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集美什麼時候並入廈門
擴展閱讀
上海到孝義快遞用多久 2025-02-02 09:44:46
上海扇牌洗衣皂怎麼樣 2025-02-02 09:33:28

集美什麼時候並入廈門

發布時間: 2022-05-22 03:05:24

『壹』 集美大學

集美大學2013年招生專業及錄取分數線,給大家做個參考。

鏈接:

提取碼:igws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貳』 廈門歷史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
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
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
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
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
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
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
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
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
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
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
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
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
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
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
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
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
1978年9月設杏林區。
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
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叄』 廈門的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國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

『肆』 廈門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2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52號)調整廈門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廈門市思明區管轄。思明區人民政府駐民族路。將廈門市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廈門市集美區管轄。集美區人民政府駐銀江路。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杏林南路29號遷至海滄鎮。設立廈門市翔安區,將廈門市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新店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伍』 廈門發展歷史

看下廈門島的歷史沿革跟島內的發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廈門島設嘉禾里,隸屬泉州南安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移泉州永寧衛中、左二所於廈門島,兵額1204名,兵船20艘。廈門故稱中左所。
其餘不多述,總之清代以前的廈門島一直都屬於泉州府轄區。
泉州與廈門一府雙中心時期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鄭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分理軍政各事。三月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灣荷蘭殖民者派何斌來思明州請求通商,鄭成功以荷蘭當局每年輸餉5000兩、箭坯10萬枝、硫磺千擔為條件許之。之後鄭經又於康熙二年(1663年)將州改制為縣,設縣署,有知縣等職。是為「思明縣」之名首次出現。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萬正色帶領清軍大舉進攻金廈,鄭經逃往台灣,廈門被清兵佔領。由此,結束了30年之久的鄭氏政權,廈門歸屬清政府統治,並取消思明縣,恢復廈門稱謂,仍歸同安縣管轄,復稱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師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師東征台灣,同月攻佔澎湖,鄭克塽降。收復台灣後,在台改承天府為台灣府,屬福建省;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與福建分治。
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移府廈門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專設水師提督,駐海澄,首任提督為施琅)
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又奏准開放海禁,並在廈門設立海關(清泉州府有海關關所十所,分布於泉州沿海各縣)。自此清政府把廈門作為與台灣聯系的樞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設立台灣廈門兵備道,統一管理廈門與台灣軍政要務。清政府開放海禁,在廈門設閩海關,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貿易者,皆由海關辦理,由此開放廈門與台灣鹿耳門為規定的負責運送士兵,軍資與貿易的唯一單口港,但商民經常無視這一指定航線,"其貪時之迅速者,俱從各處直走外洋,不由廈門出入」,後大勢所趨又開放石獅蚶江等港與台灣對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萬正色題請未准後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媽祖。康熙恩准敕封媽祖為天後,次年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從泉州改駐廈門(稱為泉州府廈門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蘇祿國(今菲律賓)派泉州籍華僑龔廷彩為正使,率領官員12人,華僑舵工,水手31人,前來中國朝貢,於7月25日抵達泉州灣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廈兵備道,而將原設泉州的興泉兵備道衙門移駐廈門。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華僑出入國。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劃永春直隸州歸興泉道,並改稱分守巡海興泉永兵備道。屬於監察區級別。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備銜,稱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共管轄二府一州。其職能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驛務,監發兵餉、監造戰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晉江蚶江港(今石獅)與台灣鹿港對渡貿易。設海防通判駐蚶江。泉州附屬各港口航行於台灣的船舶均要到蚶江關口掛驗,方准出海。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許蚶江與台灣八里岔對渡。蚶江港興盛時期,每日有300餘艘船舶進出港口。嘉慶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鄭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灣史》(台北版)載:道光四年(1824年)台灣又開放海豐與蚶江通航。稱為「泉州總口」的蚶江,成為大陸與台灣通商貿易的中心碼頭。清政府在蚶江設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屬正五品衙門),下設海關、厘金(稅務)、營盤、海陸訊,統管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對台貿易達110年之久。

廈門獨立出泉州府時期

直至鴉片戰爭後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租界,成為閩南對外中心。這段特殊時期不屬於泉州府管轄范圍,在這之前廈門島都是屬於泉州府的一部分。
動盪的民國時期廈門島正式獨立出泉州。
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後時局穩定,廈門設立特區,泉廈分治成為定局。
自廈門島建制開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屬於泉州管轄范圍,泉州府的廈門島自清代開始發展,成為泉州以外的另一個中心其實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鄭成功開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導廈門島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廈門的地位。近代廈門剛獨立出"泉州府「的發展也是一樣,1933年初廈門市政籌備處成立,並改為思明市政籌備處,由泉州晉江人許友超任處長,許友超在《思明市政籌備處匯刊》說:「思明為閩南要埠,政務煩劇,治理實難。......」申請設市。1933年12月1日廈門市政府成立,廈門獨立設市始於此,泉州晉江人許友超成為廈門歷史上的首任市長。新中國建國後廈門首任市長是泉州永春人梁靈光。從官方到民間泉州對廈門的推動可謂"名正言順「,清末民國時期最初廈門島獨立出泉州的近現代發展中,泉州民間對廈門的推動:如最早開發了大半個廈門島的泉州人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等他們開發了大半個鼓浪嶼的別墅,開發了廈門最早的商業區中山路一帶的商住樓,廈門最初的水電、馬路、電話通訊等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與他們有關,清末至民國鼓浪嶼上的富商別墅最多數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廈門本土最著名的陳嘉庚在捐建廈門教育方面也沒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幫助,特別是在1934年陳嘉庚的企業破產後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到了現在自不用再說了,看看廈門十大富豪大多是哪裡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廈門其實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動發展起來的,這股力量貫穿了整個廈門島的發展史。

『陸』 我要一些關於廈門的資料

概況————

廈門(廈門又名鷺島、宋曰嘉禾嶼、明曰中左所)是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副省級城市。郵政編碼:361000,區號:0592。位於福建東南部,建城712年,是首批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o04′04〃、北緯24o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國際性海港風景城市。
廈門的主體——廈門島南北長13.7公里,東西寬12.5公里,面積約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廈門屬亞熱帶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至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全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另有回、滿、壯、畲、苗、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旅遊景點:

鼓浪嶼風景區————鼓浪嶼是廈門旅遊景點中最具魅力的景觀之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廈門風景名勝的傑出代表,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鼓浪嶼全島都是景,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海底世界、鄭成功紀念館、毓園、琴園、萬國建築、鼓浪嶼音樂廳、廈門博物館、鼓浪洞天、後海濱浴場。
萬石植物園風景區————在萬石山自然岩景中,有著名的萬笏朝天,中岩玉笏、太平石笑、天界曉鍾、虎溪夜月等;人文景觀,如萬石蓮寺、太平古剎、中岩天竺寺、天界寺、醴泉洞、聽泉閣、新碑林、高讀琴洞、鄭成功殺鄭聯處、鄭成功讀書處等。1988年,鼓浪嶼-萬石山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它以石、林、湖為主要特色,是人工與自然緊密揉和與具有廈門歷史文化特色的名勝游覽區。
南普陀旅遊區————位於廈門島南部和東部,主要旅遊點有南普陀寺、五老峰、鄭成功演武場遺址、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魯迅紀念館、胡里山炮台、榮光寶藏博物院、台灣民俗村、華僑博物院和胡里山浴場、曾厝垵浴場、黃厝浴場、會展中心等,本區是一個以人文旅遊資源為主要特色的旅遊區.
集美風景區—————光旖旎,嬌嬈多姿。在潯江畔,有民族風格的閩南建築,掩映於綠樹花叢之中,亭台水榭屹立在凝碧晶瑩的龍舟池畔。陳嘉庚陵墓,中外遊客必仰,鰲園浮雕,令人嘆為觀止..
同安風景區—————同安自然與人文旅遊資源豐富,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1處。前者有北山十二龍潭、汀溪溫泉、三島風景區、出米岩、白雲岩、紫雲洞和鱷魚嶼文昌魚等。後者如梵天寺、蘇頌史跡陳列館、蘇頌故居、梅山寺、面山岩寺、孔廟、汀溪窯址、婆羅門塔、鳳山石塔、凱歌高爾夫球場、雙溪公園及影視娛樂城等.
海滄風景區————杏林海滄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以溫泉療養為主的杏林度假游樂區,以海上娛樂為主的寶珠嶼游樂區,以高爾夫球運動為主的鰲冠休閑度假區,以森林游覽狩獵為主的天竺山森林公園游覽區,以紀念吳真人為主的青礁慈濟宮文化旅遊區。此外,海滄還有蓮塘別墅、魁星樓等唐宋以來的重要文物古跡遺址多處.
其它風景區—————廈門市在進行大規模的城鄉建設的同時,保持了港口風景旅遊城市的風格。不僅傳統旅遊景點和著名遺址得到不斷修茸和擴建,新辟景點也層出不窮。慈濟宮、金榜公園、湖裡公園、南湖公園、人民會堂、噴泉音樂廣場……不在傳統景區內的其它景點不勝枚舉,只要遊客用心就可游覽到這些景觀.

廈門特產:

廈門盛產花生、水果;沿海多產魚、蝦、蜊、蟹、魷魚、文昌魚。是我國文昌魚故鄉之一。
廈門盛產的甘蔗,是輕工業、製糖業重要的原料。同安素有「甘蔗之鄉」的美稱,年產甘蔗6萬多噸.至於珠綉、漆線雕、泥塑、彩扎、雕塑等工藝品,更是豐富多彩,暢銷國內外,深受人們的喜愛。
主要特產有各種亞熱帶瓜果、魚皮花生、花生酥、菩提丸、青津果、餡餅、葯酒、文昌魚、香菇肉醬、海產干貨等。
魚皮花生:是選用特級麵粉、白糖和其他優質配料為表皮、內包上等花處滾合烘製而成,它選料嚴格,工藝講究,具有得香郁酥脆、咸中帶甜的風味,為上等菜料。
花 生 酥:的主要原料是花生和糖,食用時將其輕輕放入口中,入口即化,甜而不膩,香留齒頰。
菩 提 丸:是將橄欖與砂仁、豆蔻、肉桂、沉香等多種名貴中葯和糖水一起熬制而成,吃來香甜可口,而且有增進食慾,止吐散滯,消除腹痛之功效。
青 津 果:以橄欖為原料,配以甘草、糖水製作而成,甜酸適度,鹹淡可口,芳香四溢,有消積解脹, 醒酒去膩,止暈抑吐,爽身養脾之效。
餡 餅:為選用優質麵粉、豬油、上等綠豆等烘製而成,其製作重在火候,做到整個餅內熟外赤不走油,吃起來餅皮香酥油潤,鮮餡冰涼清甜。市面上以鼓浪餡餅和南普陀素餡餅為最佳。
葯 酒:是葯材和酒的融合體,具有葯的療效,酒的作用。有萬全堂、春生堂、松筠堂、固本葯酒、衛元葯酒、月桂補酒、烏雞白鳳酒等品種。
文 昌 魚:是廈門的名貴特產,俗名鱷魚蟲,又名蛞蝓魚,主要產地在廈門同安劉五店。文昌魚體形小,頂多五六厘米長,每斤有四五千尾之多。全身半透明,頭尾兩頭尖,是高級魚品,其肉 質鮮嫩,味道清津甜美,製成干品,有一二年的保存期,是理想的旅遊購物佳品。
廈門土筍凍:土筍是一種長在海邊沙子里的腔腸動物!灰頭土臉兒像一根一根的小蟲子,土筍被從沙子里逮出,先放養一天,以吐清雜物,然後下鍋熬煮,因為這東西像豬皮一樣具有高度的膠原蛋白,所以熬得一鍋粘粘乎乎,盛出來待其自然冷卻之後,就凝固成一碗土筍凍了。扣在盤中,執刀化為四塊,以芥茉佐之,下酒最好,空著嘴兒吃也能嚼出一份勁道。土筍凍或許談不上多香,但其爽口的滋味絕對一流。
廈門海蠣煎:雞蛋攪散,加入大量新鮮海蠣,以油煎之,攤成一盤餅樣上桌,再用廈門特產的甜辣醬沾食。海蠣的鮮味、雞蛋的濃郁,最關鍵的再加上辣椒醬,就搭配成完美的組合。廈門的辣椒醬和別處有點不同,首先它的顏色就是艷紅欲滴,不像多為暗紅的本家,其次味道是甜辣兼備,而甜似乎還略占上風。辣醬倒入碟中,箸未動而眼一亮,筷子到嘴邊,涎水已經下桌沿了。
廈門餡餅:此餡餅非彼餡餅,沒有什麼韭菜雞蛋餡,豬肉白菜餡的。廈門餡餅分兩種。甜餅是以綠豆沙為餡,加豬油,白糖烘得。咸餅是以肉丁為餡,加豬油白糖所制。皮酥餡靚用來形容廈門餡餅,毫不誇張。而在南普陀寺,有一種素油餡餅,餡心除了綠豆白糖還有黃花木耳的。
廈門珠綉: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裝飾性工藝品。以新穎別致、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見稱,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廈門珠綉產品有珠拖鞋、珠掛圖,珠綉包等一百多個品種。
漆線雕:是廈門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品。以精細的漆線經特殊的製作方法纏繞出各種金碧輝煌的人物及動物形象,尤以民間傳統題材,如龍鳳、麒麟、雲水、纏枝蓮等為多。

『柒』 有關廈門的介紹

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2、自然地理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廈門由廈門島、鼓浪嶼、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同安等組成,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國際性海港風景城市。

廈門的主體--廈門島面積約132.5平方公里,南北長13.7公里,東西寬12.5公里,面積約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廈門屬亞熱帶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至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全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另有回、滿、壯、畲、苗、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3、品味廈門(摘自新華網福建頻道)

廈門景色中,鼓浪嶼的名氣最大,素以 "海上花園"的美稱享譽中外,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無疑是你最想去的地方。那就先去吧。坐渡輪五分鍾就抵達了。但是,勸你不要選人潮有涌的大白天去,人擠人的,再美麗的風景也不好玩的。我建議你選擇黃昏的時候,漫步這個沒有車馬喧囂的小島上。雖然小島面積只有1.78平方公里的,可是亂走也是會迷路的喔!迷路倒是無妨,只要能品味出鼓浪嶼的風韻就行。島上崗巒起伏,錯落有致,最高峰日光岩是廈門的象徵。不過,我覺得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等著名景點當然要去,但不要當作重點。因為鼓浪嶼的特色是它的琴聲和濤聲,是它的小巷、老牆和音樂。說鼓浪嶼是"萬國建築博覽"一點也不為過,在彈丸之地的小島上薈萃了上千座風格各異、中西合壁的中外建築。有我國傳統的飛檐翹角的廟宇,有閩南風格的院落平房,有被稱為"小白宮"的八卦樓,有小巧玲瓏的日本房舍,也有十九世紀歐陸風格的西方領事館……林林總總可以說鼓浪嶼是一部說不完道不盡的建築網路書,它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已成為當今一種寶貴的重要旅遊資源。傍晚時分,漫步於老房子的小巷之間,時有鋼琴聲從爬滿牽牛花的牆垣飄出。據統計,小小的鼓浪嶼竟有三百多台鋼琴,其密度居全國之冠,加上小提琴、吉它等其它樂器,平均每三戶就有一種樂器。當然,使鼓浪嶼以音樂島聞名遐邇的更因為這里音樂人才輩出,從蜚聲中外樂壇的鋼琴家殷承宗、許斐平,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周淑安,到男低音歌唱家林俊卿,真可謂群星璀璨。鼓浪嶼常辦家庭音樂會,不過這要看你的運氣了。趕巧了,或許能陶醉一把。與音樂一樣迷人的是鼓浪嶼的濤聲。島上最有名的兩個沙灘港仔後和大德記,都是坡緩浪平的海濱浴場。冬天在低吟淺唱的濤聲中,有冬泳者追波逐浪的身影;夏日的海灘更是斑斕絢麗的世界,陽光、帆影、青春的肌體……。你要停下來,坐下來,不是因為腿酸了,而是因為島上蜿蜒曲折的海岸線,鬼斧神工的礁石,奇趣天成的海濱浴場,令你著迷並遐想萬千。用細沙堆起一座心靈的聖殿,讓雙足踩出一排排青春的印痕,聽濤聲一陣又一陣由遠及近地奔來,思緒不禁為之曠遠,胸襟欣然為之博大。

在廈門,清晨時光最宜去的風景就是萬石岩了。萬石山游覽區位於市區東部的獅山北麓,山青水秀,林木繁茂。萬石岩水庫一泓碧水,漫山遍野的奇花異木,寺廟殿宇、亭台水榭點綴其間,別有一番天地。廈門原二十四景中的 "天界曉鍾""萬笏朝天""中岩玉笏""太平石笑""紫雲得路""高讀琴洞"等均在萬石岩中。其實,萬石岩最精採的是豐富奇異的亞熱帶植物,哪怕在棕櫚林、南洋杉林中聽聽鳥聲,盤桓半日亦不嫌多。

翻過萬石岩就是南普陀寺了,可是你不必這么辛苦地去爬半天的五老峰,萬石岩門口有 17路旅遊巴士,坐一站就到了南普陀寺。這座寺院的特色是除了飄裊著佛香之外,還有書香。寺院外門有一虞愚寫的對聯:"喜瞻佛剎連黌舍,飽聽天風拍海濤。"這黌舍指的就是廈門大學,與大學毗鄰自然會沾點書香,可是南普陀的書香則飄自寺內,閩南佛學院這所中國最著名的佛教高等學府使南普陀更加聲名遠播。一般遊客和善男信女到南普陀,都是沿著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佛字岩繞一圈就出來了。其實,南普陀更為蘊厚的歷史積淀在寺院的後半部分,即半山腰一帶,這里有南普陀最早的寺廟——普照寺,此寺始建於唐宋,元廢,明初復建;有當代中國佛教領袖太虛法師的舍利塔,1927年至1933年他作為閩南佛學院的院長,將這里作為他改革中國僧教育的實驗園地,培養出一批出色的佛教俊才。其中一些學僧到東南亞傳播佛教,並成為當地的佛教領袖。時至今日,閩南佛學院每年還有一些法師和畢業學僧應聘前往香港、新加坡、美國等漢傳佛教寺院住錫傳教。至於巨岩互倚、清幽寧靜的阿蘭若處等景因不對外開放,我也就不詳細介紹了,免得你眼饞。

接下來就去胡里山炮台吧,再坐兩站公交車就到。炮台始建於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歷時五年完成。寨牆台基系用烏樟樹汁、石灰、糯米與泥沙攪拌構築,堅固異常。東西炮台裝備兩門主炮,兩側又有兩門副炮和12門鋼輪炮,這些炮都是從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購買的,主炮每門白銀6萬兩。炮台歷史上曾多次抗擊外國軍艦的侵略,是兵家必爭之地。目前尚余東炮台大炮一門,炮身長13.96米,重60噸,口徑28厘米,膛線84條,最大射程10460米,有效射程6040米,據稱是世界最大的古炮王。從前年開始,胡里山炮台增加了新景觀,那就是新加坡榮光寶藏博物院常年在這里展出中外珍貴奇石、古槍炮等,沒有半天時間品賞,你別想出來。

你或許要問夜晚怎麼打發呀?逛中山路,過購物之癮是一種選擇。廈門有幾處夜景似也不能錯過,開放式的白鷺洲公園有音樂噴泉,有伊甸園和卡迪爾酒巴,有白鷺女神的臨水一笑。號稱亞洲第二的海滄大橋夜景也是雄渾輝煌的樂章。你別想一夜就走完。

在你飽了眼福之外,一定還想飽飽口福。那就說說廈門的小吃吧,你是想一家一家品嘗,還是來個小吃宴?好吧,都介紹介紹。你在中山路逛街時,就可以看到好幾家廈門著名的小吃店,黃則和花生湯店,雙泉酒家等,都是百年老店,不要被店名所惑,花生湯店賣的不僅是花生湯,還有燒肉粽、薄餅、面線糊,你一次吃不過來的。當然,廈港的沙茶麵等風味由於不臨近景點,你只好望美食興嘆了,當然,你要打的去吃也行,不過你的車費比餐費還貴,你自己惦量著劃得來不。廈門的小吃宴要數好清香酒家最著名了,地點就在湖濱南路上,要是你腰包還鼓,就去大快朵頤一番吧。

這樣玩下來,你兩天時間就沒了。要是你還想多呆兩天,我就跟你介紹兩個有趣的景點。一是到集美看嘉庚公園里的閩南石雕精品,二是走走相思古道。相思古道位於金榜公園後山,以它的蜿蜒,以它的抒情,記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跡,因而也記載著廈門變遷中的一段歷史。古道約七、八里長,兩旁是漫山遍野的相思樹,婆娑互倚著順著山勢向外傾斜,荒徑的清幽和生命的綠意給人另一番詩情。據金雞亭一帶的老菜農介紹,當時他的父輩們要進廈門(特指今文化宮一帶的古城)賣菜,凌晨四點鍾就要起床,翻山越嶺經古道到將軍祠再進入古城,大約要花費四、五個小時。當然,當年走在這條古道上的絕不僅僅是菜農,還有郵差、香客、商人。眼前一級一級的石階雖不工整有序,但都是循山勢而造,在人的雙腳難以攀越之時出現台階,猶如你遇到困難時有人伸出援手。相思樹不是觀賞性樹木,單看一株相思樹,你會發現它形體的孱弱和枝葉的纖柔,然而,在古道上看相思樹,你絕不會有絲毫這樣的感覺,你眼裡的相思樹是披風而立的生命群體,樹干堅韌地向同一方向傾斜,樹冠依然互相致意地婆娑。總之,你在這里可以感受廈門歷史的變遷,也可以獲得一種心靈的憩息和撫慰。

順便說說氣候吧,因為你可能會考慮何時來廈門合適。廈門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和多雨,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為21℃。你想來隨時都可以來,你不要期望一次就能把它玩個夠.

『捌』 集美區的建制沿革

集美區歷史上分屬同安縣西境和海澄縣(今龍海市)三都。
1950年 實行以區轄鄉,為海澄縣第四區,區公所轄2個鄉。
1955年 第四區改名海滄區,轄境不變。
1956年07月 海滄區並鄉,設海滄、囷瑤、錦里、石塘、新垵等5鄉。
1958年04月 撤區並鄉,設海滄鄉和新垵鄉2個鄉。
1953年11月 原屬同安縣的集美鄉劃歸廈門市,建制改為鎮。
1957年05月 同安縣又劃出灌口區1個鎮、12個鄉歸廈門市。廈門市人民政府將灌口區、集美鎮和廈門島內的禾山區合並,成立郊區,政區面積443.41平方公里。
1958年08月 原屬海澄縣(今龍海市)的海滄和新垵兩個鄉劃歸廈門市郊區,郊區面積擴大為513.75平方公里。
1964年04月 設杏林鎮,連同杏林公社劃歸郊區管轄。此時,郊區轄集美、杏林2個鎮和前線(禾山)、灌口、杏林、東孚、海滄、後溪6個公社。
1978年09月01日 杏林鎮和杏林公社從郊區劃出,建立杏林區。郊區轄1個鎮5個公社。
1984年10月 郊區各人民公社先後改為鄉、鎮,大隊改為行政村,設村民委員會。
1986年03月30日 禾山鄉的呂厝、蓮坂2個村改隸開元區。
1987年8月,從廈門市郊區劃出禾山鄉,更名為集美區。
1991年 東孚、後溪2個鄉改為鎮建制。集美鎮撤銷原第一、二、三居委會,設11個居委會。
1995年 全區面積358.36平方公里,轄5個鎮、17個居委會、56個村委會。
1997年 面積227平方千米,人口9萬,轄3鎮,區政府駐集美鎮。
2000年初,集美區轄3個鎮。2000年末,撤銷集美鎮,設立集美街道辦事處;從後溪鎮劃出滸井、孫厝、葉厝、鳳林美4個居委會和東安、兌山2個村,設立僑英街道辦事處。集美區轄2街道2鎮:集美街道、僑英街道、灌口鎮、後溪鎮。
2003年0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將廈門市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廈門市集美區管轄。集美區轄3個街道、3個鎮:集美街道、僑英街道、杏林街道、灌口鎮、後溪鎮、杏林鎮。 。
2004年09月2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4]291號)批復同意廈門市集美區撤銷杏林鎮設立杏濱街道辦事處並調整杏林、杏濱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
(1)撤銷杏林鎮,設立杏濱街道辦事處。
(2)設立杏濱街道辦事處後從杏林街道辦事處劃出日升、三秀、杏堤3個社區歸杏濱街道辦事處管轄,從杏濱街道辦事處劃出西亭、內林、杏林、高浦4個行政村歸杏林街道辦事處管轄。
(3)行政區劃調整後,杏林街道辦事處轄寧寶、紡織、曾營3個社區和西亭、內林、杏林、高浦4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杏林南路33號。杏濱街道辦事處轄日升、三秀、杏堤3個社區和錦園、前場、西濱、馬鑾4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杏林南路12號。 集美區轄2鎮4街,即灌口鎮、後溪鎮、集美街道、杏林街道、僑英街道、杏濱街道,共30個行政村、22個社區。

『玖』 海滄什麼時候並入廈門

1996年1月,集美區海滄鎮、東孚鎮劃歸杏林區。2000年東孚鎮祥露村改屬海滄鎮。2003年04月26日起,將原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廈門市集美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