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鼓浪嶼必玩的五大景點
鼓浪嶼必玩的五大景點有:菽庄花園、日光岩、皓月園、風琴博物館、國際刻字藝術館。廈門鼓浪嶼必玩五大景點介紹:1.風琴博物館風琴博物館和鋼琴博物館絕不是同一個地方。有5000多套不同年齡的器官。如果遊客喜歡音樂,一定要來這里看一看。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器官博物館,也是中國唯一的器官博物館。
2.國際刻字藝術館國際刻字藝術館是國內唯一的刻字藝術館。裡面每一幅刻字作品都是巧妙精美的,還展出了許多名家的刻字作品,風格各異,有的還頗有印象派的感覺,非常抽象。總的來說是非常不錯的,但如果不是書法,刻字藝術愛好者,或許會對這些藝術作品猜叢敗感到難以理解,但抱著欣賞的眼光來看看也是不錯的選擇。
![](http://www.branchsmith.com/images/loading.jpg)
㈡ 鼓浪嶼必玩景點有哪些
鼓浪嶼必玩景點
鼓浪嶼是福建廈門市的一個島嶼,位於廈門島東南方4公里處,是廈門市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島上有著多處必玩景點,接下來將為大家詳細介紹。
曾厝垵
曾厝垵是鼓浪嶼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是一座充滿著異域風情的小鎮。這里的建築風格兼具東西方元素,而且充滿著濃郁的藝術氣息。曾厝垵是廈門著名的文化街區,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
在曾厝垵,你可以欣賞到各種美麗的建築,包括慢慢品嘗美食,淘一些藝術品作為紀念品。此外,這里的街道也是一道風景線,遊客可以慢慢地漫李搭埋步其中,領略不同的景緻。
菽庄花園
菽庄花園是鼓浪嶼島上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大的花園,佔地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7,394平方米。菽庄花園由荷蘭人薩默菲爾德於1913年在鼓浪嶼的樂山建造,因為莊主名叫菽,花園因此得名為菽庄花園。
菽庄花園內綠樹成蔭,花團錦簇,讓人心曠神怡。這里的建築也非常具有特色,獨具魅力,建築中融合了中國園林藝術和西方建築風格,古時傳說這個花園是個戀人約會的場所,所以哪螞這里也被稱為「愛情花園」。
海濱浴場
鼓浪嶼有很多美麗的海灘,海濱浴場就是其中之一。這里的沙灘細軟,海水清澈,是個非常好的游泳、玩耍場所,尤其適合小朋友。此外,這里的浴場上還會有一些賣海鮮的小攤,遊客可以買上一些新鮮的海鮮,自己在海灘上烤烤,非常愜意。
海濱浴場還有一個非常適合夜遊的場所——鼓聲燈塔。這座燈塔沿海路步行大約20分鍾可達,晚上開燈後,可以從遠處就看到它高高聳立在海邊,燈光閃耀,非常漂亮。
總結
鼓浪嶼是一個值得一去的地方,這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都非常出色。曾厝垵濃郁的異域風情、菽庄花園的人文景觀、海濱浴場的枝余沙灘和海鮮賣攤,每一個景點都有著自己的特色,都值得遊客一去。如果有時間,不妨多安排幾天時間,慢慢旅遊,細品這個美麗的小島。
㈢ 廈門鼓浪嶼有哪些景點好玩的景點介紹
廈門鼓浪嶼是一處非常有名的旅遊景點,這里有著眾多的遊玩景點,非常值得小夥伴們前去遊玩,那麼鼓浪嶼到底有哪些好玩的旅遊景點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日光岩(適合眺望)
日光岩本叫「晃岩」,相傳鄭成功來到晃岩,看到此地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岩」。此處是鼓浪嶼的最高峰。站在日光岩上,可以看到鼓浪嶼全景,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金門。
開放時間:7:00-18:00
景區內的索道、百鳥園、電影院的開放時間:冬季8:30-18:15;夏季8:30-18:45
門票價格:60元
2、琴園
琴園是浸透著文化藝瞎灶術韻味的觀賞游覽區。園內建有百鳥園、音像館、藝術畫廊和緬懷先烈的英雄頌園。此外,還有旋律廣場、琴思廣場、流音小築、聽濤崖等,可謂處處與鋼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鼓浪嶼上誕生過許多音樂才子和鋼琴詩人,島上鋼琴居全國之冠,所以,被譽為「鋼琴之島」、「音樂家的搖籃」。
門票價格:20元
地址:廈門市鼓浪嶼英雄山
開放時間:7:00-18:45
3、萬國建築博覽
萬國建築博覽近年陸續建成的:有原鼓浪嶼公園中改海底世界;有鄭成功高大雕像及浮雕的皓月園;有中國著名婦科專家林巧稚大理石像的毓園;灌木花卉、棕櫚婆娑、華果飄香的會橋亞熱帶植物引種園;陳列廈門千年歷史、特區建設概貌的廈門博物館;頌揚英雄業績的鄭成功紀念館;以及延平公園和港仔後游泳場、中山圖書館、人民體育場,和有園林建築風格的鼓浪嶼別墅、觀海園旅遊渡假地、鼓磨畝扮浪嶼賓館等。
在鼓浪嶼上1.78平方公里中,有這么多功的公園和館舍,其密度恐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4、海底世界
廈門海底世界坐落在鼓浪嶼東岸黃家渡,原為鼓浪嶼公園,緊靠輪渡碼頭.它擁有來自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海水淡水魚類350多種一萬多尾。廈門海底世界坐落在鼓浪嶼東岸黃家渡,原為鼓浪嶼公園,緊靠輪渡碼頭。走在輪渡碼頭上一眼就看到花壇族擁有一個海藍色水晶宮建築,那就是「廈門海底世界」。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8:00-18:00(夏季延長半小時)
門票價格:成人:70元/人;兒童、軍人、老人:40元/人;離休老人可免票。
5、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是其夫人廖翠鳳的家,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原為二層別墅,因年久失修,已塌圯一層。林語堂結婚的廳堂、新房仍在。
別墅為英式,拱券迴廊,前部為兩房夾一廳,為兩層坡頂。後部中間為小花圃,兩旁為二層小樓,連著前面的主房,後花園里還有魚池。
別墅的線腳重疊纖麗,而二樓的欄桿卻甚簡約。地下隔潮層並不低矮,保證了其上的廳房乾燥舒適。一樓中廳拱券前為一長長的石階,石階四周為古榕、龍眼、玉蘭,把小花園籠罩得濃蔭婆娑,清新涼爽,耐早一派溫馨的氛圍。
林語堂在鼓浪嶼求學,寄寓這里。結婚後,他就是從這里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文化名人的。
地址:漳州路44號
6、金瓜樓
金瓜樓建於1922年,1924年由旅菲華僑黃賜敏買下作為住宅。該樓是一座用中國傳統裝飾工藝裝修的別墅洋樓,全部樑柱、檐楣、板角都飾有花卉、禽鳥、植物浮雕,既有鄉土氣息,又有洛可可的韻味。窗是歐式的,均裝百葉。內部的廳堂布局又是中西結合的,既有中式的廂房和公用的廳堂,又有歐式壁爐和寬廊。這種用中國傳統工藝裝飾洋樓的手法,反映了廣大華橋的鄉土情結,這也是金瓜樓的獨特風格。
地址:泉州路99號
7、八卦樓
鼓浪嶼近代建築的代表。由台商林鶴壽籌資、郁約翰主持設計,始建於1907年。然而工程過於龐大,開支日漸不敷,最終工程未盡,林鶴壽傾家盪產,無奈避走台灣,後由日本人草草修整。
鼓浪嶼風琴博物館以八卦樓為主體,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風琴館,出生在鼓浪嶼的澳大利亞華人胡友義先生從世界各地收藏了近八十架古風琴珍品,這其中有正在展出的英國諾曼·比爾管風琴,以及目前正在修復並即將在新館展出中國最大的管風琴——卡薩翁第700號巨型管風琴。
8、菽庄花園
甲午戰爭後,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富紳林爾嘉舉家內渡,於1913年在仿照台北板橋別墅,參照江南名園而修建花園,取名「菽庄」,與主人的字「叔臧」諧音。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菽庄花園的「聽濤軒」,館內陳列胡友義先生收藏的近百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最大的立式鋼琴,古老的手搖鋼琴,以及一百多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藏品。
鼓浪嶼音樂小史鼓浪嶼早在1920年代已成為世界聞名的「國際社區」,這使鼓浪嶼人有條件率先引進鋼琴,成為中國最早擁有鋼琴和接觸西洋音樂的地方。而西方傳教士在這個小島上建教堂辦學校為西洋音樂的普及和傳播培育了肥沃的土壤。鼓浪嶼因此音樂氛圍彌漫,居民音樂素養極高,音樂人才輩出,鼓浪嶼因此得以「鋼琴之島」「音樂之島」著稱於世。
9、海天堂構
建於1920-1930年間,由旅菲華僑黃秀_和黃念億聯合購地建造,為五幢對稱式別墅群,以中樓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設計博採中西文化之長,堪稱中西合璧之經典。
10、三丘田碼頭
建於1840年之前,是鼓浪嶼最早的渡口之一,鼓浪嶼早期住民由此擺渡進出島。後來,碼頭發展成為貨物進出島的重要集散地。1985年之後,新碼頭啟用,舊碼頭逐漸廢棄。
11、船屋
由美國歸正教醫生郁約翰設計,建於1920年,建築設計因地制宜極富創意,歐式風格,簡潔明快,形如一艘即將遠航的郵輪。
12、楊家園
在20世紀初鼓浪嶼的建房高潮中,1913年前後,菲律賓華僑楊忠權、楊忠懿兄弟向英國差會購得舊房一棟,拆除後陸續建成由四幢洋樓構成的楊家園別墅群。
13、番婆樓
由旅菲華僑許經權為孝敬母親而建,落成於1924年,造型華麗別致,特別是屋頂山牆上以西洋女王頭像的泥塑為裝飾,故街坊鄰里稱此樓為「番婆樓」。
14、大夫第
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是鼓浪嶼現存最早的閩南紅磚民居,主人黃_齋。黃_齋生三子,長子黃琨石出仕,官至戶部監印,為四品京官,故宅院懸掛「大夫第」匾額,以示顯赫。
15、殷承宗別墅
1924年,殷承宗父親購得此地,並交由其大兒子殷祖澤設計,既有閩南石鄉特色,又有歐洲文藝復興風韻。1942年,著名鋼琴演奏家殷承宗出生於此。
16、褚家園
1932年,旅菲華僑褚嵩田回歸廈門,並斥資在鼓浪嶼建造這座結合南洋與閩南風格的寓所。1933年落成後,成為鼓浪嶼別具風格的風貌建築。
17、廖家別墅
建於19世紀末,後由廖氏兄弟買下。1919年,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林語堂與廖家二小姐廖翠鳳在鼓浪嶼舉行婚禮,婚後曾在此居住,故又稱「林語堂故居」。
18、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摩崖石刻
石刻附近原有三和宮,祭祀媽祖。清嘉慶八年(1803年),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在宮前修整戰船准備剿匪,祈求媽祖保佑。十年後,王得祿凱旋,重修三和宮,並寫下《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詳述事件始末。
19、日光岩寺
建於明代正德年間,原名蓮花庵,1586年重建。因建於日光岩山麓,每當太陽升起,陽光正射到山石和寺內,故名。1936年,弘一法師曾在東廂寮房閉關靜修,並自題舍匾「日光別院」。
20、協和禮拜堂
建於1863年,是鼓浪嶼最早的教堂,由島上美國歸正教會、英國倫敦公會、英國長老會信徒捐款興建,時稱「國際禮拜堂」,1875年改稱「協和禮拜堂」,1911年翻建。
21、天主堂
典型的哥特式建築。1912年,西班牙天主教神父馬守仁任廈門教區主教後,將教堂搬至西班牙領事館內,1917年在領事館西側新建現存天主堂。
22、三一堂
為方便島上人數日增的教徒做禮拜,於1934年由廈門港、新街和竹樹腳三個禮拜堂聯合籌建此教堂,取名「三一堂」,既寓意三堂共建,又寓意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23、安獻樓
1906年,美國基督教牧師安理順(B.L.Anderson)來鼓浪嶼傳教和辦學,後在雞山路買下一片山地,於1934年建成一幢石砌三層樓校舍,作學校女生部。為紀念其功績,該樓也稱「安獻樓」。
24、基督教徒墓園
墓園集中在安獻樓周邊,大致呈三角狀分布,墓葬年代主要在清代和民國期間,墓主以當年居住在鼓浪嶼的華人基督徒為主,墓式反映了基督教本土化的歷史。
25、美國領事館舊址
1893年,美國於現址修建駐廈領事館,原建築毀於1904年一場大火,現存領事館建築是1930年翻建的。所用紅磚全部從美國進口,帶有濃烈的美國古典復興建築色彩。
26、中南銀行舊址
1921年,印尼華僑黃奕住發起創辦中南銀行,總行設在上海。廈門分行設立於1922年。中南銀行成立當年即發行鈔票,現存舊址是當年中南銀行設在鼓浪嶼的辦事處。
27、英國領事館舊址
1843年廈門開埠,英國率在鼓浪嶼先派駐領事,19世紀60年代正式在鼓浪嶼建領事館。領事館建築為三層紅磚樓,結構方正嚴謹,是鼓浪嶼早期殖民建築風格的代表。現建築為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在原址上重建。
29、英國領事公館舊址
鼓浪嶼第一個領事公館。1843年廈門開埠,英國率先派駐領事,先是在鼓浪嶼租用民房,爾後向英商購此別墅作為領事公館。
30、毓德女學堂舊址
1847年美國歸正教會在廈門開辦「女學堂」。後女學堂失火,於是遷址到鼓浪嶼田尾,稱「田尾女學堂」或「花旗女學」,並於1921年發展成中學,改名「毓德」。學校首任主理是美國人打馬字·馬利亞姑娘(E.M.Taimage)。
31、觀海別墅
建成於1918年,後於1926年由華僑黃奕住買下。原是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公寓,為仿法式建築,觀海視野極佳。
32、美華沙灘
是老廈門人、老鼓浪嶼人最喜歡去的沙灘。這段沙灘水質優良,砂礫柔軟,適合游泳,同時也是傳說中「鼓浪石」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