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的傳統粿有哪些
擴展閱讀
廈門職專上什麼好 2025-02-08 23:10:21
廈門停車場怎麼申請收費 2025-02-08 23:07:04

廈門的傳統粿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4-26 16:28:00

Ⅰ 廈門特產禮物有哪些

花生湯、海蠣煎、面線糊、沙茶麵…如果你去廈門旅遊,有經驗的朋友們總要提醒你:這些小吃不可不吃。帶回家送人一般有餡餅、魚皮花生、菩提丸、魚干、茶葉、海類產品;茶葉一般來廈門都會選擇安溪鐵觀音,而鐵觀音又有很多品種如清香型鐵觀音、濃香型鐵觀音,柴燒鐵觀音。

Ⅱ 廈門特產有哪些 廈門特產及有名禮品

1,文昌魚

馬巷瓊頭村的鱷魚嶼一帶海域盛產文昌魚,據史料記載自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潮州刺史韓愈殺鱷魚就發現文昌魚,並且已有人在捕撈,只是數量不多而已,大規模生產是1945年-1956年間,年產量一二千擔。文昌魚體長3-5厘米,形側扁切兩端尖細,故叫它「槍擔物」。

2,炸棗

廈門同安著名的古老小吃,為同安五寶(馬蹄酥、封肉、炸棗、炸五香、碗仔粿)之一。

3,五香條

「五香」是廈門同安傳統小吃。長期以來,每逢過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辦喜事必備的五香配酒是最美味的佳餚之一。

4,封肉

封肉是一道皮香肉嫩的傳統美食,由土豬肩膀上的肉製成。又稱「同安封肉』『。南同安縣「封肉」。是將整塊的肉裝盆,加蓋入籠蒸熟之,上桌才掀蓋,所以叫作「封肉」。

5,碗仔粿

碗仔粿俗名油蔥粿,是福建翔安馬巷傳統的地方小吃。主要原料是粳米,把經水泡過的大米磨成漿,配上肉泥、鵪鶉蛋、油蔥等佐料,蒸熟便可。吃起來清涼爽口,亦甜亦咸,別具風味。

Ⅲ 廈門獨有的小吃有哪些

1、沙茶麵

沙茶麵算是廈門的一大特色吧,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料,魷魚、香腸、蛤蜊,加上濃郁的湯汁一並煮熟盛出,有多少人對那獨特的味道流連忘返。

展開全部

廈門的風味小吃久負盛名,發展至今已有200餘種。其中尤以鹹食的燒肉粽、魚丸湯、蝦面、薄餅、芋包、韭菜盒、土筍凍、沙茶麵、油蔥稞、炒稞條,甜食的花生湯、圓仔湯、貢糖夾餅、炸棗等最為長盛不衰。

土筍凍——

土筍凍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它含有膠質,屬環節動物,學名蟲,身長二、三寸,經過熬煮,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其肉清,味美甘鮮。配上好醬油、北醋、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蟄及芫荽、白蘿卜絲、辣椒絲、番茄片,則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

沙茶麵——

沙茶麵的製作過程,是將鴨心、鴨腸、鴨腱、丸子、瘦肉、蝦仁、豬腰等配料與沙茶湯氽熟後,扣在熟水面上,再淋上沙茶湯即成。沙茶湯是用沙茶醬調配而成的,先把沙茶醬放入大骨湯中攪勻,置旺火上燒沸後,改用中火保 持小沸,加入精鹽、味精而得。隨自己的口味加入豬肝、豬腰、鴨腱、米血、鮮魷魚、豆腐乾等輔料,最後淋上一直在大鍋里滾開的湯料即可。

蝦面——

蝦面的主要原料是蝦和面,它最好吃的地方在於它的湯,鮮美無比。先把蝦去殼水煮,撈起蝦仁,再用這湯熬蝦殼,熬了第一遍後,把蝦殼過濾出來,搗碎,摻上冰糖再熬。然後和上熬過的豬骨頭湯,撒上蔥花、蒜末,方才成為 蝦面湯頭。要吃時,將面用清水煮熟撈置碗中,放上幾個蝦仁和幾片豬肉,加上一小匙蔥頭油及些許蒜泥,再舀進熬好的蝦湯,撒上胡椒,一碗可口的蝦面就做成了。

春卷——

烹制過程及原料:春卷又名春餅,廈人叫薄餅。用麵皮包著各種 菜餚食用,作料主要是筍、豌豆、豆芽、豆乾、蛋絲、魚、蝦仁、肉丁、海蠣及紅蘿卜等。其中豆乾絲,越細越好,用油炸過能吸收其中魚、蝦、肉類津液,使餅皮 不致被餡的湯弄濕搞破,吃起來脆嫩甘美,醇甜可口,營養豐富。

廈門燒肉粽——

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多以香菇、蝦米、栗子、豬肉、糯米為原料,包好後的粽子要等開水煮沸時鮮粽才下鍋燒,吃時配上沙醬、蒜蓉、紅辣醬、調味醬油、芫荽,真是味道可口。需提醒一點,肉粽要趁熱吃,否則味道大減,因此燒肉粽,名副其實。

花生湯——

用料簡單,煮法卻考究。花生米先剔去疵粒,用開水浸泡後去膜,加水置砂鍋內以文火熬煮,等花生熟了才能放糖,續水熬至花生爛透為止。然後食用時配佐甜咸點心,如油條、炸棗、韭菜盒、肉包、甜包、糯米炸等均是上品。

韭菜盒——

用麵粉拌豬油做皮,選用豬腿肉、蝦仁、扁魚、荸薺、韭菜、紅蘿卜,冬筍、豆乾等混合起來做陷,包成一個個圓餅形,邊用手做成波浪狀,然後放入油鍋熱炸,出鍋後趁熱吃,更是芳香撲鼻,酥脆鮮美。

油蔥粿——

中秋節俗稱"七月半",有以咸仔果祭祖的舊民俗。其做法是:將肉絲、荸薺丁、炸過碾碎的扁魚或蝦皮、米醬、白糖、地瓜粉、蔥白、五香粉、食鹽製成團狀,放進碗里的米漿蒸煮而成。吃時要切開,放些沙茶醬、桔汁、蒜泥、蘿卜酸、芫荽,吃起來柔韌芳香,美味可口。

海蠣煎——

海蠣煎選用海蠣中的上品"珠蚝"為主要原料,把雞蛋、地瓜粉和切碎的大蒜調勻,然後用適量的豬油在鍋里煎至兩面酥黃。吃時,以蒜泥、芫荽、沙茶醬等為作料,方能達到香脆細、美昧可口之功效。

炒麵線——

炒麵線為廈門獨特名菜,系原"全福樓"、"雙全酒家"所創。 烹制的方法是:選用上等面線放在七成熱的油鍋里炸至赤黃色,撈上盤後用開水燙去油膩待用,以瘦肉、冬筍、香菇為配料,切成絲炒過,和以扁魚、蝦瀝,酌加紹 興酒,然後再把炒過的面線拌配料再炒。吃時以沙茶醬、紅辣醬為佐料。

面線糊——

面線糊系以蝦、蚝、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煮時要掌握好火候,達到糊而不亂,糊得清楚。加工時,除了海鮮作配料外,還可加鴨血或豬血或以一大串豬大腸放入面線糊中煮燉,使油脂融入其中,大 腸也爛熟,再配上油條,炸蔥花、胡椒末作為調味,氣味更濃烈可口。

炒粿條——

寬扁的粿條加以豐富的配料如蝦、香腸、魚片、蛋、蚌類和佐料,是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嗜辣的客人可要求加入辣椒醬拌炒。菜頭粿(蘿卜糕)將處理過的白蘿卜以豬油煎炸,配以魚醬、蛋醬即是美味可口的蘿卜糕。

炸五香——

這是有特殊風味的廈門名點,佐餐下酒均宜。它以五花豬肉為主,切成長方形小塊,配上切為粒狀的扁魚、青蔥、荸薺,勻以薯粉、味精、醬油、五香粉,然後用豆皮捲成棒狀,入油鍋炸成金黃色撈出橫切成小塊,裝盤上桌。蘸以各色調料,入口香、酥、脆。

炸棗——

廈門炸棗分甜、咸兩種。將糯米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漲12小 時,撈起盛入籮內帶水用石磨磨成米漿,灌入布袋,扎緊袋口,榨乾水分取出,加入木薯粉,置案板上用力揉,邊揉搓邊加入白糖,反復揉,至揉透後,搓成長條。將花生仁炒熟,去膜,壓碎。冬瓜糖切成丁狀,放盆內,加入白糖,拌勻做餡。拿一份劑子用手壓成圓片,放入餡心,包緊搓成圓形坯,如此反復。將花生油倒入鍋 中,置火上燒至五成熱時,將圓形坯放入油鍋,炸一會兒即浮起,用筷子翻面,炸至表面呈金黃色時撈起,入漏勺瀝去油即成。此炸棗圓形,色澤金黃,外脆里軟,餡香甜,是泉俗過年過節常做的食品。

註:還有一種炸棗是包成橢圓形的,餡心可以是甜豆沙也可以是咸豆沙等,另有一番風味。

圓仔湯——

吃圓仔,又稱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湯圓、湯團。據說,吃元宵始於春秋末期,宋代才稱圓子,取「團團圓圓」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說這種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湯浴之」,並作16字贊一首:「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 水,清甘且香。」廈門圓仔將各地風味兼收並蓄,以糯米為原料,用清水浸透磨成漿,裝入布袋瀝干水後,再用手工揉勻成米滋;花生仁炒酥去膜研成末,加白糖拌勻擀成片,而後切成小塊為餡;用米滋包上花生糖餡搓成湯圓,入沸水鍋煮至浮起盛於碗,再加糖而食,香甜爽滑,細膩柔綿,餡香湯清,十分可口。

貢糖夾餅——

貢糖夾餅的特點:「脆香鮮醇,別具風味」。製法是將麵粉加發酵粉,熟豬油,清水,和成發酵油麵團,摘成劑子,壓扁擀成圓餅,入烤爐烤熟取出,剖開成連接的兩片,分別夾入一塊貢糖,適量的肉鬆,芫荽,蘿卜酸,芥末醬即成。

魚丸湯——

廈門魚丸湯以草魚為主料,油菜、胡蘿卜、芹菜為輔料,姜、鹽、白糖、胡椒粉、澱粉、雞精、香油為調料。將草魚宰殺洗凈,剁成蓉,加入澱粉、水製成魚蓉,用勺製成小丸子;胡蘿卜洗凈切成片;芹菜切成絲;姜切片;坐 鍋點火,放入清水,水開後放入油菜、胡蘿卜片、芹菜、薑片,開鍋後加入鹽、白糖、雞精、魚肉丸,待丸子變成白色時加入胡椒粉,淋上香油即可,色淡鮮香。

芋包——

芋包夏秋季節小吃。系將檳榔芋削皮洗凈搗成生芋泥,和上少量澱粉、精鹽、攪拌均勻,在碗的內壁塗上一層油,放進預先准備好的豬肉、蝦仁、香菇、冬筍、孛薺等片絲餡料,再蓋上一層芋泥。輕輕倒扣取出放在蒸籠里蒸炊而成。食用時佐以辣椒、芥辣、沙茶醬等,味道更好。

廈門餡餅——

餡餅在廈門是一種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傳統食品。它好在料精工細,選用優質麵粉,二層豬油,上等綠豆,做餅餡的綠豆蒸熟去殼,研得精細,餅皮和餅酥下足油量,揉得恰到好處。烘製時,注意掌握火候,做到內熟外赤不走油。這樣做出來的餡餅,餅皮香酥油潤,餅餡冰涼清甜。廈門餡餅以"鼓浪嶼餡餅"最為著名。

同安馬蹄酥——

馬蹄酥以麵粉、白糖、麥芽糖和豬油為主原料,皮、餡揉合後要逐個貼在爐壁上烘烤(現在改放在鐵盤上煎烤)。烤制過程必須於馬蹄酥以麥芽糖為餡,又有麻油炸,有營養,性燥熱。閩南一帶婦女坐月子多用它作熱補品。馬蹄酥同時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桔紅糕——

廈門同安傳統食品。外觀光滑如玉,潤澤細膩。入口松軟耐嚼,清香爽口。產品暢銷各地,弛名海內外。

魚皮花生——

廈門同安素有盛譽特產之一,因表皮裹有魚肉而故名。作法是採用花生仁、糕粉、白砂糖和精白麵粉混合烘製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而成。具有香郁酥糖、咸中帶甜的獨特風格。

同安封肉——

廈門同安傳統小吃。作法:將豬肉(前腿肉)切成方塊,約二斤左右,用方形紗布包紮,放在干凈的鐵鍋,倒上熟豬油,加熱,把整塊豬肉放到鍋內熱炒,加上醬油、白糖、味精、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栗、蝦仁、壕乾等佐料,放在鍋里燜上兩個半小時即可。

麻糍——

鼓浪嶼龍頭路的三岔口有一種不可錯過的小吃「葉氏麻糍」,至 今已有百年歷史。在大多數人看來,百年的發展仍停留在一個小攤車似乎不可思議,但小本生意就一直這么經營了下來,中年男攤主已是第三代傳人。拉出攤車下面的抽屜,取出糯米糍粑,裹入花生碎、黑白芝麻碎和糖粉混合成的餡料再揉成團,滾上一層黑芝麻粉,一份「麻糍」就做好了。味道甜而不膩,糯而不粘,好吃得 很。一元錢,就讓海島上往來的遊客有了一個香甜的回憶。

鴨肉粥———

鴨肉粥製作流程是先把殺後洗凈的鴨子、鴨心、鴨肝、鴨腱加入香料用文火慢鹵,鹵得的湯加入煮好的稀飯中,再將鹵鴨切成小塊,即可根據食客所需要加料配成鴨肉粥。除了上述配料外,大同鴨肉粥還備有豬大腸、魷魚須、豬 血、牡蠣等配料,還有同是廈門風味小吃的面線糊供食客們任意選擇。

大同鴨肉粥經營了十幾年,如今已是名聲在外遠近聞名了。下午時分,不是用餐時間,仍有三三兩兩的食客絡繹不絕地到來。叫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鴨肉粥,再要上一條油條泡在鴨肉粥里,油條與稀飯似乎因此更加甘甜,吃起來真 是叫人回味無窮。附近的居民都是這里的老食客,不少人養成了天天來此吃上一碗的習慣,由於全天營業,許多開夜車的司機和遲睡的人都會到這里吃夜宵,生意火爆時,一天竟能賣出400碗以上。

強烈推薦,喝鴨肉粥,一定要配油條,油條是蘸著吃,不是泡著,泡過了就軟了,變肥了,不好)

糯米蟳粥——

蟳,就是蟹,是廈門的海鮮特產,品種甚多,形狀各異。蟹米粥的主料是蟳肉和糯米,煮法也簡單:糯米淘凈瀝干,待沙鍋煲里的蟹湯煮沸後倒入糯米煮至米心熟,再傾入蟹肉、姜絲、芹菜珠等調料,趁熱食之,異常清淡鮮美, 而且開胃健脾,久吃不厭。蟹米粥成為一些家庭調節口味的佳餚,也是一道有特色的廈門風味小吃。

沙茶烤肉串——

雅坡咖啡室黃漢忠的風味小吃。以豬的裡脊肉為主料,切成長方片,用精鹽、味精、紹酒、咖喱粉、胡椒粉漿腌漬後,用竹簽將肉片串成串,再塗上沙茶醬料,在電熱烤爐上反復翻烤而成,以金黃色為佳。食時再蘸用沙茶醬、花生醬、辣椒油合成的特別醬料,入口香酥脆軟。甜辣味鮮。

薑母鴨——

據《中國葯譜》及《漢方葯典》兩書所載,「薑母鴨」原系一道宮廷御膳,相傳為商代名醫吳仲所創,後來流傳至民間,遂成為一款名菜。

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成菜味道鮮香,甘辛兼備,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

「薑母鴨」一般以套餐的形式出現,其吃法類似於北京的涮羊肉火鍋。「薑母鴨」上桌後,可隨鴨心、鴨肝、鴨胗、鴨腸、鴨血、水發粉絲、洋白菜、水發腐竹等配菜燙食,最後還可以上一些雜面煮食。

蘿卜酥——

蘿卜酥的陷比較大眾的配料主要是白蘿卜、白芝麻、青菜絲、肉泥、蝦、韭黃等,陷的配料是比較隨意的,你完全可以依據你自己的喜好自己配,但是製作蘿卜酥的拿手工夫不在陷上,而是在於外麵包陷的蘿卜餅,蘿卜餅的餅皮 是用中筋精粉和成的,依照口感的不同和成兩種--油麵和水面,餅的周圍就用油麵製作,這樣吃起來就會感到既酥又香,鮮而不膩。將包好的蘿卜酥放到油鍋里炸 一下,注意油的溫度不要太熱,以免破壞蘿卜餅皮的外表,影響美觀,油炸的過程留心觀察餅皮的顏色,不要炸的太久,以炸到金黃色最為適宜。出鍋後,由於餅皮比較酥,要輕輕的擺放。吃一口,你會感到油而不膩,滿口酥香,且外表層次鮮明,視覺效果極佳。

蔥糖卷——

又稱糖蔥餅,因其甜、酸、辛、辣、咸五味懼全,是將薄餅批切成小張鋪開,包以蔥糖為主料,輔以花生酥、肉鬆、芫荾、蘿卜酸、辣椒醬、芥末等,捲成小卷即可食用,吃起來香甜柔韌,鮮美耐嚼,酸辣爽口,開胃健脾。

豆包粿——

又稱豆包仔粿,以糯米粉和綠豆為主料。將煮沸的白糖水沖入糯米粉,加綠菜豆汁拌勻成豆包批,也有不加菜汁的。綠豆煮熟研細加白糖成甜綠豆蓉,包成豆包粿後,底部墊青棕葉或蘆葦葉,旺火上蒸龍蒸10分鍾即可食用。配以花生湯或稀飯、豆漿,頗為爽口。冷熱均可食用,攜帶也甚方便。即使放兩天也不會變質,如表皮發硬,重蒸一下立即恢復軟糯的風味。

雙潤糕——

雙潤糕由於層次分明,咸甜合璧,光滑游潤,為人們所喜愛。先將糯米洗凈浸泡4小時後瀝干磨成漿,分裝兩個容器,一隻加白糖一隻加紅塘後攪勻。花生仁炸酥去膜研成末,加上熟豬油、油蔥、桂花鹽、白糖、味精調勻。用專用的鐵盤倒入白糖米漿,蒸熟取出撒上花生末;鐵盤里再倒入紅塘米漿,蒸熟取出撒上花生末。按紅白四層相疊蒸熟冷卻後切塊而食,做早餐、點心均可,一定要現 做現吃,擺久了就失去它的Q勁。

扁食——

扁食亦叫餛飩。其特點:「皮薄餡鮮、嫩滑爽口、味道鮮美」。 扁食嫂扁食皮是用由特級精麵粉手工擀制,又白又韌又薄;扁食餡全部由當天的新鮮豬腿肉精工細作,原汁原味,口感純正。扁食用新鮮豬骨湯煮熟,加上味精、鹽、冬菜、撒上蔥珠、香油、胡椒粉就成

沙茶麵、土筍凍、福建炒麵線、廈門薄餅、薑母鴨、棺材板、五香卷、海蠣炸、面線糊、仙草凍、花生湯、廈門魚丸湯、肉粽、麻糍

Ⅳ 有關福建粿類的美食最好要有圖片和做法,故事傳說之類的。

一、大田經典小吃:九層粿

九層粿,是由九層不同顏色的米漿合成的一種經典地方小吃。它以米和糯米為料,磨成米漿,分成九個等量。每一等量加入適量的白糖及其食用色素(第一層為紅色,第二層為淡黃,第三層為原白色,直至反復至九層)。因此粿共九層,故名之九層粿。其制是紗布墊蒸籠之底,上第一層料,待半熟之後,再上第二層,直至第九層為止。蒸熟之後涼開,切成菱形,不但外觀奇特雅氣,且口感滋潤細膩,吃來鬆脆,淡甜,最宜小孩與老人,為大田特有之小吃。地方風俗,此種九層粿特製於重陽節。而重陽節是我國自漢至今的一個重要的節日。這個節日的主要風內涵有二:一、是避難風俗;二、是升天成仙之俗。所謂避能,意在九月九日有災難,世人須上山才可免。此故事見南朝《續齊諧記》一書:「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見之曰:『代之矣。』」

二、閩南特色主食:地瓜粉粿

為什麼說這是閩南特色主食,因為閩南地區盛產地瓜,即紅薯。地瓜粉粿,顧名思義就是地瓜粉做的,故色澤較深。而「粿」字,又十分形象的揭示了其含有米漿的事實。

地瓜粉粿除了味道美妙以外,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佳餚為兒送行。相傳,當年洪朝選(廈門著名歷史人物,翔安人)考中進士那年春天,他奉命赴任。恰好家鄉准備過三月節(農歷三月初三),他母親留他過完節後再走。但他怕誤期,於是倉促間,從自家糧缸里抓幾把地瓜粉,和著稀飯加水攪拌成糊狀,煎成薄薄的地瓜粉粿皮,切成條,煮成一碗香噴噴的地瓜粉粿。洪朝選臨出家門吃了母親親手做的地瓜粉粿覺得特別的親切。後來洪朝選當了大官,回到家鄉。鄉親們擺桌宴祝賀,但洪朝選卻沒發現有地瓜粉粿。一問,鄉親們全傻了,因為根本就沒准備這道菜。他們以為洪朝選當了大官哪裡還想吃家鄉的粗糧呢?於是,大家慌忙准備。不多久就端來了熱氣騰騰的地瓜粉粿,洪朝選邊吃邊說:「還是家鄉的地瓜粉粿好吃!」從那以後,廈門翔安洪厝這一帶宴請客人的第一道菜就是地瓜粉粿。這種祖傳的俗例,不但為當地的群眾相沿成習,部分海外華僑也流傳著故鄉的習俗。

地瓜粉粿的做法——用大米熬粥,拌上地瓜粉,放在石臼舂爛,使大米和地瓜粉揉合一起,然後加水,調到合適稠度,再放到鐵鍋里煎成一張一張的薄餅皮,切成兩厘米寬的粉條。煮的時候,下足油,加上海蠣、海蟶、小蝦等海味,面上撒些蔥花或芹菜即可。

三、一團文化味的麻糍粿

麻糍粿是武夷山民間的一種傳統小吃,卻含有歷史的文化味。麻糍粿早時稱之為「胡麻飯」。武夷山天游峰北側,有一條澗叫胡麻澗。傳說先秦時,武夷君、皇太姥與魏王子騫等十三位仙人,在幔亭峰上舉行幔亭宴,宴請開拓山嶺、異川夷岳的武夷山村野之民。宴會上除山珍海味外,有一道美食來自村野百姓的饋贈,那就是胡麻飯。那時武夷山村野之民就懂得使用石制工具來加工以大米為主的食品。武夷山村野之民一年要祭兩次社,春社「祈」,祈求風調雨順,而秋社「報」,報答五穀豐登。

秋社正值秋收,村野之民以麻糍粿來歡慶豐收。他們將糯米蒸熟置入石臼中,以木杵捶打。使米完全搗爛成為粘飯。然後將芝麻炒熟碾碎,將搗爛的粘飯撮成一小團一小團,放到芝麻粉里去滾,香味濃厚的胡麻飯就是這樣做成的。據說當年在幔亭招宴中,武夷十三仙人吃了胡麻飯,驚嘆不已。於是他們就在胡麻澗�天游北峰一帶開辟山地種芝麻,又在北峰的山坳里開辟水田蒔禾苗。且年年秋收後都要呼朋引伴做胡麻飯。做胡麻飯的傳統沿習下來,現在民間叫打麻糍粿。

Ⅳ 廈門特產是什麼

廈門有十大特產,分別是:

1、古宅大蒜,是古宅大蒜福建廈門翔安區新圩鎮古宅村的特產。

Ⅵ 廈門必吃美食推薦,每一種都讓人流連忘返,你吃過哪些廈門美食呢

鼎邊糊

芋包是廈門的傳統名小吃,是以香芋為皮來包餡料的。芋包對於廈門老一輩的人的意義,就像水餃對於北方人的意義,那是廈門老一輩人過年必須要吃的食物。盡管剛蒸好的芋包很燙很燙,但你就是會忍不住想咬上一大口。

芋包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小食。講究的芋包必須選用生檳榔芋,去皮手工磨成漿,再包上滿滿的餡料。香菇丁、豆乾、肉末……近乎芋泥的表皮口感綿軟,地道的吃法會配上菜頭酸、芫荽、廈門辣醬和芥末,鹹鹹甜甜的口感怎麼吃都不會膩。

Ⅶ 廈門十大特色美食小吃有哪些

1.芋包,是很多人都沒有辦法拒絕的美食,它薄薄的皮看著似乎裡面的餡料會流出來似的,它主要的原材料也極為豐富,包括香道菇、冬筍、荸薺。外面的芋泥細棉,裡面雖是素餡的但卻特別咸香,搭配著邊上撒的油炸過的滸苔,口感更為豐富。

2.炸五香,是福建省地方的傳統小吃之一,外層是豆腐衣,裹以豬肉、蔥白、荸薺 、蛋專液、地瓜粉調成的肉餡,入油鍋炸至而成,佐以辣椒醬或番茄醬,外酥內嫩。這道美食具有香嫩酥脆,餡料精細,甜美爽口。

3.葉氏麻糍,白色皮兒里抱著花生、芝麻、白糖混合的餡兒,糯米團軟糯筋道不粘牙,外面再根據屬你的選擇粘上芝麻粉或是花生粉,每咬一口,勁道的糯米皮混合著花生、芝麻的香味,就湧入口中,甜而不膩,唇齒留香。

4.蝦酥,是廈門傳統風味小吃,其是以蝦肉馬蹄,韭菜,米粉,黃豆粉等材料加在一起,取一把專用鐵勺,把米漿做成圓圈的形狀,放入油鍋用油炸成金黃色即可。蝦酥味美色鮮,口感酥脆,是廈門人最愛吃的早點之一。

5.鼎邊糊,是廈門的特色風味小吃,其一般會與海蠣餅、蝦酥、芋粿等一起配著食用,是當地的早點佳品。其是用蜆子汁為湯,在鍋里燒開取其鮮味,再把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漿在鍋邊燙成干皮後用鍋鏟刮到湯里,加芹菜、蔥、蝦米、花蛤、香菇等作料,燒開起鍋後就是一盆滾燙的「鍋邊糊」了。

6.廈門沙茶麵是廈門的著名小吃,屬於閩菜小吃,湯色紅亮,口味咸鮮香辣,營養搭配合理。

7.廈門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海蠣煎,無論是市井巷子里,還是街邊小店裡,基本味道都不差。最有名的廈門海蠣煎當屬中山路局口街的海蠣煎,多少來廈門旅遊的人都會特意去吃一吃,嘗一嘗。一般煎海蠣煎的灶台就擺在店門前,粒粒分明的海蠣放在籮筐里,新鮮看得見。除了海蠣,海蠣煎的材料還有蔥蒜,地瓜粉和蛋。

8.燒肉粽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傳統名吃,起源於福建泉州。節日食俗。燒肉粽在福建許多地區均有製作。燒肉粽歷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潤不膩,精工細作等特點。

9.土筍凍外表是透明光亮,像果凍一般非常有彈性,入口冰涼感十足,搭配著調制好的配料一起食用,口感尤佳,是當地冬春季節的時令佳餚。

10.廈門餡餅是一款用優質麵粉、豬油、上等綠豆製成的餡餅小吃,是福建廈門市一種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特色名點,屬於閩菜系。

Ⅷ 廈門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廈門的風味小吃久負盛名,發展至今已有二00餘種。其中尤以鹹食的燒肉粽、魚丸湯、蝦面、薄餅、芋包、韭菜盒、土筍凍、沙茶麵、油蔥稞、炒稞條,甜食的花生湯、圓仔湯、貢糖夾餅、炸棗等最為長盛不衰。 土筍凍—— 土筍凍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它含有膠質,屬環節動物,學名蟲,身長二、三寸,經過熬煮,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其肉清,味美甘鮮。配上好醬油、北醋、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蟄及芫荽、白蘿卜絲、辣椒絲、番茄片,則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         沙茶麵—— 沙茶麵的製作過程,是將鴨心、鴨腸、鴨腱、丸子、瘦肉、蝦仁、豬腰等配料與沙茶湯氽熟後,扣在熟水面上,再淋上沙茶湯即成。沙茶湯是用沙茶醬調配而成的,先把沙茶醬放入大骨湯中攪勻,置旺火上燒沸後,改用中火保 持小沸,加入精鹽、味精而得。隨自己的口味加入豬肝、豬腰、鴨腱、米血、鮮魷魚、豆腐乾等輔料,最後淋上一直在大鍋里滾開的湯料即可。      蝦面—— 蝦面的主要原料是蝦和面,它最好吃的地方在於它的湯,鮮美無比。先把蝦去殼水煮,撈起蝦仁,再用這湯熬蝦殼,熬了第一遍後,把蝦殼過濾出來,搗碎,摻上冰糖再熬。然後和上熬過的豬骨頭湯,撒上蔥花、蒜末,方才成為 蝦面湯頭。要吃時,將面用清水煮熟撈置碗中,放上幾個蝦仁和幾片豬肉,加上一小匙蔥頭油及些許蒜泥,再舀進熬好的蝦湯,撒上胡椒,一碗可口的蝦面就做成了。      春卷—— 烹制過程及原料:春卷又名春餅,廈人叫薄餅。用麵皮包著各種 菜餚食用,作料主要是筍、豌豆、豆芽、豆乾、蛋絲、魚、蝦仁、肉丁、海蠣及紅蘿卜等。其中豆乾絲,越細越好,用油炸過能吸收其中魚、蝦、肉類津液,使餅皮 不致被餡的湯弄濕搞破,吃起來脆嫩甘美,醇甜可口,營養豐富。     廈門燒肉粽—— 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多以香菇、蝦米、栗子、豬肉、糯米為原料,包好後的粽子要等開水煮沸時鮮粽才下鍋燒,吃時配上沙醬、蒜蓉、紅辣醬、調味醬油、芫荽,真是味道可口。需提醒一點,肉粽要趁熱吃,否則味道大減,因此燒肉粽,名副其實。     花生湯—— 用料簡單,煮法卻考究。花生米先剔去疵粒,用開水浸泡後去膜,加水置砂鍋內以文火熬煮,等花生熟了才能放糖,續水熬至花生爛透為止。然後食用時配佐甜咸點心,如油條、炸棗、韭菜盒、肉包、甜包、糯米炸等均是上品。      韭菜盒—— 用麵粉拌豬油做皮,選用豬腿肉、蝦仁、扁魚、荸薺、韭菜、紅蘿卜,冬筍、豆乾等混合起來做陷,包成一個個圓餅形,邊用手做成波浪狀,然後放入油鍋熱炸,出鍋後趁熱吃,更是芳香撲鼻,酥脆鮮美。   油蔥粿—— 中秋節俗稱"七月半",有以咸仔果祭祖的舊民俗。其做法是:將肉絲、荸薺丁、炸過碾碎的扁魚或蝦皮、米醬、白糖、地瓜粉、蔥白、五香粉、食鹽製成團狀,放進碗里的米漿蒸煮而成。吃時要切開,放些沙茶醬、桔汁、蒜泥、蘿卜酸、芫荽,吃起來柔韌芳香,美味可口。      海蠣煎—— 海蠣煎選用海蠣中的上品"珠蚝"為主要原料,把雞蛋、地瓜粉和切碎的大蒜調勻,然後用適量的豬油在鍋里煎至兩面酥黃。吃時,以蒜泥、芫荽、沙茶醬等為作料,方能達到香脆細、美昧可口之功效。      炒麵線—— 炒麵線為廈門獨特名菜,系原"全福樓"、"雙全酒家"所創。 烹制的方法是:選用上等面線放在七成熱的油鍋里炸至赤黃色,撈上盤後用開水燙去油膩待用,以瘦肉、冬筍、香菇為配料,切成絲炒過,和以扁魚、蝦瀝,酌加紹 興酒,然後再把炒過的面線拌配料再炒。吃時以沙茶醬、紅辣醬為佐料。      面線糊—— 面線糊系以蝦、蚝、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煮時要掌握好火候,達到糊而不亂,糊得清楚。加工時,除了海鮮作配料外,還可加鴨血或豬血或以一大串豬大腸放入面線糊中煮燉,使油脂融入其中,大 腸也爛熟,再配上油條,炸蔥花、胡椒末作為調味,氣味更濃烈可口。      炒粿條—— 寬扁的粿條加以豐富的配料如蝦、香腸、魚片、蛋、蚌類和佐料,是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嗜辣的客人可要求加入辣椒醬拌炒。菜頭粿(蘿卜糕)將處理過的白蘿卜以豬油煎炸,配以魚醬、蛋醬即是美味可口的蘿卜糕。      炸五香—— 這是有特殊風味的廈門名點,佐餐下酒均宜。它以五花豬肉為主,切成長方形小塊,配上切為粒狀的扁魚、青蔥、荸薺,勻以薯粉、味精、醬油、五香粉,然後用豆皮捲成棒狀,入油鍋炸成金黃色撈出橫切成小塊,裝盤上桌。蘸以各色調料,入口香、酥、脆。      炸棗—— 廈門炸棗分甜、咸兩種。將糯米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漲一二小 時,撈起盛入籮內帶水用石磨磨成米漿,灌入布袋,扎緊袋口,榨乾水分取出,加入木薯粉,置案板上用力揉,邊揉搓邊加入白糖,反復揉,至揉透後,搓成長條。將花生仁炒熟,去膜,壓碎。冬瓜糖切成丁狀,放盆內,加入白糖,拌勻做餡。拿一份劑子用手壓成圓片,放入餡心,包緊搓成圓形坯,如此反復。將花生油倒入鍋 中,置火上燒至五成熱時,將圓形坯放入油鍋,炸一會兒即浮起,用筷子翻面,炸至表面呈金黃色時撈起,入漏勺瀝去油即成。此炸棗圓形,色澤金黃,外脆里軟,餡香甜,是泉俗過年過節常做的食品。 註:還有一種炸棗是包成橢圓形的,餡心可以是甜豆沙也可以是咸豆沙等,另有一番風味。      圓仔湯—— 吃圓仔,又稱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湯圓、湯團。據說,吃元宵始於春秋末期,宋代才稱圓子,取「團團圓圓」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說這種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湯浴之」,並作一陸字贊一首:「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 水,清甘且香。」廈門圓仔將各地風味兼收並蓄,以糯米為原料,用清水浸透磨成漿,裝入布袋瀝干水後,再用手工揉勻成米滋;花生仁炒酥去膜研成末,加白糖拌勻擀成片,而後切成小塊為餡;用米滋包上花生糖餡搓成湯圓,入沸水鍋煮至浮起盛於碗,再加糖而食,香甜爽滑,細膩柔綿,餡香湯清,十分可口。      貢糖夾餅—— 貢糖夾餅的特點:「脆香鮮醇,別具風味」。製法是將麵粉加發酵粉,熟豬油,清水,和成發酵油麵團,摘成劑子,壓扁擀成圓餅,入烤爐烤熟取出,剖開成連接的兩片,分別夾入一塊貢糖,適量的肉鬆,芫荽,蘿卜酸,芥末醬即成。      魚丸湯——  廈門魚丸湯以草魚為主料,油菜、胡蘿卜、芹菜為輔料,姜、鹽、白糖、胡椒粉、澱粉、雞精、香油為調料。將草魚宰殺洗凈,剁成蓉,加入澱粉、水製成魚蓉,用勺製成小丸子;胡蘿卜洗凈切成片;芹菜切成絲;姜切片;坐 鍋點火,放入清水,水開後放入油菜、胡蘿卜片、芹菜、薑片,開鍋後加入鹽、白糖、雞精、魚肉丸,待丸子變成白色時加入胡椒粉,淋上香油即可,色淡鮮香。   芋包—— 芋包夏秋季節小吃。系將檳榔芋削皮洗凈搗成生芋泥,和上少量澱粉、精鹽、攪拌均勻,在碗的內壁塗上一層油,放進預先准備好的豬肉、蝦仁、香菇、冬筍、孛薺等片絲餡料,再蓋上一層芋泥。輕輕倒扣取出放在蒸籠里蒸炊而成。食用時佐以辣椒、芥辣、沙茶醬等,味道更好。   廈門餡餅—— 餡餅在廈門是一種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傳統食品。它好在料精工細,選用優質麵粉,二層豬油,上等綠豆,做餅餡的綠豆蒸熟去殼,研得精細,餅皮和餅酥下足油量,揉得恰到好處。烘製時,注意掌握火候,做到內熟外赤不走油。這樣做出來的餡餅,餅皮香酥油潤,餅餡冰涼清甜。廈門餡餅以"鼓浪嶼餡餅"最為著名。      同安馬蹄酥—— 馬蹄酥以麵粉、白糖、麥芽糖和豬油為主原料,皮、餡揉合後要逐個貼在爐壁上烘烤(現在改放在鐵盤上煎烤)。烤制過程必須於馬蹄酥以麥芽糖為餡,又有麻油炸,有營養,性燥熱。閩南一帶婦女坐月子多用它作熱補品。馬蹄酥同時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桔紅糕—— 廈門同安傳統食品。外觀光滑如玉,潤澤細膩。入口松軟耐嚼,清香爽口。產品暢銷各地,弛名海內外。      魚皮花生—— 廈門同安素有盛譽特產之一,因表皮裹有魚肉而故名。作法是採用花生仁、糕粉、白砂糖和精白麵粉混合烘製 而成。具有香郁酥糖、咸中帶甜的獨特風格。      同安封肉—— 廈門同安傳統小吃。作法:將豬肉(前腿肉)切成方塊,約二斤左右,用方形紗布包紮,放在干凈的鐵鍋,倒上熟豬油,加熱,把整塊豬肉放到鍋內熱炒,加上醬油、白糖、味精、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栗、蝦仁、壕乾等佐料,放在鍋里燜上兩個半小時即可。   麻糍—— 鼓浪嶼龍頭路的三岔口有一種不可錯過的小吃「葉氏麻糍」,至 今已有百年歷史。在大多數人看來,百年的發展仍停留在一個小攤車似乎不可思議,但小本生意就一直這么經營了下來,中年男攤主已是第三代傳人。拉出攤車下面的抽屜,取出糯米糍粑,裹入花生碎、黑白芝麻碎和糖粉混合成的餡料再揉成團,滾上一層黑芝麻粉,一份「麻糍」就做好了。味道甜而不膩,糯而不粘,好吃得 很。一元錢,就讓海島上往來的遊客有了一個香甜的回憶。      鴨肉粥——— 鴨肉粥製作流程是先把殺後洗凈的鴨子、鴨心、鴨肝、鴨腱加入香料用文火慢鹵,鹵得的湯加入煮好的稀飯中,再將鹵鴨切成小塊,即可根據食客所需要加料配成鴨肉粥。除了上述配料外,大同鴨肉粥還備有豬大腸、魷魚須、豬 血、牡蠣等配料,還有同是廈門風味小吃的面線糊供食客們任意選擇。 大同鴨肉粥經營了十幾年,如今已是名聲在外遠近聞名了。下午時分,不是用餐時間,仍有三三兩兩的食客絡繹不絕地到來。叫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鴨肉粥,再要上一條油條泡在鴨肉粥里,油條與稀飯似乎因此更加甘甜,吃起來真 是叫人回味無窮。附近的居民都是這里的老食客,不少人養成了天天來此吃上一碗的習慣,由於全天營業,許多開夜車的司機和遲睡的人都會到這里吃夜宵,生意火爆時,一天竟能賣出四00碗以上。 強烈推薦,喝鴨肉粥,一定要配油條,油條是蘸著吃,不是泡著,泡過了就軟了,變肥了,不好)   糯米蟳粥—— 蟳,就是蟹,是廈門的海鮮特產,品種甚多,形狀各異。蟹米粥的主料是蟳肉和糯米,煮法也簡單:糯米淘凈瀝干,待沙鍋煲里的蟹湯煮沸後倒入糯米煮至米心熟,再傾入蟹肉、姜絲、芹菜珠等調料,趁熱食之,異常清淡鮮美, 而且開胃健脾,久吃不厭。蟹米粥成為一些家庭調節口味的佳餚,也是一道有特色的廈門風味小吃。      沙茶烤肉串—— 雅坡咖啡室黃漢忠的風味小吃。以豬的裡脊肉為主料,切成長方片,用精鹽、味精、紹酒、咖喱粉、胡椒粉漿腌漬後,用竹簽將肉片串成串,再塗上沙茶醬料,在電熱烤爐上反復翻烤而成,以金黃色為佳。食時再蘸用沙茶醬、花生醬、辣椒油合成的特別醬料,入口香酥脆軟。甜辣味鮮。         薑母鴨—— 據《中國葯譜》及《漢方葯典》兩書所載,「薑母鴨」原系一道宮廷御膳,相傳為商代名醫吳仲所創,後來流傳至民間,遂成為一款名菜。 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成菜味道鮮香,甘辛兼備,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 「薑母鴨」一般以套餐的形式出現,其吃法類似於北京的涮羊肉火鍋。「薑母鴨」上桌後,可隨鴨心、鴨肝、鴨胗、鴨腸、鴨血、水發粉絲、洋白菜、水發腐竹等配菜燙食,最後還可以上一些雜面煮食。   蘿卜酥——  蘿卜酥的陷比較大眾的配料主要是白蘿卜、白芝麻、青菜絲、肉泥、蝦、韭黃等,陷的配料是比較隨意的,你完全可以依據你自己的喜好自己配,但是製作蘿卜酥的拿手工夫不在陷上,而是在於外麵包陷的蘿卜餅,蘿卜餅的餅皮 是用中筋精粉和成的,依照口感的不同和成兩種--油麵和水面,餅的周圍就用油麵製作,這樣吃起來就會感到既酥又香,鮮而不膩。將包好的蘿卜酥放到油鍋里炸 一下,注意油的溫度不要太熱,以免破壞蘿卜餅皮的外表,影響美觀,油炸的過程留心觀察餅皮的顏色,不要炸的太久,以炸到金黃色最為適宜。出鍋後,由於餅皮比較酥,要輕輕的擺放。吃一口,你會感到油而不膩,滿口酥香,且外表層次鮮明,視覺效果極佳。         蔥糖卷——        又稱糖蔥餅,因其甜、酸、辛、辣、咸五味懼全,是將薄餅批切成小張鋪開,包以蔥糖為主料,輔以花生酥、肉鬆、芫荾、蘿卜酸、辣椒醬、芥末等,捲成小卷即可食用,吃起來香甜柔韌,鮮美耐嚼,酸辣爽口,開胃健脾。         豆包粿——       又稱豆包仔粿,以糯米粉和綠豆為主料。將煮沸的白糖水沖入糯米粉,加綠菜豆汁拌勻成豆包批,也有不加菜汁的。綠豆煮熟研細加白糖成甜綠豆蓉,包成豆包粿後,底部墊青棕葉或蘆葦葉,旺火上蒸龍蒸一0分鍾即可食用。配以花生湯或稀飯、豆漿,頗為爽口。冷熱均可食用,攜帶也甚方便。即使放兩天也不會變質,如表皮發硬,重蒸一下立即恢復軟糯的風味。         雙潤糕—— 雙潤糕由於層次分明,咸甜合璧,光滑游潤,為人們所喜愛。先將糯米洗凈浸泡四小時後瀝干磨成漿,分裝兩個容器,一隻加白糖一隻加紅塘後攪勻。花生仁炸酥去膜研成末,加上熟豬油、油蔥、桂花鹽、白糖、味精調勻。用專用的鐵盤倒入白糖米漿,蒸熟取出撒上花生末;鐵盤里再倒入紅塘米漿,蒸熟取出撒上花生末。按紅白四層相疊蒸熟冷卻後切塊而食,做早餐、點心均可,一定要現 做現吃,擺久了就失去它的Q勁。         扁食—— 扁食亦叫餛飩。其特點:「皮薄餡鮮、嫩滑爽口、味道鮮美」。 扁食嫂扁食皮是用由特級精麵粉手工擀制,又白又韌又薄;扁食餡全部由當天的新鮮豬腿肉精工細作,原汁原味,口感純正。扁食用新鮮豬骨湯煮熟,加上味精、鹽、冬菜、撒上蔥珠、香油、胡椒粉就成美味的扁食湯了。扁食還可油炸,一出炸鍋就淋上酸辣勾芡,既濡濕酸辣,又酥脆清香,不失為另一番滋味

Ⅸ 廈門特色紀念品有哪些

1,廈門漆線雕

廈門漆線雕即為泉州漆線雕。漆線雕是中國漆藝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之一,源於泉州,是閩南(泉州)地區的傳統工藝。自唐代彩塑興盛以來,漆線雕便被應用於佛像裝飾。

2,廈門珠綉

廈門珠綉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裝飾性手工藝品。珠綉起源於唐朝,鼎盛於明清時期,解放後工藝逐漸失傳。廈門珠綉以新穎別致、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見稱,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珠拖鞋、珠掛圖,珠綉包等一百多個品種。

(9)廈門的傳統粿有哪些擴展閱讀

廈門特色小吃:

1,炸棗

廈門同安著名的古老小吃,為同安五寶(馬蹄酥、封肉、炸棗、炸五香、碗仔粿)之一。

2,五香條

「五香」是廈門同安傳統小吃。長期以來,每逢過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辦喜事必備的五香配酒是最美味的佳餚之一,所以拿來招待親朋好友是最好不過,這已成了廈門同安的傳統風俗之一。「色澤赤褐色,鮮香酥脆,餡潤滑甜美,熱食味道尤佳,佐酒甚宜。

3,文昌魚

廈門同安區特產。這種魚沒有頭,也無鰭無鱗無脊根,甚至連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都沒有,心臟是一個能跳動的腹血管,血無色,全身半透明,除口和咽喉外,就是一條直腸和肛門,構造較簡單。

Ⅹ 閩南小吃有哪些

1,安海土筍凍

安海土筍凍是福建省傳統的小吃。不但滋味濃厚甘美,而且還有非常獨到的健保療病功效,是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相傳發明人是民族英雄鄭成功。



2,泉港浮粿

「泉港浮粿」,又稱「泉港普粿」、「泉港普甲」、「泉港炸糕」,是福建泉州泉港特色風味小吃(泉港即原惠安北部地區,系屬福建省泉州市,位於湄洲灣南岸)。

3,海蠣餅

海蠣餅,是一種福建風味美食,流行於福建沿海的福州、莆田及寧德一帶。海蠣餅是用米粉(漿)、黃豆粉(漿)為原料,屬於油炸類小吃。

4,紅團

紅團(興化平話字:án-án;興化語城裡腔:aŋ˧ tuaŋ˨˦),福建莆仙地區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紅團是莆仙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

5,紅龜粿

紅龜粿,傳統民間糕粿食物。流行於福建、台灣地區。為節日祭祀之糯米制食品,扁平約巴掌大小,紅色外壓龜印內包餡,以植物葉為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