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廈門到汕頭高鐵通過哪裡
從廈門到汕頭,目前並沒有直達的高鐵線路,乘客需要在潮汕站進行中轉。具體行駛路徑是從廈門出發,首先經過漳州市,然後進入潮州市。到達潮汕站後,需要下車進行短暫的中轉。
在中轉完成後,乘客可以再次登上通過廈深鐵路汕頭聯絡線直達汕頭站的列車。這條線路的設置使得乘客能夠便捷地從廈門到達汕頭,行程更加順暢。
從廈門到潮汕站的行駛距離大約為200公里,耗時約2小時。而從潮汕站到汕頭站的距離則為30公里,耗時約30分鍾。整體而言,整個行程大約需要3個半小時左右,為乘客提供了較為舒適的旅行體驗。
需要注意的是,廈深鐵路汕頭聯絡線是這條路徑的關鍵部分,它連接了潮汕站和汕頭站,使得兩地之間的交通更加便捷。這條線路的開通,大大縮短了廈門與汕頭之間的時空距離,為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
通過潮汕站進行中轉,不僅方便了乘客的出行,也為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隨著高鐵網路的不斷完善,未來廈門到汕頭之間的交通將更加便捷,兩地之間的聯系也將更加緊密。
⑵ 廈門四橋一隧是哪些橋
廈門四橋一隧是指廈門的四個橋梁和一條隧道,分別是:
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以及翔安隧道。
廈門大橋
廈門大橋是廈門市的第一座大型橋梁,連接廈門島與大陸。它不僅是交通要道,也是廈門的地標之一。廈門大橋的建設極大地促進了廈門的經濟發展。
海滄大橋
海滄大橋是一座現代化的懸索橋,位於廈門島通往海滄區的交通線上。它的建成使得廈門島與海滄區的交通更加便捷,對海滄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集美大橋
集美大橋是連接集美區與廈門島的主要通道,位於集美區的高集海堤上。這座橋梁不僅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也是集美區的重要地標。
杏林大橋
杏林大橋連接廈門島與集美區,是廈門市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它的建成極大地緩解了集美地區的交通壓力,促進了區域的經濟發展。
翔安隧道
翔安隧道是廈門市的一條重要隧道,連接廈門島與翔安區。作為一條現代化的海底隧道,翔安隧道極大地縮短了廈門島與翔安區的距離,提高了交通效率,對廈門市的交通布局和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便是廈門四橋一隧的具體指代,這些橋梁和隧道的建設極大地促進了廈門市的發展和繁榮,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是廈門市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⑶ 縱橫60公里 廈門七條快速公交線暢通島內外
2008年8月31日,廈門BRT(快速公交系統)正式通車運營。十多年來,BRT作為跨島發展的動力泵,為廈門這個激情跳躍的“心臟”輸送著源源不絕的動力。廈門的美,不僅美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更美在空中快速交通的高效便捷。
“目前BRT以全市6%的公交運力承擔了15%的客運量,充分展現了其大客流、大容量、高效率的中長距離干線的疏運功能。”廈門公交集團快速公交運營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陳淑真介紹說,廈門BRT致力於提供高品質高效率的出行服務,助推更高水平建設“兩高兩化”城市。
快
島內全程高架 擁有專用路權
BRT的發展破解了民生難題,便利了市民出行。
跨島發展戰略提出後,廈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流、車流、物流、機動車保有量及駕駛人員數量快速增長,不僅考驗著每一個出行的市民,更考驗著一個城市對道路通行和環境指數的承受力。
城市發展需要交通,城市交通需要發展。如何讓公交在緩解城市擁堵中真正發揮作用,讓城市出行更順暢、更便捷?在這種背景下,BRT作為一種快速安全、舒適便捷、造價相對低廉的公交方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突破口。
2007年9月,BRT正式開工建設。僅僅用了11個月,2008年8月,空中快速公交橫空出世,BRT一期工程3條線路順利投入運營,覆蓋思明、湖裡、集美和同安4個行政區域。
由於在島內採用全程高架形式,擁有專用路權的BRT,以快速、准時和安全運行等優勢,開通後不久便受到了廣大市民的青睞。有數據顯示,2008年底,BRT日均客流量就從運營之初的2.5萬人次躍升至24萬人次,半年增長近10倍。
為了滿足市民的需求,BRT的線路不斷拓展、車輛不斷增加。14年間,廈門BRT陸續增加了快5、快6路,還增加了快8、快9路2條高峰線路。如今,7條BRT線路以全市6%的公交運力承擔了15%的客運量。
利
形成島內外一小時出行圈
BRT的發展拉近了空間距離,縮短了出行時間。
從小在同安長大的盧女士回憶,在BRT開通前,從同安來一趟廈門島內,可謂是“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
“當時雖然有到島內的直達線路,但是公交容易受到路況影響,高峰期准點率、運行效率不高。”盧女士說,“快2路延伸到同安樞紐站後,從同安乘坐BRT到島內,不到1個小時。BRT有專用車道,不堵車,而且車速、車內環境也比普通公交車快許多、好許多。”
BRT駕駛員蘇阿妹是快2路第一批駕駛員。她回憶說,因為BRT車輛的速度快,同安居民進出島更加便捷了。她說,無論是她當初駕駛的快2路,還是現在駕駛的快5路,都十分受同安居民喜愛,一到節假日或上下班高峰期,上上下下的乘客絡繹不絕。“因為BRT的運營速度和准點率,也讓不少工作在島內的市民,選擇搬到BRT沿線站點附近居住。”
BRT不僅減少了市民進出島的出行時間,還縮短了島內與島外的時空距離。“BRT一通,連接廈門島內外。”住在島外、工作在島內的一小時出行圈開始形成,城市的框架拓展了,跨島發展的進程向縱深推進。
拓
樞紐站投用 重塑城市空間結構
BRT的發展拓寬了城市框架,提升了發展水平。
2010年6月,快2路從西柯延伸至同安樞紐站,大大縮短了從廈門島內到同安老城區的時間;2011年11月,快1路的終點站從原來的華僑大學站遷入了廈門北站;2015年開通前埔直達島外快線,前往同安的快5路、前往集美的快6路。
線路在拓展,場站也在提升。2018年10月,BRT高崎樞紐站正式投用,成為BRT樞紐節點,形成多條交通環線,提升運營能力;同年12月,BRT同安樞紐站正式啟用,與之前地面的臨時站點相比,直接連接BRT高架橋,完善快速公交系統,提升同安城區交通保障水平。
BRT公交線網的逐步成型,不僅全面增強城市承載力,重塑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地理,也為城市功能品質提升注入新活力。
地鐵開通以來,BRT線網逐漸融入地鐵線網。“BRT的定位介於地鐵跟公交之間,地鐵是大運量,BRT是中運量,公交是小運量。”陳淑真說,三者的有效融合,讓市民出行方式有了更多選擇,出行更加便捷。
2019年,BRT文灶站成為首個與地鐵1號線無縫對接的BRT站點。目前,文灶站、火車站、蔡塘站、雙十中學站等4個BRT站點,均可與地鐵站實現無縫對接。
智
智能輔助駕駛 降低駕駛員工作強度
BRT的發展創新了公交運營模式,實現了智能輔助駕駛。
2018年9月,廈門面向5G的車聯網BRT示範應用項目正式發布,廈門成為全國首個面向5G的商用級智能網聯應用城市。
如今,平峰期時,純電動BRT車輛基本實現“人機共駕”——駕駛員坐在駕駛位,雙手僅需操縱方向盤,車速由系統下發,車輛平穩前行;行駛過程中,車輛會智能加減速,並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
這便是在BRT上投入應用的5G智能網聯車路協同項目,車與車、車與路、車與站台等之間形成一個物聯網系統,達到“人機共駕”狀態。
“廈門BRT具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封閉路權,是建設5G智能網聯應用項目的最優示範場景。”廈門公交集團經營管理部經理張清輝表示,在5G智能網聯車路協同項目中,BRT車輛通過接收雲端調度中心的指令,自主規劃車輛運行速度,實現穩定加減速、平穩運行,提高乘客乘車舒適性的同時,減輕駕駛員駕駛強度。
【大事記】
●2006年 廈門市 決策建設廈門快速公交系統(BRT)
●2007年9月25日BRT一期建設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2008年8月31日快1路、快2路、快3路正式通車運營
●2010年6月22日快2路延伸至同安樞紐站
●2011年11月12日快1路延伸至廈門北站
●2015年到2016年快5路、快6路先後開通運營
●2018年到2019年快8路、快9路高峰線開通運營
【項目點擊】
●全國十佳:2012年,廈門BRT被國家交通部評為“全國城市公共交通十佳優質服務線路”。
●60公里:截至目前,7條BRT線路總營運里程60公里,投入車輛259台,日均客運量約21.1萬人次,以全市6%的公交運力承擔了15%的客運量。
●三個“全國第一”:第一個多種形式組合的BRT,將高架橋車道與地面車道、隧道與橋梁、快速公交與普通公交有機組合;第一個架設高架橋的BRT,島內段採用全程高架橋形式,擁有專用路權,保障行車通暢,解決混行難題;第一個一次成網的BRT,3條BRT線同時開通運營,開通即成BRT公交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