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如何受全球化影響
擴展閱讀
杭州雙眼皮哪裡開 2025-02-06 15:20:26
廈門疾控怎麼更改信息 2025-02-06 15:20:12
北京環達怎麼樣 2025-02-06 15:10:19

廈門如何受全球化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8-11 21:42:05

1. 為何金磚會議要在廈門召開而不是其他地方

在南南合作研究上頗富建樹的黃梅波教授認為,共謀發展,是全球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心聲;作為經濟發展比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模式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中國也開始向國際介紹中國的發展模式。金磚國家領導人在廈門舉行會晤,即可對中國發展模式獲得感性的體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出口為導向,充分利用全球化趨勢,以出口貿易及引進外資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黃梅波說,廈門作為沿海開放城市,正是典型的出口型城市,也是引進外資的產業集聚區,到目前為止,全球五百強企業在廈門投資的項目已達一百多個。

2. 海西建設作文,廈門的變化,要有實例。

為什麼在名字上取之為「海峽西岸經濟區」 呢?它的目標以及意義又是什麼?讓我們先來看關於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基本內容: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含義:

什麼是海峽西岸呢?海峽西岸全稱「海峽西岸經濟區」,是「閩東南地區」概念的延伸,指「以福建為主體的台灣海峽西岸地域經濟綜合體。其構想包括:以構建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為支撐,連接漳州、莆田、寧德,對接三明、南平、龍岩,加快形成福建省城市體系的總體布局;加強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經濟腹地和市場空間;建立產業集群,集聚規模效益。」①

為什麼在名字上取之為「海峽西岸呢」?原來,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相對於海峽東岸而言的,因為海峽西岸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著經濟實力比較強勁的中國台灣,在一定程度上也在為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和有效連接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總體目標:

那麼,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總體目標是什麼?就是構建開放型的經濟新格局。近幾年來,通過福建省委、省政府多年的努力規劃,從多套的方案中不斷摸索以及到後來的論斷實施,終於確認大致方針即:在福州作為省會中心城市的帶動下形成的閩江口都市圈,已經構成了閩東南一翼;在廈門經濟特區和泉州僑鄉工貿城市帶動下形成的閩南金三角城市圈,構成了閩西南一翼。總而言之,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成長的這兩翼,已經和長三角、珠三角經濟板塊實現「對接」。所以,構建開放型的經濟新格局,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並得到廣泛認同。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意義:

2007年福建省將積極貫徹「兩會」的精神,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投入巨大的精力支持。那麼,台灣與福建之間的經貿往來的關系如何呢?「目前福建與台灣的經貿依存度已經超過25%,閩台之間已初步形成相互依存的產業鏈格局。」②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目標規劃不僅是福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不僅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粘合劑,不僅是「海西區」與「長、珠三角」經濟的連接點,更是兩岸經濟社會的一個結合點,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紐帶。

不管從短期還是長遠來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從其一開始提出就具有十分重大的經濟社會發展與政治戰略意義,這意義的內涵貫穿著整個格局的協調與完成。從整個經濟局面的形式來看,閩南地區近幾年來經濟發展的態勢非常明顯,市場相比福建其他地區活躍,對整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全面實施具有典型的意義。

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泉州、廈門和漳州三大城市發展作試點分析

導語:

我們知道,近幾年來,福建省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已經納入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宏偉計劃。福建將著力在近幾年來做大做強主要的幾個中心城市,構築以福州、廈門、泉州為中心的城市群,拉動周邊的中小城市,在時間在物質與文化的沉澱中形成新的增長極。閩南地區因為其獨特的文化和地理位置形成了一個不斷增強的經濟活力地帶,在很多方面領先福建其他地區跳躍式向前發展。

讓我們來看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泉州、廈門和漳州三大城市試點發展情況。

泉州:

我們來看泉州。泉州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其變化每天都在,而且都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泉州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泉州」,因為泉州是一個「分工為主」的城市。如惠安,用惠安女的名字捧起一個石雕之鄉;晉江,用閩南人的敢拼會贏建設一個又一個品牌:鞋都,夾克之都;石獅,用沿海的優勢慢慢牽引出一個神奇的服裝城,成就「中國服飾之都」;泉港抓住機遇,在改革開放的指南下逐漸放飛了自己的步伐,用石油的分量來成就一個世界的夢想:南方的石油城;南安,鄭成功的故鄉,居然也是中國聞名皆知的建材之鄉;德化的陶瓷,幾百年來一直延續其不褪色的魅力;安溪,中國的茶都,世界幾億人的精神食糧……

當品牌戰略在泉州眾多的企業身上獲得成功後,如何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向規范化方向發展,企業的信息化進程是其中尤其關鍵的一環。泉州不斷在區域上定位其發展的勢頭,從落後到繁華,不斷實現它的神話。同時它一一個民營城市的責任,拉動著莆田的經濟發展,虛心向海外的世界拓展,在福建的經濟圈中逐漸壯大並且成為拉動東南經濟增長的樞紐。如惠安的達利集團繼高調進軍飲料行業,一舉推出涼茶、茶飲料,八寶粥等11個品種的飲料新飲品後,又開始了大舉擴張之路:到今年年底,將再引進16條飲料生產線;同時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在昆明、上海和河南等地再擴三個生產基地;隨著晉江民企國內稱雄的時代降臨,不少以本土化為目標的品牌開始策劃品牌的國際化;南安市將著眼於「集聚、提升、拓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油畫和轉型升級,著力建設海峽西岸現代製造業基地等等。

泉州擁有其良好的五大傳統產業,其增勢在近幾年更始以強勁的產值拉動著整個市經濟的增長。這五大傳統如紡織鞋服、建築建材、工藝製品、食品飲料及機械製造等,成為泉州的五個支撐點。它是一個基礎,更是一個工業城市應該具備的重要因素。據《泉州晚報》報道:其建築建材業增速居首,外資企業競爭力強,大中型企業不斷壯大等都不斷用刷新的記錄記載著泉州作為一個負責的追求領先的城市的一些閃亮點。

泉州城市發展的目標是將建設成以重化工、能源工業、旅遊業、輕紡工業、建材業為主的綜合性開發區域的魅力城市。「泉州市就提出了「大泉州」發展戰略,確定了發展大泉州經濟、弘揚大泉州文化、建設大泉州城市的戰略。實踐證明,建設『大泉州』是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必然選擇,是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③雖然在發展中經歷了浮躁求快的經濟怪圈,但不斷從一些材料中可見,只要泉州在資源的優化配置上能夠把好關口,就一定能夠在未來的港口城市為模型的經濟浪潮中乘風破浪。同時泉州將繼續與周邊的莆田市、寧德市、南平市和三明市等城市合作,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化,爭取在金融、環境、管理上漸漸互通信息,爭取在海峽西岸的整個大局中發展互利。

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峽兩岸的人民因為文化生態的共有而把心共系。泉州歷來重視閩南文化生態的保護工作,城市建設在打響自己的經濟品牌同時,在文化等其他飛經濟類的領域也努力實現自己的特色,特別是在閩南文化方面不斷拓展新的文化產業路子,充分發揮文聯的作用,把藝術追求融入海西建設潮流之中,為泉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持。讓「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的泉州在城市發展中把傳統保護和發揚,把現代化科技吸收並突破向前發展。

廈門:

以廈門為中心的廈門灣城市群,其定位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龍頭。它將如果能夠配合福州,那麼將在雙向的拉動中形成一個非常強勢的發展力量。廈門作為經濟特區的優勢,是福建中其他城市所未有的。因為這名字本來在世界上就是一個響當當的品牌,它走在福建發展的前沿。它在海港的天然優勢中不斷思考自身的價值,因為只有永遠走在時代的前面,才能引領潮流。所以廈門並不滿足,它的定位永遠是在世界的。每年的貿易洽談,吸引多少商貿的雙贏,其國際性的地位和作用卻沒有忘記作為國內的責任。它北牽泉州,南拉漳州,左擁龍岩,右抱港台。

廈門積投身於福建省提出的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任務,具備了率先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城市要發展,首先要有穩定優良的時常。廈門擁有這一種巨大的優勢。廈門近幾年來通過市場功能不斷完善,產業與市場聯動效應不斷凸顯,促進產業鏈的延伸,成為海西的一個重要的物流中心樞紐,在很多產業規模方面都在國內處於領先的地位。

廈門還確立了自己的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如擴大保稅區范圍,積極探索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依託三大台商投資區,主動承接台灣產業轉移,爭取引進一批具有較強帶動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與國際市場、國際通行規則的對接,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提高投資、經貿等合作交流的自由度;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廈門海港的世界樞紐和經濟利益,在全方位的掌控中爭取更多的貿易集合點;同時,廈門將建第二個國際機場,在其航空的樞紐上不斷輻射其強大有力的作用。這一切都表明,廈門的城市建設是有序與合理的。廈門是一個重視經濟合作與貿易的城市,也是一個重視誠信往來的城市,廈門有責任建設發揮其作為整個福建乃至未來東南的經貿樞紐作用。在經濟上力爭上游,在科技上求實創新,在管理上改革吸取優秀經驗,在服務和人文上不斷強化,讓文明的風尚逐步融化在榕城的每個角落。

在教育方面重點抓和整體進行調整規劃,培養大量的精英和足夠尖端的貿易人才在不同的領域中充實和推動。廈門這座南方小城良好的投資環境一方面吸引了不少的內地人才,也有不少來自國外的精英。如2007年來統一招聘256名在職教師,並於5月26日到30日接受網上報名。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廈門作為一個經濟的強市也離不開充足的源源不斷的良好教育人才。這在精神文明和經濟文明比較完善的廈門也是一個有利的補充;廈門的勞動力需求也體現了城市的規模和發展水平。廈門的公共服務越來越便利,實惠,城市的生活設施水平、污水處理率、綠化覆蓋率、城市氣化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廢氣處理率等都達到國內甚至國際的水平。所以,一所城市的發展,不僅要在經濟和文化上突破,更應該朝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在實現真正的和諧。

「引導相關產業向周邊地區延伸產業鏈,推動城市聯盟取得實質性進展,帶動閩南金三角城市群發展,壯大閩西南一翼,推動與珠三角、長三角的合作;積極創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④廈門還承接著福廈鐵路、廈漳大橋等重點建設的建設,廈門的不斷擴張將逐漸拉動閩南特別是漳州的快速發展,也在交通上便利為其能夠在國內的輻射作用奠定了基礎。

漳州市:

漳州制定了 「大漳州」的目標。首先漳州緊緊抓住了龍海市來發展其主要的城市,而龍海與廈門的親密聯系帶動其經濟項目的實施。同時爭取與泉州打成一片,逐漸擴大其在閩南地區的影響力。在福建建設海峽西岸的浪潮中,漳州一方面進行資源的整合和布局,一方面進行統一規劃,在市場上實現加快與廈門在產業鏈銜接、基地共建、港口合作、基礎設施建設及政策、市場的對接,謀求兩地互動雙贏、共同發展。同時規范其城市的發展模式,從資源上進行變形整合,加快基礎建設。在鐵路、高速路也是其最近幾年來發展的重點。

漳州的目的是實現雙贏的發展,並把海港建設作為其城市布局的重要中心。同處在一個廈門灣,漳州的優勢很明顯,就是加強廈漳泉城市聯盟合作,堅持規劃與建設,管理並重的原則,努力拓展生態環境的建設,在旅遊如東山島以及海產品的配套銷售,在實現城市的良性發展上樹立特色的形象。在旅遊上不斷縱深發展,利用其山青水秀的區域內涵拉動各個小城的互帶發展。漳州的農產品不斷生產與出口,樹立生態發展理念,來鍛煉自身的積累,然後在生態上全面跨越。海峽西岸是一個契機也是一個挑戰,因為只有大膽轉變觀念,才能在戰略上作出全面的調整,並且牢牢抓住廈門作為它的對外交流的窗檯,加快融入廈門經濟圈;同時加強與泉的聯盟,尋找自身發展的不足,調整城市發展策略,爭取早日改善自身的城市經濟環境。

漳州市正努力在不斷的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上優化城市環境,樹立良好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漳州市認為要立足以項目帶動為主要舉措,努力實現城市發展目標,同時還要探索壯大中心城市機制創新,增強加快城市發展的原動力。相信這是漳州的信心,也是漳州發展的核心動力。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也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社會,一座城市要良性循環不被淘汰,只有在不斷的追求創新中才能發展,也只有發展的同時才能不斷進步。

同時,漳州市還與中國的寶島台灣的澎湖開始了貨運直航,直航的航程將比以前縮短2/3,這標志著漳州正努力實現在加強與福建其他地區貿易的同時,也不忘走出去實現繼續拓展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的交流往來,進一步加強和澎湖的經貿聯系與合作,為海峽西岸的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閩南地區城市建設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我們相信,開放的閩南將迎來的絕不只是經濟上的騰飛,更是閩南地區人民精神上的富足。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通過對閩南的拉力作用,和福州形成兩極,推動寧德和三明、南平,莆田、龍岩的較弱地區,把福建的經濟做活,暢通對外開放、對內聯接、山海協作三條戰略通道,提升與浙江江西廣東的合作力度,同時在海外努力與東南亞、南亞的互通有無的戰略,並與港澳台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進行不斷的貿易磋商,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可持續發展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城市發展的共同的追求目標。在特色的產業區域進行區域化布局和企業的集群化發展。而做好工業化、城市化兩篇大文章,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必由之路

三、海峽西岸經濟區關於閩南城市發展的前景及其展望

導語:

閩南地區擁有其他城市所沒有的美好前景。這並不是因為它擁有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更是因為它在新形式、新政策上真正實現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結合。

第一,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產業主體是製造業,抓住了製造業就抓住了發展的關鍵。「力爭到2010年,我省製造業佔全國比重從目前3.6%上升到5%;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機械裝備三大主導產業產值,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0%。2003年,我省第二產業拉動GDP增長7.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對GDP的貢獻率為54.1%,而工業中90%以上是製造業。」⑤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核心是經濟,支撐是產業,產業主體是製造業。就現階段而言,閩南地區已經在這些行業上實現了支柱與支撐的作用。當然,閩南地區最為關鍵的是要加快推進福建其他地區製造業的振興和進步。所以,在未來甚至更多的時間里,閩南地區將繼續領先並以獨特的優勢推動著其它城市的發展。

第二,加快閩南地區的發展,不僅有利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與鞏固,促進祖國統一,而且還有利於促進閩港澳經濟合作。閩南作為兩岸三地的聯結區域,與港澳地區的經貿合作有著很好的基礎。加強閩南地區的建設,可以為兩岸三地合作創造新的平台,提供新的起點,實現兩岸三地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互聯互動,實現共同發展。這些聯系是必然也是一種趨勢。

第三,福建閩南地區將按照「擴大開放、服務大局」的要求,全方位拓展區域合作領域,全面提升與「泛珠三角」區域的合作水平,並在長期內爭取吸收更多的「回歸創業」的資金,在初具規模的企業中進行控制和引導,最終讓其獨立發展。前景是輝煌的。沿海大動脈將成為強有力的推動,我們堅信福建的經濟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不斷推動下與周邊的經濟區加深合作的程度,朝著更大規模的方向發展。

四、那麼將如何從整體上統籌未來的福建閩南的三大城市呢?

導語: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閩南地區是一個不斷讓人覺得興奮的課題,我想提出以下的幾個微薄的建議:

首先,港口是海峽西岸的最重要經濟窗口。因此,閩南的三大城市只有加快港口建設,發展航海航運,擴大內地對外交流的通道;加快高速公路、鐵路、省級干線和公路網建設,才能進一步發揮在福建地區作為出海口的重要功能,促進區域間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通過「承『珠』接『長』、連接中部」,尋求經濟區戰略崛起,站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和經濟全球化的高度來推動福建的發展,使福建擁有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腹地,進一步打造和提升海峽西岸的經濟活力,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乃至祖國統一大業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其次,閩南地區的政府應該放手讓地方的政策去落實與實施,適時進行引導和控制,在擁有其獨立的經濟實力同時也不要忘記在經濟合作中要注意環境保護條款的制定。

第三,海峽西岸的發展離不開海峽東岸。在今天五月舉行的第二屆閩商大會為所有的閩商和台商搭建了一個交流溝通的平台。閩商的作用,全國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我們可以在小三通、大三通的良好政治下發展強有力的經濟,發揮閩商和台商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目前的台商投資區、保稅區、經濟特區、加工出口區的基礎上建立帶有自由港性質的兩岸自由貿易區,並與台灣的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等進行對接,賦予更加多樣、靈活,更加適用的功能;以特定行業作為突破口,加強行業交流合作。閩南的三大城市應該對特定行業進行可行性分析,對特定行業注冊互惠安排,大幅度減免關稅,以相互利益為努力點,共同促進兩岸行業之間發展,再慢慢推向更多方面,實現人員和資金自由流動。

結論

總之,建設與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城市,是黨中央做出的正確決策。福建省的領導深深懂得,要發展海峽西岸,除了要有政策的肯定外,還應該在自身內部上進行調整優化,讓經濟迅速騰飛。發展海峽西岸的經濟區,特別是閩南地區的合理規劃,有利於促進祖國統一,有利於發揮東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有利於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僅反映了福建省人民的共同心願,也在台灣同胞和海外華人中引起了積極反響。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著力拓寬對外開放、對內聯接和山海協作通道,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縣域經濟和中心城市發展,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壯大經濟總量,建成中國經濟的又一重要增長極;著力提升與長三角、珠三角和台港澳的合作水平,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建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基地。廣大的福建人民和祖籍福建的台胞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那曾經他們生活過或者期盼中回歸的熱土。廣大來自海內外的閩商愛拼敢贏,幾十年來一直默默地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造福桑梓,風起雲涌的商海中創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為祖國的繁榮進步和海西大業的成功,福建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3. 廈門的經濟發展狀況

廈門經濟特區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福建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下,由鄧小平親自批准創辦的全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1981年10月,由鄧小平親自批准創辦的湖裡加工區破土動工,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序幕。1984年2月,鄧小平為經濟特區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為經濟特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年,鄧小平同意中共福建省委、中共廈門市委的建議,黨中央批准,經濟特區從湖裡2.5平方公里擴大到全島131平方公里,特區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後來鄧小平多次為特區的發展作了重要的指示,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也要成為開放的基地。我們建立的經濟特區,實行的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鄧小平再次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

經濟特區創辦之際,廈門市委又根據廈門對台的區位優勢,經黨中央和省委批准,在廈門島外,先後創辦杏林、集美和海滄三個台商投資區,成為經濟特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經濟特區的待遇。幾個台商投資區,為廈門經濟特區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特區的范圍由原來131平方公里擴大到690平方公里。
鄧小平又根據外國友人的建議,指出:特區要發展經濟,首先要把交通和通信搞起來,這是發展經濟的起點。廈門市委市政府根據鄧小平指示精神,採取向科威特貸款,建設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從日本引進萬門程式控制電話通信設備,擴大廈門港口,建設疏港的環島公路,拓寬廈禾路,建設廈門大橋、海滄大橋等。大大改善經濟特區交通難、通信難的狀況。

市委市政府為了進一步把廈門辦成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改革開放重要基地,1985年繼創辦富山展覽城之後,又創辦了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成為廈門對外開放洽談貿易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並提出了對外開放是面向港、澳、台,面向東南亞,面向世界的工作方針。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廈門經濟特區對外對內經濟合作與交流也日益發展,規模大規格高,不但每年有全國性和國際性「九·八」投資洽談會,而且每年還有地區性「四·八」台商投資貿易洽談會。吸引外資參加特區經濟建設,是廈門經濟特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經濟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委提出以港立市,工業興市,建設港口風景旅遊城市的方針,為廈門市現代化港口的建設、現代工業的飛躍發展和現代化城市的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個方針符合廈門實際。廈門市委為了擴大經濟腹地,曾採取把市區的工廠,遷移到島外到農村的決策,同時在繼續搞好市區建設的同時,有計劃地把建設的重點轉移到島外到農村,這個決策也是正確的。實踐證明,把建設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島外到農村,並沒有削弱和影響市區的建設,而且是推動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到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島外農村投資佔全市投資總額53.5%,大大推動了四個新城區的快速發展。而市中心的思明區,生產總值由2003年的167.5億到2007年增至380億元,財政總收入從31.2億元增至73.1億元,成為全國百強區的先進單位。

2001年在廈門市第九次黨代表大會上,市委提出更好發揮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提出創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的決策,為廈門市進一步落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改革開放後,市委市政府先後創辦了集美文化教育中心、市區文化藝術中心、體育中心、集美園博苑中心、高新技術園區等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礎設施,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強市、文化強市、科技強市的建設。黨的現代化建設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廈門市有了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因此提出創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既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廈門實際。

在廈門市第九次黨代會上,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革行政管理體制,進行區劃行政調整。市政機構調整為思明、湖裡、海滄、集美、同安、翔安六個新城區,納入廈門經濟特區的體制,享受特區的待遇。後來,市委市政府又在集美、同安沿海創建環東海域新城區,面積相當於新建一個廈門島。廈門經濟特區由原來690平方公里擴大到1674平方公里。經濟特區腹地增加了,投資環境進一步好起來了。長期困擾經濟特區的腹地小、經濟總量偏低的困境,初步得到了緩解。
21世紀以來,市委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的精神指引下,遵照省委的指示,廈門要利用廈門經濟特區的對台的區位優勢,發揮「五緣」的優勢,擴展「六求」的作為,把廈門經濟特區辦成海峽兩岸重要的中心城市,努力在海峽兩岸建設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的先行區,當示範,當榜樣,推動兩岸的經濟建設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歷史性的重要貢獻。
市委市政府根據省委的指示精神,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戰略,抓住中央支持海峽兩岸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大對海峽西岸中心城市的建設,推動兩岸經濟、技術、文化合作,向更大范圍,更寬的領域,更高的水平發展,為促進兩岸直接雙向三通,兩岸人民往來和經濟文化技術合作交流更加暢通,為加強海峽西岸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年,廈門經濟特區發展變化巨大: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設成就斐然,廈門港口建設自1975年國家投資建設以來,經多次擴建,現在已有8個港區,深水線40公里,可容納深水泊位114個,最大靠泊能力10萬噸,可停靠世界最大集裝箱1.2萬個的泊位。世界五洲,除非洲須經中轉站外,其他亞洲、澳洲、歐洲、美洲的基本港均可直接通航,已引進中國的中運集團,法國達飛集團參加建港,把廈門港建設成為國際航運的樞紐港。廈門空港:1978年僅有兩條國內航線的機場,現在廈門國際機場已和110個國家和地區通航,國內地區和國際航線149條是我國和東南亞地區的中心站,在東南亞三小時的飛行圈,設備完善,是國內一流的國際機場。廈門信息港1978年有交換機1400門,用戶1 300戶,沒有長途國際線,用戶要通過福州、上海中轉才能和國外通話。到1989年10月,廈門市話就已有33000門,通話能力比1978年提高11倍,國際直撥自動電話達到158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08年4月,廈門市已有用戶916683戶(不包括手機和小靈通)。廈門信息港已成為國內一流的信息港。廈門的鐵路除原有的鷹廈鐵路外,還有國家鐵道部建設的福廈、龍廈、廈深三條高速鐵路,四條鐵路均在市內連接,這是國內其他城市少有的。龍廈鐵路經過贛龍鐵路與京九鐵路相連,通過贛韶線與京廣線相通,連接珠三角、長三角,為活躍東南沿海物資交流作出貢獻,同時也為中部崛起的湖南、江西等地打通一條沿海的港口通道,把內陸經濟和港口經濟聯結起來。福廈、龍廈、廈深鐵路將分別於2009、2010、2011年建成通車,這幾條高速鐵路的建成,必將為福建閩西南和閩南地區的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廈門市內的交通,過去僅有集美、杏林兩個海堤通道,交通不便。現在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成功大道、翔安隧道和市內工交快速交通,這些交通要道全部建成之後,市區六個區,均可在半小時內互通。龍岩、廈門、泉州、漳州四個市區,也可以在一個小時左右互通,海峽西岸經濟中心的區域擴大了,往來的路程變短了,人流物流更方便了,廈門經濟特區有了大港口,大機場,大交通,大腹地,還有大市場的建設,形成海港、空港、信息港和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速城際公交,以及港鐵聯運、空港聯運,海陸聯運的大交通網路,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一大優勢。

2007年廈門市生產總值137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工業總產2837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廈門現代工業、火炬高新區由最初1.71平方公里,擴大到1 3.75平方公里,總產值由2000年104億元增加到816.97億元,工業總產值比重由41%提高到61.3%,火炬高新區已成為廈門市高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廈門三十年來,先後贏得「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人居環境獎」,「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暨跨國公司最佳投資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六連冠)」等12次中央和省級的表彰,這是市委市政府領導全市人民,排除萬難,艱苦奮斗取得豐碩成果的真實寫照。

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指示,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是體制機制創新,科學試驗的重要基地,特區的實踐是成功的,成績巨大,豐富了鄧小平理論,譽滿中國,名揚海內外。
市委市政府始終貫徹「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精神,並把它貫穿特區發展的全過程,作為特區建設的主題。根據廈門特區的客觀實際,用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指導特區的經濟社會建設,是取得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經驗,是符合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精神的。
市委市政府抓住廈門特區對台的區位優勢,發揮「五緣」的優勢,擴展「六求」的作為,建設海峽兩岸重要中心城市、發揮二個先行區的作用,效果顯著,作用巨大,符合兩岸人民共同發展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精神。

4. 改革開放的資料

和蘇聯的解體是一樣,不過社會結構改了,但政治體制中共的君主專政制度仍固若金湯。。簡單的說國家不承認社會主義的失敗,但仍舊霸佔政治舞台,固執己見。。所以推翻重來像是一場政變,第二次新中國的成立,出生在那時80後的一代,社會極為動盪身處亂世,父母下崗失業孩子從小在父母的爭吵下長大學習環境也差,加上外界新鮮事物的刺激走上歧途的也不為少數,畢業即失業,沒有什麼生活的保障,卻被媒體倒打一耙「啃老」,實在令人惋惜,社會的離婚率上升嫁有錢人的思想開始蔓延。。不過政府從未正視從未承認自己錯誤,依然霸佔政治舞台,固執己見仍然堅持社會主義堅持自己的執政的權利,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口號換成有中國特色社會理論的口號,堂而皇之的為自己開脫,只要是社會主義任何情況的發生皆為特色和正確!!希望中國的年輕人開始覺醒,學習孫中山發動第二次辛亥革命!!不過中共就像白蟻,不用外界推翻,自己也會蛀蝕一空。。共產黨在中國的歷史上註定是失敗的。。

5. 2017金磚會議為什麼選擇廈門

早在2011年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投洽會」)上,金磚五國就首度在廈門舉行的這一全球重要投資促進活動上集體亮相。隨後,近幾屆「投洽會」上,金磚國家也踴躍參會參展,在吸引全球投資「金流」中都有亮麗表現。


除了可以向金磚國家領導人展現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廈門還可以展現「一帶一路」願景的魅力,其完善的會展設施和豐富的會展經驗也能為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提供有效保障;會展業已是廈門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去年,廈門舉辦展覽近200個,會議6000餘場,外來參會者達一百多萬人次,是中國「會展名城」;廈門大學是中國經濟研究重鎮,在南南合作、國際經貿合作、國際金融合作、國際發展合作、國際問題研究、國際經濟法等領域已經建立了雄厚的研究基礎。「投洽會」就曾專門舉辦金磚國家投資機會論壇;作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廈門曾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中國國家森林城市等諸多殊榮,「顏值」高。相信這也是廈門得以舉辦金磚峰會的重要原因。

6. 中歐(廈門)班列白俄線首發

20日,一列滿載貨物的中歐(廈門)班列從廈門自貿片區海滄站緩緩駛出,經阿拉山口出境,預計16天後抵達白俄羅斯明斯克。這是首趟直達白俄羅斯明陸悔斯克的中歐(廈門)班列,也意味著中歐(廈門)班列再添新路線。

本次開行的中歐班列(廈門—明斯克)運載50個大櫃,滿載辦公用品、休閑鞋、廚具、發電機等貨品,運載貨值超300萬美元。白俄線的開通,為廈門企業外貿全球化發展增添了一條新的國際物流便捷通道。

7年來,中歐(早滲正廈門)班列著力建通道、搭平台,做大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已成為多程滿載常態運行的探路喊察者。此次開通至白俄羅斯明斯克新路線,是中歐(廈門)班列繼波蘭羅茲、馬拉、波茲南,德國漢堡、杜伊斯堡,匈牙利布達佩斯,俄羅斯莫斯科,哈薩克阿拉木圖,烏茲別克塔什乾等線路開行後的又一次線路提升,將大幅增強班列業務板塊輻射面,有效拓展廈門區域合作空間,增強我省的物流區域競爭力,為做大做強區域物流產業和打造東南沿海區域物流中心提供新動能。

目前,中歐(廈門)班列已實現常態化運營,成了跨越海峽、橫貫亞歐大陸的國家物流新通道。截至10月底,已累計開行1189列,承運貨值近300億元。( 廖麗萍 周瑩 張進 文/圖)

7. 金磚會議對廈門未來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金磚會議將對廈門未來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

  • 最直觀的是經濟社會效益等硬體實力的提升。完善基礎設施、擴展城市規模,是廈門承接會議後的重要任務。

  • 而在招商引資、吸納人才方面,廈門也將更具國際化優勢。

  • 廈門還將更多地著眼於國際化開發性城市發展,完善社會服務設施,特別是國際服務能力。

  •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對廈門擴大旅遊業、提高城市品牌度等軟實力方面有極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