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廈門歷史是什麼
1、廈門的由來
廈門以前是一座孤島,古時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廈門一直是一座無名島嶼。唐朝開元至天寶年間,大陸陳、薛兩大姓氏漢人先後渡海入島。陳氏族人住南邊,薛氏住北邊。1100年前,廈門的先民們給廈門島取名「新城」。公元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嶼設置軍事機構。嘉禾嶼地處九龍江入海口「海門島」的下方,是漳、泉兩地門戶,民間按地理方位稱此為「下門」。明.萬曆年間也稱廈門為「夏門」過,後來雅化成「廈門」。
2、思明區的名字怎麼來的根據民間傳統的說法,是「先有思明,後有廈門」,廈門原稱「嘉禾里」,後建「廈門城」。明末清初(1650年),鄭成功為了抗清復明,駐軍廈門時,把廈門改為思明州(蘊含「思念明朝」之意),民國初年,建制設「思明縣」;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市劃分行政區域時,為了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把本區命名為思明區。
3、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龍啟元年(933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4、清朝年間,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鼓浪嶼訓練水師,收復台灣,因此在皓月園這里屹立著一座鄭成功的雕像。此外,在鼓浪嶼的日光岩,可以見到一個石砌的寨門,那是鄭成功當年建造的屯兵營寨。寨門右邊有塊上端平坦的巨石,刻著「閩海雄風」四個大字,那是鄭成功操練水師的水操台遺址。
5、鼓浪嶼走出了中國近代的一代文學巨匠林語堂先生,在鼓浪嶼,仍能有其少年及青年時代生活過的故居以及結婚的教堂。協和禮拜堂,鼓浪嶼歷史上的第一座教堂,百年前這是文學大師林語堂與廖翠鳳舉辦西式婚禮的地方,也是鼓浪嶼有史以來第一次管風琴表演(1878年)的地方。
㈡ 老廈門都未必知道的關於廈門的冷知識
1、沙茶麵80年代才開始盛行
作為廈門最著名的小吃—沙茶麵,它的盛行也就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沙茶麵什麼時候開始在廈門出現無從考證,但翻閱民國(30-40年代)幾本介紹廈門 旅遊 的書籍中,都未提及沙茶麵,蝦面、牛肉麵、雞蓉面(泡麵)在當時是主流。解放以後不久即公私合營,私人檔鋪逐漸消失。據老者回憶,50-60年代,在國營的飲食店裡可以點到沙茶麵,不過只是眾小吃的一種,並沒有專門吃沙茶麵的地方。到了文革後的1978年,才出現賣沙茶麵的攤販,後面才有專門做沙茶麵的店鋪。不同於其他閩南小吃,當時,僅在廈門市區能吃得到沙茶麵,島內郊區、島外、漳州、泉州等地都極為罕見,所以沙茶麵也成為了廈門小吃的代表。如果你在廈門看到哪家賣沙茶麵的店說自己是百年老字型大小,那一定是瞎扯淡的了。
2、哪裡才是廈門的中心?
廈門島是廈門市的中心,廈門島的幾何中心雖然在江頭(仙岳路與成功大道交匯處),但大部分人不認為它是廈門的中心。因為廈門在很長一段時期市區僅僅局限於廈門島的西南一角,距離江頭的直線距離還有8公里。在清朝,廈門城的中心點在今天的市公安局(老文化宮)。改革開放前,中山路、中山公園一帶才稱作廈門,火車站已經很偏遠了。20-30年前,篔簹大開發,市政府遷往濱北,白鷺洲被認為是廈門新的中心。廈門中心的變遷,是早期廈門島內發展不均衡,市區不斷東擴的縮影。而如今,以前沒人要住的五緣灣成為廈門最貴的地塊,SM廣場在幾何中心,萬達廣場在東部,會展、兩岸金融區也在東海岸,島外建設熱潮滾滾,已經很難說哪裡是廈門的中心了。
▲廈門人眼中的廈門(刻板印象)
3、廈門鐵道東西曾是兩個世界
廈門民國形成的老城區在廈門島的西南隅。1957年建成的鷹廈鐵路把廈門島分成了東西兩塊。改革開放後建設的篔簹、東渡、湖裡、蓮花等新區,都未曾跨過鐵路以東。就算到了1995年,廈門島還是被鐵路分割成了兩個世界。西部是老市區、美麗的篔簹新區以及欣欣向榮的湖裡工業園。可是所有的道路遇到鐵路就戛然而止。90年代的地圖乾脆只印廈門島的西邊,城市的邊際被鐵路包圍著。而東部,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只有零星的幾路近郊公交可以到達東部比較大的村落。
▲1992年廈門交通地圖只有廈門島的西部,東以鐵路為界。
4、廈門的士不找零?
在廈門坐的士有一個潛規則,常常司機不會找給顧客五毛零錢。比如計價9塊5會直接收客人10塊。實際上,關於計程車的收費找零問題,政府價格管理部門並無專門的規定。既然計程車計費標准中有保留了「角」的單位,那麼,計程車司機就無權擅自把「角」進到「元」,除非乘客本人自願。這樣說來,計程車司機在遇到帶「角」的零頭時,能找零則找零,如果不能找零的話,只能主動讓利,即減掉「元」以下的零頭。所以,下次乘車遇到這種情況,不妨問一下司機有沒有零錢找哦。
5、廈大大南門不在南邊
廈大校門的命名讓很多人一頭霧水,西北邊的大門不叫「西門」或「北門」,卻叫「大南門」。原來,此門是1921年廈大建校時起名的,因毗鄰南普陀寺,面向思明南路,進校門後的馬路為大南路(廈大至南普陀)而得名,許多廈大學子簡稱此門為「南門」。但是此南非校區之南,大家可別搞混了。
▲廈門大學大南門
6、廈門第一座隧道與高架
廈門島內山多平地少,為了提高交通的流量與效率,廈門島內如今遍布著大量的隧道與高架橋,其密度在全國數一數二。不過,隧道及高架在廈門是近十幾年來才興起的。在2000年以前,廈門的隧道與高架橋屈指可數,公路隧道僅有鍾鼓隧道及仙岳隧道。第一座公路隧道是鍾鼓山洞,北起萬石植物園鍾山,南至南普陀寺鼓山,全長1161米,1986年通車。鍾鼓隧道大大拉近了廈門市區與廈大的距離。第一座高架橋是文園路一中門前的高架橋,長130米,雙車道,1991年通車,解決了學生進出存在安全隱患。
▲1990年代鍾鼓山洞舊影
7、百家村不是農村
廈門老市區有一個地名叫百家村。雖然地名有一個「村」字,不過它可不是農村。1927年,為興建廈門第一座公園—中山公園,原公園片區的124家住戶自願遷往此處,為構建中山公園騰出空地,故名「百家村」。百家村的發展亦由此開始。百家村是廈門民國年代規劃且得到實施的幾個新區之一,也是至今保留較為完整的一個老街區,內遍布著眾多的風貌建築,散發著濃厚的市井文化氣息。
▲百家村老街
8、廈門島內唯一的少數民族村落
湖裡區鍾宅村是島內惟一的少數民族村落,位於廈門島東北部,面積3.5平方公里。鍾宅村聚居著3000多名畲民(2000年),其中超過90%為鍾姓。鍾氏先祖原居於河南省許州潁川郡朱昌縣安邑鄉,後遷徙至福建海澄縣嶼上村居住,於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移居鍾宅村,至今已有600多年 歷史 。當地的民俗文化蘊涵著民族信仰,至今仍演繹著本族特色的習俗,例如「送王船」。遺憾的是,鍾宅村已經列入了拆遷的計劃,即將消失。
▲鍾宅鍾氏宗祠
9、五緣大橋上的題字改過了好幾回
五緣灣原名鍾宅灣,因北岸的鍾宅村得名。橫跨鍾宅灣的大橋於2004年建成,當時的名稱是「鍾宅灣大橋」。但到了2005年,出於兩岸政治上的寓意,叫了600多年的鍾宅灣被更名為「五緣灣」。大橋也隨之更名為「五緣大橋」。而五緣大橋上的字一開始使用的是無署名的簡體字,2008年又換成了江澤民題寫的繁體「五緣大橋」。
▲不同時期的大橋題字
10、「前村埔路」寫錯了嗎?
在前埔蓮前東路南側有一條路,路牌上寫著「前村埔路」。很多人都以為廣告公司做路牌的時候把「前埔村路」的字寫顛倒了。其實不然。「前村埔」這個地名確實存在。前埔行政村由前埔、前村等自然村組成,其中前埔自然村的別名也叫「前村埔」,所以這個路牌是沒有錯的。
▲前村埔路路牌
11、1924年,廈門才有了第一條馬路
以前廈門市區沒有馬路,只有狹窄的街巷。民國初,陳舊落後的市政設施,已不能適應廈門商埠日益發展的需要。1920年,地方人士向政府請准徵收兩個月鋪捐和發行公債後,一面規劃測量,一面從徐州、溫州、廣東招工1000多人來廈門,當年12月興築從提督路頭至浮嶼長700餘米的新馬路。此路仿英國「麥嘉頓」式,兩旁建立南洋騎樓式的人行道,一可遮陽,二可避雨,是廈門第一條近代化馬路,遂以「開元」命名。開元路歷時四年於1924年建成。
▲開元路街景
12、廈門北站曾經在島內
現在說起廈門北站,大家想到必然是位於集美後溪的北站。不過在集美的廈門北站還沒建成之前,廈門北站指的是島內的高崎火車站。高崎火車站1958年建成,1982年改名為廈門北站。2010年,新廈門北站啟用後,高崎火車站恢復原名。2012年改稱廈門高崎站。2015年,高崎站停止辦理客運業務。
▲廈門高崎站
13、「內厝澳」還是「內厝沃」?
到了鼓浪嶼,明明碼頭上寫的是「內厝澳碼頭」,路牌也是「內厝澳路」,但沿路的門牌號卻成了「內厝沃」,這不禁讓人疑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澳」跟「沃」普通話一個讀ao4,一個讀wo4,閩南話的發音也不相同,意思更不同,怎麼會混著使用呢?這是因為在70-80年代,「沃」曾經做為「澳」的簡體字出現過一段時間,後來廢除了。所以除了內厝澳以外,幾乎廈門所有帶「澳」的地名,都可以見到兩種寫法。比如:「頂澳(頂沃)」、「下澳(下沃)」、「澳頭(沃頭)」。「澳」其實才是正確的寫法。但是「下澳社區」如今變成了「下沃社區」,頂澳卻不變,比較混亂。
▲門牌上為內厝沃路,路牌卻是內厝澳路
14、鼓浪嶼近1/3的路名以省市名稱命名
鼓浪嶼上的道路30餘條,有近1/3的路名以省市地名命名。其中,福建路以省命名。泉州路、漳州路、福州路、三明路、興化路(莆田舊稱)以市命名。永春路、海壇路以縣命名。安海路以鎮命名。
▲鼓浪嶼路牌
15、廈門島內還有多少城中村?
現在廈門島上的城中村都是由原禾山地區的村莊演變而來,湮沒在大馬路及高樓大廈之中。若以成功大道與仙岳路為界,把廈門島用「十」字分成四個區域來看。西南已經幾乎完全城市化。北部由於機場限高,不少村莊還有保留。而東部因為原本是前線(面對金門)的原因,發展較晚,城中村至今仍然不少。但是這幾年東部的發展力度很大,村莊也不斷的在消失或萎縮。如今廈門島上仍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城中村,不過比起民國年間統計的178社,已經消失了很多。
▲廈門島內現存城中村分布(紅圈部分)
16、這個廈門地名99%的本地人都「讀錯」
曾厝垵的「垵」字,隨便問一個人,這個字怎麼念,絕大部分會回答你是平聲的ān。廈門話也是念平聲,與「安」同音。但字典卻告訴你這個字讀ǎn(第三聲),不讀ān(第一聲)。公交車的報站廣播跟隨字典,念的是上聲的ǎn,反而有點怪怪的。只能說這個正規讀法沒什麼群眾基礎。
17、淘大食品的英文為何是AMOY?
AMOY是廈門的英文舊稱。可是在淘大食品的包裝上,英文出現了AMOY的字樣。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淘化大同的前身淘化在1908年於中國福建省廈門成立,除釀制豉油外,也兼營牛奶業務。1928年,淘化大同正式於香港成立,設廠製造豉油。為紀念公司發源地,淘化大同將其英文名稱定為Amoy Food。解放以後,廈門的淘化大同根據業務被拆分並入了醬油廠與罐頭廠,成為後來海堤、古龍品牌的基礎。而淘化大同品牌繼續在香港經營,一直延續至今。
▲淘大食品商標
18、有些地名的廈門話不能直接照字念
區分廈門本地人與其他閩南人(或者特務)的方法除了口音外。可以讓他們念一下「文灶」、「蓮坂」、「安兜」、「泥金」這幾個地名。如果他們直接用閩南話念出上面的地名,基本可以排除是本地人。因為這幾個地名廈門話要念「麻灶」、「劉坂」、「庵頭」、「塗任」。這些地名的文字後來被雅化了,但是廈門話卻保持原來的傳統,一般也只有本地人才知道。
19、廈門島上有兩個城隍廟
廈門城城隍廟原址位於廈門城內,今中山路城隍廟巷一帶。文革時毀,原城隍廟的范圍被改建為新華路郵局及思明區人民醫院。1980年代,龍海人吳天發在廈港南華路11號之2住宅重建廈門城隍廟,後來規模慢慢擴大。廟內供有一尊明代的石獅子和明代的城隍爺。但是按道理說,「有城才有城隍」,而南華路遠離古廈門城。近來又有信徒在古城西路接近原址的位置復建了一座城隍廟行宮,也請進了廈門城開基祖城隍金身。因此出現了廈門島上有兩個城隍廟並存的特殊景象。
▲南華路城隍廟vs古城西路城隍廟行宮
20、廈門有5條街巷 年齡超過250歲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版《同安縣志》記載,當時廈門的古街道,已有25條,近城的叫內街,有橋亭街、新街仔、塔仔街、局口街和菜媽街5條;近海的叫外街,有石埕街、提督街、碗街、紙街、竹仔街、磁街、外關帝廟後街、神前街、中街、亭仔下街、木屐街、港仔口街、島美路頭街、轎巷街、五崎頂街和走馬路街等16條;內、外街中間,還有火燒街和關仔內街2條;在廈門港又有橋仔頭市和市仔街2條。這些古街道寬僅3米左右。250年後的今天在還沿用乾隆年間街名,剩下局口街、橋亭街、菜媽街、小走馬路和市仔街5條。
21、中國第一所幼稚園在鼓浪嶼
中國最早創辦幼兒園(幼稚園)的地方是鼓浪嶼。清光緒二十四年正月(1898年2月),英國人韋愛莉在鼓浪嶼創建懷德幼稚園。創辦以來一直沒有間斷,即今鼓浪嶼日光幼兒園。在廈門,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幼兒園是民國初年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幼稚園。
▲懷德幼稚園畢業生合影
22、廈門最高的地方有多高?
同安汀溪的雲頂山為廈門市轄內最高山峰,位於安溪、南安兩縣交界處。峰頂常有雲霧,故稱雲頂山,海拔1175.2米,相當於356層樓高。廈門島最高峰是洪濟山的主峰雲頂岩,海拔339.6米,與今天在建的廈門國際中心同高。鼓浪嶼島最高峰為日光岩,海拔92.6米,比對岸的瑞頤酒店略矮一些。
▲同安雲頂山
23、帶有民國色彩的路名
在同安路實驗小學對面,有幾條平行的小路名稱很特別。它們是忠孝里、仁愛里、信義里(有沒有很像台灣的路名?)。這些路名源於民國初年新生活運動所倡導的國民道德中的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幾個在台灣路名中仍然常見的字眼,在大陸已不多見。廈門其他比較有民國色彩的路名都被改名了,比如民國路改為新華路,民生路並入民族路,新生路並入深田路等。可惜,由於拆遷,忠孝里與仁愛里名存實亡,信義里相對完整,還有不少一些老別墅。
▲忠孝里、仁愛里、信義里周邊地圖(1980年)
24、幸福路竟與宮廟有關?
幸福路是大家很喜愛的廈門路名,因為幸福的寓意很美好。但是其實這條路本跟幸福沒有太大的關系。這條路以前叫做佑福路,因為那裡有座佑福宮而得名。一直到了文革破四舊,才將「佑福路」改了一個字,變成了「幸福路」。
㈢ 廈門發展歷史
看下廈門島的歷史沿革跟島內的發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廈門島設嘉禾里,隸屬泉州南安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移泉州永寧衛中、左二所於廈門島,兵額1204名,兵船20艘。廈門故稱中左所。
其餘不多述,總之清代以前的廈門島一直都屬於泉州府轄區。
泉州與廈門一府雙中心時期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鄭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分理軍政各事。三月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灣荷蘭殖民者派何斌來思明州請求通商,鄭成功以荷蘭當局每年輸餉5000兩、箭坯10萬枝、硫磺千擔為條件許之。之後鄭經又於康熙二年(1663年)將州改制為縣,設縣署,有知縣等職。是為「思明縣」之名首次出現。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萬正色帶領清軍大舉進攻金廈,鄭經逃往台灣,廈門被清兵佔領。由此,結束了30年之久的鄭氏政權,廈門歸屬清政府統治,並取消思明縣,恢復廈門稱謂,仍歸同安縣管轄,復稱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師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師東征台灣,同月攻佔澎湖,鄭克塽降。收復台灣後,在台改承天府為台灣府,屬福建省;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與福建分治。
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移府廈門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專設水師提督,駐海澄,首任提督為施琅)
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又奏准開放海禁,並在廈門設立海關(清泉州府有海關關所十所,分布於泉州沿海各縣)。自此清政府把廈門作為與台灣聯系的樞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設立台灣廈門兵備道,統一管理廈門與台灣軍政要務。清政府開放海禁,在廈門設閩海關,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貿易者,皆由海關辦理,由此開放廈門與台灣鹿耳門為規定的負責運送士兵,軍資與貿易的唯一單口港,但商民經常無視這一指定航線,"其貪時之迅速者,俱從各處直走外洋,不由廈門出入」,後大勢所趨又開放石獅蚶江等港與台灣對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萬正色題請未准後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媽祖。康熙恩准敕封媽祖為天後,次年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從泉州改駐廈門(稱為泉州府廈門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蘇祿國(今菲律賓)派泉州籍華僑龔廷彩為正使,率領官員12人,華僑舵工,水手31人,前來中國朝貢,於7月25日抵達泉州灣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廈兵備道,而將原設泉州的興泉兵備道衙門移駐廈門。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華僑出入國。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劃永春直隸州歸興泉道,並改稱分守巡海興泉永兵備道。屬於監察區級別。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備銜,稱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共管轄二府一州。其職能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驛務,監發兵餉、監造戰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晉江蚶江港(今石獅)與台灣鹿港對渡貿易。設海防通判駐蚶江。泉州附屬各港口航行於台灣的船舶均要到蚶江關口掛驗,方准出海。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許蚶江與台灣八里岔對渡。蚶江港興盛時期,每日有300餘艘船舶進出港口。嘉慶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鄭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灣史》(台北版)載:道光四年(1824年)台灣又開放海豐與蚶江通航。稱為「泉州總口」的蚶江,成為大陸與台灣通商貿易的中心碼頭。清政府在蚶江設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屬正五品衙門),下設海關、厘金(稅務)、營盤、海陸訊,統管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對台貿易達110年之久。
廈門獨立出泉州府時期
直至鴉片戰爭後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租界,成為閩南對外中心。這段特殊時期不屬於泉州府管轄范圍,在這之前廈門島都是屬於泉州府的一部分。
動盪的民國時期廈門島正式獨立出泉州。
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後時局穩定,廈門設立特區,泉廈分治成為定局。
自廈門島建制開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屬於泉州管轄范圍,泉州府的廈門島自清代開始發展,成為泉州以外的另一個中心其實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鄭成功開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導廈門島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廈門的地位。近代廈門剛獨立出"泉州府「的發展也是一樣,1933年初廈門市政籌備處成立,並改為思明市政籌備處,由泉州晉江人許友超任處長,許友超在《思明市政籌備處匯刊》說:「思明為閩南要埠,政務煩劇,治理實難。......」申請設市。1933年12月1日廈門市政府成立,廈門獨立設市始於此,泉州晉江人許友超成為廈門歷史上的首任市長。新中國建國後廈門首任市長是泉州永春人梁靈光。從官方到民間泉州對廈門的推動可謂"名正言順「,清末民國時期最初廈門島獨立出泉州的近現代發展中,泉州民間對廈門的推動:如最早開發了大半個廈門島的泉州人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等他們開發了大半個鼓浪嶼的別墅,開發了廈門最早的商業區中山路一帶的商住樓,廈門最初的水電、馬路、電話通訊等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與他們有關,清末至民國鼓浪嶼上的富商別墅最多數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廈門本土最著名的陳嘉庚在捐建廈門教育方面也沒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幫助,特別是在1934年陳嘉庚的企業破產後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到了現在自不用再說了,看看廈門十大富豪大多是哪裡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廈門其實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動發展起來的,這股力量貫穿了整個廈門島的發展史。
㈣ 廈門古代是什麼地方
1——遠古時,因為白鷺棲息之地,廈門島又故而稱「鷺島」。
2——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
3——明代被稱中左所。
㈤ 泉州晉江福全古城:「古廈門城」就這樣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晉江紀行:
二十年前,還是大學生時,曾在晉江城區短暫逗留,現依稀只記得吃過一碗味道極佳的沙茶麵。半年前,和家人前往五里橋觀光,從橋的南安一側徒步趕往晉江一側,因暮色漸起,只是匆匆一行。此外,對晉江地區,一直未曾有深入的接觸。
11月10日,忽然心血來潮,與友人啟動晉石(晉江與石獅)自駕之旅,經翔安、南安,先是進入晉江境內的圍頭半島,期間,網路了一下鄰近的景點,得知不遠處有個福全村。剛開始,以為福全村只是一般的漁村聚落。當村口巍巍然的城樓突然映入眼簾時,才恍然大悟 —— 這居然是一座大明古所城舊址。
對於所城,我並不陌生。
明初,為抵禦海上倭亂,朱元璋派人前往沿海構建衛所海防體系,修建了為數眾多的衛所之城,形成中國漫長海岸線上的鏈式「長城」。其中,位於泉州府境內的永寧衛便是其中較為有名的一座。
作為永寧衛下轄的兩個千戶所,福全所與中左所(廈門城)的城防建設,可謂並蒂而生。一是 建造時間都是 138 7年 , 二是建造者都是朱元璋的發小江夏侯周德興。 從一些資料看,六百多年前的中左所,就總體的格局而言,很可能大致相同於現在的福全古城。
今天,昔日的中左所已經壯大成為一座繁華的國際化海灣城市,而與之同時建造的福全所,則靜靜座落在圍頭半島的一隅,波瀾不驚,人煙稀少,彷彿已被匆匆的時光之流所遺忘,又彷彿刻意地為後人留下滄桑 歷史 的印痕。
令人不解的是,這個小小的彈丸之地,竟然人才輩出,古代曾出過11 位進士,9位舉人,恢復高考那年,村裡同時有6人考上廈門大學。特別是城裡的蔣氏人家,不僅曾世襲所城千戶之職,還曾出過一位明末相國— 蔣德璟。蔣德璟與其父蔣光彥都是進士出身。我在古城內行走時,看到蔣德璟的相國府遺址上已經蓋起了一棟新宅,應該是紀念館。
福全古城最高的地方叫元龍山,山上有座關公廟,我在古城裡,也見過另一座關公廟。小小地方,居然有兩座關公廟,顯然,關公的信仰在這里很流行。元龍山不算高,比較奇特的是,它由巨岩組成。站在元龍山上,遠遠地,可以看見古城的錯落民居、海灣一角與及為數不少的白色風力發電機。
慢慢走在福全古城裡,如同走在神靈與祖靈共同佑護的家園里,不敢有一絲的喧嘩,唯恐驚動這海風輕拂中的沉睡世界。無論是中西合璧的番仔樓,還是用心良苦的官式大厝,很多已經人去樓空,只是在廳堂中懸掛著已故老人的遺像。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已經坍塌到只剩殘垣斷柱的大厝,其屋檐上蔓延著紫色的喇叭花,花兒開得正艷,但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或許只是一宿風雨,可能便會使它消失於人世。這座大厝的廳堂中,同樣擺放著一幅頗為顯目的遺像,面部特徵較為奇異,似乎是南洋人的長相,細觀之,遺像上竟還有英文徽記。據村民講述,從福全古城曾走出大量的華僑華人。這些華僑華人愛鄉情深,對古城的保護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且一有機會,便會返回古城省親。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
從平和的莊上、壺嗣、南山城、雲霄的菜埔城、漳浦的趙家堡(其實也是城)、長汀的古城再到此次的福全所城,我對福建的城堡有了初步的了解,盡管有不少城堡已經湮滅於人世,我還是不得不說,福建最值得探尋的建築,其實是「城」。不管是土城,還是石城,不管是衛所之城,還是平民之城。畢竟,城市終究是人世間最繁華最重要的生息之地。
太過匆匆,福全古城尚只是了解其一斑,而我已經深深為其所觸動。
寫於2018年11月
作者簡介:林鴻東,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鷺客社創辦人,在廈門翔安工作。
LOOKERS 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㈥ 廈門,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廈門,這座海濱城市很年輕,年輕的個「稚嫩的未成年少女」。
中國有許多海濱城市和半島城市,但海島城市不多,最著名的兩個是香港與廈門。唯獨最小的廈門島屬於灣內島嶼,退縮在海岸線內,三面被大陸溫柔地環抱—徜徉於「花園」之中,光彩奪目。
-01- 海長進了身體里
廈門第八市場夜景
廈門,就是讓人易動泡茶、吹風、聽浪、看月亮的閑心,繾綣於她的溫柔之中。
㈦ 廈門哪裡有近代史意義的地方
1842年8月,中國戰敗,與英國簽訂條約,開放一批城市,其中就有廈門。整個廈門在近代史里都有意淫。不過說典型,可能胡里山炮台吧,是廈門市重要的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廈門城遺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新華路43號東側,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稱廈門所城。古城牆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政府為了加強海防,防倭寇侵擾令夏侯周得興在東南沿海築建所城。清朝康熙年間,施琅收復台灣後,在明代古城內成立水師提督衙門(廈門市公安局附近)。康熙二十四年,舊的城牆被拆除重新擴建,城牆周圍長約2000米。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第二次重修,進行擴建。廈門城遺址是廈門城遺留的重要遺跡,也是廈門城市發展歷史的重要見證,截止2003年考古發現的只有約1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