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海門島在哪裡
擴展閱讀
福州桑樹哪裡有賣 2024-11-16 09:07:19
杭州撤並區身份證怎麼辦 2024-11-16 08:54:23
廣州哪裡有賣女生正裝 2024-11-16 08:54:15

廈門海門島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2-14 07:49:37

① 海門島的歷史沿革

明閩四大商埠之一的海澄「月港」,地處九龍江入海處.因其港道從月溪至海門島「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其形似月,故名。」(《海澄縣志》)由於明朝政府厲行海禁,關閉了泉州官商對外貿易大門,民間走私商人便選擇月港,從這里偷渡廈門島,進行對外貿易,逐漸發展成一貿易商港。據《海澄縣志》記載:「月港自昔號巨鎮。店肆蜂房櫛篦,商賈雲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貿遷,航海貿易諸番」,「農賈雜半,走洋如適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產」,遂為「閩南—大都會」。當時,漳州府所屬各縣,沿九龍江岸畔居住之民出洋過番,大都順流乘船至月港,再由海門島揚帆出海,所以,又有「閩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之說。由於月港的繁榮富庶,引起海盜夷寇的覬覦。據《海澄縣志》載:「明正德間,豪民私造巨舶,揚帆外國,交易射利,因而誘寇內訌,法繩不能止」。「明嘉靖三十六年夏六月廿五日,海寇許朝光、謝策犯月港……焚千餘家,擄千餘人而去。」「明嘉靖二十八年至隆慶三年,先後二十一年,倭寇騷擾月港。」明政府為了防禦外夷與海寇之侵犯與騷擾,於是在月港置城堡設防,派兵駐守。嘉靖九年於海滄設「安邊館」,三十年於月港設「靖海館」,四十二年改為「海防館」。終於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一說於隆慶元年,僅隔一年),明王朝於月港設置海澄縣,寓意「海疆澄清」,縣治在月港。清初廈門港興起後,逐漸取代了月港地位。近日,在海門島的一位漁民在九龍江出海口作業時,撿到一個陶罐,內裝6枚西班牙金幣,西班牙金幣被遺落在九龍江出海口,最大的可能是由菲律賓轉口輸入福建當時最繁榮的商港——月港的見證之物。根據歷史考證,廈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94年。明末清初,「嘉禾嶼」、「中左所」、「廈門」三名並用,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以「廈門」統稱全島。 「廈」是從「下」字演變過來的,門是海峽的意思,「廈門」是對「下門」一詞的雅化。

② 廈門有個海門島么要怎麼去

不是廈門,是漳州龍海 海門島,走廈漳大橋

③ 廈門的那條海是什麼海

首先呢,廈門是一個島,四面環海,鼓浪嶼也是個島,四面環海,而這片海在國內的整體內屬於東海范疇,但事實上是東海和南海的交界所在。
在細一點看,是屬於東海的台灣海峽海域;
在細一點,可以稱為廈門港,靠東邊的為廈門東海域,與廈門同安、翔安和集美相臨,目前是開發的重點,主營工業;西邊的為廈門西海域,而鼓浪嶼則是完全在西海域的懷抱中,主營港口運輸、商業和旅遊,鼓浪嶼與廈門島之間的海道稱為鷺江,這一帶廈門舊稱廈門港,簡稱廈港,是廈門古城所在和現在的市中心,海域為廈門海滄、廈門島和漳州龍海市所包圍,也是福建第二大河九龍江的出海口,其中鼓浪嶼與龍海海門島同樣是九龍江的出海口海河交界,類似於長江的崇明,廈門的沙灘便是該江所賜,西海域的港口便是廈門港的重要組成,靠近北邊的為廈門島、廈門海滄和廈門集美包圍,屬於內港,有馬鑾灣,是工業集中區和未來醫療服務中心;靠南邊的為廈金海道,即廈門金門近海,對廈門而說,水質較好,視野較大,顯得大氣一些,不過仍然是以台海關系、會展、觀光為主營。

④ 廈門海門島好玩嗎

海門島是一個全自然沒有城市繁華與浮躁卻保留了桃花源般原始田園風光的島嶼,由質朴的漁農之家組成的小島。那裡的天空特別的藍,因為島上沒有機動車輛,船是惟一的交通工具,這兒便成了鳥類的樂園,鳥兒穿梭飛翔,優雅的身姿和五彩的羽毛美麗極了。更沒有化工等的污染,唯一讓你感受到的就是自由的呼吸,因為那裡有大海的氣息,有大樹的茂密,有小鳥的鳴啼,還有農民親切的話語!島上清新的空氣,蜿蜒的小流穿過寬闊的草地,顯得靜謐極了,成群的牛兒愜意地吃著草,島上南北夾山,山勢平行,山上種滿各種果樹和林木,樹影婆娑、風姿綽約,一年四季,花果飄香,好一派田園風光。海門島的岸灘和淺灘上長著成片的紅樹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另有一塊形似巨大的蛤殼,叫「文蛤石」。在海邊,您可觀海聽濤,信步沙灘,讓海水輕吻您的腳跟,看潮起潮落,聽淺唱低吟,領略海濱那天水相連的秀麗與神奇。

⑤ 漳州海門島歷史

明閩四大商埠之一的海澄「月港」,地處九龍江入海處.因其港道從月溪至海門島「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其形似月,故名。」(《海澄縣志》)由於明朝政府厲行海禁,關閉了泉州官商對外貿易大門,民間走私商人便選擇月港,從這里偷渡廈門島,進行對外貿易,逐漸發展成一貿易商港。據《海澄縣志》記載:「月港自昔號巨鎮。海門島地圖店肆蜂房櫛篦,商賈雲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貿遷,航海貿易諸番」,當時,漳州府所屬各縣,沿九龍江岸畔居住之民出洋過番,大都順流乘船至月港,再由海門島揚帆出海,所以,又有「閩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之說。由於月港的繁榮富庶,引起海盜夷寇的覬覦。據《海澄縣志》載:「明正德間,豪民私造巨舶,揚帆外國,交易射利,因而誘寇內訌,法繩不能止」。「明嘉靖三十六年夏六月廿五日,海寇許朝光、謝策犯月港……焚千餘家,擄千餘人而去。」「明嘉靖二十八年至隆慶三年,先後二十一年,倭寇騷擾月港。」明政府為了防禦外夷與海寇之侵犯與騷擾,於是在月港置城堡設防,派兵駐守。嘉靖九年於海滄設「安邊館」,三十年於月港設「靖海館」,四十二年改為「海防館」。終於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一說於隆慶元年,僅隔一年),明王朝於月港設置海澄縣,寓意「海疆澄清」,縣治在月港。清初廈門港興起後,逐漸取代了月港地位。近日,在海門島的一位漁民在九龍江出海口作業時,撿到一個陶罐,內裝6枚西班牙金幣,西班牙金幣被遺落在九龍江出海口,最大的可能是由菲律賓轉口輸入福建當時最繁榮的商港——月港的見證之物。根據歷史考證,廈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94年。明末清初,「嘉禾嶼」、「中左所」、「廈門」三名並用,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以「廈門」統稱全島。 「廈」是從「下」字演變過來的,門是海峽的意思,「下門」大意是海門島底下的一個海峽,「廈門」是對「下門」一詞的雅化。
地理位置
歷史上,海門島曾經擔當過民間海商與西方遠征船隊開展交易的跳板,如今他又重歸原本的漁村形態。海門島原是3個緊挨著的島嶼,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通過人工圍墾連在一起,形成如今丘陵和海積平原相間的地貌景觀。海門島面積3.8平方公里,是廈門鼓浪嶼的兩倍。進出海門島,船隻仍是惟一的交通工具。交通的不便,使海門島沒有了城市的繁華與浮躁,卻保留了桃花源般原始的田園風光。島上有兩個村,約6200人。村民以打漁為主、養殖和種植為輔。漁樵耕讀,民風純朴。

⑥ 廈門有幾個島

廈門主要包括廈門島及周邊附屬島嶼,如大嶝島、小嶝島、鼓浪嶼及其他未開發的島。

⑦ 從廈門到海門島要怎麼走

廈門到海南最佳是飛機,時間短,特價機票也不貴。
汽車起碼20個小時;火車更不用說了。輪船不清楚,時間肯定更長。

⑧ 海門市在哪裡

在江蘇省。

海門市,江蘇省南通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瀕黃海,南倚長江,與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門戶」之稱,被譽為「北上海」。市境位於北緯31°46'-32°09',東經121°04'-121°32'。

海門市與上海的直線距離僅60公里,海門市土地面積1148.77平方公里。

海門境內地勢平坦,溝河縱橫,地表平均海拔4.96米(以廢黃河為基準)。地勢呈西北略高、東南偏低,西部最高處海拔5.2米,東部最低處海拔2.5米,南北橫截面呈孤形,兩頭低、中間高。

海門市是中國聞名的「科技之鄉」、「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長壽之鄉」,「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8)廈門海門島在哪裡擴展閱讀:

公元前,長江大量泥沙沉積於長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約經過800多個春秋,至唐末,出現東洲和布洲兩大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漸次連片。

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建縣,縣治設於東洲鎮,名海門縣。海門瀕江臨海,遭風潮災害,縣境漲坍無常。尤其是明代中葉,境內大片土地坍沒,坍至呂四、余東、四甲一線,縣治一再遷徙,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栽縣為靜海鄉。

民國元年(1912)復稱海門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海門人民護坡治坍,根除坍害,縣境穩定,海門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地區。

1983年實行市管縣,南通地區撤銷,海門縣隸於江蘇省南通市。1994年6月撤縣設市,成立海門市,隸於江蘇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駐地海門鎮。

⑨ 海門島在哪

在江蘇省。

海門市,江蘇省南通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瀕黃海,南倚長江,與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門戶」之稱,被譽為「北上海」。市境位於北緯31°46'-32°09',東經121°04'-121°32'。

海門市與上海的直線距離僅60公里,海門市土地面積1148.77平方公里。

海門境內地勢平坦,溝河縱橫,地表平均海拔4.96米(以廢黃河為基準)。地勢呈西北略高、東南偏低,西部最高處海拔5.2米,東部最低處海拔2.5米,南北橫截面呈孤形,兩頭低、中間高。

海門市是中國聞名的「科技之鄉」、「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長壽之鄉」,「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9)廈門海門島在哪裡擴展閱讀:

公元前,長江大量泥沙沉積於長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約經過800多個春秋,至唐末,出現東洲和布洲兩大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漸次連片。

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建縣,縣治設於東洲鎮,名海門縣。海門瀕江臨海,遭風潮災害,縣境漲坍無常。尤其是明代中葉,境內大片土地坍沒,坍至呂四、余東、四甲一線,縣治一再遷徙,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栽縣為靜海鄉。

民國元年(1912)復稱海門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海門人民護坡治坍,根除坍害,縣境穩定,海門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地區。

1983年實行市管縣,南通地區撤銷,海門縣隸於江蘇省南通市。1994年6月撤縣設市,成立海門市,隸於江蘇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駐地海門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