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小腸病怎麼治
擴展閱讀
天津南站哪裡好打車 2025-01-18 07:16:13
天津哪個高三美術藝考 2025-01-18 06:59:12

廈門小腸病怎麼治

發布時間: 2022-08-06 23:35:43

① 小腸疝氣病情嚴重嗎要怎麼治療好得快

病情分析: 小腸疝氣病,實際上是小腸或是系膜自腹壁薄弱處疝出,大部分能夠回納,少數不能並且出現疝出物壞死,因此最好及早少數治療。
意見建議:不要劇烈活動,咳嗽及噴嚏時按壓病變處腹壁,平時可以佩戴疝氣帶保護。

② 小腸疝氣的保守治療方法如何

如果你患有小腸疝氣,你想要進行保守治療的話,首先就是要注意避免激烈的運動,以防止腹壓增大引起疝氣加重。另外可以適當的進行身體的鍛煉加強疝氣部位肌肉組織的含量,從而減緩疝氣的症狀。因為你說你身體不太好,所以要及時的根據你的病因來進行適當的調理。如果長時間保守治療效果不好的話,最好還是要進行手術的修復。

③ 有什麼中醫能夠治療小腸氣

小腸氣滯證是指陰寒凝滯小腸,氣機不暢所表現的症狀。小腸氣中醫治療:厚朴、烏葯、附子、栝樓、大黃等好多葯。

④ 小腸氣怎麼治療

疝氣是一種是一種常見病,俗稱小腸氣、氣蛋、偏墜等,開始包塊小,會逐漸增大,平卧能消失,手托能回去。
疝氣的病因有遺傳因素和腹壓增高兩種。腹壓增高的常見原因有:便秘、咳嗽、哭鬧、勞累、排尿不暢等。
西醫治疝氣都用開刀手術法。在麻醉下,切開腹壁,送回小腸,結扎疝囊,修補腹股溝或入人造補片,再縫合腹壁。兒童疝氣有時不需要手術,用非手術療法也可以治癒,但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否則易致小腸壞死.要特別注意.
平時勿負重,加強體育鍛煉。

⑤ 小腸疝氣是什麼病,要怎麼治

小腸疝氣是外科病,常由腹壁薄弱和腹壓增高引起。其典型症狀是在大腿根部、小腹下方,可看到或摸到呈橢圓形或梨形的腫塊,一般在腹壓升高時,孩子哭鬧、便秘或者站立時突出,仰卧或按壓後又消失,有時腫塊會降落到陰囊。用微創可視細胞支架植入術,創傷小,恢復快,而且不受年齡和體質的限制。

⑥ 什麼治小腸火快還好

1.病原治療
病毒性腸炎一般不需病原治療,可自愈。細菌性腸炎,最好根據細菌葯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葯。患細菌性痢疾時,因痢疾桿菌對常用抗菌葯廣泛耐葯,一般可選用復方磺胺甲基異唑(復方新諾明)、吡哌酸、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空腸彎麴菌腸炎可用紅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等治療。耶爾森小腸結腸炎桿菌腸炎一般應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復方磺胺甲基異唑、四環素、氯黴素等。沙門菌腸炎輕型病人可不用抗菌葯,重型病人可用氯黴素或復方磺胺甲基異唑。侵襲性大腸桿菌性腸炎用新黴素、粘菌素和慶大黴素等治療,可獲良好效果。阿米巴痢疾、雅爾氏鞭毛蟲和滴蟲引起的腸炎,可用甲硝噠唑(滅滴靈)治療。血吸蟲病可用吡喹酮治療。白色念珠菌腸炎以制黴菌素口服,療效較好。伴有全身性真菌感染者,則需應用二性黴素B治療。
2.對症治療
補充液體及糾正電解質和酸中毒。輕度脫水而且嘔吐不重者,可口服補液,WHO推薦的口服液配方為氯化鈉,碳酸氫鈉,氯化鉀,葡萄糖或蔗糖,加水。脫水或嘔吐較重者,可靜脈輸入生理鹽水、等滲碳酸氫鈉和氯化鉀溶液以及葡萄糖。
減少腸道蠕動和分泌性葯物。可小量應用阿托品、顛茄、普魯本辛以減輕腸道蠕動,可止痛及止瀉。也可應用氯丙嗪,有鎮靜作用,並可抑制腸毒素引起的腸黏膜過度分泌,使大便次數及便量減少。

⑦ 小腸氣能治好嗎

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葯,無法治癒。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病人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麼葯?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採集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去問已痊癒的病人吃的是幾月的蒿子,他說三月里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葯力。第二年春天,華佗又採集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給黃癆病人們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青蒿卻又沒有功效了。為摸清青蒿的葯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葯治病,並取名「茵陳」。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傳說。他還編歌供後人借鑒:「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茵陳(《本經》)

茵陳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乾燥地上部分。生於原野、路旁,全國各地均產。原植物生於山坡、曠野、路旁,或河岸及附近的濕潤沙地。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強,以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肝、膽經。功效清濕熱、退黃疸。臨床用名有茵陳、茵陳蒿。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風寒濕熱邪氣,熱結黃疸。

《名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久服面白悅。

《本草拾遺》:本功外,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雖蒿類,苗細經冬不死,更因由苗而生,欲名因陳。後加蒿字也。

《葯性論》:使,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黃,小便赤。

《日華子本草》:味苦,涼,無毒。治天行時疾,狂熱,頭痛,頭旋,風眼疼,瘴瘧,女人症癖,並閃損乏絕。

《開寶本草》:味苦,平、微寒,無毒。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本草衍義》: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黃者,身面悉黃,用之極效。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撤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問之,食不減。尋與此葯,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陳、山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後溫服,以之為度。然此葯以茵陳蒿為本,故書之。

《葯類法象》:除煩熱。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

《湯液本草》:氣微寒,味苦平,陰中微陽,無毒。

入足太陽經。

《象》雲:除煩熱,主風濕熱,邪結於內。去枝、梗,用葉。

《本草》雲: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入足太陽。

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葯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治陰黃,菌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

《珍》雲:治傷寒發黃。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茵陳、梔子之苦寒,以逐胃燥。

《本草經疏》:茵陳蒿感天地苦寒之味,而兼得春之生氣以生者也。其味苦平,微寒無毒。故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證自退矣。

簡誤:蓄血發黃者,禁用。

《本草蒙筌》:味苦、辛,氣平,微寒。陰中微陽。無毒。秋後葉落,莖梗不凋。至春復發舊枝,故因名茵陳蒿也。所行經絡,惟足太陽。專治疸證發黃,入劑使為君主。佐梔子、附子,分陽熱、陰寒。陽黃熱多,有濕有燥。濕黃加梔子大黃湯服,燥黃加梔子橘皮湯煎。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意也。陰黃寒多,只有一證,須加附子,共劑成功。解傷寒大熱,仍除退瘴瘧。風熱悉逐,行滯止痛,寬膈化痰。

《本草乘雅》:諸邪成熱,入中為疸,必從腠理脈絡而內薄之。陳絲如腠如理,如脈如絡,芬芳疏利,味苦健行,則入者出,結者散矣。

藏器謂其因舊苗而發,因名茵陳。內經雲:春三月,此謂發陳,大相吻合。故因者,仍也,托也;陳得,故也,有也,木德之始也。言仍託故有,以宣木德之始,雖與繁蕭蔚莪,至秋老成,同為蒿屬,不若此芳香宣發之能因陳致新耳。寒熱邪氣,交結於中,不能宣發,則郁徵成黃,此陳也。茵陳宣發發陳,外入之邪外出,陳去而新生矣。輕身面悅白者,久服則新新非故。益氣者,即益新新宣發之氣耳。

《葯性解》:茵陳蒿,味苦,性微寒,無毒,入膀胱經。主傷寒大熱、黃疸便赤,治眼目,行滯氣,能發汗,去風濕。犯火無功。

按:茵陳專理溲便,本為膀胱之劑,又何以治疸?蓋疸為病,脾受傷也,而脾之所惡,濕乘土也,得茵陳以利水,則濕去土安,而疸自愈矣。疸分陰寒陽熱二種,陽疸熱多,有濕有燥,同梔子、大黃治濕疸;同梔子、橘皮治燥疸。陰疸寒多,只有一症,同附子治之。

《葯鑒》:氣微寒,味苦辛,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葯也。治風濕寒熱黃疸,及遍身發黃,小便不利。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黃也,梔子柏皮湯治燥黃也,此二葯治陽黃也。又能治陰黃者,因茵陳附子湯,大都以茵陳為君,兼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寒熱用之。

《景岳全書》:味苦微辛,氣微寒,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用此者,用其利濕逐熱,故能通關節,解熱滯,療天行時疾,熱狂頭痛,利小水。專治黃疸,宜佐梔子。黃而濕者多腫,再加滲利;黃而燥者干澀,再加涼潤。

只有陰黃一證,因以中寒不運,此非所宜。又解傷寒瘴瘧火熱,散熱痰風熱疼痛。濕熱為痢,尤其所宜。

《本經逢原》:茵陳有二種:一種葉細如青蒿者,名綿茵陳,專於利水,為濕熱黃疸要葯;一種生子如鈴者,名山茵陳,又名角蒿。其味辛苦,小毒,專於殺蟲,治口齒瘡絕勝,並入足太陽。《本經》主風濕寒熱,熱結黃疸,濕伏陽明所生之病,皆指綿茵陳而言。仲景茵陳蒿湯,以之為君,治濕熱發黃;梔子陳柏湯,以之為佐,治燥熱發黃。如苗澇則濕黃,旱則燥黃。其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以之為使,治瘀熱在里而身黃。此三方分治陽黃也。其治陰黃,則有茵陳附子湯,各隨燥濕寒熱而為主治。按:茵陳專走氣分而利濕熱,若蓄血發黃,非此能治也。《外台》治齒齦宣露,《千金》治口瘡齒蝕,並用燒灰塗之,有汁吐去,一宿即效。而殺蟲方中,一味煎湯,內服外洗,皆用角蒿,專取逐濕化熱之功也。

《本草崇原》:《經》雲:春三月,此為發陳,茵陳因舊苗而春生,蓋因冬令水寒之氣,而具陽春生發之機。主治風濕寒熱邪氣,得生陽之氣,則外邪自散也。熱結黃疸,得水寒之氣,則內熱自除也。

《本草求真》:〔批〕治太陽、陽明濕熱。

茵陳專入膀胱、胃。味苦微寒,諸書皆言濕熱伏於陽明,胃。用此以入太陽膀胱發汗利水,俾太陽、陽明濕熱之邪盡得於葯而解矣。且治傷寒時疾狂熱,瘴瘧頭痛頭旋,女人疝瘕,亦是濕熱為病。但黃原有陰陽寒熱之分,陽黃者由熱蘊於脾土,如苗值於大旱,則苗必燥而黃,是苗因燥而黃者也。太澇則苗必濕而黃,是苗因濕而黃者也。熱為陽、寒為陰,故黃亦以陰陽分之。陽黃身如橘色,汗加柏汁;陰黃黃而色晦,當細辨別。是以仲景立有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以治陽黃之症;又立茵陳附子湯,以治陰黃之症。茵陳治黃通劑,在人審其所因而酌治耳。若蓄血發黃,則治不在茵陳之列,以茵陳本屬氣分葯也,於血則不能治矣。

《得配本草》:苦,微寒。入足太陽,太陰經氣分,利水燥濕。治瘴瘧,療疝瘕。

得附子、乾薑,治陰黃;得白鮮皮,治癇黃如金。配秫米、麥面,釀酒,治攣急。佐大黃、梔子,治濕熱;佐桃仁,治血黃;佐蒼術、厚朴,治濕黃;佐枳實、山楂,治食積發黃;佐知母、黃柏,治火黃;佐車前子、木通,治黃而小便不利。

熱甚發黃,無濕氣,二者禁用。

《本草經解》:茵陳氣平微寒,秉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氣,入手太陰肺金、足太陽寒水膀胱;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風為陽邪,濕為陰邪,風濕在太陽,陽邪發熱,陰邪發寒也。其主之者,氣寒清熱,味苦燥濕也。

心為君火,火郁太陰,則肺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熱與濕結矣。太陰乃濕土之經,所以蒸土色,而成黃疸也。其主之者,苦平可以清心肺,微寒可以解濕熱也。

《本經疏證》:風濕寒熱,邪氣新感者也,熱素有者也,新感之邪為素有之熱結成黃疸,此證已所謂因陳矣。故傷寒金匱二書,幾若無疸不茵陳者。然梔子柏皮湯證,有外熱而無里熱;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有里熱而無外熱;小建中湯證,小便自利;小柴胡湯證,腹痛而嘔;小半夏湯證,小便色不變而噦;桂枝加黃芪湯證,脈浮;梔子大黃湯證,心中懊惱;消石礬石散證,額上黑日晡發熱,則內外有熱,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小便不利,口渴,為茵陳蒿湯證矣。第腹滿之治在梔子,惟外復有熱,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治為茵陳的治,其所以能治此者,豈不為新葉因陳干而生,清芬可以解郁熱,苦寒可以泄停濕耶,蓋陳干本能降熱利水,復加以葉之如絲如縷,挺然於暑濕蒸逼之時,先草木而生,後草木而凋,不必能發散而清芳揚溢,氣暢不斂,則新感者遂不得不解,自是汗出不止於頭矣,故曰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本草新編》:茵陳,味苦、辛,氣微寒,陰中微陽,無毒。入足太陽、少陽之經。專治癉症發黃,非黃症,斷不可用。果是真黃病,可用之為君。但黃症又不同,有陰黃、陽黃,有熱黃、寒黃、燥黃,有血黃、氣黃之殊,不可不辨。世人一見發黃,全不分別,俱用茵陳,無引經之品,共相佐使,所以有效有不效也,謹細陳之。陰黃之病,其濕不甚,黃色又不深,下身黃,上身不黃者也,夜間反覺不安,小便反澀,日間小便反利,轉覺安寧。治法宜用茵陳為君,佐之茯苓、澤瀉、薏苡仁之類,或加之五苓散又妙。茵陳可用至三錢至五錢,不可越五錢之外,連服數劑,黃可盡退也。陽黃之病,其濕又不太甚,但黃色如金,上身眼目盡黃,而下身乃不黃者是也,日間小便艱澀,或痛或不痛,夜則安然自利。治法宜用茵陳為君,而佐之升麻、桔梗、茯苓、天花粉、麻黃、黃芩之類,數服即愈,菌陳必須多如五、六錢也。熱黃之病,口必大渴,然多飲反覺不快,一身上下俱黃,眼目反覺色淡,小便時急數疼痛,其溺必如黃汗,蓋熱結膀胱而不得出耳。法又用茵陳為君,大約必須五錢為止,佐之龍膽草、炒梔子、芍葯、茯苓、豬苓、澤瀉之類,則火熱瀉而黃又愈也。寒黃之病,一見水,則大吐不已,畏寒怕冷,腹中時痛,手按之始安,一身上下又黃,眼目自白,小便清長,夜間尤利,蓋寒結於膀胱,命門無火以通,則水氣流入於脾,而脾又寒虛,乃滲走於皮毛而為黃,其黃色必如秋葵之色者也。雖又用茵陳為君,但止可用至一錢,切戒多用,必須佐之白術、茯苓、山葯、芡實、薏仁,少用附子數分以溫補其命門之火,不須十劑,則全愈矣。濕黃之病,全是水濕之氣也,雖黃症俱是水濕,而濕黃之水濕更甚,一身上下、眼目、手足盡黃,俱身必浮腫,按之如泥,又用茵陳四五錢,加入升麻、甘遂牽牛、車前澤瀉之類,少升其氣,使水盡從大、小便出,一劑水濕減去大半,而黃盡退矣,斷不可服三劑。蓋牽牛、甘遂性悍,多服恐傷人元氣耳。燥黃之病,全非水濕,黃外現之症,不過胸前之皮肉少黃,而一身上下、眼目不黃,此肺金燥極,黃發於胸前,乃假象也。然既已發黃,茵陳又不可全然不用,可用七、八分,加入麥冬、梔子、芍葯、陳皮、天門冬、元參、天花粉、白芥子之類,久服自愈,肺經不燥,而胸黃自除也。血黃之症,上下一身、眼目俱黃,身心發熱,胸必煩悶,腹必疼痛,此血瘀於腹中胸下,故變為發黃。傷寒症中,最多此病,論理可遵仲景夫子之方,照症分治。而余又酌定一方,以便世之採用。茵陳為君,加丹皮、牛膝、當歸、梔子、川芎、大黃之品,一服而疼痛煩悶除,其黃必漸愈。苟或服葯,仍然悶痛,必須加入水蛭一錢,其瘀血始解,發黃盡退也。氣黃之病,身不發熱,又無飽悶煩燥之狀,但頭面發黃如淡金之色,飲食知味少,若行動,便覺氣怯不能動履,小便不數,大便反燥,然又不結,此氣虛不能運此水濕之氣,以成黃病者也。可用茵陳一二錢,加入人參、白術、黃芪、茯苓、車前子,大劑煎飲,自然氣旺,黃色全消矣。居言至此,雖不敢謂黃症治法全備,然分病既清,用葯無誤,要不能越此范圍。願人之臨症之時,細察而分治之可耳。或問子論黃病,實發天地之奇,黃病豈盡於此乎?曰:更有一種,身不黃,足反黃,此濕熱壅閉於中焦,乃脾胃之虛,不能化水也。又用茵陳加白術、茯苓、陳皮、甘草、白芥子、枳殼、檳榔、白芍之類治之,則水漸利而黃漸去。倘身黃,而手足反不黃者,乃不治之症也。

《本草分經》:苦,寒。燥濕勝熱,入膀胱經,發汗利水,以泄脾胃之濕熱,治黃疸、陽黃之君葯。

《醫學衷中參西錄》:茵陳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結子,落地發生,貼地大如錢,至冬霜雪滿地,萌芽無恙,甫經立春即勃然生長,宜於正月中旬采之。其氣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陽最初之氣,是以涼而能散。《神農本草經》謂其善治黃疸,仲景治疸證,亦多用之。為其稟少陽初生之氣,是以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郁,熱消郁開,膽汁入小腸之路毫無阻隔也。《名醫別錄》謂其利小便,除頭熱,亦清肝膽之功效也。其性頗近柴胡,實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陽之邪,而其人身弱陰虛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陳代之。

【現代葯理研究】

1. 茵陳中所含的香豆精、綠原酸、咖啡酸、對羥基苯乙酮、甲基茵陳色原酮均有利膽作用,茵陳煎劑有護肝作用。

2. 茵陳中所含的香豆精、對羥基苯乙酮有降壓作用;茵陳煎劑具降酯作用。茵陳還具抗凝及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作用。

3. 茵陳中所含的揮發油、香豆精、綠原酸、咖啡酸均有利尿作用。

4. 體外實驗表明,茵陳煎劑對人型及牛型多種桿菌、球菌、致病性真菌均有抑製作用,對流感病毒、多種鉤端螺旋體、豬蛔蟲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5. 茵陳中的揮發油類物質有顯著的解熱作用。

6. 茵陳中的香豆精類成分有平喘作用;對羥基苯己酮有間接促進灰黃黴素吸收的作用。茵陳精製浸液對動物子宮有興奮作用。

⑧ 小腸疝氣的治療

患小腸疝氣後可根據年齡、病程長短、病情輕重、有無其它疾病等按如下程序選擇治療方案:
⒈嬰幼兒1歲之內可觀察,選用疝帶治療。如果病情不太嚴重,用這種方法嬰幼兒約90%可獲得治癒,避免手術。兒童疝氣可採用單純的中葯疝氣袋療臍疝袋法治療即可治癒各種腹股溝疝氣和臍疝。
⒉大多數病人則應考慮手術療法。
⒊年老體弱或伴有其他嚴重疾病而禁忌手術者,白天可以在回納疝內容物後,用醫用疝帶阻止疝塊突出。但是長期使用疝帶可使疝囊頸經常受到摩擦變的肥厚堅韌而增高疝嵌頓的發病率,並促使疝囊與疝內容物發生粘連,對手術治療造成困難。
⒋如有疝氣嵌頓,應急診治療。
建議:一般均需由專科醫生診治後再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決定採用何種治療方案。
⒌中葯療法:中葯橘核丸能緩解疝氣導致的腹脹、腹痛、便秘等症狀,從而使疝氣減輕;不足之處是無法控制疝氣脫出。常用中成葯有疝氣內消丸、桔核丸、補中益氣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調,紗布包敷臍部等,適用於中老年人。
⒍中葯疝氣袋臍疝袋療法:能迅速起到溫陽散寒,理氣生肌之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肌肉(筋膜)新陳代謝,促進疝環口周圍肌肉與筋膜增長,加速內環口的閉合,以達到治癒目的
⒎手術療法 :手術療法有疝修補術、疝補片修補術、疝腹腔鏡修補術三類(適用於中青年患者)。
疝修補術:通過將缺損周圍組織縫合修補疝環口;
疝補片修補術:用一種補片材料覆蓋缺損修補疝環口;
疝腹腔鏡修補術:是通過腔鏡完成疝補片修補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