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福建省廈門市在哪個緯度
擴展閱讀
廣州汽車噴漆有哪些 2025-02-09 07:26:01

福建省廈門市在哪個緯度

發布時間: 2023-07-14 11:52:23

㈠ 福建廈門位於那個方向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廈門由廈門島、鼓浪嶼、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同安等組成,陸地面積1565.0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國際性海港風景城市。

㈡ 廈門的地理坐標(經緯度)

廈門市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地理坐標為東經117°52′53.8〞-118°26′1.2〞、北緯24°23′12.7〞-24°54′29.3〞。

㈢ 請問福建廈門屬於什麼方向

廈門位於中國東南部,屬於華東地區。

一、廈門:

福建省地級市,位於福建省東南端,東與大小金門島、南與龍海市隔海相望,陸地與南安市、安溪縣、長泰縣、龍海市接壤。

位置境域:

位於北緯24°23'~24°54'、東經117°53'~118°26',在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南部,與漳州、泉州相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部。廈門市由廈門半島、鼓浪嶼及其眾多小島嶼、島礁和同安、集美、海滄、翔安、杏林灣、馬鑾灣、同安灣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390多平方公里。

二、華東地區:

華東地區,簡稱「華東」,位於中國東部。

位置境域:

自北向南包括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台灣省及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包括赤尾嶼、黃尾嶼、南小島和北小島及某些礁石組成(台)等。總面積83.43萬平方公里。

(3)福建省廈門市在哪個緯度擴展閱讀

福建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福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轄9個地級市。

分別為:福州市、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莆田市、南平市、龍岩市、寧德市。

位置境域:

地處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33′至28°20′、東經115°50′至120°40′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台灣隔海相望,。

㈣ 廈門在哪個省份哪個市

廈門,簡稱「廈」或「鷺」,別稱鷺島,福建省轄地級市、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Ⅰ型大城市[177],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和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1]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省東南部,位於北緯24°23'—24°54'、東經117°53'—118°26'之間,由廈門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廈門通行閩南語廈門話,與漳州、泉州同為閩南地區的組成部分。[8]截至2021年,廈門全市下轄6個區,[133]總面積1700.61平方千米,[2]常住人口為528萬人。[3]
遠古時,廈門島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西晉年間置同安縣,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廈門城。1935年設廈門市,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計劃單列市,1994年升格為副省級市。[7]廈門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物流樞紐、東南國際航運中心、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組成部分、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5][6][7]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11][12][145][169]2004年,廈門獲得「聯合國人居獎」。[146]
2021年,廈門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33.8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3]

㈤ 廈門在哪個位置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o04′04″、北緯24o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元朝時,曾設立「嘉禾千戶所」。明洪武20年(公元1387年),為防禦倭海相望。行政建制始於宋朝,隸屬泉州府同安縣轄下,因傳說寇築城,號「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7年(公元1650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抗清駐兵島上,稱「思明洲」。康熙年間又改稱「廈門」,設廳,直至鴉片戰爭後,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辛亥革命後1912年再稱思明,設縣;1913年復稱廈門,立市。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列為福建省省轄市,至1980年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94年被定級為副省級市。
全市由廈門島,鼓浪嶼及內陸九龍江北岸沿海部分地區和同安組成,屬海港風景城市。其主體--廈門島面積約132.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整個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海峽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來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由杏林灣和馬鑾灣分隔而成集美、杏林、海滄三個小半島。地屬亞熱帶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和多雨,年均氣溫在21o左右。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
2002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137.16萬,41.85萬戶,其中城鎮人口96.30萬人,占總人口的70.21%。全市家庭戶均規模3.28人,比上年縮小0.04人。男女性別比102.95∶100。年內出生人口1.24萬人,出生率為9.17‰,比上年上升0.1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0.58萬人,死亡率為4.25‰,上升0.25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2.80萬人,其中:自然增長0.6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3‰;機械增長2.13萬人,機械增長率15.68‰,下降了2.25個千分點。據抽樣調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14萬人。 全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另有回、滿、壯、畲、苗、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