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廈門4大新城,哪一個才是未來的頂樑柱
近期看集美新城,遠期看翔安南部新城!
凡事有先後,廈門最高概念就是在中山路老廈大那一帶的老城區,到後來,隨著經濟特區擴展到全島,思明全區和湖裡全區才逐步發展起來。
關於海滄
到了後來,島內發展空間有限,逐步往島外發展,海滄成了最火的那一個。海滄的優勢首先是海滄大橋,另外,海滄的台商投資區地位,也促進了當地的發展,同時很多的資源投入下去,海滄成了島外發展的排頭兵,並在前幾年引領整個島外區塊。
海滄除了台商投資區外,還有海滄港區和生物醫葯區的拉動作用。別小看這些經濟的加分項,這是區域能夠持續發展的動力。
時至今日,從房價的情況看,海滄還是占據了島外獨一份的。
關於集美
集美的地位,其實在原來是很穩固的,特別是有了集美大橋和杏林大橋及最早的廈門大橋,集美與島內的連通性是最好的,特別地鐵一號線,也開啟了集美的地鐵時代,這可是島外首個通地鐵的區。
集美新城的地位,在於良好的公建配套,大學城氛圍和景觀,讓其成為目前島外最成熟的區塊之一。而與海滄相比,集美新城還在加速完善,所以在最近一段時間還會繼續上升。
說到產業,就不能不提集美的軟體園三期了,這是目前廈門已建成的軟體園中面積最大的一個。而且,很多軟體產業正在從島內越來越飽和的軟體園二期向這里搬遷。加上還在規劃的影視文創產業,這都將帶動本區域的發展。
關於翔安
不過如果時間拉長了看,我卻更看好翔安南部新城。因為翔安可以算是一張白紙,很多的基礎建設規劃可以從新開始,這就決定了其起點更高,未來的天花板更大。
不過翔安目前的主要原因是進島通道只有一條海底隧道,但在往下,你會發現翔安的地鐵規劃,是所有城區中最密集的,廈門機場即將搬遷,跨海大橋開始修建,且東部市集中心的規劃也慢慢浮上水面。
另外,翔安還有一個令集美也羨慕的因素,就是廈門大學的翔安校區,這將帶動本區域的文體發展,比如廈大附屬的學校、廈大附屬的醫院,等等。
總結
廈門正在進行跨島發展的大變革之中。與一線城市格局相比廈門最大的缺點就在於城市發展是單中心的。而未來的廈門,正將海滄、集美、翔安甚至是同安個個激活,從而形成多中心的發展態勢,如此,廈門才有可能邁向一線城市的行列之中。
而在這個進程中,海滄為首,集美目前風頭正盛,而未來的落腳點很可能就在翔安。因為這里的想像空間,還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可以類比的話,我願把翔安比作上海的浦東!
肯定是翔安了,以後有錢了要消費就是看比賽(一場兩館),出去 旅遊 (4F機場),讀書(廈大,實小,雙十,廈門最好的學校都來翔安了)。
未來二十年集美,海滄生活區基本不會有太大改變,馬鑾灣集美佔了五分二,南部工業區,肺要強大。同安:除了靠近集美環東海域,其他區域廈門各區沒人和同安搶後媽。翔安南部新城房產同質化,未來難產,規劃市級中心變更為東部中心,降了一個等級,十年能不能動工還是未知數?集美舊城區、灌口新城、集美新城、杏北新城、杏濱新城、陳井村片區(軟體園四期),杏林老工業區改造、北站片區多點開花,北接同安、西接海滄、長泰,南接湖裡,東接翔安(環東海域大橋),區位優勢明顯。這是島外其他區域無法比的。產業:軟三、未來軟四、杏林灣商務中心,其他區也無法比。商業更不用說了。交通:北站、高速路出入口,翔安機場飛機一年能去幾次?(除商務外),高鐵出行才是百姓出行常態。
未來是多長時間?
10年內集美新城當之無愧,人口、城建、環境、產業、商業、教育、交通等各個維度都將領銜島外各區,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10年後乃至更長時間,看好翔安,一是政策和定位,二是可開發空間大,白紙意味著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以十年為限,集美還是第一位
如果以二十年為限,集美翔安打平
海滄相對地塊小一點,可塑性不夠…
至於同安…什麼時候環東海域成熟了,才能帶動同安。
至於為什麼,可以去集美市民廣場實地看一看風水布局…看了便知
海滄!海滄!海滄!海滄區政府的效率較高,經濟發展潛力大,最重要的是,雖然名校雖然在翔安,同安,集美遍地開花,但是教育沉澱,學校整體教學水平海島外海滄區最高!比如雙十附屬學校,北師大附屬。算是島外數一數二的學校了。
集美區集美新城沒有生氣,經濟發展靠後…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想起了黎明曾經演過的一部電影,說過如下一句話,大家請看。
為啥這么說呢?因為廈門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一時難以改變。那就是大家始終認為島內才是廈門,島外是鄉下而已。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種說法吧,寧要島內一張床,不要島外一套房,這都多少年啦,這種看法從來沒變過!
那廈門靠什麼來發展的呢?一靠 旅遊 ,二靠房價。 旅遊 的核心資源基本都在島內,島外的人造 旅遊 資源一時半會沒啥影響力。而房價輪番的上漲也都是島內來引領的,島外的房價只是跟著漲,但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價格立馬松動,其實很多買了島外房子的,這幾年很多都沒漲,甚至有的還跌了一些,唯獨島內房價如此堅挺,無疑更加讓人們堅信,島內才是真正的廈門。
要想讓四大新城當頂樑柱,我看還是為時過早。不信你去島外看看,那裡有什麼?其實沒啥產業支撐的。有人說翔安建了新機場,以後肯定就是頂樑柱。其實目前看就翔安發展的最差,出了隧道,基本都是在建的工地,很多還都是荒地,農田,根本沒有像樣的企業。從找工作就能看出來,基本都是3000-5000工資的工作,還有幾所剛建好的好學校,除了一波炒到快5萬的房價,那就沒有啥別的東西了。再說了,你聽說哪個城市是靠一個機場成為發達城市的嗎?沒有吧,還的靠產業,靠人才。這兩點做不好,別看是新城,誰也當不了頂樑柱。最後還得靠島內那點 旅遊 資源,吸引國內外的閩南人過來買房子,才能維持廈門的顏面。
海滄才是頂樑柱呀,為什麼?因為海滄是廈門工業最發達的區。有了工業,就有了錢,有了人,有了錢和人,其他的還不會有嗎?
在廈門、漳州與泉州一元化計劃中,漳州港新區、集美新區、翔安新區與角美新區中,漳州港新區潛力無限!
我認為應該是海滄,西可對接漳州和廣東,尤其是漳州平原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可以對廈門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㈡ 白雲機場未來前景白雲機場投資價值怎麼算白雲機場最新動態如何
目前階段,基本控制住了新冠疫情,國內的航空需求也是在很快的速度下恢復的。而在國內民航行業中絕對是翹楚企業的白雲機場,營業收入因此得以快速增長。接下來學姐帶你們一塊了解一下南中國連接世界的航空樞紐--白雲機場。
在開始分析白雲機場前,一份民航行業龍頭股名單為你們附上,點擊即可查看:寶藏資料:民航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看
公司介紹: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最早建成於20世紀30年代,是國家定位的全國三大國際航空樞紐之一,更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樞紐機場。公司主要提供飛機起降與停場、旅客綜合服務、安全檢查等航空服務業務。
簡單介紹了公司的基本情況之後,我們來了解一下白雲機場值不值得投資。
亮點一:地理位置優越,擁有區域經濟優勢
白雲機場坐落於珠三角的核心區域,而世界上密集度比較高的工業基地又在珠三角區域,並且還有巨大的貨源生成量,完全稱得上當前國內經濟實力很強勁的地區之一,其發達的區域經濟和便利的貿易口岸條件使得白雲機場不僅是南中國地區最佳出入境點,更是亞太地區理想的客貨流中轉點。這些因素都會助推機場業務量有一定的提升。而且,白雲機場作為"一帶一路"和"空中絲綢之路"的重要國際航空樞紐,業務必定會獲得進一步發展。
亮點二:機場擴建+空鐵聯運,發展潛力巨大
白雲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F級,在我國這是最高等級的機場類別,各種大型飛機都能起降。機場在2004年建成以後,已經經過了多次的擴建改造。白雲機場已經開始籌劃三期擴建,根據規劃,完成擴建後會有3座航站樓、5條跑道,由此一來,白雲機場旅客與貨郵的輸出輸入將進一步擴展。
除了機場擴建,「空鐵聯運」也是一大亮點,白雲機場針對機場外部交通和內部交通系統都做了升級以及優化,有利於實現機場客貨交通的快速疏散,這也提升了機場的運輸能力和運輸效率。
綜合起來其他兩方面的優勢,白雲機場成為了大灣區最具潛力的航空樞紐。
因為文章字數是有所限制的,還想了解更多關於白雲機場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直接點擊查看吧:【深度研報】白雲機場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看
民航行業的核心驅動就是經濟進一步提升及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近些年來國內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們收入的增長,所以,人們對航空的需求量可不小。但是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很大,民航行業也得到了很強的沖擊,不過幸好已經已經得到控制,這種沖擊不是長期的,供需逐漸改進是大方向,經濟迅速回暖將促進民航需求迅速增長起來。同時,疫苗的廣泛接種極大的降低了海外疫情再度輸入的風險,人們積壓的出行需求或許會引發復性反彈,民航行業還是有較大的發展前景。
三、總結
總結來說,白雲機場作為國內航空樞紐的地位非常穩定,並且經濟的復甦和航空需求的恢復即將會給白雲機場帶來大量的業務,很大可能能夠實現快速發展。
不過文章不是實時發布的,假若想看到更多關於白雲機場未來行情的分析,趕緊點擊鏈接,會有專業的投顧提供診股的服務,看下白雲機場估值有沒有誤差:【免費】測一測白雲機場現在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11-17,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㈢ 廈門空港為什麼不被看好
最大的原因在於新機場翔安機場的運營。
因為翔安機場一旦運營,這個高崎機場是繼續運營,還是搬遷到新的翔安機場,這個問題廈門政府一直沒有定論。假設翔安機場運營後,原有的高崎機場搬遷到翔安機場或者只保留國內航班,而翔安機場運營國際航班和貨運航班。並且,廈門空港把高崎機場資產轉移到翔安機場,那麼,股價肯定會上天的,絕對可以和上海機場媲美。但是,最關鍵點在於,如果廈門空港通過重組這種資本操作左右倒騰,把高崎機場的優質資產(比方說高崎機場佔有的上千億地產)倒騰到翔安機場,那麼可能那時候重組時股價可能腰斬甚至更低,畢竟資本市場這種手段司空見慣,這是投資者最最擔心的問題。
㈣ 上半年機場業績涇渭分明,誰是盈利王
受疫情沖擊,上半年民航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半年虧損幅度高達741億元。
民航業主要的兩大主體,航空公司與機場的業績受到空前的關注。
航空公司巨虧已成定局。
那麼機場們的業績表現呢?
目前,我國在A股上市的有上海機場、白雲機場、深圳機場、廈門空港等4大機場,在香港H股上市的有首都機場、美蘭機場等2大機場,總共有6家機場上市。
加上東部機場(主體為南京祿口機場)、重慶機場、三亞機場等3家機場公布的數據,從9家機場的數據不難發現,與航空公司業績幾乎都遭遇重創不同的是,機場的業績出現了分化。
從這9座機場的業績也能看出我國民航機場上半年業績的整體情況來。
一、京滬機場:收入降幅最大
在前期疫情重點內防反彈,後期疫情重點外防輸入的大形勢下。
今年收到沖擊最大的機場當屬京滬漢三城市。
上半年首都機場1301萬人次,排名第5,同比降幅73.6%,是前十大機場中降幅最大的。
上海浦東機場1221萬人次,排名第6,同比降幅68.0%,降幅僅次於首都機場。
武漢天河機場受關閉2個半月影響,降幅高達79%,是所有千萬級機場中沖擊最大的。
除了武漢以外,上半年北京疫情防控形勢最為嚴峻,"內防反彈,外防輸入"均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首都機場至大興機場航班遷移也在穩步推進之中,因此北京首都機場營收下降最為迅猛。
上半年,北京首都機場營收19.83億元,同比下降63.14%。
浦東機場的國際航線佔比高,因此成為僅次於首都機場降幅第二的機場。
上半年,上海浦東機場營收24.7億元,同比下降54.72%。
這兩大機場是我國機場中收入最大的機場,上半年收入均不到去年的50%。
二、瓊寧機場:收入降幅最小
海口美蘭機場因海南自貿港建設以及免稅政策的影響,成為9大機場里營收降幅最小的機場。
上半年,美蘭機場營收6.09億元,同比下降25.18%。
南京祿口機場的營收降幅僅有27.8%,也令人驚訝。
上半年,東部機場集團(南京祿口機場)營收8.76億元,同比下降27.78%。
2020年上半年9家機場營收情況 單位:億元
三、京滬渝:三大機場虧損超5億元
從最終盈利情況來看,往年的盈利大戶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因受疫情沖擊最大,上半年也成了虧損大戶。
上半年,北京首都機場利潤總額9.83億元,同比下降157%。
上海浦東機場利潤總額5.15億元,同比下降114%。
重慶江北機場受到疫情以及改擴建的雙重影響,利潤總額10.54億元,成為機場中的虧損王。
四、2家機場實現盈利
9家機場中,我們也發現有兩家機場實現了盈利。
海口美蘭機場利潤總額1.13億元,成為唯一利潤超億元的機場。
廈門高崎機場利潤總額2757萬元,實現盈利,殊為不易。
當然,無論是機場,還是航空公司,今年的日子都不容易。
現在期盼的是,境外疫情盡快結束,境內疫情切勿反彈,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格局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