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廈門海底隧道的介紹
廈門海底隧道,譯名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廈門海底隧道是一項規模浩大的跨海工程,全長約9公里,其中海底隧道5.95公里,其中海域段4.2公里。隧道起自廈門市湖裡區五通,止於廈門市翔安區西濱,隧道最深在海平面下約70米,工程總投資約32億元人民幣,是我國大陸地區第一座海底隧道。設計採用三孔隧道方案,兩側為行車主洞各設置3車道,中孔為服務隧道。主洞建築限界凈寬13.5米,凈高5米。左、右線隧道各設通風豎井1座,隧道全線共設12處行人橫通道和5處行車橫通道,翔安西濱側連接線設收費、服務、管理區。預計建設工期為4年。按100年的設計使用年限確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2010年04月26日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車。作為世界上斷面最大的海底隧道,翔安海底隧道全長8.695公里,從廈門島到達對岸的大陸端,比原來節省了82分鍾。
B.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介紹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全長8.695公里,從廈門本島到達對岸的大陸端,比原來整整節省了82分鍾,2010年4月26日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車,雙向六車道的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通道是廈門島第五條出入島通道,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雙重功能,它的建成通車使廈門出入島形成了從海上到海底的全天候立體交通格局。
項目概況
翔安隧道是中國大陸地第一座海底隧道,全長8.69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長6.05公里,跨越海域寬約4.2公里,。設計採用三孔隧道方案,兩側為行車主洞各設置3車道,中孔為服務隧道。主洞隧道建築限界凈寬13.50米,凈高5米。服務隧道建築限界凈寬6.5米,凈高6米。主洞隧道測設線間距為52米,服務隧道與主洞隧道凈間距為22米。計算行車速度80公里/h。隧道最深處位於海平面下約70米,最大縱坡3%。左、右線隧道各設通風豎井1座,隧道全線共設12處行人橫通道和5處行車橫通道,橫通道間距為300米。採用鑽爆法暗挖方案修建該工程,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大斷面的海底隧道,是由我國完全自主設計、施工,對我國隧道建設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將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建設過程
早在1994年,頗有遠見的廈門城市建設決策者,就醞釀開辟東通道,並把東通道的前期工程正式列入「九五」和「十五」期間的重點工程。1998年,東通道前期工作全面啟動,開始地質勘探和方案研究,從1997年開始歷經8年前期工作。工程於2005年9月6日正式開工建設,2009年11月實現三條隧道全面貫通,2010年4月26日上午10時開通運營,建設過程歷時4年8個月時間。建設期間,中央、省、市各級領導對隧道工程寄予了殷切厚望,國家、省、市各有關部門、單位、國內外專家給予了鼎力支持和悉心指導,社會各屆和廣大民眾也給予了高度關注。胡錦濤總書記十分關心翔安隧道工程建設,2010年春節考察廈門期間專門視察了翔安隧道工程,並要求「再接再厲,保證質量、保證安全,把這個工程建成為優質工程!」。
2009年6月13日15時58分,隨著最後一組爆破的巨響,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右線貫通。
2009年11月5日 我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歷時4年多的建設全線貫通。
翔安隧道工程的實施具有地質條件復雜、工程經驗少、技術難度高、施工風險大、社會影響大等特點。施工過程主要有三大技術難關:一是陸域全強風化地段大斷面淺埋暗挖施工;二是淺灘段透水砂層施工;三是海底風化深槽施工。翔安隧道建設者告訴記者,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擁有數項世界罕見難題——世界上覆蓋層最淺的海底隧道,最薄處5.7米;行車主洞開挖斷面面積達170.7平方米,在世界海底隧道建設史上尚屬首例;軟弱圍岩(俗稱爛泥巴)、富水砂層、風化槽群(囊)這些不良地質段規模之大也為世界罕見。
為攻克這些世界級難題,建設者們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地質超前預報,使用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辦法,因地制宜,安全穩步推進隧道建設。他們采購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RPD180C多功能鑽機,秉承「有險必探、無險也探、先探後干」的原則,確保建設的每一步都心中有數;他們創新性地改造了傳統CRD施工作業法,在軟弱圍岩中連續月掘進速度超過60米,最高值達73米,創造了同等地質條件下世界特大斷面海底隧道施工進度紀錄;他們採用「地下連續牆井點降水」法,成功穿越630多米的富水砂層;用「全斷面帷幕注漿技術」和「注漿小導管技術」,剋制了強風化槽的肆虐。
正是依靠自主創新,翔安海底隧道安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保障。其抗腐蝕、抗滲水度均為最高等級,能抵抗8級地震,施工工藝達世界頂級水平,工程質量合格率100%,被交通運輸部確定成為全國三大樣板工程之一。
據統計,從翔安海底隧道中開挖、棄運土石方約235萬立方米,幾乎可以將埃及大金字塔塞滿。支護用錨桿、鋼架、鋼筋網、襯砌鋼筋等鋼材約5萬噸,相當於7座巴黎艾菲爾鐵塔。全世界已建、在建的跨海隧道有20多條,主要分布在歐洲、日本和我國香港地區。
設計施工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是國家「863」計劃專題項目的重點工程,由中國自主設計、施工建設。以三孔隧道形式穿越海域的廈門翔安海底隧道,位於海域段隧道6.05公里,最深在海平面下70米,從開工到建成僅用時4年8個月,據隧道承建單位之一,中國鐵建二十二局介紹,這條隧道地質復雜,建設中相繼遇到了全強風化地層、富水砂層、風化深槽等三道世界性難題,中國鐵建二十二集團堅持科技創新,改進了傳統施工作業法,在主洞軟弱圍岩地帶連續6個月月掘進超過60米,刷新了世界特大斷面海底隧道施工紀錄,雙向六車道的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通道是廈門島第五條出入島通道,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雙重功能,它的建成通車,使廈門出入島形成了從海上到海底的全天候立體交通格局。
重要意義
1、如果把廈門城市格局比喻為一個展開的「手掌」,掌心是大海,拇指是島內,其他四指就是島外的翔安、同安、集美、海滄四個組團,五個組團環海而居、隔海相望,形成大城市的格局。從1953年開始,福建省動員「萬人大軍」,拋石入海,終於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入廈門,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此後高集海堤,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等相繼建成。
2、隧道的開通,意味著翔安這個指頭的真正舒展,也意味著海灣型城市框架搭建完成。
3、實際上,從「九五」期間開始,廈門就開始走出本島,搭建海灣型城市的構架,海滄大橋,連起了本島與廈門西部;廈門、集美、杏林三座大橋,連起了本島與廈門北部;而隨著翔安隧道的通車,本島與廈門東部之間的通道也建設完成。
4、廈門海灣型城市的主要框架就比較完整了,有了這個框架,廈門的城市功能將逐步轉移到島外,減輕島內壓力,加快島外特別是東部地區的新城區建設。隨著翔安隧道的通車,翔安與廈門本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廈門市區的一部分。
5、翔安幾乎處於廈、漳、泉、金這個「閩南金四角」的核心位置。翔安隧道通車後,將承接來自泉州、福州等等福建其它地方東部方向的交通量,未來廈門島約有1/4的車流將通過翔安隧道進出,翔安將從距離本島最遠的區域,一下成為進出島重要的門戶。
6、隨著翔安隧道的通車,福州、泉州等福建其它地方到廈門本島交通將更方便,為泉州企業總部的運作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廈門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吸引更多的泉州客商來廈投資,發展總部經濟。
翔安隧道這一宏偉工程的勝利建成,不僅圓了廈門人民百年來的穿越海底抵達彼岸的夢想,作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內第一條海底隧道、迄今為止世界上斷面最大的鑽爆法公路海底隧道,它將永遠地載入中國交通的建設史冊,也必將在世界海底隧道建設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翔安隧道寄託了幾代人的夢想與期盼;承載了建設者們近一千七百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傾注了建設者們超乎尋常的艱辛與心血;凝聚了全體參建單位的萬千智慧與力量;體現了國內第一條海底隧道攻堅克險、永不言棄的頑強意志和穿越海底、成就夢想的建設激情;展示了中國海底隧道的建設實力和科技創新成果;是堅持民主決策和科學發展的碩果,是廈門城市建設史上的一大盛事,是我國隧道建設史上的又一座豐碑。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