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大橋什麼時候關燈
擴展閱讀
廈門六中如何 2025-02-09 11:06:09
廈門森林公園有哪些 2025-02-09 11:05:33
福州哪裡買FC游戲卡電話 2025-02-09 10:54:21

廈門大橋什麼時候關燈

發布時間: 2023-07-13 08:50:28

A. 廈門市夜景燈光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營造優美、文明、繁榮的城市夜景,充分發揮夜景燈光美化市容市貌的整體效應,制定本規定。第二條環員當湖、鼓浪嶼、中山路、鷺江道的建築物、景區、道路、橋梁等場所及石鼓山立交橋、廈門大橋、高崎國際機場、烈士紀念碑等地設置的,用於美化、裝飾、宣傳的各種室外燈光,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夜景燈光按「統一規劃、業主承擔、落實責任」的原則進行建設和管理,由市城管辦統籌協調,有關單位積極配合。第四條提倡本《規定》第二條規定范圍以外的場所設置和開放夜景燈光。新建的高層建築必須配套設置夜景燈光。第五條設置夜景燈光應講求多樣化,在顏色、造型上可各具特色。但夜景燈光的光強、顏色、造型不得與受管制的或特殊用途的燈光相似,以免造成混淆。第六條夜景燈光必須按以下規定亮燈:
(一)鼓浪嶼、中山路、高崎國際機場、環員當湖的賓館、酒店、餐飲及娛樂場所、鷺江道已設置夜景燈光的大樓、湖濱南路、湖中橋、湖東橋、市府大道南北橋、西堤、白鷺洲、南湖公園、烈士紀念碑等場所的夜景燈光,每晚要亮燈;
(二)環員當湖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辦公樓、寫字樓、石鼓山立交橋、廈門大橋等地的夜景燈光,在雙休日、節假日及重大活動期間,晚上要亮燈;
(三)住宅樓、公寓樓的夜景燈光,在節假日及重大活動期間,晚上要亮燈。第七條夜景燈光亮燈時間: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為晚上7:30~11:30;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為晚上6:00~10:00。
夜景燈光的設置單位可提前開燈,延遲關燈。第八條組織全市性重大活動或迎接重要內外賓需臨時開放夜景燈光的,主辦單位須向市委辦公廳或市政府辦公廳提出書面申請,經批准後,由市委辦公廳或市政府辦公廳通知市城管辦統一安排。第九條夜景燈光用電採取設置專用電表與核定用電基數相結合的方式計量。由夜景燈光的設置單位提出申請,經市城管辦確認後,報請電業部門設置專用電表;設置專用電表確有困難的,經市城管辦會同電業部門確認後,由電業部門核定用電基數。第十條夜景燈光用電按非居民照明用電計價收費(商業廣告燈光用電除外),費用由夜景燈光的設置單位承擔。
各設置單位不得將夜景燈光用電轉為其他用途,違者,由電業部門按《電力法》的有關規定處罰。第十一條市城管辦應加強對夜景燈光的檢查監督。各設置單位對夜景燈光應設專人管理,定期檢修、維護和更新。出現故障或損壞時,要及時修復,確保夜景燈光安全、完好、運行正常。第十二條一切單位和個人應愛護夜景燈光及其設施,對破壞、盜竊夜景燈光及其設施者,依法予以處理。第十三條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d52969--0101026llj

B. 廈門五橋兩隧指什麼

廈門五橋指的是「新海堤大橋(公路/軌道兩用橋)」、「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

廈門兩隧指的是「海滄隧道」、「翔安隧道」。

新海堤大橋(公路/軌道兩用橋)

1953年6月高集海堤動工,1955年秋竣工,2010年開口改造為橋梁。

高集海堤將廈門島上的高崎與集美街道相連,總長2212米,寬29米。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2010年改造為公鐵兩用的海堤大橋,其中公路橋規劃雙向兩車道,設有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機動車道寬7.5米,人行道寬5米;軌道橋獨立於公路橋採用全線高架方式,軌道交通1號線從這里駛過,途徑集美學村站和園博苑站。

翔安隧道

2005年9月動工建設,2010年4月建成通車。翔安隧道位於廈門東海域,連接廈門島內五通與翔安區西濱,線路總長8695米,隧道長6050米,跨海域寬約4200米,採用三孔隧道形式,設雙向6車道,設計行車速度80km/h,工程總投資40.7億元。

翔安隧道是國內第一座海底隧道,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斷面鑽爆法海底隧道,翔安隧道是廈門東部唯一的進出島通道,可全天候24小時運營,它的建成通車極大完善了廈門進出島車輛通行方式,使廈門進出島通道形成了從海上到海底的立體交通格局,對台風多發的廈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C. 廈門集美大橋介紹

廈門集美大橋,起於本島環島路與五石路的交叉口,以橋梁方式跨過潯江港海域(廈門島與集美半島之間的海域),在集美樂海路上岸,沿樂海路途經嘉庚體育館、大學灣,接集美大道,直達廈門北站,全長8.43公里,其中跨海部分3.82公里。駕車從集美大橋跨海只需八分鍾。
集美大橋位於廈門島北部海域,道路主線起於本半島五石路環島北路南側路段,先上跨環島北路,再以隧道方式下穿規劃機場(廈門高崎機場)跑道,後以跨海大橋方式跨越潯江海域,並在集美 區樂海路登陸前行,再上跨同集路後落地,最後順接集美大道並連接福廈高速公路連接線;共建BRT線起於本島縣黃路,沿環島北路北側以高架方式左轉接入道路主線,在上跨同集路後與道路主線分離,最後上跨孫坂路後落地順接集美大道。
集美大橋主線全長10.057km,共建BRT線長10.073km,其中跨海大橋長3.82km,下穿隧道長1.36km,互通立交5座,2處收費站。主線道路為雙向6車道,BRT為2個車道,橋梁總寬度36 m,設計行車速度主線為80Km/h,BRT線為60Km/h。項目概算總投資29.5488億元,建安投資26.0396億元。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
集美大橋的建設將溝通廈門半島和半島外北部的集 美、同安等地區,是那時市委、市政府根據建設海峽西岸中心城市和海灣型城市的戰略部署,為擴充城市空間、加快島外的發展,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經濟結構,進而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特別是對從根本上迅速解決廈門大橋交通擁堵問題、緩解日益增加的進出島交通壓力,對提升廈門的城市形象,以及促進和實現廈門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島內外經濟協調發展具有特殊和極其重要意義。
集美大橋於2006年12月20日正式宣布動工,那時市五套班子領導參加了開工典禮,為盡早解決進、出島交通擁堵這一迫切問題,於2008年07月01日前建成通車,總工期僅約1年半。
簡介
集美大橋與廈門大橋相同,集美大橋也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結構,規劃設計的寬度達36米多,雙向八車道。據悉,由於橋面較寬,為了分解橋梁壓力,將採用三幅橋型建設,即將一座橋分為三座橋梁施工,整體看上去就如是由三座橋拼接而成。由於廈門現有橋梁最多是雙向6車道,該橋建成後將是廈 門所有進出島通道中最寬敞的。
另外,為了保證車輛在各條主幹道上均能順利駛上集美大橋,集美大橋沿線將設立五石路互通、新環島路互通、環東海域互通和同集路互通四處互通立交。
由於集美大橋的其中一段途經機場,為了確保機場的正常運轉,途經機場段建設了一座下穿明挖隧道,這段1.4公里的隧道也將是大橋施工中一大難點。另外,為了滿足橋下3000噸級船舶通過,集美大橋橋高設計15米—20米,橋跨最大的是100米。
集美大橋的一大壯舉:2007年03月,集美大橋建設開始,2008年05月,集美大橋整體完工,創下世界同型橋梁的建設速度的2—3倍。
建築工藝
集美大橋建橋工藝走在世界前列,海上箱梁施工採用了國內外最先進的「短線匹配法節段預制懸拼」工藝,施工規模全國第一,同時也是國內第一次在跨海大橋上採用。該項工藝實現了大橋下部墩台在海中、上部箱梁在陸地同步流水施工,有效地節約了工期;該工藝已獲批「國家級工法」,集美大橋成為該項工藝的「樣板工程」向全國推廣。
集美大橋還在海面以下建設了國內第一座下穿機場主跑道的隧道,該跑道可起降所以大型飛機,施工難度大。為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建設單位廈門路橋建設集團組織各參建單位克服了重重困難,施工工程蔚為壯觀的工、料、機的大量和集中投入為國內同類橋梁所罕見,在施工高峰期共動用6台亞洲最大架橋機、22萬平亞洲最大箱梁預制工廠、46套世界最先進液亞鋼模、600台鑽機、100台各類吊機、80艘大型船舶、12萬噸臨時鋼材、參建人員10800名。
建築特點
集美大橋設有2個收費站,主站(嘉庚體院館集美大道方嚮往瀋海高速)設有混合車道2組、2條次費車道;副站(集美濱海大道,同安翔安方向)設有2條年費道、1條次費道。它擁有國內投資規模最大的橋梁運行監控系統,包括交通監控、通風、閉路監視、緊急電話、火災報警等多個子系統,系統復雜,涵蓋面廣,技術含量高,有力地確保大橋的良好運行和正常運營。
全國首家創新採用「渠化車道優化設置」方案的收費站。
廈門轄區內凈橋面最寬,凈寬36米,設置了雙向八車道,中間為BRT(廈門快速公交BRT)專用道。
國內首次採用全世界最先進的「短線匹配預制選拼工藝」,將大橋分為2345榀箱梁,一邊在陸地上預制,一邊在海上拼裝,確保了大橋建設速度與施工質量。
由於採用新工藝、新工法,創造了世界橋梁史建橋速度之最,從2006年12月20日開工,至2008年7月建成通車,僅用19個月,建成了全長8.43公里,其中海上橋梁3.82公里,下穿隧道1.36公里,4座互通立交(五石路互通立交、新環島路互通立交、環東海域立交、同集路互通立交),2處收費站。
國內第一個採用「M」字造型的橋梁,橋梁景觀極為美麗壯觀。
意義
集美大橋於2008年07月01日建成通車,工程質量優良,創造了國內外建橋速度的又一個奇跡。是國內「短線預制懸拼」工藝施工規模第一、施工跨度第一、施工速度第一、獲批為「國家級工法」並向全國推廣的樣板工程。集美大橋的建成通車,對破解廈門進出島擁堵問題,對加快集美、同安、翔安的發展,對推動環東海域的開發建設,對於加強廈門與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互動和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還把服務廈門、泉州、漳州、三明、龍岩等整個閩南、閩西地區的廈門空港和廈門西客站用最便捷的方式連接起來,使機場與西客站的客貨實現快捷集散疏運。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注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D. 有關廈門橋的資料

上個世紀90年代,廈門人建起第一座跨海大橋廈門大橋,順道拿下全國最長跨海公路橋的稱號。一位廈門的藝術家說,廈門大橋就如同古希臘著名雕塑家米倫(Myron)的《擲鐵餅者》,後者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里程碑,前者則是廈門人征服大海阻隔的里程碑,它讓廈門人擺脫船槳只用雙腳就能跨到海對岸。 。1999年通車的海滄大橋創下了亞洲第一座三跨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的記錄。較廈門大橋而言,海滄大橋沒有那麼硬朗,但多了幾分神秘,白天它彰顯雄偉氣勢,夜晚它釋放令人折服的瑰麗。在一位廈門攝影師的眼裡它是一幅油畫,不過他說他的最愛還是那低調得就像一幅鉛筆素描的演武大橋。演武大橋是目前世界上離海平面最低的跨海大橋,廈門人都知道這個世界之最不是刻意為之,只是想讓附近的居民視線不受阻擋,近看花木繁茂,遠處看漁舟鼓浪。 杏林大橋最長跨海公鐵兩用大橋 杏林大橋全長8.53公里,其中跨海大橋長7.48公里,工程總投資約為19.3億元,建成後是廈門市最長的跨海橋梁。 杏林大橋由鐵路和公路橋組成,兩橋同層並建,主線按雙向六車道設計,橋寬32米。杏林大橋跨海主橋橋型採用駝峰線形設計,與杏林互通豎曲線形成「M」字形跨海。跨海主橋長4.15公里。 杏林大橋的景觀設計理念是「鷺島龍騰」。橋梁的斷面形態象徵展翅的白鷺,是廈門地方文化的集中體現。 集美大橋和杏林大橋就猶如肩並肩守護廈門的兩個勇士,互相協作,但私底下他們又互不服輸,暗暗比拼,杏林大橋拿下了廈門市最長的跨海公鐵兩用大橋稱號,集美大橋拿下了廈門最寬的進出島通道稱號。 集美大橋南起於環島路與五石路的交叉口,以橋梁方式跨過潯江海域(廈門島與集美之間海域),在集美樂海路上岸,沿樂海路途經嘉庚體育館、大學灣,接集美大道,直達擬建的廈門西客站。 集美大橋橋面寬度達36米多,雙向八車道,是廈門所有進出島通道中最寬敞的。由於橋面較寬,為了分解橋梁壓力,採用三幅橋型建設,即將一座橋分為三座橋梁施工,整體看上去就如是由三座橋拼接而成。為了滿足橋下3000噸級船舶通過,集美大橋橋高設計15—20米,橋跨最大的是100米。

E. 廈門集美大橋每天高峰限行時間

廈門集美大橋每天高峰沒有限行時間。
海滄大橋:每日7時-9時、17時-20時,禁行重中型貨車。大橋主橋左側行車道為小型客車專用車道,禁止其他車輛駛入。
集美大橋:每日7時-9時、17時-19時,禁行重中型貨車。
廈門大橋:每日7時-9時、17時-19時,禁行重中型貨車和具有載貨功能的重中型專項作業車。
翔安隧道:禁行重中型貨車。

F. 廈門集美大橋今天晚上五點以後可以出島嗎

廈門集美大橋目前正常通行,可以進出島。

目前廈門地區,是廈門大橋進行為期1年1個月的4車道改6車道項目改造,在廈門大橋兩頭均有交通限行。

而集美大橋目前正常通行,並未有限行措施。不過下午5點接近晚高峰,要是出現堵車也是正常情況。

廈門集美大橋

G. 廈門海滄大橋介紹

廈門海滄大橋(Haicang Bridge)坐落在廈門西港中部,是從海滄半島通往廈門島的一座東西方向的海峽性公路大橋,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在當時僅次於丹麥)的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代表著20世紀中國建橋水平最高成就。作為廈門出島的第二條通道,海滄大橋連通廈門本島與海滄半島台商投資區。它的建成,象徵著廈門在21世紀初要實現「廈門各區緊密互動」的大城市格局,並由海滄、杏林、集美、同安組成相互關聯的幾個片區,使廈門從一座海島型城市發展成一座海灣型城市。
大橋是由東渡互通立交東引橋、東航道橋、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西航道橋、西引橋、西引道、石塘立交等大型工程組成的雙向六車道公路特大橋梁,全長5926.527米,主跨648米,橋面寬度36.6米,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工程概算總投資28.7億人民幣,於1996年12月18日動土興建,主體工程於1997年6月份正式開工建設,全橋於1999年12月30日順利通車。
除正在進行開口改造的高集海堤外,廈門島目前已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等總計五條聯外過海公路要道。
歷史沿革
1996年12月18日,海滄大橋開工建設。
1999年12月30日,海滄大橋建成通車。
2002年,海滄大橋進行第一次翻修,針對問題是橋面的瀝青推移現象,共翻修9000平方米橋面。
2005年,路橋公司與橋面鋪裝的設計單位對鋼橋面鋪裝技術進行優化,對海滄大橋進行了第二次翻修,主要是將原本光滑的鋼板表面,過渡成粗糙的平面,並採用合適的瀝青鋪設。
2010年12月30日,海滄大橋西引橋正式通車,海滄生活區與廈門本島的距離縮短大約6公里。
2013年06月25日至2013年08月25日,海滄大橋啟動自建成以來,第三次是歷史規模最大的一次翻修。為保障海滄大橋橋面良好路況和鋼箱梁結構的安全,廈門市政府決定對海滄大橋橋面鋪裝層進行全面維修。
建築結構
海滄大橋是我國第四座大跨徑鋼箱梁懸索橋,是我國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吊鋼箱梁懸索橋,懸吊結構在國內首次採用不設豎向塔支座的全漂浮連續結構,為世界上第二座採用此種結構的大型懸索橋。
位於廈門市西港中部,西起海滄開發區馬青公路,跨越廈門西海域並穿過火燒嶼後接廈門本島仙岳路,是廈門島的第二條對外通道。工程全長6419m,由石塘立交、西引道、西引橋、西航道橋、東航道橋、東引橋、東渡互通立交東引道及附屬工程等組成,東航道橋為懸索主橋,長1108米 主跨648米。海滄大橋為雙向六車道加緊急停車帶的高等級公路特大橋梁,兼具城市橋梁功能。海滄大橋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
大橋為三跨連續全飄浮鋼箱梁懸索橋,全長約6000米,主橋3140米主跨648米。鋼箱梁全長1108米。鋼箱梁寬(即橋面寬)36.6米,高3米。分11類94節拼接而成,其中標准箱長12米,重157.5噸,最輕的127.4噸,最重的206.6噸。大橋有140米高的雙塔,上架兩根主纜,主纜由99股1萬多根鋼線組成的,由吊桿把主纜和鋼箱梁拉住,鋼箱梁與海面凈高55米,5萬噸巨輪可自由通航。
海堤修建前,廈門是懸於海上的孤島,交通極度不便。據當時主政福建的葉飛回憶,陳嘉庚先生多次提出建議,要在廈門與集美間建座海堤,以把廈門與大陸連接起來。
從1953年開始,廈門市動員「萬人大軍」,拋石入海,終於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廈門繼集杏海堤、高集海堤 後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等相繼建成,方便了廈門的交通。用這種技術建造大橋,世界上屬第二座,亞洲是第一座。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海滄大橋」橋名,光彩奪目。大橋凌空飛架,俊美飄逸,銀灰色的橋身,與藍天、碧海、紅花、綠樹融為一體 宛如一道飛虹,又似一條銀龍,架在廈門西海上,成為廈門再騰飛的翅膀。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注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