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廈門這邊訂婚有什麼禮數要講究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起閩南廈門的婚嫁,不僅禮節繁多,而且每種習俗都富有地方色彩。當男女情投意合,不管對象是自由戀愛的也好,媒人介紹的也好,如果想結婚,無不例外的都要先來個「定婚」手續。所謂的「定婚」就是小夥子由其長輩或族親長輩擇個吉日,帶上金銀手飾、禮(聘)金、喜糖、香煙等禮品到女方家「壓定」,或稱訂盟,宣告婚事已定。閩南人是很注重這個的,因為它是結婚前的必經手續,被看作是未有法律程序前的事實婚姻,在很大程度上等價於結婚。年輕女子在定婚後就視對方為未來的終生伴侶,對外亦不必再羞答答地玫瑰靜悄悄地開,扭扭捏捏,不敢向外人道了。更有甚者,讓男方住到自已家中或自己住到男方家中也就天經地義,不必擔心他人有什麼閑言碎語,流言蜚語了。
定婚的金銀首飾起早就該准備好了,一般是「從頭到腳」都要有,什麼金耳環、金項鏈、金戒指、金手鏈、金腳鏈,上下珠光寶器,金光閃閃的。數量多少根據不同的家庭經濟情況而有所不同,一般人家量力而為。禮(聘)金是不可沒有的。按照以前的說法,這聘金是男家給女家的「養錢」(養育姑娘的錢)。女家先出個價,男家則視自家的經濟情況來還價,再由媒人從中說和。早些年日子苦,女方父母會把聘金留一部分貼補家用。如今這樣做就顯得太過寒酸了。通常是聘金全部作為嫁妝費用,還得再加一些,以免顯得小氣,姑娘嫁過去面子上也好看些。依現在一般情形,這禮金通常在五千元到一萬元之間,最少的依據是夠上買一部摩托車或彩電、冰箱、洗衣機之類來做嫁妝,最多就沒封頂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禮(聘)金較少,有的地方還把這聘金以最大的面額一張張鑲在玻璃框里,讓人看得見,更多的是一種炫耀。現在不同了,誰也不願那麼麻煩,或者說不願「冒富」,簡單的只要帶上一張活期存摺就行了。此外,喜糖也是定婚必不可少的,它是給女方用來分發親戚朋友,遍告親友家中的閨女已許了人家,即將出閣了。喜糖的數量多少,就要看女家的需要了,一般三兩百斤就夠了。
准備好這些東西後,男方可擇吉日邀媒人前往女方家定婚了。男方到了女家,分賓主落座之後,姑娘端來茶水招待男方家人,然後由媒人對男家來的客人和女方的父母做了介紹。應該說媒人在整個訂婚的過程中起的是主持的作用,其地位不得而知。一些男女自由戀愛而喜結良緣的,也會趕緊拉一個做媒人,這樣覺得自然些。當然媒人倒不是必不可少的,沒有媒人男女雙方不拘禮節的不會計較,反而覺得親切些。
介紹完了, 姑娘過來收回茶杯。儀式的高潮是戴定婚戒指,姑娘由家中的長輩婦女陪同,在祭祀祖宗的正廳,臉向外坐在凳子上,兩只腳擱在小凳子上,媒人上前說幾句吉祥話語,諸如:「坐得正,才會得人疼」「坐得歪,以後才會乖」 等。接著由小夥子拉上姑娘的手,小心翼翼地為心中的伊人戴上訂婚戒指,從此緣定三生,白頭偕老。其他聘禮交給姑娘家人即可。同時媒人還應告訴姑娘的父母,男方已擇某月某日吉時將來迎娶姑娘,婚前的7天、5天或3天,將送給女家「轎前盤」,需要什麼物品,需要多少也在這個時候定好。
女家收下的禮物要供奉祖先,意思可這般理解:敬告祖先,你的子孫某某已經完成與某某訂婚的禮儀了。完成了儀式。有的女家還置辦酒席來招待男家的客人,並由女家的伯叔長輩陪席,席間彼此談笑風生,融洽了氣氛,增進了了解。這樣以後,訂婚的儀式就算結束了。
婚期前的「轎前盤」俗稱「花包」,除了豬肉、雞、羊之外,就是「花包」了。一般「花包」每個重一斤左右。像一個直徑六寸的圓盤,一寸多高,用上等的精白麵粉做皮,白糖、花生、肥肉、冬瓜糖等做餡。麵皮的正中,要蓋上圓的雙喜字。花包的多與少,依女方的需要,一般要100個,多則200個,分成若干盛(農村中的一種盛具),裝成若干擔,每盤上面要還要放上一個大紅的雙喜字。除此之外,還要准備一擔 「禮擔」,連同「轎前盤」一起送往女方家。「禮擔」裝有豬蹄、豬肉、面線、雞蛋、雞、酒等,專門來孝敬女方父母養育之恩。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閩南廈門婚嫁中的「定婚」風俗也逐漸趨於簡單、淡化,如「轎前盤」、「禮擔」除了在偏僻的農村還有外,城鎮幾乎沒有了,但「定婚」的儀式仍然存在,只是禮節不再那麼繁瑣而已。
㈡ 關於廈門的結婚風俗
俗話雖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在閩南地區,無論相隔多少里的村子,都還一直延續著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風俗,相信這些好的文化傳統一定是會被人們繼承下去的。
那麼在閩南農村的結婚風俗中,都是有什麼講究的呢?閩南地區的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閩南地區的一些風俗習慣也是很獨特的,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在閩南地區的婚俗中,雖然各地在某些程序上不相同,但概括起來,一般都有六禮,即:問名、納采、納征、納吉、請期、親迎。
一、准備
由媒人或者由新郎推薦一個人到新娘家裡談聘禮和衫褲錢、系紅包,雙方家庭會針對聘禮情況進行一個協商,一般情況下女方家庭提出的條件不太過分的話,男方家庭都是會接受的,你來我往的情況也是時常發生。
聘禮數額看協商情況。現在一般農村聘禮10萬到50萬不等。
衫褲錢包括新娘的婚紗禮服以及三金首飾等。男方家庭。一般5萬到10萬。
挑一個好日子去女方家系紅包,系紅包的意思就是先帶一部分的錢和禮品給女方父母。
擔盤,抬盤在閩南地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結婚習俗。所謂的抬盤就是:豬腳、芝麻酪、紅蠟燭等閩南婚禮必須品,帶到女方家裡去,女方不能全部收,只能收取其中的一部分,然後再加一些芝麻、五穀類的東西讓其載回去。
上頭,結婚當天,新郎新娘的父母,需要為子女梳頭梳三次,一梳相敬如賓,二梳兒孫滿堂,三梳白頭偕老之意。
在閩南這個地方,很多人基本都聽不懂他們的方言的,所以方言也是一道門檻哦,幸好這次婚禮中有兩個人本來就是閩南人可以作翻譯官,一個是我的弟妹一個是新娘的伴娘。隨著改革開放,閩南人需要說普通話的機會越來越多,所以我們交流起來並不困難。
二、迎親
新郎帶著彩車和紅包(10元,20元,50元,200元不等),和一幫兄弟,在媒人的帶領下到新娘家,用紅包「砸」開新娘的門,哈哈,這次我也巧妙地搶了300元的紅包。新郎的兄弟找新娘的綉花鞋,保護新娘的綉花鞋的人嫌紅包(50元)太小了,那帥哥又掏了兩個。我說,來給我看看,他遞給我看了看,我捏了一下,說道,嗯,是有點小,拿大點的吧!帥哥們轉身商量了一下,又拿出了一個紅包,要鞋子,我一把抓了過來,捏了捏,嗯這個還有點厚,再加一張就可以了,順勢塞進自己荷包里。對方索要,我說,送出的紅包,哪有再要回來的喲!小帥哥的臉紅了。
只是不像我們湖北人迎親時,大老遠就放鞭炮,也許是城市禁鞭的原因吧!
臨出門前,攝影師要求新郎陪新娘親朋全體合影。我以為像湖北人結婚時要舉行一個認親儀式,並且被認長輩都要給紅包新娘新郎,但閩南人結婚沒有這個環節,也許怕我們沒有紅包吧!
隨後,我們作為新娘家所有的親朋乘坐新郎叫來接我們的大巴車隨著所有的彩車一起到新郎家裡去。
三、結婚
隨著改革開放和時代發展,移風易俗的觀念也在漸漸改變閩南人的習俗,在婚禮上很多繁禮俗節也都省略了。但是,在這次婚禮中,最有獨特性的是迎祖、祭祖和海鮮宴。為了祭祖,新郎家准備了充分,如設祭台,擺供品,准備了很多紙質金元寶。在開席之前,新娘新郎在族長的指導下,向祖先敬香,行禮,許願,然後放炮竹,燒金元寶給祖先。隨後是海鮮宴,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大龍蝦,純粹的海里野生的,一隻裝一盤,多大呢?一隻有1.5斤左右,在500元左右,還有鮑魚、土龍、海參、海蟹、龍膽石斑魚、竹筍海鮮湯、玉脂膏、葉參鴿子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