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大帽山村民有什麼福利
擴展閱讀
塘沽怎麼到天津之眼 2025-01-12 04:45:28
住北京三環有什麼感覺 2025-01-12 04:26:36

廈門大帽山村民有什麼福利

發布時間: 2024-09-27 06:03:49

㈠ 福建十大鄉村旅遊之一是什麼地方

一、五峰村——同安區

玩點:觀德安古堡,做陶藝、磨豆腐、買土鴨

到五峰村,一看古堡二看水三享農家樂。「德安古堡」建於乾隆年間,現已開發成旅遊景點。古樸滄桑的鵝卵石建成的德安古堡,只剩一圈兒幾米高的外牆,豪邁依舊。路邊嘉慶年間的貞節牌坊,歷經風吹日曬,灰白石塊已斑駁。站在古堡上看五峰村,閩南大厝、稻田、龍眼樹、溪流構成一幅山水寫意圖。
作為鄉村游示範點之一的五峰村,還開設了許多互動農家樂活動。粽子、碗糕、炸棗、木梳果等小吃,還有土雞土鴨,甚至自釀的荔枝酒、紅酒也很暢銷。
旅遊提示:溯溪最好穿涼鞋,可下水戲耍。
美食:葯膳雞鴨湯、溪魚、芥菜飯、岩蔥、地瓜。
交通提示:自駕車到同安後,向汀溪方向行駛,走同安—南安這條路,路邊有指示牌「德安古堡」。

二、西坑村 ——同安區

玩點:梯田、峽谷、瀑布、茶園等

西坑村在廈門同安的西北最角上,與西藏在中國版圖的位置極其相似,號稱廈門的「西藏」。周圍綿延層層梯田、茶園疊翠,風景絕佳,是廈門十大最美鄉村之一。位於同安蓮花、泉州安溪、漳州長泰交界處的雲頂山山脈腹地,海撥近1000米,因為地處大山深處,民風純朴。村落呈一字型散落在一條峽谷當中。
去到西坑一定要登上村子背面的山頂一覽西坑的全部美景。拍攝風景的最佳地點是村後山的山頂以及在進入村前的那段下坡路,梯田,村落,群山的美景可盡攝眼底。

旅遊提示:在村中閑逛,四處可見用紅、青兩色石頭堆砌而成的古民居,還有一座600多年歷史的私塾,讓你品味鄉村悠久的歷史文化……09年2月份一村民在村口的山林里發現一株桫欏,桫欏的年歲可追溯到恐龍時代,距今已經上億年,為植物中的活化石。
交通提示:目前只能自駕車或旅行社組團,島內到同安汽車站1小時,同安汽車站距離西坑村42公里,用時大概1個小時多一些,路線:同安—蓮花—上陵工區—軍營(方向)—白交祠—西坑。特別提醒:山路彎多,車速不宜快、注意看路標。

三、荏畲村·萬豐果園——同安區

玩點:萬豐果園、蝴蝶谷

「廈門婺源」的名號不是吹的,同安汀溪鎮的荏畲村,保存了完好的自然生態。這里的蝴蝶谷更是遠名在外,蝴蝶翩躚於幽谷之中甚是好看。在萬豐果園里,小米香蕉、龍眼、楊梅、蜜柚等水果豐盈,您可以在適當的季節體驗採摘的樂趣。

旅遊提示:蝴蝶谷觀蝶的最佳季節為春夏季。
美食:小米香蕉、龍眼、楊梅、蜜柚等水果。
交通提示:開車走同南公路,快到麗水雲天時,左拐進入一條通往古坑村的縣道,沿這條寬寬的水泥路往前行,前方就是荏畲村。

四、雙嶺村·龍谷山莊——集美區

玩點:龍公龍母雙嶺、小平樓知青文化展示、山泉游泳泡澡、龍眼樹冠名認養與龍眼果實採摘

龍谷山莊的生態旅遊區內有龍公龍母雙嶺,盤踞其中的靈龜岩更是聞名遐邇。其間草木蔥蘢,山谷幽深,可以讓你體驗「原始」的登山樂趣。
其知青樓「小平樓」是廈門市目前保留最為完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生產及生活地。山莊周邊小池塘星羅棋布,農民承包的農作物品種繁多,園內四季瓜果飄香,這些自然資源均為山莊的合作項目。在這里您可以體驗「開心農場」的現實版,不用再到鄰居家偷菜啦。

旅遊提示:龍公龍母雙嶺比較陡峭,適合年輕人攀登。
美食:灌口鹽鴨、灌口鹵鴨、豬蹄膀、魚孚肉粽、頂許狗肉、爆烤鴨、阿大水餃、仙景芋頭。
交通提示:離廈門島僅有半小時左右的車程。島內可乘534、53、201、202到工業園路口站下車,換乘412到終點站,然後步行一公里即到,或者換乘摩的10分鍾即到。

五、馬塘村——翔安區

玩點:「廈門第一村」馬塘村;大帽山有三角梅,還有甘露寺等古跡

「廈門第一村」馬塘村中,村民住宅整齊有序,村間水泥道路寬敞通達,工業廠房錯落有致,處處綠樹鮮花……目前,馬塘人均收入已達人均2萬多元,村民住別墅樓、開小轎車已不是新鮮事,村民可獲企業年終分紅,學生可領助學金,老人每月固定領取養老金,村中圖書館、健身設施一應俱全。
附近的大帽山三角梅園,如逢花期時,則一片奼紫嫣紅,為市民帶來一個新的山地生態休閑娛樂花園。翠綠叢林,藍天白雲,構築了一個清心「氧」肺的好去處。現陸續建有各具特色的郊野觀光生態健身型農家樂項目,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看農家景、干農家活,遊客可以切身感受農村的特有氣息和風情。

旅遊提示:11月是三角梅最好的花期,遊客們大可到大帽山去欣賞一番。
美食:土雞土鴨、滿月油飯等極具鄉土特色。
交通提示:乘公交車可先到同安小西門車站,再轉365路公交車到馬塘村。自駕車路線為島內—同安車站—梵天寺—影視城—馬塘—新圩鎮—大帽山。

六、內田村·金光湖——同安區

玩點:金光湖、珍稀植物、千年重陽木

這片森林被譽為「閩南的西雙版納」。經過開發,金光湖景區建設已更加規范,且增加了不少有趣的景觀設計。金光湖是福建省的原始森林瑰寶之一。森林內處處是寶,盛產砂仁、「金毛狗」、靈芝草、風鼓草、絞股藍等名貴中草葯。村裡還有保存著李光第的護林文告。
到內田村還要看看一棵稱得上爺爺無數立方級別的古樹「觀音坐蓮」——千年重陽木得九人環抱,且此木空心,可一口氣裝五六個遊客。

旅遊提示:景點目前在開發中。林區內小路曲折,容易迷路,最好請當地村民作向導。
特產:豐富的中草葯。
交通提示:從蓮花鎮,經祥溪林場,往蔗內,水泥路已達內田村,距市區約50公里。自村裡往金光湖,還有十多分鍾車程,需用越野車或步行。

七、小嶝村——翔安區

玩點:休閑漁村、戰地坑道、邱葵遺跡、八閩鐵樹王

距金門只有3600米,金門風光近在咫尺。「游大海、臨海風,看海天一線」,已是一種享受。經歷過硝煙戰火,如今小嶝地面上有原始狀態的明碉暗堡、戰壕以及對台廣播的原址,地底下有縱橫交錯的坑道,一千多米長的秘密坑道橫貫小嶝全島,蜿蜒曲折如迷宮。
宋末理學名賢邱葵,曾長期隱居小嶝,島上留下了許多和他有關的文物和古跡,如棋局石、釣磯石、樂丘石等。在英靈殿的右側有棵樹齡650多年的八閩鐵樹王,奇的是這鐵樹幾乎每年都會開花。此外,據說集休閑漁業、漁家民俗、健身娛樂等為一體的小嶝島休閑漁村現在正在動工,屆時,遊客便能夠集中體會到「趕海、吃海、玩海、購海」的樂趣。

旅遊提示:小嶝村是個很適合避暑的度假地。海灘上有海螺、小螃蟹、貝殼等,遊客可以體驗討小海的樂趣。
美食:「大麥菜」,生長在海邊的菜長得像麥穗,很稀有;還有野生鮑魚;七葉海蠣也很好吃。
交通提示:到翔安區後,至大嶝碼頭,換渡輪。島上有電瓶車可供環島游覽。

八、詩山村·青龍寨 ——海滄區

玩點:寶鹿園、垂釣、摘果、小木屋泡茶聊天

今年被評為省市兩級旅遊示範點的青龍寨正以更加鮮明的休閑特色吸引著島內外遊客。山上的寶鹿園馴養著近200頭梅花鹿,既滿足遊客的觀賞願望,又打出全鹿宴的「王牌」;湖裡有多種淡水魚類,不論你是高手,還是初次嘗試,都可以盡享休閑之樂;十幾間休閑小木屋清涼解熱風光好,呆在裡面泡茶打牌再愜意不過;新開辟的開心菜園一派野趣,可讓都市白領體驗一把當農夫的樂趣;還有享有「福建古錢幣收藏之最」美譽的錢幣博物館,裡面每一枚錢幣就是一段歷史。

旅遊提示:到青龍寨可作過夜的打算,小木屋價格每天150元左右,頗有情趣。
美食:全鹿宴勾人食慾,嫩而不韌的爆炒鹿肉、吮指回味的紅燒鹿蹄、清甜開胃的鹿排湯,還有土寨干糧等等,無不令人回味無窮。
交通提示:自駕車從東孚往漳州方向行走,過原東孚收費站後,國道上方有一較大的交通指示牌指向「青龍寨」。也可坐53路公交車或廈漳中巴,青龍寨路口下,換乘摩的或步行可到青龍寨。

九、呂塘村——翔安區

玩點:呂塘「三寶」—— 古戲、古松、古厝;戲校、農家樂、徽國文公祠

呂塘村坐落香山腳下、九溪之畔,以九溪及星羅棋布的水體,將丘陵田園風光連為一體。立在香山岩廟獅球石旁,放眼田原山野,大小水庫散落其間,溪流水庫與山石丘陵相映成趣。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稱之為「真隱處」,謂仙人可居。這里還有全省惟一的民辦民間戲曲學校——呂塘戲校。
呂塘村的古松林群有600多年歷史,據考證是閩南地區僅存的成片古松林。榕樹陣後一片100多畝地即將開發成農家樂旅遊景區。一排排石牆紅瓦古厝,燕尾翹脊,讓人驚喜。為了紀念朱熹,明代年間,當地居民在香山岩寺附近建有「徽國文公祠」。明代萬曆年間同安、金門、集美、大嶝等地的舉子10人,以這里為書院,結盟為兄弟,同窗攻讀,後來都成為進士。諸如此類的歷史典故不勝枚舉。

旅遊提示:景點較為分散,最好自駕或參加集體活動。
美食:地瓜粉條。
交通提示:島內出發,集美後上高速,至翔安區後,往東五六公里即至。

十、竹壩農場 ——同安區

玩點:百味宮旅遊度假山莊、南洋風情特色一條街、南洋風情舞蹈

竹壩農場素有「小聯合國」之稱,是一個融南洋風情與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好去處,來自印尼、菲律賓等8個國家的5000多名歸僑,將異國的特色帶到竹壩。在這里,您不用走出國門,就能親身體驗到南洋文化、風貌建築、風味美食和土風民俗。

旅遊提示:每個節慶竹壩農場都會推出一些新鮮好玩的項目。剛剛正式運營的竹壩南洋會館推出了驚險刺激的卡丁車項目。
美食:酸枳鱸魚、印尼椰汁黃姜飯、印尼蕉葉烤粽等,都極具異國風情。
交通提示:自駕車路線為島內—同安車站—梵天寺—影視城—竹壩。乘公交車可先到同安影視城,再轉362路公交車。

㈡ 閩南水鄉,有去過的嗎感覺怎麼樣

閩南水鄉 | 有一種美,叫遇見九十九灣湖

在九龍江北溪與西溪之間,九十九灣貫穿了龍文區朝陽、藍田兩個鎮,溝通起九龍江北溪和西溪兩條重要河道,連接起水與城的千古情結。

水在城中走,人在畫中游。

走進九十九灣「閩南水鄉」, 總會幻想自己擁有一座閩南文化元素的中式庭院,或許是對於逐漸淡去的閩南古厝記憶,還有一些情懷

充滿想像和期待。

放慢腳步,到閩南水鄉來一趟慢生活,感受一紅一磚都蘊含著閩南韻味。最吸引我的是那一座座古厝的外觀精緻玲瓏。紅磚、赤瓦青石都是古厝最常見的元素,各種華麗的木雕、磚雕、石雕精妙絕倫。

漳州市打造以「漳州味·閩南風·古厝情」為主題的特色小鎮閩南水鄉,漳州市九十九灣將建成閩南水鄉「烏鎮」其中埭美古村位於九龍江南溪河畔、龍海市東園鎮埭美村,離瀋海高速漳州港出口兩公里處,環抱於雞籠山、大帽山、峨山之中。古村四面繞水,古榕遍地。是閩南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古建築群,是「閩系紅磚」的代表之一,也是第四批省級 歷史 文化名村。

從高速路口出來,穿過一片茫茫的田地,便來到了龍海埭美。

映入眼簾的是276座整齊劃一的閩南古厝,紅瓦綠樹,清水環繞小村莊,水鴨嬉戲,白鷺略水而棲。

垂倒的古榕樹上幾只小鳥唧唧,天後宮香火裊裊,路邊小攤販用拗口的普通話呦呵著的買賣聲。這就是我對埭美的印象,一個被稱為「閩南周庄」的地方。

鄉土 美食

在村落里,你可以品嘗地道的閩南的小吃,也可以自己動手親自製作,打麻糍,或者磨米漿,推石磨製作鍋邊糊等。

埭美也有農家樂,帶你體驗農家生活,摘火龍果,葡萄架下避暑,燒著柴火的飯應該更讓你飽足。一切都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給自足的生活。

漫步在埭美之間,這座閩韻的水鄉讓人勾起的鄉愁。是我們洗盡鉛華之後的返璞歸真,是埭美靜靜的流水給人不急不慢的生活。

攻略:景區門票免費

1、駕車:從龍海東園高速出口出來,再前行兩三分鍾就到埭美。從漳州市區到埭美高速50分鍾。

2、公交車:漳州過來到龍海 汽車 總站下車,搭東園公交車。廈門過來的朋友在廈門碼頭坐快艇到漳州港,從漳州港再搭公交車到東園。

隨著如今網路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眾 旅遊 目的地被人們發現,迅速變成了「網紅」景點。如果你是一個文藝范兒十足的古鎮村落愛好者,那麼你一定聽說過這樣一個古村落——埭美村。

埭美村,一般稱作埭尾村,位於福建漳州龍海市,這里東鄰東園村,西鄰南溪,南鄰楓林村,北鄰茶斜村,是龍海市東園鎮的一個行政村,村裡居民多數姓「陳」,是「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後裔。

這里是名副其實的「閩南水鄉」,全村四面環水,一條內河如長龍一般將整座村莊圍繞起來,如果從空眺望整座村莊,會發現村莊如同一座島嶼一般浮在水面之上,此種風情,不輸給江南的各種古鎮勝地。

來到這里,你會發現,這里是古厝的聚集地,在這里,至今保存著龍海市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全村共計270多座古厝呈軸對稱排列,新舊排列有序,整齊劃一,規劃科學,這在福建的古村落中也是很難見到的。

走進村莊里,紅磚瓦、灰白牆、燕兒尾眺,一派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這里的古厝大都是二進四開間的閩南四合院結構,既寬敞又極具傳統韻味。

也許是這里如詩如畫的古鎮風光太富有詩意,讓人心醉,生活在這里的村民們幾乎都會在門前種植一些花花草草,走進古樸而干凈的巷子中,紅瓦白牆,古巷樸素,花朵繽紛,別具韻味。

勤勞的閩南人民對家鄉是分外珍惜的,干凈整潔的地面,清澈的河流,四通八達的巷弄,各色樹木花朵點綴著這處村莊,使它看上去更加美麗。

在這里,你才知道理想的村莊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在村中隨處奔跑嬉鬧,老人三五成群坐在家門口閑聊家常,雞犬相聞,家家戶戶守望相助,閑適祥和。

暮色降臨時分,在天井院子里,一張桌一家人,一頓家常飯菜,是對一天辛苦勞作的最深問候。遠處的山巒,在夕陽余暉的映照下靜默不語。星星點點的萬家燈火,向村子的遠方延伸開去。

在繁鬧喧鬧的都市裡,我們拚命向前走,跟隨著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許久不曾讓自己停下來好好感受下生活的美,也許在埭美村,能找到失落已久的真我。

挺不錯的,特別晚上飯後散步

㈢ 廈門同安紀乃溪有關資料

圩鎮:東靠大帽山農場,北與南安市接壤,西鄰五顯、洪塘鎮,南邊內厝、馬巷鎮。面積77平方公里,人口40123人,漢族。轄龍新居委會和新圩、馬塘、古宅、後埔、後亭、金柄、鳳路、村尾、烏山、雲頭、面前埔、上宅、詩坂、東寮、桂林、庄垵16村委會,鎮政府駐新圩.清至民國前期屬長興里和同禾里一部分,清置(新圩)汛,設把總分守,有報警的煙火墩(已廢).1943年為長興、公安鄉。1950年屬第四、六區。1956年為新鳳鄉,屬汀溪鄉。1958年合新鳳、牧茶、詩林3鄉為新圩鄉,1959年屬布塘公社。1960年屬汀溪公社,1964年改為新圩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1988年改為新圩鎮。境內有廈門新圩中學,廈門詩坂中學。有宋代古宅十八灣古道、詩坂六角形井、馬池,明代台壩,磚塔,清代古宅石塔等文物古跡。

龍新居委會:在鎮區中部,政府駐地,有16居民小組,137戶,772人。以主街「龍新」命居委會名。1990年2月14日經同安縣人民政府批准,從新圩村委會析置居委會。

新圩村委會:在鎮政府駐地,為鎮區大部分。轄新圩、後行、林尾、面前、埔尾下、何宅、後溪、洋尾8自然村,有19村民小組,1128戶,4629人。清屬同禾里新圩保,1943年屬公安鄉新圩保,1950年為新圩鄉,屬第六區。1958年為新鳳鄉,屬新圩鄉。1959年析置新圩大隊,屬布塘公社。1960年屬汀溪公社。1964年屬新圩公社。1984年改稱新圩村委會,屬新圩鄉,1988年屬新圩鎮。

新圩:據傳蔣、石、許姓首先在此開店,繼龍山市、下埔市之後,成為圩集,故名新圩。清代在此設新圩訊,把總駐守兵41名。民國時期設公安區,後為公安鄉,駐地均在此。有8村民小組,530戶,2210人。多黃、蔡姓。村民亦農亦商,原每逢「一、四、七」日為圩期,進行仔豬及牛羊等交易。原有商業街為頂市(也叫蔡市,居民以蔡姓為主),下市(以黃姓居多,亦稱黃市)。六十年代新建商店於村南,至八十年代商業街已具一定規模。1988年新圩建鎮後,新霞路已建成。

後行:有一條谷地將村落隔成東南、西北兩邊,中間是谷地是水田,其它均是坡地。有4村民小組,225戶,932人。多朱姓。有手工的抽制線面。

洋尾:在鎮政府駐地北面,與原新圩自然村相距50米左右。方言把一片略平的田園叫做「洋」。1927年烏山蔡姓村民徙此,取「在洋的末尾」之意,命名洋尾。人口合在新圩自然村統計。現因街道建設,已與新圩連在一起。

林尾:村邊是台地,樹林茂密,村子建於樹林邊的末端,故名林尾。1949年屬公安鄉郭山保。1950年屬郭山鄉,1952年屬新圩鄉,1959年屬新圩大隊,1984年屬新圩村委會。有2村民小組,98戶,425人。多黃姓。

面前:林尾村對面。村民是從林尾移住的,故名面前。人口合在林尾村統計,多黃姓。

埔尾下:與新圩自然村隔溪相望,在林尾埔的斜坡末端,故名埔尾下。1949年前屬公安鄉郭山保,1950年屬郭山鄉,1952年屬新圩鄉,1959年屬新圩大隊,1984屬新圩村委會。有78戶,295人,多黃姓。

何宅:村北緊靠同安--新圩公路。何姓首先建村於此,故名何宅。有2村民小組,135戶,515人。多黃姓。地處坡地,水利較差,多旱地。

後溪:村子建在發源於白雲山溪流拐溪處西岸的後坡地上,故名後溪。有62戶,252人。多沈姓。

後行茶場:六十年代末,新圩大隊在後行村東北山坡創辦茶場,故名。以種茶為主,兼營山林。體制改革後,由村民承包,現在無常住人口、。

馬塘村委會:僅轄馬塘自然村,有1村民小組,64戶,270人。多陳姓。清屬同禾里郭山後保,1943年屬同禾鄉布塘保,1950年屬第四區布塘鄉,1959年屬新圩大隊,直至1993年3月人新圩村委會所析置。1985年創辦同安新圩興華罐頭廠,創出了蘑菇,龍眼,荔枝,八寶粥,牛奶花生、等系列罐頭產品。該村於1995年就全面實現小康。

馬塘:村南、東、北三面被小山環抱,西面為谷地,初 為馬姓挖掘水塘,以資灌溉,稱為馬塘。現為陳姓居住。現在為「廈門第一村」的都市式新村。

古宅村委會:在鎮北部,轄古宅、涵頭、宮仔邊、宮央、後地、下鋪、大路、芹內8自然村。有15村民小組,775戶,3463人。清屬長興里古宅保,1943年屬長興鄉古宅保,1950年屬第四區古宅鄉,1956年並入牧茶鄉,屬汀溪區。1959年析置古宅大隊,屬布塘公社。1961年屬新圩公社。1984年改稱古宅村委會,屬新圩鄉。1988年屬新圩鎮。主要以大蒜、玉蔥為主。境內有古宅水庫,宋代修造的十八彎古道及民國時期華僑捐建龍涎橋。

古宅:原為辜姓居住,故名辜宅,後以方言同音簡化成古宅。有7村民小組,319戶,1405人。多黃姓。僑鄉,古有「小官商」之稱。東有宋代修建通泉州古道盤山石路十八彎及景定元年修建路碑記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一。為清雍正年間,行伍雲南副將林可贊;乾隆年間,文舉人黃景雲故里。

涵頭:村後靠山,村東南原有座葛壩,涵洞經村邊,故名涵頭。清屬錫園保,1950年前屬先屬五山保,後屬古宅保,有102戶,470人,多黃姓。

宮仔邊:隔100米與涵頭村並列。村東面有小宮廟,祀清水祖師,故名宮仔邊。人口合在涵頭統計,多黃姓。古代同安東北部通泉州大路從村口經過。

芹內:村民是古宅黃姓一支系。先自古宅遷居灌口等地。後又回來在此建居,為紀念繞一圈再回當地,乃取名芸來,寫作茵內,簡作芹內。有80戶,390人。

後地:地處觀音山下,坡度較陡,只能旱作,方言叫地。清代建村居住,靠山的叫後地,坡度緩的叫前地,現前地已和古宅連接一起,南、北均為坑溝,聚落順山坡呈長條狀。有80戶,343人。多黃姓。

宮央:村東隔溪通古宅處有宮廟,故名宮邊。以方言稱宮央,外村人則稱為古宅宮。人口合在古宅村統計,多黃姓。古代同安通泉州大路經此。

大路:古宅水庫南面,清光緒 年間,下鋪黃希築隨人去南洋,20年無音信,過後突然寄信匯款給其父,並接一弟去南洋。民國初寄錢回來建造房屋以,因地點處在通往南安市九溪、鳳巢的大路旁,故名,村東西各有溪流在村西南匯合(東溪主要水源)。有35戶,165人,多黃姓。

下鋪:古宅西北100米田壟上,僑鄉,原為榨蔗制糧作坊,方言叫作叫糖廍,分頂廍和下廍,清代中葉古宅村民在下廍建居,仍名下廍。「廍」為地方俗字,更為下鋪,有159戶,690人,多黃姓。

七房場:古宅水庫東面山谷中。山地原為古宅黃姓七房所有,六十年代古宅大隊在此建立專業場,取名七房場,大隊派人在此管理,體制改革後,實行承包,現無常住人口。

前茶寮: 古宅村後十八彎南山麓,據《同安縣志》記載,此地(含後茶寮),為原同安縣最早的產茶地之一,(另一個在蓮花)。是清末民初古宅人開辦的,蓋有房屋以,供採茶季節住人,公社化時,歸古宅大隊管理。體制改革後,實行承包,現無常住人口。

後埔村委會:在鎮北部,轄後埔、西洋、田中央、下寮4自然村。有14村民小組,851戶,3504人。清屬長興里錫園保,1943年屬長興鄉美後保,1950年屬第四區後埔鄉,1956年與金埔、古宅並入牧茶鄉,屬汀溪區。1958年與新鳳、詩坂合並為新圩鄉。1959年析置後埔大隊,屬布塘公社。1960年屬汀溪公社。1961年屬新圩公社。1984年改稱後埔村委會,屬新圩鄉。1988年屬新圩鎮

後埔:村後錫頭山(小山崗)西坡下有村稱錫頭,錫頭村後有荒草埔 ,故名後埔。現與錫頭聯成一自然村。仍以後埔為名。有472戶,2420人,多黃姓。、、

田中央:原稱村落周邊為農田,故名田中央。有126戶,500人。多黃姓。

下寮:傳汪姓在明代從新店鎮汪厝來此養鴨,搭寮居住成為村落,取名下寮。有2村民小組,89戶,374人,多汪姓。

西洋:地勢略平,北西兩面是溪谷。汀溪主渠道沿村東過,民國十四年後埔村民在水上地名西洋建房居住,取村名西洋。有16戶,64人。多黃姓。

後湖:後埔村北的坑谷里,房子建於兩條坑谷匯合處的坡地上。後湖是自然地理實體的俗名,六十年代後埔大隊在此建立耕山隊,種果,栽樹,養豬,,兼種糧油作,現無常住人口。

大埔茶場:石獅水庫之北,建有房屋,六十年代後埔大隊在大埔山東1公里的坳里建立茶場,以山名為場名。以栽種茶葉為主。現無人居住。後亭村委會:在鎮西北部,轄後亭、溪口2自然村。有6村民小組,290戶,1141人。清屬長興里錫園保,1943年屬長興鄉五山保,1950年後先後屬後埔鄉,牧茶鄉,後埔大隊。1984年屬後埔村委會。1987年析置後亭村委會,

後亭:傳早先村西同安通泉州大路旁有候亭(在其西1華里,另有一石亭),此為後寧,並以此為村名。清代分後亭、宋厝、洪厝、圳仔四個小村,民國初已融合為一,仍名後亭。有260戶,1011人。多黃、宋姓。

溪口:村建溪流自東而西急折向南流的轉折處,故名溪口。1984年屬後埔村委會。1987年析出,屬後亭村委會。有30戶,130人。多黃姓。

金柄村委會:在鎮中部.轄金柄、尾林、李厝遼、方田、鍾厝5自然村。有14村民小組,645戶,2496人。清屬長興里金柄保。1943年屬長興鄉金寮保。1950年為金埔鄉,屬第四區。1956年屬牧茶鄉。1959年為金柄大隊,屬布塘公社。1960年屬汀溪公社。1961年屬新圩公社。1984年改稱金柄村委會,屬新圩鄉,1988年屬新圩鎮。

金柄:村後有一赤土山脊,筆直似柄,故名金柄。又以周圍多坑谷,俗稱坑柄。有444戶,1698人,多黃姓。為南宋紹興年間,文進士黃萬頃;明崇禎年間,欽賜進士北勝知州黃繼冕;清道光年間,文進士翰林編修黃益齡故里。

尾林:村東原墓葬地,傳說有一死者家貧,以兩籃合攏裝屍,到此天黑,又遇暴雨,暫為擱置,翌日往埋葬,已被泥沙掩埋,稱為米籃墓。後在墓西建村,炙為米籃,雅稱米林,俗稱尾林。有104戶,395人,多黃姓。村口有神農廟,自唐代始祀。

李厝遼:隔溪與金柄相對。李姓先在此居住,故名。1949年前常遭搶劫,幾度廢村。人口合在金柄村統計,多黃姓。

方田:北距金柄村1公里,原為坡地,遠離溪澗水利差,生長芒草,名謂芒田,開墾的耕地也常缺水,作物枯萎而成荒地,故稱荒田,雅化成方田。有34戶,130人。多黃姓。

鍾厝:金柄村南0。5公里處,據傳最先是鍾姓居住,故名鍾厝,後他姓居住,以方言諧音字寫成增厝、曾厝。有63戶,275人,多黃姓。

溪園內:在鎮政府駐地北10公里的叢山裡,南臨溪澗。六十年代金柄大隊在此開山造林,種植杉樹,建房屋,住管理人員,取名溪園內耕山大隊。體制改革後,改承包,無常住人口。。

鳳路村委會:在鎮中部,轄黃崗、路坂尾、御宅、馬池、曾溪5自然村。18村民小組,928戶,4098人。清屬同禾里盧坂尾保,1943年屬公安鄉御路保。1950年屬第六區鳳路鄉,1959年屬布塘公社鳳路大隊,1961年屬新圩公社。1984年改稱鳳路村委會,屬新圩鄉,1988屬新圩鎮。

黃崗:村子建於黃土崗上,名黃崗,俗稱黃光,雅稱鳳崗(含頂厝、埔央、下鄉、四房4角落)。有405戶,1823人,多蔡姓。主生產甘蔗。

路坂尾:古時村北為沼澤地,生長大片蘆葦,村子建於叢蘆之末,故名蘆坂尾,又以首居者為盧姓。寫作盧坂尾,後為葉姓居住,逐漸以諧音寫作路坂尾。有285戶,1245人,多葉姓。為清嘉慶年間,文、武舉人葉金章、葉廷衡故里。

御宅:大帽山西麓。傳南宋帝昺逃至同安駐蹕於此,故名御宅,方言諧音稱為"牛宅",另傳是牛姓居住地,以姓命村名為牛宅,幾年御宅是雅稱.現居是陳姓是清代從詩坂遷來的,有179戶,730人,多陳姓.

馬池:大帽山西麓.據傳宋帝昺逃至同安,駐蹕御宅,在此喂養馬匹,故名.七十年代陸續拆掉房屋,遷往御宅,只剩一房屋,有一老人看守,基本廢村.現可能已不存在了.

曾溪:大帽山南麓,東距曾溪水庫大壩約700米,宋代此地為曾姓聚落地,有曾溪、頂曾、下曾尾等村。民國初期已無頂曾、下曾。傳首居曾溪的叫曾半朝,以村前有溪流,冠以姓氏,稱為曾溪。宋代遭流寇洗劫,曾姓他遷,後何姓、張姓住過,現黃姓居住。有59戶,300人。

村尾村委會:在鎮東南部。轄村內、村尾2自然村。有村民小組,92戶,361人。清屬同禾里宅吳保。1943年屬公安鄉御路保,1950年屬第六區鳳路鄉,1956年屬新鳳鄉,1959年屬鳳路大隊,1964年從鳳路析置鳳尾大隊,1984年改稱村尾村委會,屬新圩鄉,1988年屬新圩鎮。

村尾:大帽山南隅,曾溪水庫東岸。據傳宋江代陳長者於村東南建倉儲谷,村子在糧倉末尾,故名倉尾,以諧音簡作村尾,曾是千人以上村莊,因血吸蟲病橫行加上生態破壞,以致田園荒蕪,故又名「誤田園」。寫作吳田園,有61戶,235人。多劉姓。

村內:曾溪水庫東岸山坳里,與南安市接壤。據傳宋代有陳長者在此建倉儲谷,故名倉內,諧音寫作村內。與村尾合稱村尾內。原是血吸蟲病重疫區,勞力喪失,加上生態受破壞,以致田園荒蕪,故又名「誤田園」。寫作吳田園,有31戶,126人。多楊姓。

烏山村委會:在鎮中南部。轄烏山、宮仔尾、前山、上宮、下曾尾、松管院、田邊7自然村。有18村民小組,856人,3439人。清屬同禾里宅吳保。1943年屬公安鄉帽山保,1950年屬第六區帽山鄉,1959年為帽山大隊,屬布塘公社。1961年屬新圩公社。1984年改稱烏山村委會。屬新圩鄉,1988年屬新圩鎮。

烏山:明代蔡姓遷入以前系烏姓所居,名烏山。現為蔡姓。有355戶,1400人。為清咸豐、同治年間武舉人蔡榮邦、蔡振興、蔡從飛;蔡安邦故里。

上宮:汀溪渠道東側。上宮村包括3個距離靠近又不相連的小村(九柱、中站、劉厝)。清屬宅吳保1950年前屬帽山保。有216戶,865人。多蔡姓。

前山:據傳古時有個富翁陳長者在此崗上立旗收租,紅旗收稻古,白旗收白米,各方來交租都朝自己面前的山崗走,故名前山。村邊尚留有陳長者喂馬用的圓石槽。山崗狀若畚箕,村子建在凹陷中,有150戶,622人,多蔡姓.

下曾尾:村南小溪澗至新圩與源於白雲山的溪澗匯合流入東溪.宋代在大帽山南為曾姓聚居地,以曾字命名的有曾溪、頂曾、下曾,本村在下曾旁,故名下曾尾,有34戶,138人。多蔡姓。

宮仔尾:西距烏山百米,早先村子南面建有小宮廟,村莊稱宮仔尾。有48戶,194人。、

松管院:村西隔公路是新圩中學,明代村西有佛寺祀觀音佛祖,名靜隱院。村以寺名。後以方言衍成凈管院,又訛成松管院。傳明代贈奉直大夫陳甫吉卜穸寺後,乃廢此佛院。有53戶,720人。多蔡姓。陳甫吉墓原有石亭及其他石雕,五十年代毀壞。

田邊:位烏山與松管院之間,原有頂下二個田邊。下田邊1949年前陸續移居烏山、松管院、至1950年已成廢村。頂田邊現僅一座房子,屋主移至烏山。

城內:六十年代帽山大隊在此建立專業隊,以原來的小土地名城內作為專業隊名稱。體制改革後,由村民承包,現無常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