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最高的橋叫什麼橋
擴展閱讀
上海哪個商場有寄存 2025-01-04 06:35:14

廈門最高的橋叫什麼橋

發布時間: 2025-01-01 06:23:33

㈠ 廈門杏林大橋介紹

廈門杏林大橋(Xinglin Brg.)又稱杏林公鐵大喊陪橋,是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島西北側的一條公路、鐵路平層合建的大橋,公路橋於2008年9月1日通車。起點接杏林側杏前路至瀋海高速公路,終點接廈門島高崎側高殿二號路及成功大道,是廈門島第四條進出島通道。
杏林大橋工程分為杏林互通立交、主體跨海大橋和高崎互通立交三部分,全長8.53公里,主線橋長7.48公里,海上橋長5.034公鄭賣蠢里,是廈門市目前最長的一座跨海大橋。公路橋面寬度為32米,為一級公路標准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80公里。在島內一側分別連接疏港路高架、高殿路、接成功大道機場立交連接線;島外側為杏北環路、杏前路、杏濱路。
杏林大橋的鐵路部分為福廈鐵路的控制性工程,北起福廈鐵路廈門段,南至廈門高崎站,長5.22公里,建成後取代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成為廈門鐵路的主通道,還將連通龍廈鐵路、廈深鐵路。下穿隧道採用管幕施工法,施工長度達到110米。
2010年01月31日起,廈門火車站發出客運列車已均改走杏林大橋。
除了進行高集海堤開口改造成公路橋外,廈門島目前已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海底隧道等總計五條聯外公路要道。
簡單介紹
杏林大橋建成通車,建成的第五條跨海進出島通道。從1953年開始,福建省動員「萬人大軍」,拋石入海,終於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入廈門,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廈門繼高集海堤,此後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等相繼建成。
功能用途:跨海公路、鐵路大橋,鷹廈鐵路、福廈鐵路、龍配陸廈鐵路、廈深鐵路的進島通道
建設地點:廈門島高殿至集美 杏林街道
建設長度:全長8.53千米,主橋長7.48千米,跨海橋長5.034千米
建設寬度:橋寬32米,雙向六車道
通行能力:3.38萬輛次/日
建成時間:2008年09月01日
功能介紹
杏林大橋公路橋和鐵路橋平層合建。公路橋橋型採用雙駝峰設計。站在高崎端橋頭遠望橋的另一端,看到橋面呈波浪式起伏。主橋兩端豎曲線抬高,整座橋縱向形成M型,從側面眺望,就像兩座「駝峰」,因此又被稱為駝峰橋。設計單位稱,駝峰橋在海上猶如長龍翻騰,寓意「鷺島龍騰」。
杏林大橋最大的特色在於駝峰處兩側設立的觀景台,市民可停在橋上看風景,這種設計屬全國首創。在觀景平台登高望遠,遠處的同安灣、近處的杏林灣盡收眼底;海滄大橋、海堤、廈門大橋、集美大橋次第延伸,一覽無余。
杏林大橋是省重點工程,是福廈鐵路及公路進出島北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廈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橋起點接杏林側杏前路至瀋海高速,終點接廈門島高崎側高殿二號路及成功大道,全長8.53公里,主線橋長7.48公里,海上橋長5.034公里,引道路基1.050公里,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標准,全橋寬32米,設計行車速度為80公里/小時。
據預測,至2010年,杏林大橋的日交通量將達到33800輛,可有效地分流廈門大橋的車流量,大幅度緩解廈門大橋日趨嚴重的超負荷交通壓力,解決全市十分關注的廈門島進出島交通瓶頸問題,從而把廈門島交通快速路網與島外的國道和高速公路便捷地連接起來,形成廈門市又一條完整的交通主動脈。
杏林大橋公路橋與鐵路橋同步施工;杏林互通由主線橋、匝道、北環高架橋、福廈鐵路及地面5層組成,投資約4.2億元,是目前我省規模最大、層數最多的互通立交橋。
大橋建設工期短、施工協調難度高、施工面狹小、工程地形復雜、高墩施工、工程量大。建設者通過優化施工組織、創新施工工藝等方式,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建設任務。
正在修建的連接杏林大橋和機場段成功大道的隧道為確保鷹廈鐵路安全運營,下穿隧道採用管幕施工法,施工長度達到110米,在國內隧道施工中屬少見。
建設意義
杏林大橋的建成通車,是廈門海灣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步驟,更好適應了廈門島北通道交通量持續增長的需要,打通了福廈鐵路進出廈門島的控制性通道,對進一步發展港區經濟,改善廈門東西海域水質和海洋生態環境,對廈門經濟可持續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廈門杏林大橋具有建設工期短、施工協調難度高、施工面狹小、工程地形復雜、工程量大等特點,項目與已建和在建鐵路頻繁交叉,上跨或下穿鷹廈鐵路既有線及牽出線16次。在不影響鐵路通行的條件下,通過技術創新、優化施工組織、施工工藝和建設管理,圓滿地完成了工程建設。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注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㈡ 廈門海滄大橋介紹

廈門海滄大橋(Haicang Bridge)坐落在廈門西港中部,是從海滄半島通往廈門島的一座東西方向的海峽性公路大橋,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在當時僅次於丹麥)的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代表著20世紀中國建橋水平最高成就。作為廈門出島的第二條通道,海滄大橋連通廈門本島與海滄半島台商投資區。它的建成,象徵著廈門在21世紀初要實現「廈門各區緊密互動」的大城市格局,並由海滄、杏林、集美、同安組成相互關聯的幾個片區,使廈門從一座海島型城市發展成一座海灣型城市。
大橋是由東渡互通立交東引橋、東航道橋、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西航道橋、西引橋、西引道、石塘立交等大型工程組成的雙向六車道公路特大橋梁,全長5926.527米,主跨648米,橋面寬度36.6米,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工程概算總投資28.7億人民幣,於1996年12月18日動土興建,主體工程於1997年6月份正式開工建設,全橋於1999年12月30日順利通車。
除正在進行開口改造的高集海堤外,廈門島目前已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等總計五條聯外過海公路要道。
歷史沿革
1996年12月18日,海滄大橋開工建設。
1999年12月30日,海滄大橋建成通車。
2002年,海滄大橋進行第一次翻修,針對問題是橋面的瀝青推移現象,共翻修9000平方米橋面。
2005年,路橋公司與橋面鋪裝的設計單位對鋼橋面鋪裝技術進行優化,對海滄大橋進行了第二次翻修,主要是將原本光滑的鋼板表面,過渡成粗糙的平面,並採用合適的瀝青鋪設。
2010年12月30日,海滄大橋西引橋正式通車,海滄生活區與廈門本島的距離縮短大約6公里。
2013年06月25日至2013年08月25日,海滄大橋啟動自建成以來,第三次是歷史規模最大的一次翻修。為保障海滄大橋橋面良好路況和鋼箱梁結構的安全,廈門市政府決定對海滄大橋橋面鋪裝層進行全面維修。
建築結構
海滄大橋是我國第四座大跨徑鋼箱梁懸索橋,是我國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吊鋼箱梁懸索橋,懸吊結構在國內首次採用不設豎向塔支座的全漂浮連續結構,為世界上第二座採用此種結構的大型懸索橋。
位於廈門市西港中部,西起海滄開發區馬青公路,跨越廈門西海域並穿過火燒嶼後接廈門本島仙岳路,是廈門島的第二條對外通道。工程全長6419m,由石塘立交、西引道、西引橋、西航道橋、東航道橋、東引橋、東渡互通立交東引道及附屬工程等組成,東航道橋為懸索主橋,長1108米 主跨648米。海滄大橋為雙向六車道加緊急停車帶的高等級公路特大橋梁,兼具城市橋梁功能。海滄大橋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
大橋為三跨連續全飄浮鋼箱梁懸索橋,全長約6000米,主橋3140米主跨648米。鋼箱梁全長1108米。鋼箱梁寬(即橋面寬)36.6米,高3米。分11類94節拼接而成,其中標准箱長12米,重157.5噸,最輕的127.4噸,最重的206.6噸。大橋有140米高的雙塔,上架兩根主纜,主纜由99股1萬多根鋼線組成的,由吊桿把主纜和鋼箱梁拉住,鋼箱梁與海面凈高55米,5萬噸巨輪可自由通航。
海堤修建前,廈門是懸於海上的孤島,交通極度不便。據當時主政福建的葉飛回憶,陳嘉庚先生多次提出建議,要在廈門與集美間建座海堤,以把廈門與大陸連接起來。
從1953年開始,廈門市動員「萬人大軍」,拋石入海,終於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廈門繼集杏海堤、高集海堤 後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等相繼建成,方便了廈門的交通。用這種技術建造大橋,世界上屬第二座,亞洲是第一座。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海滄大橋」橋名,光彩奪目。大橋凌空飛架,俊美飄逸,銀灰色的橋身,與藍天、碧海、紅花、綠樹融為一體 宛如一道飛虹,又似一條銀龍,架在廈門西海上,成為廈門再騰飛的翅膀。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注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