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林家花園的基本概況
林家花園為清代台灣首富林應寅家族所建。林應寅於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自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今龍海市)遷台,最初居住在淡水廳的新莊(今台北縣新莊),其子林平侯跟隨來台,數年後逐漸致富。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為收租之便,於板橋建弼益館,此為林家在板橋建造大宅之始。
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林平侯的兒子林國華、林國芳合力在弼益館之右側興建三落大厝,落成後遷居於此。不久兄弟二人又開始在宅後營建園林。光緒年間,林國華的兒子林維源又在三落大厝之南大興土木,新建五落大厝,並擴建庭園,奠定了日後之規模。林氏家族以三代人的力量,建成了板橋林家花園。林家花園可以說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仿中國古代庭園建築。園內建有白花廳、汲古書屋、方齋、戲台、觀稼樓、香玉簃、月波水榭等。庭園設計雅緻,安排自然,不露斧痕。整個庭園分成九區,每區皆有主題特色,分區間用屋、牆、假山、陸橋或是水池為屏障,使人無法一眼望見全部美景,具有在有限的空間中表現出無限的層次的感覺。
林家花園規模宏大,做工精美,用料考究。其磚瓦及木材運自福建,其他石材取自台灣觀音山。聘自閩、粵的匠師技藝精湛,石雕、木雕、磚雕、泥塑、彩繪及剪粘等工藝水準皆為當時之上乘。
林家花園總面積達17300多坪(每坪合3.3057平方米),是清代台灣規模最大的私家宅第。板橋林家花園的興建,花費了林氏家族百萬兩銀子。可是,當園林全部竣工後僅兩年(189年),台灣為日本侵佔,林家舉家遷居廈門鼓浪嶼,林家花園也由此衰落。為寄託對台灣林家花園的思念之情,林維源之子林爾嘉,在鼓浪嶼購地建造新花園,名曰菽庄花園。其中的曲橋等建築物與台灣林家花園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如今,台灣林家花園的五座新大厝與白花廳都已改建為廉價民居,弼益館早已夷為平地,剩下三座舊大厝成為古跡,供遊人參觀。
⑵ 台灣首富在美國買15萬畝地送給祖國,他是怎樣的人
我國大陸真正經濟騰飛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在那之前,港台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地理位置的關系,經濟是比我們要發達的多的,但即便如此,王永慶300多億的身價在當時還是太驚人了,這個數字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手數的過來的大佬,更何況折算一下當時的購買力,就更可怕了。
他不論是事業上的成就還是為人的高尚都獲得了其他人的支持,這位清瘦的老爺子在晚年依舊工作著、忙碌著,然後不敵年老的身體離開了人世。當年想要在大陸建造一所希望小學的項目也只完成一半,希望後輩們能夠完成老爺子的願望,不要陷入爭權奪利的怪圈中去了。
⑶ 福建省的人
兄弟別放在心上
我有點了解那些外面的人不了解福建對我們指三道四
其實他們也不到那裡去
他們之所以不服我們福建是不服我們敢做敢拼敢斗敢闖的精神
福建人走出去那裡都是一條中國龍
在海外名人更是遍地開花
新加坡陳家庚 祖籍廈門
台灣首富王永慶 祖籍泉州
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 祖籍泉州
印尼首富林紹良 祖籍福清
多的像米
⑷ 台灣最有錢的大老闆叫什麼
以目前市場的市值來估算
應該是鴻海(在大陸公司叫做富士康)老闆
郭台銘身價最高
電視新聞也常播
稱他為<台灣首富>
王永慶已經死了
⑸ 西虹市首富在哪裡拍的
電影《西虹市首富》拍攝地有:廈門、晉江、蓬萊,不過最集中的拍攝地還是在廈門,像是廈門的人民體育場、集美大橋、方特夢幻王國等都在影片中有提到。《西虹市首富》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喜劇,沈騰和宋芸樺主演。
在特煩惱之城的西虹市,混跡於丙級業余足球隊的守門員王多魚(沈騰飾),因比賽失利被開除離隊。正處於人生最低谷的他接受了神秘台灣財團一個月花光十億資金的挑戰。本以為快樂生活就此開始,王多魚卻第一次感到「花錢特煩惱」。想要人生反轉走上巔峰,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5)台灣首富在廈門哪裡擴展閱讀:
片雖然不是話劇改編,但仍話劇范十足,從設定、服化道到表演,依舊那麼的別具一格。該片的故事和技法,可以說是有想法的,但沒有一個貫穿全篇的靈魂主旨,導致它呈現出來的,仍舊是低俗段子的尷尬集合,通過讓角色不斷地狗啃泥、屌絲認慫、物化女性、裝瘋賣傻等等低俗手段來逗笑觀眾。
該片是一部就算拋去所有笑點看了之後也會回味無窮的故事。看似輕松歡樂的喜劇故事背後,隱藏著一個關乎人性的考驗——金錢與愛情的選擇,而在癲狂和考驗的之下卻是首富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與感悟。
⑹ 西虹市首富拍攝地在哪
廈門,晉江,蓬萊
《西虹市首富》的故事發生在《夏洛特煩惱》中的「特煩惱」之城「西虹市」。混跡於丙級業余足球隊的守門員王多魚(沈騰飾演),因比賽失利被開除離隊。正處於人生最低谷的他接受了神秘台灣財團「一個月花光十億資金」的挑戰。
本以為快樂生活就此開始,王多魚卻第一次感到「花錢特煩惱」!想要人生反轉走上巔峰,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西虹市首富》是由閆非、彭大魔編劇兼執導,沈騰、宋芸樺、張一鳴、常遠、張晨光、魏翔、王成思、陶亮、徐冬冬、艾倫等主演的喜劇片。
鯠該片冄講頭述了樤混跡於丙級業余足球隊的守門員王多魚,因比賽失利被開除離隊。正處於人生最低谷的他接受了神秘台灣財團「一個月花光十億資金」的挑戰。本以為快樂生活就此開始,王多魚卻第一次感到「花錢特煩惱」!想要人生反轉走上巔峰,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⑺ 林家花園的板橋林家
板橋林家,清朝台灣首富,自林平侯到台灣以販賣淡水河流域的稻米而致富,同時捐官做到廣西柳州的知府,此為林家的奠基時代;隨後 經過第二代的林國華與林國芳的銳意擴大,將經營范圍擴及鹽業、樟腦業、航運業及錢庄,獲利十分可觀,並且又將宅院遷至板橋,與當地漳民共築板橋城,建立了林家的「舊大昔」基業;在林國芳不幸被革職猝死後,林家由林維源繼承,不但在他手中將林家發揚光大,成為全台首富,更重要的是林維源積極協助劉銘傳建設台灣,促使台灣的近代化工 程加速進行,舉凡撫番、振興實業與清丈田賦等,林維源一方面對台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方面也使林家更形發達獲利。 板橋林家三代,不但富甲四方,同時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也十分熱心社會救濟的公益事業,根據文獻的記載,第一代的林平侯,在慈善救濟事業方面的表現乃是:置義田、設義學以教養族人,復割田充學租,捐修淡水文廟;省城之貢院、義倉;邵城之月城,考棚,海東書院,亦得其捐貲。至於第二代的林國華、林國芳,雖然不若其父但卻也有所成,其表現主要是在修城與賑濟兩方面,在《淡水廳志》中,稱贊林國華:「為道光四年運米赴津賑濟民食。道光七年委為總理,經理城門修建。」 林國芳也同樣曾於一八五四年(咸豐四年),捐米運至天津賑飢,獲封為賞花翎鹽運使銜即選郎中。由前述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特點:即林家第一、二代的慈善救濟對象,不少系屬中國大陸的災民或是原鄉的族人鄉親,對台灣本地鄉親的救助固然也有,但相對於第三代的林維源,則較為不足。
依據記載,林維源在慈善事業上的表現,顯然更為全面普及,且多以台灣民眾為對象:府君獨捐鉅資,設育嬰,茸 廢墳,千陂路。復創養濟院,以恤窮黎;修淡水志,以存文廠;辟大觀社,以惠士林。大甲溪歲溺,人稱奇險,府君與諸當道造浮橋,民獲安渡。由此可見林維源的慈善義舉領域遍及了兒童救濟、貧苦救濟、冢、義渡、開路與修志等各方面,且多以台灣為對象。但是這並不表示林維 源未曾涉及中國的賑災,事實上他介入中國災荒的程度可能不下於其父 祖,因為「凡築鐵道、開煤礦、建行省邵垣之役、賑順、直、晉、豫之 荒,心力交瘁。」現在我們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板橋林家三代,都曾不約而同地投入大量資金對中國的災荒進行賑助呢?其過程究竟為何? 到底他們是自願或是被迫的呢?要回答這些問題,便必須先從「派捐」此一特殊的清代捐助制度了解起。「派捐」,事實上就是清代地方官要求地方紳商「集體捐輸」的機制,透過這種機制的運作,建構出一套既 共生又威嚇的「政商交際網路」。因此,派捐的重點在於官府與紳商如 何經由派捐機制的運作,進行彼此之間的利益交換、政冶統合治理與政商共生等互動。至於因為派捐所造成的客觀救濟效果,反倒只是派損機制的附加成果,若是沒有派捐背後的政商網路運轉,促使派捐的機制能 持續地運作,救濟行動也將難以成功。派捐的形成,有其歷史性的制度成因。
清代的吏制規定:地方官不得由本籍本鄉出身者擔任,以避免利益掛勾,因此這項規定的原意本是為了貫徹「利益沖突迴避」的原則,但是由於均由異鄉官吏治理,容易產生「不了解地方民情」與「政冶管理隔閡」的弊端。為了避免因不了解而施政不當、招致人民不滿,因此地方官便必須籠絡地方士紳富商,以穩定其統治基礎,而「派捐」正是在此一基本考量下所產生的工具性產物。上述的考量,對台灣的地方官而言,更屬必要,因為他們全部來自中國,任期又只有三年,若是不藉由派捐的運作加強與地方紳商的互動交往,很可能建樹不易,因此台灣地方官往往經常運用派捐此一機制 。 從政冶經濟學的分析角度,派捐具有十分復雜的考量與效益,派捐是否能夠成功,重點並不純粹是地方官或地方紳商單方面獲利多寡的問題,而在於地方官與地方紳商之間,以及地方紳商內部間,對於派捐的總金額、分派的比例與相對的獲利效益等三個層面的評估協調能否達成一致的共識。換言之,即能否獲得一種「利益的相互平衡點」,使雙方形成協議。但是必須指出的一點是:派捐機制的發動權系由地方官掌握,而地方官之所以能成功地要求地方紳商做出派捐,其籌碼可能包括行政權的放寬裁量、地方壟斷性利益的分配與社會象徵地位的賦予平等。但是最大的籌碼應是統治權的不當威脅,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威脅與利誘同時並用的兩手策略,因此所謂的「利益平衡點」,實際上乃是一種「恐怖平衡點」。 對地方官而言,運用派捐機制,可以達到三項統治上的便利:
(1)政治上,地方官可以經由派捐操控不同派系鄉紳集團間利害關系的矛盾,予以互相牽制、坐收漁利,以加強統治。(2)經濟上,由於中央的撥款補助有限,遇有建城、軍需短缺時,若能獲得地方紳商的派捐支持,將有助於財政上的疏困,強化對地方的經營建設;(3)在地方官個人方面,地方官若能有效地籠絡地方紳商,不但可以得到地方的賢吏稱贊,卸任之後更可能列名奉祀在地方的宦祠內,受到地方民眾的崇敬,可謂名利雙收。這三個層面的統治效益,乃是交叉並存的,交互為用的,因而可以想見何以地方官必須有效且經常地運用派捐,做為統治的手段。 另一方面,對地方紳商來說,接受地方官的派捐要求,同樣也具有四種利益上實際考量;政治關繫上,紳商可以藉由派捐,得到結交官府的機會,建立良好的政商關系,以打通進一步請求行政支持的關節;(2)社會地位上,藉由派捐往往可以要求官位或爵位的換取,使得派捐成為提升社會地位的晉身磚;(3)地方競爭上,若是其他鄉紳同意捐輸,特別是不同派系的鄉紳集團同意時,不跟進捐輸將形成競爭落後的局面,因而派捐成為地方集團間競爭的象徵性籌碼;(4)政經利益交換方面,這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即派指的慣常性運作,將形成特定的政商關系網路,使得捐輸愈多的紳商愈有可能攫取到特定的壟斷性行業經營權或代理權,也就是能夠占據到較佳的「經濟特許權」。至此派捐已成為一種結構性的政商交換關系媒介而不再只是單純的捐輸了。從上述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派捐現象出發,來重新看待林家三代的派捐行為及其衍生的相關問題時,我們可以得到下列三項重要的論點:第一,林家領銜派捐的情況十分常見。由於林家乃是漳人的領袖,在當時的派捐制度下,官吏往往會要求林家領銜,以達到號召人心的作用;又或者當派捐不足時,官吏常會要求林家填補差額,特別是在派捐總額龐大時(例如建城、軍需)更容易發生。因此領銜派捐並不表示一定是由林家獨力捐輸,必須視其實際的運作情形而定,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林家領銜派捐者,即使不是獨力捐輸,也應該是佔了捐輸總額相當大的比例。例如一八二七年(道光七年),築淡水廳城時,林平侯與淡水當地紳士林萬生等多位鄉紳,就額收小租捐款折價,捐輸了3萬元,但因為林平侯擁有之土地最多,故由其領銜捐出(《淡水廳志》,築城案卷)。第二,林家對派捐的反抗亦一直存在。事實上,從林平侯、林國華到林維源,林家三代都會或多或少反抗過派捐,其主要原因為派捐金額過多以及捐輸次數過於頻繁,使林家也感到受不了,只有以「置之不理」、「減價分期」與「公然對抗」等方式來與官吏對抗。
一八四一年(道光二十一年),英國軍隊入侵台灣,林平侯卻對官府的勸捐軍餉完全不予理會,後來無可奈何之下才勉強捐了一萬元,引起官府的不滿,當時的台灣兵備道姚瑩就描述道:「林平侯年老而慳,勸捐之際全置不理,反謂覬覦其財。」(姚瑩,《中復堂全集》:《東澳文集後集》卷7)至於第三代的林維源,其反抗派捐的經驗則更多。在一八七七年(光緒三年),福建巡撫丁日昌為籌募海防及開辦礦務之經費,乃向林維源勸捐50萬元,這一筆捐款,林維源分三次交出,其中並有5萬元是以15,000石的米折算而成,捐款時間前後歷時二年四個月,直到一八七九年才全部完成捐款(《光緒朝東華錄》,卷22)。到了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台灣道劉璈援用丁日昌的先例,再次向林維源勸捐100萬兩,卻遭到林維源以海防經費已超過50萬元,且得到朝廷「永不再捐」的承諾,因此不願再捐,雖然經過官府的再三勸導溝通,卻依然不願就範,最後幾經折沖乃報捐了20萬兩做為結局,並且林維源立即含怒返回廈門,以示抗議(《光緒朝實錄》,卷190)。從上述的反抗過程描述可以看得出一項重要的論點:即表面上派捐所達到的客觀救濟(或建設)效果,實際上卻很可能因為「政商間的派捐對抗緊張關系」而導致救濟效益大打折扣。這使我們領悟到的是:由於派捐的受益對象與使用方向乃是由官吏全權決定,其運用過程與分配方式也不讓林家置喙,使得林家的派捐多屬不樂之捐,因此這種「低度參與感」的派捐模式,註定使得派捐必會受到反抗,而紳商反抗的強度則端視其實力而定,但即使是全台首富如林家,雖然敢於公然反抗派捐,卻也必須有所退讓。十分詭異的是:林家向以慈善聞名,但是其對派捐的一再反抗,卻在客觀事實上造成了對於救濟(或建設地方)的損害與破壞,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點。第三,結構性的政商交換網路典型,已是具體而微地呈現在林維源後期的派捐行為中。
一八八五年,劉銘傳接任台灣巡撫,雖然他極力欲推動台灣的近代化工作,但是初到台灣,卻缺乏有效的人力與財力支援。由於淮系的劉銘傳與湘系的前台灣道劉璈之間不和,造成劉璈的流放;不過因為劉璈與台灣南部的士紳友好,劉銘傳無法利用南部士紳,因此只好轉向與北部的士紳結合。在這種情形下,曾與劉璈因派捐問題失和,且為全台灣首富的漳人領袖林維源,自然成為劉銘傳尋求支援的目標(許雪姬,1987:12一I3)。劉銘傳對待林維源的方式與態度,顯然不是如劉璈般的勸諭派捐,而是在賦予林氏相當權力的同時,再要求其派捐,並且促使林家能夠獲得相當優厚的經濟實質利益,因此我們說這是一種典型的政商交換共生聯盟,派捐在此一結盟中所扮演均角色則是一種觸媒催化劑的功能。在此我們想分析的是「劉一林」政商共生聯盟約三種運作策略型態。首先是「政商合一」。台灣自從一八八六年開辦撫墾開山業務以來,「全台撫墾局」便是設在大嵙崁的林家別庄,並由林維源負責實際的撫墾責任,這種「民庄公用」的合作模式成為劉一林「政商合一」的最佳基礎與象徵。倘若我們深入分析的話,這種政商合一的方式,乃是雙方互蒙其利的,因為對林家來說,早在一八八六年設局之前,林家便已經在該區域墾拓過,只是因為番害而停頓,如今以全台撫墾局的名義重新出發,將可藉助官府之名與兵力有效防範原住民的侵擾,因此這是一種「正當化」的過程,使林家原本的私人商業性拓墾轉化為公共性的公權力撫墾。而對劉銘傳而言,林家龐大的財力物力與拓墾經驗,乃是最佳的助力,可做為官府勢力介入撫墾業務的開路先鋒,減少籌措開辦費用的困優。簡言之,政商合一的真實內涵便是「正當性」與資本問的交換,而其目標則是清楚地指向新墾土地與經濟性作物的商業利益。第二種模式則是所謂的「政策性利得」。
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劉銘傳有鑒於台灣茶有逐漸被印度茶、錫茁茶取代的趨勢,欲謀求改革,以台灣高山巨嶺之地宜於種茶,因此乃鼓勵植茶,一方面並下令台商繳交茶稅,將所得款項撥為撫墾經費所需,二、三年後稅款已高達六、七萬兩,由於林維源本身就是大業戶,在文山、海山地區擁有大量土地,因此乃首先響應劉銘傳的植茶計劃,不但充裕了撫墾經費,也使林維源本身成為最大的茶商,獲利頗多(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卷l02第三種模式則是「特許經營權」。根據台灣通史的記載,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官府在台北城東門外設立通商局,用以負責建築城內鋪屋商店之事;但是同年劉銘傳卻又指定大稻埕為外國人的僑居地區,同時並商請浙商成立興市公司,以及林維源設立建昌公司,林氏還與李春生等人在建昌、千秋兩街合建洋樓,將洋樓出租給經營茶、樟腦的貿易商。在此,林家及其他少數特定人士成為劉氏特許下的房地產投資。
⑻ 寶島首富買下15萬畝土地送給內地,為啥被我們拒絕了
提起台灣的富豪,許多人會想到郭台銘。其實在郭台銘之前,台灣最有名的首富就是王永慶。不管是在成就上,還是財富,甚至在影響力上,郭台銘都無法跟王永慶相提並論。
2008年,王永慶去世的時候,郭台銘帶著兒子親自去參加葬禮,並行三叩首的跪拜大禮,對台灣首富王永慶表達了最高的敬意,足以見得王永慶的地位。
不過,王永慶在內地做慈善跟投資的之心一直沒斷。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王永慶就捐出了1個億。王永慶去世之前還留下了40億的專項資金,用來在內地建設1萬個希望小學,如今已經完成了4千多所希望小學。
另外王永慶還積極把他建立的長庚醫院復制到內地,在廈門、北京等地方建了好幾個長庚醫院的分院。可以說王永慶是一個真正的歷史巨人。可惜的就是王永慶2008年去美國出差,最終病死在了美國。
王永慶是一個真正愛國的企業家,他也是至今在內地投資最多的台灣富豪。
⑼ 福建哪裡最有錢
必須是省會福州,秒殺泉州廈門那些鄉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