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牌子的半成品的年夜飯比較好
新雅、華夏、杏花樓、好得睞等,您可以去「訂年夜飯網(nianyefanwang)」上看看,這些都有的。
Ⅱ 廈門地區的春節習俗,過年都在干什麼,最好從臘八開始說到正月十五過完年後。
在老廈門人眼裡,臘月二十四送神祭拜完後,大家就得為過年忙活了。廈門人過年就是圖個熱鬧、喜慶,什麼東西都希望能沾點喜氣,這個時候,除了要大掃除以外就是要添補一些年貨,忙的不亦樂乎。
而到了除夕之夜,到處燈火輝煌。家家戶戶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有圍爐吃年夜飯的習慣,也是廈門人最重視的。家長和子女圍爐吃年夜飯,以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在除夕的年夜飯里,有幾樣食物是絕對不能少的。比如菠菜,不可以切根,有頭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還有血蚶,閩南話說「蚶殼錢大賺錢」,將吃剩的蚶殼洗凈,灑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
吃完年夜飯後全家都要在圍爐旁,叫做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並且長輩要給小孩子分壓歲錢。
正月初一,人們都得早早起床,清早要先吃碗面線,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長壽。大家換上新裝到親戚家拜年。路上遇到朋友,都要彼此恭賀新年。
到了最後的元宵節,這天人們都會吃湯圓,鬧花燈、舞獅等活動。
廈門春節習俗活動很豐富、很有趣!
Ⅲ 廈門飲食習俗、特色
特色
廈門特色小吃小吃是廈門食俗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不僅由於廈門小吃體現了廈門人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其品種的豐富多樣,全國罕見;也不僅由於廈門小吃的風味獨特,令人難忘;更因為對廈門人來說,小吃既可是點心,亦能作正餐,甚至可以上宴席待客。沒有一個廈門人不吃小吃,它已經深深溶於廈門人飲食習俗之中,成為一種偏好,一種習慣,一種民風。對於廈門人來說,那深夜街巷裡叫的"燒肉粽",那馬路邊騎樓下點著"臭十"(乙炔)燈的煎豆子,便是刻骨銘心的故鄉印象。可以說,不了解廈門的小吃,就不僅無法了解廈門的食俗,也無法了解廈門人據廈門民俗學會近年的調查,目前廈門的小吃大約有200多種,製作售賣小吃的攤點、酒樓、餐廳僅在島內就有2600多家,許多黃昏之後才出現的流動攤販尚不計算在內。這么龐大的數目,只能選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最負盛名的攤點、酒樓簡略介紹了。最有名和最普遍的廈門小吃有;土筍凍、燒肉粽、五香、芋包、韭菜盒、芋棗、章魚、鹵豆千、鹵鴨、蚝仔粥、面線糊、炸棗、捆蹄、夾餅、糖蔥餅、薄餅、沙茶麵、魚丸、蚝仔煎、麻籽、貢魷魚、"翻煎"豆乾、鯊肉、加滋螺、花螺、蚝仔炸、馬蹄酥、麵茶、蝦面、燒豆花、花生楊、炒麵線、豆包仔等等土筍凍是用生長於海邊灘塗的一種名叫"土蚯"的無脊椎軟體小動物加工製作的,晶瑩剔透,柔韌嫩脆,鮮甜爽口,尤其是沾上各種佐料,更別具風味。據說,製作上筍凍的"黑土蚯",全國只有廈門、海滄、安海一帶沿海灘塗才有,而以廈門百穀港出產的品質最佳。可惜圍海造地,芫當已不再成港,現在的土筍凍只有靠高浦、海滄、安海等地提供原料了。五香也是極為可口的美味。它用一種專門的豆皮,裹上剁碎的精肉、荸薺、蔥等,包成如春餅的一條條,再放下油鍋炸成焦黃,切成幾段,蘸佐料進食,香、酥、脆、鮮,妙不可言。 蚝仔煎則是選黑耳白肚(黑白對比越強烈,說明越新鮮)的"珠蚝",拌和青蒜、韭菜、地瓜粉,攤入油鍋,兩面煎透。講究一點,還要在入鍋後,再攤上攪散的蛋,一道煎熟。起鍋後,撒點胡椒,放數葉芫荽,吃時再蘸上芥辣、辣醬、香酷,簡直連舌頭都會一起吞下去。蝦面的主料是蝦和面,然而妙處卻不在蝦,也不在面,而在湯。先把蝦去殼水熟,撈起蝦仁,再用這湯熬蝦殼,熬了第一遍後,把蝦殼過濾出來,搗碎,摻上冰糖再熬。然後和上熬過的豬骨頭湯,撒上蔥花、蒜末,方才成為蝦面湯頭。食時,將面攪熟。撈置碗中,放上幾只承熟的蝦仁和幾片豬肉,加上一小匙蔥頭油及些許蒜泥,再舀進熬好的蝦湯,撒上胡椒,味道之鮮美,令人難忘。 糖蔥餅,過去有許多小販挑著擔沿街走巷叫賣,現在只有在"好清香"酒家才吃得到了。它是用特製的約五六厘米直徑的小春餅皮,包上一小段專門煉制的油蔥糖和酸蘿卜、蔥、蒜、辣醬、莽辣。入口後,甜、酸、辛、辣、咸五味俱全,食慾大振。沙茶麵可算是當今廈門最普遍的小吃了,無論鬧市或深巷,幾乎無處不有。沙茶麵的妙處,也是在湯頭。好的沙茶麵湯,是用豬的大骨湯加上沙茶辣醬、花生醬等熬成的,又鮮又辣,別具口味.芋泥、芋棗、芋包,則是把檳榔芋頭蒸熟,搗成泥,然後包肉、筍等,用蒸籠蒸過,即成芋包。什麼也不包,只加糖,搓成一粒粒如大棗,再油炸,即成芋棗。若是加糖,油炒,則成芋泥。芋泥起鍋後,面上油多,很快就不冒煙,但內里卻是十分燙,不知底細,就要吃虧。也有咸芋泥,如南普陀素菜的"香泥藏珍",即把蘋泥包上各種菜,整碟或整碗蒸熟,邊上再撒些油炸過的酥脆可口的青菜葉絲,吃起來十分可口。蚝仔粥或蟹粥的功夫,在於米要"粒粒清",不能煮爛。主要喝稀飯湯。傳統中,一種小吃總是和最受歡迎的某一攤點的店名或主人名字連在一起,如黃則和的花生湯,"好清香"的燒肉棕,"碰記"和"真好味"的魚丸場,"章記"的蝦面,關隘內治姐的美人薄餅,思明北路程阿樹的蚝仔煎,二舍廟陳漢益的炸五香,泰山口吳唇的韭菜盒,打錫箔巷葉棟梁和笛仔仙陳金水的土筍凍,福茂街口何金釵的沙茶麵,海關邊王奕然的油蔥??,思明北路貓車的貢魷魚,賴厝埕蔡淑貞的芋包,十六崎腳陳玲的麻嵫等等。 歲月流逝,數十年前的這些老字型大小能留存至今的已經不多。但後起之秀,層出不窮。尤其是80年代以來,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把小吃又推上了一個新的高潮。一種潮流是將大眾化的小吃"宴席化",以"好清香"酒樓為代表。像"九龍盤",借成套餐具為媒介,將九種小吃組成一道風味梅花拼盤,構思相當奇巧。同時將芋包、肉粽、油蔥夾餅等小吃小型化精緻化,使人們在小吃宴席上,一次可以品嘗多種小吃。小吃宴,十二道菜,道道都是廈門街頭巷尾可見的風味小吃,但又較那些小攤點工料精緻,風味更佳。另一潮流則是將小吃"家常化"。像芋棗、鹵鴨、五香、鹵豆乾、等等,各菜市場都有許多攤點,專賣給顧客帶回家做家常飯菜。 無論是小吃的"宴席化"或"家常化",都表明廈門人對小吃的喜愛是何等深切。相信廈門的小吃還會再發展,發展得更豐富多彩,更令人難忘.
習俗:
除夕吃年夜飯,叫「吃廿九瞑」,大都愛吃火鍋(暖鍋),「圍爐」合家歡。火鍋有「一品鍋」(整鍋一格)、「鴛鴦鍋」(兩格)、「四色鍋」(四格)。從「一品鍋」而形成名菜「一品富貴」,湯是豬肉或雞鴨湯,主菜是金元寶(雞蛋)、銀元寶(鴿蛋)、整隻蹄膀叫「一團和氣」,黑刺參與墨魚用海帶綁在一起叫「烏金墨玉」,雞鴨翅膀叫「鵬程萬里」,冬筍叫「節節高升」,粉絲叫「福壽綿長」,魚丸、肉丸和發菜叫「團圓發財」,雞頭雞尾、魚頭魚尾叫「有始有終」,加上火腿腳爪叫「平步青雲」,末了吃長生果,意思是「長生不老」,吃柑橘,象徵吉利。由於火鍋熱氣騰騰,食品翻滾不停,不斷續湯,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燒越旺」。廈門人特別重視海鮮,如鰱魚「年年有餘」)、蚝仔、紅蝦、珠蚶、旺螺、海帶和發菜豆腐(「發財多福」)等,近年來又有啤酒火鍋、豆腐火鍋、丸子火鍋、什錦火鍋等應市。
年糕
吃了年糕,萬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興!又有敬祝長輩延年高壽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從「粘粘糕」同音演化而來。廈門人把年糕叫做「米果」,品種多樣,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果、烏(紅)糖米果,並加冬瓜、紅棗、花生等;鹹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頭(蘿卜)米果、番薯(地瓜)米果、芋頭米果,並加豬肉、蝦米、蚝干、香菇、油蔥等;此外,還有涼米果、發米果、碗糕米果……
薄餅
清代有詩人寫詩詠薄餅:「春到人間一卷之」,描寫薄餅皮是「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描寫薄餅餡是「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薄餅還是廈門人的一大發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將其女兒嫁給了金門蔡厝人蔡復一(那時,金門屬於同安縣管轄)。後來,蔡復一官至總督雲貴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公務繁忙,日理萬機,經常廢寢忘食。蔡夫人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害怕長此以往,有損夫婿健康。於是,她就將一些魚、肉、蝦、菜、筍、豆等用微火燉熟,用麵皮包卷,置於夫婿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一舉兩得。這種菜便被稱為「婆餅」,廈門話「婆」「薄」同音,便又稱為「薄餅」。它從官府傳到民間,「夫人薄餅」又變成「美人薄餅」。
圓仔
吃圓仔,又稱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湯圓、湯團。據說,吃元宵始於春秋末期,宋代才稱圓子,取「團團圓圓」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說這種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湯浴之」,並作16字贊一首:「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廈門圓仔將各地風味兼收並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餡,什錦、豆沙、棗泥、筍肉、豬油都有。
Ⅳ 廈門春節的習俗
在廈門,臘月二十四送神祭拜完後,大家就得為過年忙活了。廈門人過年就是圖個熱鬧、喜慶,什麼東西都希望能沾點喜氣,這個時候,除了要大掃除以外就是要添補一些年貨,忙的不亦樂乎。
而到了除夕之夜,到處燈火輝煌。家家戶戶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有圍爐吃年夜飯的習慣,也是廈門人最重視的。家長和子女圍爐吃年夜飯,以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在除夕的年夜飯里,有幾樣食物是絕對不能少的。比如菠菜,不可以切根,有頭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還有血蚶,閩南話說「蚶殼錢大賺錢」,將吃剩的蚶殼洗凈,灑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
吃完年夜飯後全家都要在圍爐旁,叫做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並且長輩要給小孩子分壓歲錢。
正月初一,人們都得早早起床,清早要先吃碗面線,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長壽。大家換上新裝到親戚家拜年。路上遇到朋友,都要彼此恭賀新年。
到了最後的元宵節,這天人們都會吃湯圓,鬧花燈、舞獅等活動
正月初三 不能去串門正月初九 拜天公...(要湊 奇數 的水果和齋菜 )
Ⅳ 思明南路上有適合吃年夜飯的地方嗎我那天住在如家思明南路廈大店(思明南路497號)理工學院對面那邊
從酒店出來後,往廈門大學方向走700米左拐上成功大道,往機場方向開大約9公里便可看到往翔安隧道方向的指示牌,順著指示牌走,進入仙岳路開6.6公里,就可進入翔安隧道。出翔安隧道後,如果不是閩D牌照,請從右側過收費站。過收費站後,順著翔安大道開4公里左右,就可以看到往大嶝島的提示牌,右拐出翔安大道。往前開三百米,到轉盤位置右拐(具體路名忘記了,但是因為在施工,所以很好認)開兩公里左右,右拐再開4公里,就恭喜你,可以看到大嶝大橋了。(近期廈門因98洽談會,實行單雙號限行。所以自駕游請注意車子的牌照)
Ⅵ 你家年夜飯必吃的一道菜是什麼
福州有句老話:「好囝不賺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賺大年三十晚上的錢)」。即使遠行經商、打工的福州人,在除夕前一定會返家過年,合家團圓,吃頓團圓飯。在福州年夜飯里,有幾道菜是更是必不可少的,「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這說的就是「太平燕」。據傳,明嘉靖年間,閩北山區與江西接壤的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吃膩了山珍海味,家中廚師便創了一道新點心,將豬肉泥摻些番薯粉,擀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煮熟後配以高湯。後來,這手藝逐漸傳開並流入福州,成了福州家喻戶曉的「太平燕」。
太平燕
漳州
漳州除夕宴席上的佳餚,數字要吉祥,一般是十二樣,而每道萊都要有好的涵義。如魚象徵生活富餘,雞寓意金銀相挨(諧音),鴨是金銀相疊(音塔),豬肝表示官運亨通,豆腐說會發家致富,韭菜是「韭菜春」,長久幸福。即使是最普通的新鮮菠菜、芥菜、或「厚皮菜」,也叫做「長年菜」,不許切斷,撕成一條條,燙熟了,囫圇吃,可長命百歲,也含有不忘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