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經濟支柱哪個好
擴展閱讀
廈門和麗江哪個文藝更好 2025-02-14 06:55:08

廈門經濟支柱哪個好

發布時間: 2023-06-13 22:21:18

1. 廈門經濟如何主要生產什麼工業

廈門經濟產業主要分別為石化、電子、機械和建築為主。產業布局中確立了石化、電子、機械、建築在廈門產業結構中的龍頭地位。
石化:帶動整個經濟
調查表明,「化學工業」的總產出占「石化」總產出的99.14%,形成了以翔鷺石化PTA為龍頭,向上、下游延伸的石油化工芳烴系列產品和以柯達彩色感光材料為代表的精細化工產品兩個優勢領域。主要企業有:翔鷺石化、翔鷺紡纖、柯達感光、正新輪胎、明達塑膠等。目前,廈門PTA的產能世界第一;彩色感光材料(膠卷、相紙)全國第一;翔鷺紡纖的聚合能力(年產36萬噸)全國第三。醫葯行業有星鯊集團、鼎爐實業、金達威維生素、金日制葯、特寶生物工程公司等一批知名企業。金達威公司生產的醫葯中間體(維生素A、D)產量在全國同行中排名第一。「石化」對其他產業部門及整個經濟具有較大的帶動作用,決定著廈門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所以,「石化」應作為廈門的主導產業。
電子:利稅總額第一
「電子(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的「綜合排名」在第二產業中處於第5位,是技術含量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形成了戴爾、廈華、夏新、松下、歌樂、建松等一批知名整機企業和TDK、FDK、NEC等一批國際知名元器件生產企業;擁有了以計算機、手機、視聽產品為主導的投資類電子產品;以彩電、收錄音機、汽車音響、DVD為主導的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微電機、電容器、光電器件、半導體集成電路引線框架、變壓器、繼電器、磁性材料為主導的基礎元器件電子產品。其中,汽車音響、收錄音機、薄膜電容、小家電產量位居全國第一。「電子」的利稅總額占所有產業部門利稅總額的10.25%,位居第一,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應作為廈門的主導產業。
機械:形成產業集群
「機械」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的綜合發展能力最強,在第二產業中居於首位。「機械」已形成了以廈工、廈汽、太古、廈船重工、群鑫機械、裝載機、廈門工程機械制動器廠等大中型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因而,必須將「機械」作為廈門的主導產業來發展。
建築:大量吸納勞力
而「建築業」的產業綜合發展能力在第二產業中的排名處於第3名,具有較高的輻射性和制約性,對供求雙方都起著較大的作用,能夠帶動冶金、化工、木材等關聯產業的發展,既服務於生產由服務於生活。而且,「建築業」的就業吸納系數僅次於「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大量吸收城鄉勞動力。綜合而論,「建築業」也應作為廈門市的主導產業。因此,綜合定量和定性的計算分析,課題組篩選出廈門市主導產業為「石化」、「電子」、「機械」、「建築」。這一結論涵蓋了廈門市三大主導產業(「石化」、「電子」、「機械」)的傳統觀點,同時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把建築業也納入廈門市的主導產業群,供政府決策部門參考。投入產出課題調查:為國家統計局開展的調查,一般是省一級統計局做,每5年進行一次。由於系統龐大,數據錯綜復雜,目前福建省還只有廈門做過。該課題可為廈門「十一五」期間的產業發展規劃提供決策參考。主導產業:一般是指在某一經濟體中的某個階段,能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起著導向性和帶動性作用,並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技術創新能力的產業。這些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龍頭」,在產業結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
此外,航空運輸、港口運輸也是廈門的經濟增長點。
從今後來看,從廈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看,應著重選擇如下5個產業。
(一)電子信息技術產業。世界上的資源有可再生資源、非可再生資源和信息資源三種。對信息資源的收集、處理、傳遞、存儲和利用的程度是現代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特徵。電子信息技術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主導技術,其領域十分廣闊,主要有微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和光纖通信等。
(二)新材料技術產業。新型材料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物質基礎,它的廣泛應用將促進作為生產力主要組成部分的勞動工具和勞動資料的革新和突破。因此,被稱為新產業革命的重要特徵之一。目前,列為新材料有幾十萬種,最主要有五大類:信息材料、能源材料、高分子有機合成材料、新型金屬材料、高性能組合材料等。
(三)機電一體化技術產業。這是新型的機械與微電子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技術,主要由機械、電腦、儀器三部分組成的。其產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電子技術來代替機械主要功能的產品;另一類是機械與電子相結合的產品。這個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推動廈門的機械、化工、輕工等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
(四)生物技術產業。這是70年代出現的一項新生物技術,包括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目前已廣泛應用於農業、食品工業、醫療與醫葯、精細化工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廈門在上述幾個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和水平,應發揮優勢,重點扶植,開發出一批「拳頭」產品。
(五)海洋技術產業。海洋是一個新興的,有戰略意義的開發領域。海洋產業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的海洋產業如海洋漁業、海洋運輸、船舶製造業、海洋化工、海洋養殖、海濱旅遊和水上運動;另一類是新興海洋產業如海上石油開采、海洋能發電、海洋水下工程、海水淡化以及海洋綜合開發利用。

2. 廈門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3. 廈門的經濟概況

解放前,廈門是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業消費性海島城市,經濟基礎脆弱,結構畸型,生產落後。
解放初到1978年,由於受到海防前線國家投資少、「大躍進」對生產力的破壞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廈門市社會經濟發展不穩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較低水平。1978年,全市生產總值僅4.8億元,財政收入1.54億元,分別比1950年增長11.1倍和20.26倍,年均增幅僅9.3%和11.5%。工業總產值7.21億元,農業總產值1.5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4億元,分別比1950年增長33.3倍、4.0倍和4.2倍,年均增幅為13.5%、5.9%和6.1%。人均生產總值僅528元,職工年平均工資6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8元,比1950年分別增長4.9倍、24.3%和1.8倍,年均增幅分別僅6.6%、0.8%和3.7%。
截止2003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達到1 946.37億元,建成各類房屋面積達6 258.28萬平方米,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59.69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 394.17億元,完成農業總產值30.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比1950年增長496倍、5 032倍和14.8倍,年均遞增12.4%、17.4%和 5.3%。財政總收入149.2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0.34億元,比1950年分別增長2 131倍和535倍,年均遞增l5.6%和12.6%。全市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達到53 58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9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 152元,人民生活步入富裕型小康。
2015全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66億元,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23.9億元,下降0.5 %;第二產業增加值1509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1933.1億元,增長6.5 %。結構調整優化推進,廈門三次產業結構為 0.7:43.5:55.8,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居全省九地市首位。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9.04萬元,摺合 1.45萬美元。 據1993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統計,廈門土地總面積為575.71km²。土地利用率達92.8%,可供開墾的荒地僅2.56平方千米,佔全島陸地面積的1.8%,土地後備資源不足。主要畜禽種類有豬、牛、羊、馬、雞、鴨、兔、鵝,零星和小量養的種類有驢、狗、貓、珍珠雞、鵓鴿、鵪鶉等。
在改革開放的1979、1980年的兩年時間內,廈門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了水產、畜牧、蔬菜、水果、花卉五大主導產業,建立了一批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農業示範園區和生產基地,形成了一批比較知名的農業產品品牌,以及如意、銀鷺、惠爾康、湧泉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到2003年,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突破200億元,達235.57億元,比1978年增長150倍,年均增長22.2%。其中,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2.2倍,年均遞增4.7%。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為種養業的3.7倍,16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完成產值48億元,實現利潤2.1億元。1993年農村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吸納農村36%的勞動力就業;2003年鄉鎮企業產值由1978年的不到1億元發展到208億元,增長692倍,年均增長29.9%。生產由原來的作坊式生產向集團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年產值上億元以上企業33家,組建了5家企業集團(公司);2003年全市鄉鎮企業實現出口產品交貨值18.32億元,成為農村出口創匯的重要力量。
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5 152元,比1978年增長29.67倍,年均遞增14.7%,其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佔74.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 931元,比1978年增長26倍,年人均支出增加151元。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57%下降到40.7%,住房面積從1978年的人均16.18平方米增加到43.16平方米。通過發展鄉鎮企業,鼓勵農民務工或轉產經營,農村勞力1997年以來連續多年出現減少,2003年全市從事農林牧漁業勞動力21.02萬人,只佔全部鄉村勞動力人數的52.5%。廈門島內2003年全部實現「村改居」。
2012年全年,廈門市農林牧漁業產值41.29億元,全年完成產值301.21億元;銷售收入294.55億元;上繳稅金總額14.31億元。吸納本地農從業人員2.3萬人,帶動農戶數21.51萬戶,該地農戶從產業化組織得到的收入18.09億元;工資總額5.93億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3455元,工資性收入7333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54.5%,已成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全年農村人均轉移性收入908元。 改革開放初期,廈門工業企業規模小,結構鬆散、基礎脆弱,所有制以國營、集體企業為主,產品市場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改革開放後,尤其是特區建設開始後,廈門市把戰略目標和發展重點放在工業化的加速推進上,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構築「一主三型」(工業為主、發展生產型、技術型、出口創匯型企業)現代化產業體系。
2003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172倍,年均遞增22.9%,工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53%,對全市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9.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942家,完成產值1 318.2億元,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94.5%,企業資產合計1 190.35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 336.39億元,利稅總額152.82億元,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已達170家,其中5家產值超二百億元。
2003年,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1 042.9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9.1%,其中,電子工業完成產值就達532.25億元;全市211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工業產值829.8億元,佔全市工業產值的59.5%。自1984年7月第一家三資企業成立至2003年底,全市累計批准外資工業生產項目4 359個,合同外資129.5億美元,佔全市合同外資的62.3%。1988年開始,三資工業企業完成產值超過國有工業,2003年,全市「三資」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 116.55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4.7%,其產品出口交貨值佔全市的95.8%。
2012年全年,廈門市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4664.6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72.57億元;全年產值超百億企業有宸鴻、戴爾、友達、聯想、翔鷺石化、冠捷、廈門煙草等7家,合計完成工業產值1391.45億元;十三條重點產業鏈完成產值3027.78億元,增長9.6%,佔全市規上工業的68.3%;機械、電子兩大行業分別完成工業產值1081.43億元和1762.46億元,合計完成產值2843.89億元,占規上工業的64.2%;輕工業產值1358.47億元,重工業產值3072.32億元;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工業共336家,全年實現工業產值1877.38億元,佔全市規上工業的42.4%。 金融:2012年完成金融業增加值237.03億元,拉動第三產業增長3.3個百分點,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27.2%。至年末,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5472億元;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5107.35億元。
交通郵電: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70.84億元,拉動第三產業增長2.2個百分點,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16.8%。全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7227.31萬噸;集裝箱吞吐量720.17萬標箱;廈航加入天合聯盟,開通廈門至柬埔寨直航航線,全年空港貨郵吞吐量27.15萬;空港旅客吞吐量1735.41萬人;郵電業務總量100.06億元。
旅遊業:旅遊業是廈門市的支柱產業。截止2011年,廈門市星級旅遊飯店共72家,其中4星級以上旅遊飯店30家;旅行社113家,其中出境組團社17家;4A、5A級旅遊景區10家。2011年廈門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已經突破3522.9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453.44億元人民幣,是中國十大熱點旅遊城市和接待國際郵輪最多的口岸之一。
對台貿易:2012年,廈門與台灣多家銀行簽訂人民幣清算代理協議,人民幣結算額增量居中國首位。台資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03.03億元,高於全市規上工業6.4個百分點。對台引資取得進展,全年台灣直接投資項目121個,佔全市新設外資項目總數的36.6%,居各來源地首位;合同台資1.07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0.64億美元。主要投資領域包括製造業中的光電、模具、機械設備,現代服務業的軟體業等。對台貿易穩步增長,對台進出口貿易總額76.47億美元,其中對台出口14.66億美元;自台進口61.81億美元。台灣水果進口量保持大陸各口岸第一。大嶝對台小額商品市場交易免稅額由3000元提升至6000元。
「9.8」投洽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投洽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於每年09月08日至11日在中國廈門舉辦。投洽會由商務部主辦,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聯合國工發組織(UNID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世界投資促進機構協會(WAIPA)協辦,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部分計劃單列市政府,國家有關部門和部分全國性商協會作為成員單位參與組織工作並組團參會、參展。是中國惟一以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為主題的國際性投資促進活動,位列國家主辦的三大交易會之一。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鼓浪嶼上的菽庄花園,2000年1月落成,是中國唯一一家鋼琴博物館。博物館里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 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 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是由國際奧委會和中國奧委會批准成立的中國第一家奧林匹克專題博物館,也是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聯盟12家成員之一,為獨立的國際化非盈利性公益機構。館內收藏了豐富的奧運會相關文物,旨在薪傳奧林匹克文化、弘揚奧林匹克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和分享奧運的歷史與輝煌。 華僑博物館 華僑博物院是陳嘉庚於1956年倡辦,1959年落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由華僑集資興建的文博機構,是唯一全面、系統展示華僑華人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此外還有鄭成功紀念館、廈門市博物館、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等。 國外友好城市友好城市締結時間友好城市締結時間友好城市締結時間英國加的夫郡 1983.3.31日本佐世保市 1983.10.28菲律賓宿務市1984.10.26美國巴爾的摩市 1985.11.7紐西蘭惠靈頓市 1987.6.23馬來西亞檳島市 1993.11.10立陶宛考納斯市2001.3.11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市 2003.08.15荷蘭祖特梅爾市 2005.7.14印度尼西亞泗水市2006.06.24韓國木浦市2007.07.25美國薩拉索塔市 2007.11.09
(思明區友城) 希臘馬拉松市 2009.1.4德國特里爾市 2010.11.11澳大利亞陽光海洋市 2011.1.9加拿大列治文市2012.4.27塔吉克杜尚別市2013.6.20法國尼斯市2014.5.22 國內友好城市城市 時間 城市 時間 城市 時間 邯鄲市 1984.12 鞍山市 1985 普陀區 1986.7 吉安市 1987.6 淄博市 1988.2 漢中市 1988.4 安陽市 1988.5 撫順市 1988.10 吉林市 1990.12 青島市 1991.6 丹東市 1991.12 哈爾濱市 1992.5 南京市 1992.10 咸陽市 1992.12 龍岩市 1993.6 三明市 1993. 萬洲區 1993.9 保定市 1993.11 太原市 1993.1 濰坊市 1994.5 平頂山市 1994.10.21 鷹潭市 1995.1.7 蕪湖市 1995.3.8 雞西市 1995.5.9 長沙市 1995.12.26 韶山市 1995.12.27 安慶市 1996.5.21 大連市 1997.7 溫州市 1998.4.8 沈陽市 2005.2.18 蘭州市2007.7潮州市2013.7

4. 福建廈門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最重要的經濟支柱是工業,主要是湖裡區。當時鄧掌大權的時候主要是因為湖裡的工業才成為經濟特區的。

只找到這個。。 2009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886.21億元,比上年增長2.0%,實現工業增加值670億元,增長3.2%,佔全市GDP的4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784.02億元,增長1.6%,實現工業增加值654.62億元,增長2.8%。
至年底,全市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03家,比上年增加212家。其中產值增量超億元的企業有49家,合計實現產值增量193.75億元,佔全市產值增量的63.5%。
全年著力重點培育的13條產業鏈共完成產值1786.14億元,其中有6條實現增長,計算機與通訊設備、平板顯示、汽車、農副產品與食品加工這4條產業鏈已超百億元,工程機械、現代照明和太陽能、輸配電及控制設備這3條產業鏈接近百億規模;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行業全年共完成產值2049.59億元,比上年下降7.2%,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3.6%。

5. 廈門的支柱產業是哪些

廈門沒有工廠實體製造業的,廈門的支柱產業是房地產 金融 服務業

6. 廈門4大新城,哪一個才是未來的頂樑柱

近期看集美新城,遠期看翔安南部新城!
凡事有先後,廈門最高概念就是在中山路老廈大那一帶的老城區,到後來,隨著經濟特區擴展到全島,思明全區和湖裡全區才逐步發展起來。
關於海滄
到了後來,島內發展空間有限,逐步往島外發展,海滄成了最火的那一個。海滄的優勢首先是海滄大橋,另外,海滄的台商投資區地位,也促進了當地的發展,同時很多的資源投入下去,海滄成了島外發展的排頭兵,並在前幾年引領整個島外區塊。

海滄除了台商投資區外,還有海滄港區和生物醫葯區的拉動作用。別小看這些經濟的加分項,這是區域能夠持續發展的動力。

時至今日,從房價的情況看,海滄還是占據了島外獨一份的。
關於集美
集美的地位,其實在原來是很穩固的,特別是有了集美大橋和杏林大橋及最早的廈門大橋,集美與島內的連通性是最好的,特別地鐵一號線,也開啟了集美的地鐵時代,這可是島外首個通地鐵的區。

集美新城的地位,在於良好的公建配套,大學城氛圍和景觀,讓其成為目前島外最成熟的區塊之一。而與海滄相比,集美新城還在加速完善,所以在最近一段時間還會繼續上升。

說到產業,就不能不提集美的軟體園三期了,這是目前廈門已建成的軟體園中面積最大的一個。而且,很多軟體產業正在從島內越來越飽和的軟體園二期向這里搬遷。加上還在規劃的影視文創產業,這都將帶動本區域的發展。
關於翔安
不過如果時間拉長了看,我卻更看好翔安南部新城。因為翔安可以算是一張白紙,很多的基礎建設規劃可以從新開始,這就決定了其起點更高,未來的天花板更大。

不過翔安目前的主要原因是進島通道只有一條海底隧道,但在往下,你會發現翔安的地鐵規劃,是所有城區中最密集的,廈門機場即將搬遷,跨海大橋開始修建,且東部市集中心的規劃也慢慢浮上水面。

另外,翔安還有一個令集美也羨慕的因素,就是廈門大學的翔安校區,這將帶動本區域的文體發展,比如廈大附屬的學校、廈大附屬的醫院,等等。
總結
廈門正在進行跨島發展的大變革之中。與一線城市格局相比廈門最大的缺點就在於城市發展是單中心的。而未來的廈門,正將海滄、集美、翔安甚至是同安個個激活,從而形成多中心的發展態勢,如此,廈門才有可能邁向一線城市的行列之中。

而在這個進程中,海滄為首,集美目前風頭正盛,而未來的落腳點很可能就在翔安。因為這里的想像空間,還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可以類比的話,我願把翔安比作上海的浦東!

肯定是翔安了,以後有錢了要消費就是看比賽(一場兩館),出去 旅遊 (4F機場),讀書(廈大,實小,雙十,廈門最好的學校都來翔安了)。

未來二十年集美,海滄生活區基本不會有太大改變,馬鑾灣集美佔了五分二,南部工業區,肺要強大。同安:除了靠近集美環東海域,其他區域廈門各區沒人和同安搶後媽。翔安南部新城房產同質化,未來難產,規劃市級中心變更為東部中心,降了一個等級,十年能不能動工還是未知數?集美舊城區、灌口新城、集美新城、杏北新城、杏濱新城、陳井村片區(軟體園四期),杏林老工業區改造、北站片區多點開花,北接同安、西接海滄、長泰,南接湖裡,東接翔安(環東海域大橋),區位優勢明顯。這是島外其他區域無法比的。產業:軟三、未來軟四、杏林灣商務中心,其他區也無法比。商業更不用說了。交通:北站、高速路出入口,翔安機場飛機一年能去幾次?(除商務外),高鐵出行才是百姓出行常態。

未來是多長時間?

10年內集美新城當之無愧,人口、城建、環境、產業、商業、教育、交通等各個維度都將領銜島外各區,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10年後乃至更長時間,看好翔安,一是政策和定位,二是可開發空間大,白紙意味著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以十年為限,集美還是第一位

如果以二十年為限,集美翔安打平

海滄相對地塊小一點,可塑性不夠…

至於同安…什麼時候環東海域成熟了,才能帶動同安。

至於為什麼,可以去集美市民廣場實地看一看風水布局…看了便知

海滄!海滄!海滄!海滄區政府的效率較高,經濟發展潛力大,最重要的是,雖然名校雖然在翔安,同安,集美遍地開花,但是教育沉澱,學校整體教學水平海島外海滄區最高!比如雙十附屬學校,北師大附屬。算是島外數一數二的學校了。

集美區集美新城沒有生氣,經濟發展靠後…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想起了黎明曾經演過的一部電影,說過如下一句話,大家請看。

為啥這么說呢?因為廈門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一時難以改變。那就是大家始終認為島內才是廈門,島外是鄉下而已。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種說法吧,寧要島內一張床,不要島外一套房,這都多少年啦,這種看法從來沒變過!

那廈門靠什麼來發展的呢?一靠 旅遊 ,二靠房價。 旅遊 的核心資源基本都在島內,島外的人造 旅遊 資源一時半會沒啥影響力。而房價輪番的上漲也都是島內來引領的,島外的房價只是跟著漲,但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價格立馬松動,其實很多買了島外房子的,這幾年很多都沒漲,甚至有的還跌了一些,唯獨島內房價如此堅挺,無疑更加讓人們堅信,島內才是真正的廈門。

要想讓四大新城當頂樑柱,我看還是為時過早。不信你去島外看看,那裡有什麼?其實沒啥產業支撐的。有人說翔安建了新機場,以後肯定就是頂樑柱。其實目前看就翔安發展的最差,出了隧道,基本都是在建的工地,很多還都是荒地,農田,根本沒有像樣的企業。從找工作就能看出來,基本都是3000-5000工資的工作,還有幾所剛建好的好學校,除了一波炒到快5萬的房價,那就沒有啥別的東西了。再說了,你聽說哪個城市是靠一個機場成為發達城市的嗎?沒有吧,還的靠產業,靠人才。這兩點做不好,別看是新城,誰也當不了頂樑柱。最後還得靠島內那點 旅遊 資源,吸引國內外的閩南人過來買房子,才能維持廈門的顏面。

海滄才是頂樑柱呀,為什麼?因為海滄是廈門工業最發達的區。有了工業,就有了錢,有了人,有了錢和人,其他的還不會有嗎?

在廈門、漳州與泉州一元化計劃中,漳州港新區、集美新區、翔安新區與角美新區中,漳州港新區潛力無限!

我認為應該是海滄,西可對接漳州和廣東,尤其是漳州平原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可以對廈門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7. 廈門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廈門市規劃局局長趙燕菁的觀點的確很不一般,在他看來:「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土地財政基礎上的。某種意義上講,土地財政乃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競爭力!放棄土地財政模式無異於自毀長城。」

按照趙艷靜的邏輯,基於壟斷國有土地的一級市場是中國城市融資的「優勢」和「土地財政系統基於土地市場的壟斷是獨特的人類歷史上,成功是前所未有的。」他甚至說:「為什麼發達國家非常擔心,不是擔心中國印度?這是因為中國政府已經建立了一個模型,再通過在人類歷史上制度創新,他們不懂。」

現在有幾個國內著名的男裝品牌,一個是廈門的直轄市、計劃,現在建立自由貿易區,會有很多優惠政策,包括對這部分由於地理優勢,沙張泉。在廈門有許多品牌的泉州總部。

對於網路上的定義,支柱產業的定義需超過gGDP5 %,中國目前在全國范圍內看4個點,而廈門則高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