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中醫院陳文龍如何
擴展閱讀
上海市原木門哪裡好 2025-02-05 15:50:15

廈門中醫院陳文龍如何

發布時間: 2022-05-09 05:07:14

⑴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陳姓圖騰陳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中,按人口計算是全國第五大的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陳姓為現代中國第五大姓。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香港、澳門及台灣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
[編輯本段]一 陳姓的來源:
1、陳姓最早出自媯或姚姓,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黃帝八世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媯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後改為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 2、出自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陳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媯留,避居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二是陳閔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縣東北)。三是陳閔公次子陳全溫之後的陳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3、劉氏改姓陳,《通志‧氏族略》記載:廣陵陳氏,實為劉氏.陳矯,東漢廣陵東陽(今安徽天長)人,曹魏名臣,本姓劉氏,因過繼與外祖父家為嗣而改姓陳. 4、隋朝時文帝楊堅有一心腹大臣陳茂,本是河東猗姓人,冒姓陳氏; 5.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因娶陳氏之女為妻,有子便隨母姓,後成為海寧望族; 6. 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諒時,因窮困潦倒,入贅於陳氏之家,改為陳姓; 7、西晉末年陳元達,原姓高,占因卜者說他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 8、明初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9.隋將領陳永貴,原是隴右地區胡人,龜茲王帛氏之後,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封北郡陳公,便以封號中陳字為姓氏; 10、元末明初,陳友諒與朱元璋逐鹿天下;陳友諒祖上原本姓謝,因贅於陳家,改姓陳。 11、陳姓疍民與墮民。疍民或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以船為家,其中有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便以陳為姓。關於墮民,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一說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入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但保留家族系統稱號,仍然姓陳。 12、侯莫陳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實行孝文漢化改革,易胡姓為漢姓,於496年把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13、女真族陳氏,據陳述《漢姓女真姓的對照和說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顏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為陳氏。 14、明成祖時,出兵越南,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15.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有李、陳、鄧三姓;麻雷洞瑤民有雷、藍、陳三姓:圳源洞瑤民有楊、陳、藍、匡四姓:汝城縣瑤民有陳、李、張三姓。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中有陳、李。《過山榜》九姓中也有陳、李。 16、蒙古族陳氏。據《續通志·氏族略四》載,陳氏,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 1 7、滿族陳氏,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滿洲旗分內高麗姓載:「陳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顏鑲藍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曾孫二達色任護軍。」其後多由高麗人(其祖上多為漢人)融入滿族。《滿族姓氏錄》載,世居東北張當地方的陳佳氏,後改為陳氏。其實陳佳氏因明代居於遼東,後為金國努爾哈赤所統治。被逼改為雙宇,滿族姓陳佳,即陳家的同音宇。 18、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壯、黎、彝、朝鮮、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陳姓。
[編輯本段]二 名人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謚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徵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眾至十餘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以上邽(甘肅天水)為根據地,攻佔附近各縣。次年,前趙國君劉曜親自督軍圍剿起義軍,他率軍血戰,戰死。隴上人作歌以悼之,稱他為「隴上壯士」。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後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謚武。 陳伯之,南朝梁將。濟陽睢陵(江蘇睢寧)人。有勇力,為盜鄉里。鄉人車騎將軍王廣之愛其勇而用之。齊時以軍功遷至驃騎司馬、刺史。天監元年(502)降魏,官為平南將軍。後梁伐魏,他於壽陽率眾歸梁,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於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聖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並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毛澤東也曾經要求人們讀讀《陳書》,了解陳霸先的身世經歷。陳霸先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是一朝開國皇帝,還在於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謚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文帝時為開府。煬帝時,歷仕驃騎將軍、武賁郎將、御衛將軍。大業五年(609),曾奉詔與張鎮周率眾萬人渡海入流求(台灣),以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宿衛有功遷左光祿大夫。參與鎮壓楊玄感及江淮農民起義。江都兵變,煬帝被殺後,投杜伏威。後為其所殺。 陳碩真(?-653),唐高宗時農民起義女首領。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眾起義,自稱文佳皇帝,以叔胤為僕射。起義軍先後攻克睦州、桐廬、於潛等地。後為婺州刺史崔義玄等所敗,她與叔胤均遇害,余眾皆降。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於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縣)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明天文地理。後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專習胎息服氣,辟穀導引內養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後有《睡功圖》傳於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松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注》、《人倫風鑒》等。
火燒陳友諒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毅元帥像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陳賡(1903-1961),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賡將軍像陳錫聯 1915.1-1999.6.10,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漢族。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曾用名陳普慶。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氣超邁,喜論兵事,力主恢復,反對和議。曾多次上書,遭當權者嫉恨,三次下獄。為學反對理學家空談道德性命,提倡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與朱熹友善,在學術思想上,卻屢辯「王霸義利」。為永康學派主要代表。議論縱橫,說理透闢。詞作豪放激越。有《龍川文集》、《龍川詞》,近經整理為《陳亮集》。 陳亮,元末明初詩人。字景明。長樂(今屬福建)人。洪武中,郡縣累召不起,潛心著述。結草屋於滄州中,建一小樓,名為「儲玉樓」,購四方古今圖籍藏庋其中。工詩文,為「閩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滄州儲玉齋集》。 陳誠(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實。江西吉水人。洪武進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歸還所佔廣西思明府、丘溫等五縣。永樂間三使西域,遍歷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蘇聯撒馬爾罕等中亞十七國,歷時八年,行程六萬余里。為發展各國友好關系作出貢獻。並留意圖記各國山川、城池、風俗、物產,撰成《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累官光祿寺,事右通政。有《陳竹山文集》。 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他認為前典史閻應元智勇過人,因推應元為義軍首領。二人共率眾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後,他持刀巷戰,壯烈犧牲,全家也投水死。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畫家。浙江諸暨人,字章候,號老蓮。從藍瑛習繪畫,求理學於劉宗周。鄉試不中,捐為國子監生。清兵陷浙東,去紹興雲門寺為僧一年余,自號悔遲,亦稱老遲。善畫人物、花鳥、草蟲、山水。崇禎間,與北京崔子忠(青蚓齊名,號南陳北崔。繪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及《九歌》、《西廂記》等綉像插圖。能詩文,有《寶綸堂集》。
民間珍藏的陳圓圓畫像碑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留京,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出家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清軍破雲南,自縊死(一說絕食而死)。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後降李自成。福王時列從賊案。順治初降清復官。累遷史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爾袞,請其纂位。《清史稿》載帝謂其「輾轉矯詐之小人」。數被論死奪官、寬免。終以諸罪處死。有《石雲居士文集》。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為明末諸生「東林黨」人陳於廷之子,為復社重要成員之一。曾與吳應箕寫《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鋮。明亡後隱歸故里。他表揚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憤,頗富民族氣節。後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著》。 陳確(1604-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於劉宗周。明亡後,隱居著述。晚歲病困十餘年而卒。一生對宋、明理學和佛教進行激烈批判。反對《大學》中「知止於至善」的觀點,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貫通」之說。肯定人的善惡取決於後天積習。提出「天理正從人慾中見。」抨擊佛教「度盡眾生」是「滅絕眾生」。著有《大學辨》、《葬書》、《瞽言》等。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棄文投鄭成功軍,任參軍,成為謀士。成功北伐,留守廈門。鄭經嗣位時,官至東寧總制使,盡心力佐。由守廈門,退守台灣,建立屯田制,提倡種蔗以製糖,興辦學校。後為馮錫范、劉國軒妒忌,遂自解兵權,憂死。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字卧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進士。南明弘光帝時,任兵科給事中,因朝政腐敗而辭職歸鄉。清軍破南京後,在松江起兵,稱監軍,事敗,避匿山中,復連結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蘇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時善詩賦古文,尤精駢體。著有《陳忠裕公全集》。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明亡後,絕意仕進,賣卜自給。與顧炎武、歸庄組織驚隱詩社。身名俱隱,窮餓以終,詩文雜著多散佚,僅小說《後水滸》(一名《三續水滸傳》)傳世。 陳王廷,明末清初武術家。溫縣(今屬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後隱居鄉里。曾以戚繼光《拳經》為藍本,創長拳十三勢。拳勢螺旋纏繞,快慢相間,意、氣、形密切配合,把養生、健身和技擊合而為一。後經人增益,遂成陳式太極拳。今遺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槍方法等。著有《拳經總歌》。 陳文龍(1232—1277),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莆田玉湖(今荔城區闊口村)人,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干以私」之譽。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字其年。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少時即擅長詩文,稱天才,受推重。其詩沉鬱雄麗,詞多達一千八百多首,駢體文則被稱為唐天寶之後無匹敵者。年逾五十始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樓詩集》、《迦陵文集》。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幼時父邦彥因抗清犧牲,他避匿閩浙得生。桂王時以父蔭授錦衣衛指揮僉事。南明亡,歸里隱居,以詩自解。後曾受三藩叛亂牽連入獄,獲釋。其詩多謳歌抗清志士,憂懷故國。與屈大均、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家,又與程可則、方還等並稱嶺南七子。亦工書法。有《獨漉堂集》。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順治間為河道總督靳輔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為僉事道。坐輔罷,削職逮問,病卒。《清史稿》載其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主,有所患必擬其致患之由」。用車水攻沙法,使水歸故道,並開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陳明智,清崑曲演員。江蘇蘇州人。原在鄉村演凈腳。偶充演《千金記》中霸王,氣勢雄偉,嗓音高昂,觀者咸稱絕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來自角直鎮,故稱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蘇州,賞識其技藝,選入宮廷任教習二十年,以年老告歸。 陳宏謀(1696-1771),清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字汝咨,號榕門。雍正進士。選為庶吉士,授檢討。乾隆間,歷任陝、湘、蘇等省巡撫,兩廣、湖廣總督。內遷累官兵部、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外任三十餘年,歷十二行省二十一職,期間重農田水利、疏河道,興教化,嚴吏治,頗有政績。後以年老辭官,卒於歸途。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字雲貞、春田,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謫戍。聰慧善詩詞。十八歲始寫彈詞《再生緣》,寄離別之悲憤。自謂婿不歸,此書無完日。夫釋歸途中,她已悲憤而逝。史學家陳寅恪評其所寫十七卷為「敘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長篇巨制」,是「彈詞中第一部書」,「可同希臘、印度的著名史詩媲美」。另有《繪影閣詩集》,已佚。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福建長樂人,名念祖,一字良有,號慎修。乾隆舉人。嘉慶中,官直隸威縣知縣,有賢聲,遇水災、大疫親施方葯救民。晚歸田,以醫學教授,弟子甚眾。著有《靈素集注節要》、《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時方妙用》、《醫學三字經》等。簡明易懂,對醫學善及工作有所貢獻。 陳豫鍾(1762-1806),清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儀,號秋堂。師法丁敬等,直取漢人風范,工緻規矩,蒼勁秀麗。與陳鴻壽合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又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時稱「浙派」。兼畫蘭竹,亦秀逸有致。嘗集古人畫家為傳有《求是齋印存》。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拔貢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漢兼及丁敬,切刀縱肆爽利,清秀明快,靈動灑脫。與陳豫鍾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工畫山水花鳥蘭竹。知宜興時,改造陶茶具製作工藝,制銘鐫句,時為珍品,稱曼生壺。有《種榆仙館詩集》等。 陳壽祺(1771-1834),清經學家。字恭甫,號左海,福建閩縣(福建閩侯)人。嘉慶進士。累官會試同考官,記名御史等。歸養母不復出。後歷主泉州清源書院、鰲峰書院等。《清史稿》載「為諸生言修身勵學,教以經術」。初治理學,後究漢學。解經析義,多有創見。有《尚書大傳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經辨》等。 陳文述(1771-1843),清詩人。字退庵,號雲伯,原名文傑,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舉人。官知縣,開伊婁河故道。少以詩名。應杭州鄉試,以《仿宋畫院制團扇》,為題詩作,考績最佳,人稱陳團扇。齊名楊芳燦。晚年詩去華就實。有《碧城仙館詩鈔》、《頤道堂集》、《西泠懷古集》、《閨詠》等。 陳化成(1776-1842),清將領。字蓮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歷官參將、副將至福建水師提督,江南提督。嘉慶中,從提督李長庚打擊蔡牽海上武裝,屢有功。鴉片戰爭爆發,調任江南,訓練水師,修台鑄炮。道光二十二年,抗擊英國侵略軍於吳淞西炮台,重創敵軍,戰死。封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謚忠愍。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初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湖北浠水)人。嘉慶進士,授編修。官至四川監察御史。工詩,宗中、晚唐。風格平淡幽雅。有《簡學齋詩存》、《詩比興箋》、《近思錄補注》等。 陳連升(?-1841),清抗英將領。湖北鶴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參將。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擊退盤踞珠江口官涌之英軍,升為三江口副將。二十年(1840)十二月,與其子武舉人陳長鵬及官兵六百人堅守沙角炮台,奮勇抵抗來犯英軍,因眾寡懸殊,力戰陣亡。其子亦投江殉難。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字倬雲,號碩甫,晚號南園,江蘇長洲(江蘇吳縣)人。諸生出身。專攻《毛詩》,「博征古書,發明其義」(《清史稿》),成《詩毛氏傳疏》、《毛詩說》、《毛詩音》,於禮教名物諸方面,多有見地。另有《師友淵源記》、《宋本集韻校勘記》等。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字卓人,又字默齋,江蘇句容人。道光進士。曾任刑部主事。於《春秋公羊傳》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獲,擇精語詳」(《清史稿》),成《公羊義疏》,至為精湛。另有《白虎觀疏證》、《說文諧聲孳生述》、《句溪雜著》等。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字朴園。壽棋之子。宣宗道光間舉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臨江(今江西清江)、撫州(今屬江西)知府。傳其父輯遺之學,續成《今文尚書經說考》。《齊魯韓三家詩遺說考》等。輯撰各書收入《小琅檈館叢書》,又名《左海續集》。 陳澧(1810-1882),清學者。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道光舉人。曾任廣州學海堂長數十年,晚年又主講菊坡精舍。「與諸生講論文藝,勉以篤行立品,成就甚眾」(《清史稿》)。其學淵博,天文、地理、樂律、音韻,經學無所不涉,治經以不拘門戶之見為特色。著有《東塾讀書記》、《聲律通考》、《切韻考》、《漢書水道圖說》等。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山東濰縣人,字壽卿,號簠齋。道光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喜收藏青銅器、陶器、印璽、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為最有名。著有《十鍾山房印舉》、《吉金文釋》等。善拓墨,曾據其經驗著為《傳古別錄》。後人編有《陳簠齋尺牘》、《簠齋吉金錄》。 陳開(1822-1861),清末天地會首領。雇農出身。1854年7月,在廣東佛山鎮領導紅巾軍武裝起義,會合李文茂、陳顯良等率十數萬群眾圍攻廣州十個月,與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軍作堅決斗爭。次年偕李文茂進軍廣西,與梁培友會合,攻克潯州(桂平),建立大成國,改元洪德,自稱「平潯王」。1861年8月清軍攻陷潯州,被俘犧牲。 陳得才(?-1864),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潯州(治今桂平)人。陳玉成之叔。參加太平軍。咸豐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遠捻軍,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後自皖遠征西北,回援時,擬東進遇阻,復奉命往西北擴軍,遂經鄂至陝。同治三年(1864)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後,轉入鄂、皖,後在霍山黑石渡戰敗自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將領。原名丕成。廣西藤縣人。農民出身。十四歲參加太平軍,為童子兵。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歷任左四軍正典聖糧、檢點、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軍主將,封成天豫、英王先後從西征軍兩次攻克武昌,轉戰廬州、蕪湖,解鎮江之圍,擊破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咸豐六年(1856)天京「楊韋事變」後,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國軍事。率部再破清軍江北大營,徹底摧毀清軍江南大營;與湘軍主力大戰於三河鎮,攻廬州,援安慶,會攻武漢不成,回師安徽,再退廬州,派部將遠征西北,擴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廬州突圍,至壽州被叛將苗沛霖誘捕。六月,被殺於河南延津。

⑵ 歷史上的陳姓名人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謚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湯,漢*族,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於,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大勝之後,甘延壽、陳湯給漢元帝發去那封流傳千古、揚眉吐氣的疏奏:「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於已稱北藩,唯郅支單於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於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與甘延壽的征戰,結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穩定了漢朝的西北邊疆,為漢王朝立下一大奇功,但西漢朝*廷內卻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認為他們擅自興師矯制,不殺他們便屬優待了,如果再加賞賜官,則後繼者豈不都會不聽*命朝*廷擅自行動了嗎?而故宗正劉向則認為郅支單於囚殺漢使者,殘*暴西域各*國,理當討*伐之,陳湯、甘延壽出奇兵攻殺郅支單於,是在西域地區為西漢朝*廷揚威,「立千載之功,建萬*世之安」,其勛莫大焉,應該「尊寵爵位,以勸有功」。(《漢書·陳湯傳》)最後,元帝折衷兩派意見,封延壽為義成侯,拜為長水校尉,賜陳湯關內侯,拜為射聲校尉。 陳湯攻殺郅支單於之後,原來就歸降的呼韓邪單於更加臣服,表示願守北藩,累世稱臣。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於重新統*一了匈奴,此後漢元帝又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結束了百餘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沖*突,恢復了舊日的和親關系,這種和平局面一直持續了半個世紀,這一切,陳湯是建立了首功的。 瑕不掩瑜,陳湯在漢代歷*史上是值得一提的人物。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徵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眾至十餘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以上邽(甘肅天水)為根據地,攻佔附近各縣。次年,前趙國君劉曜親自督軍圍剿起*義軍,他率軍血戰,戰死。隴上人作歌以悼之,稱他為「隴上壯士」。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後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謚武。
陳伯之,南朝梁將。濟陽睢陵(江蘇睢寧)人。有勇力,為盜鄉里。鄉人車騎將軍王廣之愛其勇而用之。齊時以軍功遷至驃騎司馬、刺史。天監元年(502)降魏,官為平南將軍。後梁伐魏,他於壽陽率眾歸梁,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於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聖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並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毛澤*東也曾經要求人們讀讀《陳書》,了解陳霸先的身世經歷。陳霸先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是一朝開國皇*帝,還在於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謚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文帝時為開府。煬帝時,歷仕驃騎將軍、武賁郎將、御衛將軍。大業五年(609),曾奉詔與張鎮周率眾萬*人渡海入流求(台*灣),以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宿衛有功遷左光祿大夫。參與鎮*壓楊玄感及江淮農*民起*義。江都兵變,煬帝被殺後,投杜伏威。後為其所殺。
陳碩真(?-653),唐高宗時農*民起*義女首領。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眾起*義,自稱文佳皇*帝,以叔胤為僕射。起*義軍先後攻克睦州、桐廬、於潛等地。後為婺州刺史崔義玄等所敗,她與叔胤均遇*害,余眾皆降。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於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縣)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明天文地理。後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專習胎息服氣,辟穀導引內養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後有《睡功圖》傳於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松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注》、《人*倫風鑒》等。 火燒陳友諒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陳賡(1903-1961),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錫*聯 1915.1-1999.6.10,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漢*族。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曾用名陳普慶。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氣超邁,喜論兵事,力主恢復,反*對和議。曾多次上*書,遭當*權者嫉恨,三次下*獄。為學反*對理學家空談道*德性命,提倡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與朱熹友善,在學術思想上,卻屢辯「王霸義利」。為永康學派主要代*表。議論縱橫,說*理透闢。詞作豪放激越。有《龍川文集》、《龍川詞》,近經整理為《陳亮集》。
陳亮,元末明初詩人。字景明。長樂(今屬福建)人。洪武中,郡縣累召不起,潛心著述。結草屋於滄州中,建一小樓,名為「儲玉樓」,購四方古今圖籍藏庋其中。工詩文,為「閩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滄州儲玉齋集》。
陳誠(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實。江西吉水人。洪武進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歸還所佔廣西思明府、丘溫等五縣。永樂間三使西域,遍歷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蘇聯撒馬爾罕等中亞十七國,歷時八年,行程六萬余里。為發展各*國友好關系作出貢獻。並留意圖記各*國山川、城池、風俗、物產,撰成《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累官光祿寺,事右通政。有《陳竹山文集》。 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他認為前典史閻應元智勇過人,因推應元為義軍首領。二人共率眾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後,他持刀巷戰,壯烈犧*牲,全*家也投水死。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畫家。浙江諸暨人,字章候,號老蓮。從藍瑛習繪畫,求理學於劉宗周。鄉試不中,捐為國子監生。清兵陷浙東,去紹興雲門寺為僧一年余,自號悔遲,亦稱老遲。善畫人物、花鳥、草蟲、山水。崇禎間,與北*京崔子忠(青蚓齊名,號南陳北崔。繪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及《九歌》、《西廂記》等綉像插圖。能詩文,有《寶綸堂集》。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留京,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出家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清軍破雲南,自縊死(一說絕*食而死)。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後降李自成。福王時列從賊案。順治初降清復官。累遷史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爾袞,請其纂位。《清史稿》載帝謂其「輾轉矯詐之小*人」。數被論死奪官、寬免。終以諸罪處死。有《石雲居*士文集》。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為明末諸生「東林黨」人陳於廷之*子,為復社重要成員之一。曾與吳應箕寫《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鋮。明亡後隱歸故里。他表揚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憤,頗富民*族氣節。後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著》。
陳確(1604-16┐┐),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於劉宗周。明亡後,隱居著述。晚歲病困十餘年而卒。一生對宋、明理學和佛教進行激烈批*判。反*對《大學》中「知止於至善」的觀點,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貫通」之說。肯定人的善*惡取決於後天積習。提出「天*理正從人慾中見。」抨*擊佛教「度盡眾*生」是「滅*絕眾*生」。著有《大學辨》、《葬書》、《瞽言》等。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棄文投鄭成功軍,任參軍,成為謀士。成功北伐,留守廈門。鄭經嗣位時,官至東寧總制使,盡心力佐。由守廈門,退守台*灣,建立屯田制,提倡種蔗以製糖,興辦學校。後為馮錫范、劉國軒妒*忌,遂自解兵權,憂死。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字卧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進士。南明弘光帝時,任兵科給事中,因朝政*腐*敗而辭職歸鄉。清軍破南京後,在松江起兵,稱監軍,事敗,避匿山中,復連結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蘇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時善詩賦古文,尤精駢體。著有《陳忠裕公全*集》。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明亡後,絕意仕進,賣卜自給。與顧炎武、歸庄組*織驚隱詩社。身名俱隱,窮餓以終,詩文雜著多散佚,僅小說《後水滸》(一名《三續水滸傳》)傳世。
陳王廷,明末清初武術家。溫縣(今屬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後隱居鄉里。曾以戚繼光《拳經》為藍本,創長拳十三勢。拳勢螺旋纏繞,快慢相間,意、氣、形密切配合,把養生、健身和技擊合而為一。後經人增益,遂成陳式太極拳。今遺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槍方法等。著有《拳經總歌》。
陳文龍(1232—12┐┐),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莆田玉湖(今荔城區闊口村)人,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干以私」之譽。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字其年。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少時即擅長詩文,稱天才,受推重。其詩沉鬱雄麗,詞多達一千八百多首,駢體文則被稱為唐天寶之後無匹敵者。年逾五十始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樓詩集》、《迦陵文集》。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幼時父邦彥因抗清犧*牲,他避匿閩浙得生。桂王時以父蔭授錦衣衛指揮僉事。南明亡,歸里隱居,以詩自解。後曾受三藩叛亂牽*連入*獄,獲釋。其詩多謳歌抗清志士,憂懷故國。與屈大均、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家,又與程可則、方還等並稱嶺南七子。亦工書法。有《獨漉堂集》。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順治間為河道總督靳輔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為僉事道。坐輔罷,削職逮問,病卒。《清史稿》載其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主,有所患必擬其致患之由」。用車水攻沙法,使水歸故道,並開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陳明智,清崑曲演員。江蘇蘇州人。原在鄉村演凈腳。偶充演《千金記》中霸*王,氣勢雄偉,嗓音高昂,觀者咸稱絕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來自甪直鎮,故稱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蘇州,賞識其技藝,選入宮廷任教習二*十*年,以年老告歸。
陳宏謀(16*96-1┐┐1),清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字汝咨,號榕門。雍正進士。選為庶吉士,授檢討。乾隆間,歷任陝、湘、蘇等省巡撫,兩廣、湖廣總督。內遷累官兵部、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外任三十餘年,歷十二行省二十一職,期間重農田水利、疏河道,興教*化,嚴吏治,頗有政績。後以年老辭官,卒於歸*途。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字雲貞、春田,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謫戍。聰慧善詩詞。十八歲始寫彈詞《再生緣》,寄離別之悲憤。自謂婿不歸,此書無完日。夫釋歸*途中,她已悲憤而逝。史學家陳寅恪評其所寫十七卷為「敘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長篇巨制」,是「彈詞中第一部書」,「可同希臘、印度的著名史詩媲美」。另有《繪影閣詩集》,已佚。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福建長樂人,名念祖,一字良有,號慎修。乾隆舉人。嘉慶中,官直隸威縣知縣,有賢聲,遇水*災、大疫親施方葯救民。晚歸田,以醫學教授,弟*子甚眾。著有《靈素集注節要》、《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時方妙用》、《醫學三字經》等。簡明易懂,對醫學善及工作有所貢獻。
陳豫鍾(1762-1806),清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儀,號秋堂。師*法丁敬等,直取漢*人風范,工緻規矩,蒼勁秀麗。與陳鴻壽合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又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時稱「浙派」。兼畫蘭竹,亦秀逸有致。嘗集古人畫家為傳有《求是齋印存》。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拔貢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漢兼及丁敬,切刀縱肆爽利,清秀明快,靈動灑脫。與陳豫鍾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工畫山水花鳥蘭竹。知宜興時,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藝,制銘鐫句,時為珍品,稱曼生壺。有《種榆仙館詩集》等。
陳壽祺(1┐┐1-1834),清經*學家。字恭甫,號左海,福建閩縣(福建閩侯)人。嘉慶進士。累官會試同考官,記名御史等。歸養*母不復出。後歷主泉州清源書院、鰲峰書院等。《清史稿》載「為諸生言修身勵學,教以經術」。初治理學,後究漢學。解經析義,多有創見。有《尚書大傳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經辨》等。
陳文述(1┐┐1-1843),清詩人。字退庵,號雲伯,原名文傑,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舉人。官知縣,開伊婁河故道。少以詩名。應杭州鄉試,以《仿宋畫院制團扇》,為題詩作,考績最佳,人稱陳團扇。齊名楊芳燦。晚年詩去華就實。有《碧城仙館詩鈔》、《頤道堂集》、《西泠懷古集》、《閨詠》等。
陳化成(1┐┐6-1842),清將領。字蓮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歷官參將、副將至福建水師提督,江南提督。嘉慶中,從提督李長庚打擊蔡牽海上武*裝,屢有功。鴉*片戰爭爆發,調任江南,訓練水師,修台鑄炮。道光二十二年,抗擊英國侵略軍於吳淞西炮台,重創敵軍,戰死。封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謚忠愍。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初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湖北浠水)人。嘉慶進士,授編修。官至四川監察御史。工詩,宗中、晚唐。風格平淡幽雅。有《簡學齋詩存》、《詩比興箋》、《近思錄補注》等。
陳連升(?-1841),清抗英將領。湖北鶴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參將。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擊退盤踞珠江口官涌之英軍,升為三江口副將。二*十*年(1840)十二月,與其子武舉人陳長鵬及官兵六百人堅守沙角炮台,奮勇抵*抗來犯英軍,因眾寡懸殊,力戰陣亡。其子亦投江殉*難。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字倬雲,號碩甫,晚號南園,江蘇長洲(江蘇吳縣)人。諸生出身。專攻《毛詩》,「博征古書,發明其義」(《清史稿》),成《詩毛氏傳疏》、《毛詩說》、《毛詩音》,於禮教名物諸方面,多有見地。另有《師友淵源記》、《宋本集韻校勘記》等。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字卓人,又字默齋,江蘇句容人。道光進士。曾任刑部主事。於《春秋公羊傳》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獲,擇精語詳」(《清史稿》),成《公羊義疏》,至為精湛。另有《白*虎觀疏證》、《說文諧聲孳生述》、《句溪雜著》等。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字朴園。壽棋之*子。宣宗道光間舉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臨江(今江西清江)、撫州(今屬江西)知府。傳其父輯遺之學,續成《今文尚書經說考》。《齊魯韓三家詩遺說考》等。輯撰各書收入《小琅檈館叢書》,又名《左海續集》。
陳澧(1810-1882),清學者。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道光舉人。曾任廣州學海堂長數十年,晚年又主講菊坡精舍。「與諸生講論文藝,勉以篤行立品,成就甚眾」(《清史稿》)。其學淵博,天文、地理、樂律、音韻,經*學無所不涉,治經以不拘門戶之見為特色。著有《東塾讀書*記》、《聲律通考》、《切韻考》、《漢書水道圖說》等。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山*東濰縣人,字壽卿,號簠齋。道光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喜收藏青銅器、陶器、印璽、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為最有名。著有《十鍾山房印舉》、《吉金文釋》等。善拓墨,曾據其經驗著為《傳古別錄》。後人編有《陳簠齋尺牘》、《簠齋吉金錄》。
陳開(1822-1861),清末天地會首領。雇農出身。1854年7月,在廣*東佛山鎮領*導紅巾軍武*裝起*義,會合李文茂、陳顯良等率十數萬群*眾圍*攻廣州十個月,與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軍作堅*決斗*爭。次年偕李文茂進軍廣西,與梁培友會合,攻克潯州(桂平),建立大成國,改元洪德,自稱「平潯王」。1861年8月清軍攻陷潯州,被俘犧*牲。
陳得才(?-186*4),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潯州(治今桂平)人。陳玉成之叔。參加太平軍。咸豐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遠捻軍,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後自皖遠征西北,回援時,擬東進遇阻,復奉*命往西北擴軍,遂經鄂至陝。同治三年(186*4)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後,轉入鄂、皖,後在霍山黑石渡戰敗自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將領。原名丕成。廣西藤縣人。農*民出身。十四歲參加太平軍,為童子兵。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歷任左四軍正典聖糧、檢點、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軍主將,封成天豫、英王先後從西征軍兩次攻克武昌,轉戰廬州、蕪湖,解鎮江之圍,擊破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咸豐六年(1856)天京「楊韋事變」後,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國軍事。率部再破清軍江北大營,徹底摧毀清軍江南大營;與湘軍主力大戰於三河鎮,攻廬州,援安慶,會攻武漢不成,回師安徽,再退廬州,派部將遠征西北,擴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廬州突圍,至壽州被叛將苗沛霖誘*捕。六*月,被殺於河*南延津。
陳坤書(?-186*4),清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桂平人。渾號「陳斜眼」。咸豐四年(1854),為太平天*國副侍衛。轉戰皖、蘇參與破江北大營十年,隨軍占安徽廣德,封求天義,投入摧毀江南大營之役。守蘇州。次年,攻寶山、鎮江,逼松江,任副掌率、後軍主將。賄封護王。同治二年(1863),戰於江陰援無錫,尋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犧*牲。
陳湜(?-18*96),清將領。字舫仙,湖南湘鄉人。從曾國荃鎮*壓太平軍,先後攻取安慶、江寧(江蘇南京)。官至山西按察使,參與鎮*壓捻軍,以疏防被革職。隨左宗棠鎮*壓陝甘回*民軍。後復職。甲午戰爭時駐防山海*關阻擊日軍,遷江西布政使。
陳啟沅(約1825-約1905),清末資本家。字芷馨,廣*東南海人。初走南洋經商致富,回國後在南海簡村創辦繼昌隆繅絲廠,用機器繅絲,並不斷進行技術改*革,提高生產效益。所辦絲廠為中*國*民*族資本家經營最早的機器繅絲廠。產品行銷海外,獲利甚厚。光緒七年(1881)被清廷勒*令關閉,遷廠至澳*門。後回簡村繼續經營。
陳阿林,清末上*海小刀會首領。即陳亞林。福建同安人。早年在上*海為外國人當馬夫。後加入上*海小刀會,成為福建幫首領。1853年9月,與劉*麗川等在上*海領*導小刀會起*義,被推為大明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不久改任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總*理軍務,作戰英勇,身先士卒。1854年在法*國侵略軍與清軍圍城時,拒絕投降,堅*持戰斗。次年2月在上*海突圍成功,流*亡海外。後不知其終。
陳寶箴(1831-1900),清維新派。字左銘,江西義寧(江西修水)人。初以舉人辦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光緒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撫,力行改*革,「先後設電*信,置小輪,建制*造槍炮廠,又立保衛局、南學會、時務學堂。延梁啟超主湘學,湘俗大變」(《清史稿》)。又保薦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參與新政。戊戌政*變後被革職。
陳虯(1851-1903),清改良派。字志三,晚號蟄廬,浙江樂清人。舉人出身。著《治平通議》,主張「欲圖自強,自在變法」。提出設議院、興制*造、獎工商、開鐵路等主張。參加康有為發起的保國*會,後在溫州設學堂、辦報館等。戊戌變法後被通*緝,避居溫州一帶,後即一意行醫。另有《報國錄》、《蟄廬文集》、《蟄廬醫案》等。
陳熾(1855-1900),清末改良主*義者。字次亮,號瑤林館主,江西瑞金人。光緒舉人。歷任戶部郎中、刑部章京、軍機處章京等職。主張學習西*方,以求自強。光緒二*十*一*年(18*95)與康有為在北*京組*織強學會,任提調,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政體,並提出發展經濟的措施。維新失敗後,憂憤而死。著有《庸書》、《續富國策》等。
陳孟恢:浙江嘉興人
陳修治:近代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