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的建設過程
早在1994年,頗有遠見的廈門城市建設決策者,就醞釀開辟東通道,並把東通道的前期工程正式列入「九五」和「十五」期間的重點工程。1998年,東通道前期工作全面啟動,開始地質勘探和方案研究,從1997年開始歷經8年前期工作。工程於2005年9月6日正式開工建設,2009年11月實現三條隧道全面貫通,2010年4月26日上午10時開通運營,建設過程歷時4年8個月時間。建設期間,中央、省、市各級領導對隧道工程寄予了殷切厚望,國家、省、市各有關部門、單位、國內外專家給予了鼎力支持和悉心指導,社會各屆和廣大民眾也給予了高度關注。胡錦濤總書記十分關心翔安隧道工程建設,2010年春節考察廈門期間專門視察了翔安隧道工程,並要求「再接再厲,保證質量、保證安全,把這個工程建成為優質工程!」。
2009年6月13日15時58分,隨著最後一組爆破的巨響,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右線貫通。
2009年11月5日 我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歷時4年多的建設全線貫通。
翔安隧道工程的實施具有地質條件復雜、工程經驗少、技術難度高、施工風險大、社會影響大等特點。施工過程主要有三大技術難關:一是陸域全強風化地段大斷面淺埋暗挖施工;二是淺灘段透水砂層施工;三是海底風化深槽施工。 翔安隧道建設者告訴記者,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擁有數項世界罕見難題——世界上覆蓋層最淺的海底隧道,最薄處5.7米;行車主洞開挖斷面面積達170.7平方米,在世界海底隧道建設史上尚屬首例;軟弱圍岩(俗稱爛泥巴)、富水砂層、風化槽群(囊)這些不良地質段規模之大也為世界罕見。
為攻克這些世界級難題,建設者們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地質超前預報,使用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辦法,因地制宜,安全穩步推進隧道建設。他們采購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RPD180C多功能鑽機,秉承「有險必探、無險也探、先探後干」的原則,確保建設的每一步都心中有數;他們創新性地改造了傳統CRD施工作業法,在軟弱圍岩中連續月掘進速度超過60米,最高值達73米,創造了同等地質條件下世界特大斷面海底隧道施工進度紀錄;他們採用「地下連續牆井點降水」法,成功穿越630多米的富水砂層;用「全斷面帷幕注漿技術」和「注漿小導管技術」,剋制了強風化槽的肆虐。
正是依靠自主創新,翔安海底隧道安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保障。其抗腐蝕、抗滲水度均為最高等級,能抵抗8級地震,施工工藝達世界頂級水平,工程質量合格率100%,被交通運輸部確定成為全國三大樣板工程之一。
據統計,從翔安海底隧道中開挖、棄運土石方約235萬立方米,幾乎可以將埃及大金字塔塞滿。支護用錨桿、鋼架、鋼筋網、襯砌鋼筋等鋼材約5萬噸,相當於7座巴黎艾菲爾鐵塔。全世界已建、在建的跨海隧道有20多條,主要分布在歐洲、日本和我國香港地區。
B. 廈門由於歷史原因,島上隧道很多,那麼比較出名的隧道都有哪些呢
廈門,不僅是一個海濱城市,同時,廈門也是一個多山的城市。
廈門多隧道的歷史、地理原因歷史原因:
上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廈門是昔日的海防前線,城市內修建了一批以坑、地道為主的防空洞,目的為廈門人抵擋戰火和空襲。
地理原因:
據統計,廈門的山有382座!為了方便通行,就開辟了很多山洞隧道,而已運營的公路隧道有60多座,僅島內隧道就有18座,所以廈門也號稱隧道博物館。
廈門擁有眾多公路隧道,同時還有一些有韻味的人行隧道,各自都有特色。
廈門最有名的8條人行隧道(4座在廈門本島,4座在鼓浪嶼)1、廈大芙蓉隧道
英雄山防空洞位於鼓浪嶼鼓聲路5號,這里也是鼓浪嶼貝殼博物館。在戰爭時代,這里是鼓浪嶼居民的避難場所,現在經改造後,這里成為島上又一處新景點(需要買門票)。
據了解,館內共有6800餘種珍稀貝殼,這些貝殼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了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以及南北兩極,包括海生、淡水和陸生。
部分老隧道改造後重獲新生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歷史背景,廈門每個隧道都有自己的特殊使命。
進入20世紀,防空洞的功能與城市建設脫軌,而廈門市有計劃、因地制宜的對這些隧道進行改造利用,將部分防空洞創新升級為文化旅遊項目,老隧道又重獲新生。
C. 中國第一條海底隧道在哪裡
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是廈門翔安海底隧道。翔安海底隧道全長8.695公里,從廈門島到達對岸的大陸端,比原來節省了82分鍾。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是國家「863」計劃專題項目的重點工程,由我國自主設計、施工建設。以三孔隧道形式穿越海域的廈門翔安海底隧道,位於海域段隧道6.05公里,最深在海平面下70米,從開工到建成僅用時4年8個月。
施工難點
這條隧道地質復雜,建設中相繼遇到了全強風化地層、富水砂層、風化深槽等三道世界性難題。中國鐵建二十二局集團堅持科技創新,改進了傳統施工作業法,在主洞軟弱圍岩地帶連續六個月月掘進超過60米,刷新了世界特大斷面海底隧道施工紀錄。
雙向六車道的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通道是廈門島第五條出入島通道,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雙重功能。它的建成通車,使廈門出入島形成了從海上到海底的全天候立體交通格局。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法院網——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建成通車
D. 廈門五橋兩隧指什麼
廈門五橋指的是「新海堤大橋(公路/軌道兩用橋)」、「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
廈門兩隧指的是「海滄隧道」、「翔安隧道」。
新海堤大橋(公路/軌道兩用橋)
1953年6月高集海堤動工,1955年秋竣工,2010年開口改造為橋梁。
高集海堤將廈門島上的高崎與集美街道相連,總長2212米,寬29米。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2010年改造為公鐵兩用的海堤大橋,其中公路橋規劃雙向兩車道,設有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機動車道寬7.5米,人行道寬5米;軌道橋獨立於公路橋採用全線高架方式,軌道交通1號線從這里駛過,途徑集美學村站和園博苑站。
翔安隧道
2005年9月動工建設,2010年4月建成通車。翔安隧道位於廈門東海域,連接廈門島內五通與翔安區西濱,線路總長8695米,隧道長6050米,跨海域寬約4200米,採用三孔隧道形式,設雙向6車道,設計行車速度80km/h,工程總投資40.7億元。
翔安隧道是國內第一座海底隧道,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斷面鑽爆法海底隧道,翔安隧道是廈門東部唯一的進出島通道,可全天候24小時運營,它的建成通車極大完善了廈門進出島車輛通行方式,使廈門進出島通道形成了從海上到海底的立體交通格局,對台風多發的廈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