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解放初廈門大學什麼樣
擴展閱讀
杭州大廈有哪些專櫃 2025-02-12 15:11:23
天津保密認證機構有哪些 2025-02-12 15:11:22
北京哪個區離北京近 2025-02-12 15:03:15

解放初廈門大學什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6-30 15:39:27

⑴ 關於廈門大學的歷史

網路
http://ke..com/view/6408.htm

1921年: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
1926年:開始研究生教育。
1937年:改為國立廈門大學。
1952年: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
1963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大學。
1986年:試辦研究生院。
1995年: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1996年:教育部首批批准廈大建立研究生院。
2001年:列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2004年:確定為中國副部級大學。
2005年:以全優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
內遷長汀
1937年12月-1945年7月,廈大內遷長汀辦學。
陳嘉庚創建的私立廈門大學於1937年7月1日正式被南京國民政府接管,改名為國立廈門大學。7月6日,教育部任命清華教授薩本棟博士為廈大校長。緊接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9月3日,廈大生物大樓被摧毀,於是遷校的計劃被提上議程。9月4日,廈大借閩西職業學校為臨時辦公處繼續辦公,並在鼓浪嶼借得英華中學和毓德女校的部分校舍,但鼓浪嶼還是處於戰火嚴重威脅下,所以薩校長多方考慮,與省主席陳儀商定將廈大遷往與江西省交界的山城長汀。薩校長委派教務長兼文學院院長、語言學家周辨明博士去福建內地選址。周博士的父親周之德牧師(福建惠安人)自1892年始即在長汀傳播基督教,遂選定長汀為廈大內遷的校址。省政府撥給的遷校經費只有5000元。
廈門大學於1937年12月20日停課,准備遷移。師生從24日起分批出發,至1938年1月12日,人員安全抵達。校本部和大禮堂設在縣城的文廟。1938年遷汀後,共計學生239名,教職員8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人,講師8人 ,助教14人。當時廈大規模甚小,是國立大學中得到中央政府遷校經費最少的,但薩校長實行質重於量的辦學方針,取得了優異的辦學成績。當時廈大極其重視師資質量和國際交流,1941年廈大51名教授中,有47名來自清華大學。美國地質地理專家葛德石稱廈大為加爾各答以東之第一個大學。教育部於1940年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專科以上學校學業競試,廈門大學以最少經費取得最好成績,獲得團體第一名 ,第二屆競試蟬聯第一。在1943年的本省專科以上學校學生辯論會和聯合國論文競賽中,也獲得了第一名。 廈大在薩本棟校長帶領下,在抗戰艱苦時期取得了極大發展。剛來到長汀的時候,學校只有3院8系,分別是文學院、商學院、理學院,學生為284名,教師83名。 到1940年,學校發展為4學院13系,學生發展到600餘人。到1944年,全校發展為4學院15系,在校學生已有800餘人。1945年抗戰勝利時,全校發展為4院15系,教授、副教授94 人,學生達到1044人。內遷長汀這段歷史,使廈大贏得了「南方之強」的聲譽,也反映了廈大和清華的深厚淵源。
全國院系調整——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廈門大學損失嚴重,但也為全國高教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山東大學:1952年,廈門大學海洋系師生轉入山大組建山東大學海洋系。
中國海洋大學:山大1958年遷往濟南時將海洋系留在了青島,後發展成為青島海洋大學,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
浙江大學:1952年,廈門大學的電機、土木、機械三個系各一部分並入浙大。
東南大學 :1952年,廈門大學工學院的機械和電機兩系以及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的部分院系組建成南京工學院,即後來的東南大學。
河海大學 :1952年,南京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和廈門大學等高校水利專業合並,在南京成立了華東水利學院,即現在的河海大學。
南京大學 :1952年,廈門大學俄語專業合並到南京大學外文系,俄語專業的學生也轉到該校外文系學習。
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51年5月,廈門大學、西北工學院、北洋大學三校的航空系並入清華,設立清華大學航空學院。上述三校的航空系本非直接參與組建北航(北航於1952年成立)。
上海財經大學 :1953年的全國院系調整,廈門大學企業管理系被調整到上海財經學院,即上海財經大學。
同濟大學:1952年,廈大的土木建築並入同濟大學。
內蒙古大學:1957年,以北大,南大,山大,廈大,中山大學,五校為主,國內十餘所著名高校(包括清華、南開等)共同創建了內蒙古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80 年前是一家。1924年6月,廈門大學三百餘位教師和學生鬧-學-潮離校到了上海,在原來廈門大學教授歐元懷、王毓祥、傅式說等人的幫助下成立「大廈大學籌備處」。「大廈」即「廈大」之顛倒,後來取「光大華夏」之意改名大夏大學。解放後經院校合並,發展為今天的華東師大。
大連海事大學:大連海運學院(1994年更名大連海事大學)是在50年代高校院系調整中由東北航海學院、上海航務學院、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合並而成,而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即為從廈門大學分出的航務專科。
福州大學:1960 年,為籌辦福州大學與物質結構研究所,盧嘉錫院士赴榕任職(化學一所也隨之遷往福州),化學系的一批優秀教師也來到福大。廈門大學物理系也調出林星等數十名教師組建福州大學物理系。廈大的電子物理組技術物理一組,電子物理組及其電子管試制車間(相當於廈大物理系的2/3)也同時轉入福州大學物理系。此外,數學系的計算數學、應用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相當於廈大數學系的3/4)也遷到了福大。為了創立福州大學,廈大分出了一半的理科,而不是大家一直認為的一半的工科,廈大工科早在50年代就已分到其他高校了。

⑵ 廈門大學迎來建校百年校慶,廈門大學的王牌專業是什麼

首先廈大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文理工農醫都有涉及,曾經的廈大還是相當輝煌,但是由於歷史原因現如今,主要是以文科和社科作為王牌專業,主要有以下專業:

1.經濟學

廈大經濟學院起源於1921年建校初期的商學院,而在1981年成立經濟學院。歷史相當悠久。在2019年教育部學科排名中,廈大的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分別排名第8和第5。同時應用經濟學被評為A級學科。 如果想學經濟學,廈大將是一個很棒的選擇。同時如果高考成績特別優異,有可能就讀於王亞南經濟學院(簡稱亞南院),這個是廈大經濟學最強的一部分,其對於數理要求和英語要求特別高,課程基本上是全英文教學,有能力的學弟學妹可以闖一闖。順便提一下,經濟學院不支持轉專業(這里指的是從其他學院轉入經濟學院),當然可以選擇輔修經濟學,這是允許的。

據我所知,廈大最厲害的就是這四個,當然也有其他厲害的專業,在我看來能夠稱得上是王牌的,就是這三個。

⑶ 廈門大學校史

1919-1921 籌辦與立校
廈門大學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被毛澤東同志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建的,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綜合性私立大學。
校主陳嘉庚先生,獨資創辦廈門大學,並財政上資助廈門大學達 16 年之久。面對經濟不景氣的艱難境遇時,陳嘉庚仍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
校旨、校歌、校徽、校訓均闡明「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之理念。校歌由鄭貞文寫出歌詞,著名音樂家趙元任譜曲;校徽由陳嘉庚先生親自確定,並沿用至今;校訓為「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1919年8月,在上海聘任全國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黃炎培、汪精衛、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復、黃琬、葉淵、鄧萃英等10人為籌備員。
1919年10月召開私立廈門大學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擬訂《廈門大學組織大綱》,會議推舉鄧萃英為廈門大學首任校長、鄭貞文為教務長、何公敢為總務長。
1921年4月6日,私立廈門大學假集美學校舉行開學儀式,中國第一所由海外華僑傳辦的大學宣告成立。
初創時,學校設有師范、商學兩部,師范部下分文、理兩科,學制預科兩年、本科四年。

1921-1937 私立與初創
1921年7月4日,林文慶接受陳嘉庚先生邀請繼任廈門大學校長。
在林文慶校長掌校期間,初步建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至1930年6月,全校共設 5 學院、21 學系。
學校在林文慶校長的主持下,以「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為校訓,致力於行政與學科建設,重金禮聘知名教授學者,一時群賢畢至、名流雲集,如:
文學家、國學大師:沈兼士、林語堂、魯迅
哲學家:張頤(1927年11月-1929年7月任副校長)
語文學家:台靜農、陳衍
歷史學家:薛永黍 、鄭德坤
人類學家:史祿國(俄籍)
社會學家:徐金聲
數學家:姜立夫
物理學家:胡剛復、朱志滌、孫貴定、雷通辭、鍾魯齋
法學家:黃開宗、區兆榮
政治學家:王世富、丁作韶
會計學家:鄭世祿、陳德恆
銀行學家:馮定璋、朱保訓
1922年2月,私立廈門大學董事會正式成立,陳嘉庚為永久董事,陳敬賢(陳嘉庚胞弟)為董事,林文慶為當然董事。
1935年5月10日,重新組建校董會,陳嘉庚仍為永久董事,林文慶為當然董事,汪精衛、孫科、宋子文、王世傑、孔祥熙、黃奕柱、曾江水為名譽董事,陳延謙、李俊承、黃廷元、黃伯權、洪朝煥為校董事。

1937-1945 國立與抗戰遷汀
1937年7月1日經陳嘉庚函請,南京國民政府同意將私立廈門大學改為國立。
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薩本棟博士任廈門大學校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為保證教學不致中斷,廈門大學經教育部批准遷往閩西山城長汀。1938年1月17日,學校在長汀復課,時為在校生數僅為198人。
在長汀辦學八年中,學校延聘許多良師學者,廈大學生一方面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組織成立「國立廈門大學學生救國服務團」等團體,投入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斗爭;一方面勤勉學習,發奮攻讀,務期求得真正學問,在校生達1044人。
1940年8月至1941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首屆和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學業競試,廈門大學均名列第一,蟬聯冠軍。國民政府教育部全國通令嘉獎,廈大由此被譽為「南方之強」。
1944年春,英國紐凱索大學教授雷立克,美國地質地理學家葛德石,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劍橋大學生物化學教授李約瑟博士等先後來校考察和學術訪問,稱贊「廈大為加爾各答以東之第一個大學」。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稱之為「東南最高學府」、「國內最完備大學之一」。
廈門大學在長汀辦學期間成績卓著,獲得當時社會各界一致贊揚,學校遷返廈門時,長汀社會各界送大匾額譽為「南方之強」。
1940年4月6日(國外定為5月6日),廈門大學校友總會宣告成立。

1945-1949 復員廈門
1945年9月19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為國立廈門大學校長。
1946年4月6日,汪德耀校長發表《25周年校慶致校友書》,提出「兼容並包」及「學術思想自由」的辦學主張,表明廈大的辦學已具有開放性的特徵。
1946年,學校增設海洋學系,1947年贈設國際貿易學系,1948年7月將機電工程學系分設機械、電機2個系,理學院也因之分設理學院和工學院,至此,全校擴展到5個學院18個學系,學校形成了學科比較齊全,具有文、理、工的綜合性大學。

1949-1966 建設新廈大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廈門市軍管會於10月20日委派軍代表吳強、肖楓接管廈門大學,組建新的廈大黨支部。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經濟學家王亞南教授為廈門大學校長。
王亞南校長學術造詣深厚,知識淵博,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翻譯《資本論》的第一人。他能正確處理政治和業務關系,重視提高教學質量,關心學生和年青一代,善於發現人才,培育人才,被譽為「懂得人的價值」的教育家,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當年就是他發現並加以關心培養的。
建國初期,國家為了適應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要,對高校院系進行了調整。廈大也按照國家要求進行一系列教學和體制改革。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
1958年7月,廈門大學下放歸福建省管理。
1963年9月,經中央批准,廈門大學改為直屬教育部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

1966-1976 十年動亂,謀求發展
1969年12月6日,教育部軍管組等四單位通知,將廈大下放福建省管理。
1976年10月,「四人幫」垮台,宣告「文化大革命」歷史結束。同時,廈大也將翻開廈門大學歷史的新一頁,廈大人也將譜寫新的歷史篇章。

1977-2006 改革開放,重振雄風
1977年曾鳴同志被任命為中共廈門大學委員會書記,而後兼任校長。
學校1977-1981年歷任黨政領導成員名單:
校黨委書記:曾鳴(1977-1984)
校黨委副書記:司守行、趙源、謝白秋
校長:曾鳴(1978年4月-1982年2月)
副校長:司守行(兼)、蔡啟瑞、趙源(兼)、未力工、潘懋元、唐仲璋、傅家麟
1978年2月,廈門大學恢復為教育部部屬全國重點大學。
1995 年7月,廈門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 」建設行列。
1996年,廈門大學成為首批獲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1997年4月,廈門大學「211工程」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審定立項建設,有8個學科項目被列為「九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
2001年2月,被列入國家「985工程」一期重點建設高校之一。
2001年4月6日,廈門大學漳州校區奠基興建。
2001年7月,廈門大學「九五」「 211 工程 」建設項目以優異成績通過國家 驗收。
2002年10月,廈門大學「 十五 」「211工程」建設通過教育部專家組立項審核。
2003年9月,廈門大學漳州校區正式啟用。
2004年,廈門大學被列入國家「 985工程 」二期重點建設高校之一。
2004年7月,廈門大學被增列為中管高校。
2005年11月,在教育組織的高校本科教學評估中,廈門大學本科教學取得「優」的評價。

⑷ 傳奇人物陳嘉庚與廈門大學文化

廈門大學是中國十大高校之一,是眾多考生夢寐以求的一所學校,它位於風景怡人,繁華熱鬧的鷺島廈門。廈門大學作為廈門的標志性人文地標也成為眾多遊客來島必去的旅遊景點之一。那麼,你想知道它和陳嘉庚先生之間有什麼淵源嗎?就跟著我一起看看 廈門文化 吧!

廈大校歌:自強,自強,學海何洋洋!誰欲操鑰發其藏?鷺江深且長,致吾知於無央,吁嗟呼南方之強!吁嗟呼,南方之強!

1921年4月6日,在高昂的校歌聲中,廈門大學宣告誕生,為了創辦這所大學,當時已年近五旬的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提前兩年從新加坡回國並認捐了四百萬元大洋,這個數額,相當於他當時的資產總值。

原廈門大學黨史、校史研究室主任洪永宏:陳嘉庚認定教育為立國之本,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使他認定在興辦小學、中學、各專科學校的基礎上,為振興中華盡一份力的時機已經到來。

當時,陳嘉庚已經在廈門創辦了集美學校,規模宏偉、師生人數為全國之首。為了修建廈門大學的校舍,陳嘉庚親自考察校址,13集電視動畫系列劇《陳嘉庚的故事》還原了陳嘉庚的雄心:

西至許家村,東至胡里山炮台,北至五老山,南至海邊,兩千餘畝都應劃入廈大范圍。廈大應當成為南方之強,應該包括文理法工商醫,學生應達到三四萬人。

在那個時代,能有如此大的雄心傾資興學的,恐怕只有陳嘉庚。他在華人企業家中並不算特別富裕,卻始終為振興中華、發展教育貢獻著自己的一切。

廈大創辦起來了,但還需要大量資金維持辦學。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波及世界,陳嘉庚的企業也難以獨善其身,有人勸他停止維持廈大的經費。陳嘉庚斷然拒絕,他變賣了部分校產,舉債維持廈大教學。這便是「出賣大廈、維持廈大」的典故。陳嘉庚的曾侄孫陳立人回憶:

陳立人:每一分錢都捐贈過來廈門大學來興學。到後來他回國以後,決定把資產都歸於國家來處理。

1937年,陳嘉庚實在無法再獨立維持廈大辦學,他將廈大無條件捐獻給了政府。始終被稱為「校主」的陳嘉庚,在解放後繼續出資,為廈大修建了大量校舍。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如今,廈門大學已成為廈門最著名的一處人文地標,而美麗的廈大校園,也成為世人對於創辦者永久的思念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