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廈門鷺江是廈門的那條海嗎或者它根本是一個地名,而不是一條江
鷺江是一條街道的名字,叫鷺江道
㈡ 廈門隔岸對望鼓浪嶼這條江叫什麼江
你指的是廈門島與鼓浪嶼之間的那片海域吧,那叫鷺江,因為以前有很多白鷺所以得名,廈門島這邊的這條路就叫鷺江道了。
㈢ 鼓浪嶼位於哪條江入海口,與廈門島隔著哪個海峽相望
廈門這邊主要入海的江是九龍江,鼓浪嶼位於九龍江入海口這帶。
鼓浪嶼與廈門島隔著的是鷺江,其實算海。
鼓浪嶼對面那條路叫鷺江道。
㈣ 廈門市的 鷺江和什麼江相連
廈門的鷺江其實是一個海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江。它是鼓浪嶼與廈門島之間的海。集美杏林那頭也稱潯江,靠漳州這頭是九龍江的出海口。
㈤ 福建廈門位於那個方向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廈門由廈門島、鼓浪嶼、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同安等組成,陸地面積1565.0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國際性海港風景城市。
㈥ 廈門在中國哪個省份
廈門在福建省。
廈門位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附近,在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南部,西接漳州台商投資區,北鄰南安,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通行閩南語,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㈦ 鼓浪嶼位於哪條江入海口,與廈門島隔著哪個海峽相望
鼓浪嶼是一個島嶼本身沒有處於江河入海口,位於廈門半島西南隅,與廈門島隔著鷺江(實為深海)相望。
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獲得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美五大城區等榮譽。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7)廈門哪個江擴展閱讀
鼓浪嶼的風景
1、日光岩,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岩,看到這里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岩」。站在日光岩山門處,看到一塊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在那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許世英題刻的「天風海濤」四字橫書。
2、古避暑洞,在「古避暑洞」背後刻著一首詩,「日光岩,石磊磊,環海梯天成玉壘,上有浩浩之天風,下有泱泱之大海。」出自於蔣鼎文之筆,蔣鼎文是蔣介石的同鄉,他在「解決」十九路軍發動的「閩變」以後,躊躅滿志,心情極好,才寫下這篇頗有點文採的銘文。
㈧ 廈門屬於哪個省
廈門屬於福建省,廈門地形以濱海平原、台地和丘陵為主。廈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地貌構成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灘塗等。
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於同安與安溪交界處的雲頂山海拔1175.2米,為全市最高的山峰。從西北往東南,依次分布著高丘、低丘、階地、海積平原和灘塗,南面是廈門島和鼓浪嶼。雲頂山為廈門市最高峰,雲頂岩為廈門島最高峰,日光岩為鼓浪嶼最高峰。
(8)廈門哪個江擴展閱讀:
廈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9月份。
廈門屬於淡水資源匱乏的海島型城市,城市日常用水80%取自九龍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4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513立方米。
㈨ 廈門的海都叫閩江嗎
廈門的海都是內海,東面金廈海域,也只能說台灣海峽!閩江是福州的內江!當然廈門附近有條江叫九龍江,河水都是流到廈門海域!
㈩ 廈門在哪個位置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o04′04″、北緯24o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元朝時,曾設立「嘉禾千戶所」。明洪武20年(公元1387年),為防禦倭海相望。行政建制始於宋朝,隸屬泉州府同安縣轄下,因傳說寇築城,號「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7年(公元1650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抗清駐兵島上,稱「思明洲」。康熙年間又改稱「廈門」,設廳,直至鴉片戰爭後,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辛亥革命後1912年再稱思明,設縣;1913年復稱廈門,立市。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列為福建省省轄市,至1980年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94年被定級為副省級市。
全市由廈門島,鼓浪嶼及內陸九龍江北岸沿海部分地區和同安組成,屬海港風景城市。其主體--廈門島面積約132.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整個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海峽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來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由杏林灣和馬鑾灣分隔而成集美、杏林、海滄三個小半島。地屬亞熱帶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和多雨,年均氣溫在21o左右。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
2002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137.16萬,41.85萬戶,其中城鎮人口96.30萬人,占總人口的70.21%。全市家庭戶均規模3.28人,比上年縮小0.04人。男女性別比102.95∶100。年內出生人口1.24萬人,出生率為9.17‰,比上年上升0.1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0.58萬人,死亡率為4.25‰,上升0.25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2.80萬人,其中:自然增長0.6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3‰;機械增長2.13萬人,機械增長率15.68‰,下降了2.25個千分點。據抽樣調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14萬人。 全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另有回、滿、壯、畲、苗、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