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鼓浪嶼的傳說有哪些
鼓浪嶼,
從名字的由來,
到時至今日的名揚天下,
從白日的喧囂熱鬧,
到夜晚的靜謐滲人。
流傳在鼓浪嶼的3大傳說,你知道嗎?
No.1夜晚禁忌!
白天的鼓浪嶼,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當華燈初上,夜幕降臨,告別了白日里的喧囂,鼓浪嶼逐漸歸於沉靜。每逢夜晚子時交替,昏暗的林蔭小道,幽幽燈光忽明忽暗,千萬不要在入夜後路過心驚膽戰的雞山路,進入靈異瘮人的八卦樓,偏僻荒廢的別墅,夜晚閃現詭異的教堂地下室。勇敢與智慧,科學與知識,在靈異面前,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No.2五龍傳說!
據說鼓浪嶼原名是五龍嶼,島上有5條龍,五龍戲珠的那顆珠,即為:日光岩。而五龍各化身為5座山分別為:筆架山,兆和山,駱駝山,旗尾山和升旗山。傳說,旗尾山是公龍,駱駝山是母龍,兩山中間雞蛋糕石是他們的龍蛋。後來,朝廷派官員來此,由於聽不太懂閩南話,把五龍嶼聽成了鼓浪嶼!
No.3分手傳說?
據說,男女朋友或情侶一同去鼓浪嶼,回來就會分手,如果你恨他,就讓他和女友去鼓浪嶼吧~如果你愛他,就和他去廈門哈!你相信這個傳說是真的嗎?
你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妨有趣點兒。
關注沐橙籽,帶你閱盡世間繁華。
⑵ 鰲冠——海滄最後的一個「待嫁女」
如果說,馬鑾灣是廈門的最後一個開發的灣區,那麼鰲冠就是海滄區的最後一個「未嫁女」了……
來海滄工作有六個年頭了,2017年9月的一天,跟隨著區政協組織的城區規劃遠景視察,我第一次真正走進了她的身邊…
以前由於工作職責關系,我來的主要是這個村的最高學府——鰲冠小學,其他地方基本沒有涉略。這一天,在村支書高武躍,村長蘇坤容的帶領下,在區文史專家廖藝聰老師的引領下,我們頂著酷暑,對這個神秘的村落開始了一次「高溫之旅」。
鰲冠村,不,現在應該叫社區了。它閉肢位於廈門市海滄區東北面,背山臨海,與集美區、湖裡區隔海相望,近鄰海滄生活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東方(廈門)高爾夫鄉村俱樂部就落戶在這個社區。
從古到今,鰲冠都是外來人流入居多,全村共有80多個姓氏,可見早年這里就是一個海納百川之地。
社區的育苗產業曾經在海滄乃至全省都可謂一「冠」。前幾年社區主要產業是以水產育苗場為主,共有育苗場200多家,在社區周圍沿海分布,幾乎將整個社區緊密包圍。年產蝦苗達到200多億尾,通過空運,跨越千里,撒向全國一萬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線。
雖然現在整治海域,育苗場已經逐步退出,但海面上還是有些許圍網,還可窺見當年的盛大景象。
在鰲冠社區里,最有影響力的是兩個大姓人家,林家和吳家,他們分別建有家廟。
林氏宗祠敦本堂,位於鰲冠村東片252號,建於明代,康熙重修,歷有修茸,1996年2月重修。它坐東朝西,為二進三開間硬山頂建築。大門楹聯是「九龍世代源流遠,雙柱宗支德澤長」,殿內檐懸有一匾,匾書「旨恩賞道御」,左上書「光緒叄拾肆年叄月日」,右下落款為「臣林汝舟恭承」(林汝舟,疑為林則徐長子,清代歷任翰林、侍講。待考)。祠前有拴馬柱,南首為一排管理房。
吳氏宗祠垂裕堂,與林氏家廟並列而建,兩姓人家本有通親,所以關系很好,情同一家。
家廟的後院,有棵快要六百歲的老樟樹,要好多人合抱才能圍住樹身,從早年開始,它就是村裡孩子們放學後遊玩嬉戲的好處所,村裡人說,這棵樹生命里極強,百年來發生過兩次大火,依然沒有把它燒毀,而且愈發蔥蓉茂盛了。可以感覺到,這棵老樹,已經和這個社區的父老鄉親血肉相連了,它屹立在此,親歷了鰲冠的風風雨雨,見證了這里的百姓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離家廟不遠處,「吳升提督府第」遺址,位於現鰲冠村東片235號。其地塊已建起新民房,但提督府大致輪廓依稀可辨。提督後人介紹:提督府坐舉游西北朝東南,硬山頂磚石木三落建築,總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
孝勇提督寬惠楷模一—海滄的浙、閩提督吳升(1652--1728),鰲冠村人,先後官居浙、閩提督,授榮祿大夫,左提督、太子少傅加贈太子少保,蒙欽賜祭葬。值得一提的是,吳升還曾是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父母官。
據《桃源田中黃氏族譜》(卷五)載:「康熙五十四年,吳升請旨回家建造祠宇,蒙上敕,命海澄縣李奎督造衙署一座,三進」。
在提督府正廳,我們見到了一塊康熙帝的賜匾。匾為木質,長284厘米,寬135厘米,厚約8厘米,匾中間上部陽刻有玉璽印章圖案,兩條龍輝煌地護著方印,印篆書「康熙御筆之寶」六字,格外醒目;匾題「寬惠赳桓」四大楷字,每字高約50厘米;匾左題「賜浙江提督大臣吳陛」,匾右落「康熙55年閏3月初六日」。
寬惠,語出《國語》,寬容仁愛的意思;赳和桓,均為健壯威武的樣子;「寬惠赳桓」,即康熙帝贊美吳升寬容仁愛、健壯威武之意。另有數片木片附於匾背,詳敘提督事跡。
在提督府護厝,我們見到了已廢的第三進僅存的石匾,匾為泉州白石質,長約208厘米,寬轎答世約78厘米的,陰刻行楷三字:澤家樓。
可以想像,當年的提督府第是何等的輝煌。
走在這里的大街小巷,如果你穿越到過去年代,可能在你不經意中就有一位威武的將士迎面向你走來;可能深深巷子里,官家的小丫頭正在嬉戲玩耍;可能那些長老們正捋著長須泡著功夫茶,觀賞著閩南薌劇……
帶著這番感慨,來到了鰲冠海邊,這里沙灘礁石成群,宛如一隻又一隻,一群又群的奇異動物,它們個個探出頭來,在落潮的海灘,悄悄窺探著岸上的動向,默默地與遠處的小蝦小魚眉來眼去,靜靜地卧著,揣測著走過它身邊的每一個人,伺機在人們不經意間搞一場驚天動地的絕地反擊…
我不禁感概造物的神奇,為自己能夠來到這個海灘而興奮不已,我憧憬著,期待著這塊海滄最後的處女地開發的那一天正式到來…
在這沙灘上,我徜徉到永遠,
徜徉在沙與沫之間。
漲潮時,海水會抹去我的腳印,
風會把水沫吹得很遠很遠,
然而海和海灘會存在到永遠。
紀伯倫
⑶ 廈門發展歷史
看下廈門島的歷史沿革跟島內的發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廈門島設嘉禾里,隸屬泉州南安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移泉州永寧衛中、左二所於廈門島,兵額1204名,兵船20艘。廈門故稱中左所。
其餘不多述,總之清代以前的廈門島一直都屬於泉州府轄區。
泉州與廈門一府雙中心時期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鄭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分理軍政各事。三月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灣荷蘭殖民者派何斌來思明州請求通商,鄭成功以荷蘭當局每年輸餉5000兩、箭坯10萬枝、硫磺千擔為條件許之。之後鄭經又於康熙二年(1663年)將州改制為縣,設縣署,有知縣等職。是為「思明縣」之名首次出現。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萬正色帶領清軍大舉進攻金廈,鄭經逃往台灣,廈門被清兵佔領。由此,結束了30年之久的鄭氏政權,廈門歸屬清政府統治,並取消思明縣,恢復廈門稱謂,仍歸同安縣管轄,復稱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師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師東征台灣,同月攻佔澎湖,鄭克塽降。收復台灣後,在台改承天府為台灣府,屬福建省;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與福建分治。
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移府廈門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專設水師提督,駐海澄,首任提督為施琅)
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又奏准開放海禁,並在廈門設立海關(清泉州府有海關關所十所,分布於泉州沿海各縣)。自此清政府把廈門作為與台灣聯系的樞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設立台灣廈門兵備道,統一管理廈門與台灣軍政要務。清政府開放海禁,在廈門設閩海關,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貿易者,皆由海關辦理,由此開放廈門與台灣鹿耳門為規定的負責運送士兵,軍資與貿易的唯一單口港,但商民經常無視這一指定航線,"其貪時之迅速者,俱從各處直走外洋,不由廈門出入」,後大勢所趨又開放石獅蚶江等港與台灣對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萬正色題請未准後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媽祖。康熙恩准敕封媽祖為天後,次年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從泉州改駐廈門(稱為泉州府廈門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蘇祿國(今菲律賓)派泉州籍華僑龔廷彩為正使,率領官員12人,華僑舵工,水手31人,前來中國朝貢,於7月25日抵達泉州灣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廈兵備道,而將原設泉州的興泉兵備道衙門移駐廈門。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華僑出入國。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劃永春直隸州歸興泉道,並改稱分守巡海興泉永兵備道。屬於監察區級別。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備銜,稱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共管轄二府一州。其職能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驛務,監發兵餉、監造戰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晉江蚶江港(今石獅)與台灣鹿港對渡貿易。設海防通判駐蚶江。泉州附屬各港口航行於台灣的船舶均要到蚶江關口掛驗,方准出海。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許蚶江與台灣八里岔對渡。蚶江港興盛時期,每日有300餘艘船舶進出港口。嘉慶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鄭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灣史》(台北版)載:道光四年(1824年)台灣又開放海豐與蚶江通航。稱為「泉州總口」的蚶江,成為大陸與台灣通商貿易的中心碼頭。清政府在蚶江設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屬正五品衙門),下設海關、厘金(稅務)、營盤、海陸訊,統管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對台貿易達110年之久。
廈門獨立出泉州府時期
直至鴉片戰爭後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租界,成為閩南對外中心。這段特殊時期不屬於泉州府管轄范圍,在這之前廈門島都是屬於泉州府的一部分。
動盪的民國時期廈門島正式獨立出泉州。
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後時局穩定,廈門設立特區,泉廈分治成為定局。
自廈門島建制開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屬於泉州管轄范圍,泉州府的廈門島自清代開始發展,成為泉州以外的另一個中心其實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鄭成功開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導廈門島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廈門的地位。近代廈門剛獨立出"泉州府「的發展也是一樣,1933年初廈門市政籌備處成立,並改為思明市政籌備處,由泉州晉江人許友超任處長,許友超在《思明市政籌備處匯刊》說:「思明為閩南要埠,政務煩劇,治理實難。......」申請設市。1933年12月1日廈門市政府成立,廈門獨立設市始於此,泉州晉江人許友超成為廈門歷史上的首任市長。新中國建國後廈門首任市長是泉州永春人梁靈光。從官方到民間泉州對廈門的推動可謂"名正言順「,清末民國時期最初廈門島獨立出泉州的近現代發展中,泉州民間對廈門的推動:如最早開發了大半個廈門島的泉州人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等他們開發了大半個鼓浪嶼的別墅,開發了廈門最早的商業區中山路一帶的商住樓,廈門最初的水電、馬路、電話通訊等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與他們有關,清末至民國鼓浪嶼上的富商別墅最多數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廈門本土最著名的陳嘉庚在捐建廈門教育方面也沒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幫助,特別是在1934年陳嘉庚的企業破產後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到了現在自不用再說了,看看廈門十大富豪大多是哪裡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廈門其實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動發展起來的,這股力量貫穿了整個廈門島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