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人怎麼祭拜
擴展閱讀
廈門航空退票怎麼收費 2024-11-16 17:27:07
深圳做石膏線市場怎麼樣 2024-11-16 17:17:32

廈門人怎麼祭拜

發布時間: 2024-07-16 02:55:32

『壹』 廈門春節習俗

廈門春節習俗:

1、臘月十六

平時,閩台地區的不少民眾都會在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農民更為注重,俗稱「做牙」。傳統的「尾牙宴」上,老闆會以「雞頭魚尾」方式來決定明年的辭退人員,因此又有「雞頭相對,伙計走開」的儀式,這是老闆要「炒魷魚」的婉轉手法。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2、臘月廿四

農歷臘月二十四是「送神日」。閩南有句諺語:送神風、接神雨。意思是,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恭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這天的天氣有風,就是「一路順風」;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爺下凡,如果有雨,則昭示來年風調雨順。

按照廈門舊俗,只有到臘月二十四送走家裡供的「灶王君」等神後,才能百無禁忌放心做衛生,形成「送神」與「除塵」習俗。廈門人辦年貨,種類很多。春聯、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餞、水果、炸物等也要備齊。

3、年夜飯要「添碗筷」

由於廈門的地緣特色,歷史上許多人過台灣下南洋,回廈門過年要漂洋過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總是有些人不能回來,而這時家裡面仍然要為他留一個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除夕「圍爐」合家歡

除夕,閩台兩岸都稱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廈門本地,家家戶戶都重視圍爐,或在家裡烹飪,或到餐廳訂上一桌。圍爐吃年夜飯,預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貼春聯,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

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花」,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年夜飯後就是守歲,在台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

5、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大早即起,在爆竹聲中迎春接福,換上新裝開始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福。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正月初三「不登門拜年」、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送窮」,正月初八要准備初九凌晨「拜天公」。

(1)廈門人怎麼祭拜擴展閱讀:

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在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貳』 關於閩南殯葬的儀式

禮生:指司儀,即儀式的主持人。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等。

·守 靈·�
浴屍更衣後,設靈堂守靈,俗稱守鋪,由孝眷日夜守護在遺體旁,以表孝心。志稱:「既殮,設靈位,請邑紳有品望者題旌,謂之書銘。靈旁燃燈一,光熒熒晝夜不息,曰幽冥燈。孝子日夜守靈次,三時上食。」 靈堂以肅穆為基調,掛青、黑色孝帳,設靈位,豎神主牌。神主牌又稱「木主」,古稱「祔」或「祧」,長一尺二寸,寬三寸,上方削去兩角,呈半圓形,下方有一底座,上書死者姓名、字型大小、生卒年等,舊時當官的還要寫上官銜、爵位名稱。神主牌上的字數有一定程規,各地不同。興化一帶按「興、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復始,最後一個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則按「興、旺、衰、微」四字推算,含「興、旺」為佳,否則犯忌。在永安,則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後一個字要套上「老」字為佳,俗謂「合老」。神主的「主」暫寫成「王」字,待回龍後請有名望的人用朱筆加一點為「主」字,俗謂「點主」。在漳平等地,不設神主,而用素綾或白布紮成靈座,俗稱「魂魄布」,上面寫明死者姓氏名號等。在城鎮,靈堂上供遺像,遺像兩旁寫遺訓或孝眷對死者的追悼之詞,並掛有輓聯、挽幛等,顯得更為肅穆莊重。�
靈堂上設香案,供果品、香燭等。清代守靈,男不剃頭,女不梳發,寢苫枕塊,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現代,大多在靈床前另搭一床鋪,或在地上鋪些稻草,睡在那裡守護。如今,以孝眷輪流坐在遺體旁守護為常。守靈的職責還有二個:一是保證腳尾燈(長明燈)長明不滅和香火不斷。在福州,「腳尾燭」點到一半時須吹滅另換一支,出殯時將剩下的那半截燭分發給子女,寓意子孫綿延不絕。二是防止貓和老鼠接近屍體,俗信貓(尤其是白蹄貓和短尾貓)從屍體上躍過,屍體會變成僵屍躍起撲人,此時只有急中生智,將掃帚或枕頭之類的物體扔給僵屍抱住,才可脫險。霞浦一帶又雲,屬鼠的死者聽到貓叫會跳起來抓人,所以往往在屍體旁放一把掃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測。此傳說的用意是要孝眷們時刻守護遺體,以盡最後孝心。�
·哭 喪·�
親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聲來表達哀悼之情,稱為哭喪。哭喪通常是邊哭邊訴說死者生前的勞績和對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喪時有一定的音調和內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調的韻律和裝飾音,許多婦女尤其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農村婦女能根據這種調式,隨口填詞編唱,或寄託哀思,或訴說身世,或發泄內憤。�
在福州,民間流傳有《十訴苦情》、《十二月孝順歌》、《可憐歌》等,均很感人。因不同對象,哭的內容也不同,如對上壽的人往往哭唱道:「哎呀,娘奶(或郎罷,福州方言,娘奶是母親、郎罷是父親)呀,汝的一生又勤又儉,沒吃過補、也沒過一天好日子,怎麼一病就走去,留下男仔、女仔好凄涼……。」要是「少年亡」,哭調更為凄切:「短命呀,汝一病就去,誤了三等四等人。汝不顧父母年邁,佬媽後生伲仔細(小)。汝不顧青春年少……。」女兒哭唱其父:「十層樓梯只是柴。哎呀,我的郎罷呀,你親手栽樹成林,砍木造梯多苦辛。就像你辛苦培育子女長大,一生沒吃沒補,埋在田園,四季不閑。如今你歸土去,可憐男女思念在心。叫我郎罷你不應,見我郎罷造梯的影子你不現……。」童養媳哭唱其婆婆:「要訴苦情當年事,哎呀,我的婆婆呵,當初在你手下,你那柴做心肝,鐵鑄五臟,不顧風霜雨雪,不問寒暑冷暖只要我做牛做馬……。」早晨供飯湯時唱道:「早晨起來思量我親奶娘(或郎罷),上湯上桌,心酸好凄涼……。」出殯前祭奠亡魂的哭唱多為褒詞:「父像南山青松柏,四季常青蔭後人。好讓男仔多出息,好讓女仔有富榮……。」或「奶像萱花長青草,一年綠滿蔭後人。好讓家庭長進益,好讓子孫享安寧……。」在閩南,出嫁之女接到訃告後,沿途號哭,稱「哭路頭」,家人接入廳堂後,哭得更為凄絕:「我的父(母)呵,亦無可加食(多活)十年八年,可來成子成兒呵,我的父(母)喲……。」閩東地區有《四十九孝歌》,守靈期間每天朝夕哭唱。有些地方哭喪時不能擦鼻涕,任其拖到地上,顯得更加悲切。舊時在閩南一帶還有僱人來哭喪的。近年來,福州一帶則用錄音機錄下哭喪過程,以供送葬時沿途播放。�
哭喪自古以來都有一定慣例,《禮記》中有「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人出寢門見人不哭」的記載。福建大多數地方也有「臨喪不笑」、「望柩不歌」等說法,俗忌淚水滴在屍體上,穿壽服時不哭,蓋棺安釘時不哭,深夜不嚎哭等。�
·大 殮·�
將遺體放入棺材,謂之大殮,又稱入殮。通常在死後第三天舉行大殮禮,有的地方則視季節而定。龍岩的俚語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大殮前,要舉行向遺體告別儀式等,各地風俗不一。在閩南普遍流行「辭生」習俗,即入殮前要設供案,上供12碗菜餚,由道士逐碗敬獻給死者,口念各種吉詞。在閩東,祭品由出嫁女備辦,主要有豬頭、雞鴨、肉燕、墨魚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單數,由喪眷先祭拜,繼而由親友輪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殮前在後廳放一張太師椅,先請一位「好命人」(有妻兒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後再抬遺體上太師椅坐上一後兒,俗謂「坐案」,再象徵性給死者喂面,並將煮熟的雞蛋封在嘴上,包紮起來。不少地方在入殮前要做醮超度。在將樂,往往要請稱為南摩仙的巫師做醮,供奉雄雞和米斗,點燃「七星燈」(在一棵樹上點燃49盞燈),俗稱「照米斗」。�
大殮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錢」習俗。主事在放手尾錢財時,口中念吉詞雲:「米斗響,有錢千萬來買田;放手尾,子孫得傢伙(家產)。」或念道:「放手尾錢,子孫富貴萬萬年。」孝眷視手尾錢極為珍重,出殯時手上系以手尾錢(孝男用白帶,孝女用青帶)送葬。在霞浦等地,將「水被」或在壽服的衣袖上剪下一小塊,分給孝眷,俗謂「分手尾物」,其意與「分手尾錢」相同。�
棺木多是預先備辦,一般上50歲的人就有資格預制棺木。棺木的材料以楠木為最佳,其次是杉木,最次為松木,大多數棺木用杉木做成,棺木一般長約8尺,寬1.6尺(蓋寬1.8尺),幫高1.05尺,由四塊木板做成的稱「四甲」,六塊板做成的稱「六甲」,「八塊板」做成的稱「八甲」。「四甲」為上等,「六甲」次之,「八甲」又次之,用越多木板做成就越次。做棺木多選擇閏年進行,「取增長日月之意。」做棺木的工錢多由女婿承擔,棺木做好時,出嫁女要備辦祭品來祝賀。棺木大多要油漆成朱紅色,特別是古代有停柩待葬之風,棺木要多次油漆,即使屍體腐爛也不會泄漏出來,俗稱「金漆棺」,貧者則油而不漆。棺頭要寫上「福」或「壽」字,男性用的棺木寫「福」,女性用的寫「壽」。然後將做好的棺木豎立在前廳或家中,貼上紅紙或披上紅布,俗稱「豎壽」或「豎喜壽」。男性用的棺木豎立在左側,女性用的棺木豎立在右側,不能顛倒。此後,不能隨意移動,更不能打開。入殮時,已備好棺木的人家在放倒棺木時要用鹽米撒棺木,以防「中煞」。在閩南等一些地方,棺木是臨時購買的。親人死亡後,立即派人到棺木店購買,俗稱「買大厝」,沿途逢過橋或十字路口,須放一些紙錢或放一塊紅布條,俗謂「放紙」。喪家須在村口或巷口燒紙錢,跪迎棺木入屋。入殮時,棺材內一般要放些草木灰或冥銀、碎紙、木炭之類能吸水的東西,再鋪上草席或被單。閩南一帶有「乞火灰」和「放七星板」之俗。「乞火灰」即向左鄰右舍乞討木灰。孝眷在門口迎草灰入宅,鋪於棺底,主事口念吉詞曰:「一斗變十斗,一石變十石,富貴有了,子孫吃得到。」七星板是一塊長約1米,寬約0.2米的薄板,上面有雕刻北斗七星,七星上鑲嵌銀元或銅板,俗謂「安古銅,代代子孫中狀元」,「安七星,子孫富貴千萬年」。舊時富裕人家在棺底必放七星板。閩南地區在納棺前還有「收烏」(又稱收禍)習俗,即由道士手持桃枝,沾著「法水」遍灑室內外,同時撒鹽米,用菜刀砍門檻,俗謂此舉可祓除不祥,確保全家平安。在廈門,主事者手提小香爐,在遺體上繞圈凈身,以示驅逐魔鬼,純潔亡魂。隨後又提香爐在棺內繞數圈,以示祓除棺內穢氣,口中還念吉詞道:「凈身子孫發了金,凈厝子孫旺旺富。」�
移屍入棺多由長子抱頭部,次子、女婿依次抱腰部、腳部輕輕放入,個別地方用麻繩套屍體放入棺內。移屍入棺時,須用雨傘斗笠之類的雨具遮蓋遺體頭部,俗謂若死者見到天日,日後會鬧鬼。孝眷的眼淚忌諱滴在遺體上。遺體在棺內的位置也有定規,俗雲:「男頂天,女立地」。即男屍的頭部要頂著棺材上端,而女屍的腳部要頂著棺材下端。放好遺體後,蓋上水被,以白布蓋住面部,據傳此俗源於清初,表示作為明代遺民無顏見九泉之下的先祖。在漳平,親友弔唁時送來的「被仔」要逐條蓋在遺體上。主事者要對死者唱明某條「被仔」是某人送的,唱到某人時,不唱姓名,只唱稱謂。俗信唱姓名會被死者攝去魂魄,到陰間作伴。� 棺內往往放有一些隨葬品,諸如手帕、頭梳、玉器、紙錢、紙糊的金童玉女等等,以及死者生前喜愛的小物品,各地風俗差異較大。在松溪,棺內除放紙錢外,還放一個裝有木炭的火籠,少許食鹽,一把掃帚。在大田,放有扇子、桃枝等。在武平,隨葬品一般是炒熟的稻穀、麥子、豆子、缺口的陶盆陶罐,還有砍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筷子等。�
在閩南,蓋棺前要舉行「割鬮」禮,即用麻縷或白紗線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則由孝眷和親朋好友各執其一段,然後主事者口中念念有詞:「生者猶生,死者自去。生死殊途,從此割斷。」同時將麻縷或白線一節節地割掉,每人再將手中的那段麻縷或白紗線用紙錢包裹後焚化,俗信這樣就可以與亡魂斷絕來往,免受驚擾。夫妻中一人先去世,另一人擬再娶或再嫁,須在入殮時,手持雨傘,背負包袱,從棺內跳過,口念到:「跳過棺,走過番。」據傳此俗源於飄洋過海而客死異國的僑胞,他們臨終時懷念故土,囑其親屬招引亡魂回「唐山」,示意此去山重水復,永難相見,認為這樣亡魂不會再來糾纏,可以安心續弦或再嫁。� 在同安,抬屍入棺時,孝眷跪在棺材下方(棺材放在兩張長椅上),廳前放三張草席。入棺後。孝眷到第一張草席上跪拜7下,起身掀開水被,接著持冥香,拿一杯酒灌入死者口中,大哭三聲,表示人確已去世。然後相繼退到第二張、第三張草席上跪拜。爾後其他親屬依次跪拜。此俗類似於古代的「屬纊」。閩東一帶有「辭棺」習俗,即納棺後,孝子將少許冰糖(或甘草湯)放入死者口中,再斟少許酒灌入,寓意祝願死者在陰間過上甜蜜日子,並祈求亡魂保佑生者生活幸福。在福州,要用米篩擺上與死者子孫人數相同數量的祭品和筷子,孝子孝孫作吃飯狀,俗謂「吃干飯」。
� 蓋棺前,許多地方流行「巡棺」習俗,即孝眷按親屬排列,手持冥香和紙錢,繞棺數圈,瞻仰遺容。繞棺多是先逆時針繞三圈,再順時針繞三圈。有的地方只正反各繞一圈(古田),有的地方巡棺多達一百餘圈(永春巡棺108圈、安溪巡棺120圈),有的地方則是在蓋棺後才巡棺(龍岩)。在霞浦,棺材兩頭各燃一火把,由兩人擎舉,孝子膝行從棺材一端繞到另一端,不能繞過棺材頭部。在漳平,蓋棺前要舉行「辭世奠」,宣讀祭文。� 蓋棺時辰大多由巫師擇定,沿海一些地方俗定在漲潮時刻蓋棺。蓋棺或由鄉村中德高望重的紳士負責,或由專門為人辦喪事的人(俗稱土工)負責。蓋棺時,孝眷及旁觀人遠離棺材,忌諱人影倒映入棺內。俗信生人影子倒映棺內,魂魄會被死人攝去,日後會精神錯亂等。與死者生肖相沖克者也不能在場。�
蓋棺後即安釘。在閩南,孝子捧木盤,上面放一把斧頭,跪呈安釘者。先由舅父象徵性地在棺材四角各安一根釘,然後由安釘者釘牢,邊釘邊唱吉句;「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有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傢伙;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戊已土,子孫壽元如彭祖。」最後留一根松動的釘子,由孝子或孝孫用嘴把釘拔起,吐在放有木主、五穀、銅錢、冥香的斗中,寓意「出丁」(「釘」與「丁」同音)。在漳平,若母親去世,安釘須由外祖家認可,孝子捧出有一把鐵錘、四枚鐵釘、一對蠟燭、一包紅包的盤子到外祖家的長輩面前。等他拿起紅包,用手在鐵錘和棺蓋上觸摸一下,才可以蓋棺安釘。在古田,蓋棺安釘後,要請鄉紳宣讀祭文,文曰:「泣涇顙血而言曰:凶積厥職,禍延我父(母)。一疾遽嬰,九泉弗起。茲值蓋棺,千秋已矣。父(母)即天地耶,何惡至此?嗚呼,哀哉,尚饗!」�
蓋棺安釘後,孝眷將死者生前日常用品(如草席、床頭板、腳尾燈、舊衣物)扔到野外,俗稱「送腳尾」或「送草」。� 舊時,男性去世,須請族長視殮;女性去世,須請外祖家視殮。否則不能入殮,俗謂「男死怕親堂(叔伯),女死怕外家(外祖)」。特別是外祖家視殮必不可少,俚語又雲:「死父抬去埋,死母等人來。」所以「接外祖」習俗在福建普遍存在,且十分恭敬,閩南地區尤甚。在向外祖家報喪的同時,喪家門口須設香案准備接外祖。外祖家來人時(多為母舅),孝眷披麻戴孝跪在地上迎接。外祖家查明死因後,若是正常死亡,就將覆蓋在香案上的紅布掀起一角,擎香祭拜,才轉身扶起孝男孝女,一起到死者鋪前吊喪。若外祖家認為孝男平時不孝順,輕則怒聲斥責,重則拳腳相加,讓孝男一直跪在那裡,直到認為懲罰夠了為止。若是暴死(如上吊、服毒葯等),外祖家往往要叫來一班人馬前來打鬧,輕則砸毀傢具器皿,重則扒去屋頂,甚至不讓入殮、下葬,直至屍體腐臭,俗稱「吃人命」。此俗今不多見,但接外祖仍必不可少。若死者娘家無親屬,則以村外蔗園代儀,即挖一塊蔗頭代祖,俗稱「蔗頭祖」。在政和,外祖家奔喪人來到時,披麻戴孝的孝眷須跪伏香案前。奔喪人進村時要發詩,開頭一段雲:「銅鼓圓圓過山東,今日打來接祖宗。接了祖宗千年發,千年發福萬年興」。以下每段四句,分別唱蠟燭、冥香、火炮、龍傘各一段,最後一段是:「孝子孝孫真孝心,跪在路邊接諸親,孝子孝孫齊齊起,回家發福滿路興。」若是孝男平時不孝,也要予以種種懲罰,諸如罰跪,要求做功德等,有意讓他丟臉與破費等。�
·吊 唁·�
吊是對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對死者家屬表示慰問。弔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龍岩、大田等地稱為「探生」,崇安等縣稱弔唁為「拜寢」,上杭縣稱弔唁為「看殮」,閩南地區又稱之為「探喪」。在福州等地,弔唁者通常要送輓聯、香燭、被單、布料、毛毯之類的物品,俗稱「送軸」。也有送錢的,俗稱「奠儀」。喪家將戚友所送被單、毛毯之類的東西掛在靈堂周圍,每塊「軸」分別用白紙寫上「某某千古」、「某某哀輓」之類的紙條。「軸」的位置根據親疏關系而定,一般親家或至親的「軸」掛在靈堂當中或最高處。在興化,出嫁女須備辦一擔祭品,諸如豬頭、米粉、金針菜等山珍海味,俗稱「盤擔」來祭奠。各地弔唁和祭奠所送的禮品必須在出殯前送達,逾時不能補送,俗信補送會再死一個人,十分忌諱。在城鎮,弔唁時送花圈、輓聯者也常見。�
舊時有停柩待葬陋習,故從發喪起四十九日內均可弔唁。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有些地方將弔唁時間縮短,按照封建禮制,凡來吊者,孝子俯伏於旁,吊畢出位叩謝,並須舉哀陪泣,故有「孝子頭,嗑破頭」之說。若長輩前來弔唁,有的地方要以鼓樂迎送。民國以後,弔唁提前到小殮後進行,一般親友弔唁時行脫帽三鞠躬禮。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紖」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盪產。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即將棺材抬至村口空曠處,設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並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於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於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綉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在順昌等地,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並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岩,辭靈後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 辭靈畢即啟靈。靈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個別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車上,由孝眷及戚友牽扶。抬棺者俗稱棺夫,多由本村結過婚的男姓擔任,喪家要分發給每人一紅包作為報酬。福州一帶的棺夫須父母均健在、子女雙全者方能擔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壯年輪流擔任。在莆田、仙游,喪家將草鞋和一包香煙分給誰,誰就是棺夫,不得推撫。在泉州一帶,出殯前要宴請棺夫,孝男還要在棺夫宴食間向他們跪拜叩頭致謝。在政和,上壽的人死亡,出殯時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孫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啟靈時頗多規矩。在廈門、同安一帶,用大繩將棺材固定在「獨龍扛泉」之下,蓋上精緻的棺罩,俗稱「絞龍」。起棺時,棺夫要用棺繩使勁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謂告訴死者要啟靈了,實際上是提醒悲痛欲絕的親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啟靈時,除極個別地方外,棺材頭部都是朝出殯方向。在安溪,禮生抓一把鹽米撒向棺木後,棺夫齊吼一聲「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從廳堂抬出門時,忌棺木碰到門牆及其他物體,俗謂會鬧鬼,棺夫須脫下草鞋在棺材碰過的地方擦幾下以禳解。�
在絕大多數地方,殯葬儀仗隊都相當隆重,隊伍的排列順序也頗為講究,不但不同方言區有差別,就是同一方言區的不同縣、市、甚至不同鄉村也存在某些差異。�在福州市郊,送葬時,須鳴炮送行,旗幛引路,鳴鑼開道。前有紙糊開路神一尊,壽身亭內放有死者的照片或畫像,無照片者用紙糊像代替。旗幛是指彩旗和白幛,彩旗分白、蘭、紅三色,白色彩旗數與孝子孝孫人數相等,蘭色彩旗數與孝女、孝孫女人數相等,紅色彩旗數則與媳婦和出嫁女兒的人數相等。有的地方則以二個「高照」和二尊神像為前導,「高照」即大燈籠,上書死者姓氏名號和五世同堂之類的字樣。神像用紙糊成,高達數丈,俗謂「開路神」。隨後是樂隊和舉著綉有虎、豹、獅、象之類動物的「生幡」隊,接著是由兩名兒童抬的靈轎,內置遺像或牌位、魂帛。靈轎左右有小樂隊伴行,哀樂曲調不絕於耳。靈轎之後,依次是送葬賓友、靈柩、哀樂隊、二十四孝牌、孝眷、族黨戚屬,最後是挑晦飯和「百子千孫」燈籠的人群,孝男有幾個,便挑幾擔。送葬隊伍中還須有人專門撒紙錢和放鞭炮。長樂縣的殯葬儀仗在福州方言區中是較為隆重的。隨後是靈轎、樂隊、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最後是抬著米時、粽及其它祭品的人群。貧窮人家沒有這么講究排場,薄棺收殮後即葬,稱「起馬上任」,葬儀從簡。�
在閩南泉州,殯葬儀仗以開路神為先導,接著是橫彩,紅白各一面,出殯時,白色橫彩在前;歸虞時,紅色橫彩在前,上書「某某出殯儀式」,用兩桿竹竿撐著。隨後是孝燈、吉燈各一盞,上書「三代大父」「三代大母」,如有曾孫則為「五代大父」或「五代大母」(一般虛增一代)。出殯時孝燈在前。接著,依次是大鼓吹樂隊、銘旗(由女婿、子女婿贈送,上書死者姓名、官銜等)、鼓樂什音鈸鼓、魂轎(共兩頂,一頂放死者遺像,一頂放死者魂主)、親友族人的送葬隊伍、靈柩、孝眷,最後是鼓吹樂隊。靈柩上有棺罩,棺罩前有一紙龍頭,從龍頭拉出兩塊白布條,俗稱「龍須」。由孝眷中兩位長者各拉住一塊布條,俗謂「拔龍須」,「龍須」的前方是侄女婿和孫女婿,俗謂「龍目」。靈柩後面也拉有兩條長白布條,由孝眷及親友拉住,俗謂「挽留」,以示惋惜哀傷之意。在晉江,一人鳴鉦先行,一人沿途壓紙錢,又以一人鳴鉦為先導,依次是銘旗、僧道引魂、神主亭、魂轎、靈柩、喪眷及送葬賓友戚屬。隊伍中間有挽軸、花圈、樂隊、高蹺、舞獅隊、拍胸隊,舊時還有馬戲、裝閣等。在安溪,以火把為先導,有幾個孝男舉幾把火,寓意為死者照亮通往九泉之路。隨後,依次是僧道引魂、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戚屬。當然,在儀仗隊中少不了靈轎、挽軸及樂隊等。在漳州詔安,女婿提燈、舉傘、撒紙錢為先導,隨後依次是靈幡、彩旗、鑼鼓、八音、輓聯、銘旗、魂轎、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戚屬等。�
在閩西寧化,殯葬儀仗以鼓樂、銘旗為前導,紙扎祭品及實物祭桌、靈轎隨行,送殯親友執紼列前,女婿、外孫各戴白帽,腰纏黃帶,族親各戴黃帽、腰纏黃帶,順序行進;後面是披麻戴孝、腰纏麻索、腳穿草鞋、扶柩而行的孝眷。在泰寧,送葬隊伍被用兩條白布攔在中間,緩緩而行,前為白彩開路,接下去是高照、銘旗、輓聯、魂軸、魂轎、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在永安縣城,舊時出殯隊伍進出城門多擇東門或西門,俗傳「東富西富,南窮北絕」。當地還有所謂「取上」規矩,即殯葬時,要走逆水流方向的路,俗信這樣福運才不會隨著流水而退衰。在大田,送葬隊伍中以煤油燈為先導,靈柩若用車運,上下車時,親人往往要高喊「父(母)親跟我們走啊!」到了墳地時,也要高叫:「父(母)親到了!」在連城,殯葬隊伍的前導為燈籠、火把,依次是鑼鼓、執事牌、靈轎、靈柩、孝眷及送葬隊伍等。在漳平,撒紙錢和放鞭炮者在前,白色燈籠、魂亭、銘旗繼之,吹鼓手、白帳(或花圈)隨後,孝眷及送葬親友殿後。� 在閩北,出殯儀仗也相當隆重。建陽一帶,出殯儀仗一般是高照前導,鳴鑼開道,嗩吶隨後。接著,依次是開路神、旗幡、銘旗、金童玉女像、挽屏、白幛、供案、玉鼎、花擔、香亭、靈柩、樂隊,最後是孝眷及送葬戚友。在邵武,孝孫捧遺像走在隊伍最前頭,其次是孝燈、招魂幡、吹鼓手、輓聯、銘旗、香亭、魂轎、靈柩,孝子執孝仗隨靈柩之後,媳婦乘竹轎尾隨。�
在閩東,出殯儀仗也十分鋪張。志稱:「豪富者出喪更以紙扎一神像,約高二三丈許,金面朱衣玄裳,手戈印為前驅,俗稱開道神,並導以燈繖、彩旗全付儀仗。有職銜者則盛列銜牌,繼以顏亭、香亭、誥封亭、大小鼓吹及洋號鼓等,間有僧眾以鐃鈸和之。期功之親則分別執魂幡銘旌等,賓朋執紼步隨,延長幾里余。末後一魂轎,孝子扶柩而行,女眷數十人乘素輿哭送,俗稱白轎。報本之禮,費雖巨,而俗不以為嫌。」� 莆仙一帶(特別是山區)的出殯較為簡朴,既不放鞭炮,也沒有樂隊鼓吹。出殯隊伍以「草龍」為前導,「草龍」即用稻草捆紮成龍形,焚其端,使其冒煙。緊接著就是撒紙錢、靈柩、孝眷及送葬親友,沿途默默送行,不能喧嘩,整個葬禮庄嚴肅穆。與其他縣市迥異。�
福建許多地方都有「路祭」(又稱半路祭、攔路祭)習俗,即親戚故舊或受恩於故人者,為答謝其生前恩德特於殯葬途中供香案祭品祭祀。志稱:「親賓設幄於郭外道旁,駐柩而奠途中。」靈柩到時,須停留受祭,孝眷跪拜陪祭,並以白布等作為答謝。在福州,路祭有固定的順序排列,先女婿、次孝女,然後才是親戚故舊,路祭的次數只能是單數。在邵武,路祭是在安葬後「回龍」途中進行。� 送葬途中,靈柩不能放在地上,棺夫若要休息或遇路祭時,只能把棺材放在兩條板凳上,或用上端有丫的木棍撐住,棺夫忌說很重,俗信否則會越來越重,送葬隊伍即使走錯路,也不能回頭,忌重復路線,只能繞遠路。有些地方靈柩由小路經過某些村莊時,要停鼓息樂,孝眷脫孝帽、逢人行禮。� 送葬隊伍中的賓友和族人,大多隻送到村口即返回。喪家要給送葬者每人一份小禮物,諸如用紅紙包裹的幾個硬幣、紅織帶、手帕等,討個吉利。喪家女眷也不上山,半路折回。送葬到山上的戚屬賓友也要給「紅包」等禮物,在政和每人分給火柴(也有分糖、分光餅的),寓意「發達」(「發」與「劃」同音)。

風俗太多,無法盡言。請看以下鏈接-------

福建論壇|八閔風情:

http://bbs.66163.com/viewthread.php?tid=5050036

『叄』 廈門大致有哪些習俗和風俗

在廈門,兒女出生滿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備好「油飯」派人送到娘家報喜。據說,油飯要送媒人,送鄰里,送"做月內"時有送禮祝賀的親友,尤其要送娘家。
廈門隆重而又受人注目的民俗祭祀,要數拜菩薩為最。

每逢陰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菩薩」生日時,人們便提著水果、供品去寺廟祭祀,燃燒冥紙,燃點香燭;陰歷初二、十六則為生意人的祭拜之日,這種自古以來的祭祀風俗延續至今,依然是眾多信奉者祈求平安、討個吉利的傳統方式。

『肆』 寤剁畫300澶氬勾鐨勫湴鏂規皯淇楄妭鏃:鍘﹂棬澶╁叕鐢

1. 鍦ㄩ亾鏁欎腑錛屽啘鍘嗘f湀鍒濅節鏄鈥滅帀鐨囪癁鈥濓紝鍚勯亾瑙傚湪榪欎竴澶╀婦琛屼華寮忥紝閫氱粡紺煎繌銆
2. 闂藉彴姘戦棿灝嗘f湀鍒濅節縐頒負鈥滃ぉ鍏鐢熲濓紝瀹跺舵埛鎴峰湪榪欎竴澶╁噯澶囧悇縐嶇キ鍝佽繘琛屾暚鎷溿
3. 鍘﹂棬鐨勨滃ぉ鍏鐢熲濇椿鍔ㄥ凡鏈300澶氬勾鐨勫巻鍙層傛瘡閫㈣繖涓澶╋紝浜轟滑浼氱儳棣欐寕鐏銆佽炬堟憜渚涳紝鉶旇瘹鍦版暚鎷溾滃ぉ鍏鈥濄
4. 鍏充簬榪欎竴涔犱織錛屽綋鍦拌繕嫻佷紶鐫涓孌墊湁瓚g殑鍘嗗彶浼犺淬傛嵁璇300澶氬勾鍓嶏紝娓呭啗榪涙敾闂藉崡錛岄儜鎴愬姛鍔垮崟鍔涜杽錛屼笉寰椾笉鏀懼純閲戙佸帵涓ゅ矝錛岄瀹堝彴婀俱
5. 閭e勾鍗佷簩鏈堬紝娓呮斂搴滀笅杈句簡涓ら亾鍛戒護錛氫竴鏄鍏ㄥ浗鐧懼撳湪姝f湀鍒濅竴瑕佸跺舵埛鎴風偣鐏緇撳僵錛涗簩鏄瀹炶屸滃墐澶翠護鈥濓紝瑕佹眰鐧懼撴敼鍙樼暀鍏ㄥ彂鐨勪範鎯銆
6. 鍏ㄥ浗鐧懼撻兘涓嶆効鎰忔敼鍙樼暀鍏ㄥ彂鐨勪範鎯錛岃や負鍓澶村彂鏄鍙涘浗涓嶅瓭鐨勮屼負錛屼簬鏄鍙嶅墐鍙戠殑鏂椾簤榪呴熷睍寮銆
7. 鐢變簬浜烘皯鐨勫己鐑堝弽瀵癸紝姝f湀鍒濅竴鐐圭伅緇撳僵鐨勫懡浠ゆ棤浜烘墽琛岋紝娓呮斂搴滃彧濂藉湪姝f湀鍒濆叓瀹e竷鍙栨秷鈥滃墐澶翠護鈥濄
8. 鍘﹂棬鍦板尯鍜岄偦榪戝悇鍘跨殑鑰佺櫨濮撳惉鍒拌繖涓娑堟伅鍚庯紝嬈㈠簡鑳滃埄錛屽紑濮嬪湪姝f湀鍒濅節鏉鐚瀹扮緤錛岀偣鐏緇撳僵錛岀儳棣欐斁鐐銆
9. 娓呮湞瀹樺憳寰楃煡姘戜紬鐨勫簡紲濆悗璧風枒蹇冿紝璇㈤棶鑺傛棩浣曞湪錛屼漢浠宸у欏湴鍥炵瓟鏄鍦ㄥ簡紲濆ぉ鍏鐢熸棩銆
10. 浠庢わ紝姝f湀鍒濅節鎴愪負搴嗙濃滃ぉ鍏鐢熲濈殑鑺傛棩錛岄愭笎褰㈡垚涔犱織錛岃繛闂藉崡鐨勫畼搴滀篃涓嶄緥澶栥
11. 鍘﹂棬鍦板尯鎷滃ぉ鍏鐨勫噯澶囧伐浣滄棭鏃╁紑濮嬨傝繃鍘伙紝鍦ㄦ暚澶╁叕鐨勫墠涓澶╂櫄涓婏紝蹇呴』鎽嗕笂涓寮犲共鍑鐨勬e叓浠欐岋紝緋諱笂妗屽僵銆
12. 鍏浠欐岀殑鎽嗘斁浣嶇疆娌℃湁涓ユ牸瑕佹眰錛屾湁浜烘憜鍦ㄥぉ浜曢噷錛屾湁浜烘憜鍦ㄥぇ闂ㄥ彛錛岃繕鏈変漢鎽嗗湪澶у巺涓婏紝妗岄潰瑕佹憜妯鏉愶紝涓庡悆楗鐨勬憜娉曚笉鍚屻
13. 澶╁叕涓嶅悓浜庡叾浠栫炴槑錛屽叓浠欐屼笅闈㈣繕瑕佹湁涓ゅ潡鐭妞咃紙縐板ぉ鍏妞咃級鏀鎾戙
14. 鍏浠欐屼笂渚涙湁浜旇胺銆佸叚鏂嬶紝榪樻湁鈥滄惌楗鈥濆拰鑺辯摱絳夛紝鏃佽竟鏀劇潃鍒氭潃鐨勫叏鐚銆佸叏緹娿侀浮鍏絳夊ぇ鐗層
15. 紲鎷滃紑濮嬫椂錛屽朵富浜轟婦棣欙紝鍚戝ぉ鍏琛屼笁璺涔濆彥澶хぜ錛岀剼澶╃┖閲戝笡錛屾渶鍚庨福鐐緇撴潫銆
16. 鏁澶╁叕涓鑸娓呮櫒浜旂偣宸﹀彸緇撴潫錛屽お闃沖崌澶╀箣鍓嶏紝澶╀寒鍚庡啀鏁澶╁叕鏄紱佸繉鐨勩
17. 鍘﹂棬鎷滃ぉ鍏鐨勭キ鍝佸寘鎷榫熺部銆佸彂緋曘佺敎鐗╋紝浠ュ強鍐扮硸銆佹槬緋栥佸告灒銆佸啲鐡滄潯絳夊悏紲ヤ箣鐗┿
18. 浼犵粺鐨勨滀笁鐗測濇寚鐨勬槸椹鐗涚緤錛屼絾闂藉崡浜哄氱敤鍏楦°侀奔鍜岀尓鑲変唬鏇褲
19. 鈥滀簲鏋溾濋氬父鏄鎸囨潹妗冦侀欐ⅷ銆佹欏瓙銆佽姦鏌戝拰鑻規灉絳夛紝鑻規灉瀵撴剰鈥滃鉤瀹夆濓紱榪樻湁鐢樿敆錛岃薄寰佲滆妭鑺傞珮鈥濓紱浠ュ強鑿犺悵錛岄椊鍗楄涓璋愰煶鈥滄椇鏉モ濄
20. 鈥滃叚鏂嬧濆悇瀹朵範鎯涓嶅悓錛屽競鍦轟笂鍙璐涔板寘濂界殑閲戦拡鑿囥佽厫絝圭瓑鏉愭枡銆
21. 榪戝勾鏉ワ紝鍘﹂棬浜烘嫓澶╁叕甯哥敤鍓戝叞銆佽強鑺卞拰棣欐按鐧懼悎浣滀負紲鍝併
22. 鑻ユ兂浜嗚В鏇村氭槦搴х櫨縐戙佸叓瀛楀Щ緙樸佸叓瀛椾簨涓氥佸氬Щ榪愬娍銆佽儲紲炵伒絳劇瓑淇℃伅錛屽彲鍦ㄥ簳閮ㄧ偣鍑誨湪綰垮挩璇㈤摼鎺ヨ繘琛屾煡璇銆

『伍』 廈門人拜天公的儀式感到底有多強

引言:在每年的春節,還有正月里,人們都會開始祭拜灶神,財神,這些都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習俗,而在閩南一帶,特別是廈門地區,一直盛行著一種拜天公的習俗,為什麼廈門人拜天公的儀式感那麼強?

三、總結

從很多廈門人發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出來,廈門祭拜天公,就像我們過春節一樣熱鬧,在拜天公的這一天,會有很多人做一些非常多的祭品,全部都用來祭拜天公,而且他們拜天公必須要使用五色水果,如果可以的話,最好用進口的蘋果和高級的水梨為主,配合時令的柑橘和蜜棗。

『陸』 廈門春節的習俗

在廈門,臘月二十四送神祭拜完後,大家就得為過年忙活了。廈門人過年就是圖個熱鬧、喜慶,什麼東西都希望能沾點喜氣,這個時候,除了要大掃除以外就是要添補一些年貨,忙的不亦樂乎。
而到了除夕之夜,到處燈火輝煌。家家戶戶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有圍爐吃年夜飯的習慣,也是廈門人最重視的。家長和子女圍爐吃年夜飯,以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在除夕的年夜飯里,有幾樣食物是絕對不能少的。比如菠菜,不可以切根,有頭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還有血蚶,閩南話說「蚶殼錢大賺錢」,將吃剩的蚶殼洗凈,灑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
吃完年夜飯後全家都要在圍爐旁,叫做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並且長輩要給小孩子分壓歲錢。
正月初一,人們都得早早起床,清早要先吃碗面線,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長壽。大家換上新裝到親戚家拜年。路上遇到朋友,都要彼此恭賀新年。
到了最後的元宵節,這天人們都會吃湯圓,鬧花燈、舞獅等活動
正月初三 不能去串門正月初九 拜天公...(要湊 奇數 的水果和齋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