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正月初九廈門什麼節日
擴展閱讀
廈門百輪服飾有哪些品牌 2025-02-02 06:43:42
天津沙窩蘿卜是哪個村的 2025-02-02 06:25:46

正月初九廈門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9-19 15:54:27

A. 廈門春節習俗

廈門春節習俗:

1、臘月十六

平時,閩台地區的不少民眾都會在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農民更為注重,俗稱「做牙」。傳統的「尾牙宴」上,老闆會以「雞頭魚尾」方式來決定明年的辭退人員,因此又有「雞頭相對,伙計走開」的儀式,這是老闆要「炒魷魚」的婉轉手法。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2、臘月廿四

農歷臘月二十四是「送神日」。閩南有句諺語:送神風、接神雨。意思是,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恭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這天的天氣有風,就是「一路順風」;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爺下凡,如果有雨,則昭示來年風調雨順。

按照廈門舊俗,只有到臘月二十四送走家裡供的「灶王君」等神後,才能百無禁忌放心做衛生,形成「送神」與「除塵」習俗。廈門人辦年貨,種類很多。春聯、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餞、水果、炸物等也要備齊。

3、年夜飯要「添碗筷」

由於廈門的地緣特色,歷史上許多人過台灣下南洋,回廈門過年要漂洋過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總是有些人不能回來,而這時家裡面仍然要為他留一個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除夕「圍爐」合家歡

除夕,閩台兩岸都稱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廈門本地,家家戶戶都重視圍爐,或在家裡烹飪,或到餐廳訂上一桌。圍爐吃年夜飯,預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貼春聯,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

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花」,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年夜飯後就是守歲,在台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

5、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大早即起,在爆竹聲中迎春接福,換上新裝開始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福。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正月初三「不登門拜年」、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送窮」,正月初八要准備初九凌晨「拜天公」。

(1)正月初九廈門什麼節日擴展閱讀:

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在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B. 廈門元宵節有什麼活動

廈門元宵節習俗在公共場所舉辦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放煙火、迎紫姑、猜燈謎、吃湯圓等賀節活動。
廈門的燈市自正月初九「天公生」後就開始熱鬧起來,買燈、看燈、送燈的男女老少此來彼往,絡繹不絕。到了上元之夜,戶戶張燈結綵,其中「走馬燈」是最受男女老少歡迎的。「走馬燈」里外兩層,動靜結合,里層呈圓筒形,精雕鏤空,上面繪有神話傳說、歷夢故事、舞龍奔馬等圖案。上有風車轉,中有支柱,下為一針,旁點蠟燭或油燈,靠熱氣流料動風車旋轉,使內層圖案循環轉動,其影投向不動的外層,生動活潑,富有動感。上元夜除了分散小型的花燈外,還有疊燈為山的鰲山燈等大型燈會。

C. 廈門人的風俗

廈門地處閩南,閩南文化源遠流長,保留了很多獨具特點的習俗,逢年過節時這些傳統習俗便體現得尤為濃烈。

除了農歷春節、上元節鬧元宵、踩街、鬧花燈、舞龍舞獅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慶儀式外,廈門還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節掃墓踏青(閩南地區的掃墓活動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慎終追遠的文化心理),端午節吃粽子和抓鴨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餅。

上元節又稱「 燈節 」或「元宵節」,是紫微大帝的生日。這一天,廈門的百姓都要向天宮祈福,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並且占卦,預測一年的福禍,祭酒之後燒金紙,而後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

廈門話將門檻叫「戶磴」。在俗信中,不但門有門神,門檻也有「戶磴神」。偏偏小孩又最喜歡會踩踏或蹲坐在門檻上,因此往往被大人不斷訓斥 。不準其踩門檻。商店的門檻,更忌踩踏,無論有意或無心,被店主看到,總要皺起眉頭,好似一天的買賣就此給砸了一般。遊客購物時要注意。

(3)正月初九廈門什麼節日擴展閱讀:

正月初三忌拜年,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

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參考資料:網路-廈門

D. 閩南地區春節初一到十五,都有哪些節日都是在干什麼的

閩南春節習俗

一、傳說故事
有關春節的傳說是延續除夕的故事而來,總共有兩種說法:

(一)人們為了慶祝沒有被可怕的年獸吃掉,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逢人便說「恭喜!恭喜!」

(二)人們為了慶祝沒有被壞心的燈猴陷害,差一點遭到玉皇大帝下令要四海龍王淹死人們,後來還多虧觀世音菩薩去玉皇大帝說明,才免除人類的一場浩劫��緣卻竽瓿躋皇保�嗣羌�娑家�サ饋腹�玻 棺:刈約漢頹著蠛糜涯芄惶庸�喚佟?

二、相關習俗
舊俗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為春節,現今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到初五稱為「新春」或「新正」,是民間重要的節慶。所以每天有不同的習俗,現在說明如下:

(一)初一

1.拜年:親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對方來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萬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對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歡的衣物,從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麼另人興奮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門,通常會到廟里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尤期會注意出門時的方位,先往東走走會大吉大利,就鮮少有人會往南走的。

4.開門、關門看吉時:開門、關門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這天就顯得隆重,因為農民歷上都有註明幾時開門、關門是大吉,所以大家寧可按照時間討個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間凡是認為不夠吉利的事,都被列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穢言、不能罵人、不能倒垃圾清穢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覺、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這是以前農業社會,一般吃葷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們憐惜萬物的仁愛之心,現代的想法認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膩,清腸胃也有益健康。

(二)初二

1.做 牙:一般從商者拜土地公,而沒從商也會拜,大多都用牲禮祭拜,現代也逐漸改為以鮮花水果祭拜,因為家裡還有許多肉類沒吃完呢!而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就多用牲禮祭拜。

2.公媽(祖先)開葷:早上要拜祖先,而且是准備牲禮和菜碗,豐盛的一餐請祖先品嘗。

3.回娘家:原來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是十一(請子婿)或十二(女兒回娘家),但不知何時開始改為初二,或許因工商業社會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選擇這一天比較適當。舊時女兒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詢女兒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順公婆?勤儉持家和勉勵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三)初三

1.睡到飽:因為從除夕到初二都勞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調息一番,晚起一下。

2.早上床:因為初三老鼠娶親,機於愛護動物,成全老鼠的好事早早上床睡覺。
3.閩南的初三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親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二沒去拜過年的家裡一般是不去的。如果冒然去給人家拜年,會讓對方覺得帶來晦氣。所以這天大都是戶外活動,而不去串門拜年。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四)初四--接財神

自從十二月廿四日送走注在人家的諸神以後,今天諸神返回人間述職,當然要早一點接神,表示勤勞好兆頭,如果太晚接神,財神都被接走,新的一年如何有財氣呢?

(五)初五

1.隔開:意即春節假期到今天結束,一切恢復正常,撤去供神的的春飯和年粿,清除屋內的穢物。而現工商業社會的年假也到初五開始上班。

2.開工:一班公司行號大都選這天開工(除非初五在黃歷上實在不宜開工,才另擇日期)但都只是舉行祭拜儀式,召告一下,讓多日為動機器運轉的一下,檢查一切正常,然後老闆發個「開工紅包」,讓所有員工討個吉利後即回家,明天正式上班。其實這個儀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嗎?

閩南鬧正
春聯、年畫、餃子、年糕,這些都是咱們中國人過大年的年景、年俗、年味,而比起北方城市的春節習俗,閩南一帶的過年習俗顯得頗為獨特。閩南地區所指的春節一般是從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閩南人過春節也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說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講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講究的是玩,是「鬧熱」,也就是這么一個非常閩南味的詞——「鬧正」。

鞭炮聲里迎正月
許多讀者也許會問:「『鬧正』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說『鬧新春』呢?」記者為此請教了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閩南語研究專家林寶卿。林寶卿介紹說,「鬧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閩南語中念作「znia」(n代表鼻化音,讀第一聲),在閩南語中,「znia」這個字代表的意義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時放鞭炮,閩南人叫做「開znia」,也就是說,放鞭炮迎來新春。可見,「鬧正」的詞意與「鬧新春」相同,是閩南語版的「鬧新春」。
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告訴記者,閩南春節「鬧正」的方式隨著時代不斷變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於廈門漳州金門一帶的閩南新春歌謠記錄著當時閩南人是如何過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無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過開;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請子婿;十二倒來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燭;十七倒燈棚。」洪老說,所謂「鬧正」,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鬧熱」。

最高潮在元宵
「初一早」就是這天要起大早,穿戴一新,給親朋好友拜年,之所以這天是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就是因為這一天孩子們給長輩拜年,都會收到紅包。收到紅包的孩子們開心地聚在一起放鞭炮、甩陀螺、玩游戲、看社戲,別提多開心了;而大人們雖然沒有紅包可拿,但是卻可聚在一起飲酒暢敘,也是平時難得的歡暢。
正月初九「天公生」是閩南在正月里最熱鬧的祭祀活動。從初八開始,家家戶戶就要准備祭祀的五牲、五果、金紙蠟燭,由於祭祀活動要從午夜12時開始,因此初八到初九對閩南的家家戶戶來說都是個不眠之夜。從午夜12時開始,祭祀活動的鞭炮聲就如春雷般炸響天際,不絕於耳,相當熱鬧。
不過「鬧正」的最高潮還是元宵節。洪老說,正月十四到十六,廈門常有遊街活動,遊街就像流動的描繪,舞龍、舞獅、踩高蹺、車鼓弄……真是熱鬧非凡。大型的游燈、燈會等活動一般從正月十三就開始了,游燈就是人們提著各式彩燈上街遊行,愛看熱鬧的人和活潑好動的孩子常常跟著游燈的隊伍走了一條又一條街;持續一周的燈會一般都在中山公園舉行,賞燈的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那時,廈門的元宵節還盛行「燈猜」,在如今的文化宮以及一些文化館,元宵節常舉行「燈猜」,吸引了眾多男女老少來猜燈謎。

「鬧正」逐步「現代化」
洪老說,如今時代不同了,廈門人的「鬧正」也「現代化」了:大年初一拜年不用串門了,一通電話、一封電子郵件就能搞定;放鞭炮、甩陀螺、看社戲等娛樂被電視節目取代了;鞭炮被電子鞭炮取代了……不過,現在春節的文體活動卻是越來越豐富了,我市各區在春節期間都會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游園、民俗展演、廣場文藝演出等不一而足,由於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重視,以前的一些「鬧正」活動也正在復甦。洪老說:「這兩年元宵節中山公園又有燈會了,這真是好啊!要是『燈猜』也能恢復,那就更好了。」

閩南春節習俗
大年初一、初二,多到長輩或朋友家拜年,稱為「賀正」。吃完早飯後,大家穿新衣、戴新帽,新鞋,准備出門。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賀新喜。進親戚朋友家時,一般大家都會講一些諸如「新年好」之類的互祝之詞。
拜年時則依照先內後外、先近後遠的順序,先拜長輩,後拜親戚、朋友。從長輩手中,孩子們照例能拿到數額不等的「壓歲錢」(紅包)。
據65歲的「老廈門」郭坤聰介紹,舊時廈門後輩給長輩拜年時要行跪拜禮,因此許多家庭客廳里都備有四方形跪墊,以備跪拜之用。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改為雙手合攏拜年,先是三下,後改為一下。再到後來,就改為說話拜年。可以說,拜年的禮俗越來越簡單。
朋友間相互拜年,過去一般是雙手合攏拜年。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為握手或說話拜年(現在更多是打電話或發簡訊)。

女婿拜年
由於閩南習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兒在初二必須跟有「半子」之稱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親。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斗擔擔」意思是說:娘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娘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因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會導致娘家變窮,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換個角度想:大年初一開正後,婆家忙著各項過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訪客。作為媳婦理當體諒,如果只顧回家,未免說不過去。
女婿上門,須隨手攜帶禮物稱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長拜年,再分送紅包給他們,有些長輩也會分贈紅包給帶來的外孫。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贈送紅包賀年。若是女兒第一次帶子女回家拜見外公、外婆,有的外公、外婆還會送雞腿,並且用紅絨線系銅錢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稱為「結綵帶」。

中午大家一起吃團圓飯後,再敘敘舊,約在下午三時以後就可以離開娘家了。如果是首次回娘家,娘家要准備二枝「掛尾蔗」及二隻活的「帶路雞」給女兒和女婿帶回家種植與飼養。所謂「掛尾蔗」就是紅甘蔗,前有蔗葉,後有蔗頭莖,並用紅帶子綁住兩枝甘蔗,以祝女兒女婿同甘共苦、永浴愛河,直到白頭偕老。至於那兩只帶頭雞,則希望其女兒和女婿像雞一樣多子多孫。

新式拜年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的賀歲方式悄然冒頭,給我們的新年拜年又增添了更多樂趣。作為現代化都市的廈門自然也不例外。
電話拜年:電話讓人們不需要再到處走動去拜年,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留在家裡。這種方式最適合給遠方的朋友、長輩、老師、親友拜年。
簡訊拜年:這是時下最「流行」的拜年方式——便捷、快速,可以在第一時間把信息傳遞出去。另外,簡訊拜年,1毛錢一條,成本也比較便宜。
MSN、E-mail、電子賀卡、視頻拜年:只要雙方都在線,通過類似MSN之類的即時通信軟體給拜年增添了強有力的「武器」。E-mail和電子賀卡則可以把場景拍下來,製成電子郵件發送給親朋好友。
休閑網路游戲拜年:這種方式適合所有喜歡游戲的人。操作簡單、佔用時間短、趣味性和可玩性強等特點,給廣大游戲愛好者提供了一種新穎的娛樂和感情聯絡方式。

吉祥用語
正月初一日,也叫「新正」,親友之間互相拜年,稱為「拜正」、「賀正」。主人請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後說吉祥話:
對太太言:食甜給你生後生(生兒子)。
對老人言:食甜給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120歲)。
對商人言:食甜給你大賺錢。
對小孩言:食甜給你快大漢/胖胖大(快長大之意)。
對小姐言:食甜給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間言:新年大賺錢/新年走好運。

茶點准備
當朋友或親戚來家賀年時,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為紅棗、土豆、冬瓜、瓜子等,現在多以精緻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稱為「食甜」,表示圓滿親密的意思。
客人吃後,要說些如「食紅棗,年年好」、「恭喜大賺錢」、「食甜甜,乎你快大漢」(意「讓你快長大」)、「食甜甜,乎你生後生」(意「讓你生兒子」)等吉利話。另外,賀客如果帶有小孩,必須贈送紅包,作為新年的見面禮。
廈門舊時有一個風俗,就是兒媳婦在正月里須用冰糖煮雞蛋,穿戴整齊後,端給公公婆婆,以示孝敬。而新過門的媳婦更是要在早晨端「甜茶」等孝敬公婆及長輩,並趁機認識那些未曾見面的長輩。此外,重要客人來時,廈門人也要煮湯圓、紅棗等甜湯招待客人。

請喝春酒
一般,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戶戶都利用年節時准備現成的飯菜,宴請親朋好友,以聯絡彼此的感情。如商人多會利用這時候,款待顧客,以便擴展生意。
據老廈門介紹,請喝春酒的習慣在廈門農村尤為盛行。由於農村親戚朋友居住的距離相對比較遠,因此一般都會留下客人請喝春酒。

閩南民謠
初一早(早早起來之意)
初二早
初三無歹志(無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
初五隔開(告一段落)?鴉
初六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請女婿;
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結燈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燭;
十七倒燈棚(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拜年禁忌
在閩南人傳統中,對於拜年有許多禁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禁忌已基本不存在。
一、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或無歹志)」,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二、春節期間,是閩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著種種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還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葷的,也不煮,吃的飯菜必須是除夕日預做的,謂之「隔年飯」。表示去年的飯吃不完還有剩餘。初一要吃干飯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飯,否則這一年外出時會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掃地,不可舀肥。萬一非打掃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倒掉一樣,使家裡受窮。不可罵人,不可打架,不問人討債,不使身體受傷。如受傷,就是「痛過年」,極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損毀碗盤瓷器,萬一不慎打破,就用紅紙包起來,等到初五「隔開」之日,才把它投進河裡,念「打破瓷,錢銀一大堆」等安慰的話,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絕對不可午睡,據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會崩潰;女人如果午睡,則廚房就會倒塌。
閩南春節風俗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溫馨,多麼幸福。

廈門歲次民俗
廈門的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為了入鄉隨俗,特介紹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習俗
飯春花:除夕夜會在神案前供奉春飯,春飯上面會插上一支印有春字的紙花。

不吃稀飯:閩南人在大年初一的時候,不吃稀飯,因為吃了稀飯,表示這一年外出容易淋到雨而生病或是遇到意外死亡。

閩南話本 正月正時
閩南人十分重視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所以春節期間特別喜慶、特別好客、特別慷慨、特別寬容。在春節這幾天他們總是把「正月正時」這個詞掛在嘴邊。
「正月正時」是一個萬能的理由,只要這個詞一說出口,不需再有更多的解釋,聽者就能認同:把平日的煩惱拋到九霄雲外,該開心的就開心,該請客的就請客;常年簡朴節約的這時卻毫不吝嗇,平時有成見的這時一筆勾銷。閩南人過年,不僅投入金錢、時間、精力,更重要的是還注入情感,所以既營造了節日的氣氛,又贏得了過節的心情。

E. 福建省廈門市,關於這個地方的傳說故事或風俗習慣,與這個地方有關的詩詞,有誰知道

廈門最有特色的節日時中秋節,每家每戶、公司甚至是商場都有博餅的活動很熱鬧的。

F. 2021廈門海上元宵花火節時間-地點及活動內容

即將迎來2021年的元宵節,春節的時光總是那麼的短暫。今年的元宵節的活動還是非常多的,最近廈門又官宣了一個新的元宵節活動,那就是2021廈門海上元宵花火節。此次活動的內容非常的精彩豐富,令很多人都相當的期待。

2021廈門海上元宵花火節

活動時間:2021年2月26日-2月27日

航班時間+價格:

航班①:

起航時間:17:30返航時間:20:50票價:288元/人(含田園餐)

航班②:

起航時間:19:00返航時間:20:50票價:228元/人(不含田園餐)

海上元宵花火節亮點或搏缺:

亮點1:

(成功元宵喜樂會遊船賞花燈)(燈謎游園會元宵集萬福)(明燈祈福夜)

亮點2:

(海上田園花火節海上花火節)(海上放煙花海島田園餐)(海上音樂會)

活動內容

遊船賞花燈

古香古色的遊船行駛在海面上,一盞盞燈籠在遊船上高高掛起,繽紛溫暖的光影倒映在海面上,勾勒出節日歡樂且溫馨的模樣

燈謎游園會

沒有燈謎的元宵節是不完整的,這是從古代就流傳至今的傳統,遊船上懸掛著琳琅滿目的花燈,花燈下藏著難易銀好不一的小謎語,猜中者揭紙,即獲小禮品留念

元宵集萬福

元宵到,福氣到,一起送福氣,歡迎乘坐這艘通往衫辯幸福的遊船。用毛筆的方式,送出一份福氣,將寄予的美好送給家人和朋友,祝福牛年,牛氣沖天越來越好

海上花火節

煙火泛星辰,所願皆成真,當第一道煙花劃破夜空時,綻放在你我眼眸皆是美好,願這場焰火秀能讓您享受,怦然心動幸福美好的夜晚

明燈祈福夜

如此良辰美景,點一盞孔明燈,寫下祝福祈願

一願平安喜樂,二願歲月靜好,願家人與愛人能歲歲常相見

海島田園餐

360°無敵海景餐廳伴著海風、看著夕陽,浯嶼深海特色的魚粥,古早味炒米粉魚丸湯農家鹼_等傳統美味(以當日餐食為准)

海上音樂會

DJ現場演奏,實力歌手助陣,璀璨的焰火與音樂交相輝映,讓你的聽覺,視覺雙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