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跳舞綵帶哪裡有賣
擴展閱讀
杭州戴陳弄學區屬於哪裡 2025-04-16 16:24:20
不了深圳市什麼 2025-04-16 16:23:53

廈門跳舞綵帶哪裡有賣

發布時間: 2025-04-10 04:52:49

Ⅰ 廈門大致有哪些習俗和風俗。

廈門習俗 更新時間:2006-6-20 11:17:57 中華民族崇尚紅色,廈門人也一樣以紅色象徵幸福、吉祥。門聯、請帖都用紅紙;饋贈禮品也要在包裝紙上放張紅紙條;迎娶的車輛,要掛紅綵帶;喜幛、壽屏要用紅綢緞製作。喪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樓房的,還要在大門口掛塊紅布。而黑、白、藍等色調,則被視作端重、衰思的象徵。 栽種花草,是廈門人的一種愛好。不但自家有盆栽,還喜歡到市面買各種鮮花用清水養起來擺放客廳、卧室。人們還常用新鮮花卉編扎花籃、花屏和龍、鳳、燈等造型,用作喜慶場面的陳設。 民間的一些忌諱和應注意的禮節性習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用掃帚打人,挨打者被認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是掃地,被人認為是逐客,有失禮儀; 婚慶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湯匙等餐具最為犯忌,被視為不吉祥的徵兆; 與親友進餐時,筷子不要插在飯上,因祭祀時往往在飯上插香。這是對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時,最忌諱擺六盤菜,因為依清朝舊例,死囚臨刑前才食以六盤菜餚; 在嬰兒面前不要談猴,認為談猴會招致嬰兒多病難養;也不要誇嬰兒肥胖,要說「好看」、「好養」。 以上忌諱,有些至今還在沿用,但多數已不再拘泥了。

Ⅱ 廈門的民俗文化

http://ke..com/view/7614.htm#15
歌 仔 戲

是流行於閩南、台灣和南洋華人聚居地的戲曲劇種,它的曲調來自民間,唱詞通俗易懂,故為群眾喜聞樂見。

公元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閩南民間藝術流行台灣,其中用閩南方言演唱的錦歌,頗為台灣民眾喜愛。他們自發組織演唱錦歌的「樂社」和「歌仔陣」。清代,在台灣有人以錦歌為基礎,揉合車鼓、採茶產生了表演程式比較簡單的「採茶戲」。至清末,這些民間表演藝術,又吸收了亂彈的鑼鼓科白,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歌仔戲」,又因其多在廣場上演出,故又稱「落地掃」。近代,歌仔戲向四平戲、京劇學習借鑒,有了較完整的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式,逐步豐富劇目,從廣場走向舞台成為台灣劇壇的主要劇種。

1928年,台灣「三樂軒」歌仔戲班回龍海白礁慈濟宮祭祖進香,途經廈門,上演歌仔戲。由於語言相同,曲調相似,劇中唱、白全能聽懂唱腔旋律和語調緊密結合,悅耳動聽。因此,一時風靡廈門。此後,每年都有台灣劇團來演出,歌仔戲也隨之流行於閩南。廈門、漳州、泉州等地相繼成立許多歌仔戲班,隨著閩 南人民僑居南洋各地,歌仔戲又流傳到南洋。

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包括《七字調》、《哭詞》、《雜念調》唱腔道白則是以廈門、漳州方言合成的台灣腔。唱詞視情節而定,可 長可短。

歌仔戲樂器和其他戲曲一樣,分文場戲和武場戲,武場戲的樂器同京劇相似,有通鼓、豎權、板鼓、木魚、小鈸、大鈸、大鑼、小鑼、銅鈴,還加上小叫、柳盞等。文場戲樂器,早期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台灣笛為主,後來又採用二胡、洞蕭、鴨母笛、嗩吶;近年又有以琵琶、大嗩吶及西洋樂器參與伴奏的。

歌仔戲的代表劇目有《三家福》、《安安認母》、《加令記》、《火燒樓》等,此外,還創作了不少新劇目。

中秋節搏狀元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花紅月圓,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加倍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許多旅居海外的鄉親以及港、澳台同胞,屆時都紛紛踏上歸途,與家人好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暢敘別後情誼。廈門一帶除了全國共有的賞月,吃月餅以外,還有一種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最為吸引人。

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台灣,鄭成功的士兵來自福建、廣東各地,到中秋節前後,士兵們更加思念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寬慰士兵離鄉背井、思親想家之念,激勵士兵先國後家,克敵制勝的鬥志,便與兵部衙經過一番籌謀,巧設「中秋會餅」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

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隱含七九六十三之數,因為三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會餅設狀元一個,直徑約6寸,宛似一輪明月,餅上印有「媒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對堂兩個,直徑4寸左右;三紅四個,直徑2至3寸;四進八個,直徑1寸半左右;二舉十六個,直徑約1寸;一秀三十二個,直徑半寸有餘,它們分別代表文、武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博狀元」的工具很簡單,只需六個骰子和一隻碗,每人輪流擲股子,根據投到碗里的股子的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如果六骰相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

由於搏狀元,寓教於樂,活潑有趣,所以鄭成功親自批准,從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前後六夜,軍中按單雙口分批輪流賞月搏 餅。

這種中秋節玩會餅搏狀元的習俗,三百多年來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有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大量生產會餅上市供應,有餡餅,廣東餅、餅乾式或三者綜合。近年來,包裝越發精美,成為送禮佳品。

http://www.welao.com/18/index9.htm
另外一個
【兒童飲食的禁忌】
廈門兒童飲食的禁忌似乎比大人還要多一些,這或許是因為對孩子的希望更多,寄望更大,才帶來更多的禁忌。
廈門俗話"吃飯皇帝大",因此禁忌在吃飯時打罵孩子。這一民俗使孩子安心吃飯,不致消化不良,也使父母安心吃飯,合家歡樂。
小孩吃飯時雖可免去父母的打罵,但許多食物卻是被禁忌而不準吃的。吃雞時,雞腳、雞翅膀、雞腸子,小孩不能吃。據說小孩吃了雞腳,將來手會發抖,寫不好字,而已手指會如雞爪一樣抓破書 。同時,廈門人吃雞時本來就有一奇怪的說法,認為吃雞腳和雞翅要兩支一起吃,若家裡兩個人各吃一支,那就會互相打起架來。大約是看見雞相互攻擊時都用腳和翅當武器而引起的聯想吧 。但為什麼變成分吃一隻雞的兩只腳或兩個翅膀會導致互相打架,實在令人費解。也許,這只不過是哪位對雞翅和雞腳特別嗜好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與自己爭食所發明的?
雞腸則因其彎彎扭扭纏在一起,使大人們因害怕自己的孩子纏哭不休,而禁止小孩吃。
豬蹄同樣也與孩子無緣。因為豬蹄是用來走路的,小孩若吃了,將來長大,婚事就有走掉的可能。這種說法當然是極為可笑的 。推測只是小孩啃豬蹄總是吃不幹凈,人人難逃暴珍天物之咎,乾脆就不讓孩子吃算了。
魚卵也是不準孩子吃的,據說吃了將來就不會計算 。這大約是因為一塊魚卵包含千萬粒小卵,在無從算起的情況下,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不數為宜,進而引為不吃為宜。

【蓋屋禁忌】
舊時的大厝建造之時,禁忌很多。要先蓋內後蓋外,忌先蓋外後蓋內。房間一定要單數,不能雙數。前邊的房子一定要比後邊的低。屋脊上要安放碗、缽或土偶,據說可以壓邪 。住宅的門口忌諱對沖著路口巷口,據說容易招來鬼魅。若無法變動,那就要在大門口高懸"八卦鏡",或在門旁立"石敢當"。不過最大的忌諱當是被人暗中埋下崇物 。祟物可以是各種各樣,甚至在廁所灰漿未乾時按上一個手掌印.據說也會今主人家不得安寧 。能安放祟物的當然主要是工匠師傅,因此,蓋房時對師傅是極為恭謙尊重的。
房屋的坐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忌朝北和朝東。尤其是店鋪,廈門的俗語:"朝南,賺錢一世人(一輩子);朝東,剝空空;朝北,蝕本又脫殼;朝西,賺錢沒人知 。"有這么幾句,可知朝向之重要了。

【忌滿斟茶酒】
"七分茶、八分酒"是廈門民間的一句俗語,謂斟酒斟茶不可斟滿,讓客人不好端,溢出了酒水茶水,不但浪費,也總會燙著客人的手或撤潑到衣服上,令人尷尬 。因此,斟酒斟茶以七八分為宜,太多或太少都會被認為不識禮數。

【忌留碗底】
民以食為天",而作為閩南人主食的大米,更被十分珍惜,乃至敬重。糟踏糧食,被視為暴珍天物,不但父母兄弟,連鄰居路人都會加以遣責。因此,小孩如果吃飯時不將碗底的飯吃十凈,大人便要督促他,並警告說,留碗底會娶"貓某",嫁"貓丈夫"。即是說將來討的老婆或嫁的丈夫一定會是麻臉 。這當然是騙孩子的話,但其用心卻是教育兒童自幼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不僅小孩,大人也是如此。倘若去作客吃飯留碗底,那一定會被斥為"歹樣"。
但在作客時,對於每一道菜看卻是要留碗底,不能把菜吃得精光 。這不但因為吃光會使人產生是否菜太少的疑問,而且因為舊時廈門習慣,男人上桌,女人下廚,廚房裡的人還等著這些剩菜吃呢。

【忌將核子插在飯碗中央】
由於將筷子插在飯碗中央,同喪俗"拜腳尾飯"時白飯中間插一雙筷子的情形一樣,因而是非常忌諱的 。小孩子這么做,一定會招來大人的喝斤,而如果客人這么做,則一定會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快。

【忌吃飯時以筷子敲碗】
廈門人認為,只有乞丐才敲著空碗,挨家挨戶乞討。因此,小孩子如果在吃飯時或開飯前以筷敲碗,作父母的就一定會嚴加喝斥 。大人就更不必說了,一時興起,敲碗作樂,總要惹起老人的不快。
講究一點的人家,拿筷子甚至不允許執筷頭或筷尾,必須恰在適中 。據說,著執筷頭(底部)吃飯,將來婚嫁對象就在近鄰;而若執筷尾(頂部),則對象遠在天邊。
另外,端碗的手勢也有講究,大拇指一定要擱在碗沿,若是五個手指都托在碗底,也是要被斥為"乞丐相"。

【忌進餐中收拾碗筷殘渣】
舊時廈門民間宴客,不是像現在一道菜吃完再上另一道菜,而是一道緊接著一道上,把桌子擺得滿滿盪盪,那才算熱烈豐盛。而每個人吃剩的雞鴨魚骨頭等,也必須棄在自己面前的桌上 。當客人尚未起身離席,如果去打掃他面前的殘渣骨頭,那無異於趕客離席,更不用說把他的碗筷收起了。如果只收拾自己的,則又好像是催促未吃飽的其他人 。因此,一直到現在,許多人家仍然忌諱在進餐中收拾碗筷殘渣。但是有些餐館,客人還未起立付賬,服務員就忙不送過來一股腦兒將碗筷收走,有的還要弄出很大的聲響 。即使再好的美食,此時也會反胃。

【忌辦喜事煮鹹粥】
鹹粥本是廈門人所喜愛的,好吃又省事。辦喪事的時候,孝男孝女只負責哭泣,幫忙的人很多,三餐又無法正常,往往煮鹹粥來招待,無形中鹹粥便成為喪事必備的項目之一 。現今大生里火葬場也有專門煮鹹粥來供應守靈的人。這樣一來,辦喜事時,當然就視鹹粥為大忌了。

【忌補冬時吃蘿卜、白菜】
廈門人極重食補,尤其在秋冬之際,總要吃些壯氣養神補血益腎的食物。這些食物自然是以熱性為主,如鰻、雞等。同時,還要加上參茸等中葯補劑,也都是熱性 。而蘿卜、白菜被認為是冷性食物,吃了當然會使這些補品的功效大打折扣。

【忌食物相剋中毒】
廈門民間有許多關於同時吃某兩樣食物相剋中毒的傳說,有的甚至還有人物故事,那些人物還有姓名有地址,不由你不信。傳說最多的是,酒和柿子不能一起吃,牛肉和橄欖不能一起吃,生蛇和紅糖不能一起吃,南瓜和蝦不能一起吃,番薯和石榴不能一起吃,鱔魚和紅棗不能一起吃,莧萊和鱉不能一起吃等等,大約有四五十種 。其中恐怕有真有假,並不太可靠,也未聽說科學家們曾加以化驗論證。但世人"小心不蝕本",有誰願以命相試?至今依然禁忌。

【忌孕婦吃薑吃蟹吃兔】
據說孕婦吃薑,嬰兒會生出十一支手指頭來;如果吃蟹,嬰兒會喜抓撓他人;如果吃兔子,生子會缺唇。這大約是由於姜尾多歧如指,螃蟹多腳橫走,而兔子則豁唇所引起的聯想 。只是雞照吃,卻不怕孩子生出來頭上長雞冠;魚照吃,也不怕孩子生出來沒有手腳。

【忌蒸?時有人在一旁說話】
過年過節蒸發?,忌諱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點點,大聲說話或猜測發與不發。如果萬一不發,那就一定要遷怒於這些人;即使發了,也要怪說發得不夠 。如果是發得很好,那就慶幸剛才及時地趕走了這些"幫敗鬼"。

【忌祝壽時用筷子夾斷線面】
老人作壽都要吃面條或線面。當這一盤壽面上來時,大家就要一起舉筷,夾起面條或線面,一邊嘴裡還要念"給某某抽壽了"。這面條越抽越長,那主人才越高興 。如果此時哪位用筷子去夾斷面條,不但敗興,而且也大不知趣了。

【忌反穿衣】
廈門舊時喪葬中有"接外客"和"套衫"之俗。所謂"接外客",也稱"接外家",即家中女眷去世,人殮前必須迎接女眷娘家的舅舅前來審視 。這時,喪家預先放置一桌於門口,桌圍需反面而結,桌上排燭台、香爐,但均不燃,專候女眷娘家之人。所謂"套衫",即替死者套上"壽衣"。"壽衣"有三層、五層、七層不等,必須先反穿在孝男身上,再脫下穿在死者身上 。由於有這些緣故,反穿衣,形同當孝男,是大不吉利的事。

【忌衣服晾乾後未擺好就直接穿著】
曬衣晾衣有許多禁忌。比如夜間露天不可曬衣服,恐沖犯夜遊神煞;竹尾不能晾衣服。因像喪事所舉的旗幡;禁將女人的裙褲晾曬在行走之處,忌男人從晾曬的女裙褲下經過 。若衣服曬干,則必須先從竹竿上收下摺疊妥當,然後才可抖開來穿上,否則就不吉利。這當然都是些無稽之談,只是要化解人們不祥的聯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
過去有一種巫術,做個小人,穿上衣服,寫上仇人的名字,然後用針刺在小人的心窩或頭上。據說這樣一來,仇人就會得病死亡。因此若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不僅穿針引線不便,失手有刺戳之虞,而且令人聯想到這種巫術,心裡總是有些發毛 。所以,縫補衣服是一定要脫下來的。

【忌在庭院植香蕉】
這主要是由於香蕉無籽,無籽即"無子",因此廈門人家的庭院是絕不種香蕉的。

【忌用字紙漆屁股】
字紙即寫著或印著字的紙。舊時廈門人相當注重教育,兒孫好壞,首先看他讀書如何。尊師重教,乃引申到對書、對字紙的敬重。如果將這令人敬重的字紙拿來擦屁股,簡直是糟踏文明禮數 。這一禁忌雖然同樣是牽強附會的臆想,卻應該說是挺好的風俗。

【忌養白蹄或白尾貓】
在廈門話里"白腳蹄"是專指"幫敗鬼"、"掃帚星",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如果是帶來好運氣的人,則稱之為"好腳蹄"。因此養白蹄的貓,等於是給自己招致厄運,是非常忌諱的 。白尾貓卻是因"白"總讓人想起喪事。白尾,便是沒有好結尾,不得善終。因此,不獨白尾貓,所有白尾巴的家畜都十分忌諱 。不過如果全身都是白的倒問題不大。

【忌鳥糞落在人頭上】
鳥飛空中,或歇枝頭,人從其下過,偏偏有鳥糞不偏不倚落在頭上,那實在是非常倒霉的事。人當然會聯想自己一定有什麼壞運氣了。因此若遭此不幸,必須趕快改運消災 。改運的辦法就是吃一碗豬腳線面消災 。所以運氣雖然不好,卻可大快朵頤,可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以致有些小孩反而期盼"鳥糞運",總在大樹下留連忘返。

【忌亂送禮物】
廈門人待人熱情,好客誠摯,朋友往來之間自然彼此會有饋贈 。但是廈門人對禮物卻是有許多的忌諱,如果亂送禮,不但一番好意沒人領,反而會引起誤會。
忌以手巾、扇子、剪刀贈人。廈門話"巾"和『根"同音,俗話有"送巾現斷根",有斷交之意。直至今日,廈門喪事完畢後都要送手巾給吊喪者,用意在於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往來,魂魄不找生前友好 。因此如平時贈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喪事或斷交之意。
扇子則只在夏季扇涼,一到深秋就棄之不用,是一時之交,用後即棄 。若是交友如此,豈不讓人傷心?廈門話"扇"和"見"又偕音,俗話有"送扇,無相見",大有斷交之意,所以也是禁忌作為禮物的。
至於剪刀,總是讓人想起"一刀兩斷"、"一剪兩斷",在贈予者與受贈者之間不但有斷交之意,而且有威脅之意,似要強行斷絕,更是萬不能作為禮物。
北方有的地方因"鍾"、"終"同音,禁忌送鍾。廈門卻反而沒有此忌。過去人家結婚時,還往往把別人送的時鍾擺在相當顯眼的地方 。除了手巾、扇子、剪刀,雨傘也是不宜作為禮物的。廈門話"傘"、"散"同音,而且"雨"和"給"也同音,而"給"在廈門話里又有"讓"、"使"的意思,"雨傘"豈不就是"使"之"散"的意思嗎?

【忌晚間去看望病人】
日落後陽氣衰退,陰氣漸長。對病人來說,也是處在陽氣漸衰,陰氣漸侵之時。探視病人若在白天,好似帶去陽氣,而在晚間卻如帶去陰氣,有可能使病人病情加重 。同時,前人認為病乃鬼煞作祟所致,晚間鬼最活躍,探望者有可能也被病者的鬼煞所侵。因此,不宜晚間探望病人。

【忌將信封折角】
舊時民間報喪的訃聞信函,例有折角之俗。因此,一般人寄信絕對忌諱任意折角。同時,訃聞所用信函,例用全自,不得摻雜半絲紅色字體或畫線 。因此,普通人寫信,也忌諱用全白的信封。

【忌穿紅衣、花衣參加喪禮】
友人或友人親屬之喪,本是極為悲哀之事,如果穿紅的、花的或色彩艷麗的衣裳,不但不能表達自己沉痛的心情,而且會令人誤為幸災樂禍,是非常禁忌之事。

【忌以鴨子贈產婦】
親友有生育之喜,禮當祝賀,一般要送補品食物為產婦做月子,廈門話叫"做月內",產婦稱"月內人"。"月內人"宜吃麻油雞、豬肝、豬腰等熱性的食物 。而廈門人認為鴨子卻是冷性的食物,不補,因此"月內人"不宜吃。如果送鴨子就犯了懇。

【忌在店鋪前的桌櫃上坐卧】
店鋪為生意場所,銀錢出入之地,財運至關重要。生意好壞,除了自身的勤謹精明,經營有方,還要有點運氣。可是運氣這東西實際上是一種機遇,完全是偶然性的,捉摸不定,來去無蹤,便使店主講究起"彩頭"。廈門所謂"彩頭",即是運氣的徵兆 。好運將至,便稱好彩頭;壞運將至,便稱壞彩頭。好像聽見喜鵲叫就高興,聽見烏鴉叫就倒霉一樣。
店鋪前的桌櫃有如人之臉面,倘若讓人放肆地坐卧,喧聲吵鬧,豈不是"壞彩頭"嗎?

【忌早上第一位客人不成交而去】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位客人若成交,叫開市吉利,這一天自然就得心應手。而且常常是有人來買,其他人看見了才會圍攏過來,於是生意就熱鬧起來了 。所以店主或攤主總是竭力招呼第一位客人,力求成交。若不成交,新一天的希望一下子落空,心情總是不好,當然是很壞的"彩頭"。因此,有時甚至情願降價以求成交。

【忌匠人工作時手受傷的血濺到器物上】
不論桶匠、木匠、藤匠、席匠、鞋匠、鐵匠、衣匠,都十分忌諱工作不小心,手受傷,血沾到器物上。據說若忘了擦乾凈這些血跡,那器物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精魅祟人 。自古以來,血被視為生命的象徵,人活靠血,血干則死。器物沾了血、獲得血當然也就會有生命,但又不是人。有生命而非人,自然就是妖精鬼魅了 。這完全是原始時期對血的恐懼和神秘之感的積淀。

【忌藝人花臉入睡】
這一禁忌不但是藝人,就是一般人,尤其是小孩子,睡前臉都要洗得乾乾凈凈。古人認為人人睡,靈魂就出竅去游盪,早上才又回到身體。若入睡前塗抹臉孔,恐怕靈魂認不得自己的身軀,回不來,那就會一覺不醒 。梨園子弟天天晚上要演戲,而且常常要演到三更半夜,年輕的易偷懶,不洗油彩,倒頭便睡。據說不但自己的靈魂回不來,而且著畫曹操扮相者,還會遭曹操鬼魂的糾纏和追逐 。如果是扮李逵者,那隻怕會被李逵的鬼魂當作又一個李鬼,一斧劈掉。因此,絕對禁忌睡前不洗臉。

【門檻禁忌】
廈門話將門檻叫"戶磴』。在俗信中,不但門有門神,門檻也有"戶磴神"。偏偏小孩又最喜歡會踩踏或蹲坐在門檻上,因此往往被大人不斷訓斥 。不準其踩門檻。商店的門檻,更忌踩踏,無論有意或無心,被店主看到,總要皺起眉頭,好似一天的買賣就此給砸了一般。

【掃帚的禁忌】
掃帚在廈門民間被視為具有靈力的東西,關於掃帚的忌諱就特別多。幫倒忙的人往往被罵為"掃帚星",沒人願意與之合作共事 。當然,也有很多時候,被指為"掃帚星"的人,其實只是失敗之後眾人的替死鬼罷了。
掃帚的禁忌,最要緊的是忌用竹掃帚打掃客廳房1司。一般的習慣,竹掃帚用來打掃庭院馬路,只有在家中喪事時,才用它在放靈樞的廳里象徵性地掃幾下 。既然是只在喪事時才用,那平時自然是非常忌諱用竹掃帚掃廳房了。
客人來了,不準掃地.即使掃一半,也得停下來。因為掃地象徵著掃地出門,頗有驅趕客人的含意,是絕不允許的。而市井裡潑婦爭吵,也往往揚言要用掃帚驅趕對手 。因此客人來,是萬萬不宜動掃帚的。
有些殷實人家更講究。打掃客廳時,必從廳外掃到廳內 。據說,這樣就會把外邊的"金仔粉"掃人自家區內;反之,當然就有財氣外泄的意思,是絕對不行的了。

【葯店、棺材店忌對顧客說「扎閣來」】
廈門話"扎閣來"就是再來、再見的意思,一般店主在顧客告別時無不以此為招呼,期盼顧客再光臨。但是葯店、棺材店豈好一再光顧?除非病人不愈,死人不斷,極不吉利 。葯店、棺材店的老闆若這么招呼顧客,豈不等於咒人生病死亡嗎?那是要跟顧客吵架的,所以是絕對禁忌的。

【漁人之忌】
如果到廈門港的漁人之家作客,吃飯時則忌將盤中魚翻過來。因為一翻則令人聯想到船翻了。同樣,如果不慎打破了湯匙碗盤,也不能講"破了",只能說"掉了"。"破了"之語,難免想起"船破了"。

Ⅲ 廈門海滄有哪些風俗人情

地方方言:廈門的方言為閩南方語(閩南語)廈門話。

地方戲曲:歌仔戲(又稱鄉劇),是閩南地方代表性劇種。1662年大批閩南人隨同民族英雄鄭成功移居台灣,帶去了「龍溪錦歌」、「安溪採茶」和「同安車鼓」等民間音樂藝術,出現了「歌仔館」。明末清初,受梨園戲、高甲戲和京劇等劇種影響,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先在台灣流行,1928年後傳回閩南,經民間藝人的改革創新,再取名「鄉劇」。這種戲曲唱詞通俗朴實,唱腔活潑動聽,深受群眾喜愛。廈門歌仔戲劇團的名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曾由香港長城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影片發行東南亞,其它劇目如《火燒樓》、《五女拜壽》、《殺豬狀元》、《啞女告狀》、《白蛇傳》、《真假太子》等也已製成電視戲曲片。

傳統習俗:中華民族崇尚紅色,廈門人也一樣以紅色象徵幸福、吉祥。門聯、請帖都用紅紙;饋贈禮品也要在包裝紙上放張紅紙條;迎娶的車輛,要掛紅綵帶;喜幛、壽屏要用紅綢緞製作。喪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樓房的,還要在大門口掛塊紅布。而黑、白、藍等色調,則被視作端重、衰思的象徵。

栽種花草,是廈門人的一種愛好。不但自家有盆栽,還喜歡到市面買各種鮮花用清水養起來擺放客廳、卧室。人們還常用新鮮花卉編扎花籃、花屏和龍、鳳、燈等造型,用作喜慶場面的陳設。

民間的一些忌諱和應注意的禮節性習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用掃帚打人,挨打者被認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時掃地,被人認為是逐客,有失禮儀;

婚慶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湯匙等餐具最為犯忌,被視為不吉祥的徵兆;

進餐時,筷子不要插在飯上,因祭祀時往往在飯上插香。這是對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時,最忌諱擺六盤菜,因為依清朝舊例,死囚臨刑前才食以六盤菜餚;

在嬰兒面前不要談猴,認為談猴會招致嬰兒多病難養;也不要誇嬰兒肥胖,要說「好看」、「好養」。

以上忌諱,有些至今還在沿用,但多數已不再拘泥了。

在廈門,結婚、壽辰、生兒育女等喜慶,統稱「紅事」,而喪葬則稱為「白事」。

結婚。成年男女結婚,以往禮節甚繁,現已大為簡化。一般市民仍照舊俗擇定佳期,由雙方長輩主辦婚事。佳期前一天,女方將「嫁妝」送達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當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設宴請客。席散以後,賓客朋友不論輩份大小,都可前往「鬧洞房」。婚後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則備酒筵接待,女方親友應邀作陪,以示慶賀。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結婚已不按這一套,而時興旅遊結婚或新婚舞會。

生日壽辰。廈門人做生日以少年16歲和老人50歲、60歲大壽為重。少年男女,年滿16歲,被看作長大成人。族人親戚要送活雞、線面、衣料等禮物去慶賀。當事人父母則設筵回禮。老人壽辰,尢其父親60花甲、母親50壽辰,已成家的兒女要備好豬腿、壽面、美酒、雞蛋等四色禮物奉獻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的人家還會設筵款待親友。

生兒育女。民間視為一大喜事。兒女出生滿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備好「油飯」派人送到娘家報喜。滿一個月,再以「油飯」分送親友和鄰居,稱為「彌月」。隨後4個月、周歲,也要熱鬧一番。

喪葬。以往也講排場,現在廢土葬為火葬,諸事皆由殯葬管理所料理。

傳統節慶:和各地一樣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

端午節:人們習慣在這一天翻曬衣物、做大掃除,並保留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集美區的龍舟池是歷年組織龍舟競賽的場所,熱鬧非凡。

中秋節同其它地方比較而言,在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之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候流傳下來的「博餅」的民俗活動,極具特色,充滿樂趣。該活動規則是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的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在「搏狀元」活動中俗稱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幾百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

Ⅳ 介紹家鄉的一處景物怎樣寫

寫家鄉一處景物的作文一:家鄉的稻田(407字)

我家鄉前面有一塊田地,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春天,禾苗復活了,一根根冒出的「嬰兒」綠綠茵茵的,像一個挺拔的柱子,綁上了一個「嬰兒」。一陣微風吹來,禾苗左搖右晃,彷彿對我們說:「我一定為你們獻上最香最甜的米。」

夏天,禾苗脫下綠衣,穿上了黃色的襯衫,同時又長高了一大節,像一位英勇的哨兵站在前鋒,看著它們歡笑,讓我把煩惱拋到九霄雲外。此時此刻,我也彷彿是一根禾苗,一同和它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秋天,稻子豐收了,一粒粒金黃色的「金幣」,為大地增添了許多風光。農民伯伯一個個唱著豐收的歌曲,帶著鐮刀下田幹活了,把一筐筐成熟的稻子賣到四面八方,與大家分享那香甜可口的成果。大家一定認為秋天的米飯最香最甜啊,可是我們不能把農民伯伯的「汗水」浪費呀!我們要把剩下的食物保存下來,好好珍惜,等到冬天再吃。

冬天,禾梗全枯萎了,人們盼望著春天女神快快回來,春天的歡樂,夏天的美好和秋天的喜悅重新來到人間。

我愛我的家鄉,更愛我家鄉的稻田。

寫家鄉一處景物的作文二:家鄉的河(445字)

我的家在沈陽,在我家門前就有一條清亮的小河,它的名字叫新開河,它一年四季都很美麗。

春天來了,冰雪融化。小河歡快地唱著歌向前流去。岸邊的柳樹伸出了嫩綠的枝條,小草也從夢中醒來了,微風吹著黃色的報春使者——迎春花點著頭,好像在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小燕子也從遙遠的南方飛回來了,喳喳地叫著。

夏天,天氣慢慢地變熱了。小河清澈見底,金燦燦的陽光照射在河面上,像童話故事裡的寶鏡一樣。孩子們在河邊抓魚,把小魚嚇得四處亂竄。很多蜻蜓在荷花上飛來飛去,格外地引人注目。這不禁讓我想起一首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遠處的亭子里有些老爺爺在下棋,有些老奶奶在唱歌,有些年輕人在欣賞風景……

秋天來了,柳樹的葉子變黃了,而楓樹的葉子卻變紅了。忽然,一陣風吹來,樹上的葉子落在河面上,好像一艘艘小船在劃來劃去。置身這美麗的景色,像走進了畫卷一樣。

冬天的新開河結了厚厚的一層冰,岸邊的大樹也穿上了潔白的「棉衣」。人們紛紛來到冰上滑冰車、抽冰嘎,這里成了人們運動的天地。

新開河太美麗了,我愛新開河。

寫家鄉一處景物的作文三:家鄉的白楊樹(408字)

我的家鄉——睢寧,地處蘇北平原,那裡曾經是黃河流過的地方,土地肥沃,土質屬於風沙鹽鹼地,是白楊樹俺家樂戶的好地方。

家鄉的白楊樹最多,站在我家樓上,舉目遠眺,目之所及到處都是白楊樹那高大挺秀的身影。樹木蔥蘢,連綿起伏,似群山蜿蜒,如綠色屏障。那裡的白楊樹有幾十年的樹齡,要一些小朋友合抱才摟過來,有的剛剛成樹,有的是剛誕生的嬰兒,宛如一個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家鄉的白楊樹最美,它的葉子碧綠,由黑發亮,手摸上去光滑細膩,似一股清泉從地底下噴出,又似一位身披綠裝的士兵,在守衛祖國的邊疆。其他樹木都難以與之相比。走在林間小道上放眼望去,一排排白楊樹就像一條條卧龍。近看,像一把把撐開的大傘,為我們遮風擋雨。

白楊樹的用途可大了!粗壯的枝幹可以製造傢具,既牢固又耐腐,它的枝葉可以凈化空氣,翠綠的葉子給大自然增添了幾分色彩和美麗。茂密的樹葉到了秋天變成農家人炊火做飯的好材料……

我愛白楊樹,愛它的婀娜多姿,愛它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寫家鄉一處景物的作文四:家鄉的竹林(545字)

我的家鄉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那裡依山傍水,尤其是山坡上的那片大竹林了,它一年四季,季季不同。就讓我帶你去領略一下竹林的風光吧!

瞧!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匆匆地從遠方趕來了。春風姐姐用溫暖的雙手輕輕地拂過竹林,竹子就傳出了美妙動聽的音樂,發出了「簌簌簌」聲音。春雨妹妹頑皮地跳進竹林,鑽進又松又軟的泥巴里,雨水滋潤了筍寶寶。轟隆隆!轟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搬了出來,有節奏地重重敲著。鼓聲驚醒了沉睡中的筍寶寶,它們就一個勁地向上鑽,鵝黃的春筍一夜之間從土壤里破土而出,好像一座座小塔。它們高低不同,長短不一,彷彿在比試著個頭的高低,真是千姿百態,生機勃勃啊!

夏弟弟一蹦一跳地來到了竹林,竹葉長得鬱郁蔥蔥,密密匝匝。竹子有的高大挺拔、有的纖細如針、還有的直插雲霄……它們穿著綠色的衣裳在微風中搖曳,在竹林中舞蹈。

秋妹妹大搖大擺地來到了竹林,迎來了一個金色的秋天,而那片竹林卻成了我們的小天地。我和幾個小夥伴會不約而同地來到了竹林玩耍。我們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在追逐嬉戲,還有的在丟沙包……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冬爺爺拄著拐杖慢吞吞地來到竹林。竹林里清靜優美,竹子依然翠綠常青,清秀挺拔,像一個個站崗的士兵昂首挺胸,這種堅強不息,默默無聞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啊!我愛你家鄉。我更愛你,家鄉的竹林。

寫家鄉一處景物的作文五:家鄉的亭子(503字)

在我家鄉住所的院里,有一座小亭,那是我和小夥伴遊玩的好地方,至今我還印象深刻。

延著幾步不高的石梯,便來到亭子的長廊,順著長廊走到亭子的中央,那裡有一張石桌和四把石凳,亭子的四周都種滿了各種花和果樹,亭底便是清澈見底的小池塘。春天到了,一群群小蝌蚪在水中來回穿梭,像一個個逗號在游動,水面還漂浮著一片片碧綠的荷葉,上面還有一顆顆晶瑩的水珠,魚兒在水中歡樂的翻騰,只要我們用小食一喂,便會立即擁一大群魚在身前,爭著搶食。

春天的亭子很美,夏天的亭子就更美了。

夏天,亭子周圍都開滿了鮮花,有粉紅嬌艷的牡丹花,有紫瑩瑩的牽牛花,還有熱情似火的玫瑰,各種花兒散發著一陣陣沁人心脾的幽香………池塘里也發生了變化,水裡游的不是蝌蚪,而是青蛙,還多了不少鄰居,呵呵,猜不到吧,那就是可愛的小蜻蜓,勤勞的小蜜蜂,還有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蜻蜓和青蛙一起捉害蟲,小蜜蜂幫花耳授花粉,池塘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閉月羞花,有的已經迫不及待的露出了自己燦爛的笑臉,好一番迷人的美景啊!「哈哈哈,我贏了,哈哈哈哈。「一陣笑聲打破了這兒的寧靜,原來是老爺爺們在下棋呢!嘿,那個贏了棋的老爺爺已經笑得合不攏嘴了……

真的好想念家鄉的亭子。

寫家鄉一處景物的作文六:家鄉的龍角山(492字)

我的家鄉是個美麗的地方,那兒三面環山,環境優美。就讓我來介紹介紹家鄉的龍山角吧!

龍角山雖不是座名山,它很平凡,但我很喜愛它。遠遠望去,龍角山就像一條長龍,卧在家鄉的北面,但爬上山頂以後,又是另一番景象。站在山頂,往下一看,田野、河流、村莊、馬路、車子……你都可以一覽無余。好不容易爬到山頂,你一定累了,沒關系,在山頂,石頭與石頭的空隙又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山洞,山洞裡有店,店裡有家鄉的土特產——炒雞公。每逢爬山遇陰雨天,你也可以進去避避雨。

看!那漫山遍野的油茶樹。春天,油茶樹開始發芽了,嫩芽爭先恐後地長滿樹枝,有些樹還開了小花呢;夏天,油茶樹結籽了,讓人想看到它成熟的樣子;秋天,油茶掛滿枝頭,好一派豐收的景象;冬天,瑞雪過後,茶油樹們像披上了銀白色的衣服,那景色真是棒極了!

山上還有豐富的煤碳資源,大大小小的煤礦不計其數。爺爺說,礦洞是龍角山最漂亮的一個景點,是人們自發建成的。一到晚上,礦山裡的燈全開著,又是一道風景。

要說龍角山的景色如何,真是說也說不盡,道也道不完,想要見它的廬山真面目嗎?那還等什麼,快來吧,我想它不會令你失望的。

盡管它很平凡,但是我愛它,美麗家鄉里的龍角山!

寫家鄉一處景物的作文七:家鄉的海(574字)

我的家鄉北戴河,是個名氣不錯的避暑勝地。每個別致的景區都吸引不少中外遊客來休閑度假,可我最欣賞的是那波瀾壯闊的大海。

家鄉的海非常美麗而寬廣。那海水真藍呀,藍的象和天連在一起,真是海天一色。海水真咸呀,鹹的象撒了鹽巴,周圍的空氣中都彌漫著海水的氣味。陣陣海風使海面波濤洶涌,海浪捲起一串串雪白的浪花綻放在海面上。金黃的沙灘上裸露著無數色彩絢爛千奇百怪的貝殼,每一隻貝殼都有它來自大海的動人故事。柔和的海風像仙女飛來和你親近著,拂捲走你的煩惱,是你頓覺如仙女般輕盈,豁然開朗。海的上空飛翔著一隻只可愛的海鳥,唱著動聽的歌穿梭在點點漁帆間,更多的水鳥棲息在海灘,金黃的沙灘,晴朗的天空,和諧美景盡收眼底,點點的浪花是那跳動的音符,勾勒出一幅美麗的動感畫卷,真有人在畫中游的感受,足以讓你感到大自然帶給你的美。夜裡的海著靜呀,靜得讓你看不出它在流動,水平如鏡的海面上撒滿閃爍的星光,海就如同媽媽,懷抱著星星孩子,搖啊搖……可愛的海睡熟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海,有著美妙故事的海灣,秦始皇在這里求仙,曹操在這里感慨,毛澤東在這里留下《浪淘沙。北戴河》的詩篇。我的家鄉還有好多的名勝古跡,天下第一關,孟姜女廟等等,都會吸引你的眼球呦,朋友歡迎你的到來,來這里休閑度假。忘了告訴你,到這來還有好多好吃的海鮮哪,嘿嘿!你可一定要來呦,因為我愛我的家鄉,更愛那家鄉的海!

寫家鄉一處景物的作文八:家鄉的中山公園(648字)

當你走進什麼公園,古色古香卻又生機勃勃會將你包裹起來?那就在我的家鄉廈門——美麗的中山公園。這次,我有幸一睹它的芳容。

在一個碧空如洗、陽光明媚的春天,我來到中山公園遊玩。走進中山公園的小山坡,遠遠就看見一座精緻的小亭子。亭子古代格調,小巧玲瓏的。遠遠望去,這亭子彷彿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靜靜地端坐在山上。走進亭子,那頂蓋精湛的雕刻令人贊嘆不已。瞧,這頂蓋上雕刻著雙龍戲珠的圖案,條條蛟龍都栩栩如生,各顯神通。頂蓋的四角都有一條臉部朝上嘴裡含著珠子的青龍,精巧極了。我摸摸壁面,好光滑呀,整座亭子在太陽的愛撫下閃著金光。我還能聞到了一股古老的木頭香味。啊!真是個古香古色的亭子。

我走出小亭子,只見一群老人正在老年舞蹈區里跳舞,雖然她們個個白發蒼蒼,但身體卻非常硬朗、靈巧。看,她們優美的舞姿讓公園活力四射。瞧,她們的每一個動作都那麼精湛,那麼有力。舞姿隨著優美的音樂起伏波動,一會如水流般,一會似潮湧般。她們微笑的表情讓公園春意盎然,永不衰老。瞧,每一張微笑的臉都給公園增添了一份色彩。她們晨光中閃耀的美麗服飾讓公園五彩繽紛。

再往前走,放眼四望美麗的景色盡收眼底:一座座雕刻精美的石雕站在陽光中,彷彿在對遊客說:「請觀看廈門唯一的石雕展!」;一隻只美麗大方的白鷺繞著水面歡快地飛著,彷彿在訴說它們愉快的心情;一株株三角梅穿著樸素的衣裳悄悄開放在枝頭,微風吹來,它們就翩翩起舞。看著眼前這幅詩意的畫面,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啊!如詩如畫的中山公園,你是廈門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你的芳容將永遠印在廈門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