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廈門市教育局的內設機構
(一)辦公室(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綜合協調局機關和直屬單位有關黨務、政務和事務性工作;協調重大新聞發布、對口支援、信訪、政策法規研究、計劃生育等工作;負責局機關文電、機要、保密、督辦、檔案、政務公開和後勤保障等工作;承擔黨工委會議、局長辦公會議等會務工作。
(二)基礎教育處
綜合管理我市普通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以及掃除文盲工作;負責全市基礎教育的辦學指導和業務管理,參與擬訂基礎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招生政策、計劃;指導全市基礎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教育質量評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負責學生的學籍管理、表彰獎懲和畢業證書的發放工作;負責管理局直屬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工作;負責審定基礎教育的教材和教學用書;指導和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教師的課程改革培訓工作。
(三)高等教育處
綜合管理市屬普通及成人高等學校,協調有關部門做好省部屬高校共建、聯辦等工作;參與擬訂全市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招生計劃;指導市屬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業務管理,組織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評估;研究指導全市高等教育體制綜合改革;審批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培訓機構;配合做好高校的安全穩定工作;協助統籌市屬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
(四)發展規劃處
負責擬訂全市教育事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負責全市教育基本信息統計和分析;負責提出全市各級各類教育的布局、結構調整的建議;負責普通、成人和民辦高校的設置、撤銷、更名和調整的審核與申報工作;負責擬訂全市高校、中專、中小學招生計劃;負責市級基建和列入基建項目管理的修繕投資計劃安排和管理工作;負責局自管公房的管理;承擔市屬學校校舍建設管理工作;負責全市校園綠化的規劃和創建綠色校園工作;承擔全市民辦教育的統籌指導工作;做好全市新建城區、重大片區、工業集中區和義務教育階段學位緊張區域配套中小學的規劃和建設工作。
(五)財務處
承擔市級教育部門經費預決算草案的編制和市級教育經費管理的具體工作;參與擬訂教育經費有關政策,統計並監測全市教育經費投入和執行情況;指導、監督局屬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工作;承擔局機關財務管理工作。
(六)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港澳台事務辦公室)
負責全市教育系統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統籌管理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工作;開展同台灣地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教育交流工作;負責中外及閩台合作辦學的管理;加強對台教育交流與合作;負責來我市教育系統任教的外籍專家的管理工作;負責教育系統外事工作,辦理教育系統人員出國出境手續。 (七)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
綜合管理全市中等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參與擬訂中等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招生計劃;指導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專業設置與調整,組織開展教育質量評估;負責局直屬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和德育工作;負責全市成人高中及以下學歷教育學校的督導工作和畢結業考試、證書發放工作;協調指導農村文化技術教育;協調指導社區教育工作;協調指導全市職工教育工作。
(八)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處
綜合管理、指導全市學校體育、衛生與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國防教育和學生軍訓工作;負責組織全市性的學生體育競賽活動和藝術演出比賽活動;協調大中學校及學生參加全國、全省性體育競賽和藝術教育等交流活動;指導學校的紅十字會工作;指導學校的體育、衛生、藝術教育教學改革及相關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承擔市藝術教育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九)學校安全保衛處(市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辦公室)
負責校園安全和維穩工作,指導各區局和學校開展學校安全穩定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助公安部門做好校園周邊治安治理和查辦騷擾、破壞學校正常秩序、侵犯師生正當權利的案件;承擔市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十)語言文字工作處(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指導監督社會各行業的語言文字工作;組織開展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宣傳教育活動;指導推廣普通話工作,負責組織重點行業專業人員普通話測試工作。
(十一)組織處(統戰處、機關黨委)
負責指導全市各級各類學校貫徹中央、省委、市委關於學校黨的建設的方針、政策並檢查落實情況;負責指導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員隊伍的教育管理和發展黨員工作,負責局直屬學校(單位)領導班子、後備幹部隊伍建設和幹部宏觀管理工作;負責指導教育系統的幹部教育培訓工作;負責局直屬學校(單位)幹部的審查、監督工作,落實黨的幹部政策;管理局直屬學校(單位)校級幹部檔案;負責指導、檢查學校貫徹落實黨的統戰、宗教、僑務、對台工作和知識分子工作情況;負責與民盟、民進、農工的對口聯系工作;指導各區教育工委開展黨的建設工作。 (十二)宣傳教育處
負責指導教師的師德教育工作和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等工作;負責指導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和校園文明創建工作;負責指導教育系統的思想理論宣傳教育工作;指導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和班主任隊伍開展工作;負責教育系統新聞、報刊出版的審查報批工作;指導協調學校的穩定工作。
(十三)德育處
負責指導中小學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負責指導中小學班主任隊伍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開展工作;負責指導中小學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參與中小學學生資助工作。
(十四)人事處
綜合管理全市教育系統師資隊伍建設和人事、勞動工資工作;負責教育系統人事調配與局直屬單位的機構編制、勞動工資、福利工作;負責和指導教育系統的職務評審工作;負責和指導教師資格認定工作;負責教育系統教師的表彰獎懲及特級教師等的評選工作;負責教師的年度考核工作;負責和指導教師檔案管理工作;負責和指導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負責和指導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組織指導學校內部人事制度改革。
(十五)離退休幹部工作處
負責落實局機關離退休幹部的政治、生活待遇,維護離退休幹部的合法權益;支持、協助離退休教育工作者協會和系統關工委開展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對離退休幹部、原校級領導及孤老的慰問工作。
(十六)教育工會
依法維護教職工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組織教職工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維護女教職工和離退休教職工的特殊權益;協調和監督教育行政和學校黨政組織改善教職工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組織開展適合教職工特點的文體活動。
② 廈門市國家稅務局組織機構
廈門市國家稅務局組織機構設置如下:
內部處室包括辦公室、政策法規處、貨物和勞務稅處、所得稅處、收入規劃核算處、納稅服務處、征管和科技發展處、財務管理處、督察內審處、人事處、教育處、監察室、大企業和國際稅務管理處、進出口稅收管理處、機關黨委辦公室、離退休幹部處。
外部機構包括廈門市思明區國家稅務局、廈門市湖裡區國家稅務局、廈門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稅務局、廈門市象嶼保稅區國家稅務局、廈門市同安區國家稅務局、廈門市翔安區國家稅務局、廈門市集美區國家稅務局、廈門市海滄區國家稅務局。
事業單位包括信息中心、機關服務中心、培訓中心、稅收科學研究所、注冊稅務師管理中心。
直屬單位有廈門市國家稅務局直屬稅務分局、廈門市國家稅務局稽查局、廈門市國家稅務局車輛購置稅徵收管理分局。
③ 廈門市人民政府的組成部門
市政府辦公廳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市教育局
市科學技術局市經濟發展局
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
市公安局(掛市人民政府打擊走私綜合治理工作辦公室牌子)
市監察局(與市紀委機關合署辦公)
市民政局(掛市國防動員委員會支前辦公室牌子)
市司法局
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與市公務員局合署辦公)
市公務員局(與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合署辦公)
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
市建設與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掛市交通戰備辦公室牌子)
市農業與林業局(與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合署辦公)
市水利局
市海洋與漁業局市商務局(掛市食品安全工作辦公室牌子)
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掛市版權局、市文物局牌子)
市衛生局(與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合署辦公)
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市審計局
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掛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牌子)
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市體育局
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掛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牌子)
市統計局
市旅遊局
市糧食局
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與市衛生局合署辦公)
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
市人民防空辦公室(掛市民防局牌子)
市信息化局
市規劃局
市市政園林局
市法制局
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
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市物價局
市投資促進局 思明區位於廈門市南部,境域北緯24°26′~24°28′,東經118°03′~118 °13′,由廈門本島南部和鼓浪嶼全島組成,北面與湖裡區毗鄰,東、西、南面與小金門諸島及漳州市隔海相望,總面積75.31平方公里。
思明區周圍海域寬闊,港港域面積達275平方公里,港闊水深,外航道水深達12~25米,寬1000米以上,可通航10萬噸級船舶;內航道水深大部分在10米以上,局部8米,寬數百米,可通萬噸級船舶港區岸線長234公里,其中深水岸線43公里。港外有大金門島、小金門島、大擔、浯嶼等一系列島嶼組成天然屏障,港內風浪小,可建萬噸泊位約40個,最大可建10萬噸泊位。港內潮差達4~6米,落潮流速大於漲潮流速,泥沙淤積少。地處亞熱帶,終年不凍。年平均霧日30.8天,對航行影響不大。
思明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丘陵、台地、平原依次向海岸過渡。思明區由於面積小,河流短小且直接入海,島內水資源總量小,不能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成為向廈門島供水的主要水源。花崗岩丘陵、山地和沙灘,為旅遊提供自然資源。
思明區是廈門市的經濟、政治、文化、金融中心,位於廈門市南部(含鼓浪嶼全島),北面與湖裡區毗鄰,三面臨海,與小金門諸島和漳州大陸隔海相望。下轄鼓浪嶼、鷺江、中華、廈港、開元、篔簹、梧村、嘉蓮、蓮前、濱海等10 個街道辦事處,設有96個社區居委會。
思明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不斷深入推進全國強區建設,精心打造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的商務營運中心、消費購物中心和旅遊集散中心。 湖裡區成立於1987年11月,位於廈門島北部,現轄5個街道、45個社區居委會,面積65.78平方公里,占廈門島面積的47%,海岸線長達24公里。
湖裡區的主要特點是:
一是改革開放最早。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在湖裡2.5平方公里范圍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81年10月,廈門經濟特區開始動工建設,湖裡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親筆寫下「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題詞,隨後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1987年在工業管理局的基礎上組建湖裡區。
二是地理位置特殊。湖裡區是進出廈門島的門戶,廈門海港、空港,陸路出島的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以及在建的翔安隧道,均在湖裡轄區。
三是外商投資密集。區內有三資企業2200多家,投資總額約50億美元。世界500強有24家落戶湖裡。
四是產業轉型趨勢明顯。經過20多年的發展,湖裡區迅速完成了工業化進程,逐漸實現了「退一優二強三」的產業發展戰略,現一產全部退出。
五是全面城市化迅速推進。湖裡區一直是全市重點開發區域之一,特區初期,主要是開發建設2.5平方公里、東渡港、高崎機場,以後又陸續開發建設象嶼保稅區、火炬高科技園區、航空工業城、留學生創業園等。近幾年,島內建設重心向東北部推進,環島路、縣黃路、仙岳路、疏港路、南山路、湖裡大道、成功大道、環島幹道等一批重要市政道路盡皆貫通,「一環四橫五縱」的道路框架已經形成,「鎮改街」、「村改居」全面實現,統一的城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舊村改造和片區開發迅速推進,尤其是五緣灣片區、湖邊水庫片區成為全市的開發熱點。
六是外來人口眾多。全區外來人口是戶籍人口的近三倍。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一方面為特區的建設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也給我區的城市管理、社會治安和義務教育等帶來了較大壓力。
湖裡區將圍繞加快建設海峽西岸「兩個先行區」大局,按照市委「六個先行」的要求,全面落實區委六屆十四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突出「五抓五促」(抓轉型促提升、抓商貿促繁榮、抓項目促後勁、抓穩定促和諧、抓服務促落實),更加註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更加註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更加註重城區品質品位的提升,努力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勇當排頭兵,著力打造海峽西岸商務營運、現代物流、高新技術研發和旅遊集散中心,更好地服務全省、全市發展大局。 集美區是西出廈門本島的重要門戶,西北與漳州長泰交界,東北與廈門市同安區接壤,西南與廈門市海滄區毗鄰,東南連接廈門島,位居廈門市的幾何中心,區位優勢獨特。全區總面積276平方公里,下轄灌口、後溪兩個鎮,杏林、集美、僑英、杏濱四個街道辦事處,35個社區居委會,21個行政村。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相繼設立杏林、集美台商投資區,是廈門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設有台商投資區、文教區兩個管委會。集美經濟社會發展有以下六個主要特點:
一是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間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70億元。集美的鐵路交通密集度居全省第一,鷹廈鐵路、福廈將與在建的廈深、龍廈、福廈城際鐵路交匯於坐落在集美後溪的廈門北站。集美的公路四通八達,瀋海高速、324國道、319國道貫通全境,基本建成集美大道、海翔大道,初步形成「五橫五縱」的城區交通骨幹網架。集美還是廈門島內外的重要承介面。廈門島六個進出島通道中的三橋一堤(廈門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高集海堤)通過集美,快速公交系統(BRT)1號線、2號線經過集美。
二是新城建設全面推進。全區城市建成區54平方公里,呈現「一心四片」蝶型城市發展格局。在全市島內外一體化的推動下,2010年2月率先啟動島外新城建設。集美新城位於風景如畫的杏林灣畔,規劃總用地面積44.2平方公里,規劃人口48萬人,將重點依託廈門北站、園博苑和文教區,建成集商務營運、生活居住、教育科研、生態旅遊和交通樞紐為一體的環灣生態型新城區。
三是工業經濟比較發達。經過多年的「工業強區」之路,我區工業實力強勁,擁有杏林、集美兩個台商投資區和廈門機械工業集中區三大工業園區,集美台商投資區成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擁有正新(輪胎)、金龍汽車、廈工、安妮、櫻花、LEELEN(立林)、WISH(偉士)等中國馳名商標。
四是第三產業快速發展。2008年,集美區實施「現代服務業大發展啟動年」,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努力優化調整經濟產業結構。經過幾年的努力,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商貿、物流、旅遊、文化創意、動漫、營運中心等重點發展領域成效初顯,喜盈門、京閩北海灣、人人樂、金龍汽車物流等大批重點項目建成運營,杏林灣營運中心、前場鐵路大型貨場、聖果院商業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順利推進。
五是旅遊風光秀麗。擁有國家4A級景區「陳嘉庚紀念勝地」和全球最大的水上園博苑,每年定期舉辦海峽兩岸龍舟賽、中國汽車越野錦標賽、中國業余籃球公開賽(CBO)等有影響的賽事。園博苑是我市全力打造的一個永不落幕的水上園林大觀園,除了傳統的園林建築外,還力爭每一年推出一個主題島,如教育島、溫泉島、體育島等。18多公里長的黃金海岸線和92平方公里的生態山地也是集美旅遊業的發展重點,雙龍潭休閑運動景區今已全線開放,旅遊碼頭、射擊中心、水上運動中心、溫泉度假酒店等一批上檔次的旅遊配套設施正抓緊建設,基本形成「一地一園兩線」的旅遊發展格局。
六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文化底蘊深厚。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村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擁有從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校到大學的完善的教育體系和完備的教育設施。集美文教區已有中科院環境研究所、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廈門理工學院等9所高等院校,目標是建成全省高級人才培育中心、科研與交流中心、創新中心與產業化基地。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完善,擁有廈門第二醫院、廈門第一醫院杏林分院、廈門市疾病控制中心等優質衛生服務設施。文化設施豐富,擁有文化中心、影劇院、嘉庚體育館、嘉庚紀念館、圖書館、文化廣場等良好的文化設施。重視民生改善,實施「綠洲計劃」,出台完善70多項惠民政策,逐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廣覆蓋的社會救助幫扶體系;率先推行被征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及貸款參保,實現全民醫保。榮獲「中國十大最關愛民生的縣(市、區)」稱號。 海滄區,位於廈漳泉閩南金三角地區的突出部,與廈門島隔海相望,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最高月均氣溫28.5℃,最低月均氣溫12.5℃,極端最低氣溫2℃,極端最高氣溫38.5℃,年均日照時間2233.5小時,年均降水量1143.5MM。地貌主要由丘陵、台地、平原組成,地勢平坦,地質結構穩定,歷史上未發生過破壞性的地震。優越的港口條件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早在三百多年前就使其成為福建南部拓海貿易的重要港口。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提出了把海滄建成「東方大港」的宏偉構想。20世紀初期,英國「亞細亞」和「美國美孚」兩大國際財團也將海滄作為輸送石油的中轉站和船舶的加油基地。
1989年5月,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的深入,中國國務院決定把廈門海滄等地區辟為台商投資區, 其中海滄台商投資區規劃開發面積為100平方公里,為中國大陸面積最大的台商投資區。1994年6月,江澤民總書記指示:「要把海滄辦成吸引台商投資、包括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中心,以高新技術為支柱的重要開發區。」海滄從此進入了面向全世界開放、實質性啟動開發的階段。
海滄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稟賦和潛在優勢,被列為廈門拓展港口經濟和迅速發展大工業的最佳區域。 同安區別稱「銀城」,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縣, 1997年5月撤縣設區,2003年9月,廈門市區劃調整,原同安區一分為二,拆為同安區和翔安區。調整後,仍為廈門市最大行政區,現有土地總面積658平方公里,轄6個鎮、 2個街道辦事處、7個農林場、81個行政村、44個社區居委會。
同安歷史悠久,素有「海濱鄒魯之地、聲名文物之邦」的美譽,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境內主要物產資源有水產品、蔬菜、水果等,全區有特色農產品近30種,尤以紫長茄、芥菜、茭白、檳榔芋、龍眼、果蔗、對蝦等聞名海內外;礦產資源有高嶺土、溫泉、礦泉水、花崗岩等。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千年古剎梵天寺以及梅山寺、北辰山十二龍潭瀑布、孔廟建築群、同安影視城等風景名勝,有汀溪窯址、婆羅門佛塔、蘇頌故居「蘆山堂」等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蓮花國家森林公園、野山谷生態樂園、金光湖「森林人家」、凱歌高爾夫球場、翠豐溫泉酒店、盛之鄉溫泉度假村、豪生美廬酒店、竹壩南洋度假區等旅遊休閑康樂場所。
近幾年來,同安區努力搶抓發展機遇,提出「工業立區」的戰略指導思想,全力打造工業、物流、旅遊「三大基地」。12平方公里同安工業集中區建設完成,園區配套日臻完善,「南拓西擴」加快推進;集休閑、旅遊、居住及新興產業為一體的25.77平方公里濱海新城區開發建設如火如荼;輕工食品園區、城南工業區、洪塘工業區、蓮花工業區效益凸顯。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增強,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先後榮獲「全國文化先進區」、「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區」、「國家科技進步示範區」、「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全國計劃生育協會先進區」、「全國紅十字服務示範區」、「全國法治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先進示範縣區」和省「創建文明城區工作先進區」、「科普先進區」、「科技強警區」、「公安『三基』工程建設先進區」、「平安先進區」、「人口計生工作先進區」、「雙擁模範區」等榮譽稱號。 翔安區是2003年廈門市行政區劃調整後新設立的一個區,2003年10月19日正式掛牌,是廈門市最年輕的行政區。翔安,寓意於翱翔安康。
翔安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最前沿,位於廈門市東部,東北與泉州市交界,西面與同安區接壤,南部隔海與金門島相望,居廈、漳、泉「金三角」核心地帶,是重要僑鄉和台胞祖籍地。獨特的區位,形成了便捷的海、陸、空交通。324國道、瀋海高速公路和在建的福廈高速鐵路、翔安隧道構成對外便捷的交通網路。經由翔安隧道和濱海大道,10~30分鍾內可從翔安到達廈門機場、廈門火車站、廈門港等中心區域。
全區現轄四個鎮(新店、馬巷、內厝、新圩),一個街道(大嶝街道)和一個農場(大帽山農場。區內地勢平坦,全區陸域面積411平方公里,可用於工業和城市建設的土地面積達200平方公里以上;全區三面環海,海域面積133.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75公里,其中深水岸線長4.8公里,發展潛力巨大。
翔安區歷史文化悠久,行政建制始於晉太康三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人文薈萃。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的墨寶為翔安帶來了重視教育的歷史風氣,「紫陽過化」讓翔安享譽「海濱鄒魯之鄉,聲名文物之邦」。翔安保留著良好的閩南民俗文化氛圍,現存有拍胸舞、宋江陣、車鼓陣、南音等閩台民俗文化資源,「拍胸舞」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內生態保護良好,擁有文昌魚、中華白海豚、中國鱟等珍稀海洋水生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三寶九品百味」系列農產品品牌。
翔安是目前祖國大陸距離金門最近的地方,距僅1800米,祖籍地翔安的台胞有近40萬人。翔安與金門雞犬相聞,歷史上嫁娶往來頻繁,地緣、血緣、文緣、法緣、商緣交融,特別是大嶝,更是與金門關系密切,兩邊語言相同、民俗相近,還擁有全國唯一的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市場—大嶝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市場,稱得上是兩岸的「大超市」。
建區以來,區委、區政府始終突出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搶抓機遇謀發展,新區經濟總量迅速擴大,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為了更好地融入省委海西建設發展大局,與「兩個先行區」建設相接軌,推進翔安更好更快發展,翔安區委、區政府對發展現狀、發展前景及宏觀環境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調研,在翔安作為廈門城市副中心的遠期總體定位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現代港口物流基地、海西對台交流交往基地、高級技術人才教育基地、高優農業發展基地和現代化生態型濱海新城的「五大基地、一座新城」的發展目標。
除正式行政區劃外,廈門市還設立有經濟管理區。 廈門市經濟管理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廈門出口加工區國家級保稅區廈門象嶼保稅區國家級保稅港區廈門海滄保稅港區國家級保稅物流園區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國家級台商投資區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廈門集美台商投資區、廈門杏林台商投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