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小蝌蚪的廈門話叫什麼
擴展閱讀

小蝌蚪的廈門話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4-10-28 05:24:22

1. 廈門科霉生物

2003年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公布了16種外來入侵物種,分別為紫莖澤蘭、薇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互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水葫蘆)假高粱、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大小蠹、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

2004年底,新華社的一則消息稱,我國當時已查明的外來入侵物種就有400多種,廣西在數量上位居全國前列。

中國造成危害的入侵種例證

1 哺乳類

1.1 海狸鼠(獺狸)(Myocastor coypus)
又稱草狸獺、沼鼠,是嚙齒目海狸科以草食為主的動物,原產於阿根廷、智利、烏拉圭等地,我國最早於1953年從前蘇聯引進到東北。由於獺狸具有濃密柔軟的絨毛,1986年起在各地,包括南方各省也爭相開發利用,大量養殖。90年代中,由於幼獸價格昂貴,其肉味欠佳,在南方飼養後,毛質變差,養大後的獺狸無人收購加工。在獺狸數量劇增的情況下,價格一落千丈。獺狸在無人管理的情況下,逃生或放生。這些逃放出來的獺狸在野外自生自繁,久而久之將會嚴重危害農田莊稼和果樹,成為南方農田、果園新的有害動物(許瑞秋等,1997)。

1.2 麝鼠(Ondatra zibethicus)
1927年從北美引入到前蘇聯,作為毛皮獸大量養殖,養殖場一度超過500個。50年代中發現開始先後從邊境越入我國東北和新疆。1955和1957年,黑龍江的呼瑪和興凱湖發現了麝鼠。新疆的麝鼠也發現來自這些前蘇聯的養殖場逃逸個體。由於管理不善,麝鼠沿著伊犁河、塔克斯河、額爾齊斯河進入中國。之後也曾作為毛皮獸種畜引入並廣泛養殖,如1958年,麝鼠作為毛皮動物被引種到華北、內蒙古、貴州和許多其他地區。麝鼠在堤壩上挖洞,並破壞對這種乾旱地區十分重要的供水系統(程大生, 1986; 壽振黃, 1962)。

1.3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除原產北美的麝鼠和蘇聯鄂畢河上游的松鼠(Sciurus vulgaris exalbis)是大約50年代初期經人工散放自蘇聯移入的以外,褐家鼠、黃胸鼠、斯氏家鼠(Rattus flavipectus, 或者Rattus tanezumi)是經鐵路運輸隨火車從內地移入新疆的。新疆首次捕獲褐家鼠是1975年,已在吐魯番和烏魯木齊兩市首先形成種群,目前該鼠沿鐵路繼續向南北疆擴散外,正經公路運輸向農牧山區蔓延。在某些地區的調查表明該鼠種群年齡結構合理,繁殖年齡有所提前,個體也有增大之勢。在米泉縣的稻田中,排擠它種鼠類的存在,成為當地單一新優勢種(張大銘等,1993)。

2 鳥類

2.1 小葵花鳳頭鸚鵡(Cacacatua sulpurea)
原產於印尼,許多年前被引入到香港。毀壞觀賞樹木(MacKinnon,私人接觸;Reels, G., 1998)。

2.2 虹彩吸蜜鸚鵡(Trichoglossus haematotus)
這種鸚鵡從印尼引入到澳大利亞,現在在香港十分普遍。破壞樹木,特別是破壞產果實的小樹林(MacKinnon,私人接觸;Reels, G., 1998)。

2.3 加拿大雁(Anser canadensis)
原產於北美的大型鵝,現在正在河北擴大分布面積,危害土豆田(MacKinnon,私人接觸)。

3 魚類

3.1 鰕虎魚(Gobiidae)、麥穗魚(Pseudorasbora parva)等小型魚類
50、60年代,雲貴湖區(如洱海)在引進四大家魚苗種時,帶進了鰕虎魚、麥穗魚等小型魚類,由於這些湖泊兇猛性魚類少,這些小型魚類的種群得以很快發展,在有的湖泊曾成為優勢種群。它們不僅與土著魚類發生食物、空間的競爭,而且還大量吞食土著魚類所產的卵,造成土著魚類的數量減少甚至絕跡。瀘沽湖是我國最早研究魚類同域分化現象的湖泊之一,湖中三種裂腹魚類(Schizothorax)為同一祖先種分化而來,由於麥穗魚等小型魚類吞食魚卵和鯉干擾產卵場,造成這些裂腹魚類絕跡(張國華等,1997;陳銀瑞等,1998)。

3.2 食蚊魚(Gambusia affinis)、胎鱂(Poeciliidae)
食蚊魚原產於美國和墨西哥北部。1911年被引入台灣,1924年從台灣引入到大陸用於控制蚊子,結果在中國的許多省份開始自然繁殖。在香港,有跡象表明,引進的食蚊魚和幾種胎鱂已經減少了當地魚的種群數量。它們捕食小魚,干擾或啃咬較大的魚的鰭。一些鯉科小型魚,如通過競爭或捕食,導致特有種林氏細鯽(Aphyocypris lini)的絕滅;而曾經在當地普遍分布的青鱂medaka(Oryzias latipes),現只發現於胎鱂還為侵佔的少數生境中。特有種羅墨小樹蛙Romer's frog(Philautus romeri)也可能是由於食蚊魚捕食小蝌蚪,而導致這種蛙在一些地區絕滅(Dudgeon & Corlett, 1994)。

4 甲殼類

4.1 克氏螯蝦(Procambius clarkii)
克氏螯蝦原產於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從斯堪的維納亞北部到澳大利亞,美國、亞洲和非洲都有養殖。中國40年代早期從日本引進克氏螯蝦,日本於更早時期從美國引種。與大多數水生物種不同,雌性克氏螯蝦自己孵化卵,因此不需要花錢進行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種,克氏螯蝦即可實現自我維持、病蟲害防治,在收獲後,不需要再投放原種。克氏螯蝦常常和其它的農作物,特別是水稻一起混養。收獲時逃逸的個體在堤壩上挖洞生存下來。到下個季節,又形成繁殖種群,以殘留的農作物和其它食物為生。在南京、安徽滁縣有養殖,然後擴散到中國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區,並在野外形成了大量種群(姚根娣等,1995;鄭生順,1999)。

5 軟體動物

5.1 福壽螺(Ampullaria gigas)
原產於亞馬遜流域,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中國人引入到廣東。自從1984年,福壽螺已在廣東廣為養殖。由於過度養殖,加上味道不好, 它被釋放到野外。福壽螺極易適應地方環境,繁殖能力強,食量大且食物種類繁多。它散布很快,破壞糧食作物、蔬菜和水生農作物的生長。從1988年開始,福壽螺在廣東省37個縣25 000 hm2的土地上造成了巨大損失。1985年,它又從廣東被引入到福建的晉江縣,其中一部分逃到了野外,從1992年開始產生危害。在雲南的西雙版納也有同樣的事情發生(蔡漢雄等,1990;趙國珊等,1996)。

5.2 褐雲瑪瑙螺(Achatina fulica)
褐雲瑪瑙螺原產於東非。據Henkots報道,1931年在福建省廈門大學的校園里發現了該物種,可能是由一新加坡華人所帶的植物而引入的。它被當作一種美味的食物,隨後又擴散到了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和其他省份。1932年,它被帶到香港;1933年,又進入台灣。雲南省還從越南和海南省引入褐雲瑪瑙螺以供養殖。在上述的一些地區,褐雲瑪瑙螺已經成為危害農作物、蔬菜和地方生態系統的主要的有害軟體動物(Chen Deniu, 1991;周衛川等,1989;陳德牛,1990)。

6 有害昆蟲

6.1 白蟻(Termite)
白蟻(Termite)是一類以木材及其纖維製品為食的主要害蟲,等翅目(Isoptera)內6個科中有兩個科的某些種類容易被人引進,傳播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蔓延危害。白蟻從國外傳入我國和國內的傳播事例,張英俊(1983年)通過大量的現場考查和文獻資料收集,發現江蘇南京、陝西咸陽、山東青島、湖北武漢、山東煙台、山東蓬萊、北京、陝西西安、四川江安和浙江寧海等地都發現有楹白蟻屬(Incisitermes)、台灣乳白蟻(Coptotermes formosanus)、大家白蟻(即曲顎乳白蟻Coptotermes curvignathus)、鈍顎象白蟻(Nasutitermes obtusimandibulus)、象白蟻(Nasutitermes spp.)等隨貨物、紙張、木材等進入,有的地方造成了局部嚴重危害。如小楹白蟻(Incisitermes minor)1937年從美國傳入浙江寧海後,已建群繁殖,並造成局部的嚴重危害。1975年進行了全面防治,同時進行檢疫,防止擴散,10年來尚未發現繼續擴散危害。山西省已把白蟻列為森林植物的檢疫對象,公布了在山西的分布區和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和產品。1993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頒布的《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和《禁止進境物名錄》二類名單中列入了大家白蟻(劉源智等,1998)。

6.2 松突圓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屬於蚧總科(Cocoidea),盾蚧科(Diaspididae)。原產於日本的沖繩群島和先島群島,以及我國的台灣省,70年代末期發現於廣東惠東、寶安兩縣的馬尾松林,對馬尾松危害較為嚴重,並迅猛擴散成災。1983年松林受害面積110 000 hm2,1986年約310 000 hm2,1987年增加到400 000 hm2,到1990年底,發生面積已達718 000 hm2,130 000 hm2 多的馬尾松林枯死(蕭剛柔,1992;陸慶光,1997 b)。

6.3 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
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燈蛾科(Arctiidae),又稱秋幕毛蟲,原產於北美洲,1979年侵入中國遼寧丹東、新金等地擴散成災。該蟲可危害果樹、林木和農作物等100多種植物,在果園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覽區、林蔭道,樹葉被吃得精光,嚴重威脅養蠶業、林果業和城市綠化,造成驚人的損失。其蔓延區日漸擴大,已擴展到山東、陝西等省(陸慶光,1997 b)。

6.4 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巴西木又名千年木,學名為香龍血樹,原產幾內亞。在80年代初在廣州發展作觀葉植物,後由南向北擴展,90年代在北京也盛行起來。90年代中,在北京首先發現了嚴重危害巴西木的多食性小蛾類--蔗扁蛾。蔗扁蛾是1856年發現於印度洋的馬斯克林群島(Mascarene Is.),後陸續發現在非洲和歐洲許多地區,較後傳到南美和西印度,80年代傳入美國南部佛羅里達。蔗扁蛾食性十分廣泛,寄主植物有24科50多種,為香蕉、甘蔗、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及多種觀賞植物,特別是巴西木的重要蟲害。在北京發現該蟲的危害在亞洲尚屬首次。不久在廣州、福州、海南等地的調查表明,蔗扁蛾在南方的發生更嚴重,在這些地區凡能見到巴西木的地方幾乎都有蔗扁蛾發生危害。到1997年,調查發現蔗扁蛾只在花卉生產基地大量發生,但是轉移到自然生長的植物上是完全可能的(程桂芳等,1997a, b;程桂芳等,1998)。

6.5 濕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
於1989年伴隨從美國喬治亞州引入的濕地松(Pinus elliottii)而進入廣東省台山,並擴散到廣東很多縣市。至1993年7月,它已破壞了136 000 hm2 的松林。據估計,濕地松粉蚧目前正以每年70 000 hm2 的速度進行散布。它主要破壞火炬松(Pinus taeda)、濕地松(P. elliottii)、長葉松(P. palustris)、短葉松(P. echina)和北美二針松(P. virginiana)的生長。在近30年時間里,中國從美洲引進了多種松樹,其中濕地松(P. elliottii)、火炬松(Pinus taeda)和加勒比松(P. caribaea)種植廣泛。這些樹種和國產的馬尾松(P. massoniana)、南亞松(P. latteri)等同屬種類也受到了濕地松粉蚧的威脅(龐雄飛等,1994;何國鋒,1995)。

6.6 美洲斑潛蠅(Liriomyza sativae)
分布於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的近40個國家和地區,是一種嚴重危害葫蘆科、蝶形花科、茄科、十字花科和菊科等植物子葉的多食性害蟲。在我國,該蟲最早於1993年12月在海南發現嚴重危害,現已蔓延21個省、市、自治區,危害面積達1300 000 hm2 以上,使我國蔬菜生產遭受嚴重損失。美洲斑潛蠅的寄生蜂已知有4科13屬34種,可望用寄生蜂進行美洲斑潛蠅的生物防治(許再富等,1998)。

6.7 稻水象(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原產於北美,1976年進入日本,又於1988年擴散到朝鮮半島。1988年首次發現於河北省唐山市,此後在天津、山東、遼寧、吉林、浙江、福建以及1990年在台灣也有報道。到1997年,它已在8個省份的54個縣市出現,並破壞了310 000 hm2 農田(魏鴻鈞,1997;李行譽,1997)。

6.8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原產南美洲,1931年已有台灣的分布記錄(素木得一:《松村松年昆蟲》第15卷4期),現分布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和全中國。淮河以南溫暖地區密度較大,常見於釀酒場、豆製品場、浴室等處,取食並污染食物,傳播疾病(章士美、趙泳祥,1996)。

6.9 德國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原產歐洲,現已遍布世界多數國家,是重要的家庭衛生害蟲,還會取食玉米、高粱等糧食。1935年在中國東北有記錄,至60年代初期,擴散到中國東部各省,80年代在西北、西南地區蔓延(章士美、趙泳祥,1996)。

7 線蟲 Nematode

7.1 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由於天牛的幼蟲能習慣於在松樹上鑽孔,松材線蟲也就通過天牛進行散播。線蟲類昆蟲能在六個月內使得松樹死亡。在80年代,它幾乎毀滅了在香港分布廣泛的馬尾松林。現在它在江蘇、安徽、廣東和浙江都已形成多個疾病中心,並正在從這些地方向周圍區域擴散(Dudgeon & Corlett, 1994; 王瓊瑜,1992)。

8 真菌

8.1 甘薯長喙殼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的一種主要病害,其病原菌為甘薯長喙殼菌,屬於子囊菌亞門。該病於1937年由日本傳入我國遼寧省,以後病區不斷擴大,到1980年已蔓延到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引起爛窯和死苗,造成產量上的巨大損失。而且甘薯黑斑病菌能刺激甘薯產生甘薯黑斑酮(ipomeamarone)和甘薯黑斑霉二酮(ipomeanine)等對人畜有毒的物質,人食後引起頭暈,以病薯喂牛可引起氣喘病,甚至死亡(陸慶光,1997 b)。

9 植物

9.1 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原產熱帶美洲,現廣布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1864年在台灣台北的淡水首次被採到。1912,該種在香港已成為的路邊常見雜草(Dunn and Tutcher, 1912)。

9.2 喜旱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俗稱"水花生",原產巴西,約於30年代傳入我國上海及華東一帶。50年代後,南方許多地方曾經將此草作豬飼料引種擴散,嗣後逸為野生。1986年的調查發現水花生自然發生面積約為889 600 hm2,已經成為蔬菜、番薯等作物田及柑橘園的主要害草(王韌等,1988)。

9.3 刺花蓮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
源於中美洲,50年代初以來先後出現在福建(廈門)和海南(昌江)海邊或曠地,其花具刺,成為令人討厭的雜草。另一種原產熱帶美洲的A. paronychioides近年出現在海南(文昌),廣東(淇澳島)(吳德鄰,1994)以及台灣(彰化、屏東)(Yang Yuenpo and Liu Hoyih, 1996)。

9.4 莧屬植物(Amaranthus)
北美莧(Amaranthus blitoides)來自北美,1875年在中國遼寧出現,目前在北京已有記錄。原產北美的近緣種白莧(A. ablus)於1935年被記載,在華北和東北歸化,但上述兩種比較少見。而來自熱帶美洲的反枝莧(A. retroflexus)和刺莧(A. spinosus)、來自熱帶非洲的皺果莧(A. viridis)在中國成為分布廣泛的有害雜草,影響夏秋季蔬菜的生長。

9.5 仙人掌 Cacti(Cactaceae)
仙人掌(Opuntia stricta var dillenii)原產加勒比海沿岸,1645年間由荷蘭人引入台灣(Yang Gongyi, 1984),目前在中國南方沿海地區普遍歸化,常成從生長在海岸石間,成為一種很難除的多刺灌木。同屬的梨果仙人掌(O. ficus-indica)原產墨西哥,於明朝萬曆年間引入中國,現在於中國西南部5個省區(包括西藏東南部)歸化,成為於熱河谷中的常見種類。單刺仙人掌(O. monacantha)原產南美,根據劉文徵1625年的著作《滇志》記載,當時雲南已有引種栽培,該種目前已在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和台灣歸化(李振宇,1999)。

9.6 馬纓丹(Lantana camara)
原產熱帶美洲。1645年間由荷蘭人引入台灣, 現在於中國熱帶及南亞熱帶地區蔓延,排擠當地植物,堵塞道路。其植株具臭味,莖有刺,是一種有害灌木。其肉質果實通過當地鳥類啄食而得到進一步的傳播。

9.7 刺茄(Solanum aculeatissimum)
原產南美洲熱帶地區。18世紀末在中國貴州採到歸化標本,1908年曾被誤當新種(S. bodinieri Lévl.et Vant.;S. cavaleriei Lévl. et Vant.)發表,可能是更早些時作觀賞植物被引到貴州。目前已擴散到長江以南各地,成為一種常見雜草。該種莖和葉多刺,果有毒,據說牛誤食可導致中毒死亡。茄屬(Solanum)還有假煙葉(S. erianthum)、水茄等12種同屬的外來種在中國成為歸化植物,除了澳洲茄(S. laciniatum)來自大洋洲外,其餘均起源於美洲。

9.8 車前屬(Plantago spp.)
北美車前(Plantago virginica)原產北美,1951年始見於江西南昌市,目前在江西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和台灣北部均有發現,生於低海拔草地、路邊及湖畔。其種子多,繁殖能力極強,蔓延迅速,常入侵和危害草坪。芒苞車前(P. aristata)是來自北美的另一種雜草,1929年始於山東青島,目前在青島成為很普遍的野草,在江蘇宿遷也開始出現,生於海濱、沙灘、草地及山坡路旁(李振宇,待發表)。

9.9 異檐花屬(Triodanis spp.)
異檐花(Triodanis perfoliata)原產北美洲及中美洲,在南美洲及亞洲歸化。1974年出現在福建武夷山,80年代後在福建各地出現,生於海拔180-1 000 m的溪邊、草地或山坡。卵葉異檐花(T. biflora)1981年在安徽(安慶)發現,80年代中期在浙江、福建和台灣北部(Lammers, 1998)出現。本屬植物的花具完全花和閉鎖花兩種類型,繁殖能力極強(陳令靜等,1992)。

9.10 藿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
原產墨西哥,現廣布東半球熱帶地區。在中國首次記載於G. Bentham(1861)的《Flora of Hong Kong》, 19世紀末在雲南南部發現。現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的低山、丘陵及平原普遍分布。另一種源於中美洲的熊耳草(A. houstonianum),在中國南部有引種栽培作觀賞,常逸為野草。

9.11 豚草(Ambrosia)
豚草,包括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和三裂葉豚草(A. trifida),起源於北美洲。根據標本採集記錄,豚草於1935年在杭州出現,而三裂葉豚草於40年代傳入中國東北。1989年調查,已經分布到15個省市並形成了沈陽、南京、南昌、武漢四個擴散中心。其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極強,造成土壤乾旱貧瘠、遮擋陽光,降低農作物產量,而且豚草花粉是人類"枯草熱"又稱"花粉病"的主要病源,引發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哮喘等變態反應症。1987年,我國從加拿大及前蘇聯先後引進豚草天敵條紋葉甲(Zygogramma isuturalis)進行生物防治研究(李秀梅,1997)。

9.12 白酒草屬(Conyza)
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原產北美,1860年在山東的煙台被採集到,七年內,相繼在浙江(寧波)、江西(九江)、湖北(宜昌)和四川(南溪)出現,現在幾乎遍布全中國。原產南美的香絲草(C. bonariensis)最早於1857年在香港採到標本,不久便擴散到廣東、上海,1887年在重慶採到標本,另一原產南美洲的歸化種蘇門白酒草(C. sumatrensis)雖然比小白酒草更高大,但看來都不適應中國北方乾冷的氣候,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

9.13 一年蓬(Erigeron annuus)
原產北美洲。根據Forbes 和 Hemsely(1888)記載,在中國最早於1886年在上海被採集。如今這種草幾乎遍及中國溫帶和亞熱帶地區。費城飛蓬Philadelphia daisy或Philadelphia fleabane (E. philadelphicus)是另一種來自北美的物種,稍後出現在中國,現在已分布於江蘇、浙江和上海。該屬入侵種常成為常見的果園雜草。

9.14 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um)
原產中美洲,約50年代初從中緬、中越邊境傳入雲南南部,現已廣泛分布於西南地區,僅雲南目前發生面積即達24 7000 km2。由於該植物含有有毒物質,很多當地植物及牲畜的生長受它的抑制或引起死亡(丁建清等,1998)。飛機草(E.odoratum)是另一種來自中美洲的有害雜草,Gagnepain(1924)記載泰國曾栽培過這種草,30年代初在雲南南部出現,目前在雲南、廣西及海南蔓延。

9.15 北美一枝黃花(Solidago altissma)
原產於北美。1935年從日本作為花卉引入台北,後來上海、廬山相繼引種,如今在上述地方已歸化為雜草。在上海北美一枝黃花,現在蔓延到崑山至上海鐵路沿線、浦東新區、青浦等郊縣。北美一枝黃花除種子繁殖外,地下根莖橫向擴展繁殖力旺盛,競爭力強,抑制其它植物的生長,最後形成這種雜草的單一群落。該種在城郊荒地、道路、河堤、工廠和住宅區廣泛生長。在上海已開始進入農田、果園、及菜地的田邊地頭,並有向田內擴展蔓延的趨勢(車晉滇等,1999)。加拿大一枝花黃花(S. canadensis)在上海、武漢和廬山也有引種和歸化,有的學者將該種並入S. altissma。除上述兩種外,廬山植物園引種的狹葉一枝黃花(S. graminifolia)等4種來自北美的同屬植物也已在當地歸化。

9.16 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大米草是互花米草S. alterniflora 和狐米草S. patens的雜交種,於1963年從丹麥、荷蘭和英國引進,在江蘇海濱試種,用於沿海護堤和改良土壤,同時生產飼料和造紙原料,在以後的20年中得到發展,從遼寧錦西向南達廣西海灘,栽培面積達30 000 hm2 多(植朴,1985)。該種在許多地區對護灘固岸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近年來,在原引種地以外地段,滋生蔓延,形成優勢種群,排擠其它植物,構成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威脅(丁建清等,1998)。

9.17 毒麥(Lolium temulentum)
原產歐洲,小麥田中的常見雜草,1954年從保加利亞進口的小麥中發現,1957年在黑龍江歸化。到了1961年,該種的分布擴大到45個縣。如今,除了西藏和台灣外,在我國其他省區均有發現(李揚漢等,1998)。該種系"擬態"雜草,難以清除,常與小麥一同被收獲和加工。其種子感染真菌後對人畜具有毒性(周愛玲等,1987)。

9.18 鳳眼蓮(Eichhornia crassipes)
也稱水葫蘆。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嚴重的多年生惡性水生雜草之一,原產南美,1901年作為一種花卉引入我國,50~6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種植,並發展為水質凈化種類,後逸為野生。現廣泛分布於華南、華中、華北和東北地區,尤以南方諸省危害嚴重。90年代中期,在我國南方的一些河道和湖泊,鳳眼蓮覆蓋面積達100%。在雲南省昆明市滇池內,1994年鳳眼蓮的覆蓋面積約達10 km2。鳳眼蓮的擴散蔓延已給當地的漁業、旅遊業帶來了極大經濟損失,大面積單一的鳳眼蓮群落還排擠了大量的本地水生植物,給分布區的生物多樣性構成了極大威脅(丁建清等,1995)。

2. 廈門最好的旅行社是哪家

廈門的旅行社沒有具體排名情況,出國旅遊一定要選好旅遊團,低價團千萬別選,那種團其實很花錢,因為基本上都是購物團,旅遊體驗很差,現在旅遊想玩好一點,可以選擇定製旅遊,定製旅遊是現在最流行的旅遊方式,定製旅遊的行程就很有特色,都是按照旅遊者自己的喜好來設計的,就不會像常規團一樣是一個固定行程,而且定製旅遊的吃住行也是旅遊者自己來選擇,所以定製旅遊的體驗非常好,你可以去了解下小蝌蚪定製旅遊這個機構,他們是國內線路最全的定製旅遊平台,定製旅遊做的相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