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有什麼藝術文化
擴展閱讀
杭州去廿八都開車多久 2024-11-18 11:36:35
廈門禪院哪裡好玩 2024-11-18 11:34:12
永安怎麼坐動車去廈門 2024-11-18 11:31:22

廈門有什麼藝術文化

發布時間: 2022-08-02 09:49:13

❶ 廈門的人文特色是怎樣的

廈門市的鳳凰木為市樹、三角梅為市花、白鷺為市鳥。廈門市的公營單位多以白鷺形象為徽標。

高甲戲,發源於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或歌崽戲,後者在台灣較流行),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漳州的傳統戲曲,故亦稱之為薌劇,後傳到台灣並得到進一步發揚。「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話表達就是「小歌」),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詞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成為早期閩南地區和台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

漆線雕,中國漆藝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之一,是閩南地區的傳統工藝。它形成於明末清初,至晚清時逐漸成熟。漆線雕被應用於佛像裝飾,俗稱「裝佛」,長期以來一直作為一種特殊行業廣泛流傳。漆線雕做工精細雅緻,形象逼真生動,風格古樸莊重,畫面栩栩如生,堪稱藝苑奇葩,中國一絕。

❷ 廈門民間藝術有幾種

廈門民間藝術

廈門文化從西晉"衣冠南渡"開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了。可謂歷史悠久,絢麗多彩。就民間藝術而言,它有一定局限性,大多採用當地的方言、民俗、道德規范融化、改造而成。廈門的民間藝術,這里只介紹其演唱的表演藝術,它最大特徵是用廈門方言即閩南方言演唱的。
--南曲:
南曲,也稱做"南音"、"南樂"、"南管"和"弦管",它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南曲"是唐朝末期閩王王審知兄弟入閩時帶來的樂種,也有說是唐末韓偓入閩時帶來的。清康熙年間,五少芳晉京入宮演奏南曲,"官弦齊鳴,音調諧和,婉轉幽揚,沁人心肺",康熙大喜,賜於五少芳"御庭清客"之譽,南曲被稱為"御前清曲"。過去,演奏南曲,還要撐把彩傘,因它是康熙帝所賜,以表榮譽。東南亞國家和台灣省也流行南曲,凡是閩南方言可流通的地區就有南曲,故世人又稱它是"福建的國際歌"。
南曲作為一個古老的樂種,它和唐元明等明代的音樂有關聯,受到了元曲、崑曲、戈陽腔、佛曲和地方戲曲的影響,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比如南曲的主要樂器之一琵琶,稱為南琶,是橫抱彈秦的,這種演秦姿勢,只能從古畫和出土的唐陶俑中可看到。南曲還保留"漢宮秋"、"三台令"等唐宋古曲名稱,南琶的"橫抱"與白居易《琵琶行》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豎抱",形成鮮明對照,說明其古老。
南曲是由"指"、"譜"、"曲"三大部分組成的。"指",也叫"指套",它是由幾個,有一定戲劇內容的曲聯綴而成的音樂套曲,每一節都是一首完整的歌曲。"指套"雖有詞,但較少可演唱的唱詞,大多由樂器演奏來完成。
"譜",器樂曲,沒有唱詞,專供樂器演奏。比較出名的有十三套稱為"南譜十三腔",內容大致是四季景色、花鳥、昆蟲以及駿馬賓士,最著名有"四時景"、"梅花操"、"八駿馬"和"百鳥歸"等套。
"曲",即散曲,帶有唱詞,用來演唱的。由於散曲簡短易懂,善於抒發感情。過去,工余飯後,三五成群,自彈自唱自娛,頗有"家傳戶唱"的程度。
--錦歌:
錦歌是閩南地區一種民間說唱音樂。隨著鄭成功驅荷而傳入台灣和南洋群島,並在那裡紮根開花。在台胞努力之下,錦歌在台灣還發展成為歌仔戲。
據地方史志記載,錦歌是宋、元年代閩南地區性民歌、民謠基礎上形成,吸收了戲曲、南曲、南詞的養分,經過民間藝人揉融而成,流傳於閩南廣大農村地區。在舊社會,農村蕭條,農民流入城市,錦歌也跟著流進城市;錦歌藝人像乞丐一樣沿街賣唱,所以有人說它是"乞丐歌"。解放後,錦歌也獲得新生。
錦歌的唱腔風格大致要分為堂、亭兩大流派。堂派主要流傳在農村中,唱腔粗獷有力,曲調接受民間歌謠,擅長唱"雜念調",旋律靈活,變化多樣,每句後面都有落尾。亭派流行在城市,唱腔比較幽雅、細致,咬字分明,採用南曲的曲調比較多,使用的樂器和指法比較近南曲。
錦歌的曲調大體可分為四類。一類叫"雜念仔"、"雜咀仔";一類是"四腔仔"、"五腔仔",也叫"七字仔"、"大調"或"丹田調";一類叫"花調"、"雜調";一類是"順樂曲"。錦歌演唱形式有一人唱念,兩人對答,三、四接著唱念,也有自唱樂隊伴秦的。漳州市坐的彈唱多,廈門有許多節目是站著演唱,並藉助動作來表現。
錦歌使用的樂器有月琴、二弦、洞簫、南三弦、拍板等,也有以琵琶代替月琴,用品簫代表洞簫的,有的還加上嗩吶。廈門地區演唱時,有用木魚代替拍板的。
--答嘴鼓:
它是閩南方言或說閩台兩地一種幽默風趣的地方曲藝,很受人們歡迎,有"閩台相聲"之稱。
答嘴鼓,原名叫"觸(da)嘴古",台灣人民現在還這樣稱呼。"觸",是抵觸、頂撞的意思;"觸嘴",是鬥嘴,或說舌戰之意;"古",就是故事。廈門方言"講古",即講故事。"觸嘴古",就是兩人在輕松氣氛中互相戲謔,講完一個完整的故事。因之,有人把"觸嘴古"稱為"拍嘴鼓"漳州地區人民因其對話語言節奏性強,稱"答嘴鼓"為"答嘴歌"。解放後,才統一稱為"答嘴鼓"。
答嘴鼓是由"念四句"發展起來的,大約在宋元時代就有了。它與相聲有其相同之處,也有其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是,兩者均是語言藝術。不同之處有:(1)相聲除了對口,還有單口和多口相聲,答嘴喜只有對口;(2)相聲的文字體載屬於散文體,答嘴鼓則一律是韻文,它嚴格要求句句押韻;(3)相聲要靠語言構成"包袱",引人發笑。答嘴鼓則是靠風趣的語言和押韻來吸引聽眾。
因之說,答嘴鼓是"用押韻的對話為形式,以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閩南方言或語言的基礎上構成包袱為手段,去達到一定目的的地方曲藝。"
--高甲戲:
高甲戲是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它源於泉州一帶農村。相傳二百年前,泉州府沿海農村,每逢迎神賽會,都有舞獅隊表演。農民崇拜梁山英雄,往往扮做宋江、李逵、林沖、魯智深等人物,結隊遊行。遇到廟會表演時,就在武打基礎上,表演水滸故事,因之人們又稱之其為"宋江戲"。後來,它吸收了梨園戲和傀儡戲、布袋戲的劇目,曲調與表演技術,發展成為文武合演的"合興戲"。清代中葉,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陽腔和京劇等劇種等影響,逐漸形成"高甲戲"。
高甲戲的行當分為生、旦、丑、北(凈)、雜角五大類。音樂以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為主。器樂過去主要是嗩吶,現在是琵琶。
--薌劇:
薌劇,台灣叫做歌仔戲。台灣歌仔的"雜念調"和薌劇的"雜碎調",都源於"錦歌雜念調"。薌劇的曲調來自民間,過去是流散街頭、茶室的曲調,唱詞是群眾的語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地方劇種。
薌劇有的曲調,用不同唱法,可以表現為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如常用的"七字仔調"、"雜碎仔調"等。歌詞的長短可以機動應用。如"雜碎仔"調原來是七字一句,可壓縮為三字也延伸至十多字。為了突出唱詞,樂器只拉過門。音樂不斷吸收其他劇種、曲種和民歌時調養分來豐富自己。
樂器和其他戲曲一樣,分為文場和武場戲。武場戲的樂器同京劇差不多,有通鼓、豎板、板鼓、木魚、小鈸、大鈸、小鑼、銅鈴,還有小叫、柳盞等。文場樂器早期主要有殼仔弦、大廣弦、月琴、台灣笛,後來又採用二胡、洞簫、鴨母笛、嗩吶,此外,也有採用琵琶、大哨吶,還有西洋樂器參與伴奏。
--同安車鼓:
它也叫"弄車鼓"或"車鼓弄",源於宋元而興於明清。表演的形式、道具、器樂都較簡單。演員只有車鼓公和車鼓婆兩人,相傳從前同安新圩有對開豆腐店的老公婆,夜夜磨豆腐閑悶,自編歌詞逗趣,後傳至村裡,經藝人加工而成的。
表演時,在鼓公頭戴瓜帽,身穿長實用馬褂,手持特製會轉動的長煙桿。車公婆上穿開襟紅衣,下系黑色綢緞裙,右手拿摺扇,左手捻手帕。兩人抬著一個敞口向上、上面用紅綢布結朵大紅花遮蓋的篾斗籃,斗籃中間綁著兩根用色紙纏裹的細竹桿,演員把系在竹桿兩端的紅帶子掛在身上,抬起用蔑籃裝飾還會上下顫動的"鼓",時常在轉身子,做"三步進三步退"的表演動作。表演者風趣的唱詞,伴著由殼仔弦、大廣弦、嗩吶、笛子和拍板、鑼鼓組成的樂隊、既歌又唱,有的歌舞結合,使車鼓弄推陳出新,甚受群眾喜愛。

❸ 廈門傳統藝術有哪些

廈門的傳統藝術有歌仔戲、高甲戲、南音。
其他貌似不多。

❹ 廈門別名鷺島,那裡有什麼非遺文化

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多,每一種都十分有文化特色。比如閩派盆景技藝、微雕技藝、剪瓷雕,還有關於美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丹桂茶、蜜餞、復茂餅、福州肉鬆、閩東畲族烏飯等。

蜜餞是福建的傳統美食,不僅可以當作零食來食用,還有促進消化,增加食慾的功能。復茂餅的餡主要是用白嫖肉製作的,外殼又薄又香,是中國的傳統美食,同樣有幾百年的歷史。製作過程也十分復雜,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烏飯是畲族的特色美食,烏飯是將糯米用烏稔葉子煮的湯浸泡以後製成的,煮出來的飯雖然是烏黑的,但吃起來卻非常香,再加上點香菇、豌豆等食材一起炒,更加好吃。這種飯同樣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既能美容養顏,又能延年益壽。

❺ 想去一些廈門比較具有文藝氣息的景點,能推薦幾個嗎

一、鼓浪嶼
現在外地遊客從東渡國際郵輪中心乘船,建議提前15天在網上訂船票。鼓浪嶼以前是外國人的租界,有很多各種風格的建築,因為沒有機動車,所以相對其它景區,這個島更顯一份幽靜。
鼓浪嶼上主要的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百鳥園、皓月園、風琴博物館和國際刻字藝術館等等。大熱天的,日光岩可以不爬,向學琴的孩子嚴重推薦鋼琴博物館和風琴博物館,有定時講解的,參觀時可以先問一下。
二、廈門科技館(文化藝術中心)
在廈門,科技館、博物館、美術館都集中在一塊,叫「文化藝術中心」。裡面最有意思最好玩的要屬廈門科技館,肯定是國內一流的科學館,最大的特色就是寓教於樂、妙趣橫生。多項國內首創、唯一的體驗項目外,似乎還有幾分藝術范,用孩子爸的話說就是可以沉浸於一望無際的科學和藝術氛圍中。博物館經常會有主題展,這幾個館都是逢周一閉館的。
三、胡里山炮台、環島路、廈門大學和南普陀
帶孩子來廈門,在海灘上玩沙也是必須的。推薦胡里山海濱浴場,除了玩沙,可以順便去胡里山炮台參觀、看炮演。還可以在環島路上騎自行車,雙人、三人的都有,沿途風景很是漂亮。
這條線上另外一個風景就是廈門大學和南普陀,廈門大學號稱全國最美麗的校園,裡面的風景和建築真的很不錯,校門對著就是南普陀,如果時間來得及,可以進去逛一圈。

❻ 閩南廈門民俗文化

閩南功夫茶表演、木偶表演、博餅、閩南語歌曲……這些閩南民俗文化的標簽將一一在世博會上向全世界展示。5月2日至5月4日,上海世博會廈門館開館,面積達630平方米,以「溫馨城市?海上花園——宜居廈門印象」為主題,以「廈門總讓人想起生活」為口號,以濃厚的閩南元素為基色,融合現代科技,藉助閩南風情濃郁的實物展示和場館活動,向全球遊客展示廈門的特色文化和溫馨浪漫的宜居環境。

5月3的「廈門城市秀」上,現場將舉辦閩南民俗文化展示,遊客可通過館內設置的道具,現場體驗廈門博餅文化,屆時,主持人將用英語與中文對博餅進行雙語講解。博餅是廈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據考證,它的雛形是唐朝的「骰子戲」,民間流傳則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

5月4日為「律動鼓浪嶼」,來自廈門3個家庭的6位藝術家舉行「鼓浪嶼家庭音樂會」。廈門因海而興,因海而強,海洋的性格不僅滋養廈門人的品性,也培育廈門人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西方音樂藝術在廈門落地生根,造就了鼓浪嶼鋼琴之島的美名,也形成廈門人的獨特生活方式——家庭音樂會。每逢節假日,在鼓浪嶼島上,親朋好友常常歡聚一堂,吹拉彈唱,其樂融融。

自4月20日至25日,廈門館精心准備的閩南特色節目——鼓浪神韻進行專場演出,是預開館期間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城市廣場上惟一表演的團體。

「鼓浪神韻」以全國惟一一台反映閩台文化和民俗風情為核心主題的旅遊文化大戲《閩南神韻》為演出班底,並集納其他演出骨幹。本次「鼓浪神韻」節目豐富多樣,囊括了南音、閩南語名曲、戲曲丑角和閩南木偶等極富閩南民俗特色節目,同時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充滿「亮點」、「土味」十足,充分展示了閩南民俗風情。主要演出內容有:閩南語歌曲演唱《愛拼才會贏》、《媽媽的脊背》,杖頭木偶表演《長綢舞》,群舞《音鳥天籟》、《豐年祭?高山青》和《鼓浪嶼之波》等。

❼ 廈門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拍胸舞、車鼓弄、踩高蹺、蓮花褒歌、中秋博餅、大道公信仰、送王船習俗、答嘴鼓、漆線雕技藝、南音、歌仔戲、高甲戲、五祖拳、廈金宋江陣、廈門方言講古、廈港民習俗、池王爺習俗、蜈蚣閣、歌仔說唱、閩南童謠、春仔花習俗、廈金風獅爺信仰、廈門皮影戲、廈門青草葯、松筠堂葯酒製作工藝、嘉庚瓦製作工藝、廈門珠綉手工技藝、

❽ 夏門有哪些工藝品

廈門特色工藝品之漆線雕 漆線雕是中國漆藝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之一,是閩南地區的傳統工藝。自唐代彩塑興盛以來,漆線雕便被應用於佛像裝飾,俗稱裝佛,長期以來一直作為一種特殊行業廣泛流傳。漆線雕做工精細雅緻,形象逼真生動,風格古樸莊重,畫面栩栩如生,堪稱藝苑奇葩,中國一絕。 下圖的漆線雕龍鳳玉壺春紅瓶採用中國藝寶優必德漆線雕工藝,通過盤,纏,繞,縷,雕,刻等多種手法精心製作而成。此款作品採用紅瓷為底胎,紅瓷:燒制工藝難,材料特殊,瓷質好。玉壺春的造型是陶瓷造型的經典,紅顏色更彰顯其富貴,喜慶之特色,是收藏與饋贈的佳選。 圖:龍鳳玉壺春紅瓶 廈門特色工藝品之風獅爺 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日本、琉球稱シーサー,是金門、琉球群島等地設立在建物的門或屋頂、村落的高台等處的獅子像,用來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鎮煞。其造型推測是由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獅子為百獸之王,獅子的形象被用作辟邪招福的辟邪物。金門與廈門島隔海相望,來廈旅遊的朋友,大多都會帶走這個廈門特色工藝品風獅爺。 . 下圖的風獅爺品牌對獅是以金門風獅爺為造形。通常為左右兩只,成對擺設,身形大氣壯實,通身紅潤明亮,金黃色的鬃毛,目光炯炯,笑口迎人,模樣十分古樸憨厚;它們的腳下各踩一個綉球,口含紅纓匕首,寓意為錦綉前程,銳不可當,家財平安。拿在手上細細端詳,雕工如此細致精湛,形態更是逼真可人!渾身顏色鮮艷通透,純手工繪制。作為廈門特色工藝品之一,風獅爺不失為一個送禮佳品。 圖:風獅爺 除了以上這兩個最有廈門代表性的特產工藝品外,還有非常受年輕人喜愛的廈門特色工藝品哦,一起來看看吧! 廈門特色工藝品之石敢當 石敢當本是立在街巷路口用於辟邪的石碑,被民間視為鎮風辟邪的吉祥物,是來廈必帶的小小守護神。 石敢當鈴鐺,丁丁當當的鈴聲,單純素樸縹緲,在可以聽到鈴聲的范圍內,邪魔鬼怪都不能近身! 下圖展示的石敢當鈴鐺採用高檔中溫瓷,質地柔潤有光澤,可當掛飾,也可當風鈴。意韻祝福安康,招財旺宅保平安。內部中空,有一顆陶粒,輕輕搖一搖,發出鈴鐺清脆聲。 夏日的微風伴著鈴鐺發出的聲音給人們帶來了一絲清涼,如一下一下輕柔的叮嚀悉心安撫著,令人心安下來。 來廈旅遊的你,一定不能錯過這一款廈門特色工藝品。 圖:石敢當鈴鐺 廈門特色工藝品之惠安女擺件 廈門特色工藝品惠安女擺件,以現代藝術手法包裝傳統文化,塑造了四個鮮活的,具有濃郁閩南氣息女孩形象,她們不僅擁有惠安女賢惠、勤勞、懂事的美好品格,而且還擁有了當代年輕人的朝氣和美麗。她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檔案,一個個發人深省的主題、一個個風趣幽默的故事。 下圖的Q版惠安四姐妹,設計可愛,包裝精美,是最能反映廈門以及閩南人文化習俗的特色工藝品,一套四個,可以擺放在家裡,也可以當作禮品送人,還具有收藏價值哦!圖:Q版惠安四姐妹 廈門特色工藝品之海之戀香水 海上花園鼓浪嶼,是來廈遊客的必經之地,人們暢游之後,總想帶些有象徵性的廈門特色工藝品。海之戀香水融入了鼓浪嶼兩大元素:風光與音樂。 打開外裝盒,一首具有海上花園的代表作鼓浪嶼之波渾然奏響,似乎又漫步在琴島那高高低低、彎彎曲曲的小路上。 從復古的氣囊香水瓶噴出霧化的香水,似乎聞到了島上清新的氣息,不知不覺中做了深深的呼吸,一縷綠茶花香讓你回過神,原來是海之戀香水的飄香。 素雅潔白的外包裝,出自名家的鼓浪嶼風光寫真,既是香水又是游鼓浪嶼必帶紀念品,送給她,也傳達了你的心意。 圖:海之戀香水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❾ 廈門的有什麼中國特色的文化

廈門是閩南文化的中心點,閩南文化的根基是閩南話,如上所說的歌仔戲、漆線雕都是閩南文化的代表,個人覺得廈門閩南文化還有功夫茶、南普陀佛學、飲食文化等;其油畫工藝品、集美學村等也是典型中西結合。
附廈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廈門漆線雕技藝(蔡氏漆線雕)
答嘴鼓 / 南音 / 高甲戲
保生大帝信俗 / 送王船習俗
廈門中秋博餅 / 車鼓弄
拍胸舞 / 閩南皮影戲
歌仔說唱 / 蓮花褒歌
廈門方言講古 / 閩南童謠
廈金宋江陣 / 蜈蚣閣
廈金風獅爺信仰
廈港 民習俗
池王爺習俗 / 春仔花習俗
嘉庚瓦製作工藝
廈門珠綉手工技藝
松筠堂葯酒配製工藝
廈門青草葯
新垵五祖拳 / 歌仔戲

❿ 廈門的民俗有哪些

傳統習俗

中華民族崇尚紅色,廈門人也一樣以紅色象徵幸福、吉祥。門聯、請帖都用紅紙;饋贈禮品也要在包裝紙上放張紅紙條;迎娶的車輛,要掛紅綵帶;喜幛、壽屏要用紅綢緞製作。喪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樓房的,還要在大門口掛塊紅布。而黑、白、藍等色調,則被視作端重、衰思的象徵。

栽種花草,是廈門人的一種愛好。不但自家有盆栽,還喜歡到市面買各種鮮花用清水養起來擺放客廳、卧室。人們還常用新鮮花卉編扎花籃、花屏和龍、鳳、燈等造型,用作喜慶場面的陳設。

民間的一些忌諱和應注意的禮節性習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用掃帚打人,挨打者被認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是掃地,被人認為是逐客,有失禮儀;
婚慶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湯匙等餐具最為犯忌,被視為不吉祥的徵兆;
與親友進餐時,筷子不要插在飯上,因祭祀時往往在飯上插香。這是對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時,最忌諱擺六盤菜,因為依清朝舊例,死囚臨刑前才食以六盤菜餚;
在嬰兒面前不要談猴,認為談猴會招致嬰兒多病難養;也不要誇嬰兒肥胖,要說「好看」、「好養」。
以上忌諱,有些至今還在沿用,但多數已不再拘泥了。

節慶活動

廈門同全國各漢族地區一樣,很注重民間傳統節慶。

春節 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家家戶戶貼春聯。除夕夜,合家圍爐(火鍋)吃年飯。有的通宵不眠,名為「守歲」。長輩把紅包賞給未成年的孩童,名為「壓歲錢」。初一凌晨,點燃爆竹「開正」。人們換上新裝到族人親戚家按輩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賀新喜。客人來家,應款待甜茶、糖果、蜜餞;來客帶有孩童,則送給禮柑、瓜果。初三這天,被作為新喪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門和外出賀年。

元霄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廈門稱為「上元」或「燈節」。當天夜裡,父母往往帶著孩子提燈上街觀景。近年來在中山公園舉行「鷺島燈會」已成慣例,民間還經常有耍龍燈、舞獅等活動。

清明節 人們要依俗掃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掃墓都是獻冥紙,現在逐漸以花圈或花束代之。清明節前後十日,公墓、骨灰室都開放供民眾祭奠。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廈門俗稱「五日節」。以往家家門口要插艾蒲、家中灑雄黃酒、給小孩佩帶香袋,用以驅邪,現已少見。但人們還習慣在這一天翻曬衣物、做大掃除,並保留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集美龍舟是歷年組織龍舟競賽的場所,屆時熱鬧非凡。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候流傳下 來的「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極具特色,充滿樂趣。中秋會餅每盒63塊餅,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在「搏狀元」活動中俗稱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的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也有人邀集親友到虎溪岩一帶賞月吃餅。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喜登山郊遊。

冬至節 家家戶戶祭祖吃湯圓。

民情風俗

在廈門,結婚、壽辰、生兒育女等喜慶,統稱「紅事」;而喪葬則稱為「白事」。

結婚 成年男女結婚,以往禮節甚繁,現已大為簡化。一般市民仍照舊俗擇定佳期,由雙方長輩主辦婚事。佳期前一天,女方將「嫁妝」送達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當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設宴請客。席散以後,賓客朋友不論輩份大小,都可前往「鬧洞房」。婚後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則備酒筵接待,女方親友應邀作陪,以示慶賀。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結婚已不按這一套,而時興旅遊結婚或新婚舞會。

生日壽辰 廈門人做生日以少年16歲和老人50歲、60歲大壽為重。少年男女,年滿16歲,被看作長大成人。族人親戚要送活雞、線面、衣料等禮物去慶賀。當事人父母則設筵回禮。老人壽辰,尢其父親60花甲、母親50壽辰,已成家的兒女要備好豬腿、壽面、美酒、雞蛋等四色禮物奉獻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的人家還設筵款待親友。

生兒育女 民間視為一大喜事。兒女出生滿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備好「油飯」派人送到娘家報喜。滿一個月,再以「油飯」分送親友和鄰居,稱為「彌月」。隨後4個月、周歲,也要熱鬧一番。

喪葬 以往也講排場,現在廢土葬為火葬,諸事皆由殯葬管理所料理,喪家稱便。

文化藝術

廈門有歌仔戲、高甲戲、南樂、歌舞等四個專業文藝團體,還有星海合唱團、少年兒童藝術劇團、台灣同胞文藝隊等許多業余文藝組織。

歌仔戲 (又名鄉劇)是閩南地方代表性劇種。1662年大批閩南人隨同民族英雄鄭成功移居台灣,帶去了「龍溪錦歌」、「安溪採茶」和「同安車鼓」等民間音樂藝術,出現了「歌仔館」。明末清初,受梨園戲、高甲戲和京劇等劇種影響,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先在台灣流行,1928年後傳回閩南,經民間藝人的改革創新,再取名「鄉劇」。這種戲曲唱詞通俗朴實,唱腔活潑動聽,深受群眾喜愛。廈門歌仔戲劇團的名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曾由香港長城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影片發行東南亞,其它劇目如《火燒樓》、《五女拜壽》、《殺豬狀元》、《啞女告狀》、《白蛇傳》、《真假太子》等也已製成電視戲曲片。

高甲戲 源於泉州農村一帶。相傳在明末清初,泉州府沿海漁村,每逢迎神賽會,人們以舞獅隊的武打為基礎,配以「水滸」故事,,表演「宋江戲」。接著吸收了梨園戲、傀儡戲、布袋戲的唱、做等表演手段,發展成文武合演的「合興戲」。清代末期,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陽腔和京劇的影響,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廈門市高甲戲劇團在閩南城鄉享有盛譽。1960年曾參加全國巡迴演出,並到北京參加國慶獻演。傳統劇目有《審陳三》、《挑花搭渡》及現代戲《竹杠》,有的已拍成電視戲曲片。

南曲 又稱南音、南樂、南管、弦管,是閩南最流行的一種地方曲藝。據考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記載,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慶祝60壽辰,全國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獻藝,南曲也進京演奏,受到賞識,被授予「御前清聽」的鄉匾和彩傘、宮燈,並賜給了演奏二胡的藝人以腳踏金獅的龍遇。這種古老樂曲用琵琶、洞蕭、二胡、三弦等樂器吹奏,樂曲優美抒情,富於地方特色。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駿馬》、《三更人》、《感謝公主》等,均灌成唱片,發行於海內外。

廈門民間的表演藝術,還有舞獅、踩高蹺、蜈蚣閣、車鼓弄、錦歌、答嘴鼓等,生動活潑,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