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沖茶需注意的事項
首先我要說的是,沖茶最先要講究的是環境和氣氛,要靜要雅,二是沖茶人的儀容儀表,三是沖茶人必須真正的懂得茶,神情神態中要表現出茶態來,
·1.水與茶的比例
直接的反應就是茶的濃淡。濃淡要合適才好,使我們能夠品賞到茶的色和香,同時,適當的濃淡對於茶葉中的 物質的浸出是有影響的,這不但影響到茶水的色、香,也影響到茶水對人體的影響作用。濃淡可以科學計測,但是平時沒人去理會這一指標的,還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濃。大致上說,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重量比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葉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兩克。
2.泡茶的水溫
對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溫,應視不同類茶的級別而定。但是我們經常不注意這一點,總喜歡用很燙的水來沖泡。一般說來,紅茶、綠茶、烏龍茶用沸水沖泡還是較好的,可以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綠茶,如龍井茶,應用80℃~85℃的開水沖泡,使茶水綠翠明亮,香氣純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時間長短
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鍾左右,不宜久泡。紅茶要比普通的茶泡得更短一點。
4.杯子的用法
紅茶一般有玻璃杯,其他常用白瓷杯。
總歸不過下面幾點:
1,茶藝師要端莊,動作不可過猛過烈,要平緩輕柔。
2,沖泡時,隨手泡的嘴要在茶藝師右側以45度角放置,不可對著客人,以免不尊。
3,沖泡時水溫,沖泡的節奏要把握好。這些要茶藝師自己把握了。
4,沖泡時,切記不可將紫砂茶具和公道杯碰撞,發出刺耳的聲音,給客人斟茶時更不能發出碰撞的聲音。
5,斟茶時,要斟七分滿,所謂「茶滿欺客」,七分滿是指「七分茶水,三分情意」。
6,斟茶時要注意以右手拿壺,以客人為尊 ,從右往左逆時針斟,以表示迎客進門。
㈡ 閩南茶文化有哪些特點,需要注意什麼
中國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為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 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說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 那麼閩南茶文化需要有哪特點,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首先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享受一盞茶呢?這是需要技藝和藝術的,這就是茶藝。 閩南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講究茶葉、水和茶具了。
一、茶以新為貴,而且要優質茶葉。閩南人喜歡喝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它外形色澤青褐,所以稱「青菜」。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而烏龍茶茶中最負盛名的是安溪鐵觀音,鐵觀音如青橄欖,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
二、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
三、閩南人泡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為它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 「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顯得很有藝術欣賞價值。
閩南人對飲茶情有獨鍾。在閩南地區就有這么一種說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在福建安溪縣,還流傳著「早上喝碗鐵觀音,不用醫生開葯方;晚上喝碗鐵觀音,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也不香」。人們在說到閩南人的熱情好客時,總也離不開一個「茶」 字,因為「閩南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
四、如何泡茶才能讓它的香入心?
1、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2、除了茶壺、茶杯外,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將茶杯放入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沖燙,這就是茶洗的功能之一。
3、第一道程序就是燙壺、燙杯。隨後,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放在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要放滿壺,這樣沖出來的茶才夠味。
4、在茶壺里塞滿了茶葉,接著就把開水沖入茶壺中,這時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然後蓋上壺蓋,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這樣,茶壺內外溫度相差不會太多。了,熱氣才不會跑掉。他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沖進去,沖到壺蓋蓋下去後有少許茶水溢出為止,蓋上蓋子,再淋一些開水。
5、泡茶最忌諱浸茶,一浸就出茶鹼,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壺邊斟邊說:「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按住茶壺蓋,將茶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沖下,迅速繞著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後叫『韓信點兵』,那後邊的幾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個杯子都必須點到。」
6、這樣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沖五六次,講究一點的,沖泡三四次就要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
茶藝,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閩南的茶道精髓,體現在一個「和」字上。例如,當地村民有什麼糾紛或隔閡,只要長輩出面開一個「茶話會」調解,便可輕松把事情「擺平」。這種茶文化中的「和」,意蘊著風調雨順的天和、青山綠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內涵會更豐富,具有一種社會功能,使飲茶者追求一種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的精神境界。閩南人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和睦相處,親如兄弟,根植、流傳其間的茶文化,無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國燦爛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㈢ 正確的沏茶步驟有哪些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水鄉茶樓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更注重於表演性茶道,相繼創作了有民族特色的茶藝,如:具有江南特色的傣族竹筒茶、彝族烤茶茶冖、煎茶茶藝、功夫茶沏泡、龍井茶禮、太湖翠竹的沏泡以及有民族特色的四川長嘴壺功夫茶、白族三道茶等等。水鄉茶樓通過品茶、欣賞茶藝表演,於浮華之中,托起片片清涼,讓你遠離器塵,怡然自得。
烹茶精,正是工夫茶最突出的特點,它體現在烹制、品飲過程中的每個環節,而不僅僅是「器具更為精緻」而已。
1、治器:泥爐起火,砂銚掏水,煽爐,潔器,候火,淋杯。
2、納茶:靜候砂銚中有松濤颼颼聲,初沸出現魚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蓋看也),即把砂銚提起,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銚置爐上,俟其火碩(老也,俗謂之「碩」),一面打開錫罐,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如此之工夫,謂之「納茶」。 納茶不可太飽滿,約七八成足矣。神明變化,此為初步。
3、候湯:湯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滾湯環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入壺心,不可斷續,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沖」,始無澀滯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後,應立即傾出茶湯,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這就是「洗茶」。傾出的茶湯廢棄不喝。
5、沖點:沖法同上。
6、刮沫:沖水必使滿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凸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之,沫即散墜,然後蓋定。
7、淋罐:壺蓋蓋定後,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俗謂「熱罐」。一以去其散墜余沫;二則壺外追熱,香味充盈於壺中。
8、燙杯:淋罐已畢,仍必淋杯,俗謂之「燒鍾」。淋杯之湯,宜直注杯心。「燒鍾(鍾即茶杯的俗稱)熱罐,方能起香」:這是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後洗杯,傾去洗杯水。
9、灑茶:茶葉納入壺中後,淋罐、燙杯、傾水,幾番經過, 正灑茶適當時候。因為灑茶不宜速,亦不宜遲。速則浸浸未透,香味不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濃,致茶味苦澀,前功盡廢。灑必各杯輪勻,稱「關公巡城」;又必余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壺宜放低灑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叢生,稱「低灑」。
品茶
品茶,捧起小杯,慢飲細酌,啜畢還以杯口移近鼻孔,品其香味。工夫茶因杯小,香濃、湯熱,故啜後杯中仍有餘香,這是一股比從茶湯上溢出的香氣更深沉、更濃烈的「山韻氣」,「嗅杯」因此為工夫茶所獨有的雅趣。
以「品」為主的井然有序的飲茶方式,形成邏輯程序的體系,這就叫做「潮州工夫茶方法"。它顯示高雅,表達禮儀,寄託情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而美正是在工夫茶沖飲程式之細膩周密、有條不紊、從容不迫、氣氛和諧等現象中產生的,也是主客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其全過程,頗能體現「和為貴」之高尚情操,並反映出本地區某種歷史傳統、文化水平與時代背景。起到提高人們生理、心理素質的良好作用。這就是潮州工夫茶的程式美及其美學價值所在。
——飲茶離不開茶具,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包括壺,碗,杯,盤,托等,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藝術,一套精緻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隨著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地越來越精美。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這就是:
第一: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准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第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第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第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第五: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茶墊"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里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第六: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第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第八:紅泥小火爐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第九:砂銚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共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第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製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功夫茶所用的茶葉,只限於半發醇的福建岩茶,溪茶和潮汕的鳳凰水仙一類(均屬青茶類)。中國的其它茶類如紅茶,綠茶,磚茶,或花茶,白茶等則不適合。因為若用功夫茶的沖法,往往苦澀不堪入口,只有這種半發醇的青茶類為上。習慣上功夫茶最好是用福建的烏龍茶,即閩北武夷山的岩茶和閩南的溪茶。烏龍茶是個總名,其中的暑茶是閩北所產。鐵觀音則主要產於閩南安溪,故又稱溪茶。岩茶和溪茶名目繁多,其中奇種,單叢,名叢大紅袍,水仙,一枝春等都是名茶。
——潮汕的鳳凰山也生產茶葉,也屬半發醇的青茶,也是功夫茶的用茶。其名目有水仙(俗稱鳥嘴茶),單叢,浪菜等;上引丘逢甲詩的"鷦嘴"便是鳥嘴茶。鳳凰茶也是我國的名茶之一。茶粒較大,茶色黃褐,香氣清馥,滋味濃醇而甘,湯色淺黃,是潮人和東南亞華僑愛好的一種茶。《潮州府志》載:"鳳凰山名茶待詔亦名貢茶。"民間傳說南宋末代皇帝,逃到潮州鳳凰山,口渴思飲,采山中茶葉咀嚼,清甘止渴,稱賞不已,所以鳳凰山的這種茶樹,便是被後人稱為宋茶。傳說末必真實,但鳳凰山茶是一種優質茶,卻是一直為人所公認。潮汕功夫之普遍,跟本地有名茶是息息相關的。
——什麼是工夫茶?清代的蔡爽(字伯龍,生平事略不詳)的《官話匯解便覽》中有一條有趣的簡釋。該書是以浙江方言與官話一一對照的辭書,其上卷(飲食調和)有謂:
——0 茶米 正一茶葉
——0 好茶 正一工夫茶碩
——0 幼條 正一芽茶
——詞目前加0符號的是方言,有「正」字的是官話。原來,工夫茶者,好茶之謂也。(有意思的是,二個詞目的表述與含義竟與潮州方言頗一致)顯然,這里的工夫茶,是指好茶葉。
——更明確的表述是雍正年間崇安令陸延燦的《續茶經》轉引的《隨見錄》中的話: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道光間梁章鉅《歸田瑣記》說:「武夷茶名有四等:花香、小種、名種、奇種。名種茶「山以下多不可得,得則泉州、廈門人所講工夫茶。」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九也雲:「第岩茶反不甚細,有小種、花香、清香、工夫、松蘿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
——民國十一年《福建通志》(物產)引《閩產錄異》說:武夷寺僧多晉江人,以茶坪為業,每寺都請泉州人為茶師,茶采來後,又有就茗柯擇嫩芽,以指頭入鍋,逐葉卷之。火候不精,則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稱工夫茶,瓿僅一二兩,其製法則非茶師不能,日取值一強。①
——可見,自清初以來,工夫茶原是指岩茶中一個品位甚高的品種,而且其名稱是由漳泉台澎人給叫出來的。
——紅茶中也有一類稱工夫紅茶的品類,如祁門工夫、滇紅工夫、閩紅工夫、川紅工夫等。 道光年間曾在廣州十三行的美國商人亨特在其所著的《廣州「番鬼」錄》中說:茶的種類繁多,主要分為紅茶、綠茶兩類……紅茶則包括武夷、功夫、小種和包種。上書中,功夫茶有時寫成工夫茶,如言東印度公司販運的「茶葉主要是武夷茶和工夫茶。」至於紅茶何以稱做工夫茶,這位洋商的解釋是:「做工者的的茶。」②--由於文獻中確實缺乏可資參照的材料,因而華文水平不高的亨特只好望文生義的地「直譯」。依筆者管見,如按前引蔡爽所揭示的「工夫茶即好茶」的說法去解釋,也許更合情理:既然好的岩茶叫工夫茶,那麼,好的紅茶也稱為工夫茶又有何不可?
——那麼,為何岩茶「其最佳者曰工夫茶」呢?前引郭柏蒼《閩產錄異》的一段話可作為注腳。試想,「就茗柯擇嫩芽,以指頭入鍋,逐葉卷之」,且要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這該花費多大的工夫,該有多精湛的技藝?正如清初釋超全《武夷茶歌》所說的:「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此其一。其次,梁章鉅《歸田瑣記》中,工夫茶的等級雖列在「奇種」之下,但奇種「如雪梅、木瓜之類,即山中也不可多得。」「三十六峰中,不過數峰中有之。各寺觀所藏,每種不能滿一斤,用極小之錫瓶貯之,遇貴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許,鄭重瀹之。」因此,就市面流通領域而言,工夫茶實為頂兒尖兒級的「極品」,再無出其右者。 總之,岩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而且岩茶在前而紅茶居後。
——據1979版《辭源》:[工夫茶] 廣東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種風尚,其烹治方法本於唐陸羽《茶經》。器具精緻……見清俞蛟《潮嘉風月記》。也作「功夫茶」。
——(功夫茶)即工夫茶。清施鴻保《閩雜記》十:「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以武夷小種為尚……飲必細啜久咀。」
—— 把工夫茶定性為「廣東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種風尚」,甚為精當,符合時下各界對工夫茶的理解。把工夫茶、功夫茶及其依據的文獻來源一並列出,也甚寬容公允。問題是,同一事物而有兩種名稱,在實際應用中,難免帶來一些混亂、麻煩。即如成立協會一類的團體或開起學術會來,會名或會議名該用「工夫茶」還是「功夫茶」呢?而且,普通話中「工」、「功」同音,怎麼說都可以。潮州方言的「工「(讀如剛)與「功」(讀如攻),讀音截然不同, 「工夫」與「功夫」的含義也不一樣。在工夫茶的家鄉卻連名都叫不準,這麻煩豈不更大?
——《現代漢語辭典》把「工夫」、「功夫」當成一詞,釋義為:時間;空閑時間;時候;本領、造詣,共四項,但又要讀者注意:前三項多作「工夫」,第四義項多作「功夫」。(既有差別,又要將二詞合而為一,如此處理是否恰當,此處姑且不論)但以上的釋義,卻難以涵蓋潮語的「工夫」一詞。比如說「某某人過工夫」,指的是對方為人處事十分精細、周到,這里的「工夫」就絕對不能用「功夫」。
——作為茶道,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式方法精緻、物料精絕、禮儀周全等物質與精神的多種因素,因此,以「功夫」指稱作為品種名的茶葉尚可,用來指稱茶道則難免以偏代全。更主要的是,命名一般都以初始名為准,俞蛟的《潮嘉風月記》是目前為學界公認的有關工夫茶的最早記錄,理宜以它作為命名的依據。(《辭源》(工夫茶)釋義的最末句為「也作『功夫茶」』。這個「也作」,實已含有正、別名的意思)准此,本書從書名到內容,皆用「工夫茶」而不用「功夫茶」。
㈣ 「功夫茶」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它的沖泡程序是什麼啊
廣東潮州和汕頭一帶盛行工夫茶。飲工夫茶一般以3人為宜,比較考究的是選用宜興產的小陶壺和白瓷上釉茶杯,這種茶杯口徑只有銀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壺(罐)里裝入烏龍茶和水,放在小炭爐或小酒精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3個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當地俗稱為「關公巡城」)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飲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因此工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
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據說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這就是:
一、茶壺
潮州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准有四字訣,日:「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沖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於深淺則關系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准。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繫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 主要是看壺里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經說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麼名匠所製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於玩古董的問題了。
沖工夫茶除了用「沖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在潮州菜館中每吃一道菜後就必定上來一巡工夫茶,那就是用「蓋甌」沖的,這是為了適用於人數較多的場合,一次可以有十懷至十二懷。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沖罐就差得多了。不過,只要沖茶的人「工 夫」好,用蓋甌也可以沖出好工夫茶的。
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 果杯」。
至於有的人還講究什麼「春宜牛眼懷,夏宜粟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吊鍾懷」,這又未見講究太多了。不過,用喇叭杯、牛乳杯……這些作為工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適,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懷;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五、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里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六、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螭龍,潮州土話叫做「錢龍」,潮州話是雙聲疊韻的,錢、螭就是疊韻字,即是壁虎。)
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昆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泳躍欲出,這是很少見的珍品,一般的多見素瓷青花,置於茶床上,蓋上朱紅的木蓋,舀水時用的是椰子殼做的,椰瓢當茶未煮,主人啟蓋舀水時,「工夫茶」之工夫已經不飲而使人信服矣。
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康熙乾隆年間的產品,也 已極為珍貴。用近代製品,只要色彩大小調和,也就很好了。
八、紅泥小火爐
「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可見古人是用紅泥小火爐溫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於「寒夜客來茶當酒」,這時是否用紅泥小火爐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現在的潮州工 夫茶,像喝酒一樣喝茶,詩人們並沒有說明.不過我想大約應當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時,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豈不令人小便頻頻,坐立不大?那個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誰還能坐下來細談。所以,我想這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茶,應當相等於今日之工夫茶才是。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小火爐是放在精製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爐子,剛好一伸扇子便是爐門。中間一格,是放扇子、鋼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欖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樣的設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
「砂跳」,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於「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成的扇,大不 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以上,雖然還不夠陸羽所規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規格,但也已經洋洋大觀了。如果還要再說些,那麼二十四件也不為多,例如裝茶葉的錫罐,就以潮汕造的為最上品。還有茶巾,專門以凈滌茶具。茶幾,用以擺設茶具。茶擔,可以貯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臨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飲,自然又是人生一樂。
功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欲飲功夫茶,須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壺(潮州人稱「沖罐」)是陶制的,以紫砂為最優。壺為扁圓鼓形,長嘴長柄,很為古雅,有兩杯、三杯、四杯壺之分。將壺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勻著地,中心成直線的,為茶壺之優者。優者若置水中,平穩不沉。精巧別致、潔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徑不過5厘米,高2厘米,分寒暑兩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溫,暑杯口略翻飛,易散熱。盛放杯、壺的茶盤名曰「茶船」,凹蓋有漏孔,可蓄廢茶水約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繪。茶壺最貴重,一把古老名貴的茶壺,就是件可供鑒賞的古玩,有的嵌鑲一層鏤刻精美的白銀或黃金花紋圖案,便成了少有的傳家寶。茶壺里的茶銹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貴,可保茶的韻味
具體 沖茶之法如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功夫。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鍾,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第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未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葉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准,放有七成茶葉在裡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沖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雲:「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們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三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第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沖一角,然後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由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沖,目的在於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第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
第七:燙杯 潮州土語說是「燒盅熱罐」,乃是沖功夫茶中的功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功夫茶後說,功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沖共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這可謂得其三味矣。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中,復置爐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功夫茶之名,不遠萬里,千方百計,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贊嘆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功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耳恭聽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里去,這時,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第八:灑茶 幾經數度功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檔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委重要的。「盡」就是汪要讓余水留在壺中。第一沖留一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苛墊上,使壺里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㈤ 介紹 廈門功夫茶(急!)
廈門是功夫茶的起源地之一,有著濃郁的茶文化氛圍。廈門的茶藝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廈門人大多愛喝烏龍茶,尤以安溪鐵觀音為最,鐵觀音號稱茶中極品,有詩盛贊:珠泉雋味和胸臆,玉液新香沁齒牙,兩腋清風甌泛綠,一壺春雪筆生花。烏龍茶茶葉以新為貴,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泡茶要用軟水,即每公升水中鈣、鎂的含量不到8毫克的水,這樣泡出的茶才能口味醇厚,色澤純正。火候與湯候要適度,既要燒沸,又不能過火,這樣茶湯才能鮮美。廈門的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然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除了茶壺,茶杯,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將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沖燙。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品茗需佳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廈門人喜歡在廳里放置擺設,花瓶古玩,燃香播樂,增添雅緻,使品茗成了一種高尚精神追求和高品位的休閑方式。這種茶我見過,聞著味道就香,品上一口,頓時,一股濃濃的香氣撲入我的耳鼻。太香了!
㈥ 廈門特產 蓮心茶 荷葉包著蓮子 很大一包 叫什麼茶
蓮心茶,蓮芯即蓮子心,又稱蓮薏、苦薏、蓮心。秋季採收蓮子時,將蓮子剝開,取出綠色胚(蓮心),曬干。蓮子心營養價值非常高。
中醫認為,蓮子心性涼味苦,有清心火,降血壓,止汗,養神作用,用之泡茶飲,適宜於高血壓頭昏,心煩失眠,夢遺滑精和盜汗之人。
㈦ 誰能幫我找一下各種茶的沖泡方法及程序謝謝...
茶葉的沖泡,一般只要備具、備茶、備水,經沸水沖泡即可飲用。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發揮出來,沖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據茶的不同特性,應用不同的沖泡技藝和方法才能達到。
綠茶的沖泡
細嫩綠茶的沖泡,要求茶具(茶杯或茶碗)潔凈,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壺)、瓷杯或茶碗沖泡。杯、碗內瓷質潔白,便於襯托碧綠的茶湯和茶葉。泡茶的水質要好。通常選用潔凈的優質礦泉水,也可用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水的酸鹼度為中性或微酸性,切勿用鹼性水,以免茶湯深暗。煮水初沸即可,這樣泡出的茶水鮮爽度較好。沏茶的水溫,要求在80℃左右最為適宜,因為優質綠茶的葉綠素在過高的溫度下易被破壞變黃,同時茶葉中的茶多酚類物質也會在高溫下氧化使茶湯很快變黃,很多芳香物質在高溫下也很快揮發散失,使茶湯失去香味。茶與水的比例要恰當,通常茶與水之比為1:50~1:60(即1克茶葉用水50毫升~60毫升)為宜,這樣沖泡出來的茶湯濃淡適中,口感鮮醇。沖泡的手法很有講究,要求手持水壺往茶杯中注水,採用「鳳凰三點頭」的手勢,使注入的熱水沖動茶葉,上下浮動,茶汁也易泡出。另外,在沖泡時常先注入少量熱水,使茶葉浸潤一下,稍後再注水至離杯沿1厘米~2厘米處即可。若待客,可將泡好茶的茶杯或茶碗,放入茶盤中,捧至客人面前,以手示意,請客人品飲。
紅茶的沖泡
紅茶的飲用方法,歸納起來大體分為清飲法和調飲法兩類。清飲法,就是將茶葉放人茶壺中,加沸水沖泡,然後注入茶杯中細品慢飲。好的工夫條紅茶一般可沖泡2次~3次,而紅碎茶只能沖泡1次~2次。調飲法,是將茶葉放入茶壺,加沸水沖泡後,倒出茶湯在茶杯中再加奶或糖、檸檬汁、蜂蜜、香擯酒等,根據個人愛好,任意選擇調配,風味各異。調飲法用的紅茶,多數用紅碎茶制的袋泡茶,茶汁浸出速度快,濃度大,也易去茶渣。一般來說,品飲紅茶,選用茶具也很重要,以選用咖啡茶具較為適宜。近年來在市面上流行一種台式泡沫紅茶,其製法是紅茶經沖泡後將茶湯倒人調酒器中,加上蜂蜜等配料,然後上下、左右搖動幾十下,再倒人透明玻璃杯中品飲。由於茶湯含有皂素,形成泡沫,在透明杯中層次分明,十分美觀,品飲泡沫茶,別有情趣,特別是青年人更為喜愛。泡沫紅茶始於台灣,近期傳入大陸。
烏龍茶的沖泡
烏龍茶的品飲特點是重品香,不重品形,先聞其香後嘗其味,因此十分講究沖泡方法。從茶葉的用量、泡茶的水溫、泡茶的時間,到泡飲次數和斟茶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茶葉的用量
沖泡烏龍茶,茶葉的用量比名優茶和大宗花茶、紅茶、綠茶要多,以裝滿紫砂壺容積的1/2為宜,約重10克。
(2)泡茶水溫
烏龍茶採摘的原料是成熟的茶枝新梢,對水溫要求與細嫩的名優茶有所不同。要求水沸立即沖泡,水溫為100度。水溫高,茶汁浸出率高,茶味濃、香氣高,更能品飲出烏龍茶特有的韻味。
(3)沖泡的時間和次數
烏龍茶較耐泡,一般泡飲5次~6次,仍然余香猶存。泡的時間要由短到長,第一次沖泡,時間短些,約2分鍾,隨沖泡次數增加,泡的時間相對延長。使每次茶湯濃度基本一致,便於品飲欣賞。
(4)、沖泡和斟飲
沖泡烏龍茶有專門的茶具。廣東、福建人喜愛用「烹茶四寶」------潮汕烘爐、玉書、孟臣罐、若深甌、潮汕烘爐是燒開水用的炭火爐;玉書為燒開水的水壺,一般是扁形的薄瓷壺,約能容水2O克 ;孟臣罐為紫砂壺;若深甌是微型精製的白色小瓷杯。沖泡前先用開水將茶具(茶壺、茶杯、茶盤)淋洗一遍,以保持茶具潔凈,又利於提高茶具本身的溫度。當壺中置茶以後,沸水沿壺內壁緩緩沖入,在水漫過茶葉時,便立即將水倒出,稱之為「洗茶」,洗去茶葉中的浮塵和泡沫,便於品其真味。洗茶後即第二次沖入沸水,水量以溢出壺蓋沿為宜,蓋上壺蓋。沖水的方法應由高到低,且在整個泡飲過程中需經常用沸水淋洗壺身,以保持壺內水溫,充分泡出茶葉的香味。
斟茶方法也與泡茶一樣講究,傳統的方法是用拇、食、中指夾著壺的把手。斟茶時應低行,以防失香散味。茶湯按順序注入幾個小茶杯內,注量不宜過滿,以每杯容積的1/2為宜,逐漸加至八成滿,使每杯茶湯香味均勻。
花茶的沖泡
花茶是融花香、茶味於一體的茶類,花茶的品飲雖重於香氣,但高檔毛峰花茶其形狀仍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品飲高檔名優花茶,通常選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茶葉用量與水之比為1:50(即1克茶葉用水50毫升)。宜用85℃左右的沸水沖泡,時間3分鍾~5分鍾。沖泡次數以2次~3次為宜。可透過玻璃杯欣賞茶胚精美別致的造型,如沖泡的是特級茉莉毛峰花茶,可欣賞到毛峰芽葉在杯中徐徐展開,朵朵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的景象,別有情趣。泡好後,先揭蓋聞香,鮮靈濃純,撲鼻而來。再嘗其味,花香茶味,令人精神振奮。中、低檔花茶,主要是聞香嘗味,一般選用潔凈的白瓷杯或白瓷茶壺沖泡,水溫要求100℃,沖泡5分鍾後即可斟飲。北方居家品飲花茶,常採用茶壺共泡分飲法,具有方便、衛生的特點,家人老小團聚,泡上一壺茶,一邊品飲,一邊拉家常,會給家庭增添溫馨氣氛。四川人品飲花茶,很有地方特色,常用一套三件頭茶具(茶碗、茶托、茶蓋)泡茶,邊飲品,邊擺「龍門陣」,悠然自得。
緊壓茶的沖泡
緊壓茶沖泡至今仍沿用古老的傳統方法。我國生產的緊壓茶大多為磚茶,較為堅實,加之原料較粗老,所以用開水沖泡難以浸出條計。飲用時必須先將磚茶搗碎,在鐵鍋或鋁壺中烹煮,而且有時在烹煮過程中,還要不斷攪拌,以使茶汁充分浸出。飲用緊壓茶的,多半是西藏、內蒙、新疆等地的兄弟民族,那裡多屬高原地區,氣壓低、水不到100℃就沸騰,如果用沖泡法沖泡磚茶,茶汁便不易浸出,所以緊壓茶需用烹煮法才能飲用。由於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風俗不同,緊壓茶的調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從各地區少數民族飲茶習俗可以看出,緊壓茶的調制方法與眾多其他茶的沖泡法至少有三點不同:一是飲用時先要將緊壓茶打碎;二是不宜沖泡,要用烹煮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三是烹煮時,大多加上佐料,採用調飲方式飲茶。
煮茶法
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中已詳加介紹。大體說,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涌,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點茶法
此法即宋代鬥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一體。於是發明一種工具,稱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銀、鐵制,大部分用竹製,文人美其名曰「攪茶公子」。水沖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拚命用力打擊,這時水乳交融,浙起沫餑,潘潘然如堆雲積雪。茶的優劣,以餑沫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自然稱為「咬盞」。
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乾果,直接以熟水點泡,飲茶食果。茶人自製茶,自采果,別具佳趣。
點花茶法
為明代朱權等所創。將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數枚直接與末茶同置碗中,熱茶水氣蒸騰,使茶湯催花綻放,既觀花開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時享用,美不勝收。
泡茶法
此法時清以至現代,為民間廣泛使用,自然為人熟知。不過,中國各地泡茶之法高精亦大有區別。由於現代茶的品種五彩繽紛,紅茶、綠茶、花茶,沖泡方法皆不盡相同。大體說,以發茶味,顯其色,不失其香為要旨。濃淡亦隨各地所好。近年來賓館多用袋裝泡茶,發味快,而又避免渣葉入口,也是一種創造。飲休既是精神活動,也是物質活動。所以茶藝亦不可墨守成規,以為只有繁器古法為美。但無論如何變,總要不失茶的要義,即健康、友信、美韻。因此,只要在健康思想的指導下,作些改進是應該的。當代生活節律不斷變化,飲茶之法也該越變越合理。法簡易行,但過簡通俗讀物是韻味佳趣。古法不易大眾化,但對現代工業社會過於緊張的生活,卻是種很好的調節。所以,發掘古代茶藝,使再現異彩,也是極重要的工作。據說福州茶藝館已恢復鬥茶法,使沫餑、重華再觀,實在是一雅舉。談飲法,不僅講如何烹制茶湯,還要講如何「分茶」。唐代以釜煮茶湯,湯熟後以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時沫餑要均。宋代用點茶法,可以一碗一碗的點;也可以用大湯缽,大茶筅,一次點就,然後分茶,分茶准則同於唐代。明清以後,直接沖泡為多,壺成為得要茶肯。自泡自吃的小壺固然不光,但更我的是起碼能斟四、五碗的茶壺。所以,這種壺叫作「茶娘式」,而茶杯又稱「茶子。五杯至十幾杯巡注幾周不停不撒,民間稱為「關公跑城」。技術稍差難以環注的也要巡杯,但需一點一提,也是幾次才均勻茶湯於各碗,引謂「韓信點兵」。
㈧ 廈門什麼茶好喝又便宜又有檔次
哈哈,去天福茶業。有一種每包十五元的。這個我看行~~~又是品牌。不過要天福茶店買。廈門好多店的,你路上逛著就會看到的。
㈨ 廈門哪裡的玫瑰花茶最好喝
法國粉玫瑰泡的最好喝,三角鐵罐包裝的那種,你也可以在淘寶網上查查看。再配一些洛神花一起泡。葯店裡面賣的都很一般,就是平陰玫瑰,小小的紫色的玫瑰花,據說葯用價值比較高,價錢也便宜。但是究竟如何還是仁者見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