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風動石在廈門哪裡
擴展閱讀
上海到孝義快遞用多久 2025-02-02 09:44:46
上海扇牌洗衣皂怎麼樣 2025-02-02 09:33:28

風動石在廈門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5-23 04:35:23

1. 我國「第一奇石」在哪裡它神奇在哪裡

其實我們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有很多很神奇的東西,有些甚至是連科學也無法解釋,那我們今天呢說的是一塊石頭,當然,肯定不可能是普普通通的石頭,而是我們中國第一奇石。

這塊石頭常年屹立於大海邊,距今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就是再大的風,都不能絲毫吹動它,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真是太厲害了,太神奇了,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第一奇石!它有一個非常美麗動聽的名字——銅山風動石!

風動石非常大,立於懸崖之上,高約4米,寬約4.3米,重達200噸,彷彿一隻玉兔盤坐在哪裡,石頭底部為圓滑形,和地面接觸並不多,每當刮來大風時,這塊巨石開始搖晃,遊客們如果用手推一推,巨石也會隨之晃動,但就是不會倒下,所以叫做風動石。為天下奇觀。


但是這個石頭卻能一直都保持這樣不倒,當年還發生了地震,很多房屋都倒塌了,但是這個石頭卻好好的,真的是很神奇,對於這樣的一個石頭,你感興趣嗎?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喲。

2. 東山風動石

風動石,又名兔石,東山風動石以奇、險、懸而居全國60多塊風動石之最,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另有緬甸名勝風動石。
福建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其中風動石在漳州市東山縣銅陵鎮東南隅岣嶁山東麓,塔嶼在銅陵鎮東側。以風動石為中心,加上銅山古城、塔嶼和西面的九仙頂、南面的馬鑾灣,構成獨特完整的旅遊景區。
風動石
其奇妙之處就在於它前後左右重量平衡極佳,大風吹來時,石體左右晃動,但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會再動了,故稱風動石。石為花崗岩石質,高4.37米,寬4.5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正可觀其偉,側可觀其奇,背可觀其險。從背面看,狀如玉兔的石岩伏在外傾的石盤上,巨大的石球,懸空而立,搖搖欲墜,令人心怵;從正面看,石如蟠桃,底部呈圓弧形,貼石盤處尖端僅數寸,懸空斜立,狂風吹來,搖晃不定。石體正面,有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等人所題「銅山風動 石」大字,筆力雄渾遒勁。在風動石前的一塊方石碑上刻有明朝督撫程朝京的詩:「造化原來景區圖片(14張)一隻丸,東封幽谷萬層巒,天風吹向關中墜,海飈還得逐勢轉。五丁欲舉難為力,一卒微排不飽餐。鬼神呵護誰能測,動靜機宜在此觀。」
景區環境
附近的銅山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東、南、北三面臨海,西面直達九仙頂,因依傍銅缽、東山兩個村莊,故各取一字名之。城牆為花崗石砌成,長1903米,高7米,城堞有864個垛口,東西南北各有城門,西南二處建有城樓,為環山臨海的水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戚繼光在此全殲倭寇;崇禎六年(1633年),巡按路振飛大帥徐一鳴在銅山海面二次擊敗荷蘭帝國東印艦隊;隆武二年(1646年),鄭成功以此為抗清根據地之一,訓練水師,收復台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從銅山港和宮前港起航東征,統一台灣。
城東門外海濱有天然石洞,傳有虎踞,故號「虎崆」。洞長15米,寬約5米,有清泉甘美,大旱不幹,壁上鐫「靈液」石匾,稱「虎崆滴玉」。城最高處九仙頂有「人世仙境」、「海天一色」、「宦海恩波」、「三島春秋」等摩崖題刻20多處。一塊刻有「瑤台仙嶠」的巨石是當年戚繼光、鄭成功的水操台。 塔嶼,又名東門嶼,與銅陵鎮相隔800米海域,因山頂有一座文峰塔而得名。整個島呈「工」字形,面積80.5公頃,與溫州江心嶼、廈門鼓浪嶼、台灣蘭嶼並稱中國四大名嶼。島上礁石嶙峋,千姿百態。南端澳角海面有龍、虎、獅、象四嶼,造型生動逼真。文峰塔為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巡海道蔡潮所建,塔身7層,高32米,座圍14米,塔頂由兩塊圓圓的大石塊相疊而成,是航海的標志。
塔嶼上有兩個石洞。其中雲山石室是黃道周的讀書處,洞外鐫有黃道周少年時手書的「雲山石室」4個大字。洞邊有清代巡撫潘思渠立的碑坊,橫刻「黃石齋先生讀書處」,背鐫「仰止高山」;鷹石洞在石室對面,鷹嘴岩下,洞口上有塊巨石如雄鷹頂立,上鐫「石齋」二字,是黃道周卧室。《明史》記載:「道周學貫古今,所至者雲集,銅山在孤島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學者稱為石齋先生。」明東閣大學士林釺題詩於室內:「洞門六六鎖煙霞,碧水丹山第一家,夜半寒泉流幽月,曉天清露滴松花。」洞室周圍有石刻多處,以書法家關雲、成中心、張庭楨合題的「海濱鄒魯」、「黃道周筆書」、「石磐」最為著名。 從漳州到銅山古城有班車直達,從銅山古城乘遊船可到塔嶼。
人力也能晃動風動石。如果找來瓦片置於石下,選擇適當的位置,一個人就能把這碩大的奇石輕輕搖動起來。此時,瓦片「咯咯」作響,頃刻化為齏粉。 1918年2月13日,東山島發生7.5級地震,山石滾落,屋倒人亡,可風動石卻安然無恙。 「七七事變」後,日軍企圖搬走風動石,日艦「太和丸」用鋼絲索系於風動石上,開足馬力,可多條鋼絲索被拉斷了,風動石卻紋絲未動,最後日軍只得放棄這一企圖。 風動石歷經滄桑,依然斜立如故。這塊奇石是怎樣形成的呢?至今是個難解的謎。 在景點門口有售票點價錢35元

3. 東山的風動石在哪裡

東山風動石景區位於福建省東山島東北部銅陵鎮,是福建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之一。

4. 福建省東山島哪塊奇石,風一吹就搖搖晃晃的

提起福建海島游,很多遊客都是直奔廈門鼓浪嶼去的,其實福建還有不少景色優美的小島,漳州市管轄的東山島就是一個景色非常不錯的島嶼,它的面積有220.18平方公里,是僅次於海壇島的福建第二大島,比面積158平方公里的廈門島還要大,遠大於只有1.91平方公里的鼓浪嶼。

5. 福建省東山島的那塊石頭為什麼被稱為「風動石」和有氣節的石頭

東山風動石以「奇、險、大」的特點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中國名勝詞典》等辭書。屹立在一塊石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寬4.4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觀賞風動石,側面可觀其奇、底面可觀其險、正面則可觀其大。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風動石的側面,從這個位置可以看出風動石的「奇」。這么一塊巨石與下面的磐石之間的接觸面只有十幾平方厘米,風吹會輕輕搖動,就是不會掉下來。這塊「奇石」是怎麼形成的呢?
據考證,風動石和下面的磐石原來是一塊完整的巨石,在第四紀海侵時期,海浪沿著巨石的紋理縫隙劇烈地沖刷,使得上面這塊石頭和底下的磐石產生裂痕,長期的風化作用使上下兩塊石頭的接觸面越來越小,最後僅存十幾平方厘米的接觸面,其餘懸空,加上接觸面不平,僅由幾個接觸點支撐著,所以就顯得搖搖欲墜。這塊石頭之所以不會倒下,與它的形狀有關。你看它上小下大,重心位置偏低,恰好重心正對著接觸面,雖然石頭搖動時,重心位置會被抬高,但在重力作用下,巨石又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這個原理是不是與不倒翁的原理一樣?
我們繞到風動石的底部,這里可觀風動石的「險」。大家看,風動石是不是有點泰山壓頂的感覺,大風吹來,你還能泰然自若地站在這石頭底下嗎?這里有「石下難設宴,吟唱不出三」的說法。相傳明代萬曆年間,參戎詩人李楷和水師提督程朝京來東山,東山的官員在此設宴款待。酒到三巡,大家詩興大發,李楷即景賦詩一首:「鬼斧何年巧弄丸,鑿得拳石寄層巒,翩翻陣陣隨風漾,輾轉輕輕信手拈,潮撼孤根危欲墜,雨余蒼蘇秀堪餐,五丁有意留奇跡,特為天南表大觀」。程朝京隨口對曰:「文昌祠邊大石球,神仙蹴戲靈山頭。萬夫欲舉移不動,天風撼之動不休。」話音剛落,其他人還沒來得及應和,忽然一陣大風吹來,石頭搖晃不定,滿座皆驚,紛紛逃離開了。據說以後再也沒人敢在此設宴,於是就有「石下難設宴,吟唱不出三」的說法。
沿著左邊的石階,我們看到了明代霞山居士題寫的四個大字「東壁星輝」。在明代的時候風動石旁邊原有東山三大書院之一的「東壁書院」,又名「魁星樓」,可能是得益於風動石的靈氣,曾培養出不少的傑出人才。
我們來到風動石的正面,觀其「大」。上面題刻著明永曆戊子(1648)秋,巡撫路振飛的題刻「銅山三忠臣」:黃道周、陳王賓、陳士奇。這三者都是東山人,又都是明朝末年的進士,其中黃道周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就是朝廷中的宰相,兼兵部、吏部尚書;陳王賓官至七省軍務:陳士奇為四川巡撫,他們又都為明王朝的生存而捐軀,所以被歷代傳誦,也成為東山人的驕傲。
風動石左側,有明朝水師提督程朝京的《又和一首》題於石碑上:「造化原來只一丸,東封涵古萬成巒。天風吹向閩中墜,海飆還能逐勢摶。五丁欲舉難為力,一卒微排不飽餐。鬼神呵護誰能測,動靜機宜在此觀。」詩中描述:五個大力士用盡了力氣推不動,一個沒吃飽的士卒輕輕地就把它推動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就是「在勢不在力」的原理。也就是說想要推動風動石不是靠人多勢眾就行,而是要找准角度,選好著力點,輕輕即可推動了。而這著力點的位置在哪呢?讓我來告訴大家,首先要背向西南方向,由向東北方向移動,在推的過程中不能一個勁地猛推,而是要有節奏,一推一放,一緊一松,就可成功。但這風動石卻有另外一股神奇的力量,相傳在明嘉靖年間倭寇用了數艘軍艦套上繩索企圖拉走這塊奇異的石頭,都無濟於事,只落得繩斷人亡的下場,風動石卻安然無恙。這不正象徵著我們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嗎?風動石正面的「風景這邊獨好」幾個大字,是文革期間有人引用毛澤東的詩文筆跡,鐫刻上的。

6. 廈門周邊有什麼自然現象

神奇自然現象(1)——怪坡
在環島路附近,有興趣自己網路下「廈門 怪坡」

神奇自然現象(2)——風動石
應該在五老峰還是植物園,同理網路「廈門 風動石」

7. 廈門湖裡哪裡的海邊或湖邊的沙灘上有阿彌陀佛佛像

上次去玩過。可以去吃海鮮~~~~呼呼這個最舒服了。
上午可以馬鑾灣沙灘玩水,流泳(注意防曬)中午就在酒店邊上的(景區里)海鮮檔吃海鮮,價格不會太貴(螃蟹45元一斤)下午可以去風動石景區,風景不錯,海景很美~~周末人很多的。 還有就是銅山風動石,也就是關帝廟那兒,門票是三十五,持學生證可以五折十八元。 馬鑾灣景區(海邊)現在開始要門票,門票是十元。想吃海鮮不要在沙灘邊的大排檔吃,那兒非常貴,專抽外地人的血! ~~我建議你到景區玩完後,可以直接搭車到「老地方」海鮮館。那兒附近有很多店可以選擇,而且價格優惠,東西正宗,東山人都去那兒吃。至於路怎麼走不用急,隨便叫輛三輪車跟司機說去「老地方」吃飯,人家就知道了。 其實玩一天就可以了,當天可以回去的。

8. 福建東山島的那塊石為什麼被為風動石和有氣節的山石

風動石,又名兔石,東山風動石以奇、險、懸而居全國60多塊風動石之最,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另有緬甸名勝風動石。

福建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其中風動石在漳州市東山縣銅陵鎮東南隅岣嶁山東麓,塔嶼在銅陵鎮東側。以風動石為中心,加上銅山古城、塔嶼和西面的九仙頂、南面的馬鑾灣,構成獨特完整的旅遊景區。

風動石

其奇妙之處就在於它前後左右重量平衡極佳,大風吹來時,石體左右晃動,但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會再動了,故稱風動石。石為花崗岩石質,高4.37米,寬4.5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正可觀其偉,側可觀其奇,背可觀其險。從背面看,狀如玉兔的石岩伏在外傾的石盤上,巨大的石球,懸空而立,搖搖欲墜,令人心怵;從正面看,石如蟠桃,底部呈圓弧形,貼石盤處尖端僅數寸,懸空斜立,狂風吹來,搖晃不定。石體正面,有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等人所題「銅山風動石」大字,筆力雄渾遒勁。在風動石前的一塊方石碑上刻有明朝督撫程朝京的詩:「造化原來景區圖片(14張)一隻丸,東封幽谷萬層巒,天風吹向關中墜,海飈還得逐勢轉。五丁欲舉難為力,一卒微排不飽餐。鬼神呵護誰能測,動靜機宜在此觀。」

景區環境

附近的銅山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東、南、北三面臨海,西面直達九仙頂,因依傍銅缽、東山兩個村莊,故各取一字名之。城牆為花崗石砌成,長1903米,高7米,城堞有864個垛口,東西南北各有城門,西南二處建有城樓,為環山臨海的水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戚繼光在此全殲倭寇;崇禎六年(1633年),巡按路振飛大帥徐一鳴在銅山海面二次擊敗荷蘭帝國東印艦隊;隆武二年(1646年),鄭成功以此為抗清根據地之一,訓練水師,收復台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從銅山港和宮前港起航東征,統一台灣。

城東門外海濱有天然石洞,傳有虎踞,故號「虎崆」。洞長15米,寬約5米,有清泉甘美,大旱不幹,壁上鐫「靈液」石匾,稱「虎崆滴玉」。城最高處九仙頂有「人世仙境」、「海天一色」、「宦海恩波」、「三島春秋」等摩崖題刻20多處。一塊刻有「瑤台仙嶠」的巨石是當年戚繼光、鄭成功的水操台。塔嶼,又名東門嶼,與銅陵鎮相隔800米海域,因山頂有一座文峰塔而得名。整個島呈「工」字形,面積80.5公頃,與溫州江心嶼、廈門鼓浪嶼、台灣蘭嶼並稱中國四大名嶼。島上礁石嶙峋,千姿百態。南端澳角海面有龍、虎、獅、象四嶼,造型生動逼真。文峰塔為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巡海道蔡潮所建,塔身7層,高32米,座圍14米,塔頂由兩塊圓圓的大石塊相疊而成,是航海的標志。

塔嶼上有兩個石洞。其中雲山石室是黃道周的讀書處,洞外鐫有黃道周少年時手書的「雲山石室」4個大字。洞邊有清代巡撫潘思渠立的碑坊,橫刻「黃石齋先生讀書處」,背鐫「仰止高山」;鷹石洞在石室對面,鷹嘴岩下,洞口上有塊巨石如雄鷹頂立,上鐫「石齋」二字,是黃道周卧室。《明史》記載:「道周學貫古今,所至者雲集,銅山在孤島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學者稱為石齋先生。」明東閣大學士林釺題詩於室內:「洞門六六鎖煙霞,碧水丹山第一家,夜半寒泉流幽月,曉天清露滴松花。」洞室周圍有石刻多處,以書法家關雲、成中心、張庭楨合題的「海濱鄒魯」、「黃道周筆書」、「石磐」最為著名。從漳州到銅山古城有班車直達,從銅山古城乘遊船可到塔嶼。

人力也能晃動風動石。如果找來瓦片置於石下,選擇適當的位置,一個人就能把這碩大的奇石輕輕搖動起來。此時,瓦片「咯咯」作響,頃刻化為齏粉。1918年2月13日,東山島發生7.5級地震,山石滾落,屋倒人亡,可風動石卻安然無恙。「七七事變」後,日軍企圖搬走風動石,日艦「太和丸」用鋼絲索系於風動石上,開足馬力,可多條鋼絲索被拉斷了,風動石卻紋絲未動,最後日軍只得放棄這一企圖。風動石歷經滄桑,依然斜立如故。這塊奇石是怎樣形成的呢?至今是個難解的謎。

9. 福建東山島上的那塊石頭為什麼被稱為「風動石」和「有氣節的山石」

簡單地說,以前那塊石頭風吹的時候會有一定程度的晃動,所以叫風動石。
以前倭寇曾經用2艘戰艦想把那石頭拉下去,打擊人民的信仰從而更加肆無忌憚地侵略,但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石頭不但沒動,反而還使其中的一艘戰艦沉了。所以說它是有氣節的。

10. 福建東山島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東山島是福建省新開發的重點旅遊區,風光極似南國海濱。島上諸多名勝,有明朝戚繼光、鄭成功屯兵遺址,有明朝大學者黃道周故居。島上風動石號稱「天下第一奇石」,石僧拜塔、虎崆滴玉、鷹嘴石以及龍虎獅象四嶼更是妙趣天成。東山島位於福建省南部東山縣以南的南海中。東山島在福建最南端,位於廈門、汕頭兩經濟特區之間。是福建第二大島,形狀象翩翩起舞的蝴蝶,又稱「蝶島」。
(1)風動石景區

東山風動石坐落在東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它一直是島上人民最引以為榮、視如珍寶的自然奇觀,也是旅遊者最喜愛的美景之一。
東山風動巨石聳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寬44.47米,長4.46米,重約200頓,上尖底圓,狀似仙桃,巍然「擱」在一塊卧地凸起且向海傾斜的磐石上,兩石的接觸面僅為十餘平方厘米。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人若仰卧盤石上,蹺起雙足蹬推,巨石也搖晃起來,但又不會倒下。人們站在風動石下面,有一種驚險的感覺,嘆為天下奇觀,故名「風動石」,詩曰:「風吹一石萬鈞動」。
(2)東門嶼
東門嶼又稱塔嶼,位於東山島銅陵鎮東側,整個島嶼呈「工」字形,面積80.514公頃。因其匯聚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之美,而被人們喻為「海上仙山」。與溫州的江心嶼、廈門的鼓浪嶼、台灣的蘭嶼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嶼。
塔嶼的幾座山丘蜿蜒逶迤,千姿百態。南部天然洞壑,形態各異。中部有優良的海濱浴場。北部有東明寺已及天然沙灘、洞穴,景色優美。
從銅陵鎮往東,距風動石景區800米的海面上,「海上仙山」東門嶼,就如一座巨大的天然山水盆景,靜卧於碧海綠波之中。 東門嶼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景觀眾多,與廈門鼓浪嶼、溫州江心嶼、台灣蘭嶼並稱中國四大名嶼。
東門嶼不大,也不高,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最高的山峰海拔也只有91米。嶼上因海岸獨特,奇石眾多,再加上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影視工作者,至今已有 20多部的電影、電視劇在這里拍攝。 我國首部科幻影片《珊瑚島上的死光》中的「馬太博士島」就是東門嶼。 《西遊記》 《海之戀》 《八仙過海》等電影、電視劇,也都是將東門嶼作為外景的拍攝基地。東門嶼如此吸引電視、電影藝術家的,是她的自然景觀,是神韻天成,不需任何雕飾的天然美景。東門嶼因此也被稱為「天然影棚」。
東門嶼東門嶼整島呈「工」字型,分為南段、中段、北段三個部分。 東門嶼南段由幾座小山丘組成,是嶼上景觀最豐富、最集中的地段。以天然的礁石形成的、形態各異的奇石怪洞景觀,散布其間,移步換景,滿眼皆美;有眾多的人文景觀,點綴其中,內涵豐富。嶼上的綠化率極高,樹木青翠,海風吹來,帶著淡淡的泥土氣息,沁人心脾。自然景觀主要有鷹嘴岩、漁翁垂釣、神龜迎客、壁虎戲象、蛤蟆望天、鴛鴦耍猴等。人文景觀主要有東明寺、文峰塔、雲山石室、文昌閣、種德居等。 東門嶼中段是連接南段和北段的紐帶,主要是一段長約200米的條形沙灘,中間一條防風林帶將沙灘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邊的沙灘叫「北澳尾」,西邊的沙灘稱 「大澳底」,東西兩個沙灘都是游泳戲浪的好去處。米黃色的沙灘,略顯弧形,拱著一灣潔凈的海水,恰成一巨大的「X」形。 刮風時,別處是海浪洶涌,而這里只是微波細浪;微風之時,別處是細浪逶迤,而這里的水面卻是波平如鏡,是良好的天然海濱浴場。中間的防風林帶已開辟成林場,引種了大量的果樹,如柑桔等;栽培了各種的花卉,如三角梅,夾竹桃等。玩海之餘,可以品嘗水果,欣賞花卉,也是一種不錯的享受。 東門嶼的北段稱「佛澳」,沿海濱的四周是礁石和小沙灘,中間有幾座小山丘,山上植被綠化,以防風防沙和抗鹼樹種為主,如木麻黃、相思樹等。在該段南海濱,有一座始建於明代的東明寺,原來只是一座小廟,近年來海內外信眾募集巨資進行擴建,建成了萬佛寶殿、天王殿、卧佛壇等廟宇,共計六千多平方米,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佛教寺廟群。 寺的南面有小沙灘、礁石、洞穴,並有眾多的石刻碑刻點綴其中。周圍自然景色秀美,山林鬱郁蔥蔥,幽靜宜人。 中美考古專家對東山島東門嶼新近發現的多處史前時期岩畫群現場勘察、研究分析後認為,它與台灣發現的許多岩畫時代相近、使用工具和雕刻工藝也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質,為進一步研究海峽兩岸歷史文化、經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物證,證明台灣岩畫根在大陸,自古東山島與台灣有著密切的地緣關系,兩地文化一脈相承。
由福建省博物院、廈門大學、美國夏威夷畢士普博物館、東山縣博物館等考古專家一行11人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專家對東山島進行為期20天的考古調查。在東門嶼主峰文峰塔東側約三四十米處的山坡岩石上,專家發現了七八處太陽紋岩畫,形成一處頗為壯觀的太陽紋岩畫群。岩畫的西側、北側、東北側和東側均巨岩林立,抬頭見石,東南側與南側則視野開闊,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縱貫山頂的小徑經過岩畫北側,岩畫南側2米外為主峰的陡坡。岩畫的正前方(東)略偏北處有一塊巨石相對,岩畫與巨石之間相距3米,形成一塊約12平方米的平地。此外,岩畫的南側與東南側另有小面積平坦的岩面。
美國夏威夷畢士普博物館亞洲部主任、哈佛大學博士焦天龍介紹說,2007年,中美考古專家在東門嶼首次發現了一處太陽紋岩畫,而這次發現如此眾多的史前岩畫群,這在福建沿海尚屬首次,說明早在史前時期,就有人類在這里生存和活動。
東門嶼被譽為海上仙山。它位於銅山古城東門對面二公里遠的海面上,故稱東門嶼,又因島上有文峰塔,又名塔嶼。它同廈門的鼓浪嶼,溫州的江心嶼和台灣的蘭嶼,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嶼。 東門嶼面積近1平方公里,是一個近似「土」字形的島嶼。最高處文峰海拔91.3米。東門嶼之所以被稱海上仙山,是因為它匯集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之美。
塔嶼南段 ,是景區的主要區段,這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地結合起來,並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中段是連接南段和北段的紐帶,是一段長約200米的條形沙帶,其東西兩邊都是瀕海沙灘,中間部分是南北走向的林帶。東邊的沙灘叫「北澳尾」,西邊的沙灘叫「大澳底」。造物主有意在這怪石嶙峋的海崖東門嶼間創造這舒坦的芳草長堤,使之與怪石相益得彰。倘若碰上好天氣,在這芳草長堤上觀日出,那是再好不過了;北段是一片末開垠的處女地。這里的許多地方,是帶有原始的、野性的海浪、礁石、綠樹。只在西南地方,有一個幾乎是浮在海面,又匍匐於低矮小山的寺廟島嶼四周,礁石嶙峋,石舫、釣魚翁、魚池、鯉魚石、石龜、黃眉石、鏡台、鷹嘴岩......唯妙維肖,千姿百態。島上有明代建造的文峰塔、明朝大學士著名書法家黃道周少年時代的讀書處---雲山石室,鷹石洞。 有重新修葺的典雅別致的古剎「東明寺」「文昌閣」......島上芳草萋萋,綠樹森森,鬱郁蔥蔥。登上觀海閣,遙望大海,煙波浩渺,波光粼粼,漁帆點點,海鷗對對,恍如置身於蓬萊島。 島上的主要景觀有:文峰塔、文昌閣、漁翁石、鷹嘴岩、雲山石室、東明寺。
鷹嘴岩景區 鷹嘴岩位於山北天心景區,從古崖居往西行約數百米,便可看見一座形似雄鷹的巨岩。鷹嘴岩是一座渾然一體的巨岩,光禿禿的岩頂,東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宛如一隻展翅欲飛、搏擊長空的雄鷹。尤其是鉤形的「鷹嘴」上生長著一株古老的刺柏,給鷹嘴岩增添了神韻和飄逸,令人驚嘆稱絕。因此,她又被稱為是武夷山最奇特的岩峰。度假區距鷹嘴岩約6.5公里
從天車架往西行約數百米,便可看見一座形似雄鷹的巨岩。「雄鷹獨立健無倫,銳喙昂頭實逼真。豈是神山厭凡鳥,欲君奮擊絕器塵」。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鷹嘴岩的雄姿。
鷹嘴岩在章堂澗南側,如一頭向東昂首的雄鷹,嘴中含(生)著一株刺柏,形象奇妙,是武夷九十九岩中最好的一景。鷹 鷹嘴岩
嘴岩北有丹霞嶂,處在章堂澗邊,壁上有洞,相傳太平天國時,崇安城內一富豪懼怕農民起義軍對他清算,攜眷逃避來此,藏身洞中。後來他在洞中建造了樓閣,並裝上轆轤便於上下,人稱天車架。今樓閣已荒廢,天車架也已不存,僅留遺跡供人觀看,成為一景。
鷹嘴岩是一座渾然一體的巉岩,光禿禿的岩頂,東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出奇的是,鉤形的「鷹嘴」上竟然生長首一株枝幹虯屈的古老刺柏,給鷹嘴增添了幾分飄逸,幾許神采,從岩頂直削而下的岩壁,光潤瑩潔,白里透紅,而微微拱起的岩脊卻是一片蒼黑,隱隱約約地現出一條條裂紋,猶如豐滿的羽翼。
佇立在章堂澗旁仰望鷹嘴岩,只見它兀立峰巔,翹首藍天,勢欲振翅高翔,搏擊蒼穹,無比雄偉壯觀。
(3)寡婦村景區
1950年五月十日,國民黨從東山島撤退,共帶走了四千七百餘青壯。而這個只有二百餘戶的村子,竟有147名青壯男子強行裹挾去台。一夜之間,故園驚變,骨肉離分,悲天慟地。誰料海峽竟成隔絕,這一去就是大半個世紀。在這個悲劇舞台,人們看到了觸目神傷的一幕:上百名在那次兵災中失去丈夫的女人,成群結隊,來到海灘,遙對雲海深處的海峽東岸,燒香化紙灑酒,不知親人是死是活,只能遙寄罹。多少次,她們一聲聲嗚咽喚郎君,只聞濤聲起迴音;多少回,她們一雙雙淚眼盼歸舟,不見帆影只見雲。這些不幸的女性,對愛情的忠貞和對團圓的渴望,藍天可作證,大海可為憑!由此,這個村子又多了一個飽含酸辛的名字----「寡婦村」。
這個村子就是銅缽村,它位於東山島東北隅,東鄰銅陵鎮,西連馬鑾灣,北與城垵村接壤,南瀕浩瀚的台灣海峽與祖國寶島相望。為了讓人們記住那段歷史,永遠避免那一段歷史,為了警示後人:勿忘「每個家庭的命運與祖國大家庭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村裡的人辦了一個村史展覽室----「寡婦村」展覽館
「寡婦村」展覽館位於東山縣康美鎮銅缽村,佔地面積1.2平方米,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主體為三層的花園式建築,總投資450萬元。
步入展覽館,大門上端鐫刻著由原中宣部副部長,著名詩人賀敬之題寫的「寡婦村展覽館」六個鎦金大字。寬敞明亮的中廳為展覽館的序廳,黑色花崗岩製作的前言台置於中央,顯得格外莊重,兩側牆上兩幅各高3米,寬6米的古銅色浮雕《抓丁》與《團圓》,它們以不同時代,不同人物藝術造型,形成強烈的對照;它們跨越漫漫時空,從抓丁到團圓系統性地展現事件始末。
登上二樓便是主展區。主展廳分為「人間浩劫」、「曠世悲歌」、「海峽曙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間浩劫」,採用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全面介紹1950年解放前夕發生在東山島上大抓丁事件的歷史背景及其過程,羅列出4792名壯丁的名單,重點介紹了發生在銅缽村的「5·10」大抓丁事件的經過。第二部分「曠世悲歌」,運用大量的實物、模型,配以聲光,選用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網桶與歌冊」、「單人戽桶」、「虛設的碗筷」等事件和極其典型精彩的「泣血的洞庭湖簫」,「等了38年的鞋」、「金戒指」等事例向人們講述這一樁樁撕心裂肺的悲愴故事。第三部分「海峽曙光」,以大量的圖片集中展示半個世紀來東山島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後把落腳點放在銅缽村這個中國地圖上難以找到的村落的滄桑巨變。
展覽館三樓為多功能影視數據區。該廳有近百個座位,設置34英寸彩電和播放設備可供參觀者一邊休息一邊觀看有關影視資料,或臨時召開小型座談會,還給觀看展覽後的群眾留下一個回味與思考的極好空間。
「寡婦村」展覽館1999年8月7日開館以來,參觀者接踵而來,絡繹不絕。中央、省、市領導,軍隊將士和港澳台胞、海外華僑和國內外新聞單位記者以及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紛紛前來參觀。「寡婦村」展覽館的社會影響正日益擴大,她正以她的悲劇美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正以她的悲劇力量震撼、啟悟、感召海峽兩岸人的心。正如展覽的結束語所言:從來家與國,命運總相依。「寡婦村」這個名稱雖已成為歷史,但半個世紀生死離別的悲劇,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了兩岸不幸分離的辛酸歷史。悲劇不能再延續,祖國一定要統一,這就是寡婦村命運給人們的啟示。
(4)九仙山景區
九仙山,俗稱九仙頂,在東山島銅陵鎮西北面。因其是我國東南沿海歷代軍事要地,故又稱水寨大山,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政府1986年公布的首批省級名勝風景區主要景點。 循著九仙山南邊小道扶蹬而上,走了百來米,就見曲徑迂迴,巨榕覆蓋,青苔附巨石,鳥聲陣陣,完全是一個清涼幽靜,神秘超然的世界。昂首望去,歷代文人墨客,官宦名流的摩崖石刻,比比皆是,楷、草、行、篆,各顯其秀,其中,有明嘉靖福建右參政監海蔡潮的「宦海恩波」;有嘉靖鎮東衛指揮陛大明欽差總督吳文「惠政碑」;有明永曆六年於石室內所題《仙嶠記言》全文;以及清、民國時期聯對、碑記等。這些石刻,都是研究歷史,尤其是研究神秘的天地會、南少林活動的重要遺跡。
抓著鐵扶手沿很陡的石階往上攀登,便到九仙石室。就是這石室,黃道周為之做記;歷代總兵為之吟詩;鄭成功部將四十一人為之記言。明水師提督程朝京更稱之為「萬玉林中仙子窟」。就是這陋室,在半個世紀前戰火紛飛年代,地方當局據室指揮全縣軍民堅決抵抗日偽軍進攻。其時,北面廈門金門相繼失守,南邊汕頭南澳皆告淪陷。唯東山一孤島彈丸之地,抗日旗幟迎風飄揚。就是這石室,因此改為抗戰紀念亭,並樹立碑記。望著這陋室,你會由衷地對東山人民忠貞勁節的黃道周故里的人民,表以深深的敬意。
離開石室折而北向,即抵山巔,有一大而險的巨石,其中鐫刻「瑤台仙嶠」四個大字。這就是著名的水操台。從明景泰年間於此山建水寨起,它就是一個指揮台:戚繼光、施德政、程朝京、鄭成功等將領,就曾在於此發號施令,指揮水軍。而今,當你象當年的將軍一樣威武地站在這水操台上,放眼望去,昔日的艨艟斗艦已不存在,你所看到的,是一派和平建設的景象:近處,是五千噸級泊位的碼頭、三千噸級的石油碼頭,碼頭上一片和平建設的景象,碼頭邊停泊著各種船隻;近處,即綠色的小島旁,養殖各種水產品的漁排密密麻麻;更遠處,煙波浩渺之中,漁帆點點,商船南下北上……
撫今追昔,你地敬仰昔日戰爭時代的英雄,你會敬佩今朝建設的好漢,你更會珍惜難得的和平年代,尤其感到改革開放的決策英明。
(5)馬鑾灣景區
從銅陵鎮沿西銅公路西行2公里處,有一條寬闊、筆直的水泥大道,把你引向海濱,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馬鑾灣海濱浴場。
馬鑾灣海濱浴場也稱馬鑾灣風景區。馬鑾灣灣長2500米,寬60米,縱深150米,水深2-3米,潔白細軟的沙灘,不扎不沾,平緩地延伸到碧藍的大海。海面寬闊,水質清純,蔚藍清澈風平浪靜,灣內無鯊魚威脅,水無污染,水底無礁石障礙,一見就想撲到她的懷里,盡情的游。水浴後,再來個沙浴,頭遮一把太陽傘,又是一個日光浴,三浴過後,也可盪舟或乘遊艇,登上對面的小島摸螺釣魚,或拾貝、野炊,體驗島上的生活情趣。背靠著一條寬闊的、綠森森的固沙防風林帶。遠處的蘇峰山變幻莫測,有時白雲籠罩,銀裝素裹;有時白雲纏腰,彷彿若帶;有時煙水一色,擁玉翠,似海上蓬萊,如天上仙山;有時白雲冠頂,宛如一位婷婷少女......,海天山色,給馬鑾灣增添了幾分神奇色彩。景區內還新建了一個3600平方米的停車場。
當夜幕降臨,天穹星光顯現,海水舔著沙灘,沙沙作響,似情人般的竊竊私語。你會情不自禁地住足傾聽,你的心情愉快,必定是歡樂的歌,你的某種愁緒,它會盡力為你開脫。待到明月升起,海灘上被染上一片清輝,你身在其中有如入仙境一般。這時,或躺在沙灘,或夜泳、或漫步沙灘上,近處海潮起伏,遠處魚火點點......
馬鑾灣景區內已建成一批中高檔次的飯店賓館,其中有中外合資的國際三星級標准金沙大酒店、漳州市財政培訓中心、帳篷酒店等,台商興建的29幢海濱別墅。還有一批飯店餐館、工藝服務部、舞廳等,形成了海濱度假、旅遊、旅遊娛樂的海濱旅遊勝地。
10年來,這里已接待了中外遊客240多萬人次,夏季有時每日達近萬人。其中有來自美國、法國、日本、新加坡、德國、印度尼西亞、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的朋友和台胞、港澳同胞、僑胞。美國遊客贊嘆說:「這裏海水潔凈,沙灘細白,風景秀麗,是個很好的海濱游覽勝地,可與美國夏威夷相媲美」。
(5)烏礁灣景區
烏礁灣位於東山島尾部,這里有著南國海濱的風光,天藍、水碧、沙白、林綠、海灣美、島礁奇,1992年7月,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海濱森林公園。
烏礁灣,因灣西部有一塊黑色的礁石而得名,它是東山島最大的海灣,形狀似一個被拉長的拼音字母「C」字。烏礁灣南北長8.3公里,東西縱深4.63公里,面積約4平方公里,水深10米左右。海濱有8公里長的茂密的綠色長城,腹地森林覆蓋率達70%。在漫長的林地中,種植有木麻黃、濕地松、馬尾松、橡膠、荔枝、龍眼等林果作物,是一座典型的海濱森林公園。
烏礁灣沙灘開闊平繪,沙灘潔白,堪稱沿海一流的旅遊性沙灘,這是海濱旅遊渡假理想場所。

沐海水、玩海沙、吹海風、嘗海鮮、觀漁火……近段來,東山島優美的海灣成了人們避暑度夏的「天堂」。據統計,今年來,東山縣接待遊客人數、旅遊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12.3%和17.8%;在濱海旅遊區,已經聚集了總投資達92億元的旅遊綜合開發項目。這是東山縣抓好「三灣」大整治,創建優美環境,換來了旅遊熱、投資熱、增收入「三喜」臨門的效果。
東山島是福建省著名旅遊風景區,擁有眾多美麗迷人的熱帶海灣,具備六大類74種旅遊資源,尤其是長達38公里的優美海灣成了一張重要的旅遊「名片」。為保護好這張「名片」,去年來,東山縣大力實施《「三灣」整治工作方案》,在營造「東山是我家,美化靠大家」濃厚輿論氛圍的同時,積極加強衛生環境整治和海灣夜景工程建設,有效遏制了盜采海沙的現象和破壞旅遊資源的行為,使全島海灣更加整潔優美。
海灣之秀在於林。東山加大海灣綠化投入,完善綠化總體規劃,大力推進生態綠化建設。今年來,全縣已完成造林4600畝,綠化面積達14.76萬平方米。同時,全面開展的「家園清潔行動」,使海島城鄉環境基本實現了綠化、凈化、美化、亮化。「我們就是看中這里優美的環境來投資的!」在金鑾灣投資5億港幣的香港金紫荊集團公司負責人如是說。獨具魅力的旅遊資源和良好環境,緊緊地吸引著中外投資商的眼球。目前,在馬鑾灣、金鑾灣,已經集聚了計劃投資25億元的「海峽論壇」、投資30億元的海峽國際休閑度假綜合開發、投資25億元的海島風情旅遊綜合開發項目、投資7億元的五星級大酒店等項目。
亮麗、精緻的「名片」,也吸引了更多的八方遊客,活躍了旅遊經濟。入夏以來,東山縣海濱20多家酒店住房率比去年同期提高10%以上,星級客房基本爆滿,雙休日一床難求。「三灣」日平均遊客五六千人次,雙休日超過1萬人次。在馬鑾灣,數千遊客在綠蔭下吹海風、嘗海鮮、賞風光,更多的人則下海游泳、沐海水,在沙灘打球、玩沙,還有的駕駛著遊艇、摩托艇,或乘坐帆船,踏浪穿濤,如蛟龍出海,掀起陣陣浪花餐飲、客運、文化等旅遊相關服務業日益繁榮。在金鑾灣開辦海鮮店的陳林生說,近兩個月來,遊客盈門,生意興隆,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三成多。