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廈門大學十大女神
清華大學十大女神有:章澤天、張嬌怡、馬冬晗、牧婧、劉曉琳、王磊靜、彭菲茗、蔣方舟、楊冉、石悅。
所謂清華大學十大女神就是跟清華有關的才貌雙全的美女學霸。清華大學作為中國理科的最高學府一直都有著男多女少的狀況,所以漂亮的女學霸就更難能可貴,現簡介如下:
1、章澤天
章澤天,1993年11月18日出生於南京,網路紅人。2009年,因一張手捧奶茶的照片走紅網路,被稱為「奶茶妹妹」。
2011年,章澤天就讀清華大學,全國青年奧林匹克知識大獎賽啟動儀式在南京市龍江體育館舉行,啟動儀式上進行的以「手拉手,我們一起迎青奧」為主題的精彩演出由章澤天擔任特邀主持。
2015年1月2日,章澤天主持的《燃燒吧大腦》在江蘇衛視播出。2015年10月1日,劉強東與章澤天在澳大利亞舉行婚禮。2016年2月,章澤天被證實投資Uber;3月,章澤天已順利生產。
2、張嬌怡
學校:清華大學院系:新聞與傳播學院。
7、彭菲茗
彭菲茗1995年10月9日出生於廈門;天秤座;畢業於清華大學;代表作品音樂MV《唯你一生》 彭菲茗在廈門大學附屬小學畢業後便隨父移居北京。她是來自清華大學的文藝部長,學的是美術和新聞專業。在清華大學的校內美女評選活動,彭菲茗也榜上有名。曾參加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彭菲茗曾經獲得清華大學「一·二九 合唱大賽」之「優秀聲部長」清華大學合唱隊、國標隊優秀隊員;清華大學馬約翰杯運動會「穗旦女子游泳100米單項獎」;清華大學「國家級獎學金」;清華大學勤工儉學優秀核心志願者之稱。
8、蔣方舟
蔣方舟,女,1989年10月27日出生於湖北襄陽,中國青年作家、雜志副主編。她自7歲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此書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 1999年~2000年,創作小說《正在發育》。2008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並引起了較大爭議;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學》雜志社主辦的第七屆人民文學獎評獎中,蔣方舟獲得散文獎。2012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就任《新周刊》雜志副主編。
9、楊冉
楊冉,女,陝西人,職業模特、演員,畢業於北京新面孔模特學校。楊冉從小就想當模特,她第一次看到模特表演是CCTV的電視模特大賽,T台上,漂亮的女孩一個接著一個現身。不過,吸引她的並不是在一個舞台上可以聚集那麼多漂亮的女孩,而是因為女孩們臉上掛著那麼快樂而又自信的笑容,鎂光燈聚焦,台下掌聲雷動,美麗的裙裾在動感的音樂中飄呀飄。就這樣,19歲少女內心那一點並不過分的虛榮心暗自燃燒了起來。
10、石悅
石悅,網名女流,1988年10月3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中國內地游戲解說、播客、自媒體人。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高考理科第一名,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錄取。2011年以推免生資格進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深造,並於2014年獲得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學位,本科期間,在優酷上傳自製的游戲視頻被觀眾熟知,成為當時非常受歡迎的原創游戲視頻作者。2015年1月21日,轉型成為主機游戲網路主播。
Ⅱ 廈門的民俗有哪些
傳統習俗
中華民族崇尚紅色,廈門人也一樣以紅色象徵幸福、吉祥。門聯、請帖都用紅紙;饋贈禮品也要在包裝紙上放張紅紙條;迎娶的車輛,要掛紅綵帶;喜幛、壽屏要用紅綢緞製作。喪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樓房的,還要在大門口掛塊紅布。而黑、白、藍等色調,則被視作端重、衰思的象徵。
栽種花草,是廈門人的一種愛好。不但自家有盆栽,還喜歡到市面買各種鮮花用清水養起來擺放客廳、卧室。人們還常用新鮮花卉編扎花籃、花屏和龍、鳳、燈等造型,用作喜慶場面的陳設。
民間的一些忌諱和應注意的禮節性習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用掃帚打人,挨打者被認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是掃地,被人認為是逐客,有失禮儀;
婚慶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湯匙等餐具最為犯忌,被視為不吉祥的徵兆;
與親友進餐時,筷子不要插在飯上,因祭祀時往往在飯上插香。這是對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時,最忌諱擺六盤菜,因為依清朝舊例,死囚臨刑前才食以六盤菜餚;
在嬰兒面前不要談猴,認為談猴會招致嬰兒多病難養;也不要誇嬰兒肥胖,要說「好看」、「好養」。
以上忌諱,有些至今還在沿用,但多數已不再拘泥了。
節慶活動
廈門同全國各漢族地區一樣,很注重民間傳統節慶。
春節 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家家戶戶貼春聯。除夕夜,合家圍爐(火鍋)吃年飯。有的通宵不眠,名為「守歲」。長輩把紅包賞給未成年的孩童,名為「壓歲錢」。初一凌晨,點燃爆竹「開正」。人們換上新裝到族人親戚家按輩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賀新喜。客人來家,應款待甜茶、糖果、蜜餞;來客帶有孩童,則送給禮柑、瓜果。初三這天,被作為新喪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門和外出賀年。
元霄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廈門稱為「上元」或「燈節」。當天夜裡,父母往往帶著孩子提燈上街觀景。近年來在中山公園舉行「鷺島燈會」已成慣例,民間還經常有耍龍燈、舞獅等活動。
清明節 人們要依俗掃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掃墓都是獻冥紙,現在逐漸以花圈或花束代之。清明節前後十日,公墓、骨灰室都開放供民眾祭奠。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廈門俗稱「五日節」。以往家家門口要插艾蒲、家中灑雄黃酒、給小孩佩帶香袋,用以驅邪,現已少見。但人們還習慣在這一天翻曬衣物、做大掃除,並保留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集美龍舟是歷年組織龍舟競賽的場所,屆時熱鬧非凡。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候流傳下 來的「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極具特色,充滿樂趣。中秋會餅每盒63塊餅,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在「搏狀元」活動中俗稱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的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也有人邀集親友到虎溪岩一帶賞月吃餅。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喜登山郊遊。
冬至節 家家戶戶祭祖吃湯圓。
民情風俗
在廈門,結婚、壽辰、生兒育女等喜慶,統稱「紅事」;而喪葬則稱為「白事」。
結婚 成年男女結婚,以往禮節甚繁,現已大為簡化。一般市民仍照舊俗擇定佳期,由雙方長輩主辦婚事。佳期前一天,女方將「嫁妝」送達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當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設宴請客。席散以後,賓客朋友不論輩份大小,都可前往「鬧洞房」。婚後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則備酒筵接待,女方親友應邀作陪,以示慶賀。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結婚已不按這一套,而時興旅遊結婚或新婚舞會。
生日壽辰 廈門人做生日以少年16歲和老人50歲、60歲大壽為重。少年男女,年滿16歲,被看作長大成人。族人親戚要送活雞、線面、衣料等禮物去慶賀。當事人父母則設筵回禮。老人壽辰,尢其父親60花甲、母親50壽辰,已成家的兒女要備好豬腿、壽面、美酒、雞蛋等四色禮物奉獻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的人家還設筵款待親友。
生兒育女 民間視為一大喜事。兒女出生滿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備好「油飯」派人送到娘家報喜。滿一個月,再以「油飯」分送親友和鄰居,稱為「彌月」。隨後4個月、周歲,也要熱鬧一番。
喪葬 以往也講排場,現在廢土葬為火葬,諸事皆由殯葬管理所料理,喪家稱便。
文化藝術
廈門有歌仔戲、高甲戲、南樂、歌舞等四個專業文藝團體,還有星海合唱團、少年兒童藝術劇團、台灣同胞文藝隊等許多業余文藝組織。
歌仔戲 (又名鄉劇)是閩南地方代表性劇種。1662年大批閩南人隨同民族英雄鄭成功移居台灣,帶去了「龍溪錦歌」、「安溪採茶」和「同安車鼓」等民間音樂藝術,出現了「歌仔館」。明末清初,受梨園戲、高甲戲和京劇等劇種影響,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先在台灣流行,1928年後傳回閩南,經民間藝人的改革創新,再取名「鄉劇」。這種戲曲唱詞通俗朴實,唱腔活潑動聽,深受群眾喜愛。廈門歌仔戲劇團的名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曾由香港長城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影片發行東南亞,其它劇目如《火燒樓》、《五女拜壽》、《殺豬狀元》、《啞女告狀》、《白蛇傳》、《真假太子》等也已製成電視戲曲片。
高甲戲 源於泉州農村一帶。相傳在明末清初,泉州府沿海漁村,每逢迎神賽會,人們以舞獅隊的武打為基礎,配以「水滸」故事,,表演「宋江戲」。接著吸收了梨園戲、傀儡戲、布袋戲的唱、做等表演手段,發展成文武合演的「合興戲」。清代末期,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陽腔和京劇的影響,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廈門市高甲戲劇團在閩南城鄉享有盛譽。1960年曾參加全國巡迴演出,並到北京參加國慶獻演。傳統劇目有《審陳三》、《挑花搭渡》及現代戲《竹杠》,有的已拍成電視戲曲片。
南曲 又稱南音、南樂、南管、弦管,是閩南最流行的一種地方曲藝。據考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記載,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慶祝60壽辰,全國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獻藝,南曲也進京演奏,受到賞識,被授予「御前清聽」的鄉匾和彩傘、宮燈,並賜給了演奏二胡的藝人以腳踏金獅的龍遇。這種古老樂曲用琵琶、洞蕭、二胡、三弦等樂器吹奏,樂曲優美抒情,富於地方特色。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駿馬》、《三更人》、《感謝公主》等,均灌成唱片,發行於海內外。
廈門民間的表演藝術,還有舞獅、踩高蹺、蜈蚣閣、車鼓弄、錦歌、答嘴鼓等,生動活潑,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