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哪裡歌仔戲
擴展閱讀
中脈福州峰會在哪裡舉辦 2025-01-17 14:31:54
上海哪個充電app好用 2025-01-17 13:54:00

廈門哪裡歌仔戲

發布時間: 2022-08-06 17:33:49

Ⅰ 國慶想帶爺爺奶奶去看高甲戲(或歌仔戲),不知道廈門哪裡

如果你想國慶去看的話
建議去大嶝小鎮,那裡有很正宗的高甲戲,很棒的!不去會後悔!

Ⅱ 廈門歌仔戲去哪裡找!

可以去找廈門歌仔戲團啊。。。廈門歌仔戲戲迷協會15598540QQ群

Ⅲ 廈門市歌仔戲劇團的介紹

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由著名的「福金春」和「群聲劇團」合並而成,在閩南、台灣以及東南亞享有較高的聲譽,是福建省重點劇團之一。劇團從建團之日起就承擔著繼承傳統、融入現代、兩岸交流、銜接閩台的歷史使命。

Ⅳ 歌仔戲的分布范圍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東渡收復台灣時,將流行於閩南地區的漢族曲種錦歌帶到台灣,很快在台灣廣泛傳唱,群眾自發組織了演唱錦歌的樂社和歌仔陣。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歌仔戲,又稱撎「台灣歌仔戲」,是台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台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 、泉州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
歌仔戲的形成與閩南人民開發台灣及曲藝錦歌等民間伎藝的傳入,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台灣雜念調〕,更有憂郁哀傷的各種哭調。此外,它還吸收了台灣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部分戲曲音樂作為補充。生旦凈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台灣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裝、臉譜和打擊樂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於京劇。

Ⅳ 廈門歌仔戲的介紹

歌仔戲是福建省閩南方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以流傳於閩南的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京劇、閩劇等戲曲的營養而形成,它誕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台灣島,是中國三百六十多個戲曲劇種中唯一誕生於台灣的劇種。它流傳於台灣、福建閩南和東南亞華人華裔聚居地。

Ⅵ 閩南歌仔戲的簡介

歌仔戲,又稱「台灣歌仔戲」,是台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創作與喜愛的漢族戲曲劇種,流行於台灣和福建廈門、漳州 、泉州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
歌仔戲的形成與閩南地區漢族勞動人民開發台灣及曲藝錦歌等民間伎藝的傳入,有著很密切的關系。生旦凈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台灣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裝、臉譜和打擊樂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於京劇。

Ⅶ 閩南戲劇有哪些

梨園戲、歌仔戲、南管戲、打城戲、高甲戲等。

1、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戲

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64。

3、南管戲

南管戲 早期由大陸傳到台灣屬於閩南語系的戲劇。包括有「七子戲」、「高甲戲」 、「白字戲」三種。

七子戲:台灣的「七子戲」源自於福建泉州的「小梨園」(童伶)和「大梨園」(成人),一般狹義 的「南管戲」即指「七子戲」(小梨園)。

「梨園戲」為閩南語戲中最古老的劇種,約於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傳入台灣。

4、打城戲

打城戲,流行於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它是由地方民間宗教儀式活動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劇,俗稱「法事戲」、「師公戲」、「和尚戲」。

打城戲的表演藝術重在武功、雜耍,這是從京劇武打程式中學來的,而音樂曲調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礎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戲的音樂曲牌。

2008年6月7日,打城戲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

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參考資料來演:網路——閩南

Ⅷ 廈門歌仔戲的簡介

歌仔戲是以流傳於閩南的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京劇、閩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它誕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台灣島,是我國三百六十多個戲曲劇種中唯一誕生於台灣的劇種。它流傳於台灣、福建閩南和東南亞華人華裔聚居地。

一部歌仔戲的歷史,可以說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歷史。閩南的歌仔隨著「唐山過台灣」傳播台灣,經過數百年的孕育,終於創造出了「七字調」。「七字調」的產生標志著歌仔戲的誕生。

歌仔戲很快就傳到廈門,並迅速傳遍閩南和東南亞。世紀初廈門在台灣師傅戴水保等的傳授下成立了閩南最早的二個歌仔戲班「雙珠鳳」、「新女班」,隨後台灣歌仔戲名班「玉蘭社」,「霓生社」等來到廈門。閩南演出,引起轟動,台灣歌仔戲藝人賽月金、月中娥等留在了閩南。

抗日戰爭時期,閩南的邵江海等民間藝人,融合歌仔戲和閩南歌仔創造了「雜碎調」,推動了歌仔戲新的藝術發展。

1948 年廈門都馬歌仔戲劇團赴台演出並從此長留台灣。都馬班把「雜碎調」帶到了台灣,受到台灣藝人和觀眾的熱烈歡迎,把「雜碎調」稱為「都馬調」,從此,雜碎調和七字調一起成為歌仔戲兩個最主要的唱腔,歌仔戲是兩岸人民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寶貴藝術,它已經成為維系兩岸人民的一條重要精神文化紐帶。

Ⅸ 廈門哪裡可以看歌仔戲,什麼時候

廈門衛視每天晚上的看戲節目結束後,大概7:30左右,都會有各個劇團的演出情況和時間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