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海滄大橋哪裡可以通行
擴展閱讀
深圳買玉鐲哪個店 2024-12-26 03:25:42

廈門海滄大橋哪裡可以通行

發布時間: 2024-11-20 06:33:18

❶ 廈門都有哪些高速路口

有翔安馬巷,集美出口,廈門出口,杏林出口,東孚林後出口。

1、林後路口:

附近區域:東孚、海滄、灌口、廈門島往漳州方向

前往途徑:海滄大橋下橋直行,過隧道,霞飛路(T字路口左轉),上翁角路,經過日月谷,東孚天竺山公園路口左轉,上324國道,約走2公里,右轉進林後路口

2、杏林路口:

附近區域:灌口、杏林、廈門島

前往途徑:海滄大橋下橋右轉,經過東方高爾夫,右轉上新陽大橋,過了新陽大橋左轉,經過正新橡膠,上橋,右邊第二個出口(往灌口方向)下橋,往灌口方向直開,約走2公里,左轉進杏林路口

廈門大橋下橋左轉往漳州/杏林方向,朝灌口方向直走,經過杏林內茂高架橋,再走約4公里,左轉進杏林路口



高速路口是高速公路的出口和入口,是駛入或駛出高速公路的位置。

高速公路屬於高等級公路。中國交通部《公路工程技術標准》規定,高速公路指「能適應年平均晝夜小客車交通量為25000輛以上、專供汽車分道高速行駛、並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

各國盡管對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專指有4車道以上、兩向分隔行駛、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採用立體交叉的公路。此外,有不少國家對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採用立體交叉的直達干線也稱為高速公路。

❷ 廈門海滄大橋介紹

廈門海滄大橋(Haicang Bridge)坐落在廈門西港中部,是從海滄半島通往廈門島的一座東西方向的海峽性公路大橋,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在當時僅次於丹麥)的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代表著20世紀中國建橋水平最高成就。作為廈門出島的第二條通道,海滄大橋連通廈門本島與海滄半島台商投資區。它的建成,象徵著廈門在21世紀初要實現「廈門各區緊密互動」的大城市格局,並由海滄、杏林、集美、同安組成相互關聯的幾個片區,使廈門從一座海島型城市發展成一座海灣型城市。
大橋是由東渡互通立交東引橋、東航道橋、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西航道橋、西引橋、西引道、石塘立交等大型工程組成的雙向六車道公路特大橋梁,全長5926.527米,主跨648米,橋面寬度36.6米,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工程概算總投資28.7億人民幣,於1996年12月18日動土興建,主體工程於1997年6月份正式開工建設,全橋於1999年12月30日順利通車。
除正在進行開口改造的高集海堤外,廈門島目前已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等總計五條聯外過海公路要道。
歷史沿革
1996年12月18日,海滄大橋開工建設。
1999年12月30日,海滄大橋建成通車。
2002年,海滄大橋進行第一次翻修,針對問題是橋面的瀝青推移現象,共翻修9000平方米橋面。
2005年,路橋公司與橋面鋪裝的設計單位對鋼橋面鋪裝技術進行優化,對海滄大橋進行了第二次翻修,主要是將原本光滑的鋼板表面,過渡成粗糙的平面,並採用合適的瀝青鋪設。
2010年12月30日,海滄大橋西引橋正式通車,海滄生活區與廈門本島的距離縮短大約6公里。
2013年06月25日至2013年08月25日,海滄大橋啟動自建成以來,第三次是歷史規模最大的一次翻修。為保障海滄大橋橋面良好路況和鋼箱梁結構的安全,廈門市政府決定對海滄大橋橋面鋪裝層進行全面維修。
建築結構
海滄大橋是我國第四座大跨徑鋼箱梁懸索橋,是我國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吊鋼箱梁懸索橋,懸吊結構在國內首次採用不設豎向塔支座的全漂浮連續結構,為世界上第二座採用此種結構的大型懸索橋。
位於廈門市西港中部,西起海滄開發區馬青公路,跨越廈門西海域並穿過火燒嶼後接廈門本島仙岳路,是廈門島的第二條對外通道。工程全長6419m,由石塘立交、西引道、西引橋、西航道橋、東航道橋、東引橋、東渡互通立交東引道及附屬工程等組成,東航道橋為懸索主橋,長1108米 主跨648米。海滄大橋為雙向六車道加緊急停車帶的高等級公路特大橋梁,兼具城市橋梁功能。海滄大橋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
大橋為三跨連續全飄浮鋼箱梁懸索橋,全長約6000米,主橋3140米主跨648米。鋼箱梁全長1108米。鋼箱梁寬(即橋面寬)36.6米,高3米。分11類94節拼接而成,其中標准箱長12米,重157.5噸,最輕的127.4噸,最重的206.6噸。大橋有140米高的雙塔,上架兩根主纜,主纜由99股1萬多根鋼線組成的,由吊桿把主纜和鋼箱梁拉住,鋼箱梁與海面凈高55米,5萬噸巨輪可自由通航。
海堤修建前,廈門是懸於海上的孤島,交通極度不便。據當時主政福建的葉飛回憶,陳嘉庚先生多次提出建議,要在廈門與集美間建座海堤,以把廈門與大陸連接起來。
從1953年開始,廈門市動員「萬人大軍」,拋石入海,終於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廈門繼集杏海堤、高集海堤 後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等相繼建成,方便了廈門的交通。用這種技術建造大橋,世界上屬第二座,亞洲是第一座。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海滄大橋」橋名,光彩奪目。大橋凌空飛架,俊美飄逸,銀灰色的橋身,與藍天、碧海、紅花、綠樹融為一體 宛如一道飛虹,又似一條銀龍,架在廈門西海上,成為廈門再騰飛的翅膀。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注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