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廈門春節習俗
廈門春節習俗:
1、臘月十六
平時,閩台地區的不少民眾都會在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農民更為注重,俗稱「做牙」。傳統的「尾牙宴」上,老闆會以「雞頭魚尾」方式來決定明年的辭退人員,因此又有「雞頭相對,伙計走開」的儀式,這是老闆要「炒魷魚」的婉轉手法。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2、臘月廿四
農歷臘月二十四是「送神日」。閩南有句諺語:送神風、接神雨。意思是,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恭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這天的天氣有風,就是「一路順風」;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爺下凡,如果有雨,則昭示來年風調雨順。
按照廈門舊俗,只有到臘月二十四送走家裡供的「灶王君」等神後,才能百無禁忌放心做衛生,形成「送神」與「除塵」習俗。廈門人辦年貨,種類很多。春聯、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餞、水果、炸物等也要備齊。
3、年夜飯要「添碗筷」
由於廈門的地緣特色,歷史上許多人過台灣下南洋,回廈門過年要漂洋過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總是有些人不能回來,而這時家裡面仍然要為他留一個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除夕「圍爐」合家歡
除夕,閩台兩岸都稱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廈門本地,家家戶戶都重視圍爐,或在家裡烹飪,或到餐廳訂上一桌。圍爐吃年夜飯,預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貼春聯,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
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花」,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年夜飯後就是守歲,在台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
5、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大早即起,在爆竹聲中迎春接福,換上新裝開始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福。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正月初三「不登門拜年」、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送窮」,正月初八要准備初九凌晨「拜天公」。
(1)廈門我們是什麼相年擴展閱讀:
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在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⑵ 廈門屬於南方還是北方
廈門市位於福建省,福建省位於東南沿海,上是浙江省,下是廣東省,左邊是江西省,右邊隔海而望的是台灣省。
所以,廈門妥妥地屬於南方。南方沿海開放城市,著名的海濱城市。
⑶ 廈門印象
都說,廈門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海天一色純藍純藍的,藍得格外美麗。
你好!廈門,我們來了!愛你沒商量。
其實,我對廈門的印象並不陌生,1989年去過一次,1990年又去過一次,還在鼓浪嶼住了一晚……
殊不知,離別30年了,今生還有機會再去一次廈門。2020年11月29日,崇高健康大舞台重慶中心.陽光義工愛心聯盟文藝團隊共計76人來到廈門,參加在這里舉辦的文化旅遊演出活動。
旅遊演出,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特別是大家在經歷了疫情防控之後,尤其是咱們這一代人,更渴望到大自然中去沐浴陽光,放飛心情。一方面,能到心儀的風景區去旅遊,另一方面,又能在這次活動的主辦方以及組委會搭建的文藝匯演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風采。可謂是:重在參與,身心健康獲得雙豐收,皆大歡喜。一路同行的朋友,都是些熟悉的老面孔,比如36中的知哥知姐們、45團的姐妹們、還有1團的合唱隊員們、渝中區知青分站的朋友們以及陽光義工志願者團隊阿鑫等人,所有這些人都是陽光義工愛心聯盟的鐵哥們,長期以來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為他們點贊!
值得點贊的還有來自於銅梁的181團,除一位男同胞外,27名隊員都是青一色的美女。這些女神,顏值高,身材好,為我們演出的隊伍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我敢預言,這次比賽的結果是,她們能獲大獎。
人生就像是充滿未知的旅行,以前在乎的,是看到沿途的風景,而今在乎的,卻是看風景的心情。疫情過後,擁抱陽光,到廈門去分享一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過去,我走了很多地方,也看到了不少的風景,知道了一些不同的事情,感悟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唯有記憶,讓每一次過往都留下了最真的情感,印象中的廈門,依然還是那麼的好看,那麼美麗。
假如說,到了廈門不去鼓浪嶼就等於失去意義。因此,我的這篇游記,必須要先從鼓浪嶼說起。
鼓浪嶼聞名遐邇,是廈門響當當的一張名片,甚至可以說是廈門的代名詞。遊客們去鼓浪嶼觀光,非坐輪渡不可,因為沒有其他途徑可以抵達。
在岸邊,抬眼望去,只見一灣不寬不窄的海峽,把高樓大廈的都市廈門與悠深小巷別墅的花園廈門分隔。人們熙熙而來,又嚷嚷而往,一會兒看稀奇一會兒看熱鬧,感慨那些舊聞軼事,都是匆匆過客。
鼓浪嶼,是廈門這座城市的靈魂,遊客要帶著自己的靈魂上島,才能與廈門來一次美麗的邂逅,心靈的際遇。
這就是廈門!城在海中,海在城中,因為有海,廈門的風景特別耐看。
是的,沒有人懷疑鼓浪嶼充滿浪漫的詩意。倘若是能到鼓浪嶼住上幾日,說不定您第一天就被這座島嶼所陶醉。
日光岩,是鼓浪嶼的最高峰。
日光岩俗稱「岩仔山」,別名「晃岩」。日光岩聳峙於鼓浪嶼中部偏南,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海拔92.7米,卻是鼓浪嶼的最高峰。其實,它並不是很高,但針對鼓浪嶼而言,像它這樣的高度卻令人信服。
登上日光岩,能把整個小島全景盡收眼底,迎著陣陣海風,站在日光岩上面打望四周,所有的美景都被眼球一網打盡。
鼓浪嶼,還是一個音樂小島。在著名的鋼琴博物館內,可見到各式各樣的鋼琴,博物館內禁止拍照,但這些靜靜躺著的鋼琴都有故事,而且身價不菲。可以這么說,這些鋼琴是歷史的塵埃和見證。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於2000年1月建成,位於鼓浪嶼景區菽庄花園的「聽濤軒」,佔地450平方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分上下兩層,兩座管樓,博物館里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上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條腿的腳踏古鋼琴等。
在鼓浪嶼眺望中聆聽鋼琴博物館中的音樂,使人大飽耳福,在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中沉醉不能自拔,流連忘返。
來到廈門的第二天,組委會安排我們去了一個地方,這就是著名的南普陀寺。
南普陀山,位於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佔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270萬平方米。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廈門八大風景區之一。
南普陀寺始建於唐朝末年,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鍾鼓樓、禪堂、閩南佛學院、佛教養正院等。
廈門是一個開放、自由、舒適的城市,是一個過日子的好地方。南普陀寺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會影響到很多的人,讓人們對佛教文化肅然起敬。
在南普陀寺旁邊,是廈門大學,我們在大門口抓拍了一張合影照留念。
11月30日,風和日麗的一天。上午,我們走了一個流程,在導游小徐的帶領下到一個購物中心去體驗一下乳膠床墊的感覺。
大家明白,乳膠床墊系列產品並不是福建生產的,但是,疫情過後,為響應國家文旅局的號召,搞活經濟,拉動內需,這是當地政府文旅部門和一些贊助商共同安排的事情之一。說白了,憑感覺自己理性消費,不強行甩鍋要求大家購物。
還好,小徐的努力沒有白費,老熊夫婦花了6000多元買了一套。
走完這個流程,我們就要去參觀福建土樓了,大約要兩個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
趁著有空寫游記,我打開網路網盤搜索了一下福建土樓的信息。
2020中國.華安全域生態旅遊融合發展大會暨「全福游嘉年華--世遺大地土樓文化旅遊周」系列活動將於2020年12月3日至12月6日在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舉行。
華安是福建土樓的發源地,現存土樓68幢,擁有「土樓之母」、「土樓之王」等具有代表性的土樓群,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濃厚而特殊的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在這里,遊人不但領略到「公私兼顧,天地人和」的土樓居住文化,還能學習土樓人家世代相傳的防禦外敵的經驗。一句話,大家到土樓參觀受益匪淺。
在這里,一些經典的土樓,比如東陽樓、南陽樓、二宜樓等,到處留下了大家愉悅的心情。
據了解,福建華安土樓群目前有90名導游,她們都是當地的村民,經過專業培訓,每個人都是執證上崗,以最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遊客。小A,就是其中一個。
在小A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一個民居,原來這里是小A大哥的家。
作為土樓宣傳大使,小A她們不僅了解土樓文化,並且還要把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經濟來源等傳播給遊客。可以這么說,這90名土樓土味的導游,為景區增添了一抹艷麗的色彩。
福建華安大地村,不僅擁有國家級4A景區,還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鐵觀音茶葉)標准化生產基地,有國家級美麗鄉村、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高山族特色村寨美譽。
傍晚時分,我們回到廈門。迎著清涼的海風,大巴車從海滄大橋經過,宏偉的大橋讓我們見證了真正的中國製造。
廈門海滄大橋,坐落在廈門西港中部,是從海滄半島通往廈門島的一座橫貫東西方向的海峽性公路大橋,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在當時僅次於丹麥)的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代表著20世紀中國建橋水平的最高成就。大橋總長5926.527米,建設寬度:36.6米。海滄大橋作為廈門出島的第二條通道具有重大意義,它的建成,象徵著廈門在21世紀要實現「廈門各區緊密互動」的大城市格局,連接海滄、杏林、集美、同安組成相互關聯的幾個片區,使廈門從一座海島型城市發展成一座海灣型城市。
廈門環境不錯,綠化工程特棒,城市很乾凈,大家都這么說。
乘坐遊船沿著鷺江觀賞廈門的夜景,是一種視覺上美的享受。
有人說,廈門的夜色是光影用神筆畫出來的,美得叫人嘆服。
是的,廈門的夜景,確實很美!
因為這里有山、有海,有騎樓,有大厝;這就是廈門!一座在藍色海洋里崛起的城市。
12月1日,是我們參加比賽的日子,下午四點半,2020海上絲綢之路(廈門)文化旅遊嘉年華文藝重慶專場匯演開始了,經過角逐,產生了以下結果。
重慶陽光義工文藝聯盟廈門賽事獲獎團隊是
二等獎:旗袍秀《國風》陽光義工文藝聯盟181團
優勝獎:小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陽光義工文藝聯盟118團
優勝獎小合唱《志願軍軍歌》陽光義工文藝聯盟46團
優勝獎:詩朗誦《我們是中國人》陽光義工文藝聯45團
優勝獎:小合唱《漁家故娘》陽光義工文藝聯盟181團
優勝獎:小合唱《我和我的祖國》陽光義工文藝聯盟1團
優勝獎:武術《中國功夫》陽光義工太極隊
11月2日下午,將近五點鍾的時候,我們去鼓浪嶼觀光。雖說,我們上島的時間晚了些,但是沒辦法呀,因為當天必須要走完規定的行程→進店購物。
進店購物,是這次活動中安排的一個項目,也算是一個必須要走的流程,大家都明白,表示理解。當然,買東西的意願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決定的,買多買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別說,我們整個團隊的表現不錯,終於完成了任務。
上鼓浪嶼之前,我們還去了一個地方,在有名的廈門"網紅橋"打卡。藍色的天空中,時不時有飛機飛過。
當我們趕到鼓浪嶼的時候,天色已晚。
時間很緊,我們只能在小島上"走馬觀花"了,許多景點都看不了。但是,我們畢竟是到鼓浪嶼走了一趟,閃拍了一些照片,並抓緊時間快速在小島上吃了晚飯,然後坐上返程的輪渡……
12月3日當天,我們就要打道回府了,總而言之,大家對這次廈門之旅還是比較開心的,特別是對住宿條件表示滿意。順便,感謝一下1號車的福建導游小徐,謝謝他這幾天對我們的照顧。
實際上,我們出門旅遊,圖的就是好耍好玩,開心就好。只要大家心態好,就可以玩遍整個世界。
短短四天的時間,廈門這座美麗的海灣城市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距離接觸廈門,讓我們看到了它最真實的一面,綠樹成蔭,街道寬敞明亮,非常干凈。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廈門具有大力發展的後勁。
廈門,再見了!有機會,我們還來。
結束語:廈門之旅,大家都覺得不虛此行,收獲滿滿的回憶,值得擁有。
⑷ 關於廈門的結婚風俗
俗話雖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在閩南地區,無論相隔多少里的村子,都還一直延續著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風俗,相信這些好的文化傳統一定是會被人們繼承下去的。
那麼在閩南農村的結婚風俗中,都是有什麼講究的呢?閩南地區的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閩南地區的一些風俗習慣也是很獨特的,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在閩南地區的婚俗中,雖然各地在某些程序上不相同,但概括起來,一般都有六禮,即:問名、納采、納征、納吉、請期、親迎。
一、准備
由媒人或者由新郎推薦一個人到新娘家裡談聘禮和衫褲錢、系紅包,雙方家庭會針對聘禮情況進行一個協商,一般情況下女方家庭提出的條件不太過分的話,男方家庭都是會接受的,你來我往的情況也是時常發生。
聘禮數額看協商情況。現在一般農村聘禮10萬到50萬不等。
衫褲錢包括新娘的婚紗禮服以及三金首飾等。男方家庭。一般5萬到10萬。
挑一個好日子去女方家系紅包,系紅包的意思就是先帶一部分的錢和禮品給女方父母。
擔盤,抬盤在閩南地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結婚習俗。所謂的抬盤就是:豬腳、芝麻酪、紅蠟燭等閩南婚禮必須品,帶到女方家裡去,女方不能全部收,只能收取其中的一部分,然後再加一些芝麻、五穀類的東西讓其載回去。
上頭,結婚當天,新郎新娘的父母,需要為子女梳頭梳三次,一梳相敬如賓,二梳兒孫滿堂,三梳白頭偕老之意。
在閩南這個地方,很多人基本都聽不懂他們的方言的,所以方言也是一道門檻哦,幸好這次婚禮中有兩個人本來就是閩南人可以作翻譯官,一個是我的弟妹一個是新娘的伴娘。隨著改革開放,閩南人需要說普通話的機會越來越多,所以我們交流起來並不困難。
二、迎親
新郎帶著彩車和紅包(10元,20元,50元,200元不等),和一幫兄弟,在媒人的帶領下到新娘家,用紅包「砸」開新娘的門,哈哈,這次我也巧妙地搶了300元的紅包。新郎的兄弟找新娘的綉花鞋,保護新娘的綉花鞋的人嫌紅包(50元)太小了,那帥哥又掏了兩個。我說,來給我看看,他遞給我看了看,我捏了一下,說道,嗯,是有點小,拿大點的吧!帥哥們轉身商量了一下,又拿出了一個紅包,要鞋子,我一把抓了過來,捏了捏,嗯這個還有點厚,再加一張就可以了,順勢塞進自己荷包里。對方索要,我說,送出的紅包,哪有再要回來的喲!小帥哥的臉紅了。
只是不像我們湖北人迎親時,大老遠就放鞭炮,也許是城市禁鞭的原因吧!
臨出門前,攝影師要求新郎陪新娘親朋全體合影。我以為像湖北人結婚時要舉行一個認親儀式,並且被認長輩都要給紅包新娘新郎,但閩南人結婚沒有這個環節,也許怕我們沒有紅包吧!
隨後,我們作為新娘家所有的親朋乘坐新郎叫來接我們的大巴車隨著所有的彩車一起到新郎家裡去。
三、結婚
隨著改革開放和時代發展,移風易俗的觀念也在漸漸改變閩南人的習俗,在婚禮上很多繁禮俗節也都省略了。但是,在這次婚禮中,最有獨特性的是迎祖、祭祖和海鮮宴。為了祭祖,新郎家准備了充分,如設祭台,擺供品,准備了很多紙質金元寶。在開席之前,新娘新郎在族長的指導下,向祖先敬香,行禮,許願,然後放炮竹,燒金元寶給祖先。隨後是海鮮宴,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大龍蝦,純粹的海里野生的,一隻裝一盤,多大呢?一隻有1.5斤左右,在500元左右,還有鮑魚、土龍、海參、海蟹、龍膽石斑魚、竹筍海鮮湯、玉脂膏、葉參鴿子湯等等,
⑸ 鼓浪嶼之波 歌詞
《鼓浪嶼之波》
填 詞 :張藜,紅曙
譜 曲 :鍾立民
歌曲原唱 :李光曦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
鼓浪嶼遙對著台灣島,台灣是我家鄉。
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
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母親生我在台灣島,基隆港把我滋養。
我緊緊偎依著老水手,聽他講海龍王。
那迷人的故事吸引我,他娓娓的話語記心上,
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鼓浪嶼海波在日夜唱,唱不盡骨肉情長。
舀不幹海峽的思鄉水,思鄉水鼓動波浪。
思鄉思鄉啊思鄉,鼓浪鼓浪啊鼓浪。
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5)廈門我們是什麼相年擴展閱讀:
鼓浪嶼之波,是1981年由著名作曲家鍾立民作曲,張藜、紅曙作詞的一首歌唱祖國統一的音樂作品,1982年由著名歌唱家李光曦首唱,1984年女高音歌唱家張暴默在央視春節晚會上演唱,經過多年的傳唱,已成為廈門的品牌之歌。
廈門航空公司的各個航班主題背景音樂就是這首著名的《鼓浪嶼之波》。廈門環島路上有同名音樂雕塑——鼓浪嶼之波,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五線譜音樂雕塑」,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是廈門的著名旅遊景點之一。
1981年底,在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背景下,福建省委對台辦、福建省台灣同胞聯誼會、福建人民廣播電台、福建電視台等聯合組織了一次音樂采風創作活動,省內外的十多位詞曲作家深入福建省的平潭、晉江、惠安崇武、廈門等地,創作了百餘首表達海峽兩岸骨肉親情的台灣題材歌曲,《鼓浪嶼之波》是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首。詞曲作家張藜、紅曙、鍾立民在鼓浪嶼登上了日光岩,共同寫下了《鼓浪嶼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