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如何主動融入粵港澳
擴展閱讀
天津到貴陽怎麼樣 2024-11-18 22:35:50
福州哪裡有人帶人參 2024-11-18 22:03:00
福州汽車玻璃公道哪裡換 2024-11-18 22:02:21

廈門如何主動融入粵港澳

發布時間: 2022-03-15 05:01:12

Ⅰ 同樣是經濟特區,廈門和深圳比,主要差距在哪裡

廈門和深圳都是經濟特區,在設立以來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兩個城市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下面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存在著這么大的差距。

首先我們先來比較一下幾個經濟特區的GDP,2016年各經濟特區GDP如下:

深圳:19492.6億

廈門:3784.25億

珠海:2226.37億

汕頭:2080.54億

海南:4044.51億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深圳一枝獨秀,廈門成了第二梯隊的領頭羊,說明廈門發展還是不錯的。接下來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廈門與深圳存在的差距。

1、特區歷史與定位

大家都知道,設立特區是為了給國家改革開放找出路,找方法,先行先試。

深圳一開始設立就是全國的中心,國家把全部的政策都給了深圳。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方面人才全部聚集在這里,還包括部隊轉型參與特區建設。深圳從一開始設立就是國家級的經濟特區。

廈門在設立以來就只是一個區域特區,這里沒有來自全國各方的支持,有的只是區域內,特別是閩南金三角區域,藉助廈門特區的窗口作用,發展起自己的民營經濟。

2、交通、通訊對比

深圳和廈門在改革開放前都是小漁村,因此通訊和交通不用說,都是十分薄弱的,然而在深圳的旁邊就是廣州,廣州是全國僅次於上海的大都市,這里是深圳建設的根據地。再來看廈門四周,找不到任何可以依靠的根據地,我想那時候全國各地的人要來一趟廈門也不容易吧。

3、區域優勢

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廣州1980年GDP57億,而福建1980年GDP87.06億,一個市就相當於一個省的65%。深圳有著全國的支持,同時又有省府大都市廣州的輻射和支持,更有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窗口,引來了國內外的人才、資金和技術,促成深圳的飛速發展。

然而廈門在此時還正在摸索著怎麼樣給自己找一條出路,沒有全國的支持,沒有大都市的根據地,本來可以成為開放窗口的台灣卻遲遲得不到解決,卻讓自己成了戰爭的前沿陣地,優勢條件變成了劣勢條件。海峽兩岸的三通直到2008年12月15日才開通,之前與台灣的通訊和交通全部要從香港和澳門中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卻要繞上千公里,轉幾次才能到福建來,發展到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況我想大家都心理清楚。廈門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地處閩南金三角,這里是全國著名僑鄉,憑借著親情才勉強引來了部分海外投資,也憑借著「愛拼才會贏」的閩南精神,自己闖出了一條依靠「三來一補」發展而來的民營經濟。

兩大板塊可以擠出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同樣也可以擠出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廈門要充分利用好特區的優勢,主動發揮自己的窗口作用,服務好閩南經濟發展,攜閩南金三角與江西、潮汕以及福州溫州三個方向建立起經濟走廊,做大做強海西經濟區。作為經濟特區要有大胸懷才能有大發展!廈門努力吧!

Ⅱ 廈門和深圳那個面積大

廈門(古屬泉州府同安縣)[114],簡稱「廈」或「鷺」,別稱鷺島,是閩南民系城市之一[115],是福建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1]。截至2019年,全市下轄6個區,總面積1700.6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97.8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29萬人,戶籍人口261.10萬人,常住外來人口達221萬人。[2][3][4]
廈門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省東南端,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物流樞紐、東南國際航運中心、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已成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5][6][7]廈門由島內(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廈門通行閩南語廈門話,與漳州、泉州同為閩南地區的組成部分。
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是廣東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1]。截至2019年末,全市下轄9個區,總面積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927.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43.8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1.22萬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494.78萬人,常住非戶籍人口849.10萬人。[2][3][4][5][6]
深圳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是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7]、國家物流樞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8]、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9]、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10][11],並全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12]、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13]、全球海洋中心城市[14]。深圳水陸空鐵口岸俱全,是中國擁有口岸數量最多、出入境人員最多、車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

Ⅲ 我怎麼感覺深圳和廈門,沒區別

那是你沒去深入了解,你自己感覺,完全不同的兩個城市,只是天氣可能差不多。

Ⅳ 粵港澳大灣區將來會如何發展

隨著國家戰略發展,粵港澳地區的核心引領作用不斷凸顯,一個超級龐大的金融三角已經呼之欲出,前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的全國金融中心,今後幾年還將進一步廣州金融中心的建設和澳門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那麼,我們又將如何進一步推動珠三角特色金融發展呢?

1彌補金融法律與金融體系差異

第一,借鑒歐盟的「單一通行證」制度。因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性,所以在金融法律監管方面難度比較大,歐盟的做法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借鑒依據,因為歐盟是由不同的國家結合在一起,不同的國家在金融管理上都有著不同的法律體系,但是歐元作為統一的貨幣,就必須要進行統一化的金融監管方法,為此,歐盟地區採取了「單一通行證」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成員國的金融組織可以隨意在其他成員國境內從事跨境金融交易,打造統一化的金融交易系統,創立金融保障機制,設置同一化的監管規范。所以,粵港澳大灣區也可以借鑒歐盟打造統一化的金融監管標准,降低由不同法律體系所帶來的監管難度。

第二,採取聯合監管措施。粵港澳大灣區也可以採取聯合監管的方法,該方法是英國一直在使用,因為英國在脫歐之後,為了能夠加強與歐盟之間的金融融合,就採取了聯合監管的方式。這種監管方式主要是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對跨境金融服務的監管可以依據共同原則來進行,保證金融監管的一致性。二是雙方保證監管透明度,對監管的體系、政策、制度、標准及時的溝通,在溝通過程中不斷的完善與改進,以便保證監管的統一性。

第三,促進科技金融高度融合。中國的互聯網巨頭(網路、阿里、騰訊)及英美煙草公司已經在深圳設立了他們的總部或分部。金融科技主導的金融業很可能首先在廣東,香港與澳門地區產生。科技金融也是目前我國政府大力倡導與支持的板塊,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必須要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跟隨我國政府的腳步,順應時代建設與發展的趨勢,積極的促進金融技術創新中心的建立,與此同時,廣東、香港、澳門金融技術的建設與發展在數字貨幣研究、監管技術、量化投資平台、網路安全、區塊鏈與人工智慧等方面都表現出了很大的領導地位。

未來,中國的數字貨幣運營商也有可能在深圳落戶。基於自身的產業結構與技術優勢,廣東、香港與澳門與大灣區可以積極利用深圳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與香港金融體系的優勢,以及創新人才的優勢,專注於金融技術創新。金融技術創新中心的建立,將推動區塊鏈,數字貨幣等金融技術領域的開拓性探索,推動金融科技的快速建設與發展。為了能夠更好地穩固與加強大灣區的金融經濟建設,只有團結一致,吸取百家之長才可以越來越好。成功打造跨境的一體化金融新平台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建設與發展我國目前比較落後的金融企業,在不斷的創新與奮斗下更好更快地建設與發展金融經濟才是最重要的。

Ⅳ 廈門和珠海哪個更發達

珠海在慢慢加速了 未來發展潛力大 光是橫琴新區估計未來就能爆廈門了 珠海目前只是高樓大廈比較少 因為它本身的打造概念是宜居的海濱城市 但畢竟是珠三角地區 潛力很大 珠海讀書四年明顯感覺到在進步

Ⅵ 粵港澳大彎區規劃如何現在進展怎樣

1 協作原則從「為市場而生產」向「為市場而競爭」轉變

供不應求和短缺現象是粵港澳大灣區早期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只要能夠引進先進的技術,將更多的產品更快的生產出來,就能夠獲得豐厚的收益,競爭性市場的缺乏使人們很少有進行深層次的技術自主革新的積極性。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的提高,大部分領域逐漸面臨生產過剩和投資效率下降局面,就有必要強化人們為市場而競爭的積極性,打破行業和地區之間的壟斷格局,在更加廣闊的領域鼓勵人們加強市場競爭,實現對生產的投資向對競爭的投資的深刻轉變,從根本上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

隨著灣區特別是廣州、深圳等城市實力的迅速增強,經濟總量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香港,趨同性開始顯現。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競爭逐漸增多,合作的空間似乎遭到擠壓。一些學者對粵港澳進一步深化合作的可能性持悲觀態度,亦有學者在區分粵港合作與競爭主體的基礎上指出,新時期下粵港競爭的領域多為政府和國有企業層面,而民營企業和社會領域仍然是合作多過競爭。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一些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及體制性矛盾和問題,引致經濟增速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以及經濟風險上升等現象。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如何化解困難將在全國起示範作用,廣東政府也在積極研究推進結構改革,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港澳政府對於市場的管理並非直接的控制和行政干預,而是通過明確的法律、規章去引導企業自律,企業在法律留白的廣大范圍中完全自主,而企業一旦有出現違反法律的行為,則根據法律對之進行明確的懲戒,以維持健康的市場秩序。這些制度經驗皆有利於廣東推進供給側改革、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廣東近年積極推進政府轉型,探討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這方面香港的多元社會治理經驗對廣東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例如,在社會治理方面,香港和澳門一直保持著較為自由的社會形態,擁有豐富的社會協同治理經驗,高度自治的社會組織、行業協會成為了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業自律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很多公共服務。香港也是世界上非政府組織(NGOs)最密集的城市,非政府和社會組織的發展可以緩解政府有限資源的限制,更能可持續地應對復雜的社會治理需求,這些都是粵港澳三地政府未來協作過程中可以思考的方向。

Ⅶ 同樣是經濟特區,廈門和深圳比,主要差距在哪裡

廈門和深圳都是經濟特區,在設立以來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兩個城市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下面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存在著這么大的差距。

首先我們先來比較一下幾個經濟特區的GDP,2016年各經濟特區GDP如下:

深圳:19492.6億

廈門:3784.25億

珠海:2226.37億

汕頭:2080.54億

海南:4044.51億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深圳一枝獨秀,廈門成了第二梯隊的領頭羊,說明廈門發展還是不錯的。接下來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廈門與深圳存在的差距。

1、特區歷史與定位

大家都知道,設立特區是為了給國家改革開放找出路,找方法,先行先試。

深圳一開始設立就是全國的中心,國家把全部的政策都給了深圳。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方面人才全部聚集在這里,還包括部隊轉型參與特區建設。深圳從一開始設立就是國家級的經濟特區。

廈門在設立以來就只是一個區域特區,這里沒有來自全國各方的支持,有的只是區域內,特別是閩南金三角區域,藉助廈門特區的窗口作用,發展起自己的民營經濟。

2、交通、通訊對比

深圳和廈門在改革開放前都是小漁村,因此通訊和交通不用說,都是十分薄弱的,然而在深圳的旁邊就是廣州,廣州是全國僅次於上海的大都市,這里是深圳建設的根據地。再來看廈門四周,找不到任何可以依靠的根據地,我想那時候全國各地的人要來一趟廈門也不容易吧。

3、區域優勢

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廣州1980年GDP57億,而福建1980年GDP87.06億,一個市就相當於一個省的65%。深圳有著全國的支持,同時又有省府大都市廣州的輻射和支持,更有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窗口,引來了國內外的人才、資金和技術,促成深圳的飛速發展。

然而廈門在此時還正在摸索著怎麼樣給自己找一條出路,沒有全國的支持,沒有大都市的根據地,本來可以成為開放窗口的台灣卻遲遲得不到解決,卻讓自己成了戰爭的前沿陣地,優勢條件變成了劣勢條件。海峽兩岸的三通直到2008年12月15日才開通,之前與台灣的通訊和交通全部要從香港和澳門中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卻要繞上千公里,轉幾次才能到福建來,發展到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況我想大家都心理清楚。廈門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地處閩南金三角,這里是全國著名僑鄉,憑借著親情才勉強引來了部分海外投資,也憑借著「愛拼才會贏」的閩南精神,自己闖出了一條依靠「三來一補」發展而來的民營經濟。

由於各方面的發展條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造成了現在廈門與深圳的差距還是相當的大,當然這是指經濟方面,廈門城市建設還是挺不錯的。那麼今後廈門應該怎麼樣發展才能縮小差距呢?

1、目前廈門的城市規模和人口都比不上深圳,廈門要追上深圳,勢必在區劃上要有所調整,不然要追上深圳恐怕道路漫長。

2、深圳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廈門地處海西經濟區,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然而台灣問題還是阻礙海西經濟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廈門要擺脫台灣影響,主動融入全國經濟,找到一條串起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經濟區兩大經濟區的鏈條。

兩大板塊可以擠出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同樣也可以擠出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廈門要充分利用好特區的優勢,主動發揮自己的窗口作用,服務好閩南經濟發展,攜閩南金三角與江西、潮汕以及福州溫州三個方向建立起經濟走廊,做大做強海西經濟區。作為經濟特區要有大胸懷才能有大發展!廈門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