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海峽兩岸文博會在廈門哪裡
擴展閱讀
上海到孝義快遞用多久 2025-02-02 09:44:46
上海扇牌洗衣皂怎麼樣 2025-02-02 09:33:28

海峽兩岸文博會在廈門哪裡

發布時間: 2023-09-09 04:46:08

⑴ 廈門理工學院在哪裡 附准確地址

一、廈門理工學院在哪裡 廈門理工學院 地址在福建省廈門市集美理工路600號,該校是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二、廈門理工學院介紹
廈門理工學院 位於被譽為「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的國家中心城市——廈門,是福建省屬公立本科大學,實行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學校秉持「以學生為本,為產業服務」的辦學理念,遵循「明理精工,與時偕行」的校訓,積極探索產學融合、校企合作、對外合作三位一體的服務地方發展道路,建設「親產業、開放式、國際化」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

學校1981年建校(前身鷺江職業大學),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升本並更名為「 廈門理工學院 」。2011年,成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和國家首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試點高校」。2012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2013年,獲批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2016年,入選教育部、發改委「十三五」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發展工程項目建設高校(全國100所)。2017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被評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99所)和「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全國66所)。2018年,獲批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入選福建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福建省示範性應用型本科高校。

學校現有集美、思明、廈軟三個校區,佔地面積1927畝,建築面積50餘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5.2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95.7萬余冊,中外文資料庫65個。信息化、數字化校園高起點建設。學校現設有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光電與通信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海峽商貿學院)、文化產業與旅遊學院、新絲路時尚學院、應用數學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部、軟體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研究生學院等19個院、部。

學校現有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電子信息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8個本科專業,涵蓋理、工、經、管、文、藝、法等學科門類;全日制在校生19943人(含研究生330人,留學生138人);專任教師1063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比52.4%,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佔比為92.8%,「雙師雙能型」教師佔比54%,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7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閩江學者13人,全國優秀教師2名,,省級教學名師5名,省級青年教學名師1名,省級教學團隊6個,省級創新團隊5個。學校的「教師發展中心」 被評為省級示範中心。

學校確立了「強工程、厚經管、大文化」的學科專業發展戰略布局。緊密對接廈門市「雙千億」工程和重點打造的12條千億產業鏈群,布局發展電子信息類、裝備製造、軟體與信息服務、材料應用技術、城鄉建設與環保、文化產業、創意與設計、商貿及金融服務等8個學科專業群。現有機械工程省高原學科建設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等4個福建省應用型學科和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2個福建省應用型學科培育學科,建有15個校級重點建設學科。

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學校緊緊圍繞應用型創新性高級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積極開展人才「供給側」改革,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六聯合」、「二元制」、「卓越應用人才」等多種培養方式。2012年以來,在福建省本二批高考文理科錄取分數線居省內同批次高校首位;自2013年起部分專業在福建省及江西省列入本一批招生;具有籃球(女子)和健美操兩個國家大學生高水平運動隊招生資格;2018年學校開始招收華僑、港澳台地區學生。

2016年以來,我校學生在國內外各類學生競賽中成績突出,已獲得各類學生競賽獎項近2800項,國家級獎項一千多項,學生獲獎人次達7000人次,連續三年全省名列前茅。特別是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計算機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中國及世界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世界大學生健美操大賽、數學建模、電子設計、光電設計、結構設計、工程算量、物流設計、機器人、英語競賽等國家級大賽中獲冠軍、金獎或一等獎近230項。大學生方程式賽車大賽、大學生結構設計大賽、大學生健美操大賽、光電設計、工程算量等部分賽事更是連續多年蟬聯冠軍。

畢業生以「務實精神好、動手能力強、創新意識足、外語水平高」等特點廣受業界歡迎,一次性就業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連續多年被評為「福建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教學質量工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成效顯著。現有特色專業國家級1個,省級9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國家級1個,省級7個;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專業國家級5個、省級6個;省級高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8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9個;省級精品課程57門;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個;省級教學改革試點項目9項,省級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50項(含重大項目5項),省級「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精品項目6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52項;優秀教材國家級4部,省級3部;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1個,省級11個;省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4個,省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項目1個,省級公共基礎課實驗教學平台5個;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國家級1個,省級5個;省級示範性校企共建職業教育實訓基地1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235項,省級658個;被評為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智慧教學試點項目」院校。2009年以來,獲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二等獎1項,省級特等獎3項、一等獎10項、二等獎17項。土木工程專業通過了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評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車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已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環境工程專業通過台灣IEET認證。

針對我校辦學特點,在廣大學生中大力培養與親產業人才相匹配的人文素質。精心實施「陽光雨露計劃」,培育了以「周末文化集市」、「文明班級創建」、「素質養成主題周」為代表的一批校園文化品牌活動,把學生帶進舞台中央,最大限度地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素質養成平台上的主角。積極搭建線上線下良性互動的服務育人平台,「廈理工e起來」微信公眾平台獲福建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一等獎。大力倡導「守望相助」的校園親情理念,激發學生自助互助的熱情,引導學生親情體驗,完善陽光健康人格。富有廈門理工特色的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保障了學校的快速發展,滿足了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科研平台建設扎實推進。現擁有福建省客車及特種車輛研發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新能源汽車與安全技術研究院、福建省客車先進設計與製造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光電技術與器件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功能材料及應用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醫療數據挖掘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軟體評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農村污水處理與用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數字福建自然災害監測大數據研究所、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廈門理工學院 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庫-兩岸文創研究院等省級科研平台29個,廈門市科研平台19個。

科研水平快速提升。承擔科研項目的級別、數量和經費總額連續十年居省內同類高校前列。2015年以來,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縱向科研項目150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02項、省部級項目315項),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和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省級科研獎勵26項、廈門市科技進步獎和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市級科研獎勵32項,授權發明專利240件。2018年度,科研經費達10237萬元(橫向科研活動經費首次突破6000萬元)。

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持續提升。在廈高校中率先啟動《服務海西/廈門行動計劃(2009-2013年)》;制定並實施《服務閩西南產業發展行動綱要(2015-2018年)》;成立廈門市第二家、集美區首家大學科技園,擁有國家級眾創空間,及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聯合共建全國高校首個國際化離岸孵化器——「中美(廈門)國際離岸孵化器」,吸引了上市公司廈門美亞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廈門美亞中敏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優質企業入園,園區產值超過2個億。與玉晶光電、宸鴻科技、冠捷集團、聯芯電子、麥克奧迪、好慷在家等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全球安卓系統研發中心、健康醫療大數據分析與應用中心、觸控產品檢測中心等校企合作研發中心和產業公共服務平台。獲批福建省時尚設計行業技術開發基地;在龍岩打造了全國首個高校紅色孵化器-廈龍築夢紅色孵化器;深度參與福建省「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在泉州、龍岩、三明等多地承擔並實施了農村環境改善項目。積極參加6.18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福州)、9.8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廈門)、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惠州)、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進行項目成果交流,每年發布「兩岸創意經濟研究年度報告」。2018年與廈門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合申報「智能製造綜合標准化與新模式應用」成功獲批工信部2018年郵輪薄板分段模塊化智能製造新模式項目批准立項,獲得工信部資助資金1200萬元,本項目總投資達1.2億元。2017年與廈門華聯電子、中國電子標准化研究院聯合申報的「家電智能控制器綠色製造關鍵工藝系統集成」項目獲批工信部2017年綠色製造系統集成項目批准立項,項目總投資達8200萬元。參與冠捷顯示器和中國航天集團聯合申報的工信部綠色製造項目「液晶電視綠色製造關鍵工藝開發與系統集成」共獲批1200萬項目資助。建設首個福建省高校產學融合系統,實施「先導項目」,2016年以來,共立項 「企業委託型」項目24個,「團隊培育型」項目16個,資助3000多萬元,由此引導立項的校企合作項目經費達6000餘萬元,帶動350名教師直接參與企業技術研發,企業產生經濟效益超10億元,得到政府部門和企業的高度認可。

⑵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如今,廈門已成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的區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超過12萬名台胞在廈門工作、生活,與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1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廈門在湖裡設立經濟特區,面積2.5平方公里。在這片傳說中鳳凰棲息過的熱土上,激情孕育夢想,汗水傳遞使命。昔日一個封閉的海防小島嶼,從此拉開風生水起的時代大幕。

1981年10月15日,湖裡的第一聲開山炮響,定格了廈門經濟特區破土動工的歷史性時刻。特區建設者高舉解放思想的旗幟,沖破舊體制束縛,「摸著石頭過河」,以大無畏的先驅者姿態,先行先試,敢闖敢試,邁開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堅實步伐。

1984年2月,鷗鷺飛翔,浪花輕舞,初具規模的廈門經濟特區迎來了鄧小平同志。在特區的發祥地湖裡,他揮毫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這是對特區人改革的沖勁和創新的闖勁的肯定和鼓勵。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把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並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1988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准廈門市實行計劃單列,並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隨後,國務院先後批准劃定杏林、海滄和集美為台商投資區。1994年3月22日,八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授權廈門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分別制定法規和規章在廈門經濟特區實施的決定》。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2

12月21日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與台灣一水之隔,廈門經濟特區因「台」而設、因「台」而特,是兩岸融合最前沿。40年來,廈門經濟特區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路,努力打造台胞登陸的「第一家園」。

1980年10月,廈門設立經濟特區。一年後,隨著湖裡區工地上一聲爆破巨響,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大幕正式拉開。

作為首批到大陸投資的台商,台灣仕霖集團董事長呂理鎮1987年來到大陸。在考察了幾個城市後,他最終選擇了廈門。

「廈門離台灣很近,有著相同的鄉音、文化習俗、風土人情。更為重要的是,廈門作為經濟特區,有政策支持。」呂理鎮介紹,19 89年,仕霖集團在廈門成立了建霖衛浴公司。

依靠大陸市場,加上當地政府政策、本地人才的加持,建霖衛浴公司成長為建霖集團,並於2020年7月在大陸A股上市。「廈門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地,也是兩岸合作的典範。」呂理鎮說。

40年來,廈門在兩岸「三通」、經貿合作、人員往來、文化交流、基層政黨交流等方面不斷有「破冰」之舉,持續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建設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兩岸金融中心、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對台貿易中心等「一區三中心」,廈台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等產業合作結出碩果。

如今,廈門已成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的區域:廈門引進了友達、宸鴻等20多家台灣百大企業,台企工業產值約占廈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目前,台灣是廈門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六大出口市場,廈門口岸的台灣水果、食品、酒類、圖書、大米等進口量穩居大陸第一,是大陸最大對台貿易口岸。

不久前,一年一度的海峽論壇因疫情影響延至歲末登場,兩岸各界表現出很高熱情。作為兩岸交流交往最活躍的平台,以閩南文化為紐帶,廈門重點打造了海峽論壇、工博會、文博會、圖交會等50多個大型兩岸交流活動,成果顯著。

兩岸合作的未來在青年。來自桃園的台青創業者范姜鋒把廈門比喻成自己的「逐夢之地」。2016年,范姜鋒與大陸合夥人共同創辦了廈門啟達台享創業服務有限公司,如今成果斐然:協助7000多名台灣青年來閩交流,幫助超過300名台青、150個項目在閩落地……

廈門還推出多項惠台利民舉措:創新設立台胞服務中心、台胞驛站、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等涉台服務機構,積極為台灣青年追夢、築夢、圓夢創造更好條件、搭建更大舞台。

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來到廈門,打拚事業,落地生根,成為一道靚麗的青春風景線。目前,廈門已建成多個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其中廈門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等7個基地獲批國台辦「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

「在廈門,我看到了在台灣從來沒看過的風景。」范姜鋒說,「廈門區位優勢明顯,還有完善的配套政策,是許多台灣青年到大陸發展的首選地 。」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超過12萬名台胞在廈門工作、生活,與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眾多台胞主動當義工、參與社區治理融入本地生活。

「台胞和大陸同胞已成為社區共同體。」廈門市湖裡區興隆社區台胞主任助理熊麒說,在他們社區,兩岸同胞已經從「陌鄰」變為「友鄰」,真正實現了具有共同情感體驗的「兩岸一家親」。

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吳家瑩表示,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年來,廣大台胞、台企既是參與者、創造者,又是親歷者、受益者。台胞、台企在助力廈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搭上國家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列車」。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3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的創辦,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和重大突破。

1980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設置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是廣東和全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是內地與國際經濟聯系的「橋梁」和「窗口」。經過20多年的自身發展,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迅速崛起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珠海和汕頭也已成為我國新興的重要沿海開放城市。

1979年創辦經濟特區時為什麼要選擇深圳、廈門、珠海、汕頭這四個地方?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召開,會議討論了這一重大問題,並形成了《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其中提出,在沿海少數有條件的省市,劃出一定的地區,如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省廈門,上海市崇明島等單獨進行管理,作為華僑和港澳商人的投資場所;深圳、珠海兩地可以先辦;對廣東、福建兩省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

這次工作會議後,中共中央、國務院派當時主管這方面工作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帶領有關部門的十多位負責幹部組成的工作組前往廣東、福建,同兩省的領導幹部和專家共同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與此同時,廣東、福建兩省分別進行了方案制定工作。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指出:對兩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前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這是一項重大的改革。關於出口特區,可先在深圳、珠海兩市試辦,待取得經驗後,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的問題。所以選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舉辦特區,是由於這四個地方在地理、人文條件方面具有開展對外經濟活動的優勢。深圳和珠海與香港、澳門毗鄰,汕頭和廈門也與港、澳相近,廈門還面對台灣,在歷史上這些地方就與海外有著密切的交往;深圳是中國南方對外交通的重要陸路通道,汕頭和廈門是中國南方的重要海運港口;有廣闊的腹地可為依託;是著名僑鄉;實踐證明,在這四個地方舉辦特區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