則,可迅速改變目前「分散多方位」城市空間拓展的實際狀況,可使較小的經濟投入,換取較大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

2、政策扶持、分區引導

廈門島的建設應以用地優化提升為引導,嚴格控制用地規模擴展,應大力推進內部功能與空間結構的重組,有序引導本島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海滄輔城利用已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先導作用,加之目前海滄大橋便利的交通聯系,實施有效的政策扶持,積極推動城市空間的規模化擴展。集美輔城應以文教產業的推進為主導,形成以文教產業相配套的研發產業區,構成廈門具有特色的陸域門戶空間。同安輔城可利用較好的現狀基礎設施,加快向綜合性的城市服務功能發展,以提高同安建設的經濟性和吸引力。

翔安的發展應以東通道的建設和產業推進為重點,中心區的開發可放在東通道形成之後,不可操之過急。其開發模式可借鑒深圳蛇口區的建設經驗,先建設產業區,後建設城區。
3、公共政策先行,以市場培育城市建設
由於新市鎮的開發建設需要巨大的啟動資金,且回報周期漫長。因此,必須加快公共政策的研究出台,包括:①大力吸引市場資金投入成片城市開發的政策;②積極的產業園區發展引導政策;③大規模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的公共財政政策;④積極的文教產業發展政策;⑤財政引導、寬松的城市工業園區開發政策;⑥嚴格限制分散式的工業點建設政策。

(二) 生態保護控制策略

城市的生態保護與控制,是實現廈門可持續發展必須採取的策略。

1、生態保護控制策略之一:劃定建設控制區與建設禁止區

城市化開發過程應強調生態補償和美化城市環境,城市建設過程應與總體生態環境改善過程相輔相成。建設控制區指的是該類用地在生態適宜度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價值,須控制建設,用地呈網狀分布於城市組團之間及濱海地帶,在城市內部呈斑塊狀分布。要突出大綠化概念,在市域范圍內引導基本農田、林地、園地、水流與城市綠軸或綠網結合成一體,使之成為城市生態綠色屏障。建設禁止區指的是該用地在生態適宜度分析中,其生態因子往往已具有特殊的生態價值。如山林、水源保護地、自然保護區、著名風景區等,應禁止在該用地范圍內進行有損環境生態的各種活動。
2、生態保護控制策略之二:綠地與水域系統引導
廈門城市生態綠地建設應遵循綠地建設網路化、生態化、景觀化、產業化的基本原則。綠地系統的建設,有利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推動城市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並使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發揮最佳的社會效益。海灣、河流與湖泊眾多是廈門的重要地域特徵,也是支撐廈門歷史和未來發展的生態要素。因此,建設中要盡量保持河流與海灣水域連通,並不得減少河流、湖泊、海灣的面積,切忌隨意填埋溝渠,圍填海灣和水面。同時城市景觀水體、水源地應作為保護的重點。廈門市域內河流基本發源於境內,流程短,流量小,自成水系入海。因此,需注意水源保護地的生態建設、沿河生態走廊的建設及濕地的保護。

(三) 推進城市跨越式發展的若干舉措
1、加速新市區、特色區的建設。廈門從海島型向海灣型城市發展過程中,初期的開發建設形象十分重要,通過廈門新區發展形象的建立,增加開發商和投資商的信心,並引導投資和相關產業的進入,為進一步開發奠定基礎。為此,要形成建設「旗艦」,其位置應是快速建設海滄新市區,同時應著力建設集美大學城特色區,形成廈門教育之城的新亮點。
2、強調高質量的開發建設。廈門的整體發展,應強調有「質量」的開發,避免低等級產業的項目湧入,建設中應避免短期行為,防止為了短期的利益,而犧牲長期的利益,力爭高質量的開發建設,尤其要注重引進國內外著名公司和企業,融入優惠的資金,引入高質量的項目。

3、分期建設、滾動開發。 海灣型城市的分期實施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也考慮了資金的安排,遠景目標的實施,應以近期實施方案和中期計劃來逐步實現,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市場的發展,資金的來源,及其他變化因素來調整發展建設速度與方案。每一年應對實施的情況進行檢討評估,以發掘新的市場需求和變化,尋找新的資金來源,確定來年的重點項目。

4、工業園區的開發與管理。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是促進城市經濟增長的有力手段,是拓展城市空間的支撐;同時相關政策與配套不適,也可能導致開發區的經濟效益低下,產生廠房和土地的閑置,形成工業園區在空間上的「虛胖症」。

5、基礎設施的適度超前 。基礎設施的適度超前符合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要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土地開發是相輔相成的,若基礎設施建設過於超前,土地開發跟不上,必然導致基礎設施資金沉澱,形成政府財政包袱,或者形成土地的低層次開發,建成了一個更難以改造的「舊城」,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6、城市發展與農村城市化。廈門地域空間狹小,隨著城市的發展,農村城市化步伐必將快於周邊城市。因此,如何協調城鄉空間資源,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相統一,工作顯得十分緊迫。以廈門島為例,人均15平方米的鄉鎮企業用地,導致了大面積的鄉村工業化,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環境破壞,並且形成了十分難以改造的窘境。廈門的農村地區要通過「鄉鎮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田向農場集中,農民向中心城鎮集中」的方式,實現市域工業化、城市化、市民化的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廈門海灣型城市建設任重而道遠,所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困難也很大,加上廈門地域相對狹小,可調配的空間土地資源相對有限,因此,廈門的發展一定要有創新思想,要拓展經濟發展腹地,聚集中心服務功能,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域的核心紐帶城市。我相信,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按既定規劃目標扎實推進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使廈門真正建設成為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㈡ 海西建設作文,廈門的變化,要有實例。

為什麼在名字上取之為「海峽西岸經濟區」 呢?它的目標以及意義又是什麼?讓我們先來看關於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基本內容: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含義:

什麼是海峽西岸呢?海峽西岸全稱「海峽西岸經濟區」,是「閩東南地區」概念的延伸,指「以福建為主體的台灣海峽西岸地域經濟綜合體。其構想包括:以構建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為支撐,連接漳州、莆田、寧德,對接三明、南平、龍岩,加快形成福建省城市體系的總體布局;加強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經濟腹地和市場空間;建立產業集群,集聚規模效益。」①

為什麼在名字上取之為「海峽西岸呢」?原來,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相對於海峽東岸而言的,因為海峽西岸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著經濟實力比較強勁的中國台灣,在一定程度上也在為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和有效連接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總體目標:

那麼,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總體目標是什麼?就是構建開放型的經濟新格局。近幾年來,通過福建省委、省政府多年的努力規劃,從多套的方案中不斷摸索以及到後來的論斷實施,終於確認大致方針即:在福州作為省會中心城市的帶動下形成的閩江口都市圈,已經構成了閩東南一翼;在廈門經濟特區和泉州僑鄉工貿城市帶動下形成的閩南金三角城市圈,構成了閩西南一翼。總而言之,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成長的這兩翼,已經和長三角、珠三角經濟板塊實現「對接」。所以,構建開放型的經濟新格局,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並得到廣泛認同。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意義:

2007年福建省將積極貫徹「兩會」的精神,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投入巨大的精力支持。那麼,台灣與福建之間的經貿往來的關系如何呢?「目前福建與台灣的經貿依存度已經超過25%,閩台之間已初步形成相互依存的產業鏈格局。」②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目標規劃不僅是福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不僅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粘合劑,不僅是「海西區」與「長、珠三角」經濟的連接點,更是兩岸經濟社會的一個結合點,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紐帶。

不管從短期還是長遠來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從其一開始提出就具有十分重大的經濟社會發展與政治戰略意義,這意義的內涵貫穿著整個格局的協調與完成。從整個經濟局面的形式來看,閩南地區近幾年來經濟發展的態勢非常明顯,市場相比福建其他地區活躍,對整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全面實施具有典型的意義。

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泉州、廈門和漳州三大城市發展作試點分析

導語:

我們知道,近幾年來,福建省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已經納入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宏偉計劃。福建將著力在近幾年來做大做強主要的幾個中心城市,構築以福州、廈門、泉州為中心的城市群,拉動周邊的中小城市,在時間在物質與文化的沉澱中形成新的增長極。閩南地區因為其獨特的文化和地理位置形成了一個不斷增強的經濟活力地帶,在很多方面領先福建其他地區跳躍式向前發展。

讓我們來看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泉州、廈門和漳州三大城市試點發展情況。

泉州:

我們來看泉州。泉州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其變化每天都在,而且都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泉州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泉州」,因為泉州是一個「分工為主」的城市。如惠安,用惠安女的名字捧起一個石雕之鄉;晉江,用閩南人的敢拼會贏建設一個又一個品牌:鞋都,夾克之都;石獅,用沿海的優勢慢慢牽引出一個神奇的服裝城,成就「中國服飾之都」;泉港抓住機遇,在改革開放的指南下逐漸放飛了自己的步伐,用石油的分量來成就一個世界的夢想:南方的石油城;南安,鄭成功的故鄉,居然也是中國聞名皆知的建材之鄉;德化的陶瓷,幾百年來一直延續其不褪色的魅力;安溪,中國的茶都,世界幾億人的精神食糧……

當品牌戰略在泉州眾多的企業身上獲得成功後,如何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向規范化方向發展,企業的信息化進程是其中尤其關鍵的一環。泉州不斷在區域上定位其發展的勢頭,從落後到繁華,不斷實現它的神話。同時它一一個民營城市的責任,拉動著莆田的經濟發展,虛心向海外的世界拓展,在福建的經濟圈中逐漸壯大並且成為拉動東南經濟增長的樞紐。如惠安的達利集團繼高調進軍飲料行業,一舉推出涼茶、茶飲料,八寶粥等11個品種的飲料新飲品後,又開始了大舉擴張之路:到今年年底,將再引進16條飲料生產線;同時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在昆明、上海和河南等地再擴三個生產基地;隨著晉江民企國內稱雄的時代降臨,不少以本土化為目標的品牌開始策劃品牌的國際化;南安市將著眼於「集聚、提升、拓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油畫和轉型升級,著力建設海峽西岸現代製造業基地等等。

泉州擁有其良好的五大傳統產業,其增勢在近幾年更始以強勁的產值拉動著整個市經濟的增長。這五大傳統如紡織鞋服、建築建材、工藝製品、食品飲料及機械製造等,成為泉州的五個支撐點。它是一個基礎,更是一個工業城市應該具備的重要因素。據《泉州晚報》報道:其建築建材業增速居首,外資企業競爭力強,大中型企業不斷壯大等都不斷用刷新的記錄記載著泉州作為一個負責的追求領先的城市的一些閃亮點。

泉州城市發展的目標是將建設成以重化工、能源工業、旅遊業、輕紡工業、建材業為主的綜合性開發區域的魅力城市。「泉州市就提出了「大泉州」發展戰略,確定了發展大泉州經濟、弘揚大泉州文化、建設大泉州城市的戰略。實踐證明,建設『大泉州』是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必然選擇,是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③雖然在發展中經歷了浮躁求快的經濟怪圈,但不斷從一些材料中可見,只要泉州在資源的優化配置上能夠把好關口,就一定能夠在未來的港口城市為模型的經濟浪潮中乘風破浪。同時泉州將繼續與周邊的莆田市、寧德市、南平市和三明市等城市合作,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化,爭取在金融、環境、管理上漸漸互通信息,爭取在海峽西岸的整個大局中發展互利。

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峽兩岸的人民因為文化生態的共有而把心共系。泉州歷來重視閩南文化生態的保護工作,城市建設在打響自己的經濟品牌同時,在文化等其他飛經濟類的領域也努力實現自己的特色,特別是在閩南文化方面不斷拓展新的文化產業路子,充分發揮文聯的作用,把藝術追求融入海西建設潮流之中,為泉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持。讓「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的泉州在城市發展中把傳統保護和發揚,把現代化科技吸收並突破向前發展。

廈門:

以廈門為中心的廈門灣城市群,其定位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龍頭。它將如果能夠配合福州,那麼將在雙向的拉動中形成一個非常強勢的發展力量。廈門作為經濟特區的優勢,是福建中其他城市所未有的。因為這名字本來在世界上就是一個響當當的品牌,它走在福建發展的前沿。它在海港的天然優勢中不斷思考自身的價值,因為只有永遠走在時代的前面,才能引領潮流。所以廈門並不滿足,它的定位永遠是在世界的。每年的貿易洽談,吸引多少商貿的雙贏,其國際性的地位和作用卻沒有忘記作為國內的責任。它北牽泉州,南拉漳州,左擁龍岩,右抱港台。

廈門積投身於福建省提出的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任務,具備了率先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城市要發展,首先要有穩定優良的時常。廈門擁有這一種巨大的優勢。廈門近幾年來通過市場功能不斷完善,產業與市場聯動效應不斷凸顯,促進產業鏈的延伸,成為海西的一個重要的物流中心樞紐,在很多產業規模方面都在國內處於領先的地位。

廈門還確立了自己的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如擴大保稅區范圍,積極探索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依託三大台商投資區,主動承接台灣產業轉移,爭取引進一批具有較強帶動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與國際市場、國際通行規則的對接,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提高投資、經貿等合作交流的自由度;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廈門海港的世界樞紐和經濟利益,在全方位的掌控中爭取更多的貿易集合點;同時,廈門將建第二個國際機場,在其航空的樞紐上不斷輻射其強大有力的作用。這一切都表明,廈門的城市建設是有序與合理的。廈門是一個重視經濟合作與貿易的城市,也是一個重視誠信往來的城市,廈門有責任建設發揮其作為整個福建乃至未來東南的經貿樞紐作用。在經濟上力爭上游,在科技上求實創新,在管理上改革吸取優秀經驗,在服務和人文上不斷強化,讓文明的風尚逐步融化在榕城的每個角落。

在教育方面重點抓和整體進行調整規劃,培養大量的精英和足夠尖端的貿易人才在不同的領域中充實和推動。廈門這座南方小城良好的投資環境一方面吸引了不少的內地人才,也有不少來自國外的精英。如2007年來統一招聘256名在職教師,並於5月26日到30日接受網上報名。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廈門作為一個經濟的強市也離不開充足的源源不斷的良好教育人才。這在精神文明和經濟文明比較完善的廈門也是一個有利的補充;廈門的勞動力需求也體現了城市的規模和發展水平。廈門的公共服務越來越便利,實惠,城市的生活設施水平、污水處理率、綠化覆蓋率、城市氣化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廢氣處理率等都達到國內甚至國際的水平。所以,一所城市的發展,不僅要在經濟和文化上突破,更應該朝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在實現真正的和諧。

「引導相關產業向周邊地區延伸產業鏈,推動城市聯盟取得實質性進展,帶動閩南金三角城市群發展,壯大閩西南一翼,推動與珠三角、長三角的合作;積極創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④廈門還承接著福廈鐵路、廈漳大橋等重點建設的建設,廈門的不斷擴張將逐漸拉動閩南特別是漳州的快速發展,也在交通上便利為其能夠在國內的輻射作用奠定了基礎。

漳州市:

漳州制定了 「大漳州」的目標。首先漳州緊緊抓住了龍海市來發展其主要的城市,而龍海與廈門的親密聯系帶動其經濟項目的實施。同時爭取與泉州打成一片,逐漸擴大其在閩南地區的影響力。在福建建設海峽西岸的浪潮中,漳州一方面進行資源的整合和布局,一方面進行統一規劃,在市場上實現加快與廈門在產業鏈銜接、基地共建、港口合作、基礎設施建設及政策、市場的對接,謀求兩地互動雙贏、共同發展。同時規范其城市的發展模式,從資源上進行變形整合,加快基礎建設。在鐵路、高速路也是其最近幾年來發展的重點。

漳州的目的是實現雙贏的發展,並把海港建設作為其城市布局的重要中心。同處在一個廈門灣,漳州的優勢很明顯,就是加強廈漳泉城市聯盟合作,堅持規劃與建設,管理並重的原則,努力拓展生態環境的建設,在旅遊如東山島以及海產品的配套銷售,在實現城市的良性發展上樹立特色的形象。在旅遊上不斷縱深發展,利用其山青水秀的區域內涵拉動各個小城的互帶發展。漳州的農產品不斷生產與出口,樹立生態發展理念,來鍛煉自身的積累,然後在生態上全面跨越。海峽西岸是一個契機也是一個挑戰,因為只有大膽轉變觀念,才能在戰略上作出全面的調整,並且牢牢抓住廈門作為它的對外交流的窗檯,加快融入廈門經濟圈;同時加強與泉的聯盟,尋找自身發展的不足,調整城市發展策略,爭取早日改善自身的城市經濟環境。

漳州市正努力在不斷的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上優化城市環境,樹立良好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漳州市認為要立足以項目帶動為主要舉措,努力實現城市發展目標,同時還要探索壯大中心城市機制創新,增強加快城市發展的原動力。相信這是漳州的信心,也是漳州發展的核心動力。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也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社會,一座城市要良性循環不被淘汰,只有在不斷的追求創新中才能發展,也只有發展的同時才能不斷進步。

同時,漳州市還與中國的寶島台灣的澎湖開始了貨運直航,直航的航程將比以前縮短2/3,這標志著漳州正努力實現在加強與福建其他地區貿易的同時,也不忘走出去實現繼續拓展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的交流往來,進一步加強和澎湖的經貿聯系與合作,為海峽西岸的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閩南地區城市建設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我們相信,開放的閩南將迎來的絕不只是經濟上的騰飛,更是閩南地區人民精神上的富足。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通過對閩南的拉力作用,和福州形成兩極,推動寧德和三明、南平,莆田、龍岩的較弱地區,把福建的經濟做活,暢通對外開放、對內聯接、山海協作三條戰略通道,提升與浙江江西廣東的合作力度,同時在海外努力與東南亞、南亞的互通有無的戰略,並與港澳台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進行不斷的貿易磋商,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可持續發展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城市發展的共同的追求目標。在特色的產業區域進行區域化布局和企業的集群化發展。而做好工業化、城市化兩篇大文章,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必由之路

三、海峽西岸經濟區關於閩南城市發展的前景及其展望

導語:

閩南地區擁有其他城市所沒有的美好前景。這並不是因為它擁有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更是因為它在新形式、新政策上真正實現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結合。

第一,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產業主體是製造業,抓住了製造業就抓住了發展的關鍵。「力爭到2010年,我省製造業佔全國比重從目前3.6%上升到5%;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機械裝備三大主導產業產值,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0%。2003年,我省第二產業拉動GDP增長7.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對GDP的貢獻率為54.1%,而工業中90%以上是製造業。」⑤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核心是經濟,支撐是產業,產業主體是製造業。就現階段而言,閩南地區已經在這些行業上實現了支柱與支撐的作用。當然,閩南地區最為關鍵的是要加快推進福建其他地區製造業的振興和進步。所以,在未來甚至更多的時間里,閩南地區將繼續領先並以獨特的優勢推動著其它城市的發展。

第二,加快閩南地區的發展,不僅有利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與鞏固,促進祖國統一,而且還有利於促進閩港澳經濟合作。閩南作為兩岸三地的聯結區域,與港澳地區的經貿合作有著很好的基礎。加強閩南地區的建設,可以為兩岸三地合作創造新的平台,提供新的起點,實現兩岸三地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互聯互動,實現共同發展。這些聯系是必然也是一種趨勢。

第三,福建閩南地區將按照「擴大開放、服務大局」的要求,全方位拓展區域合作領域,全面提升與「泛珠三角」區域的合作水平,並在長期內爭取吸收更多的「回歸創業」的資金,在初具規模的企業中進行控制和引導,最終讓其獨立發展。前景是輝煌的。沿海大動脈將成為強有力的推動,我們堅信福建的經濟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不斷推動下與周邊的經濟區加深合作的程度,朝著更大規模的方向發展。

四、那麼將如何從整體上統籌未來的福建閩南的三大城市呢?

導語: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閩南地區是一個不斷讓人覺得興奮的課題,我想提出以下的幾個微薄的建議:

首先,港口是海峽西岸的最重要經濟窗口。因此,閩南的三大城市只有加快港口建設,發展航海航運,擴大內地對外交流的通道;加快高速公路、鐵路、省級干線和公路網建設,才能進一步發揮在福建地區作為出海口的重要功能,促進區域間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通過「承『珠』接『長』、連接中部」,尋求經濟區戰略崛起,站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和經濟全球化的高度來推動福建的發展,使福建擁有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腹地,進一步打造和提升海峽西岸的經濟活力,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乃至祖國統一大業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其次,閩南地區的政府應該放手讓地方的政策去落實與實施,適時進行引導和控制,在擁有其獨立的經濟實力同時也不要忘記在經濟合作中要注意環境保護條款的制定。

第三,海峽西岸的發展離不開海峽東岸。在今天五月舉行的第二屆閩商大會為所有的閩商和台商搭建了一個交流溝通的平台。閩商的作用,全國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我們可以在小三通、大三通的良好政治下發展強有力的經濟,發揮閩商和台商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目前的台商投資區、保稅區、經濟特區、加工出口區的基礎上建立帶有自由港性質的兩岸自由貿易區,並與台灣的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等進行對接,賦予更加多樣、靈活,更加適用的功能;以特定行業作為突破口,加強行業交流合作。閩南的三大城市應該對特定行業進行可行性分析,對特定行業注冊互惠安排,大幅度減免關稅,以相互利益為努力點,共同促進兩岸行業之間發展,再慢慢推向更多方面,實現人員和資金自由流動。

結論

總之,建設與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城市,是黨中央做出的正確決策。福建省的領導深深懂得,要發展海峽西岸,除了要有政策的肯定外,還應該在自身內部上進行調整優化,讓經濟迅速騰飛。發展海峽西岸的經濟區,特別是閩南地區的合理規劃,有利於促進祖國統一,有利於發揮東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有利於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僅反映了福建省人民的共同心願,也在台灣同胞和海外華人中引起了積極反響。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著力拓寬對外開放、對內聯接和山海協作通道,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縣域經濟和中心城市發展,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壯大經濟總量,建成中國經濟的又一重要增長極;著力提升與長三角、珠三角和台港澳的合作水平,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建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基地。廣大的福建人民和祖籍福建的台胞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那曾經他們生活過或者期盼中回歸的熱土。廣大來自海內外的閩商愛拼敢贏,幾十年來一直默默地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造福桑梓,風起雲涌的商海中創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為祖國的繁榮進步和海西大業的成功,福建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㈢ 廈門經濟是如何做到一年時間GDP增加上千億趕超廣州的

說起廈門,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作為福建副省級市,它同樣還擁有計劃單列市、經濟特區身份,且在旅遊業日益興盛的趨勢下,順利成為熱門風景旅遊城市,多次榮獲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最浪漫休閑城市等稱號。


所以近些年選擇“逃離”的人群並不少,可一個人走了,接下來還會再來兩個人、三個人,對當地經濟也造不成影響。

㈣ 如何把一個企業做好做大做強

不知道你是做什麼產品的,看來你的公司存在很大的問題,上訴三個問題都可能導致你的公司無法正常運轉,嚴重時可能無法運轉!
1、要想解決管理混亂的問題,首先要有執行力很強的管理層,如果是家族式的企業,覺不能用家長式的管理方法去管理。
2、營銷混亂的問題,對於你公司的產品,要有精細的市場調研做為前提,而且要對你的經銷商實行安全的市場保護措施,如果你的經銷商感到沒有了安全感,你的產品是做不長的。
3、財務混亂的問題:聘請專業的財務人員,進行一次徹底的盤點,然後每月一次對賬,從根本上遏制住這種混亂的現象。

㈤ 企業如何才能做大做強

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尤其是中小企業,最關鍵的是CEO有什麼樣的能力,推薦所有CEO看下《CEO必讀12篇》這本書,提升管理能力和個人素養。
有的人說,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首先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呢又包括決策競爭力、組織競爭力、員工競爭力、流程競爭力、文化競爭力、品牌競爭力、渠道競爭力、價格競爭力、夥伴競爭力、創新競爭力。有的人說產品品質要好,市場營銷要做得好。有的人說,要誠信、要有好的人才、要有顧客、要有社會責任感。

還有很多很多諸如此類的說法,而我要說的是,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關鍵還是在老闆總裁(CEO)。因為這些事都需要老闆總裁(CEO)來決定。就像賽車比賽,決定一輛賽車能不能勝出的最關鍵的因素不是這輛賽車有多優秀,而是這輛賽車的賽車手有多優秀。一個優秀的賽車手,他知道他的賽車有多優秀,他知道他的賽車有沒有勝出的把握,他知道賽車哪些性能還需要提高。假如是一個普通的車手,就是給他最優秀的賽車,他也不可能勝出。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賽車有沒有出問題,上了賽道他又不知道該走怎樣的路線,更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踩油門什麼時候該踩剎車,搞不好,沒兩分鍾就車毀人亡了。
做企業也是一樣,老闆總裁(CEO)就是企業的「車手」。要是這個老闆總裁(CEO)只是一個普通的老闆總裁(CEO),而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老闆總裁(CEO),就是給他一個非常優秀的企業也沒用。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最優秀的,什麼樣的產品是最優秀的,什麼樣的營銷是最好的,他根本就分不出哪個是好的哪個是不好的。要是這樣,優秀的人才就會離開,原本優秀的產品也會慢慢的變成劣質產品,企業也就慢慢的沒落了。
我們也可以看看歷史,這幾千年以來,一個個朝代的興起又滅亡。哪個朝代的興起不是因為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君主,哪個朝代的滅亡不是因為那些昏庸無能的君主。一個優秀的君主可以打下江山,可以讓社會繁榮昌盛。要是君主昏庸無能,就是給他再繁榮昌盛的國家,也用不了多久就滅亡了。
所以,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首先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優秀的老闆總裁(CEO)。像福特汽車,就是因為當年有一個那麼優秀的亨利·福特。像微軟,比爾·蓋茨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總裁。像阿里,也是因為有一個優秀的馬雲。世界上這么多優秀的企業,哪個企業不是因為有一個非常優秀的總裁。

㈥ 如何把企業做大做強

企業做大做強要提高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從其具體體現形式分析,可大體分解為十個內容。我們姑且稱之為十大競爭力。 (1)決策競爭力。 這種競爭力,是企業辨別發展陷阱和市場機會,對環境變化作出及時有效反應的能力。不具有這一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也就成了一具腐屍。決策競爭力與企業決策力是一種同一關系。決策頻頻失誤的企業,肯定沒有決策競爭力。沒有決策競爭力的企業,也就是企業決策力薄弱。 (2)組織競爭力。 企業市場競爭,最終得通過企業組織來實施。也只有當保證企業組織目標的實現必須完成的事務工作,事事有人做,並且知道做好的標准時,才能保證由決策競爭力所形成的優勢不落空。並且,企業決策力和執行力也必須以它為基礎的。沒有強有力的組織明確而恰當地界定企業組織成員相互之間的關系,保障決策力和執行力的活動,沒有恰當的人承擔並完成,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從何而來? (3)員工競爭力。 企業組織的大小事務,必須有人來承擔。也只有當員工的能力充分強,做好工作的意願充分高,並且具有耐心和犧牲精神時,才能保證事事都做到位。否則,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的空話。保障企業決策力和執行力的活動要有效率和效益,也就是保證活動的主體——員工具備與之相適應的能力、意願、耐心和犧牲精神。 (4)流程競爭力。 流程就是企業組織各個機構和崗位角色個人做事方式的總和。它直接制約著企業組織運行的效率和效益。企業組織各個機構和崗位角色個人做事方式,沒有效率和效益,企業組織的運行,也就不會有效率和效益。如果一個企業組織的做事方式沒有效率,也就企業組織運行沒有效率和效益,這直接是企業沒有執行力。 (5)文化競爭力。 文化競爭力就是由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構成的一種整合力,它直接起著協調企業組織的運行,整合其內、外部資源的作用。蒙牛的二十五個法則,之所以能夠成為蒙牛的核心競爭力,其原因就在於這二十五個法則都變成了蒙牛人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為准則。因而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也都必然直接受制於它。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不統一,並且腐朽落後,決策就不免頻頻不失誤,工作就不免效率低下。 (6)品牌競爭力。 品牌需要以質量為基礎,但僅有質量卻不能構成品牌。它是強勢企業文化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折射體現。因而它也直接構成企業整合內、外部資源的一種能力。沒有品牌競爭力,企業組織內部和外部都不認同企業的做事方式和行事結果,企業也就談不上有什麼競爭力,更談不上有核心競爭力。品牌一旦形成,又直接是一種資源。因而它是構成企業支持力的一個重要內容。 (7)渠道競爭力。 企業要賺錢、贏利、發展,就必須有充分多的客戶接受他的產品和服務。如果沒有寬闊有效的渠道,溝通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系,企業與客戶隔離,也就必然會慘敗無疑。因而,渠道直接是一種資源,渠道競爭力也就直接構成企業支持力的一個內容。 (8)價格競爭力。 便宜是客戶尋求的八大價值之一,沒有不關注價格的客戶。在質量和品牌影響力同等的情況下,價格優勢就是競爭力。沒有價格優勢,最終都會被消費者淘汰。因而這一競爭力也就直接構成企業支持力的一個內容。 (9)夥伴競爭力。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萬事不求人地包打天下的日子,已成為過去,要為客戶提供全面超值的服務和價值滿足,也就必須建立廣泛的戰略聯盟。如果一個企業失去了合作夥伴的支持,也就無法適應客戶價值滿足集中化的要求,也就必然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而,它的增強,也就直接是企業支持力和和執行力的提升。 (10)創新競爭力。 一招先,吃遍天,這是市場競爭中的不二法門。要一招先就必須有不斷的創新。誰能不斷地創造出這一招先來,誰就能在這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它既是企業支持力的一個重要內容,又是企業執行力的一個重要內容。 這十大競爭力,作為一個整體,就體現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從整合企業資源的能力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十個方面的競爭力,任何一個方面的缺乏或者降低,又都會直接導致這種能力的下降,即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降低。但這十種競爭力又各自相對獨立。任何一個企業,擁有了這其中任何一種競爭力,也都是市場競爭一個制高點的佔領。 打仗要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攻,企業核心競爭力,也可以一個競爭力一個競爭力地打造。十個競爭力都打造出來了,企業核心競爭力,也就打造出來了。

㈦ 如何將企業做大做強!

合易認為:企業做強做大首先要有明確的定位,要有清晰的企業發展規劃,要有把握產業、行業趨勢並順應趨勢的能力,在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經營決策的失誤,即使你的管理再先進,也往往會很快的消失在時代的大潮中,經營方向正確的先提下,逐步由人治向法治去轉變,各項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減少內耗,提高內控能力,導入先進生產製造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注重產品迭代和創新,對標國內、外先進技術,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打造與公司目標一致、自驅型的核心團隊,在各自的職能領域內,圍繞著公司發展規劃、目標、路徑,確保落地。

㈧ 怎樣才能把企業做大做強

經營一家公司,每個做老闆的都會有想把它做大做強的願望。具體怎麼做合適,還要看你公司經營的品牌和既得效益。一個企業的成功,需要有一個響亮的產品,一家公司的穩固,需要有自己獨特的管理方式和人才、品牌的定位。首先要看你的投資基礎,對品牌的策劃,對人才的培訓和管理政策的制定。其次是要把自己的團隊凝聚在一個起跑線上,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監督,人心齊,泰山移。只有團結才能創造奇跡。再有就是抓住營銷者一關,除了宣傳品牌,還要有營銷計劃,良好的客戶關系做支撐,把自己的品牌在質量和數量上做大做好。公司發展是要站穩競爭的市場,做大做強就必須主動出擊,積極奮斗,而不是等、靠、要。還有,提高人員素質,重視企業文化的滲透,這都是可以讓公司做大做強的根本措施。

㈨ 怎麼樣才能把企業做大做強

  1. 想要做大做強企業,人是必不可少的。人是公司的基礎,一個公司如果連人都沒有那肯定無法做大做強!

  2. 人才留住了沒有了人才的流失,這樣公司就會越來越快的發展壯大,而且你公司機製做的好也會讓其他公司的人才進入你的公司。所以做大企業做強企業最重要的是對員工管理機制的一種改變,學會如何去管理好員工,抓住員工的心理活動。

3.老闆一定要管大事,一家要去研究管理,管理做好了,多一個員工就會多一份利潤,管理沒做好,管理不到位,多一個員工就會多一個負擔。所以老闆一定要研究管理,只要把管理問題解決了,把管人的困惑解決了,公司才能快速的做大做強。

㈩ 分析一下廈門當前的就業情況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關繫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本問題。隨著廈門市常住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勞動適齡人口也呈現逐年增長態勢,人口發展處於勞動力資源豐富的「人口紅利」期。因此做好勞動就業工作,在擴大就業規模的同時改善就業結構、提高就業品質,對廈門市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根據2008年勞動力抽樣調查數據,對廈門市勞動力就業情況分析如下:
一、勞動力就業的現狀
1、經濟活動人口增加,勞動力參與率上升
經濟活動人口是指16歲及以上有勞動能力,參加或要求參加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廈門市經濟活動人口佔16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即勞動力參與率)為74.0%。分性別來看,男性勞動力參與率為82.3%,女性為65.8%;男性勞動力參與率比女性高出16.5個百分點,投入經濟活動的勞動力資源男性多於女性。
與2007年相比,全市勞動力參與率增加了2.3個百分點,經濟活動人口增多。分年齡來看,12個年齡組中只有4個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較上年略有下降,8個年齡組勞動力參與率上升;尤其是35-64歲人口的勞動力參與率,較上年增幅隨著年齡組年齡的升高呈現同步上升的趨勢(見表1)。說明隨著就業思想觀念的轉變,一些原來沒有工作也沒有就業意願的人口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由非經濟活動人口轉變為經濟活動人口。
表1:分年齡勞動力參與率變動情況
2008年 2007年 比上年增長 小計 74.0 71.7 2.3 16-19歲 56.1 57.2 -1.1 20-24歲 86.3 87.4 -1.0 25-29歲 87.7 88.2 -0.5 30-34歲 88.4 89.6 -1.2 35-39歲 88.3 86.9 1.4 40-44歲 86.7 84.0 2.7 45-49歲 80.4 76.3 4.2 50-54歲 62.7 54.9 7.8 55-59歲 48.1 35.6 12.5 60-64歲 24.6 11.7 12.8 65歲及以上 7.7 5.0 2.7
2、就業人口主要集中在製造業,文化程度差異明顯
就業人口是指16歲及以上有勞動能力,從事一定社會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口。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廈門市常住人口就業結構與上年基本一致,就業人口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其中,製造業從業人數占就業人數的比重為37.2%,批發零售業為15.7%,兩大行業容納了全市五成多的就業人口。從就業人口的文化程度來看,由於各行業生產要素不同,行業之間就業人口文化素質差異明顯。其中,有4個行業大專及以上學歷就業人口所佔比重超過了60%,分別是:資訊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66.4%,教育64.7%,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63.3%,金融業63.2%;有3個行業大專及以上學歷就業人口所佔比重不足10%,分別是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農林牧漁業。
3、就業人口平均工作時間縮短,雇員勞動合同簽訂率上升
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廈門市就業人口在2008年調查周的平均工作時間為49.57小時,比上年同期減少了1.5個小時。分行業來看,住宿和餐飲業就業人口在調查周的平均工作時間最長,為55.97小時;就業人口平均工作時間高於全市平均水準的其他行業依次為:批發和零售業54.11小時,建築業51.2小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50.74小時,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49.97小時,製造業49.68小時。在服務型行業以及勞動密集型行業工作的就業人口工作時間普遍較長。
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是明確勞動雙方權利義務,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基本保障。《勞動合同法》於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對規范企業用工行為,構建和諧穩定勞動關系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全市勞動合同簽訂率進一步上升。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全市就業人口雇員的勞動合同簽訂率為64.7%,比2007年提高了1.7個百分點。
4、失業人口比重上升,平均失業時間縮短
失業人口是指16歲及以上有勞動能力,在調查期間無工作,有就業意願並且正在尋找工作的人口。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廈門市經濟活動人口中失業人口所佔比重比上年增加了1個百分點。失業人口比重上升,是2008年新增的經濟活動人口尚未及時找到工作崗位,以及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中企業用工需求下降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隨著就業環境和就業意識的逐步轉變,失業人員對工作崗位要求有所調整,失業時間有所縮短。2008年廈門市失業人口平均失業時間為15.35個月,比上年的18.24個月明顯縮短,減少了2.89個月。
二、勞動力就業存在的問題
1、就業壓力增大。目前廈門市就業形勢面臨下崗再就業、新增城鎮勞動力就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三峰疊加」的局面,勞動力參與率逐年上升,經濟活動人口規模不斷擴大。而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外向型程度較高的廈門市經濟建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企業用工需求量下降,造成勞動就業崗位減少以及勞動者失業風險增大,失業人口比重上升。因此廈門市勞動就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的負面效果逐漸顯現,就業形勢嚴峻。
2、存在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失業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所佔比重超過一半,達到53.6%,這些人由於文化程度較低、缺乏職業技能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另一方面,技能勞動者和熟練工人短缺,企業招不到合格技工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勞動者技能素質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普遍存在。
3、大學生就業難、創業少。根據教育部門資料,2008年廈門市普通高校畢業生為21938人,比上年增加3574人,增長19.5%。由於近年來大學擴招的因素,2009年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還將進一步增多,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高峰面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凸顯。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全市7%的失業人口為畢業後從未工作的20-24歲人口,這類型失業人口很大一部分是畢業後沒有找到合適工作待業在家的大學畢業生。而從已經就業的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的就業身份來看,93.3%為雇員,3.6%為僱主,2.6%為自營勞動者,0.5%為家庭幫工。僅有6.2%的大學生畢業後選擇自主創業,自主創業和雇員的人數比例為1:15,大學生就業思想觀念有待進一步轉變。
4、農民工勞動合同缺失。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農業戶口雇員勞動合同簽訂率為57.8%,比全市64.7%的簽訂率低了6.9個百分點,農業戶口雇員勞動合同簽訂率低。而在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雇員中,大多數為農業戶口。勞動合同缺失,使得農民工作為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法律保護。
5、職業仲介作用有待提升。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失業人口尋找就業崗位的主要方式仍然為委託親友,比重為44.4%,通過其他方式尋找工作的比重分別為:16.8%通過職業介紹機構,9.4%參加招聘會,7.7%應答招聘廣告,7.0%准備自主創業(見圖1)。勞動力市場和職業仲介機構在失業人口就業方面所起作用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三、幾點建議
1、以發展拉動就業,擴張就業潛力。有研究表明,全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將拉動60-70萬個就業崗位,因此應首先把著力點放在發展經濟促進就業上。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密實施擴內需保增長的措施,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把促進經濟增長與調整經濟結構相結合,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新格局。在把廈門經濟做強做大的同時擴張就業潛力,形成經濟發展與就業擴大的良性互動。
2、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改善就業結構。積極開展就業培訓是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促進就業的有效手段。因此應根據產業發展方向和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職業培訓,提升勞動者素質,增強職業技能,緩解勞動力供求矛盾,減少結構性失業。
3、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鼓勵自主創業。在金融危機形勢下,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解決部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問題,應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為大學生尋找就業崗位提供全面有效的就業資訊。二是拓寬大學生就業領域,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到各類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鄉鎮企業以及社區廣泛就業。三是創建適宜大學生創業的環境條件,鼓勵有能力的大學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4、加強法律宣傳,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認真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在加強勞動執法監察、勞動爭議調節和仲裁工作的同時,更要加大對農民工集中行業企業的法律宣傳力度,增強農民工的法律觀念和維權意識,提高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推進合法用工。
5、完善勞動力市場建設,強化就業服務功能。進一步加強勞動力市場資訊化建設,規范勞動資訊發布制度,建立良好資訊傳播機制。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統籌做好企業職工穩定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農民工流動就業和復員轉業軍人安置就業等各類群體的就業服務工作,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