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幫我解釋下什麼叫內聖外王,是內聖好,還是外王好。歡迎大家討論。
內聖外王
解 釋 指內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 處 先秦·莊周《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用 法 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指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
示 例 明·李贄《四書評·大學》:「真正學問,真正經濟,~,具備此書。」
孔子的「內聖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淺議
「內聖外王」之道,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於儒家的主要思想,但並非儒家首創。「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但這並不妨礙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因為自宋以來,隨著儒道釋三教合流,理學出現,隨之開始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孔子的儒學思想內涵深遠,內容豐富,既能體現在道德、人格方面,也體現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對孔子的「內聖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簡要分析。
一、「內聖外王」一詞的出現
「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說:「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此即「內聖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內聖外王」是天下之治道術者所追求的,「內聖」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現為:「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現為:「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內聖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結合的產物。其內涵通俗的講,「內聖」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雖然「內聖外王」一詞不是直接出自儒學和孔子之說,但《天下篇》作者所闡述的「內聖外王之道」與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處,這就為儒家採用這一術語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孔子言論中的「內聖外王」
在「內聖」方面,孔子主張,「為仁由己」。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仁人,關鍵在於自己。正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為起點,而以「治人」為終點。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3]在孔子的思想中,內聖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聖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心的不斷修養,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才能達到內聖,也只有在內聖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同樣,內聖之有達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義,外王實現了,內聖才最終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iv][4]自己立身,通達了,也不要忘記使別人也能立身,通達。也就是說,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要滿足他人的需要,兩者都滿足了,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內聖外王之道」。立己,達己是基礎,立人,達人是歸宿。
三、孔子「內聖外王」中的政治思想
孔子「內聖外王」政治思想中,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儒家無不講道德,也無不談政治,認為政治只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實到政治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沒有道德作指導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這樣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難以長久的。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v][5]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統治者只有先致力於聖人之道,成為「仁人」,才可能成為天下愛戴的「聖主」。怎樣才能成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論,要做到「仁」與「禮」,達到內聖,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vi][6]孔子以下層百姓為對象,以利樂為主要工具,輔以刑政,試圖達到「名人倫」的目的,來穩定民心,穩固統治。
道德與政治的統一,也就是由「內聖」到「外王」。這里,「內聖」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內聖」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小結
「內聖外王」之說雖首見於《莊子》,但卻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就連現代儒家的主張仍然如此。從原始儒學到漢代的政治儒學,再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兩千多年裡,時代在變,儒學的詮釋也在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在「內聖外王」的模式里運思。因之,我們對於這一傳統社會的精神遺產,一定要批判的分析。
中國文化統一世界的文明模式——內聖外王
我們知道,明王朝有很多附屬國,明王朝的附屬國是是明王朝依靠自己的實力讓眾多的國家服氣,「臣服」而自願加盟的。明王朝的很多附屬國模式就是將來中國統一世界的模式,雖然它有足夠的武力征服其它國家,但它不是依靠武力,而是靠自己的實力(道德)說話的。盡管明王朝的模式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需要完善的.按中國文化講,「使天下服」絕不是依靠武力,但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又不能沒有武力。當人的覺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之後,只需一番合乎規律的道理,就可以使天下歸心了。當人還不開化,或是很野蠻時,這時就需要一 定的威懾力,如禹王「刑天舞干戚」。當他們來入侵時,就要保證一定能打敗他們,這時就需要自身的強大。 如果你強大了,大家都來歸順,趕都趕不走;如果你落後虛弱了,大家都會離你而去(國家獨立),留都留不住,留住的只是矛盾和戰爭。如果中國現在世界第一強國,我看誰也不想從中國獨立出去受窮。如果你自己貧窮落後,誰也不願跟著你受窮,人家鬧獨立,你也不能完全怪人家,應當首先檢討一下自己做到了沒有。 很明顯,以什麼服人,以什麼形式統一天下,是與社會人的文明程度成比例的,越是文明程度高的社會,就越要以道德去統一之;越是落後野蠻的社會就越需要武力去統一之。這和道德與法律的關系也是同樣的,越是道德敗壞的社會,法律的重要性就顯得越重要;越是道德高尚的社會,法律就顯的無關緊要了。大家都不犯罪,都很明理,辦事都不出規矩,法律還有什麼作用?反之,很多人都犯罪,不依靠法律去制裁又有什麼辦法?大家都犯罪,執法的人難道就不犯罪?整個社會的道德都不好,執法的人的道德就會好?執法人的道德敗壞,貪官污吏也就出來,這個社會是什麼樣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國統一世界的模式基本是明朝統一天下的模式,自身強大而「內聖」,外邦、外國紛紛效法學習,主動與中國進行聯合,或自願加入中國,而不是靠武力征服,這就是「外王」。不過,現在理論上更明確了,因為明王朝的理論還是渾渾沌沌。明王朝雖然提出過無為而治,其實明王朝社會根本不具備無為而治的社會條件,因為那時的人的道德品質根本就達不到那樣的程度,明王朝的發展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明王朝形式上崇儒,但是整個明王朝的意識形態還是很亂的,就皇帝而言,有據可查的,有信儒的,有信佛的,有信道的,有信基督的,據說還有信穆斯林的,可能還有什麼都不信的,是否還有受唯物主義影響的呢?不可而知。這說明,明王朝還不具備真正的內聖外王的條的。無為而治的社會,要求社會人的素質、道德水平非常高,人們不犯罪,當然也就不需要什麼治理了,這樣才能達到無為而治的。內聖的國家,內部必須治理得好,人們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整個國家從上到下能夠凝聚成一個整體,就象蜜蜂與螞蟻(白蟻)王國一樣(這當然是一種低級的凝聚形式),只有集體,沒有個人,只有大公,而無自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凝聚這么結實,將是無堅不摧的,沒有任何敵人能戰勝他們、能夠奴役他們的。如果整個人類都能凝聚成一個整體,沒有人類無法戰勝的困難,整個人類的生活還能不幸福嗎?中國人用的實力與道德上的感招而外王的,中國人的外王也不是為了搶劫別的國家和人民,而是與我同富,共同走向人類文明,最終達到與我同樣的程度,這就是「天下大同」。而西洋人的用的都是強盜邏輯,他們走到哪裡,就搶到哪裡,特別是歐洲的殖民主義時代,對印度、非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對澳洲的土著人,對東南亞。甚至對明代的中國也進行過強盜式的侵略,只是遭到了明王朝有力的反擊,這些強盜不是被砍頭,就被擊潰。否則當時的中國就可能成為被侵略的對象。即便是現代的所謂「歐美文明」,也是考慮自己的利益太多,不能與中國天下大同相提並論。中國如果搞得好,拋棄錯誤的哲學思想,在不遠的將來(20——30年)即可趕到世界的最前例。那時中國不用武力,只需要文化與道德宣傳,就可以統一整個人類世界。當然,在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還是需要軍事實力的。做一個假設:中國明朝如果不滅亡,按正常的形式發展,不一定會走資本主義模式,中國人有中國人自己的模式。如對天下的兼並,英法德走的是殖民擴張,海上侵略的政策。而中國人很可能是道義上的宣傳,在中國發達的基礎上,讓大家自願的加入中國,接受中國式的文明。在生產模式上,即便是資本主義模式,也是比較溫 和的,不會象歐洲國家那樣,對人那麼殘酷,那麼缺少人性。還很可能走公有制,或一部分走向公有制可能。 殘酷,不是中國文化的本質。 中國歷代對少數民族都很優惠,如漢王朝、唐王朝、明王朝都是這樣的,其它朝代不可而知。漢民族和漢人王 朝給他們傳授文明,傳授生產技術,在經濟給於贈賜幫助,允許它們出入很多關隘(不允許漢民族)經商、放 牧、打獵、開荒。可是當他們學得漢民族的先進生產勞動技術時,為什麼總是對漢民族一次次的舉起了屠刀呢
2. 考研復習初期英語閱讀讀不懂怎麼辦
眾所周知,閱讀部分一直是考研英語的「重頭戲」,「得閱讀者得天下」理念也被廣大考生所認可,那麼,2015考研英語閱讀怎麼復習?
第一遍:拿到一篇閱讀真題,先以考試的時間和要求自主的做一遍,做的過程中標記出你判斷的每個題的出處。做完之後對答案,搞清楚每個題,對,為什麼對,錯,又為什麼錯。
第二遍:仔細閱讀文章,劃出生詞和難句,查出並標記生詞的詞義(特別是在文章中的詞義)。對長難句進行分析,理順每句話的意思。要做到文章中沒有生詞,沒有不懂得句子。
第三遍:理順整篇文章的邏輯構架和寫作思路,再次回到題目上來,查看每一個題目的出題點在哪,以及選項是如何設置的,包括正確選項的設置和錯誤選項的設
置。這個可為以後做題積累經驗,非常有必要!另外切記,無論選項如何設置,都要以題干為導向來確定答案,先來看一道例題:
The
researchers studied the behaviour of female brown capuchin monkeys. They
look cute. They are good-natured, cooperative creatures, and they share
their food tardily. Above all, like their female human counterparts,
they tend to pay much closer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an males. (2005真題閱讀) 2.Female capuchin monkeys were chosen
for the research most probably because they are ________.
[A] more inclined to weigh what they get
[B] attentive to researchers』 instructions
[C] nice in both appearance and temperament
[D] more generous than their male companions
我們由題干可以看出,要求找出選擇雌性卷尾猴做實驗的原因,並且是most probably最有可能的原因,由此推定答案應該定位在Above
all, like their female human counterparts, they tend to pay much closer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an males. 所以答案選擇A。
最後,提醒大家:閱讀文章分析,是做好閱讀的基礎,必須做到精細到位!大家可以從1986年後的早年閱讀真題開始做起,慢慢積累閱讀經驗。記住:考研,貴在堅持!
以上就是新東方在線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考研英語閱讀怎麼復習的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3. 請問「內聖外王」怎麼解釋
一、「內聖外王」是千百年來中華傳統儒家文化提倡的處世宗旨,「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說:「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此即「內聖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內聖外王」是天下之治道術者所追求的,「內聖」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現為:「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現為:「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內聖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結合的產物。其內涵通俗的講,「內聖」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從儒家說,孔子的思想中已包含「聖王」的觀念,例如他把堯舜視為「聖王」,他們所行的就是「內聖外王之道」。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雲雲。孔子的弟子曾把孔子比作堯舜,宰我說:「夫子賢於堯舜。」在《墨子·公孟篇》中有一段記載:「公孟子謂墨子日:昔者聖王之列也,上聖列為天子,其次列為大夫。今孔子博於詩書,察於禮樂,詳於萬物,若使孔子當聖王,則豈不以孔子為天子哉!」這就是說,像孔子那樣具有聖人品德的人,豈不是應該當帝王了嗎?在《荀子·解蔽》中為「聖王」下了一定義:「聖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為天下極矣,故學者以聖王為師。」因此,荀子的弟子嘗歌頌他們的老師「德若堯舜,世少知之」,「其知聖明,循道正行,是以為綱紀。鳴呼,賢哉!宜為帝王」。可見「內聖外王」之觀念在先秦巳相當流行了。從中國歷史上看,所幸的是無論孔子和苟子都沒有成為「帝王」,否則中國歷史上就沒有大思想家孔子和荀子了。
三、孔子「內聖外王」政治思想中,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儒家無不講道德,也無不談政治,認為政治只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實到政治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沒有道德作指導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這樣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難以長久的。
四、中國文化統一世界的文明模式——內聖外王
我們知道,明王朝有很多附屬國,明王朝的附屬國是是明王朝依靠自己的實力讓眾多的國家服氣,「臣服」而
自願加盟的。明王朝的很多附屬國模式就是將來中國統一世界的模式,雖然它有足夠的武力征服其它國家,但
它不是依靠武力,而是靠自己的實力(道德)說話的。盡管明王朝的模式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需要完善的
。
按中國文化講,「使天下服」絕不是依靠武力,但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又不能沒有武力。當人的覺悟達到相當高
的水平之後,只需一番合乎規律的道理,就可以使天下歸心了。當人還不開化,或是很野蠻時,這時就需要一
定的威懾力,如禹王「刑天舞干戚」。當他們來入侵時,就要保證一定能打敗他們,這時就需要自身的強大。
4. 內聖外王的成語典故
出處:
先秦·莊周《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指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
示例:
明·李贄《四書評·大學》:「真正學問,真正經濟,~,具備此書。」
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之道,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於儒家的主要思想,但並非儒家首創。孔子的儒學思想內涵深遠,內容豐富,既能體現在道德、人格方面,也體現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對孔子的「內聖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簡要分析。
出現
「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說:「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此即「內聖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內聖外王」是天下之治道術者所追求的,「內聖」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現為:「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現為:「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內聖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結合的產物。其內涵通俗的講,「內聖」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雖然「內聖外王」一詞不是直接出自儒學和孔子之說,但《天下篇》作者所闡述的「內聖外王之道」與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處,這就為儒家採用這一術語提供了理論依據。
言論
在「內聖」方面,孔子主張,「為仁由己」。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仁人,關鍵在於自己。正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為起點,而以「治人」為終點。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3]在孔子的思想中,內聖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聖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心的不斷修養,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才能達到內聖,也只有在內聖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同樣,內聖之有達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義,外王實現了,內聖才最終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立身,通達了,也不要忘記使別人也能立身,通達。也就是說,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要滿足他人的需要,兩者都滿足了,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內聖外王之道」。立己,達己是基礎,立人,達人是歸宿。
政治思想
孔子「內聖外王」政治思想中,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儒家無不講道德,也無不談政治,認為政治只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實到政治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沒有道德作指導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這樣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難以長久的。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v][5]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統治者只有先致力於聖人之道,成為「仁人」,才可能成為天下愛戴的「聖主」。怎樣才能成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論,要做到「仁」與「禮」,達到內聖,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vi][6]孔子以下層百姓為對象,以禮樂為主要工具,輔以刑政,試圖達到「名人倫」的目的,來穩定民心,穩固統治。
道德與政治的統一,也就是由「內聖」到「外王」。這里,「內聖」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內聖」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小結
「內聖外王」之說雖首見於《莊子》,但卻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就連現代儒家的主張仍然如此。從原始儒學到漢代的政治儒學,再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兩千多年裡,時代在變,儒學的詮釋也在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在「內聖外王」的模式里運思。因之,我們對於這一傳統社會的精神遺產,一定要批判的分析。
思想內涵
作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時代並沒有明確提出「內聖外王」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莊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內涵與孔子在《大學》所提到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一統治天下的准則,即把個人修身的好壞看成政治好壞的關鍵這一觀點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步驟)被視為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途徑,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被視為內聖之業,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內聖外王」這一儒家思想也對中國的政治、倫理、文化以及哲學等產生重要影響。
歷史發展
孔子以德才把人劃分為君子與小人兩類,並讓有德才之人居於高位,在其「六藝」教育中,把禮、樂、書、數分為文,把射、御分為武。可見其重視文武並重。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思想出現了重文輕武、內聖強外王弱的局面。儒家「內聖外王」理論形成與發展歷史可分為:宋代改革派與功利派階段;明代心學與實學階段;清代提倡實學階段,清王朝末期在歐洲列強的打擊下出現洋務派與民族資產階級改良派階段;民國時期三民主義、當代新儒家文化現象出現階段這幾個過程。
5. 給禮儀隊取個霸氣的名字
霸氣十足的團隊名稱,是能力的體現,也是個性的象徵。可激烈團員們共同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與鼓勵人心。那有哪些霸氣十足的團隊名稱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參考。
團隊名稱大全霸氣十足
(刊天下)
——適合報刊團隊命名
巧妙藉助形容霸氣的成語「無敵於天下」來延伸起名,突出了霸氣韻味外,也增加了名稱的寓意內涵。其中運用「無敵於」改變為團隊特徵用字「刊」字,突出團隊特點,意指是報刊團隊中最強者之義。
(雷霆突擊)
——適合軍隊團隊起名
「雷霆」喻威猛、迅猛。亦指威猛迅猛的軍隊。出自《易·系辭上》:「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加強名稱的寓意內涵。此外「突擊」突出了快、准、狠的氣概特點,突出團隊協作能力與作戰能力。
(龍卷風)
——適合銷售團隊起名
巧妙藉助「龍卷風」的威力,來突出霸氣。與此作為團隊名稱,也突出了團結在一起能力就會很強大的特點。此外,通過「龍卷風」的動作,可以延伸出銷售團隊向市場壟斷的場面。
(先鋒)
——適合消防團隊取名
「先鋒」既突出團隊勇往直前,不畏艱險的精神,又隱喻團隊是佼佼者。而這也是霸氣的體現,值得大家借鑒。可配上口號,先鋒出擊,所向披靡,是不是霸氣十足。
如何起霸氣十足的團隊名稱
技巧的掌握,可加快大家對團隊名稱的查找。所以,在這里小編還分享幾點起名技巧,教一教大家,如何起霸氣十足的團隊名稱。
團隊名稱大全霸氣十足
1、藉助霸氣的詞彙起團隊名稱
既然是給團隊起一個霸氣十足的名稱,那麼在字詞的挑選上可以直接運用霸氣的詞彙來起名。如:氣吞山河,雄霸天下,縱橫馳騁等等,yw11.com均適合給團隊命名,突出團隊能力特點。
2、藉助影視作品名命名
如:《飛虎》、《獵鷹1949》、《神槍手》等等這些影視作品名稱,既能作為團隊名字,又突出了團隊合作能力。此外,運用這些經典的影視作品命名,不僅可以產生共鳴,而且也是霸氣的凸顯。因為,這些都是大家多熟知且非常霸氣的影視作品。
3、藉助自然景觀起名
大自然的如同鬼斧神工一樣,非常有氣勢,而這也是大家可以借鑒與命名的方向,以此賦予團隊一個霸氣十足的名稱。如「火焰山」吐魯番著名的景點。據悉每當盛夏,紅日當空,赤褐色的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閃光,熾熱的氣流翻滾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名火焰山。直接提取作為團隊名稱,意指紅火外,也霸氣外漏的展示了團隊積極向上的態度。
團隊名稱大全霸氣十足
看完了以上小編分享的團隊名稱帶解析、技巧等內容後,接下來還為大家分享更多霸氣十足的團隊名稱,以供大家參考與借鑒,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團隊名稱大全霸氣十足
龍騰、飛特、飛虎隊、神兵戰隊
儒言、伊琦、愛立方、魔幻九王
布克、嘯天、一諾一、戰憤王朝
思享、鳳凰、野狼盟、超能勇士
振國、華茗、麒格格、躍起動力
和諧、博廈、藝建聯、奇思妙想
山香、麥豐、牧狼人、華納博文
天韻、開瑞、學海軒、雄鷹小組
春雨、木人、經綸風、勇於爭先
超越、上宸、征天下、猛龍過江
育才、巴頓、龍脊香、超級無敵
快樂、利普、金哈達、邢帥之才
維普、科城、無極限、學海無涯
必勝、匯傑、飛躍來、速考之夢
乾弘、琢景、凌雲戰、超星不凡
飛翔、風行、集結號、雨菲光速
譽英、夢想、霸天虎、致勝人才
王者、天星、必勝者、亂戰情魔
速成、神鋒、龍過江、天下凱旋
通富、聖才、石成金、劍揮天下
飛鳥、煜業、友誼存
6. 與李元霸打成平手的羅士信,哪來的這一身本事呢
提及李元霸,世人對他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作為天下第一的他可以輕松秒殺天下第二的宇文成都。這天下第一與天下第二有如此大的差距,估計也只有李元霸與宇文成都了。
話說李元霸被羅士信擊退,心裡自是不爽。本想與羅士信再較高低,可他還有更正要的任務,奪取鳳翅鎦金鎲。於是他風一般的向宇文成都撲了過去,羅士信見形勢不妙,趕緊向李元霸撲去。怎奈羅士信不會武功,速度遠不及李元霸。他剛邁出沒有幾步,李元霸就把宇文成都殺死了。羅士信眼見李元霸就要得到鳳翅鎦金鎲,情急之下,竟激發了體內被封印的神力。竟使出了一招「天雷砸魔」,只見數百道雷電從天而降,把李元霸劈成了數半,李元霸終究掛了。
7. 有沒有在武漢聖才電子書做過客服的,剛去說無責任底薪3200靠譜不,三個月就有4000,真的嗎,
哪裡都一樣,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說是無責任底薪,但是都是有條件的!
8. 內聖外王 修己安人什麼意思
指內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提高自身修養,使人民安樂。
1、內聖外王: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意思是:所以,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鬱而不發揮,天下的人各盡所欲而自為方術。
解析:
內聖,是說他的內心致力於心靈的修養,外王,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這不是說他必須是一國的政府首腦,從實際看,聖人往往不可能成為政治首腦。「內聖外王」是說,政治領袖應當具有高尚的心靈,至於有這樣的心靈的人是否就成為政治領袖,那無關緊要。
2、修己安人:
出處:《論語·憲問》:「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意思是:孔子道:「修養自己來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 子路道:「這樣就夠了嗎?」孔子道:「修養自己來使上層人物安樂。」
釋義:提高自身修養,使人民安樂。
(8)廈門聖才天下怎麼樣擴展閱讀
內聖外王的歷史發展
孔子以德才把人劃分為君子與小人兩類,並讓有德才之人居於高位,在其「六藝」教育中,把禮、樂、書、數分為文,把射、御分為武。可見其重視文武並重。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思想出現了重文輕武、內聖強外王弱的局面。
儒家「內聖外王」理論形成與發展歷史可分為:宋代改革派與功利派階段;明代心學與實學階段;清代提倡實學階段,清王朝末期在歐洲列強的打擊下出現洋務派與民族資產階級改良派階段;民國時期三民主義、當代新儒家文化現象出現階段這幾個過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修己安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內聖外王
9. 內聖外王的意思 什麼叫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內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
「內聖外王」出自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子所著《莊子·天下篇》。莊子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
白話翻譯就是:天下研究學術的人很多很多,都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而且達到了無以復加、登峰造極的境界。那麼,古時候所說的有關天道的規律,果真又存在哪裡呢?回答是:「無處不在。」如果再問:「自然賦予的靈妙從何處降臨?人們所擁有的睿智又從哪裡產生?」
回答是「玄聖有他誕生的原因,聖王也有他出現的根由,因為他們全都源於宇宙萬物本體混一的道。」
其內涵通俗的講,「內聖」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雖為道家學派創始人莊子提出,內聖外王的統一也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9)廈門聖才天下怎麼樣擴展閱讀
孔子儒家思想體系中內聖外王。
在孔子的思想中,內聖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聖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心的不斷修養,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才能達到內聖,也只有在內聖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同樣,內聖之有達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義,外王實現了,內聖才最終完成。
孔子「內聖外王」政治思想中,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儒家無不講道德,無不談政治,認為政治只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實到政治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沒有道德作指導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這樣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難以長久的。
道德與政治的統一,也就是由「內聖」到「外王」。這里,「內聖」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內聖」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10. 何為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之道,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於儒家的主要思想,但並非儒家首創。「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但這並不妨礙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因為自宋以來,隨著儒道釋三教合流,理學出現,隨之開始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孔子的儒學思想內涵深遠,內容豐富,既能體現在道德、人格方面,也體現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對孔子的「內聖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簡要分析。
一、「內聖外王」一詞的出現
「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說:「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此即「內聖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內聖外王」是天下之治道術者所追求的,「內聖」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現為:「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現為:「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內聖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結合的產物。其內涵通俗的講,「內聖」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雖然「內聖外王」一詞不是直接出自儒學和孔子之說,但《天下篇》作者所闡述的「內聖外王之道」與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處,這就為儒家採用這一術語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孔子言論中的「內聖外王」
在「內聖」方面,孔子主張,「為仁由己」。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i][1]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仁人,關鍵在於自己。正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ii][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為起點,而以「治人」為終點。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iii][3]在孔子的思想中,內聖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聖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心的不斷修養,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才能達到內聖,也只有在內聖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同樣,內聖之有達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義,外王實現了,內聖才最終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iv][4]自己立身,通達了,也不要忘記使別人也能立身,通達。也就是說,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要滿足他人的需要,兩者都滿足了,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內聖外王之道」。立己,達己是基礎,立人,達人是歸宿。
三、孔子「內聖外王」中的政治思想
孔子「內聖外王」政治思想中,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儒家無不講道德,也無不談政治,認為政治只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實到政治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沒有道德作指導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這樣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難以長久的。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v][5]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統治者只有先致力於聖人之道,成為「仁人」,才可能成為天下愛戴的「聖主」。怎樣才能成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論,要做到「仁」與「禮」,達到內聖,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vi][6]孔子以下層百姓為對象,以利樂為主要工具,輔以刑政,試圖達到「名人倫」的目的,來穩定民心,穩固統治。
道德與政治的統一,也就是由「內聖」到「外王」。這里,「內聖」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內聖」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小結
「內聖外王」之說雖首見於《莊子》,但卻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就連現代儒家的主張仍然如此。從原始儒學到漢代的政治儒學,再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兩千多年裡,時代在變,儒學的詮釋也在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在「內聖外王」的模式里運思。因之,我們對於這一傳統社會的精神遺產,一定要批判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