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廈門名字的由來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人稱廈門島為鷺島,廈鼓海峽又稱為鷺江。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州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
廈門市的行政建制始於宋朝,屬泉州府同安縣。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遷開始在島上築城寨,置衛所,城名「廈門」意寓「祖國大廈之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
(1)廈門島外姓陳的是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
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
元朝,屬泉州路。
明朝,實行里都圖制,廈門為嘉禾里,下設四個都,每個都下轄兩個圖。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寧衛的中、左兩個千戶所移駐嘉禾嶼,並築廈門城,此後遂以中左所作為廈門島的代稱。
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所轄境域包括廈門島、鼓浪嶼、浯洲(大金門)、烈嶼(小金門)等島嶼。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攻佔思明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移駐廈門,翌年設立台廈兵備道(雍正五年(1727年)改為台灣道),管理台灣、廈門兩地政務。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駐廈門。
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興泉道移駐廈門,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興泉永道,管轄興化府(今莆田)、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廈門成為福建東南沿海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廈門成為《南京條約》中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興泉道道署駐地(興化府府城圖中有興泉道道台駐地)
興泉道道署駐地(興化府府城圖中有興泉道道台駐地)
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廈門正式開埠。
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廈門鼓浪嶼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嶼成為「萬國租界」。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興泉永道改名為南路道,轄區不變,後增轄金門縣,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廈門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
1949年09月,同安縣、廈門市分別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福建省轄市。
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
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
1958年0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
1958年0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
1958年08月,金門炮戰爆發,廈門為主戰場之一。
1966年0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
1970年0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
1973年06月,同安縣再歸廈門市。
1978年09月,設杏林區。
1979年0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戰正式劃上句號。
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更名集美區。
1994年02月,國務院批准廈門市行政級別升格為副省級。
1997年05月,同安改縣為區。至此,廈門市轄思明區、開元區、杏林區、湖裡區、集美區、同安區6個區。
1996年11月,同安撤縣改區,
1997年05月,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政府正式掛牌。
2003年05月,經國務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關於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同意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其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設立翔安區。行政區調整後,廈門市下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至2016年12月底不變。
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廈門片區共43.78平方公里。
⑵ 用幾句話簡單介紹一下廈門的歷史
廈門有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這里寸草
不生,荒無人煙,一群白鷺南歸飛到這里,停在岸邊歇息,
領頭的大白鷺,發現水裡魚蝦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
既沒有毒蛇猛獸的威脅,也不見獵人弓箭的騷擾,於是它
鼓上了這個小島,便率領這群白鷺定居下來。白鷺們也隨
之著手打扮自己的家園。一些白鷺用嘴啄利爪挖,費了九
牛二虎之力開鑿了許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嘩嘩地流淌下來;
另一些白鷺,則從大陸上銜來各種花籽、草籽,播撒在島
上,島上便百花齊放,綠草蔥蔥。山明水秀,花團錦簇引
來許多鳥兒築巢;蜜蜂、蝴蝶也來採集花粉,頓時小島變
得熱鬧非凡,五彩繽紛。
此番景象使盤踞在東海底下的蛇王異常嫉妒,它想霸
占這白鷺建設的美麗小島,於是率領蛇妖興風作浪,瞬間
島上飛砂走石,天昏地暗。
白鷺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與蛇妖展開殊死搏鬥。領
頭的大鷺重創了蛇王,趕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傷,
躺在血泊之中。後來,在大鷺灑過鮮血的那一片土地上,
長出一棵挺拔的大樹,那樹的葉子,象大鷺一樣張開;那
樹開的花,象大鷺的鮮血一樣火紅。這種樹木,人們稱為
鳳凰木;這種花,人們稱為鳳凰花。
趕走蛇妖之後,白鷺們安心地嬉戲於樹林、海水、沙
灘之間,做這個美麗小島的主人。廈門島最早稱為「鷺島」
是由這個傳說而來的。這個源於民間的故事寄託了人們對
廈門的熱愛和對建設廈門,保衛廈門事跡的懷念。
廈門古名鷺島,它的真正由來其實是人們第一次登上
小島,看見白鷺長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於是冠之以「鷺
島」。白鷺屬涉禽類鷺科,又名鷺鷥,嘴長腳長,頸也長,
全身羽毛純白,頭後還垂著長長的白冠毛,毿長如絲;背
部有白色疏鬆的鬢毛和尾翼,形態瀟灑,逗人喜愛。本世
紀20年代以前,廈門山野樹林,到處有白鷺棲息,三五成
群,飛翔於田間海上。後來因城市興建,生態的變化,白
鷺慢慢減少,瀕於絕跡。這幾年經過環境綜合治理,白鷺
又回到島上。由於白鷺是廈門的象徵,因此廈門的許多地
名含有「鷺」字,許多招牌,店名都喜歡用「鷺」字命名,
乃至於廈門的人名也常常取「鷺」字。今天,白鷺又成為
廈門的市鳥。
究竟什麼時候,島上有人類的存在呢?1931年,廈門
大學林惠祥教授在廈門港蜂巢山發現一件長方形薄邊石錛,
第三年,他又在廈門港東邊社發現第二件類似石錛。這兩
件石錛,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採集食物和狩獵的工具。1952
年,林惠祥又在廈大發現三件表面印有「V」 字紋和雲紋
的印紋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還可以看到指紋痕跡,
這是手工制陶留下來的。1953~1955年,其他地方還發現
多件石器、陶片。1980年11月,在湖裡區象嶼海濱,發現
一件石制箭頭,長6?2公分,磨得非常精緻,經鑒定,是
新石器時代後期的遺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當時的人們
以此來狩獵。這些實物證明,大約二、三千年前,廈門島
及其周圍是我國南方族群祖先——閩越族人活動比較早的
地方。
閩越族人的體質和風俗習慣,和漢族不同,他們身材
較矮,面短,須發少,鼻形廣,眼睛圓大,有雙重眼瞼,
且「斷發紋嶴」。習慣於水上生活,善於在海上作戰。閩
越人用勤勞的雙手,為開發廈門立下第一功。
不過,有文獻可查考的廈門歷史,卻是從唐朝開始,
南普陀的一副對聯反映了這一事實。
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
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
這說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樣,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據史料記載,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來到廈門定
居並大力開發建設。薛姓住在洪濟山的西北,陳姓住在南
面金榜山下,時有「南陳北薛」之稱。北薛指薛令之,字
珍君,原來住在福建長溪,也就是現在的福安。他在唐朝
神龍二年(公元 706年)中進士,是第一位以詩文登第的福
建人。開元年間,薛令之遷升為右補闕兼太子侍讀,與賀
知章一起教授東宮太子讀書,當了太子李亨的師傅。薛令
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揮筆在牆壁上寫道:
朝旭上團團,照見先生盤;
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
唐玄宗看到詩後,非常不高興,也拿筆在壁上題詩:
啄木嘴距長,鳳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
說不定哪天無事生非,怪罪下來,豈不一命嗚呼。於是他
就借口生病,辭去了官職,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
並從長溪移居鷺島(廈門島),過著清閑自在的生活。他的
後裔在此繁衍,人數眾多,成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
座山,叫「薛嶺」,嶺的濱海一帶就叫「薛浦」。薛令之
死後,葬在島上下張村。
「南陳」的陳姓也差不多唐開元時在廈門島定居繁衍,
據史料記載,唐京兆萬年縣人陳邑,任太傅時得罪了當時
的奸相李林甫,開元二十四年被貶謫到福建漳泉一帶,他
的後裔有的就遷到廈門島來。廈門島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陳
氏古墓就是明證。在烏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
著作郎陳儔墓」。陳儔是陳邑的孫子。禾山鎮的一棵大榕
樹下,豎著兩塊石碑,分別刻「大唐賜進士出身陳公封塋」
、「唐上柱國陳公塋」,這座墓是陳儔曾孫陳喜的。西林
觀音山還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場老陳先生塋」,它是
陳黯的墓。陳黯是唐代會昌至成通年間居住在廈門島的名
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陳喜的曾孫,10歲會寫詩,13歲
便帶著詩作晉見清源(泉州)牧。清源牧見他滿臉麻花,便
打掃趣他「薄才而花貌」,並要他以此為題寫一首詩,陳
黯不愧才華出眾,應聲成詩道:
玳瑁應難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滿臉為裝花。
陳黯雖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閩南一帶頗有影響,但是屢次
應試都落第,因此自稱「場老」,意思是在考場上屢進屢
出,已是老先生了。後來他隱居在金榜山,讀書垂釣,置
功名利祿於九霄雲外。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別名「場老山」;
他垂釣的地方叫「金榜釣磯」。陳黯著作有《裨政書》,
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職期間,為其編次並寫詩憑吊陳黯,有
陳場老子讀書處,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猶昨日,鶯啼花落幾春風
之句。
這些名士帶領他們家族定居廈門島,成為廈門的先期
居民,他們披荊斬棘,勤勞開墾,邊耕邊讀。
根據歷次地方誌書記載,距今約1000年的宋朝太平興
國年間,禾山一帶出產一種水稻良種,「一莖數穗」,人
們感到非常驚奇,於是鷺島又被稱為「嘉禾嶼」——五穀
豐登的島嶼。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許氏故陳夫人墓誌》,
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廈門已稱為「嘉禾里」,可
見「嘉禾」之名非始於宋而是始於唐朝。到了宋代「嘉禾
里」歸同安縣管轄,從宋代開始,廈門的發展速度加快,
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輿地紀勝》中記載嘉禾嶼的
居民有千餘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計算,也有五六千
人。人口的增加勢必使村落數目增加,當時村落就有曾厝
銨、塔頭、東沃(頂活仔)、蓮坂、毫灶(文灶)、吳倉
(梧村)、烏石浦、埭頭、呂厝、店前(殿前)、鍾宅、
竹坑(湖裡)、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餘
還有福山社、懷德社、附寨社、鳳前後社。從宋朝開始,
廈門島交通也逐漸發達,五通、東渡、土地公祖附近(開
元路)都建有碼頭。五通的古碼頭遺址,至今猶存。民間
還流傳著「聖跡」、「聖泉」、「金帶水」等傳說,記述
南宋末年張世傑、陸秀夫帶著南宋末帝趙 、趙〓逃難,
經廈門的故事。廈門在宋代文化上也繼承了唐以來的風氣,
僅考中進士的,就有林裴、陳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
夢純和杜盂肅等人。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夢
純是舜庸的兒子,一門三進士,傳為美談。朱熹來到廈門,
聽到這個故事,在金榜山陳黯讀書處,寫下「應喜斯文今
不泯」,以抒文風不衰之慨。
源於網路分享。。。
⑶ 廈門哪個地方姓陳的比較多,要具體的地址
哪邊都有姓陳的,在整個廈門乃至福建和台灣,陳都是第一大姓,其次是林。
所以有陳林半天下之說。
在廈門島外市郊農村地區陳姓會比較多。
島內多外來人口,姓氏比較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