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了解廈門在過春節時有哪些傳統習俗 現在還有什麼習俗....
進入臘月,各單位都要聚餐,稱為「圍牙」,老闆要給員工發紅包。
除夕家家戶戶吃年夜飯,大都吃火鍋叫「圍爐」合家歡。主菜是金元寶(雞蛋)、銀元寶(鴿蛋)、整隻蹄膀叫「一團和氣」,黑刺參與墨魚用海帶綁在一起叫「烏金墨玉」,雞鴨翅膀叫「鵬程萬里」,冬筍叫「節節高升」,粉絲叫「福壽綿長」,魚丸、肉丸和發菜叫「團圓發財」,雞頭雞尾、魚頭魚尾叫「有始有終」,加上火腿腳爪叫「平步青雲」,末了吃長生果,意思是「長生不老」,吃柑橘,象徵吉利。由於火鍋熱氣騰騰,食品翻滾不停,不斷續湯,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燒越旺」。廈門人特別重視海鮮,如鰱魚「年年有餘」)、蚝仔、紅蝦、珠蚶、旺螺、海帶和發菜豆腐(「發財多福」)等。
年糕,吃了年糕,萬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興!又有敬祝長輩延年高壽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
薄餅
清代有詩人寫詩詠薄餅:「春到人間一卷之」,描寫薄餅皮是「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描寫薄餅餡是「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圓仔,吃圓仔,又稱吃元宵,取「團團圓圓」之意。廈門圓仔將各地風味兼收並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餡,什錦、豆沙、棗泥、筍肉、豬油都有。
『貳』 廈門全境的閩南話……
你說的沒錯,從外地來廈門生活一段時間後,對廈門方言的口音感覺和你說的一樣,確實如此,集美、同安、翔安這三地的閩南話是一個口音,海滄的閩南話和島內的很接近。
可是,如果是廈門本地人,一般是能夠分辨出這幾個地方的口音,其實真正的閩南話應該是集美、同安、翔安這三地的口音,因為廈門以前屬於同安管轄,解放後才改變的,廈門島內正宗的廈門人很少,多數是福建省內的移民,如惠安、南安、晉江、安溪、莆田、仙游、福州等等。
現在的廈門人口成分更加復雜了,江西、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東北來的也很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聚集廈門,很多人已經融入廈門,學了廈門話,以後的口音就很難分辨了。
『叄』 閩北方言的詞法特點
1、名詞:
⑴前綴:名詞前綴多用在人稱或輩份方面,一般動、植物或器物名詞是不能用前綴的(特指特例除外)。建甌話人稱名詞前綴很簡單,除「老」綴在姓、名前之外,幾乎不用什麼前綴。如老張、老李、老碧、老光……等。建甌話輩稱不能前綴「老」。福州話名詞前綴「依」用得很廣,除了人稱之外,還可用在輩稱之前。如依張、依李、依碧、依光、依水、依勝;依公、依爹、依伯、依哥、依妹……廈門話則是前綴「阿」,如阿張、阿李、阿碧、阿光、阿水、阿勝;阿公、阿爸、阿兄、阿妹……。在閩語中名詞加了前綴之後,除習慣之外,還有親切的意味,尤其是表現在人稱方面。
⑵後綴:建甌話名詞後綴一般只用「仔」與「佬」兩種。
「仔」讀[tsiZ21],相當於普通話的「子」或某些方言的「崽」、福州話、廈門話的「囝」。名詞一經後綴「仔」,則具有表示小或鄙薄的意味;有的也表示親昵。如:
表示小的事物:狗~、雞~、老虎~、椅~、甌~(杯子)、瓮~(罐子)……
表示鄙薄:番~(外國人)、日本~、販~、刣豨~、北佬~……
表示親昵:兄弟~、姐妹~、學生~
要是把「仔」變讀為[tsiZ33],則用來表示小而可愛的人或物。如舅舅~、新娘~、酒瓶~、雞角~、落雨~……要是用在數量詞後面,則表示量少或時間短暫。如密~(密毛~、一點兒)、一喙~(一小口)、一點~(一點兒)、一刻~、一陣~、一下~(一會兒)……
「仔」還可以用在名、動、形等詞語的後面,使之成為殘疾人的名稱。如大頭~、禺欠嘴~、瘸~、啞~、斑~(麻臉)、瞎~、駝~、缺~(豁唇)、聾~。
名詞後綴「佬」,除了與普通話相同的表示輕鄙意味之外,還可以用來加在名字之後表示親昵。如:
美國佬、浙江佬、擔水佬、打鐵佬……
泉碧佬、水婢佬、金泉佬、炳南佬……
⑶重疊:建甌話名詞重疊多用在人稱方面,如叔叔、伯伯、哥哥、姐姐、妹妹;要是用在人名方面,則有表示愛昵的意味。如鋒鋒、光光、英英、珍珍……。要是用於器物方面,則有表示小、可愛的意味。如桌桌仔、瓶瓶仔、甌甌仔……。
⑷衍音:在建甌話中存在一種衍音現象,它通過疊韻手段,將單音節詞擴衍成雙音節詞;並在這基礎上通過雙聲手段擴衍為三音節詞;還可在這基礎上,通過嵌音手段擴衍成四音節詞。如:
疤――疤啦——吡疤啦——吡哩疤啦;
瘼——瘼啰——蜜瘼啰——蜜哩瘼啰;
丸——丸口籠——嚥丸口籠——嚥口連丸口籠;
渣——渣啦——吱渣啦——吱哩渣啦。
名詞衍音之後,則轉化為具有形容性詞義,並具有加深程度的作用。「疤」就是疤痕,「疤啦」就轉化成有疤痕、不平整的意思。「吡疤啦」就成了很不平整的意思。「吡哩疤啦」則成了十分不平整的意思。
名詞的衍音現象出現率很少,只限於少數幾個可轉化成形容性作用的單音節名詞。如漿、瘼、糊、羹……等。
2、動詞:
⑴重疊:單音節動詞重疊,構成「××下」,表示做一做就停止,或做一做試試,或隨便做做的意思。如覷覷下(隨便看看),行行下(走走就停下),炒炒下、拖拖下,喊喊下(呌呌試試)、想想下、笑笑下……。
雙音節動詞重疊,除了跟普通話一樣,構成ABAB式(如修理修理、招呼招呼)外,還可以重疊成「ABB下」式,表示不緊迫或試一試的意思。如修理理下、招呼呼下、商量量下……。在特定語言環境中,還含有一定輕鄙或親昵的感情色彩。如:
大家都做伓赴,你也罔來幫襯襯下。(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你也應該來幫幫)
口樣事沒什麼原則問題,你罔商量量下。(這事不是什麼原則問題,你們可以再商量商量)
⑵時態表示:
可以用「住」[tiu44]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持續。如「佢到里做住事」(他正在幹活);拿住(拿著);拿拿住(經常不斷地拿);吼住(呌住);吼吼住(經常地不停地呌)。
用「了」[lau42]表示動作完成。如:
「吃了了」(吃過了);
「話了了」(已經說了);
「洗了碗了」(已經洗完碗了)。
用「掉」[t′iR44]表示動作完結,不須繼續了。如:
吃掉了(全部吃完了);
去掉了(已經去了,走了);
覷掉了(全部看完了);
做掉了(完全做完了)。
用「著」或「過」表示動作經歷過。如:
未曾吃著肉也見過豨行土澤。(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走路)
管著鎖匙掐過印。(曾經管過釒於匙、抓過印把子——管過事、掌過權)
⑶衍音:大部分單音節動詞都可以衍音,經衍音後表示動作程度加深或轉成形容性態勢。如:
縛[pu33](捆紮)——縛口路(捆卷)——啤縛路(捆卷得亂七八糟)——啤哩縛路(捆卷得非常亂七八糟)。
虯(彎曲)——虯口留(很彎曲)——口奇虯口留(非常彎曲)——口奇哩虯口留(亂七八糟地彎曲)。
抓住(抓著)——抓啦住(認真抓住)——吱抓啦(胡亂抓著)——吱哩抓啦(亂七八糟地抓著或抓得亂七八糟)。
曲——曲律——氣曲律——氣哩曲律。
⑷前綴、後綴:
建甌話動詞前綴情況不很多,但後綴卻比較活躍。如:
前綴:咭咭吼、哈哈笑
後綴:蹺咭咭、握唧唧、躲縮縮、啼流流、笑哈哈、嚷口省口省、脹閉閉、響口當口當、鬧轟轟。
建甌話動詞,還可以前綴「來個」,表示動作持續不斷。如:
來個抽、來個吼、來個話、來個拍、來個落、來個摸、來個搡、來個商量、來個答應、來個蹦啉、來個縛口路、來個擾嘮、來個走、來個行……
3、形容詞:
⑴重疊:單音節形容詞可重疊成「AA」式,表示程度加深。重疊後加「的」,表示指示、修飾意義,在句子中作定語。如「白白的衣裳」、「紅紅的褲仔」、「好好的書包」。要是加「地」,就只有形容意義,在句子中作狀語或補語。如「白白地丟掉」、「漆得白白地」、「拖得長長地」。
在建甌話中,雙音節形容詞可以重疊成「AABB」式,表示強調、程度加深。如「正正派派」、「大大方方」、「漚漚濁濁」、「倈倈俐俐」、「光光榮榮」。這在普通中有些是不能這么重疊的。說「乾乾凈凈」可以,說「光光榮榮」就不行了。
⑵前綴:
在建甌話中,有些形容詞可以前綴相應的名詞構成「名形」式,使形容性質顯得更具體、深刻;還可以構成「名名形」式,使形容性質更加強調、突出。如:
烏——漆烏——漆漆烏;
白——雪白——雪雪白;
紅——桔紅——桔桔紅;
黃——薰黃——薰薰黃;
小——鼻小——鼻鼻小;
薄——冰薄——冰冰薄。
當然,有些形容詞的前綴不都必需是名詞,有的也前綴相應的形容詞或習慣的相應的其他詞語,構成「××形」式。如:
甜——比甜——比比甜;
熱——煌熱——煌煌熱;
厚——嘿厚——嘿嘿厚;
大——撈大——撈撈大;
疒衰——咔疒衰——咔咔疒衰;
闊——皇闊——皇皇闊;
酸——口舌酸——口舌口舌酸;
咸——夾咸——夾夾咸……
有些表示負面的形容詞,可以前綴「加拉」,以強調形容的程度。如:
加拉蠻、加拉橫、加拉欹、加拉烏、加拉斜、加拉趄等。個別的為了強調具體性狀,正、負面還可以連用。如「加拉橫、加拉直亂丟、弄得土澤都沒法行。」(橫七豎八地扔在那兒,路都沒法走了。)
⑶後綴:
有些形容詞可以後綴相應的重疊詞,構成「A××」式,使形容性狀更加突出。如長綹綹、白析日析日、黃澄澄、肥胴胴、瘦猴猴、酸口丑口丑、闊達達、細比比、辣桔桔、直攏攏、硬鋼鋼、苦咽咽、矮矬矬、紅嘻嘻、烏噥噥、齊水水、硬磕磕、軟糍糍、直水水……
⑷嵌音:
在建甌話中,雙音節形容詞可以通過嵌「里」的手段構成「A里AB」式,使形容詞性狀變得更輕松、明快、深刻。如「糊里糊塗」、「麻里麻煩」、「瘋里瘋顛」、「正里正經」……等。在普通話里對這種嵌音卻是有選擇的,說「糊里糊塗」還行,說「麻里麻煩」就比較勉強了,說「瘋里瘋顛」就不行了,說「正里正經」就完全通不過了。
在建甌話里,還有一種在形容詞及其前綴之間嵌入「咭哩」的形式,表示更加強調和突出。如:
烏——漆烏——漆咭哩烏;
白——雪白——雪咭哩白;
熱——煌熱——煌咭哩熱;
凊——冰凊——冰咭哩凊;
酸——口舌酸——口舌咭哩酸;
咸——夾咸——夾咭哩咸;
疒衰——枯疒衰——枯咭哩疒衰;
⑸衍音:
建甌話形容詞衍音有選擇性,多是負面的,可衍擴的詞也不很多。如:
皺——皺嘍——吱皺嘍——吱哩皺嘍;
禺欠——禺欠樓——宜禺欠樓——宜哩禺欠樓;
橫——橫蘭——顯橫蘭——顯口連橫蘭。
建甌話單音節形容詞大都可以構成雙音節衍音,一經擴衍,這形容詞競呈現動詞態勢,有「逐漸變成(得)」的情態。如:
大——大口束頁;小——小嘹;白——白啦;烏——烏口路……
「口樣雞仔大口束頁盡禾齊了」(這小雞大得多了)
「口樣阿娘更白啦起來了」(這女人越長越白了)
這里這類形容詞不可能構成三衍音、四衍音詞。
4、代詞:
⑴人稱代詞:
建甌話的人稱代詞第一人稱「我」、第二人稱「你」,這跟普通話是一致的,但第二人稱的說法跟閩東話、閩南話用「汝」卻又不同了。建甌話第三人稱用「佢」(渠),這是受贛客方言的影響,跟普通話的「他」、福州話的「伊」都不同。
建甌話還有個包括聽話人在內的第一人稱的「俺」的說法,相當於普通話的「咱」,福州話沒這種說法。
普通話有個表示人稱代詞復數的「們」,如我們、你們、他們。建甌話卻沒這個「們」,而是用「伙人」表示人稱復數,如我伙人、你伙人、渠伙人。福州話也不用「們」,而是用「各儂」:我各儂、汝各儂、伊各人。順便說一下,普通話的「們」還可用在名詞後面稱說一個群體,如同志們、同學們、老師們、先生們。對此,建甌話卻不能代入「伙人」表示群體,說「同志伙人、先生伙人」是不行的;要說就只能用前加「各位」的辦法來表示群體。如「各位同志、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各位先生」等。然而,解放後大力推廣普通話,其中的「們」也有些引入,有些人在某些場合也用建甌話說「同志們」、「同學們」……但是,誰都覺得很牽強,至少是不地道。
⑵物稱代詞:
動物、植物、器物因為沒有語言,不能與人交談,所以不具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代詞,只有人們在指稱它們時用第三人稱代詞。在建甌話里物稱第三稱也用「渠」。如「狗又不會得知事,咬破掉書你盡打渠也沒使。」(狗是不懂事的,把書咬破了你總打它也解決不了問題。)
「書都到齊了,你拿渠一本一本包起來。」(書都到齊了,你把它一本一本包好。)
對指物的復數代詞,則用指示代詞來稱說。近指用「口樣多」(這些)、遠指用「兀多」(那些)。如:
「拿口樣多書都搬出去。」(把這些書都搬出去)
「拿兀多花都沃一下。」(把那些花都澆澆)
⑶指示代詞
建甌話指示代詞沒有「這」、「那」的說法,而是用「口樣」[iRN24]表示近指,用「兀」[u24]表示遠指。如:
口樣里(這里)、兀里(那裡);
口樣多(這些)、兀多(那些);
口樣格式(這樣)、兀格式(那樣);
口樣的(這種)、兀的(那種);
口樣一樣(這一類)、兀一樣(那一類)……
5、數詞:
建甌話的數詞跟普通話一樣,也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來表示。但是,在稱說和使用方面卻有不少自己的特點。
⑴「一」和「蜀」:
「一」讀[i24]、「蜀」讀[tsi42],在概念方面都是數詞「一」。但是,在建甌話中使用時卻有嚴格的區分。
在作序數時,用「一」:一、二、三……、第一;在多位數中的十位數、個位數(包括尾位)時用「一」:三百一十一、四百二十一、三千一(三千一百)……;
「一」與量詞單獨配合使用「蜀」:蜀本書、蜀頭牛、蜀間厝、蜀尺布、蜀斗米……
在多位數的百位以上的開頭用「蜀」:蜀百一十一、蜀千兩百一十三、蜀萬蜀千蜀百一十一;「一」在百、千、萬跟量詞配合使用,開頭時用「蜀」:蜀萬斤、蜀千隻、蜀百尺。
在多位數中,百位數以上,對百位數可以用「一」,也可以用「蜀」:三千蜀百一十一;也可說:三千一百一十一。
在特殊的場合,如丟骰子(即色子)時,還用「幺」[iau54]作「一」:幺二三。「幺」只此一用,在建甌方言中,它不能與量詞配合用。
⑵「二」和「兩」:
「二」讀[ni44]、「兩」讀[niRN42],概念都是「二」。但是,在建甌話中使用時卻有嚴格的分工。
在作序數時用「二」:一、二、三,第二、第二名;在多位數的十位、個位的位置上用「二」:兩百二十二、兩千兩百二十二、兩萬兩千二百二十二;在多位數略說的開頭或尾數用「二」:二萬二(兩萬二千)、二千二(兩千二百);
在多位數的百位上,可以用「二」、也可以用「兩」:兩萬兩千兩百二十二,也可以說成:兩萬兩千二百二十二。
「二」單獨跟量詞配合使用時,只能用「兩」:兩本書、兩頭牛、兩間厝、兩尺布、兩斗米……。「二」在多位數的萬位、千位上用「兩」:兩萬兩千二百二十二。
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用「對」、「雙」代表「二」:蜀對蠟燭、蜀雙鞋。尤其是在農村,不少地方直接用「雙」作「二」:雙只卵(兩個蛋)、雙頭牛。有人認為:「雙」[sRN54]是「兩」的異讀,因為「兩」還有一讀是[liRN21],在閩北話的文白異讀中l~s是可以對轉的。
⑶「十」的異讀:
「十」讀[si54],在某些場合讀[si44]。
「十」作序數,在復數的開頭,跟量詞配合使用時讀[si54]:第十;十一、十二;十斤豆、十頭牛、十隻人;
「十」在整十或尾位時讀[si44]:二十、三十、五十、八九十。
「十」在數詞略讀時若夾在兩數中間,還會變讀成[i44]:三十四、七十八、五十六、九十三……。
⑷約略數:
在建甌話中用「把」表示數的大約:十把人(十來個人)、五百把只(五百個上下)、十把二十隻(一二十個);用「零」表示數目略超:十零人(十多個人)、五百零隻(五百多個)、千零元(一千多元)。
⑸數詞略說:
在建甌話中,對百位數以上的數詞,次一級的數目可以用略說法表示——即可以不說出次一級的數詞萬、千、百、十:三百二(三百二十)、四千三(四千三百)、五萬四(五萬四千)……;如果「一」在十、百、千、萬的開頭,也可以簡省不說:十二尺(一十二尺)、百三隻(一百三十個)、千四塊(一千四百塊)、萬五斤(一萬五仟斤)。要是這個開頭的「一」直接跟量詞配合,也可以省去「一」而用量詞就行:斤三兩(一斤三兩)、尺半(一尺五寸)、塊四(一元四角)、丈八(一丈八尺)……
6、量詞:
建甌話的量詞比普通話簡單,但也很具方言的自身特色:
⑴「頭」的泛用:
建甌量詞「頭」使用面很廣,對禽、獸、鳥、畜、蟲、魚、花的計量單位,幾乎都可用「頭」表示:蜀頭雞、兩頭鴨、三頭老虎、四頭猴別(猴子)、五頭只仔(鳥)、六頭鷂(老鷹)、七頭牛、八頭豨(豬)、九頭蠅、十頭木虱(臭蟲)、九頭草魚、八頭鯉仔(鯉魚)、七頭雞角髺(雞冠花)、六頭日頭陽(向日葵)、五頭蛇、四頭壁哩蠍(壁虎)、三頭烏龜、兩頭蛤蟆仔……
⑵專用量詞:
在建甌話中有些量詞使用頻率極小,幾乎是某一事物專用的。如:
莝:截、段,專用於成段甘蔗計量,蜀莝蔗。這個量詞是從贛客方言引進的,但它用得廣,而建甌話就只用於成段的甘蔗。
腰:只作褲子的量詞用——兩腰褲。
鈸:只作蓮蓬的量詞用——三鈸蓮鈸。
身:整套衣褲——蜀身衣裳。
尊:對神佛的計量——蜀尊觀音佛。
⑶建甌話(指城關話)沒有「個」這個量詞,幾乎都用「只」替代。如:
兩只人、三隻蘋果、四隻甌仔(杯子)、五隻手枝仔(手指)、六隻糖……
⑷建甌話量詞「輪」的含蓋面也比普通話廣:
下蜀輪(下一回)、第二輪(第二次)、去過三輪(去過三趟)、覷了兩輪(看過兩遍)。
⑸特殊量詞:
建甌話有些量詞跟普通話差異很大:
蜀瓮花露水(一瓶花露水)、兩叢白菜(兩棵白菜)、兩叢樹(兩株樹)、三甌酒(三杯酒)。
在動量方面表現更突出,有時就用動作物件作量詞:行蜀差(走一回)、兩拳頭(打兩拳)、踢蜀骹尖(踢一腳)、咬兩喙(咬兩口)、撕成兩爿(撕成兩半)……
對成雙器物的單只用「骹」計量。
蜀骹鞋、蜀骹⺮者(一隻筷子)、蜀骹臘燭台。然而,有些跟普通話也很一致。如一隻手、一隻腳等就不能用「骹」稱說了。
說到與普通話的一致,在量詞方面也是大量的,如兩張紙、三把椅仔、四架飛機、五床被、六枝筆、七本書……這里就不多贅述了。
『肆』 七大方言區的方言各有什麼特點
北方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
1、北方方言:輔音韻尾比較少。
2、吳語:全濁音(吳語標志,低沉雄渾)。
3、贛語方言:大多擁有大量的文白異讀、頻繁的連音變調,並且皆無唇齒咬合發聲的唇齒音。
4、湘語言:古濁音系統在相當一部分地區保留得比較完整;古全濁聲母舒聲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時,無論清濁,一般都念不送氣音;
5、閩方言:各閩語分支大多擁有大量的文白異讀、頻繁的連音變調,並且皆無唇齒咬合發聲的唇齒音。
6、粵方言:保留有許多古老發音,粵語保留有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且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典籍中找到來源。
7、客家方言:各地客語地方特色很強,環繞梅縣的有平遠、大埔、蕉嶺、興寧、五華、豐順等縣,幾乎每個縣的客語都有其各自特色。
絕大多數的客語都具有入聲,共有6~7個聲調。在長汀城關話里,入聲消失了;水源音等方言則保留了早期客語去聲分陰陽的聲調特點,而共有七個聲調。台灣的海陸客家人遷自海豐與陸豐。海陸腔有漢語難找的後齒齦音齦音([ʃ],[ʒ],[tʃ])。而台灣的另外一種主流客語四縣腔,則是來自嘉應州的蕉嶺、平遠、興寧和梅縣四個縣的腔口。
(4)紅紅廈門話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方言的形成:
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屬於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長期的小農經濟、社會的分裂割據、人口的遷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屬於語言本身的因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抵觸、相互影響等。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他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漢語按地位分為兩大類:官話和其他六大南方漢語,官話由於和通用語之間在語音、詞彙、語法十分接近,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即現代漢語,英文稱作Mandarin-Chinese。
其他南方漢語沒有官方語言地位,除客家語、閩南話、粵語、北部吳語之外,其他都沒有規范化,處於衰落,消失的境地。除了閩語、粵語是保留了很多上古漢語特徵外,其他都和廣韻能對應起來,屬於中古漢語後裔。客家語、贛語很大程度上是中古漢語的北朝漢語後裔,而吳語、湘語可能是南朝漢語的後裔。
『伍』 廈門島的通行語言
地方上通行閩南語之廈門話,閩南方言是一種超地區、超省界的漢語方言。它主要通行於閩南地區、粵東的潮汕地區和台灣省的大部分地區,海南省和廣東的雷州半島一些地區以及浙江、江西、廣西、江蘇和福建的中部及東北部地區,也有講閩南方言的「福佬話」(屬閩南語「閩台片」)互通。千餘年來,閩南、潮汕一帶有不少人出洋謀生而相繼向外移居。人語相隨,今天的東南亞諸國,有相當一部分華僑和華裔仍然以閩南方言作為他們的交際工具。
閩南方言的流播: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為五個次方言: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宵、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龍岩話區:龍岩、漳平
大田話區:大田縣、尤溪縣的一部分。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近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據說開始於元代,但大規模遷移是在1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他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斗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灣省以外,廣東省的潮汕、雷州半島、海南島等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將近6000萬,這在漢語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閩南話已經作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一,被錄制在美國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尋覓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