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眾行文化是騙局
摘要 您好。眾行文化是騙局。有很多公司都叫這個名字。麻煩您,發一下具體的內容可以的哈。
2. 什麼叫布施
布施是指將金錢、實物布散分享給別人。在佛教中,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項,種類有三種:法布施,財布施和無畏布施。就三種布施而言,所謂財施,即是以財物施予他人;所謂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謂無畏施,即是以不畏懼施予他人。
「布施」是佛教六度波羅蜜之一。是修行的一個重要法門,布施可以廣結善緣,捨去慳貪,培植善根。佛教最初傳入我國,不事生產,遵守釋迦之教,以乞食為生。和尚見人就叫「施主」,就是這個原因。
(2)廈門眾行智慧怎麼樣擴展閱讀:
佛教自14世紀開始在寮國興盛之後,一項傳統每天風雨無阻全年無休地上演了700多年,直到今天仍然在每天的清晨繼續,這就是「布施」。每天清晨六點左右,各個寺廟的僧人們會排著隊,托著缽盂,赤足從寺廟出發,沿街向周圍的居民化緣,周邊的居民們每天也會早早起來,帶著糯米飯以及水果零食等,跪坐在路邊,向迤邐行來的僧人們布施。
3. 念佛為什麼能開智慧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六卷雲:「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在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 又雲:「若見如來者,為得大善利。聞佛名生信,則是世間塔。」
○ 入法界品雲:「若得見於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於佛,舍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
○大寶積經無邊庄嚴會雲:「若復有人,於日日中,稱說如來名號功德,是諸眾生能離黑暗,漸次當得燒諸煩惱;如是稱念南無佛者,語業不空;如是語業,名執火炬,能燒煩惱。若復有人,得聞如來及佛名號,離諸黑暗,與彼眾生為涅槃因。」
○ 菩薩見實會雲:「此釋種,決定得生安樂國,而奉無量壽;住安樂國已,無畏成菩提。能趣十方界,供養無量佛。安住一佛土,能供十方佛。」
○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雲:「有四法得值諸佛:一者、恆以一心專念佛故;二者、稱贊如來諸功德故;三者、所受律儀遍清凈故;四者、以勝意樂發弘願故。」
○ 發勝志樂會雲:「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欲,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 凈信童女會雲:「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一者、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者:勸化眾生令歸三寶;三者、安置一切於菩提心;四者、梵行無染;五者、造立佛像,置蓮花座;六者、憂惱眾生,令除憂惱;七者、於貢高人中,常自謙下;八者、不惱他人。」
○ 文殊師利說般若會雲:「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義、無礙、無相。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大方等大集經第七雲:「法語比丘,二萬年中無有睡眠。如彈指頃,不生貪心、嗔心、痴心;不善覺觀。不念父母、宗親、眷屬、飲食、衣服、房舍、卧具、資生之物。亦不覺知晝夜之相。二萬年中,常修念佛。」
○大集日藏經第九雲:「若種種善願不得稱心,欲令如是種種惡業速滅盡者,應凈洗浴,著鮮潔衣,菜食長齋,勿啖辛臭;於寂靜處,庄嚴道場,正念結跏,或行、或坐,念佛身相,無使亂也。更莫他緣,念其餘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余業。至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者,見佛色身無量無邊。彼佛身形三十二相,於一一相,亦念亦觀,皆令明了;隨所見相,見青光明;於彼光相,專精系意,無令心亂。作是念時,而誦是咒:「哆絰他 毗視林婆毗視林婆 郁頭波馱避耶 毗視林婆 斯那婆頗羅斯那婆 頗羅阿之冕那多他恀 阿冕那多他恀 復噓多俱致毗視林婆 毗視林婆 莎訶」如是一相,在於前心,[骨+力][骨+力]專念,不起亂想。然後誦此陀羅尼咒。乃至念於佛身相中,青色出光;彼光出已,從行者頂入。爾時安心,甚莫驚怖。於自身中,見於此光,如彼青色。念此青光,於自身中,各各支體,處處遍行。乃至一切身中火然,見火然已,乃至成灰,及四方風,來吹散滅。如是念時,見於自身無有一相,唯有空在;乃至十方皆悉見空,不見一色。如是念佛青色力緣,誦持於咒,成就此行。善男子!若復有人,如是繫念,不散亂心,學四禪地依止,心念陀羅。而彼眾生,一切業障,煩惱障、法障,罪業皆盡。唯除五逆,破毀正法,誹謗聖人。」
○菩薩念佛三昧經雲:「正念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
○大集念佛三昧經雲:「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
○大集賢護經雲:「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凈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是人爾時如所聞已,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聞繫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復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
○ 又雲:「得見彼佛,有三因緣: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
○ 又雲:「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痴人;而彼痴故,起臭穢想。主人告曰:若不信者,應先嗅嘗,為臭為香;亦應觀察是檀光色文彩。然彼愚者,轉生憎惡,以手捻鼻,不肯嗅聞,掩閉其目,不肯觀視。如是來世有惡比丘,憎惡是經,其事亦爾。彼惡人輩,不知修習身戒心慧,愚痴無智,猶如啞羊,頑騃很弊。彼諸惡人,又薄福故,雖復得聞如是妙典,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不用書寫,不能讀誦,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為人宣揚廣說。又亦不能廣生隨喜,雲何能得如說修行?」
○ 又雲:「若有菩薩深樂廣宣,復欲思惟如是三昧者,當先護持清凈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污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不動戒行、不被訶戒行,智者所贊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彼出家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眾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清凈活命。於諸戒中,當念成就。應信甚深不得著忍。於空、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以是因緣,成就清凈戒行,乃至聖所愛敬戒行也。若有出家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行梵行;如是取著受、想、行、識,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學,如是梵行,願我未來得生天上,或生人間,自在有生,受諸果報。以是因緣,成就不清凈戒,乃至聖者所不愛戒。」
○ 又雲:「具足四法,得是三昧: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三者、常不遠離頭陀功德,四者、常厭三界諸有生處。」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雲:「菩薩成就四法,不離見佛。何等為四?自往見佛,亦勸眾生;自往聽法,亦勸眾生;自發菩提心,亦勸眾生發菩提心;常不舍離念佛三昧;是為四。」
○觀佛三昧海經雲:「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見,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進,如救頭然。行此五事,正念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當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念佛力故,疾疾得見無量諸佛。見諸佛者,獨一心凈,不與他共。」
○ 又雲:「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視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恆卑小,生下賤家。此邪命業,壞敗善根,猶如狂象壞蓮華池。」
○寶雨經雲:「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凈佛剎:一、成就於戒,無缺、無雜、無點污。二、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三、能成就廣大善根。四、於利養、名稱、恭敬、贊嘆,心常舍離,無所染著。五、得清凈信,心無疑惑。六、常修精進,離懈怠心。七、能入寂定,無散亂心。八、能得多聞,而無惡慧。九、成就利智,非鈍根性。十、有慈悲性,無損害心。若有菩薩,成就一法,得無缺減,無少違犯,鮮白清凈,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諸法無行經雲:「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嗔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恆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凈土。」
○大乘入楞伽經雲:「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 又雲:「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月燈三昧經雲:「是人臨欲命終時,悲慧勇猛彌陀佛,是佛為現住其前,以持如是三昧故!得見十力稱所求,及諸聲聞住其前,決定生彼安樂國,以持如是三昧故!」
○如來智印經雲:「若有書寫此法印,請誦宣示為人說;此功德身不可議,佛子當生極樂國。」
○ 十住斷結經神足品雲:「西方去此無數佛土,有佛名無量壽。其土清凈,無淫怒痴,悉同一心;皆由蓮花中生,不因父母情慾生也。純是童男,亦無女形,無大小便;以禪悅樂法,無想念識,以為飯食,共相敬念,如父如母。欲生彼國者,可發誓願。」
○大乘庄嚴寶王經雲:「觀自在菩薩變現種種,救度無數百千萬俱胝那庾多有情,令得往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如來,得聞法要,皆令當得成菩提道。」
○大般若經雲:「是菩薩摩訶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恆相應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 又雲:「若菩薩,暫一睹見佛形像已,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終不舍於念佛作意。」
○ 又雲:「是菩薩,為聽法故,常樂見佛。若聞如來在余世界,現說正法,即以願力往生彼界,恭敬供養,聽受正法。」
○ 又雲:「善男子、善女人等,信樂廣大,能依妙色、聲、香、味、觸,修廣大施;修此施已,復能種植廣大善根;因此善根,復能攝受廣大果報,專為利樂一切有情。於諸有情,能舍一切內外所有,彼回如是所種善根,願生他方諸佛國土,現有如來,宣說如是甚深般若無上法處;彼聞如是般若法已,復能安立彼佛土中無量有情,令發無上正等覺心,修菩薩行,示現勸導,贊勵慶喜,令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由斯圓滿所發大願,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 又雲:「若菩薩,能正修行一相庄嚴三摩地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如是三摩地者,應處空閑,離諸喧雜,結跏趺坐,不思眾相;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於一如來專心繫念:審取名字,善想容儀。隨所在方,端身正向,相續繫念此一如來,即為普觀三世諸佛。所以者何?一佛所有無量無邊功德辯才,等一切佛。三世諸佛,乘一真如,證大菩提,無差別故。若精勤修學,得入如是一相庄嚴三摩地者,普能了達無量無邊殑伽沙等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亦能總持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佛菩薩已轉,未轉無上法 輪。一一法門,皆能了達甚深義趣,宣說開示辯才無盡,勝阿難陀多百千倍。」
○大智度論雲:「庄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凈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
○ 又雲:「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種種罪。又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
○ 又雲:「菩薩有所見色,皆是佛色。念佛三昧力故,於色不著。」
○ 又雲:「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
○ 又雲:「如少湯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益利,反更墜落。」
○ 又雲:「行生忍故,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願不得?以是故,菩薩世世常不離佛。復次,菩薩常愛樂念佛故,捨身受身恆得值佛。」
○ 又雲:「世人精進持戒者,於念佛三昧,心得定時,罪垢不障,即得見佛,聞佛說法,音聲清了。」
○ 又雲:「若離有佛國者,雖受人天樂,不知是佛力所致,與畜生無異。若一切佛不出世,則無三乘涅槃之道。常閉在三界獄,永無出期!」
○ 又雲:「菩薩得無生忍受記,更無餘事。惟行凈佛世界,成就眾生;見不凈世界相,願我國土無如是事。」
○攝大乘論本雲:「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一者、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轉於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二者、如來其身常住,真如無間,解脫垢故;三者、如來最勝無罪,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系故;四者、如來無有功用,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清凈佛土,大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污,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事,示現等覺、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
○ 有宋高僧傳雲:唐法照問文殊言:「末法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如何法門,最為其要?惟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雲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無令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 唐慧日,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大山,觀音像前,七日叩頭,斷食,至誠祈請。觀音空中現紫金色相,長一丈余,坐寶蓮華。垂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凈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回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凈土法門,勝過諸行。」
○ 死心禪師雲:「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念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蕅益大師凈土玄門
4. 廈門天利眾行戶外運動有限公司怎麼樣
廈門天利眾行戶外運動有限公司是2018-05-04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廈門市思明區鎮海路26號501室之2。
廈門天利眾行戶外運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203MA31NMYA7N,企業法人朱栢宏,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廈門天利眾行戶外運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體育組織;其他體育(不含需經許可審批的項目);體育用品及器材批發(不含弩);體育場館;提供小型兒童游樂設備服務(不含須經許可審批的項目);教育輔助服務(不含教育培訓及出國留學中介、咨詢等須經許可審批的項目);其他未列明的教育服務(不含教育培訓及其他須經行政許可審批的事項);其他娛樂業(不含須經許可審批的項目);文化、藝術活動策劃;其他未列明文化藝術業;娛樂及體育設備出租;其他文化及日用品出租;專業化設計服務;鞋帽批發;服裝批發;其他文化用品批發。
通過愛企查查看廈門天利眾行戶外運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5. 布施分為哪三種
1、財布施
財布施是以財物救濟貧苦或生病的人。財布施:分外財與內財。身外之物叫外財,衣服、財產、金銀珠寶、動產、不動產、等皆是外財。內財是我們的身體,用我們的勞力替別人服務,這是以體力布施。財布施看的不是金錢的實質數目,看誰布施得多,誰的福報就大。而是以布施者的誠意而非經濟能力。
2、法布施
法布施指的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布施真理、智慧,勸人修善斷惡,幫助他人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例如尊師重道、助印經書、宣揚推廣古聖先賢教化人心,勸人向善、讓人斷惡修養的經典等,人一但有了聰明智慧,就不會造作種種糊塗、迷惑顛倒的壞事出來。果報是今生或來世得到聰明、智慧。
3、無畏施
「無畏布施」:則是指透過信心的建立,用愛心與關懷,幫助別人解除內心的恐懼。則因為常在精神上撫慰他人,讓人免於恐懼及不安,果報是今生或來世得到健康、長壽。
(5)廈門眾行智慧怎麼樣擴展閱讀
再這三種布施中,以法布施最好。財布施會有盡,但法布施不會有盡。助印善書、經典、錄音帶;他人看了經典、善書後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再迷惑顛倒作糊塗事,做人處事充滿智慧得法施果報;對人生不再旁徨、迷惑、恐懼、無聊,何去何從心中清楚明白得無畏施果報,會得到一個正向循環,最後三種果報全部獲得。
一個人如果不厚積陰德、智慧,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難保長久。所以才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因此古人說:留財富予子女,不如留德予子女。留財富會害了他,留德別人搶不走。
6. 北京眾行智慧人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北京眾行智慧人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2015-12-03在北京市豐台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豐台區科學城富豐路6號3號樓3層306室。
北京眾行智慧人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06MA0029P01K,企業法人魏少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北京眾行智慧人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企業策劃;會議服務;舞台設計;企業形象策劃;經濟信息咨詢;市場營銷策劃;公共關系服務;承辦展覽展示。(市場主體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國家和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在北京市,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64978767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5820家。
北京眾行智慧人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對外投資2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北京眾行智慧人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7. 佛法是座寶山
本從無數世 親近善知識
不見本末空 是謂隨行得
思惟無量法 分別本末空
道果不染污 是謂隨行得
所念不處邪 不離正法本
一相本自寂 是謂隨行得
十力王三千 永度彼此岸
修行本無法 消滅五陰苦
慧明所照處 上徹空無際
善化隨本教 是謂隨行得
空性澹然安 無願相亦然
三定等有伴 是謂隨行得
當其入定時 諸法無所有
捨身染一身 是謂隨行得
諸佛法不異 分別隨其人
過去已滅行 豈復有根兆
人智所修習 守信為權法
自滅吾我想 是謂隨行得
從久遠以來 眾生染著有
有竟不自知 豈識無想法
但為大聖人 分別隨其類
導引以正要 是謂隨行得
劫數亦不難 令可如彈指
難寤痴惑人 就善乃為難
一身復一身 經歷億萬垓
愍以無念想 不度終不舍
行本由自然 利鈍各有品
今蒙大光明 是謂隨行得
本我自造行 今復受其報
行盡無三界 獨立無所猗
人想眾常想 非是聖律教
能舍彼此想 是謂隨行得
計身本自無 況有識神念
愚惑眾生類 初不能舍離
道忍有五行 初念中亦然
思惟不凈觀 是謂隨行得
身凈無瑕垢 終不造邪業
所以口真誠 由本無欺故
道潤所及處 輒得有所濟
由前有粗澀 豈怨潤不及
弘誓恆平等 不念粗以細
行等無彼此 是謂隨行得
人知超其難 自守無他念
自濟復濟彼 是謂隨行得
如人視五色 自起其識想
痛陰由是滋 不離大災患
識法不可見 緣生若干念
一生復一滅 欲免甚為難
道慧有五相 分別成敗法
行盡無窠窟 時識竟所在
一形受一形 身身不磨滅
夫欲伐其樹 欲盡勿舍根
識根為蔓莚 所至無有礙
力士諸仙道 誰能尋其本
唯有三界尊 能攝使不逸
燒以智慧火 莫知暗冥處
無明眾行災 抑遏善根本
洗以八解水 除垢無塵堙
生死往來苦 今世就後世
咄嗟此苦惱 非聖孰能濟
諸天受福堂 四梵亦復然
行由清凈果 德為人中上
思惟古昔來 本無三惡趣
本造今自受 何為復有疑
若使諸世尊 不顯曜道教
便於如來所 可譏說其過
吾亦愍念汝 受生不達本
如此眾生類 不受聖訓教
過佛無有量 汝由不睹聞
將來恆沙佛 豈從得蒙濟
人心霍然寤 不待劫數期
一聞便成佛 不歷諸法界
但念群品黨 不殷勤於道
所以自墜落 永處五道淵
如鳥飛虛空 憑翅乃得逝
人無止觀定 何由獲空慧
生死無限齊 道力過百行
染以無形服 自致道果成
五陰本無形 為作形色相
德過諸釋梵 為說無相法
行人觀外色 內識往分別
彼色非我造 我心自往染
色本非我本 色性竟有無
計我識亦爾 本從何所生
爾乃自覺悟 外色自空寂
內識亦復爾 澹然本無生
人念非常空 自觀身本法
爾乃得至彼 永處無為岸
本受五陰身 欲脫未能離
受胎是大患 未離有何益
五分法身具 戒定慧解成
熏以道德香 蠲除世臭穢
人解修明慧 億劫不懈怠
眾德自然具 故號無等倫
戾意隨習俗 處尊不為憍
隨行從高下 令立永處安
或入三塗苦 為現權慧智
外如代受苦 內心無所染
吾昔無數世 修行菩薩道
以獲盡信忍 行過二住地
爾時諸佛集 普從十方來
為一下劣故 欲令免無救
諸佛各伸手 障令不至罪
罪力難可蔽 攘手牽入獄
諸佛尋其後 復到地獄中
欲救彼罪人 令離眾苦惱
如來神智力 身放大光明
普曜地獄中 晃若同一色
罪人見光明 無復身痛想
皆悉蒙光明 得離地獄難
唯彼一眾生 諸佛不能救
五逆不慎行 乃致是苦惱
吾從是以來 進行不懈怠
不以生死苦 中有變悔心
今既得成佛 號字釋迦文
壞敗五陰身 眾德普備具
受罪無終竟 不識善根原
行盡超眾德 乃應虛空性
恐今亦當有 受罪無救者
非神力所能 制住令不往
空性雖清凈 行滿乃得具
神足五通法 未能離此惱
五陰各有性 所造非一品
忍智度無極 行具乃得成
道生諸法本 滋長無有法
立志如安明 終不可沮壞
譬如有士夫 為空施畔齊
此由冀可得 欲免罪甚難
七寶諸宮室 象馬國財寶
斯盡如幻化 暫有不常停
轉輪聖王位 統領四天下
是亦磨滅法 無常不久存
如彼修行人 分別色根原
解知本自爾 是謂成色陰
身痛有百八 內外中間法
知痛所出生 是應痛陰法
想如野馬游 壞有無所有
抑制想不生 是謂應想陰
三行成三法 滅三乃應三
拔斷三毒根 不染三世有
五法已成具 不受識無識
無內外六塵 是謂為識陰
執四方便道 乘四無畏慧
超四道果證 故應四聚要
生死海無疆 曠大無邊涯
乘六神足道 乃得游其淵
愍念愚惑種 忨習不舍離
形如芭蕉樹 有皮里無實
我今樹王下 瓔珞諸道品
功勛超百億 世雄尊第一
今日無等倫 現生於五濁
不為塵垢染 如蓮華無著
當守護其心 不為塵勞惑
內以八正覺 瓔珞身心法
外以諸相好 庄嚴諸國土
明慧修二觀 相好自嚴飾
本從四大成 成敗無所有
前念非後念 新新成塵勞
施心於一切 高下無所逆
內具度無極 無猗無所處
守戒常一心 觀彼無所犯
擁護眾道德 不闕戒性行
三地有十法 無形不可見
權詐入生死 示現世徑路
生世眾苦患 憂畏無數變
聖人能往來 不以此為危
大道本無形 非有無生慧
相相度無極 而自瓔珞身
眼視上下眴 遠睹無有疆
修凈度無極 獲此無礙報
腳跟細平正 修治大聖座
今獲無垢報 具道度無極
[蹲-酋+(十/田/ㄙ)]如布重金 亦不受塵水
舉足如旋風 機關無觸礙
心華不著塵 內悅色外發
皆由忍辱報 故號度無極
執心如金剛 演佈道地法
知過無量世 具足無礙度
口演八種音 悉布諸言教
至誠不染有 是謂不欺度
道由三觀想 能逮平等慧
心不著是非 應於無生度
初發弘誓心 不為少許人
自然成道覺 是名具空度
神足游佛土 身心無限礙
一意無移易 神足度無極
本由色墮有 知色非有常
今受此色身 眾好度無極
痛法有內外 非苦非有樂
蠲除內外法 無行度無極
五根有五法 要由十八持
分別除去五 無報度無極
守護身口意 攝令無放逸
凈響普照曜 八道度無極
不猗三覺觀 亦無生起滅
息意不復生 無言度無極
清凈如蓮華 博聞無所染
常訓化眾生 凈教度無極
平等無二想 不懷偏局心
如日照虛空 慧觀度無極
仁智不可量 無生不可見
施心無量慧 道智度無極
觀三千世界 起滅無所有
善覺寤一切 無想度無極
知生本無主 因緣生諸法
成就有無道 平等度無極
總持無礙道 解脫成就慧
分別無我想 空凈度無極
生死有五難 染著世俗塵
游空無量境 權智度無極
已脫生死縛 游戲解脫中
清凈無亂想 果報度無極
在世現苦行 執心如金剛
已超三有道 自然度無極
或在虛空界 念法無亂想
如空有所容 無形度無極
快哉無生道 永斷諸塵勞
不見有往來 無行度無極
神足有四事 恆游十方剎
身心俱虛寂 明慧度無極
本從平等心 一意無所染
心超無量界 微妙度無極
觀了生世苦 一相無所起
道心不可轉 金剛度無極
無學修梵行 超越九次第
行盡不熾然 瓔珞度無極
道從三慧觀 分別定意行
自息心不起 無量度無極
濟拔四惡道 越次不受證
自然滅無明 等分度無極
道教實微妙 精進不可逾
平等無二法 眾行度無極
生世眾苦難 常習無上道
不見有無跡 眾想度無極
生死多限礙 不睹智慧光
道力以宣暢 積行度無極
成就九禪法 不染世俗智
一一分別想 戒訓度無極
所以顯現法 愍念一切人
不見度無度 寂意度無極
游至無量界 承事諸賢聖
受教不忽忘 總持度無極
復能現變化 感動諸佛剎
亦不自貢高 滅意度無極
追念過去世 普修菩薩道
不著內諸漏 觀行度無極
修治諸佛土 清凈無瑕垢
度脫無量人 法界度無極
眾生根無量 身體極清凈
內外不染有 了法度無極
知生不足貪 權現無有方
不生眾想念 無等度無極
身法若干種 亦不生塵垢
庄嚴身體相 功德度無極
從無央數劫 積累修法本
積累不為己 神通度無極
六情不著有 分別無量慧
得過虛空際 一心度無極
生在人中難 受身無有量
眼不著外色 無念度無極
執意無貪著 生生亦不息
自滅內眾行 空觀度無極
無畏無所著 不見內外法
道意無若干 神智度無極
佛身本自凈 不為塵垢染
智達過百劫 無心度無極
前心非今心 生生而不絕
一意無所起 大智度無極
億百千眾生 度亦不見度
心念無非邪 娛樂度無極
行盡受苦證 達知三世本
不有小乘意 本末度無極
於苦不念苦 了知四非常
盡生更無身 聖諦度無極
本從無量佛 受決當作佛
亦不自歡慶 等施度無極
心本不思議 德超無有量
分別有無觀 靜寂度無極
五道眾苦原 不生清白法
八等過道行 現身度無極
人體本無法 不見法界相
上智過百行 無畏度無極
一心一念頃 受證無有難
永離諸漏法 大聖度無極
本末永自離 亦不見吾我
神力如虛空 知足度無極
自攝持威儀 不著諸相好
自守無所犯 親近度無極
吾從無數世 供養諸世尊
不毀諸法界 無願度無極
亦不有悕望 僥幸於諸法
非有無所生 積行度無極
不念彼此岸 超越生死海
究盡一切根 無盡度無極
十六不思議 亦名十六慧
從苦至無法 無著度無極
生死無有底 或出或隱沒
盡能觀了知 性空度無極
身法三十二 污染不凈行
一一能分別 無著度無極
眼識有內外 不受外身入
無畏無所動 慈心度無極
如我坐佛樹 庄嚴金剛座
降魔無所畏 大慈度無極
愍念眾生類 度人不見度
曠濟無有疆 自離度無極
過去不復生 不染當來塵
慧心無內外 無疑度無極
內外陰持入 不生諸塵垢
守一不放逸 神足度無極
眼不著外色 舌亦復知味
除去貪著想 無形度無極
分別菩薩心 凈觀無所著
道從平等慧 威儀度無極
自識宿命智 知本所從來
不復興想念 現生度無極
智者在世化 盡苦無有餘
拔斷生死本 苦行度無極
愍過慈母育 慧普無高下
內不自見身 無貪度無極
德游無量境 無有覺知者
亦不自稱嘆 法身度無極
復從諸佛受 空慧無量法
自然盡苦際 不起度無極
道從平等慧 不染三有想
從是獲神足 無我度無極
凡夫縛著四 不離三界患
盡生更不造 通慧度無極
從無央數劫 定意不錯亂
意亦無移易 本際度無極
神智無邊涯 永除貪著有
逮得不起忍 寂滅度無極
道慧觀七品 法界無參差
一相不可見 無形度無極
泥洹無生滅 行跡無所有
能離彼此中 隨行度無極
無明眾行本 流轉十二海
不為識所染 無著度無極
如爾四聖諦 出生諸道果
滅意由四禪 定意度無極
如來八解脫 無苦亦無樂
能滅現在結 無患度無極
不猗著三界 造立於塵勞
修習神通慧 快樂度無極
無住無往來 亦不壞法性
永滅塵勞疇 無變度無極
如色本無色 色性常自然
了知三世苦 滅意度無極
不受外塵垢 定意無他想
生盡更不造 無受度無極
現變無央數 終不自為己
道慧無三礙 本際度無極
入定除三想 不見我人壽
執信無馳騁 眾智度無極
空無相願法 三昧聖道觀
寂然滅一意 懷來度無極
道生無量法 從是得到彼
玄達三世苦 受樂度無極
知生為大災 穿漏諸法界
舍一不染著 眾妙度無極
慈悲四等心 普潤於一切
化導無尊卑 大智度無極
四大因緣形 體性不可轉
欲達解脫門 三向度無極
若劫欲盡燒 不懷恐懼心
自然通道力 無想度無極
亦不自生念 分別若干想
佛慧無有窮 大海度無極
功勛過眾行 本業無有量
無一不見一 離群度無極
弘誓具足願 觀身無形相
破壞四魔患 庄嚴度無極
無念諸法本 泥洹寂然凈
諸佛所游處 深藏度無極
無相不可見 從一乃成佛
去離心本法 一義度無極
究盡諸道果 不有三窠窟
慧照無邊涯 立本度無極
生死諸艱難 無為澹然安
不生五塵垢 總持度無極
遍游無量世 教化眾生類
經歷生死苦 斷苦度無極
現處母胞胎 實不染著有
心凈如虛空 本慧度無極
不見有受報 果證諸明慧
分別四道本 修荷度無極
本從無量世 法界不思議
平等無二心 廣慧度無極
佛法甚深妙 非二乘所及
超越無量行 無疑度無極
先凈其眼根 凈修心本行
慕及菩薩道 凈意度無極
執意如金剛 清凈無瑕穢
永離有無界 道果度無極
古昔諸世尊 坐此元吉樹
降伏四魔怨 忍力度無極
神識在虛空 初無恚怒心
亦不生塵垢 超越度無極
神力超無量 一切諸世界
亦不著可欲 無垢度無極
夫欲究盡空 內凈外亦然
分別非常想 因緣度無極
光明照諸界 蠲除諸暗昧
不起若干想 斷垢度無極
慧觀有三法 永除欲怒痴
不為色所染 智行度無極
設從億千劫 意志弘誓心
不見眾生類 凈教度無極
八等大道行 內外無我想
佛界法界凈 無量度無極
人本修其行 拔斷十二緣
除貪不著有 一意度無極
欲修人道行 先護身口意
十善眾行本 應法度無極
我本不造痴 根本為所在
十慧無量智 本無度無極
法界不思議 成就無畏法
盡生死根本 重擔度無極
如來慈慧等 養育無高下
除去染污心 無望度無極
發趣大乘意 接度諸有礙
不見生死本 遠離度無極
弘誓執勤苦 游戲諸定意
常懷反復心 忘報度無極
眾生平等慧 盡知諸根本
不懷塵欲心 權慧度無極
大道甚為妙 不為塵欲動
三空舍本意 究意度無極
於此賢劫中 諸佛興出世
拔苦無三礙 周旋度無極
身放平等光 接度無數眾
知生不染生 善友度無極
欲成無上道 親近善知識
能盡苦本際 無盡度無極
四道無往來 住壽無數劫
究盡道根本 無變度無極
欲究盡生死 勿懷退轉心
勇健不可壞 立志度無極
行施無所愛 亦不興三想
本末悉自空 解慧度無極
道力如虛空 不計五陰身
色本非有色 清凈度無極
無生眾慧本 常想非有真
不見有教化 智力度無極
過去無數劫 有佛如我號
修平等法本 無形度無極
大辯如來出 消滅愛欲塵
教訓眾生類 信根度無極
有佛名無礙 苦行無量劫
攝意不放逸 守戒度無極
次名弘誓佛 教化無高下
意等如虛空 忍辱度無極
有佛名大願 究盡生死根
變化無數身 殷勤度無極
道本自清凈 不見虛空慧
無形不可見 慈悲度無極
更樂八十六 菩薩所修行
無有三毒本 不起度無極
賢聖十六心 悉知無所有
不壞諸法界 無身度無極
一心一念中 不離禪定觀
復從一意起 無想度無極
虛空無邊涯 寂意無染污
舍一不著一 定意度無極
吾本應此行 寂然無想念
息意處現在 無礙度無極
禪定自滅意 凈觀滅三想
道慧自然凈 除染度無極
佛境不思議 眾生界亦然
法性自然寂 無形度無極
能度生死難 不念三界苦
忍意不起想 澹泊度無極
入三世定意 盡知眾生根
自觀內外身 無願度無極
八部鬼神界 隨彼而教化
為現神足力 滅跡度無極
善權教眾生 不離本末空
分別四無畏 無我度無極
思惟內外身 分別空無慧
不觀有吾我 法意度無極
生遇賢聖樂 八解無所著
不興眾想念 如幻度無極
正法無男女 意由思想生
深法不可見 惡露度無極
分身無量形 復還合為一
無能覺知者 身密度無極
如來眾相具 色身游世間
神足而教化 無猗度無極
凡夫未入學 不觀內外身
聖慧甚深妙 相好度無極
本從神足起 意法無高下
菩薩無形觀 安樂度無極
禪定無念待 息心無所著
游戲八解池 至誠度無極
人知五苦法 仰修無為道
六通無漏法 賢聖度無極
神通游世間 常習聖賢律
不觀內外法 無名度無極
習行無憍慢 不懷顛倒心
不起諸結縛 無穢度無極
若復死屍觀 不念凈不凈
內外無所著 無慢度無極
威儀如法律 舉動不虛妄
眾智自衛護 無對度無極
無身為道要 不為塵所染
坐卧心常定 自守度無極
聖人愍念俗 為雨甘露法
演暢無量慧 受化度無極
博施多恩惠 覺觀除心本
蠲除苦惱患 格戰度無極
心念無量法 示現無量變
尋憶通慧本 奮迅度無極
內法無所念 恆為外塵染
以彼無生智 從願度無極
眾定自瓔珞 眼識不起想
彼亦不自有 無移度無極
修習眾智慧 解脫度知見
欲飲不死漿 甘露度無極
凈觀無貪著 慧度空無異
分別四道果 流轉度無極
猶如有士夫 堪忍受塵勞
心慧無塵染 隨願度無極
相相各有報 非有行有法
超越四禪行 生盡度無極
前世由本行 無恚怒於人
自然離八難 超越度無極
常人之所念 合會有別離
非聖弘誓心 分別度無極
以無照本有 徹睹無有外
形累自然滅 無見度無極
往詣虛空界 速疾無所礙
不念中間法 應律度無極
了本為一法 志趣各有別
隨世染其色 解縛度無極
分別三毒本 行盡乃應行
知本非我有 身本度無極
心游得自在 觀欲如熾然
消滅五道趣 清涼度無極
無願在三有 貪著五欲法
永離八無閑 言說度無極
起滅無有定 總持不忽忘
一切智慧足 博聞度無極
受慧有四品 他覺自不知
緣是逮七空 捷疾度無極
佛道難究盡 非心所能測
悉知無道觀 七覺度無極
分別三十七 如來聖道徑
一意不起想 名身度無極
包識遠近法 不念無礙道
十號一一異 無數度無極
講授深要法 心不懷怯弱
不願求無相 智力度無極
入正八等慧 不壞空性行
內自思惟法 逮果度無極
名色若干變 愛入塵勞病
不能達本無 善察度無極
十法空無變 意念縛著想
不念去外入 限齊度無極
愍念世苦人 憂畏無端數
建立權方便 現化度無極
心堅如金剛 非有為能壞
灌以甘露法 深要度無極
本因虛空慧 解脫無所礙
智明去塵垢 見聞度無極
知奉賢聖律 戒聞慧定心
道意志力強 無闕度無極
知身本無形 煎熬生死法
澹然歸虛寂 解縛度無極
智者隨俗變 終不著更樂
除結斷苦本 尊上度無極
人中世雄師 行過無量世
至誠不懷欺 言應度無極
心念不思議 究盡深法藏
分別如來界 道覺度無極
如來十句義 各各無形相
寂然無音聲 授決度無極
觀身空無形 清凈無所染
增上本無法 行盡度無極
如來授記莂 如如不變易
不見生滅本 本凈度無極
正覺所教授 不舍一切眾
盡令得覆護 無比度無極
為人作橋梁 究盡一切法
漸漸入深藏 離苦度無極
教化眾生類 不離法境界
進趣於道場 自守度無極
眾生所歸趣 盡向於道門
眾智自在慧 無患度無極
與世作炬明 為眾生作眼
令知所歸趣 大道度無極
十力所現世 拔斷憂苦人
智慧壞諸有 神慧度無極
樂在閑靜處 修習本所行
能變現眾生 徑路度無極
於無量劫中 守苦不舍苦
具足十法寶 無離度無極
觀定如空等 普能有所照
自觀復觀彼 等性度無極
觀諸佛剎土 眾智自瓔珞
遍游十方界 寂然度無極
復有無量法 如來所宣暢
消滅非法本 牢固度無極
眾生應受化 聞法便得寤
斯等宿識利 捷疾度無極
一切諸法本 非有亦不無
道從無想生 八法度無極
智慧照無量 如師子無畏
觀見無常法 無生度無極
說法不有說 度人無有度
善權過百劫 無染度無極
不沒亦不盡 照曜一切人
宣暢如來慧 無欲度無極
說法無法想 不見吾我人
大慈度有無 轉輪度無極
眾鳥樂於池 青蓮芙蓉間
禪寂永除想 無事度無極
說法有三事 除其本末空
度此無量界 無猗度無極
念察人根源 觀彼心識意
不離菩薩誓 畢竟度無極
隨時行方便 不以苦經心
永舍增減意 如法度無極
幻術著眼識 不見有出生
耳識聞彼聲 解空度無極
若彼大幻師 現化諸飲食
鼻識而分別 香熏度無極
如化之所造 其義不可思
欲得究盡者 味識度無極
本我造更樂 身想諸法本
攝意自然伏 權現度無極
以清凈音響 周遍十方界
戒德香亦爾 無犯度無極
幻術不真實 誑惑愚痴等
導引真實法 真際度無極
推尋眾生根 非聖無能測
權化大聖人 立教度無極
清凈如蓮華 終不受塵垢
越次眾行表 撿意度無極
行過超三界 無形不可睹
普照三千世 法愍度無極
一意一念頃 具足眾相好
不染於塵勞 空界度無極
若能宣暢法 普潤諸萌類
四諦如爾相 苦盡度無極
佛土普清凈 無有三乘心
自然通道教 定意度無極
人本從空生 法界無增減
不違諸法本 方便度無極
幻化不真實 行超三界表
超過無量國 通達度無極
無想眾生等 猗識不解慧
賢聖得往來 微識度無極
自然如爾性 法慧多所益
四大本自然 終始度無極
不見吾我人 壽命眾行本
一相無有相 無形度無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