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都是哪裡人
擴展閱讀
廣州南站到海珠怎麼走 2025-02-14 05:50:03

廈門都是哪裡人

發布時間: 2022-04-14 14:56:09

① 為什麼現在的廈門人都說自己是廈門人不說是福建人

一般在福建省內,別人問,就是會說是廈門的啊,如果出省了,才會先說是福建人,再說是廈門人。況且,廈門本來就那麼出名,有一種地方優越感,直接說廈門人家一般都知道

② 廈門的外地人多嗎來自哪裡河南的是不是很多

廈門的外地人口都已經比廈門的本地人口多了,我畢業前的那個班級就有一半不是廈門人,也不只是河南的,其他省份的也都很多~

廈門哪裡廈門人多

湖裡老街,馬壠,後埔,蔡塘,枋湖,殿前,寨上。這幾個地方是湖裡區外來人較集中的地方 。湖裡老街和後埔商業街特別熱鬧

④ 廈門發展歷史

看下廈門島的歷史沿革跟島內的發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廈門島設嘉禾里,隸屬泉州南安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移泉州永寧衛中、左二所於廈門島,兵額1204名,兵船20艘。廈門故稱中左所。
其餘不多述,總之清代以前的廈門島一直都屬於泉州府轄區。
泉州與廈門一府雙中心時期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鄭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分理軍政各事。三月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灣荷蘭殖民者派何斌來思明州請求通商,鄭成功以荷蘭當局每年輸餉5000兩、箭坯10萬枝、硫磺千擔為條件許之。之後鄭經又於康熙二年(1663年)將州改制為縣,設縣署,有知縣等職。是為「思明縣」之名首次出現。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萬正色帶領清軍大舉進攻金廈,鄭經逃往台灣,廈門被清兵佔領。由此,結束了30年之久的鄭氏政權,廈門歸屬清政府統治,並取消思明縣,恢復廈門稱謂,仍歸同安縣管轄,復稱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師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師東征台灣,同月攻佔澎湖,鄭克塽降。收復台灣後,在台改承天府為台灣府,屬福建省;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與福建分治。
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移府廈門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專設水師提督,駐海澄,首任提督為施琅)
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又奏准開放海禁,並在廈門設立海關(清泉州府有海關關所十所,分布於泉州沿海各縣)。自此清政府把廈門作為與台灣聯系的樞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設立台灣廈門兵備道,統一管理廈門與台灣軍政要務。清政府開放海禁,在廈門設閩海關,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貿易者,皆由海關辦理,由此開放廈門與台灣鹿耳門為規定的負責運送士兵,軍資與貿易的唯一單口港,但商民經常無視這一指定航線,"其貪時之迅速者,俱從各處直走外洋,不由廈門出入」,後大勢所趨又開放石獅蚶江等港與台灣對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萬正色題請未准後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媽祖。康熙恩准敕封媽祖為天後,次年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從泉州改駐廈門(稱為泉州府廈門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蘇祿國(今菲律賓)派泉州籍華僑龔廷彩為正使,率領官員12人,華僑舵工,水手31人,前來中國朝貢,於7月25日抵達泉州灣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廈兵備道,而將原設泉州的興泉兵備道衙門移駐廈門。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華僑出入國。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劃永春直隸州歸興泉道,並改稱分守巡海興泉永兵備道。屬於監察區級別。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備銜,稱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共管轄二府一州。其職能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驛務,監發兵餉、監造戰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晉江蚶江港(今石獅)與台灣鹿港對渡貿易。設海防通判駐蚶江。泉州附屬各港口航行於台灣的船舶均要到蚶江關口掛驗,方准出海。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許蚶江與台灣八里岔對渡。蚶江港興盛時期,每日有300餘艘船舶進出港口。嘉慶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鄭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灣史》(台北版)載:道光四年(1824年)台灣又開放海豐與蚶江通航。稱為「泉州總口」的蚶江,成為大陸與台灣通商貿易的中心碼頭。清政府在蚶江設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屬正五品衙門),下設海關、厘金(稅務)、營盤、海陸訊,統管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對台貿易達110年之久。

廈門獨立出泉州府時期

直至鴉片戰爭後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租界,成為閩南對外中心。這段特殊時期不屬於泉州府管轄范圍,在這之前廈門島都是屬於泉州府的一部分。
動盪的民國時期廈門島正式獨立出泉州。
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後時局穩定,廈門設立特區,泉廈分治成為定局。
自廈門島建制開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屬於泉州管轄范圍,泉州府的廈門島自清代開始發展,成為泉州以外的另一個中心其實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鄭成功開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導廈門島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廈門的地位。近代廈門剛獨立出"泉州府「的發展也是一樣,1933年初廈門市政籌備處成立,並改為思明市政籌備處,由泉州晉江人許友超任處長,許友超在《思明市政籌備處匯刊》說:「思明為閩南要埠,政務煩劇,治理實難。......」申請設市。1933年12月1日廈門市政府成立,廈門獨立設市始於此,泉州晉江人許友超成為廈門歷史上的首任市長。新中國建國後廈門首任市長是泉州永春人梁靈光。從官方到民間泉州對廈門的推動可謂"名正言順「,清末民國時期最初廈門島獨立出泉州的近現代發展中,泉州民間對廈門的推動:如最早開發了大半個廈門島的泉州人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等他們開發了大半個鼓浪嶼的別墅,開發了廈門最早的商業區中山路一帶的商住樓,廈門最初的水電、馬路、電話通訊等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與他們有關,清末至民國鼓浪嶼上的富商別墅最多數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廈門本土最著名的陳嘉庚在捐建廈門教育方面也沒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幫助,特別是在1934年陳嘉庚的企業破產後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到了現在自不用再說了,看看廈門十大富豪大多是哪裡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廈門其實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動發展起來的,這股力量貫穿了整個廈門島的發展史。

⑤ 廈門市大部分都是外省人嗎那說閩南話嗎城市擁不擁擠啊

呵呵~廈門的居住條件好,外來人口自然多了~ 一般閩南話只和家人說~平時在學校,除非是和本地生,其他的一般還是以講普通話為主~好多小孩子現在都不會講閩南話了(我弟就是~哎~)
廈門的道路很美,閑來散散步是種很好休閑方法。還有一個最最引以為豪的地方就是,公車上大部分人都會主動為老弱病殘孕婦和抱小孩的乘客讓座~(這是在其他地方還不常見的)
道路擁擠狀況嘛~要視事件而定了~高峰期不要乘經火車站、SM此類的地方一般是沒問題地。
歡迎過來阿~

⑥ 廈門常住人口主要由哪些地方的人組成

常住人口當然主要是廈門當地人,還有全國各地搬遷進來的,最主要是泉州、漳州人多,其次是龍岩、三明,南平等地,外省的則以江西、四川等地為多。

⑦ 打聽一下 廈門人和青島人 都是怎樣的 哪裡人素質比較好呀

這個問題 本人最有發言權,我是日照的,經常去青島,然後在廈大讀書。怎麼說呢,山東的口碑可以說全中國最好的,性子比較直,方言比較土,呵呵,不過咱說著親切,而南方整體就是比較溫和的,我剛來廈門很不習慣呢,大家都太和氣了,在日照高中經常看到群架的,在這里竟然一次也見過。不過廈門人真的很好,很溫馨,城市節奏慢,城市小,我覺得廈門是越來越喜歡那種。在青島,個人覺得說臟話的挺多,廈門整體非常文明。你在車上不會見到老人站著,問路會有很多人主動過來告訴你。青島最不好的一點是對民工的極端歧視,這點真的很不好,而廈門是個移民城市,雖然島民意識強,但廈門人還是很好相處的。

⑧ 廈門島內島外哪裡人多

2018廈門常住人口411萬

各區常住人口最終評估確定為:

思明區101.5萬人

佔全市總人口的24.70%

湖裡區103.1萬人

佔全市總人口的25.09%

海滄區37.5萬人

佔全市總人口的9.12%

集美區70.0萬人

佔全市總人口的17.03%

同安區61.1萬人

佔全市總人口的14.87%

翔安區37.8萬人

佔全市總人口的9.20%

島外人口增長比重逐年上升

⑨ 廈門哪裡人最多

廈門人最多的地方應該是鼓浪嶼,中山路,曾厝垵,等等廈門名景點,據說廈門市圖書館人也超級多。

⑩ 廈門的人怎麼樣啊

說到廈門人,可不能不談廈門話。

初聽廈門話,簡直叫我難以接受!一句話下來,讓你覺得它既像日本語、又像古漢語。「吃飯」叫作「假崩」!!「隨便」稱為「青菜」!!!「下車」竟是「樂恰」!!!!真是搞笑!直到後來經人介紹我才知道閩南語是「中國古漢語的活化石」,它是全國各種方言中,將古漢語最完整的沿襲下來的一種語言,怪不得人們把「怎樣」稱為「安怎」,把「慢走」說成「慢行。」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出去逛街,一位服裝店的小姐看見我試穿了一件衣服後立即笑容滿面的說:「你緊歲哦!」「什麼?我幾歲?關你什麼事?奇怪!!」我心想。她看我獃獃地看著她,立刻改口說:「哦,你不會聽廈門話?我是說你很漂亮啦!」原來如此!可她生硬的普通話仍讓我莫名其妙:說我「聽不懂廈門話」就好了,什麼叫「不會聽」啊,真讓人百思不解,但最後我還是做出了這樣的結論:廈門人的確很可愛!

不僅可愛,他們還十分可敬。一次我乘公交車,已經沒有座位了,只好站著。在我還沉醉於車內的整潔干凈和車外的秀麗風景時,上來一位老人,於是馬上有人給這位老人讓座,老人謝過後欣然坐下。我覺得很新鮮,可車上的其他人卻不以為然!接著我開始觀察,發現一有老人或孕婦上車,就立即有人給他們讓座。後來別人告訴我,只要在廈門的公交車上、老、弱、病、殘、孕及抱小孩的乘客會有人給讓座,大家都很自覺的愛護他們!多溫馨!素不相識卻相互照顧,多像一個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