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午節用這個方法包粽子,絕對不漏米!
馬上端午了,小編給您准備了幾種包粽子的方法,圓的、扁的、四角的、錐形的。。只要你想學,都可以有↓↓↓
長棕↓↓↓
特色:
這種粽子多見廣西等地,一般用粽葉包裹,粽葉非常寬大,像芭蕉葉一般,這樣可以在其中放入豐富的餡心,之後用繩子捆綁,形狀雖然一般,但味道絕美。
包法:
1、將粽葉平放在桌子上,折起一個邊,用手壓實。
2、葉子兩端分別向中間折,用手壓實後,葉子呈長信封狀。
3、將糯米放入折好的粽葉當中。
4、將另外一邊向下折,完全將糯米包裹住。
5、用線繩將粽子捆綁結實即可。
2. 粽子全程做法,包法,煮法
長棕
特色:這種粽子多見廣西等地,一般用粽葉包裹,粽葉非常寬大,像芭蕉葉一般,這樣可以在其中放入豐富的餡心,之後用繩子捆綁,形狀雖然一般,但味道絕美。
包法:
1、將粽葉平放在桌子上,折起一個邊,用手壓實。
2、葉子兩端分別向中間折,用手壓實後,葉子呈長信封狀。
3、將糯米放入折好的粽葉當中。
4、將另外一邊向下折,完全將糯米包裹住。
5、用線繩將粽子捆綁結實即可。
南方四角棕↓↓↓
特色:
南方四角棕主要是以鹹味粽為最大的特色,餡料相當豐富可以是腌肉、蛋黃、干貝、冬菇、綠豆、叉燒、海米、栗子等。
包法:
1、取一片較大的粽葉,對折。
2、將雙層的下邊向上折,用手壓實。
3、將粽葉打開,填入糯米,盡量將糯米填成一個長條形狀。
4、將粽葉沒有米的部分折過來。
5、隨即用手將葉子的兩側捏下去,之後的粽葉尖端向一側折疊。
6、用線繩將粽子捆綁結
北方四角棕↓↓↓
特點:
北方四角棕在北方地區非常流行,個頭不是很大,為斜四角形,多以小棗、豆沙做餡,也可以適當放一些果脯蜜餞等。當然也可以蒸完全的白粽,蒸後可以直接蘸食白糖。
1、取兩篇粽葉,搭在一起疊壓。
2、將粽葉捲成一個圓錐狀。
3、在圓錐狀的筒中裝入糯米。
4、上部的粽葉向下折,直到完全蓋住糯米為止。
5、隨即用手將葉子的兩側捏下去,之後的粽葉尖端向一側折疊。
6、用線繩將粽子捆綁結實即可。
三角粽↓↓↓
特點:
三角粽的形狀比較好看而且特別,可以製作成甜、咸兩種口味,蛋黃、叉燒、蜜棗都是不錯的餡料。
包法:
1、取一片寬大的粽葉,捲成一個圓錐狀。
2、在圓錐的筒中裝入糯米。
3、上部的粽葉向下折,直到完全蓋住開口為止。
4、順著三角的邊將所有的粽葉都折好。
5、用線繩將粽子捆綁結實即可。
塔型粽子↓↓↓
特點:
寶塔粽子主要是廣東地區的特色粽子,體型龐大,可以說是粽子中的霸王粽,由於可以裝非常多的東西,因此也形成了甜和咸兩種口味。甜餡主要是豆沙,而咸餡則是用腌制好的雞肉或者豬肉來做。
包法:
1、取兩片粽葉十字交叉,形成一個窩狀。
2、將糯米填入其中。
3、再取兩片粽葉分別加入左右兩邊,完全把糯米包裹住。
4、再取一片粽葉,將頂部蓋住。
5、之後將兩邊的粽葉,分別向中心折。
6、再將另外兩邊的葉尖向內折,用手捏住將整個塔粽翻過來。
7、8、用線繩將粽子對角纏好。
錐形粽子(牛角粽)↓↓↓
特點:
牛角粽在廣東的河源等地比較流行,尖尖的像極了牛角,粽子古代的時候叫做「角黍」,這可能是和古代粽子最相像的一個品種了。
包法:
1、取一片寬大的粽葉,捲成一個圓錐狀。
2、用手在圓錐筒中旋轉一下,讓錐筒更加細長。
3、在錐筒中填入糯米。
4、將沒有米的那端,將粽葉的兩側分別向內折。
5、之後順勢將粽葉向下折,直到完全蓋住糯米口為止,多餘的粽葉反復折收在口上。
6、用線繩將粽子捆綁結實即可。
六種粽子做法
1、八寶粽子做法
原料:
葦葉500克,糯米1000克,小棗50克,薏仁50克,紅豆50克,綠豆50克,,金橘75克,青梅50克。
做法:
1.葦葉用開水焯一下冷卻待用,糯米洗凈用冷水泡24小時後待用。
2.將水棗、薏仁、紅豆、綠豆用水泡開;金橘、青梅切成粒。
3.糯米和加工好的配料混合包入葦葉中,用水煮2小時即可食用。
2、 鮮果粽子
原料:
紅棗或者栗子、白糯米
做法:
首先將紅棗或者栗子切成粒,白糯米泡在冷水裡三四個小時,然後按照一層米、一層餡的順序,一共包裹
3. 粽子的形狀有哪些
粽子的形狀因地區不同形狀也不同,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其中北方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是廣東粽子,廣東粽子形狀有金字塔型、條形與三角錐形等。
(3)廈門哪裡有做牛角粽擴展閱讀
粽子習俗:端午食粽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柊葉、箬葉或菰蘆葉,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粽子的形狀多,體現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
也有南國風味的柊葉蛋黃肉粽(海南)、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異。
4. 順昌端午節特有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准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雲:「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註:「土音呼斗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采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裡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綵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一帶龍舟競渡更為盛行。廈門、漳州、泉州每年都有規模很大的賽事,參賽者除本地之外,還有來自鄰近縣區的龍舟。龍舟造型呈長而狹的柳葉狀,船頭雕刻大龍頭,須眉齊全,雙目炯炯。龍頭上披掛綵綢,船兩側彩繪鱗甲。有的龍嘴還能張能合,舌頭能伸能縮。整條龍舟如活龍一般。龍舟因顏色不同而有「白龍」、「黃龍」、「青龍」、「黑龍」等名稱。也有些地方船頭安上蛙、蝦、虎等模型,稱為「蛙龍」、「蝦龍」、「虎龍」等。據道光版《廈門志》「歲時」(卷15)載:端午「競渡於海濱,龍船分五色,惟黑龍不出。富人以銀錢、扇帕懸紅旗招之,名曰『插標』,即古錦標意。」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倡導的集美學村龍舟賽,蜚聲海內外。他生前在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和修建了寬300米、長800米的龍舟池,並建造了可容16名劃手的龍舟10艘,每年舉行龍舟賽會。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曾親自主持龍舟賽會,邀請同安、海滄、杏林等鄰近90多個社鄉龍舟隊,男女運動員2000多人參加。1987年端午節,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參賽的除福建省隊、廈門市隊外,還有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東張水庫也舉辦過國際龍舟邀請賽,是規模空前的一次龍舟國際盛會。
各地龍舟競渡還有不同的習俗。在長樂,龍舟一般按親族建造。小姓的以一族為單位,大姓的以族之下的房為單位,甚至細分到房以下的派系,大致幾十戶或上百戶擁有一艘龍舟。新船竣工後,人們抬舟游鄉,而後放到河裡「試水」。坐船頭者和司舵、司鑼、司鼓的都要「投標」決定,即誰出的錢多誰當。新船試水後,便舉行邀請賽,由本族青壯年分成幾組與外姓的龍舟比賽,俗稱「請二班」。在泰寧,從五月初五至六月初六都屬賽龍舟的日子。最熱鬧的是五月廿七的廟會。賽事全由農民自發組織。比賽分甲、乙兩隊,甲隊為青龍船公,乙為黃龍船媽,每舟設司鼓、司鑼、司舵各1人,劃手8人。與別處不同的是,比賽時應逆水而上。龍舟上的司鼓是村中德高望重者,不論比賽輸贏,司鼓者都得請賽手晚餐宴飲,以示慰問。在霞浦的一些地方,龍舟競渡時還把粽子拋入水中。在漳平,從四月初一起就有試龍舟的鼓聲,俗稱「龍船鼓」。男女老少聽到第一聲「龍船鼓」,都要在原地跳幾下,據傳說這樣可以抖掉身上的跳蚤,不會再被跳蚤咬了。在清流,緊張激烈的龍舟競渡後,有別開生面的游花船。花船上搭著平台,四周飾以綵帶紙花,演員身著古裝表演。表演之後,還有捉鴨活動(即把鴨子拋入水中讓人去捉),與他處不同的是,無論龍舟上的劃手,還是岸上的觀眾,均可入水追捉,誰捉到歸誰。一時熱鬧非凡,平添許多節日喜慶氣氛。在沙縣,競渡之後在木排上表演肩膀戲,以盡觀眾余興。在上杭,龍舟分黃色的黃龍和黑色的烏龍兩種。另有神船,祀神並司號令,且有鼓樂隊。開賽時,神船令下,黃、黑兩舟鼓槳猛進。此時神船上鼓樂齊鳴,場面熱烈壯觀。龍舟以先達終點者為勝。又有用豬膀胱(俗稱「豬尿泡」)吹如氣球,染紅黃各色,上寫發獎者名號,投入江中,漂流而下。龍舟競渡爭奪,奪得的憑此向給獎者取獎。在平和,舊時龍舟賽時間分二天。初四叫「劃水花」,地點在南山大塘,先把水攪渾,至有魚跳上龍舟為止,然後把魚蒸熟祭江。初五舉行決賽。
1949年之後,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外,全省各地每年都有規模不等的龍舟競賽,並且大多是民間自發組織。現在人們已把賽龍舟視為一項水上競賽的體育活動。1984年國家體委把賽龍舟列為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更推動了這一活動的開展。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古稱「角黍」,舊時相傳是為紀念屈原的,現在已成為節日的時令美食。粽子從五月初一起就開始製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鹼水、或豆殼灰鹼水、或其他植物鹼水浸糯米(現有以食用鹼,味道稍遜),待浸透後用俗稱「粽葉」的狹長竹葉包成三角錐體狀,再以一種細韌的草(福州稱蒯草)或小麻繩紮好,10個1串或50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省內各地粽子品種多樣,風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頭粽(即三角粽,又稱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種)、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筍殼葉裹成的大粽(將樂一帶俗稱「棕母」)等。據記載,古時還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已不見。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鹼粽等。鹼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精肉或蝦仁、或牡蠣干、或香菇丁等。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鹵肉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後再加上豬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黃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區也稱「花生粽」。在長泰,豆粽又稱赤米粽,製法特殊,即先把黃豆磨碎,然後同粘性不強的赤米混拌,並注入少許鹽水包成粽子。講究的則拌以蔥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來又香又脆。咸粽又稱甜粽,僅以糯米浸鹼水,並無其它佐料,最為普及。煮熟後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鹼粽可久貯不變質。涼成的鹼粽干還可以煮成鹼粽甜湯,有助於消化,因此人們常以鹼粽干消積。這是咸粽與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饋送粽子之俗,省內很普遍,俗稱饋節、分節或送節。將樂有俗語稱:「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學生提粽送老師,晚輩提粽送長輩,以示對師長的敬意。凡有新喪的人家,該年端午不包粽子,由親戚(多數是對門親家)送粽。在詔安,送此類粽子固定在初一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節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帶,上年紀者至今篤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終)。舊時,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裡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據說這樣蛟龍便無所得。今無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壽寧、霞浦等地,粽子是節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畲族同胞在端午節也有包粽子的習俗,其粽子更具特色。取菅草葉包裹,俗稱「五節粽」。據民國版《霞浦縣志》「禮俗」(卷24)記載:「山鄉畲民制粽橫式,謂之『橫巴』。米亦糯,而鹼獨佳,故質柔韌,較尋常的角式者更可口,俗稱『畲婆粽』。亦互相饋送如常儀。」
漳平的端午節還包「假粽」和「乖粽」。所謂「假粽」是用竹葉包穀皮,然後送到屋外去,據說這是為送蚊送蟲,以避免蟲蟻的叮咬。所謂「乖粽」,是專門包給小孩子吃的,據說小孩吃了後便會變乖,很聽話。「乖粽」用料與一般粽子相同,只不過包粽時間提前些。
端午節除粽子外,各地還有不同的應時食品。廈門舊時有食黃鱔之俗,目的是「驅邪」。福安人吃大螺,俗稱「炒鬼眼」,也有辟邪之意。「泉、莆是日多食鸜鵒螺,以能明目。」(明·何喬遠:《閩書》卷38《風俗志》)在泉州一帶,吃「煎」(煎海蠣),拌菜煎的又稱「菜」。端午煎據說是為了補天。傳說女蝸煉石補天處有裂隙,因此陰雨連綿(閩南此時正是多雨季節),於是大家煎補天。此外,泉州一帶還吃「潤菜餅」。與潤菜餅同時是祭祀祀祖先與諸神必不可少的供品。
莆田有俗語說:「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有些地稱「初五扒」,即扒龍船)。這概括了該地賽龍舟之外的端午節所有習俗。「初一糕」指的是五月初一莆田民間做米糕。糕的樣式雖有不同,但製作的原料與方法大致相同,都以大米磨成粉,後加糖、香料、花生等蒸制而成,叫「早米糕」;也有以佐料特徵命名的「薄荷糕」等。「初二粽」指的是初二包粽子,其製作與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只是多為四角粽。「初三螺」指的是初三時,民間百姓大多要吃螺,意在明目。「初四艾」指的是初四這天,家家在門上插艾葉、菖蒲避邪,也有的認為初四插艾會使人清醒。「初五蛋」指的是初五這天要煮蛋、吃蛋。清晨,人們採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桔枝等,統稱「午時草」。中午,「午時草」與雞蛋一起煮,味道芬香。人們以煮蛋的湯水洗澡,浴後換上夏令新裝,每人再吃上兩個雞蛋,以圖吉利。小孩子在浴後要在肚臍和額頭上點雄黃,藉以驅邪除病。有的小孩身上還掛著裝上染成紅色雞蛋的小網兜。
福清也有一首概括端午節事內容的民謠:「初一釘門蔥(按:門蔥指艾、蒲);初二起炸猛(福清方言,起炸是米麥粉發酵製成的甜果。猛,即發酵。)初三煎麵餅,初四做節仔,初五曬午時,龍船賽起來。」
端午懸艾插蒲的習俗在全省各地普遍流行。一船做法是初五這天,采艾葉、菖蒲,以紅紙條卷束,懸掛門首(或釘於門柱兩邊)。因艾形似虎,蒲形如劍,可藉以驅魅壓邪。實際上艾與菖蒲均為中草葯,葯用功能頗多,故有健身祛病的效果。在閩南,除艾、蒲之外,有的還懸插帶綠葉的榕枝或桃枝,有的還懸插松、柳、大蒜頭。諺語說:「插艾身手健,插松壯如龍」。在光澤、將樂,與艾、蒲同懸門戶的還有葛藤,謂可壓凶禁蛇。艾、蒲不但用於懸、插,而且還用於熏、灑。在政和,「取菖蒲根及雄黃石磨酒,噴室中,並燃艾揮熏,相傳能辟蛇蠍」(民國《政和縣志》20《禮俗》)。在光澤,「切菖蒲根泡酒,硃砂雄黃末調服,謂可延年,用以塗足噴床,辟蛇解毒。」(清·乾隆《光澤縣志》卷4《輿地誌·風俗》)在福州地區,「以蒲與雄黃入酒飲之,並制雄黃為筒,燃於屋壁床帳之上。小兒則以其末塗耳鼻,雲避百毒」(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在,大家知道雄黃酒有害健康,因此不再飲用。舊時,武平有「泛蒲觴」之俗,即以菖蒲酒密封於瓶中,放在溪河上游,任其逐流而下,再取而飲之,今已無此俗。
福建民間尤重端午節的中午時分,因此有采「午時草」、「午時茶」,取「午時水」、寫「午時書」與「曬午時」之俗。
「午時草」有兩種類型:一是初五清晨便上山採集各種應時中草葯,曬到午時,或用於燒水沐浴,或用於煮蛋,或製成葯貯藏備用,莆田、仙游等地即屬此。另一是指午時採集的葯草,「傍午采蓄葯物,為『午時草』」(清·乾隆《福鼎縣志》卷2《風俗》),閩東的福鼎等地即屬此。「午時茶」實際上與「午時草」相類似,也是以多種中草葯合成,並非是茶葉。福州地區常稱「葯」為「茶」,以避不吉利,「午時茶」即此義。古田端午節「飲蒲酒,合葯配製午時茶。」(民國《古田府志》卷21《禮俗志》)崇安端午「采葯作午時茶」(清·康熙《崇安縣志》卷1《風俗》)。在將樂,初五午時,許多婦女上山採集「午時茶」,以備全年消毒滅病之用。福州地區及閩北各地,此俗至今仍相沿不改。
「午時水」也有兩種,一種是以「午時草」熬的湯,「午時取草煎湯,曰『午時水』」(民國《龍岩縣志》卷21《禮俗志》),用於沐浴,可以祛毒除病。此俗在全省流行很廣。另一種「午時水」指的是初五日午時的井水。據說這時水質最好,人們趕緊從井裡汲水,裝到瓮里保存起來,說是不會變質,可當葯用;用這種「午時水」沐浴,百姓認為能祛濁除病。這一習俗主要流行於閩南,漳平亦有此俗。汲完午時水,人們便趁此時清洗水井,因此閩南便有端午清井的習慣。在福州,人們卻忌於端午節中午汲井水,傳說此時天神降毒水,不宜汲用。
「午時書」是初五午時正所寫的對聯。如同春聯一般,以紅紙寫成(居喪之家用素色紙),貼在門戶上,以避邪祛魅。「午時書」的內容大多是納福迎祥、驅邪消災之類,也有涉及地方風物習俗,各地不同。福州通用的句子是:「海國中天傳令節,江城五月落梅花」,「談忠說孝,飲酒讀騷」,「端取乎正,午得其中」等等。江濱人家寫:「十丈龍旗,此日奪標應在我;滿江鼉鼓,中流擊楫有何人」。也有詠節日風俗的:「無事陶情,四日先支五日酒;不能免俗,未時才寫午時書」。福州的「午時書」之俗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尚有,今已很少見到。南靖多寫:「龍舟下水千災散,虎艾懸門百福臻」。或有「五月五日午時書,千祥萬福集門閭」等對聯貼於門上。在建寧、泰寧、政和,門邊張貼的是:「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斬千邪」。在漳平,以紅紙條寫著:「五月五日午時書,四海龍王進寶珠。孔子筆頭千斤重,掃盡蟲蟻永消除。」只是這些紅紙條不是貼在門戶上,而是貼在牆壁上。在連城,以黃紙條寫「五月五日天中節,行病鬼王口吐血」,「五月五日送毛娘(即毛蟲),毛娘一去不返鄉」,「五月五日午時書,四海龍王進寶珠」等等,張貼於廳堂、廚房各處。在大田,也有「書門貼,粘棖間」之舉(民國《大田縣志》卷5《禮俗志》)這與福州的「午時書」,有相似之處。
端午之前的三四月多為黃梅雨季,屋裡屋外陰濕霉變,雜菌蟲豸滋生。端午來臨,天氣轉晴,正是清污的日子。初五是端午節衛生活動的高潮。在福清,清晨,人們便把洗干凈的傢具、被帳等,放到屋頂、陽台或屋前的空地上曬,一直到午時陽光直射為止。這就是「曬午時」。據說,曬過午時的被帳傢具不生蟲豸。
端午節時,各地還流行用石灰撒牆根壁角,以除蟲蟻。有的則以雄黃粉末製成小紙炮,稱「黃煙」,於中午在室內點燃,以熏煙驅除蚊蟲。在建陽,婦女與小孩以粽葉折成小船,內放五六枚螺殼,將其置與床下,說是可以送跳蚤。在上杭,民間以方形白紙寫上24個「白」字,繞成一個圓圈,圈中寫「祛病驅邪」4字,圓圈兩旁,寫上「董老仙人真口訣,二十四字白如雪,艾旗蒲劍逐妖魔,除蟲斬蟻無蹤跡」字句。待中午祀神時,以雄黃酒噴上,張貼於房中牆上。連城、龍岩亦有此俗。據民國版《龍岩縣志》「禮俗志」(卷21)載:「溶雄黃於酒,塗兒童手、面,以為可辟蟲也。書寫廚壁,以為可避蟲蟻也。書雲:『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口舌上天台,蟲蟻歸地府』,或書雲:『五月五日午時節,董仲仙師傳口訣。二十四字白如雪,驅蟲逐蟻走無跡。』」在廈門、同安、金門等地,端陽午時,民間以紙為人,寫上一家生辰,送水邊焚之,名為「辟瘟」。
在福建民間,端午節還有些專屬於兒童習俗。一是為孩子們系「長命縷」。「長命縷」實為五色絲線,於端午時系在手腕處,須到七夕方能解下,意在祈求小孩平安成長。這一習俗在各地普遍流行。二是以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寫個「王」字,據說可以驅邪避祟。三是佩香囊。香囊多以彩色絲線結織而成,有三角形、球形、菱形,內裝沉香、硃砂或樟腦丸,或以白芷、丁香、木香等研磨成的細粉,清香四溢,用以祛穢逐疫。
5. 包粽子的過程
包粽子的方法過程。端午節的腳步越來越近,粽子作為端午節餐桌的必備美食,受到男女老少的喜愛,佳節來臨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是一件最快樂的事,今天教大家最實用的4種粽子包法。
粽子的包法:
一、長粽子
1、將一張粽葉,下方向上折,兩端向內折。
2、放入糯米。
3、折上封口。
4、用細繩綁好。
二、四角粽
1、准備兩張粽葉。
2、捲成圓錐狀。
3、放入糯米。
4、折疊粽葉使粽葉把糯米全部包住。
5、用細繩綁好。
三、牛角粽
1、准備兩張粽葉卷三圈至錐形。
2、放入糯米。
3、折上封口。
4、用細繩綁好。
四、三角粽
1、准備兩張粽葉卷一圈至圓錐狀。
2、放入糯米。
3、沿三角邊折好。
4、用細繩綁好。
6. 粽子的包法的做法步驟圖,粽子的包法怎麼做好吃
粽子的包法做法和步驟
1
長棕
特色:這種粽子多見廣西等地,一般用粽葉包裹,粽葉非常寬大,像芭蕉葉一般,這樣可以在其中放入豐富的餡心,之後用繩子捆綁,形狀雖然一般,但味道絕美。
7. 海南粽子的做法和包法
海南粽子的做法:
第一種:原料:豬前臀尖,糯米肉和米的比例是3:5左右(即3斤肉,5斤米的樣子),醬油,鹽,白糖,雞精,料酒等。
1、准備工作:
粽葉:如果是新鮮的粽葉,將它洗干凈,把根部(有兩個小尖尖)剪掉一點,煮開水,把粽葉放進去煮3、5分鍾就可以了;如果是乾的粽葉就先要泡一天,把粽葉泡軟,剪掉根部後和新鮮的一樣處理。
米:淘米要快,盡量不要讓米吃水。用蘿把米控干,稍微放一會兒(米里會吃進去一點水)。加醬油、鹽(醬油稍多)。
肉:把皮去掉,肥瘦肉分開,切成大約3到4cm見方的肉塊,肥瘦肉塊數的比例在1:2比較 合適。往肉里倒料酒、醬油、鹽和一點糖,雞精。酒多一點好吃,醬油少放一點。用手搓直至肉泛出白沫,說明味道已經完全吃到肉裡面去了。
2、粽子的包法:
粽葉分清楚正反面(毛的一面是反面,可以看葉徑區分,徑往外鼓的是反面),正面朝里, 包枕頭粽。用棉線或者草繩系緊。粽子包出來好不好吃和系的緊不緊很有關系。每個粽子都一定要放肥肉哦,不然不好吃的。
3、煮粽子步驟:
一口大鍋,一定要夠深。把粽子放進去,加水,水要沒過粽子 。大火煮開,再小火煮3個小時 。一般再大的粽子用小火煮 2~3小時了。
第二種:材料長糯米:600克,干香菇:10朵,蝦米:100克,五花肉:600克,花生米:100克
鹹蛋黃:10,顆粽葉:20,張粽繩:1束。
調味料A:醬油:2大匙,酒:1大匙,蔥:2支(切絲),姜:2片,糖:1小匙,鹽:1/4小匙,八角:1顆,水:200克,沙拉油:1大匙。
調味料B:醬油:1大匙,胡椒粉:1大匙,五香粉:1小匙,鹽:2小匙,紅蔥酥:1大匙,沙拉油:1大匙。
做法
1.將糯米洗凈,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水分;花生米洗凈,泡水6小時撈出瀝干水分備用
2.將五花肉洗凈切塊,往鍋中倒入1大匙油燒熱,將薑片、蔥絲倒入鍋中爆香,倒入五花肉拌炒
3.將調味料A(水除外)及花生米加入作法2的鍋中略炒,加入調味料A的水200克煮至沸騰,轉小火鹵約30分鍾。熄火略浸泡備用
4.將香菇洗凈,泡軟,切丁;蝦米洗凈,泡軟,撈出瀝干水分;鍋中加入滴量油燒熱,倒入香菇丁、蝦米炒香盛出備用
5.取一鍋,加入1大匙油燒熱,加入調味料B的紅蔥酥炒香加入糯米及調味料B中的剩餘材料翻炒均勻
6.將作法3的食材取出,鹵花生米和肉塊分開,將鹵花生米加入作法5的鍋中拌勻備用
7.將粽葉洗凈,放入沸水中略滾燙,撈出放入冷水中沖一遍,取兩片粽葉折成漏斗型,加入1大匙作法6的食材,再放入作法4炒香的香菇、蝦米和鹵好的五花肉、鹹蛋黃,接著放入1大匙糯米,包成四角形的粽子型
8.將粽繩把粽子的兩角對綁再綁另兩個角兩邊綁緊,鍋中水煮滾,放入粽子,以中小火煮90分鍾熄火,燜至水涼後拿出,剝開食用,喜好吃醬的也可蘸醬食用。
8. 三角粽怎麼包
三角粽的包法步驟:
1、選3張無破損的葦葉錯開正面向上疊在一起,目的是增加寬度。
9. 包粽子的方法
粽子的做法
蜜棗粽子需要准備一些粽葉,一些蜜棗以及糯米,糯米提前一天浸泡好,然後再把粽葉清洗干凈泡上一玩,包粽子之前把粽葉放到熱水裡面煮上幾分鍾,這樣可以變得更加有韌性,然後再把粽葉比較堅硬的地方剪掉進行對折,然後再折成三角形,把糯米放進去,再放幾個蜜棗,把粽子包好以後放進鍋裡面煮,水一定要把粽子全部都蓋住,大概需要煮上兩個小時,然後還需要多燜一下,這樣才能夠煮的更透,味道也可以變得更好。
【三角粽】
特點:
三角粽的形狀比較好看而且特別,可以製作成甜、咸兩種口味,蛋黃、叉燒、蜜棗都是不錯的餡料。
包法:
1、取一片寬大的粽葉,捲成一個圓錐狀。
2、在圓錐的筒中裝入糯米。
3、上部的粽葉向下折,直到完全蓋住開口為止。
4、順著三角的邊將所有的粽葉都折好。
5、用線繩將粽子捆綁結實即可。
【塔型粽子】
特點:
寶塔粽子主要是廣東地區的特色粽子,體型龐大,可以說是粽子中的霸王粽,由於可以裝非常多的東西,因此也形成了甜和咸兩種口味。甜餡主要是豆沙,而咸餡則是用腌制好的雞肉或者豬肉來做。
包法:
1、取兩片粽葉十字交叉,形成一個窩狀。
2、將糯米填入其中。
3、再取兩片粽葉分別加入左右兩邊,完全把糯米包裹住。
4、再取一片粽葉,將頂部蓋住。
5、之後將兩邊的粽葉,分別向中心折。
6、再將另外兩邊的葉尖向內折,用手捏住將整個塔粽翻過來。
7、用線繩將粽子對角纏好。
【錐形粽子(牛角粽)】
特點:
牛角粽在廣東的河源等地比較流行,尖尖的像極了牛角,粽子古代的時候叫做「角黍」,這可能是和古代粽子最相像的一個品種了。
包法:
1、取一片寬大的粽葉,捲成一個圓錐狀。
2、用手在圓錐筒中旋轉一下,讓錐筒更加細長。
3、在錐筒中填入糯米。
4、將沒有米的那端,將粽葉的兩側分別向內折。
5、之後順勢將粽葉向下折,直到完全蓋住糯米口為止,多餘的粽葉反復折收在口上。
6、用線繩將粽子捆綁結實即可。
10. 粽子大多是做成三角形的,還有什麼別的形狀
時代一直都在發展,連粽子的做法也大不相同,不僅僅有三角形的同時還有正方形或長方形的。但是在大家的印象中,粽子基本上都是三角形的,不過演變到現在,因為很多人不會包三角形的粽子,所以就憑著自己的心意來給粽子定型,那麼像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粽子也層出不窮。其實粽子裡面可以放入許多的食材,像大米,豬肉,紅棗等等,都是大家會常用到的一些食材。
細嚼慢咽對於人的胃而言會產生非常大的負荷作用,同時吃粽子的時候也不要吃太快更不要吃太多。因為吃太快或太多的話,也會產生消化不良的現象。也有許多人因為吃粽子而產生了窒息的事件,尤其是老人以及小孩,因為老人和小孩的消化能力非常的差。非常容易因為吃的快或者吃的多,而導致身心受到傷害,所以在吃粽子的時候可以細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