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用滬語怎麼讀
擴展閱讀
廣州蘿崗坐哪個站的輕軌 2025-01-12 02:55:24
杭州花卉綠植費用怎麼算 2025-01-12 02:55:24
福州歐派櫥櫃旗艦在哪裡 2025-01-12 02:49:09

廈門用滬語怎麼讀

發布時間: 2022-07-31 20:06:53

1. 「廈門」用閩南語怎麼說

「廈門」,廣東省汕尾市海豐地區河洛語讀為:廈門→注音:hie1 mui1~2;數字為聲調。

2. 上海話就是閩南話么一樣么有什麼不同

上海話
上海話(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區獨有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種。比照有人稱廣東話為粵語,台灣閩南話為台語,也有人稱上海話為滬語(這種稱法比較少見)。語音受早期移民中占優勢的蘇州和寧波兩地影響巨大。和寧波話,蘇州話發音接近。據最新考證,認為上海話是松江方言的發展結果,寧波話蘇州話的合成可看成是影響了這種方言的部分因素,如語調等。松江方言是上海話的主脈。

20世紀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和香港類似,上海的作家們意譯或者音譯很多英文新單詞,用到書面文本中去,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後被普通話吸收。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很多學校對說方言的行為扣品行分處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廣播電台和電視節目中的上海話內容。上海話的造詞能力也開始嚴重衰退。現在上海仍然是一個吳語城市,普通話也很通用。隨著中國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會說上海話的人比例開始減少。現在,已經很難招聘到發音合格的年輕滬劇演員。從21世紀開始至今,上海輿論界掀起一股「保衛上海話」的浪潮。

3. 廈門 用日語怎麼說。。。

廈門:アモイ
北京:ペキン
上海:しゃんはい
天津:てんしん
重慶:じゅうけい
成都:せいと
黒龍江省:こくりゅうこうしょう
蘇州:そしゅう
河北省:かほくしょう
河南省:かなんしょう
西蔵:チベット
內蒙古:うちもんぐる
山西省:さんせいしょう
吉林省:きつりんしょう
遼寧省:りょうねいしょう
広東省:かんとんしょう
香港: ハンコン
台灣:たいわん
澳門:マカオ
安徽:あんき
雲南省:うんなんしょう
海南島:かいなんとう
貴州:きしゅう
景徳鎮:けいとくちん
桂林:けいりん
江西省:こうせいしょう
江蘇:こうそ
合肥:ごうひ
青海省:せいかいしょう
赤壁:せきへき
石家荘:せっかそう

太多了,寫不完。你要是有需要再問我吧。

4. 各地方言你好怎麼說

儂好——(「好」字念平聲),滬語方言。
——祝您愉快。

5. 請問「廈門」用漳州話怎樣說

爾萌,非常接近了

6. 昨天各地方言怎麼說

上海滬語「昨天」說:所捏,音suo第二聲nie輕聲。

7. 中國五大類方言

中國究竟有多少語言?這還是一個尚未弄清,實際上也很難弄清的問題。根據現有資料,一般認為有80多種,其中61種暫時已被確認為主要語言。這61種語言分屬五大語系、9個語族、14個語支
其中屬於漢藏語系的有31個民族,其人口佔全國絕大部分;屬於阿爾泰語系的有17個民族;屬於南亞、印歐和南島3語系的分別有3個、2個和1個民族;此外,還有2個民族語言系屬未定。

以上61種語言中,有方言土語區別的約佔85%。如壯族、侗語、土族語、哈薩克語等有2種方言,藏語、苗語、蒙古語、維吾爾語、佤語等有3種方言,黎語有5種方言,彝語、朝鮮語有6種方言。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的漢語,源遠流長,分布廣泛,其方言當然更多,目前一般把它們組合成七大方言區:

(1)北方方言區。為漢語的主流。以北京話為代表。分布范圍除長江以北各地外,還包括鎮江至九江的江南沿江地帶,湖北省西南部,湖南省西北部,以及四川、貴州、雲南3省。操此方言者約占漢族總人口71%。

(2)吳方言區。以上海話為代表。包括鎮江以東地區及浙江省大部,占漢族人口的比重約8%。

(3)贛方言區。以南昌話為代表。包括江西省大部及湖北省東南部,比重接近3%。

(4)湘方言區。以長沙話為代表。包括湖南省大部地區,比重約5%。

(5)閩方言區。以福州話和廈門話為代表。包括福建全省和廣東東部,在台灣、海南兩省也有分市,比重約佔4%。

(6)客家方言區。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包括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海南等省、區部分地區;此外,湖南、四川兩省也有少數居民操此方言。比重約佔4%。

(7)粵方言區。以廣州話為代表。包括廣東省大部,廣西一部,比重約5%。港、澳地區也以此方言為主。

中國語言和民族關系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大多數民族只使用一種固有的獨立語言,但高山、瑤、珞巴、怒等4個民族各並用3種語言,門巴、景頗、裕固、柯爾克孜等4個民族各並用2種語言,而藏族並用的語言多達10種,其中2種已被確認為獨立語言。以上並用的語言有的譜系相近,有的則隔得很遠,分屬不同的語支,甚至不同的語族。

(2)各民族之間互通語言,或者說兼用甚至換用其他民族語言的現象很普遍。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除本民族語言外還兼用漢語或其他民族語言。此外,滿、赫哲、畲3個民族的幾乎全部,土家、仡佬、錫伯3個民族的大部分已放棄本民族語言而換用漢語,烏孜別克、塔塔爾2族的大部分則換用了維吾爾語,京族已用或能用漢語的也佔到絕大多數。各民族之間語言上這種種兼用、兼通或換用,形成了中國豐富多採的雙語或多語現象。

(3)中國有55個民族都有或有過自己固有的獨立語言,唯一的例外是回族。該族作為一個多成分的融合體,在民族形成過程中並不曾有過自己統一的共同的語言,而是借用了漢語,這種現象在世界所有民族中也是不多見的。

(4)有不少固有語言相同、自稱也相同的人們共同體卻分屬於不同的民族,壯、藏、苗、瑤、布依、普米、佤、布朗、羌等民族都有這樣的情況。

鑒於以上種種,在確認語言是民族識別中的一個重要標志的同時,還要看到它不是唯一的標志,而必須把民族形成要素的各個方面綜合起來進行歷史分析,否則勢必給中國民族成分的識別帶來混亂和困難

8. 上海話,上海文化是不是在消失 懷念10年前的上海

緬懷逝去的同時別忘記珍惜現在~!從現在開始保護還為時未晚,從自己做起星火可以燎原。
同時,個人認為任何事情都不可以矯枉過正,普通話推廣了,就該保護上海話了,上海話安全了,又要推廣普通話。為什麼要橫加干涉呢,讓它們自自然然和諧共生不是很好嗎?市井之間講講家鄉俚語親切自然,電視新聞採用官方語言不是蠻好的嘛?!
以下引用 陶寰 《保護斷裂的上海話》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為全國矚目;作為吳語的新生代代表,上海話似乎並不招人喜歡。我不止一次聽人抱怨:上海人總喜歡說上海話,感覺說上海話就意味著排外。可另一方面,卻很少有人抱怨四川人說四川話,廣東人說粵語,廈門人說閩南話,盡管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後兩者更難懂。更有甚者,稱上海話不是真正的方言,或稱上海話只有一百多年歷史。這些話出於專家教授之口,讓人瞠目。
上海話的歷史遠出百年之外,只是一百五十年以前,上海話鮮為人知;一百五十年裡它又經歷了太多變化。幾千年前上海地區先人使用的「越語」,至今在上海話中仍能尋到痕跡。元代松江府建立後的權威方言松江話,是如今的上海話的最大來源。晚清時期蘇州是吳地的中心城市,借著蘇州評彈等形式,蘇州話也滲入上海話中。最見上海話對外來文化包容程度的,可能是租界時期留下的不少「舶來品」,有一些後來還進入了普通話。比如「沙發」、「巧克力」,這兩個英文詞當初用普通話翻譯,大概會是另外一個樣,只有用上海話說才能跟英語吻合無間。
上海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這跟它是一座移民城市分不開。上海經濟文化方面的優勢,使上海話在這一區域影響力較大,但作為一種方言,其力量仍不足以抗衡普通話。
我曾在學校做了個調查,讓上海學生用上海話讀三個常用漢字:「摘」、「岸」和「瓦」。結果驚人一致,「摘」讀得像上海話的「斬」,「岸」跟「暗」同音,「瓦」讀成wǎ。這三個字的讀音跟老上海話沒有半點聯系,都是從普通話「翻譯」過來的。可見新上海人完全不知上海話該怎麼說。可以預期,這幾個音將會留存下去,成為以後「地道」的上海口音。也就是說,上海話在近一百五十年中,盡管受很多方言和語言影響,但血脈相連並未斷絕,只是吸收了一些成分。普通話介入則在一定程度上切斷了上海話的傳承,徹底改變了其面貌。
普通話對上海話的改變有幾個方面,一是替換了很多說法,如「所以」替換了「介咾」,「如果」替換了「假使」和「倘然」,「一天」替換了「一日」,「快到了」替換了「到快了」。二是壓縮了上海話的使用領域,以前上海話是上海人交流的唯一工具,無論聊天還是讀書都用上海話,現在上海話多用於家庭中、日常生活中,在公共場合,普通話顯然更具優勢。三是上海話的表達功能開始殘缺,很多話非普通話不能表達,即便用上海話交流,一句話中也經常需要夾雜普通話。
可以說,上海話作為上海「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處於弱勢地位——只能擔當市民語言、日常生活語言的角色,在比較正式和重要的場合,它已失去了立足之地。這是因為,人們不自覺地選擇一種顯示較高社會地位的語言,進而導致原先社會地位較低的語言或方言進一步弱化,並最終被拋棄。政論文章、科技文章乃至報紙通稿,對方言的需求不大,而這些文章的寫作者有最高的社會地位,其語言也有最高的社會地位。一些方言詞出現在正式文章中就會被當做「生造詞」改掉。引車賣漿者流的方言最為鮮活,但因使用者社會地位低下,所以這些話不能登大雅之堂。
上海話的傳播還有兩個不容忽視的劣勢。一是,由於移民眾多,上海文化的認同感並不很強。上海市民喜歡評彈、越劇,甚至有人喜歡京劇,但滬劇的影響力似乎只限於部分上海原居民。跟粵語、閩南話相比,上海話缺少附麗其上的文化產品,以致上海居民對上海話的忠誠度並不很高,跟四川人、廣州人和廈門人對自己方言的忠誠度無法相比。
二是,上海話是上海人的名片,而上海人的形象也影響上海話的形象。開篇所說的外地人對上海話的偏見,本質上是對上海人的刻板印象,由此很多外地人對上海話、上海文化就更不感興趣。最近,在「咖啡大蒜」論後,外界對上海人和上海話的負面看法恐怕更多。
學習語言需要適當的環境。上海話之所以斷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兒童在上幼兒園之後,幾乎脫離了上海話的環境,學校的影響持續到一個人成年。而自然語言學習無法通過學校教育完成,我們的英語學習不力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保護上海話最重要的是給上海人講上海話的機會。除了上海家庭有意識教育孩子說上海話外,首先可以在學校教育中加入上海話教育的內容。鄉土的中國也是中國,可以開設一門鄉土課程,一方面介紹上海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在課上使用上海話進行講解、閱讀和交流。
其次,增加廣播電視節目中的方言使用。不少地方的電視台都開播了方言新聞節目,節目反響意外熱烈。據我所知,杭州的《阿六頭說新聞》、寧波的方言新聞節目,年度收視率都是最高。可見廣大市民都有使用方言、觀看方言節目的需求。十分期待上海電視台的新聞坊節目能使用上海話。
另外,如果有資金支持,還可以設立方言傳承館、俱樂部等。邀請使用方言的名人和專家,用方言和人們座談,並開設方言訓練課程。願意學的人都可以去學習方言。目前,民間也有一些自發創辦的方言網站。
漢語方言是漢語的組成部分,也是漢語的財富,是漢語這個「物種」多樣性的標志。當年推廣普通話,並不是「順其自然」的行為,所以保護方言也不能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是坐等其消亡。我們可以參照一下生物保護和文物保護。沒有誰在這兩個問題上採用「順其自然」的策略。另外,美國就是一個沒有官方語言、沒有「普通話」的國家,方言會導致交際障礙一說恐怕也不能成立。
對大多數人來說,語言是工具,我們都能感到語言統一的好處,而少有人想到語言單一的壞處。倘若方言消亡,在一定程度上或許帶來交際便利,但它給漢語和中國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許遠大於這種便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保護瀕危語言、保護方言,是為了維護語言及文化的多樣性。跟生物喪失多樣性一樣,語言一旦喪失了多樣性,也會退化。
比如,普通話現在的活力就不如解放前,因為那時的包容性很大。方言中往往有一些普通話沒有的、傳神的說法,「尷尬」是吳語很早之前輸入普通話的,否則北京話要表達「尷尬」的概念,就只能說「窘」。但如今不能進入普通話,就不能被吸收利用。近年來,趙本山的小品倒是給普通話送去了一些東北話,比如「忽悠」。忽悠就是比騙、欺騙更有味道。

9. 「我是廈門人」用閩南話怎麼說

「我是廈門人」用閩南話表示還是為:我是廈門人;拼音是:woshixiamenren;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的集合,狹義則僅指閩台之閩南語。台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 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福建話、河洛話、潮汕話、雷州話、汕尾話(古代河南話)、學佬話等;

在台灣亦被稱為台灣話、河洛話或福佬話,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為福建話(Hokkien)或咱人話(台閩字寫作咱儂話)。

流傳原因

北方河南一帶的人民(中原人)入閩始於秦漢,盛於六朝。閩南語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古代北方河南一帶的人民因避戰亂、平叛亂或逃災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後逐漸形成的,雖不能排除當時閩地本土語言(古越語)對閩南語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但是,以當時中原人所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優秀文化看,再從閩南語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所表現的特點看,中原人帶入的當時河南話在跟當地福建話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古代河南話是占絕對優勢的。北方河南一帶的中原華夏漢民族(古代河南人)從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輾轉到東南福建,中原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部分跨越海峽;

到了台灣,故稱河洛語(河南一帶語言)。除閩南、台灣外,閩東北的一些地方,及大陸部分地區,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華人中閩南話都相當通行。閩南話會流傳這么廣,主要是因為歷史上閩南人的遷徙和移居。

10. 閩南話的「廈門」「台灣」怎麼用文字(拼音)表達

廈門:ē(廈)méng(門)
台灣:dǎi(台) wán(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