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廈門的鼓浪嶼最著名的是什麼
你好,日光岩。
日光岩(Sunlight Rock)俗稱"岩仔山",別名"晃岩",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岩,看到這里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岩"。日光岩游覽區由日光岩和琴園兩個部分組成。日光岩聳峙於鼓浪嶼中部偏南,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成為龍頭山的頂峰,海拔92.7米,為鼓浪嶼最高峰。
站在日光岩山門處,看到一塊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在那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許世英題刻的「天風海濤」四字橫書;其下還有兩行大字題刻,右側為「鼓浪洞天」,系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江蘇丹陽人丁一中所書,這是日光岩最早的題刻。左側為「鷺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間福建長樂人林鋮所寫,兩者靠近,字跡相當,林鋮署名特別大,遊人常誤為二者皆是林鋮所題,其實後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上述三大崖刻,可說是對日光岩的風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給遊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日光岩的第一景。進入山門,便是日光岩寺,重修於明萬曆年間,至今有400多年的歷史。日光岩寺是一塊巨岩覆蓋的山洞,稱「一片瓦」,因每天凌晨,朝陽從廈門五老峰冉冉升起,該寺首先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因而得名,後來日光寺又改名為「蓮花庵」。這是明正德年間建尼姑庵而更名的。
從蓮花庵向上前進,有「九夏生寒」、「鷺江龍窟」兩處題刻皆在石巷旁,石巷乃兩塊森然壁立的高大岩石夾峙而成。因高大叢樹遮蔭,長年累月陰濕,夏天涼風習習,令人頓生幾分涼意。
從石巷道道通日光岩
上進,便是龍頭山寨。這是鄭成功在此山上屯兵時遺留下來的寨門,我國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題詩一首:「叱吒天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觥觥不可淘」。寨門右側有「宛在亭」,「宛在亭」下有一巨石,上端平坦,高15米,寬6米,坐南朝北,與廈門隔江相望。巨石下方刻有「閩海雄風」四字,蒼勁有力,右上方有「鄭延平水操台故址」字樣;另一石刻鄭成功五絕詩一首:「禮樂依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這是鄭成功手書行草,後人於1918年拓印刻上的。
在「閩海雄風」附近,還有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題刻「腳力盡時山更好」七個大字,筆法俊逸瀟灑,自成一格,意在鼓勵遊人奮力攀登,更上一層樓,風光在頂峰。
從寨門拾級而上,有兩塊巨岩相互傾斜而成「人」字形洞穴,稱「古避暑洞」,洞寬五丈見方,兩端洞口相通,洞頂上方有清代台灣詩人施士潔的隸書「古避暑洞」石刻。夏天,洞內清風徐來,涼風襲人,委實為遊客逗留片刻的好地方。
洞左邊的岩頂,有一個「仙人」洗腳的石盆,長年累月積水,近旁還有「仙人」的「腳印」,其實乃海蝕地貌的一種。岩頂平台不大,四周環繞欄桿,就象一隻升入天空的「吊籃」。遊人登臨,看雲天近在咫尺,憑欄放眼,縱目遠眺,廈門島外大擔、二擔……諸島盡收眼簾。
日光岩景點:
鼓浪洞天
日光岩東面巨石匾:有三幅楷書題刻,一幅橫題「天風海濤」在上端;其下二幅直題,右為「鼓浪洞天」,左為「鷺江第一」。「鼓浪洞天」每字高約1.20米,寬約1.00米,左側有楷書小字款跋三行,惜已風化,可辨讀者為:「明萬曆元年春丹陽少鶴丁一中題並書。同游者儒士黃俊明、曾一貫、曾一唯、陳建明、曾鳴鳳、洪油、洪滄。」此題刻鐫於1573年,是日光岩年代最早的題刻。
龍頭山
位於日光岩蓮花庵後側的岩石上,系1919年黃鍾訓行楷橫題「龍頭山」三個大字,其下直行跋語:「此山俗稱岩仔山。考/廈志:『龍頭山即日光岩,亦曰晃岩。明池直夫有晃園,極花竹之勝。』爰泐石以存舊稱。民國八年,黃仲訓識。」字幅高2.4米,寬1.50米。
晃岩
位於日光岩蓮花庵前的巨石上有楷書橫題「晃岩」二大字,系1916年朱兆莘所書。每字高0.60米,寬0.50米。
鷺江龍窟
位於日光岩蓮花庵後的巨石上,與「九夏生寒」題刻毗鄰,系1920年前後張大河行書直題「鷺江龍/窟」四個大字,末尾款「雲溪張大河」。字幅高3.20米,寬l.60米。廈門古稱鷺江、鷺門或鷺島、鷺嶼,廈鼓之間的海峽稱作鷺江。廈門島的虎頭山與鼓浪嶼的龍頭山隔江對峙,自古民間就有「龍虎守廈門」的美談。清代道光《廈門志》記載日光岩『俗名龍頭山」,民間相傳此山岩是蛟龍棲息的地方。這幅題刻寓有贊美廈門龍蟠虎踞氣象之意。
九夏生寒
位於日光岩蓮花庵後的巨石上,系黃仲訓行書直題「九夏生寒」四個大字。字幅高3.20米,寬0.65米。 左下側署款「銕(鐵)彝書」。古人稱夏季九十天為九夏。此地岩高樹古,海風陣陣,盛夏至此,頓覺涼爽。」鐵彝」是黃仲訓的名號,他於1918年在日光岩建成瞰青別墅,題刻當是同年所書。
古避暑洞
位於日光岩半山腰,有幾塊巨石疊成的一個自然石洞,洞日之上有施士潔隸書直題「古避暑洞」四個大宇。每個字高約0.60米,寬0.90米。左側楷書署款:「施士潔題。」這里長風浩浩,歷來是人們夏天避暑的好地方。189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台灣後,施士潔憤而舉家內渡,先後寄居於泉州、廈門等地。這幅題刻當為此時所書。
與日爭光
位於日光岩山頂巨岩的岩壁上,系1935年朱熙楷書直題「與日爭光」四個大字,每字高約0.70米,寬約0.65米。左邊楷書題款:「民國二十四年三月,漢壽朱熙。」
閩海雄風·鄭延平水操合遺址
位於日光岩遠而亭後側龍頭山寨寨門遺址北面的巨石上,系1918年李增霨楷書直題的「閩海雄風」四個大字。每字高1.80米,寬1.54米。左邊楷書題款「戊午重九日古滇李增霨題」。此石刻右上方另有楷書直刻「鄭延平水操台遺址」一行,其左邊署款:「民國七年戊午黃仲訓書。」日光岩是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舉義屯兵的地方,山上至今仍保存有寨門等遺址。相傳鄭成功當年在此石刻所在的巨石上築水操台指揮水師操練。
光復台
位於日光岩最高的巨岩朝西的岩壁上,系1931年胡漢民的隸書橫題「光復台」三個字。字幅高0.60米,寬 2.00米。左側行楷小字直題「民國二十年六月」,右側署款「胡展堂」。
曲徑通幽
位於日光岩蓮花庵後側的巨石上,系1918年黃摶扶楷書橫刻「曲徑通幽」四個大字。字幅高0.65米,寬2.88米。右楷書直行「戊午秋日」,左側三行楷書直行署款:「黃摶扶/書,時年七/十有一。」「曲徑通幽」形容日光岩的景觀特色,引人入勝。
重懷舊壘
位於日光岩東北麓的巨岩上,系1918年前後朱以德隸書橫刻「重懷舊壘」四個大字。字幅高1.00米,寬5.20米左側行書直款:「臨海朱以德題」。「舊壘」指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屯兵日光岩抗清復台的遺址。廈門白鹿洞寺有民國七年(1918年)朱以德的題刻,此題刻當為同時之作。
狂波千頃
位於日光岩現鄭成功紀念館陪樓(舊名瞰青別墅)西南側的岩壁上,系1917年蔣拯行指直題「狂波千頃」四個大字。字幅高4.00米,寬1.40米。左側附行楷直題跋、款3行:「丁巳之秋,余奉命率艦駐廈,獲交黃仲訓先生。先生卜築鼓浪嶼,/清幽高曠,擅邱壑水木之勝,開軒面海,波瀾淵浩,誠巨觀也。餘暇輒過/從,三載無間。爰貢數言,藉識鴻雪。己未晉安蔣拯鐫石。」
㈡ 廈門名字的由來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人稱廈門島為鷺島,廈鼓海峽又稱為鷺江。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州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
廈門市的行政建制始於宋朝,屬泉州府同安縣。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遷開始在島上築城寨,置衛所,城名「廈門」意寓「祖國大廈之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
(2)廈門古代廈鼓海峽叫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
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
元朝,屬泉州路。
明朝,實行里都圖制,廈門為嘉禾里,下設四個都,每個都下轄兩個圖。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寧衛的中、左兩個千戶所移駐嘉禾嶼,並築廈門城,此後遂以中左所作為廈門島的代稱。
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所轄境域包括廈門島、鼓浪嶼、浯洲(大金門)、烈嶼(小金門)等島嶼。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攻佔思明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移駐廈門,翌年設立台廈兵備道(雍正五年(1727年)改為台灣道),管理台灣、廈門兩地政務。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駐廈門。
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興泉道移駐廈門,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興泉永道,管轄興化府(今莆田)、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廈門成為福建東南沿海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廈門成為《南京條約》中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興泉道道署駐地(興化府府城圖中有興泉道道台駐地)
興泉道道署駐地(興化府府城圖中有興泉道道台駐地)
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廈門正式開埠。
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廈門鼓浪嶼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嶼成為「萬國租界」。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興泉永道改名為南路道,轄區不變,後增轄金門縣,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廈門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
1949年09月,同安縣、廈門市分別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福建省轄市。
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
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
1958年0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
1958年0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
1958年08月,金門炮戰爆發,廈門為主戰場之一。
1966年0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
1970年0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
1973年06月,同安縣再歸廈門市。
1978年09月,設杏林區。
1979年0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戰正式劃上句號。
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更名集美區。
1994年02月,國務院批准廈門市行政級別升格為副省級。
1997年05月,同安改縣為區。至此,廈門市轄思明區、開元區、杏林區、湖裡區、集美區、同安區6個區。
1996年11月,同安撤縣改區,
1997年05月,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政府正式掛牌。
2003年05月,經國務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關於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同意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其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設立翔安區。行政區調整後,廈門市下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至2016年12月底不變。
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廈門片區共43.78平方公里。
㈢ 鷺江是海嗎
鷺江其實不是一條陸地上的河流,它位於廈門島和鼓浪嶼之間,又叫做廈鼓海峽。因為廈門島又稱鷺島,所以人們就把廈鼓海峽叫做鷺江。在鼓浪嶼最高峰日光岩上,可以看到鷺江秀麗多姿的風光。
簡單介紹鼓浪嶼。
看,對面的小島就是鼓浪嶼,這條江叫鷺江,也叫廈鼓海峽,寬600米。鼓浪嶼面積1.78平方公里,人口1.9萬。宋元時期稱「圓沙州」,明肛始稱鼓浪嶼。因島的西南海邊有一塊大岩石,長年累月被海浪沖出一個大洞,每逢潮漲,海浪撲打岩洞,發出如擂鼓的聲音,所以人們叫它為「鼓浪石」,小島也就叫鼓浪嶼了。現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福建旅遊景區「十佳」之首。
㈣ 廈門島與金門島之間的海叫什麼海
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一個准確的答案,有的人說是“台灣海峽”,其實這是不對的,台灣海峽指的是金門島以東到台灣島之間的海域,而我們官方給出的叫法則是“廈金海峽”。
雖然金門島目前仍然在台灣的控制之下,但相信不久這種局面一定會打破。
金門島離大陸最近距離只有20里,孤懸在台灣本島之外,當初金門一役,我軍官兵幾乎全部陣亡,但是我相信,他們不會白白犧牲,我們要牢記歷史,爭取兩岸盡快統一以慰他們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