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吳閩特在廈門簡歷歷什麼樣
擴展閱讀
杭州到新加坡多少錢 2025-01-22 12:35:23
北京城有多少個門 2025-01-22 12:35:16

吳閩特在廈門簡歷歷什麼樣

發布時間: 2024-02-04 01:32:15

『壹』 廈門是怎樣得名的

鄙視樓上的,完全復制一堆,不管對不對一律往上貼,騙分行徑!
轉兩篇研究學者的論文給樓主參考!

關於「廈門」得名的考證
龔潔

關於「廈門」的得名,1959年我在市委辦公室工作時就已經有所接觸,但未得其詳.1983年,我去籌建廈門博物館後,閱讀了許多歷史資料,咨詢了不少文史工作者和學者,教授,也請教過泉州陳泗東同志.泗東同志當時認為「很可能是島上有一小村莊叫廈門,城建在廈門小村莊而得名」.後來他就此寫了〈〈議「廈門」的得名〉〉一文.
1986年或1987年,根據我掌握的資料,寫成<<廈門考析>>一文,交廈門時報副刊,後因副刊編輯易人,文章未能登出.旋即介紹給工程機械廠的廠刊登出,但錯字太多,不堪卒談.因而我又寫給<<福建鄉土>>主編揚毅同志,承他厚愛,發表在<<福建鄉土>>1989年第4期上。茲特將拙文和陳泗東同志的文章一並附後,供作研究.

附一:
廈門考析
廈門這個海濱城市,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向西方世界特別是東南亞敞開了門戶。現在,作為中國開放改革的經濟特區,它的歷史和發展前景,也成為引起人們興趣的問題。
可是廈門的由來,眾說紛紜。這里從明代萬曆年間起到現在的三百五十多年裡,先就各家的辨析做作一簡要的歸納。

(一)
從可見的史料、書籍論證來看,關於廈門的說法大約有四種:
1、村名說
明萬曆《泉州府志》卷十一記載:「同安縣寨十有四,西南曰廈門、曰歐舍、曰經山,二十二都;曰東渡、曰下尾、曰流礁,二十三都;曰井上、曰龍淵,二十四都,俱隸中左所。」卷首的同安縣地圖還標有「夏門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也明確記載:二十三都「其他為蓮坂、毫灶、吳倉。廈門、中左所、石埔、埭頭、呂厝等鄉」。根據以上記載,「廈門」在明代以前是以嘉禾嶼上西南海邊的一個小村莊,而且是船隻啟泊、人們出入的門戶。明代初年,在「廈門」統稱全島。
2、築城說
萬厲《泉州府志》、道光《廈門志》均有記載:「廈門城在嘉禾嶼,明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徙永寧衛中左千戶所軍守御」。這就是史家一貫沿用的通常說法,即周德興築了「廈門城」,才有今天的廈門,此說散見於諸多史料與書籍中。
3、上下說
1980年,廈門市地名辦公室編纂的《廈門市地名錄》稱:廈門處於九龍江出口部外側,與內側的海門相對而言,是位置在下的出海口,人們俗稱「下門」,「廈門」似系「下門」的諧音雅化而來。
4、門戶說
乾隆《鷺江志》的作者、當年居住廈門島上的乾隆乙酉舉人薛起鳳在「鷺江志總論」里說:「鷺島者,泉南海島也,以其為泉之門戶,故曰門也」。又說「鷺島四面環海,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門戶」。道光《廈門志》的作者、福建興泉永海防兵備道監司觀察周凱在序文里說:「廈門處漳之交,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十閩之保障,海疆之要區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廈門從「泉之門戶」、「台澎之門戶」、「東南之門戶」上升為「祖國之門戶」了(見《廈門經濟特區》第38頁)。
(二)
以上四說,各有所據,但那一說比較確切、比較科學呢?我認為「村名說」較為可信。中國歷來就有一條不成文的取命章程,就是往往以所處地點而得名,如「湖裡工業區」、「後讀渚港」等便是。「廈門」的取名,就是因為當年嘉禾嶼上有個「廈門」小村莊,並在其旁建設了城垣,因而取名「廈門」城。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廈門」終於取代了「嘉禾里」、「中左所」等名稱而名揚海內外。
至於哪個小村莊為什麼叫「廈門」?因它們與嘉禾嶼的西南海邊,按古代同安都里的排列順序,東為上,西為下,廈門村位序西南,古為「下」;按字志注釋,「夏」即門,大屋之謂也。「下」「夏」「廈」同音近義,相互混用,最後一致而叫「廈門」。「村名說」之所以成理,就在於它提供了「廈門城」築於廈門村因而得名的史料。
其餘三說中的:築城說,也不無道理,因為有了「廈門城」才以「廈門」統稱全島。但為何取此城名「廈門」的傷缺考查了。
至於「上下說」,其理難免有牽強之嫌。「門戶說」則由於廈門歷來為重要的軍港、海港、商港,譽稱之為「門戶」,有史可稽,而且從今天看來,更有時代氣息!

載《福建鄉土》1989年8月30日 第4期

附二:
談「廈門」之得名
陳泗東

廈門在宋均叫嘉禾嶼,宋代為泉州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說:「嘉禾嶼在同安縣海中,延袤百餘里,居民千餘家。」元代改里為都,明清兩代嘉禾嶼屬同安縣二十一至二十四都。
明初由於海防需要,在嘉禾嶼設置中左千戶所,萬曆〈〈泉州府志〉〉稱:「城在同安嘉禾嶼,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嘉禾嶼因此被稱為中左所,用軍事機構的番號代替地名使用。故明代以前的官方文件中均未見以廈門統稱嘉禾全嶼。清代廢所,以福建水師提督駐廈門,左所之名廢棄了,乾隆間和〈〈大清一統志〉〉載:「嘉禾嶼在同安縣西南六十裏海中,舊曾產嘉禾,故名。一曰鷺嶼,一名廈門」。對當時廈門的各種名稱記述得很完整。
到底什麼時代出現廈門這個地名,它是怎樣取代嘉禾、中左等名而統稱全島?似乎還說不清。查廈門有五個名:嘉禾、中左所、思明、鷺嶼和廈門,思明的鄭成功據金廈二島抗清時所命名的,清代官方不承認此名,本文不加討論。在明代,廈門之地名為嘉禾嶼、中左所並用時期;明末初則為嘉禾嶼。中左所與廈門三名並用時期,現故宮所藏檔案有康熙元年(1622年)五月二十日福建總督李率泰題為密報鄭氏內亂事的奏本有「中左日夜有船百餘號出浯洲海外……令其若遇有船進廈門……」之語,是廈門之名見諸清朝官方文件之例。及康熙統一台灣以後,官方就專以廈門統稱全島了。
成書於明萬曆壬子(1612年)的《泉州府志》中,有下列記載:(1)卷首第六頁同安縣地圖標有「廈門所」。(2)卷十一武衛志上第二頁說:「國朝洪武初,以郡治建泉州衛,旁列五所。已仍城水澳為寧衛,城小兜為崇武所,城廈門為中左所。」(3)同卷第十三頁載:「同安縣寨十有四,……西南曰廈門、曰歐舍、曰經山,二十二都;曰東渡、曰下尾、曰流礁,二十三都;曰井上、曰龍淵,二十四都,俱隸中左所。」根據這些材料分析,早在明代之初,嘉禾嶼上有好多個小地名,廈門、東渡等都是其中之一,洪武間建中左所,其址即擇廈門這小地名附近。所以說:「城廈門為中左所」然而中左所又不等於廈門。萬曆《泉州府志》記明在中左所轄下有十四個寨,廈門也是其中一寨。乾隆《泉州府志》卷五記同安二十三都「基地為蓮坂、毫灶、吳倉、廈門、中左所、石埔、埭頭、呂厝等鄉」。廈門和中左所兩地名並列,證明並非一地,千戶所管轄十四寨,則廈門寨和亦非既千戶所。
我認為廈門在明代之前是嘉禾嶼上西南海濱的一個鄉名,明初因其地附近建了中左千戶所城,廈門的自然地名和中左所得行政地名逐漸混用。清初中左所之名既廢,廈門之名就代之而成為嘉禾嶼全島的統名了。這就是一個小的自然村名演變成為一個大的行政區名的過程。廈門村的原地的嘉禾嶼本島的西南邊,似為船隻出入啟泊之處,是嘉禾嶼下面的門戶。若以嘉禾嶼譬為一整座的大廈,則這個村莊是進入大廈之門,這樣,「廈」門或「下」門的雅化,其地名含義就很明白了。總之,廈門村是嘉禾嶼海上門戶,一般說來,歷代同安縣都里的排列從東算起,東為上,西為下,北為上,南為下,嘉禾里本身也東北的五通渡算為二十二都,廈門在西南算為二十三都,「廈門」顯然是「下門」了。
(見陳泗東著〈〈幸園筆耕錄〉〉上冊第311—312頁 作者系泉州市文管會主任,泉州市歷史學會會長,1994年7月逝世,終年71歲。)

(作者系廈門市行政區劃與地名學研究會顧問)

『貳』 廈門有哪些名人事跡急急急

黃漢梁(1892年-?)是一名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福建思明人。
黃漢梁自清華學校畢業後,1911年作為第三批庚子賠款留美生前往美國,先後就讀於密歇根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獲哥大哲學博士學位後於1918年返國,曾任和豐銀行香港分行行長。1930年,任國民政府鐵道部顧問、整理招商局委員會委員。同年起,出任鐵道部常務次長、英國庚子賠款委員會委員。1931年12月至1932年1月還曾署理財政部部長。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又名麗咪[2],福建省同安縣鼓浪嶼(今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人,中國婦科、產科醫生和醫學科學家。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林巧稚一生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蘇錫文(1889年-1945年),曾用名松治、有詳,福建廈門人,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蘇錫文曾擔任過福建省財政局長、廣東大元帥府財政署長兼民政司長等職務。其後離開中國國民黨,赴上海持志大學任教。抗日戰爭期間,於1937年12月5日任日本扶植下的上海市大道政府市長。翌年4月28日,又改任上海市政公署督辦。同年10月16日,任上海特別市政府秘書長。1940年傅筱庵被刺身亡後,曾短暫代理市長一職。1945年病逝。

『叄』 福建·福安有什麼歷史和現代的名人

1、謝翱

南宋末散文家、詩人。字皋羽,晚號[日希]發子。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生於福安穆陽白雲山北麓的曉洋村福,後遷霞浦縣,其詩傳於今者約200餘首。

19歲時,應進士試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鄉兵數百人投效,署諮議參軍。文天祥被俘遇難,他不仕元,漫遊兩浙以終。

南宋亡國前後,散文煥發光彩,謝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黃宗羲贊揚他的文章,是天地間的"至文"。

他的《登西台慟哭記》,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達了他滿腔沉痛悲憤之情,感人至深。

2、鄭虎臣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於福建路長溪縣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頭村)。

德佑元年(1275年)任會稽(今浙江紹興)縣尉。其父鄭塤,宋理宗時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賈似道陷害,流放至死。

鄭虎臣受株連,被充軍邊疆,後遇赦放歸。後鄭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賈似道途中將其誅殺,為天下除奸。事跡被載入《閩都別記》。

翌年,賈似道的同夥陳宜中逃至福州,擁立趙獉g,捕殺鄭虎臣。鄭虎臣遭害後,葬於南山村的館園旁,鄉人及其後裔在村前建祠紀念他。

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並親書「宋鄭虎臣誅賈似道於此」。

明代王紫衡也就鄭虎臣誅賈一事寫詩雲:「當年誤國豈堪論,竄逐遐方曝日奔。誰謂虎臣成勁節,木棉千古一碑存。」

3、繆氏子

福建福安人,從小聰慧。七歲應試時做詩《新月》,從小就有大志。表達了經世濟民的氣概。所著作《新月》《賦新月》收編入《全唐詩》。

著有《繆氏子詩選》等 新月詩:」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

5、李曉華

祖籍福安 1992年上海交通大學獲得雙學士學位,1995年在廈門大學獲得化學系碩士學位,1999年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1999—2001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作博士後研究員,目前在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任分析實驗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

2003年至今,回國掛職,任西藏科技廳副廳長,並組織留美博士到西藏開展服務活動。

6、馮鈺錡

男,1962年生,福建福安人,漢族。1978-1985年就讀於蘭州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1991-1993年獲日本文部省國費獎學金在日本茨城大學研修。

1996年獲日本千葉大學博士學位,1996-1998年武漢大學博士後,2002年分別在美國Iowa州立大學和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做高級訪問學者。

現任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色譜學會理事、副秘書長,湖北省化學化工學會色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武漢市公安局緝毒委員會顧問。

目前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為:

(1) 新型分離介質的設計、合成及其在現代分離分析技術中的應用。

(2)樣品預處理新方法及其在體液、食品、環境等復雜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3) 葯物中微量雜質的提取分離及結構鑒定。

(4) 中草葯中活性成分的制備分離技術。迄今己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被SCI收錄71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0多項,已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

承擔和完成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1項、其它科研項目及企業合作項目10多項。

7、蘇瑞隆

祖籍福建福安,1962年出生於台灣台北。1984年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1988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後師事康達維教授,專攻中國古典文學。

1994年美國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東亞系博士,1994 - 1996年任教於美國威斯康 星大學東亞系,現任教於新加 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專攻漢魏 六朝文學及歷代辭賦。

1994年獲亞洲文學博士學位。迄今發表有關辭賦及漢魏六朝文學論文數十篇。

『肆』 廈門的由來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 、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人稱廈門島為鷺島,廈鼓海峽又稱為鷺江。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州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廈門市的行政建制始於宋朝,屬泉州府同安縣。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遷開始在島上築城寨,置衛所,城名「廈門」意寓「祖國大廈之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等。1933年廈門正式設市,成為福建省設立的第一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